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合力育人综合教改经验

合集下载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高校的核心课程之一,思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将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关性,并提出促进二者协同育人的建议。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可以实现同向同行的育人目标。

思政课程立足于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则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两者紧密结合可以实现教育育人的多层次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方面同步提升。

为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高校应该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加强内容的结合,使思政教育能够真正融入专业课程中。

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学校还应该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估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对育人效果的定量评估。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可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良性互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作者:陈运辉曾卫兵罗道全冷文勇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摘要: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品牌化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优化校内外合作机制和课内外对接机制,逐步形成了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活动有品牌、协同育人有机制、实践教学有基地、实践育人有成效。

改革经验获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并多次受邀交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

循此理念,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十余年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实践活动有品牌思政课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的目的是出精品。

多年来,我们探索和积累了三类品牌性活动:一是着力建设与理论课实践环节相配套的品牌性实践活动,如同学校团委连续15年合办的“新生演讲比赛”。

二是精心打造精品校外实践活动,如与“中国好人网”合作连续8年开展的“帮好人万里行”①(后简作“万里行”)活动,20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超过万人通过课堂交流间接受益。

又如:与大兴区团委合作开展的周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方便学生就近实践。

三是积极开展创新型实践项目。

例如:2018年-2021年,组织拍摄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学校先后制作的4部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通过了北京市初赛(进入参赛前十名),获全国三等奖2次、优胜奖2次。

协同育人有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场域在课外,实践育人本质上是合作育人。

针对社会实践开展难、实效性和持续性不强、受益面有限等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1.完善校内外协同机制第一,与校内相关部门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协同。

在校内,我们从组织、师资、资金和项目四个方面推进与相关部门和二级职能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协同推进实践育人。

专业课程与思政互融互促教学模式的探索

专业课程与思政互融互促教学模式的探索

专业课程与思政互融互促教学模式的探索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互融互促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融互促的教学模式,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学科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重要途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则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

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学科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了道德、法治、文明、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思想。

二者之间的互融互促非常重要,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融互促的理论依据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互融互促,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才能取得真理的最终认识。

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教育学家强调,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互融互促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融互促的实践探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互融互促的模式有着多种不同的形式。

例如,可以通过专业课程内引入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领悟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和精神。

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也可以引入专业知识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获得专业知识的引申和延伸。

另外,还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和影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五维进路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五维进路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五维进路近年来,中国教育系统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具有思想品质、道德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综合素质型人才为目标。

在这一背景下,大中小学加强思政课的一体化协同育人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家校合作、教育评价、社会参与五个维度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进路。

一、课程设计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课程设计是关键。

首先,政治教育应贯穿教育各个阶段,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

其次,应注重思政教育内容的衔接,使学生在不同年级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最后,要引入跨学科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思政教师。

教师应该具备政治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增强自己的专业修养和教学能力。

此外,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三、家校合作维度家庭是学生思想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家校合作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的一个重要维度。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和道德教育,通过家庭作业和亲子活动等方式加强合作。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思想状况,并提供家长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在家庭教育中的能力。

四、教育评价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才能发展。

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学生作品展示、技能测评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五、社会参与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育人要注重社会参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变迁和时代要求。

学校可以组织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社会实践和就业等机会。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不仅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高校教育中,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在大众化、多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今天,高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如何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兼顾学科教学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以及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可以为高校教育提质增效,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通过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的综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探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研究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思政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

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一、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在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例如,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医德医风、病人权益保护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工程类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工程伦理、环境保护等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关键。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三、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是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关键因素。

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才能有效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

因此,学校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关键。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时强调,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见解、具备综合素质和奋斗精神。

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以“德育”为抓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入新时代,将面临世界环境复杂多变、文化思潮多元碰撞、思想观念因循守旧等多方面挑战,尤其是“95后”“00后”大学生在思想、情感、观念、感觉、思维、心理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先入为主的思想认知决定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要因势利导、因时而变。

在此情况下,传统“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脱离大学生实际,忽略学生个体需求,“高高在上”的纯理论灌输难以形成心理共鸣;二是思政教学内容欠缺拓展性和引领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衔接不紧密,校内与校外互动不充分;三是组织管理体系缺乏联动性,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师、教学、评价欠缺衔接与整体性,行政部门指导、服务职能落实不到位。

