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阳戏融汇佛教文化的历时轨迹
武陵山区阳戏形态及其佛教文化辨源
上, 多数 角色 戴着 面具 表演 , 尤 其是 二 郎神 、 灵官 、
药王 、梓潼 神等 主要 神灵 必须 沿袭 戴 面具 表 演 的 传统 。部分 角色 , 如 太子 、 丫角将 军 、 丫角仙 娘 、 傩 坛祖 师 在戏坛 上 呈现 木偶 神形 象 。角 色涂 面 的方
阳戏是武 陵 山片 区流播广 泛 的民间文化形 式 , 有仪式 型 阳戏 、 仪 戏结合 型 阳戏 和 民间小戏型 阳戏 三 种基 本形 态 , 具 体 对应 的分 布 区域 为 : 黔 北① 、 黔
引 言
自进入 二十 一世 纪 以来 , 随着 国家 “ 西部 大 开发 战 略” 的提 出和 “ 武 陵 山片
区 区域 发展 与扶 贫 攻坚 计 划 ” 的实施 , 武 陵 山片 区 民族 文 化 的挖 掘 、 整理 、 抢 救、 保 护等 工作被 提 上 日程 。而 阳戏作 为该 地 区广 泛流 播 的 民间文 化事 象 , 它
形 态 多样 、 佛 教 氛 围浓 厚 的特 点 , 前 者指它的表 演形式有仪式戏 、 仪 戏 结合 戏 和 民 间 小戏 三 种 基 本 形 态 , 后 者 指
在武陵山 区, 佛 教 的 传 播 要 早 于 阳戏 , 并且 阳戏 在 传 入 伊 始 即 受 到 佛教 文 化 的 影 响 。该 地 区阳 戏 与佛 教 文化 的汇
融 经 历 了文 化碰 撞 、 渗透 , 最后 混 融 的历 史轨 迹 。
【 关 键 词 】武 陵 山 区 ; 阳戏 形 态 ; 佛 学思想; 辨源
中图分类号 : C 9 1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8 0 0 4 ( 2 0 1 5 ) 0 6 - 0 0 0 1 — 0 7
大湘西阳戏研究综述
大湘西阳戏研究综述摘要:阳戏流行于大湘西地区等,文章阐述了阳戏与阴戏的区别,研究了大湘西阳戏的语体、艺术形态、唱腔特征以及传承发展等。
希望能够为相关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大湘西阳戏;语体;艺术形态前言湘西也被称作“湘西地区”,“大湘西”是一种统称,通常指的是包括湘西州、张家界市、邵阳市、怀化市等在内的湖南西部地区。
大湘西阳戏由湘西地区的花灯歌舞戏演变而来,受到外来艺术形式和湘西地区宗教傩戏的深刻影响。
1阳戏和阴戏的区别刘阳琼指出,阳戏和大湘西阳戏受到当地戏曲的影响,但又和当地的傩戏、阴戏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
阳戏与阴戏都是红白喜事与祭祀活动中的还愿仪式。
阴戏戏台摆设于主家内堂,宗室宗亲才能观看,阳戏摆设于门前,由所在地区的戏班上演本土戏剧,邀请广大相邻前来观看[1]。
就其归属而言,阳戏是阴戏的一种延伸与附属产物。
在同一仪式中,阴戏、阳戏分别主内和主外,表演空间不同,就展示对象而言,阴戏、阳戏分别是敬神、取悦人。
双方表演的本质和目的存在较大差异。
双方的表演差别非常显著:傩戏依附于傩仪活动而得以存在;尽管其行当和角色划分出现了戏曲化的雏形,然而其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祭祀活动,不会追求作为具备更多艺术性的独立形式而存在。
阳戏的祭祀活动成分逐步被摆脱,不断对各地方戏的长处和优点进行吸收,使其朝着独立戏曲的方向稳步发展。
2大湘西阳戏的语体研究吴电雷、刘奇指出,阳戏语体主要采取了唱述性质的对话和叙述语体,抒情语体所占比例不大,而且阳戏中部分固定唱段、唱词说白等的语体特点非常独特。
从仪式性阳戏文本的相关叙述方式来看,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还有第一人才和第三人称混合的方式。
阳戏文本的很多主体内容涵盖说白以及唱词。
唱词成为了仪式性阳戏文本的重中之重,说白只是阳戏文本中的一个小部分,演出提示语所占比例更小。
世俗性阳戏文本高度重视唱词与说白,有着丰富的舞台提示[2]。
从固定唱段的相关语体特点来看,世俗性阳戏和不少神话故事戏,大部分剧情都是唱述相关的世情俗事,生活气息非常浓厚,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
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武陵地区位于中国湖南省中部,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共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文化逐渐受到冲击,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促进这些文化传承。
一、武陵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武陵地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20个县市区以及共青城市都被纳入该地区。
这里有汉族、苗族、土家族、回族、瑶族、布依族、壮族等多个民族共居,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武陵山脉是武陵地区的核心地带,这里有翡翠般的绿色草原、横跨山谷的高山钢索桥、高峰上的神秘寺庙等。
同时,这里也是少数民族栖息的天堂,他们有自己的歌舞、手工艺品、风俗习惯等,形成了浓郁的民族文化。
比如,苗族的“芦笙”,是一种类似于笛子的乐器,用于迎神送神,劝诫百姓,还有普及这种文化的目的。
而布依族有“火把节”,在这一天,青年男女手持火把,在欢饮之后,燃放焰火,祈求丰收与幸福。
这些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人文价值观。
面对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武陵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许多年轻的少数民族群体更加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使得许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面临着老龄化和绝迹的危险。
乡村振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计划,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整治环境等方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计划对于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地区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为村民提供了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激发了他们传承及发展传统文化的热情。
同时,乡村振兴计划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资金和技术保障。
政府鼓励通过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品和乡村民宿等形式,推广和传承传统文化。
同时,乡村振兴项目还涉及到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支持等多个方面,加快了文化传承的步伐,并为现代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平台。
关于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管理的思考
腔、 常德高 腔 ) , 沅 陵辰 州 傩戏 、 常德丝弦, 土家
管理
武 陵 山区是 鄂 湘 黔渝 四省市 的边 区结 合
当前在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热 潮 中 , “ 传 承” 是核 心 , 传承 人 是灵魂 , 对 传承 人 的保 护 是
部, 分别隶属于三省一市, 位于渝东南 、 黔东南 、 湘西 、 鄂 西 四个 片 区 , 所 涉面 积 约 l 2万 多平 方 公里 , 人口2 0 6 0多万 。是 多 民族 杂居 地 区 , 少 数 民族 集 中 , 有土 家 族 、 苗族 、 彝族 、 布依族、 仡
保护 的核 心载体 。开展非物 质文化遗 产传 承人
研究 , 势必促 进 区域 的非物质 文化发展 , 从而 带
保 护名 录” 中“ 土家族 打溜子” 、 “ 土 家 族 摆 手 舞” 、 “ 湘 西苗家 鼓 舞 ” 、 “ 土家 族 撒 叶儿 嗬 ” 、 “ 湘 西土家族 毛古斯 舞 ” 、 “ 仡佬族 毛龙节 ” 、 “ 苗族银 饰 锻制技 艺” 等都 是 这一 地 区少 数 民族 文 化 的
级 各 类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录 , 根据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的级 别 不 同可 以分 为 国际级 、 省 市 级和 县 市 级等 。如 渝东南 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 遗产名 录
的有石 柱土 家 哕 儿调 , 南 溪 号子 , 秀 山花 灯 ; 省 市 级 的有鞍 子 苗 歌 , 秀 山 民歌 , 薅 草锣 鼓 . 酉 阳 民歌 , 后坝 山歌 , 土家斗锣, 阳戏 , 余家傩戏 , 龙 凤花烛 , 朗溪竹板 桥 造纸 , 纸 竹工艺 。湘西 国家 级 非物 质 文 化遗 产 名 录有 土家 族打 溜 子 , 土家 族摆 手 舞 , 湘 西 土家 族 毛古 斯舞 , 高腔( 辰河 高
张家界传统戏曲叫什么名字
张家界传统戏曲叫什么名字
张家界地方传统戏剧是张家界阳戏,张家界阳戏是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的地方传统戏剧,目前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清朝时期,属于北路阳戏。
张家界阳戏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发祥于永定十三都,在刚开始时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剧种,只是由民间音乐加上唱腔组合而成的草台戏,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家界阳戏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完整体系的戏剧,有着固定的唱腔和演出的题材。
张家界阳戏起初大多为乡民为了祈福、驱鬼辟邪而演出,在演出之前有着宗教的仪式,但是随着阳戏的发展,娱乐功能逐步的加强,也削弱了宗教迷信的作用,阳戏在这种祈求到民间娱乐的过程中不断的演绎不断的蜕变,一直到清朝中期达到成熟,对舞台、音乐、唱腔、化妆、服饰、道具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
张家界阳戏的以小生、小旦、小丑的小三戏为主,题材也大多是农村生活、平日的家长里短等更贴近生活方面的为主,主要宣扬积善积德、惩恶扬善等思想。
目前张家界阳戏的剧目已经有100多出,其中极具代表的有《桃花装疯》、《劈山救母》《秋江》等。
张家界阳戏传承着土家族的文化、是张家界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传统文化之一,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
向往。
也承袭着湘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阳戏对张家界乃至湖南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江西武功山的宗教文化
江西武功山的宗教文化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西武功山,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宗教文化的名山。
一、概述江西武功山江西武功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它因地势险峻、山峰连绵而得名,也是中国独立山岳体系中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武功山山峰耸立,溪水潺潺,素以奇峰怪石、古树名花而闻名于世。
二、佛教文化武功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始建于东晋时期。
这里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台寺、北台寺和台場寺。
南台寺是武功山最早兴建的寺庙,被誉为“湖南南岳庙”。
北台寺毗邻南台寺,是一座集佛教和道教于一体的神秘寺庙。
而台場寺,则是游客观赏武功山美景的最佳位置。
这些寺庙保存了大量的珍贵佛教文化遗迹,包括佛像、经卷和壁画等。
三、道教文化武功山不仅是佛教的圣地,也是一处道教文化的重要回廊。
这里有着璀璨的道教遗产,融入了中原文化和南岳文化之精髓。
玉皇观是武功山最主要的道教寺庙,被誉为“南岳小天府”。
寺内供奉着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塑像,以及众多的道教神像。
你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道教氛围,欣赏到独特的道教艺术。
四、文化盛宴除了佛教和道教文化,武功山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等待着您的探索。
在武功山的庙会中,您可以欣赏到传统音乐、舞蹈表演和民间艺术。
此外,武功山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节日,如佛诞节和道教庙会,每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朝圣者。
五、自然风光武功山除了宗教文化的魅力,还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
这里的山峰险峻,悬崖峭壁,有着千姿百态的奇特景观。
在山上的步道和观景台,您可以尽情拍摄山间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此外,山里的花草树木丰富繁盛,无论是春天的樱花盛开还是秋天的红叶如火,都是摄影爱好者的绝佳选择。
结语江西武功山以其悠久历史和独特宗教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佛教和道教的神秘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千年底蕴。
同时,您还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和丰富的文化盛宴。