鉴于此,亟须探索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坚持思政育人的理念,才能高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大旗,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组织方面不断改进和优化,注重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优秀性格品质、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小德”,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大德”。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融合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融合的实践探索

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融合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融合的实践探索近年来,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课程思政”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正逐渐发展壮大。

而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如何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成为了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融合的实践探索,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一、理念融合,确立目标导向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融合的实践探索,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理念和目标导向。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专业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能力。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思想道德素养。

二、内容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为了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我们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让思政内容能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例如在讲解课程知识的同时,增加一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或案例分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实践、论文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形式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双融合,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一方面,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程中的思政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社会调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四、评价融合,综合考核学生综合能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融合的实践探索,需要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写作外,可以引入多种评价方式,如项目报告、团队合作、社会实践等等,以综合评价学生在思政和专业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五、师资融合,加强教师培养与交流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关键力量。

为了促进师资队伍的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师资培养与交流。

思政融合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思政融合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思政融合教学经验交流材料思政融合教学经验交流材料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基础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的学科思政融合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思政融合教学的经验,希望能与各位进行交流。

思政融合教学旨在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践中,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一些经验。

首先,我们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法学课程时,我们会讲解法律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社会治理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还会与学生一起深入研讨法律伦理和职业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职业道德观。

其次,我们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形式。

我们尝试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一些社会现象的背后存在的法治问题和法律保护的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另外,我们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评价和考核中。

我们将思政素养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思政表现进行评价和考核。

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在学科研究中关注社会问题,通过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报告,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总之,思政融合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评价和考核学生的思政表现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我们希望能与各位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在高等教育的思政融合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典型案例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典型案例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典型案例近年来,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下面,我将通过共享一些典型案例来探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与价值。

1. 案例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在某职业院校,为了增强学生的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中。

在职业技术课程中融入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等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习实训环节,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2. 案例二:思政课程与实践育人结合另外,还有一些职业院校在思政课程中注重实践育人,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来锻炼自己,并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思政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研活动,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案例三:跨学科融合,思政育人还有一些职业院校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促进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引入了一些技术创新、职业发展规划等内容,帮助学生综合发展。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通过课程的思政融合,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只有通过跨学科融合和实践育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总结: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重要且必要的。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各个学校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以上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论述,相信你已经对这一主题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青海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青海大学医学院为例

青海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青海大学医学院为例

青海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践研究——以青海大学医学院为例吴福霞青海大学,青海西宁 810016一、青海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一)应对青海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青海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持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但是,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多民族共融、民族文化丰富等特点,使得青海省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样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地理位置的偏僻使得更多大学生只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与外界的联系、沟通,但因辨别能力有限,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受到一定程度不良信息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高,使得高校中少数民族思想的特殊性尤为凸显;高校中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撞击,使大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主流文化的适应等出现问题。

青海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支核心队伍,可以通过加强合作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有针性地进行引导教育,进而有效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员育人”责任目标的实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

”[1]青海省各高校有责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育人,这就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学院之间的协作。

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核心队伍,应当率先垂范,加强协作,形成协同,从而更好的引导其他学生管理者与专业课教师加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营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员育人”的责任目标。

二、青海省高校实现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途径(一)聘任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兼职辅导员是专职辅导员工作开展的有益补充。

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一、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课程思政教育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中,让学科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旨在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也能够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核心是“思维”和“能力”,即发挥学科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具备发展潜力和责任担当。

二、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做法1.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课通常都是与实践工作紧密相关的,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选取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和现实需求,同时也深入思考社会和个人的责任和担当,培养学生应对未来职场挑战的能力。

2.注重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程设计方面,老师可以加强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素质和综合能力,做到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借鉴现代技术手段,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引导,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拓展自身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教育是培育人才的过程,也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因此,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和推广,是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优势,注重教育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健康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摘要:高校是我国实施人才培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也是育人的重要摇篮,集中全部教育教学资源达到全员协同育人的目的是高校面临且必须完成的重大课题。

“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基石。

基于此,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引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针对人才培养体系,有必要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角度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将所有课程的原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障所有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共同开展并前进,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协同效应,打造系统完善的育人格局。

以此为前提,科学合理的处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各自发挥自身的责任,完成自身的使命,推动双方的融合,培养优秀的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对于高校而言至关重要。

一、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意义(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坚持立德树人,就是把握育人和育才的统一,使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共促进、齐提升。

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发现专业学习内容中存在的思政元素,用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

辅导员要积极参与教学一线,重视第一课堂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做好教学工作。

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提升课程和思政相互融合的有效性和教育的针对性。

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用专业知识和理论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辅导员要定期了解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问题与需求,及时与专业课教师有效沟通,改进教学方式。

辅导员要做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促进师生沟通交流。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要从专业教学、思政教育的角度构建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也要让学生学会、学懂、学通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知识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施方案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施方案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制定了以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施方案》:
一、加强协作机制建设
1. 成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协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
流教学经验,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制定育人计划和实施方案。

2. 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档案,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成绩、日常思想汇报、心理健康状况等信息,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管理。

二、实施育人计划
1. 制定综合素质教育计划,明确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
体健康、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和具体措施,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制定和实施。

2. 在思政课教学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3. 在辅导员工作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经济、
情感、学业等方面的困难,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三、强化评估监督
1.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估体系,定期进行综合评估,由思政课
教师和辅导员共同评估,评估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 加强对育人成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调整
育人方案,提高育人效果。

以上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浅谈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

浅谈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

浅谈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1. 引言1.1 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意义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意义在于以思政教学引领专业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当今社会,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高校应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通过思政教学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

这种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和社会责任的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 正文2.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的重要方面。

在当今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这种综合素质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这些素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通过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可以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修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2000字】2.2 促进学科知识和社会责任的结合促进学科知识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是高校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的重要方面。

在当今社会,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结合社会实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摘要:随着当前中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其思政教育工作也倍受各级领导关注,但中职的思政教育工作过分依靠政教处和思政课程教育,已不能适应中职生应用技术培养的新特点,需要将思政各个元素渗透到中职课程中,加强中职院校在各学科、各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导入“课程思政”概念,构建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体系,形成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着实提高思政教学和专业培养的合力,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坚韧意志、职业匠心等品质,从而达到培育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引言: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其中,在工作要求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调作用,厘清教学思政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要素,总结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研究中职教师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委员同育人的实施途径,以期增强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一、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分析1.形成育人合力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可实现合力教育的目标,而形成教育合力也更需要“课程思政”的建设。

但目前,虽然思政教育理论课已经成为了中职学校的教育主要渠道,并有着很大的德育价值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问题,特别是思政教育理论课和各门专业课并不能真正的有机统一,没能真正做到协同教育,因此对学校的专业课思政教学并不能形成合力。

而“课程思政”可以达到中职学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目标。

所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对思政理论课和其它专业课的教育合力目标,是中职学生的必然选择。

2.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任务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主要是指在思政教学之外,对该校所设置的各种课程发挥思想教育功效的教学体制改革活动,旨在从教学对象的学习经验与生活中扩大了思政教育渗透社会的时间占比和渠道范围,而形成了时刻有思政教育、随时有思政教育的学习情景,并以此增强了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功效。

专业思政、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专业思政、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专业思政、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大学和高校的思政课程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专业思政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思政课程则是一个广泛的教育平台,通过思政课程的安排,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相互协调与互补,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其次,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专业思政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思想理论和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而思政课程则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再次,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专业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与社会的关系。

而思政课程则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协同育人体系,能够使学生更加感知社会的需求,增强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最后,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专业思政教育鼓励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能够做出创新的能力。

思政课程则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专业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完善,能够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协同机制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育合力育人的有效策略

协同机制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育合力育人的有效策略

协同机制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育合力育人的有效策略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需要与思政教育结合,共同育人。

在协同机制下,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育可以合力育人,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一、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协同工作机制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都是学生育人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并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辅导员在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帮助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则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通过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心灵辅导等方式引导学生。

双方可以在工作计划、学生辅导、活动策划等方面进行合作,有效整合资源,提升育人效果。

二、建立密切的沟通渠道,形成信息共享网络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起密切的沟通渠道,形成信息共享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态和学习生活情况。

双方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建立专门的工作群组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分析和研究学生的思想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在学生有特殊情况出现时,双方可以及时沟通协调,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关心和帮助学生。

三、共同设计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共同设计并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举办主题讲座、座谈会、班会活动等,引导学生研究和思考国家政策,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双方还可以共同参与一些校园活动的策划与开展,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社团建设、文化艺术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多维度的学生成长档案,实现全员育人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建立多维度的学生成长档案,通过综合评价和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思想状态等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并为学生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双方可以共同订制学生发展目标和个性化的成长规划,指导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双方还可以在学生的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等方面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政教师教学经验总结

思政教师教学经验总结

思政教师教学经验总结
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引领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需
要不断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
的需求。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思政教师教学经验:
1. 以学生为中心
思政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感受。


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
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通
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他们
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3. 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4. 创设多元研究环境
多元研究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视野,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讨论、阅读分享、实践活动等方式,创设多样化的研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5. 不断自我反思和改进
思政教学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教师应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和教育变革的新需求,研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思政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注重情感教育,创设多元学习环境以及不断自我反思和改进。

通过积极运用这些经验,思政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基于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策略探究

基于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策略探究

基于大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的策略探究摘要:大思政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思路,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加强班主任与高中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是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

基于“双师型”“同舟共济”思想在高中政治教育中有着突出作用。

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与班主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策略,实现共同育人目标。

本文分析了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基于大思政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中的策略。

关键词:大思政背景;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在大思政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应充分发挥高中政治学科的专业优势,注重教育实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思路,构建协同育人的模式。

将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以及健全的人格。

此外,高中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通讯手段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也要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道德修养。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活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积极构建良好班集体氛围一、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当前,在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中政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协同育人的机制尚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仍以传统模式进行教育教学;第二点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有待于高中班主任的加入;第三,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以及互动。

例如:在日常沟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等行为;也有个别教师因为自身的观念和做法的局限而导致自身对思政教育无法及时融入其中,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第四点是学生对高中学校的教育模式产生抵触心理或者存在抵触情绪;没有形成良好校风也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二)高中政治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合力育人综合教改经验作者:边黎明商利新徐开新刘为军
来源:《新丝路杂志(下旬)》2017年第07期
【DOI】10.19312/ki.61-1499/c.2017.07.061
一、高度重视班级建设和班委培养
班级定期开展班级会议,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出席,针对班级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予以教育引导;班长团支书围绕团委学生会工作部署开展专题班会。

二者结合,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统一了思想,使得班级有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以2016级工商管理专业大一第一学期为例,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45.56%;50人次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

班委作为班级骨干,日常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荐至二级学院和学校参加元鼎学院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教育,使得班委初步具备开展团体活动的经验和能力。

辅导员定期开展班长、团支书例会,针对班级的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予以引导和沟通,增强班长团支书的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引导班委积极递交入党申请,并重点推荐优秀班委参加三级党校培训。

在学院党委领导下,院团委对学院本科生班级的骨干和社团学生会的骨干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计划,目的是提升领导力,提升政治思想觉悟,训练学生骨干工作技能,使之成为品德优秀、能力突出、能力精强的学生骨干队伍途径,采取室外素质拓展训练、分享沙龙活动等形式。

二、抓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小落细和落实工作
辅导员联合班主任协同育人理念落实到位。

一般采取常规联合行动、定期交流、重大突发事件密切配合等方式,思想政治工作形成较强合力。

首先,常规联合行动。

联合检查宿舍卫生。

以2016级为例,2016工商管理1班班主任、2016工商管理2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共同检查宿舍情况,了解学生的生活、解答学生的困惑,拉近了和同学的感情,增强了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学生对于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引起的宿舍卫生不良、安全隐患等有了全新的认识。

通过个别谈话、集体座谈会、班级专题会议、辅导员每月卫生专项检查,目前2016级工商管理专业卫生状况普遍优秀,内务有了明显改善,绝大多数同学认识到宿舍卫生和安全的重要性,良好的卫生习惯已经形成。

联合处理宿舍矛盾。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不足容易引起宿舍内部普遍现象,辅导员与班主任联动,对于一些由于个人习惯引发的宿舍矛盾认真加以解决,采取联合谈话的形式加以解决。

同时发挥班级干部的模范作用,必要时做出个人的利益牺牲来化解宿舍的内部冲突,解决慵懒散问题。

辅导员班主任联合出席学生专题班会和超级明星班级活动。

以2016工商管
理专业为例,辅导员和班主任联合出席学生专题班会,配合较好,学生感到自己很受学院重视,学风、思想作风建设比较顺利。

其次,定期交流机制。

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利用联合办公的地理区位优势,对于班级出现的问题和阶段性的工作任务密切配合。

通过多次交流谈话,较为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状态,为有针对性的班级工作和个别同学的思想引导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以2016工商专业叶某为例,该生本学期以来学习有所放松,专业必修课老师及时和辅导员班主任交流,后者通过课堂定点检查、辅导员谈话、班干部帮扶等多种形式,了解到该生职业发展路径较为迷茫,采取较为得力的措施,目前该生学习状态明显好转。

最后,重大突发事件密切配合。

辅导员与班主任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工作中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目的,坚持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

总之,通过检查课堂出勤和课堂纪律、检查宿舍卫生和安全隐患、检查班级活动,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个别谈话与小组谈话相结合,宿舍教育、课堂教育和班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诚信、友善教育;通过周边重大事件和形势政策课程,开展明辨是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分析,激发学生的动力;通过宿舍文明卫生检查,发现学生自身生活、思想的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批评和监督。

三、积极落实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品牌活动
1.积极参与“梦系列活动”
为促进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接受正确的“三观”教育,坚定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追求,展现我院学生创新精神和良好风貌,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准备,经济管理学院将全力打造“梦系列”活动,分别从自我教育、朋辈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推进。

以自我教育为核心,通过自我审视养成良好的个人自省习惯,以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影响专业学生,增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

同时在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从爱院爱校开始,增强集体荣誉感。

具体“梦系列”活动分为三个系列:(1)对学院有任何闪光点的在校学生进行选优树典;(2)优秀学长学姐以座谈会等方式与学弟学妹进行交流;(3)优秀校友、院友、社会知名人士、教师等以论坛、座谈会等方式与经济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生进行交流,广大学生汲取了前进的动力、明确了自我成长目标,同时获得了相应社会经验,扩展了视野。

2.精心组织参与“超级明星班级”活动
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十余年的超级明星班级比赛的品牌活动,通过学院发动-班级组织-师生参与的形式,串联春季学期学院班级集体学生活动的全部,以文艺展示、集体体育活动排球
赛、学风和成绩综合评比、文明宿舍建设等,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辅导员和班主任也通过微信、干部面谈、现场出席等形式积极参与班级比赛,增强了师生互动,赢得了同学们的信赖和欢迎。

近五年来,通过与其他专业同年级学生班级的对比,工商管理专业历年来在超级明星班级比赛中都名列前茅。

以2012、2016级为例,全院每个年级(共14个班级)前两名都是工商管理1班和2班。

从侧面也反映出专业学生培养的整体质量较高和团队凝聚力较强。

四、辅导员、班主任联动效果良好,因材施教、培育学生
首先对全体工商专业学生,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环境,推荐他们参加科学创新大赛、社会实践。

依托本科生学习发展中心,以班主任为主导,联合其他专业课教师,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做有针对性的辅导。

以2012工商管理专业黄某同学为例,该生来自云南,家庭贫困,学院积极为她的健康成长创造微环境,该生大学期间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和助理工作,自强不息,2016年毕业当年,在120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上海银联工作。

以2012食经专业雒某同学为例,该生大学期间积极参加上海财经通比赛,后成绩优异,上海有两家大型银行向他抛出橄榄枝,该生因自身来自西部农村,感到在上海压力较大,有放弃上海工作的想法,在辅导员班主任的谈心谈话和教育后,该生逐渐认识到到哪里都需要努力工作,从而端正了工作态度,立足上海,敢于拼搏,目前该生在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工作顺利。

其次,对有学术培养潜质的学生。

辅导员、班主任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个人发展观,鼓励他们考研、出国深造等,并具体解答他们的思想、专业困惑。

以2012级食经专业同学吴某为例,该生喜欢哲学,但是又怕跨专业考研难度较大,最后在老师的鼓励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下,该生放下思想包袱,顺利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专业就读。

最后,针对特殊困难的学生。

部分同学在心理上缺乏学习动力,通过谈心谈话,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通过班级骨干的具体帮扶,专业内部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远低于其他同年级专业。

以2016级为例,在籍本科生90名,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一结束,班主任和辅导员就梳理出全体同学的成绩情况,针对需要补考的同学,通过先进帮助后进、干部例会,20余名后进学生最后在期末考试中成绩较为理想,仅一名同学补考后没有通过。

部分同学家庭经济困难,辅导员积极和学院联系,给予必要的补助或提供相应的助理岗位。

目前这类同学能安心学习、思想波动不大。

作者简介:
边黎明,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讲师;
商利新,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讲师;
徐开新,上海海洋大学工商管理系主任,工商管理专业2016级2班主任,博士;刘为军,上海海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16级2班主任,专职教师,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