无论是游览寺庙还是探索大自然,武功山都将带给您难忘的旅行体验。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作者:姚云贵尹华光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1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如何确立和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已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片区这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构、功能机制及动力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法和逻辑演绎法,初步构建了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图,最后对每一种路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探讨,以期为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维导向。
一、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系统分析(一)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内涵形成机制分析所谓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最终融合为一体,并逐步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或旅游文化产业的变化发展过程。
据此可知,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属于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
结合当前产业融合角度,片区这两大产业融合形成新产业,可以从产业属性、产业边界、技术管制和价值模块四种角度加以理解,具体见图1:(二)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分析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结果。
区域的合作发展为片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片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旅游企业利润最大化则是武陵山片区两大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动因、片区政策的变化是其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外在条件。
基于此,共同构成了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其动力模型图2:(三)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结构分析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无疑会形成新的旅游业态——旅游文化产业。
关于旅游文化结构的认知,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
有些学者认为可以直接套用文化产业结构、也有的按照地域将其划分。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0):160 165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孙志国,钟儒刚,刘之杨,熊晚珍,黄莉敏,张敏,王树婷收稿日期:2012-08-2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850019);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2011021)。
作者简介:孙志国(1963—),男,湖北监利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研究。
(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咸宁437100)摘要:介绍了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展,探讨了该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并提出了收集与整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着重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领衔申报绿茶、砖茶制作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10项建议。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2)10-0160-06Protection and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 in Wuling Mountains AreaSUN Zhi -guo ,ZHONG Ru -gang ,LIU Zhi -yang ,XIONG Wan -zhen ,HUANG Li -min ,ZHANG Min ,WANG Shu -ting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Southern Hubei Province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437100,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Wuling mountains area.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protection statu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is area.The countermeasures of protection and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were studied.Total ten different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collection and sorting of differ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reporting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such as making skills of green and brick tea and so on.Key words :Wuling mountains area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industry ;Demonstration bas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10月17日 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于1998年颁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从而拉开了全球非物质遗产保护序幕[1-2]。
西南三种不同形态的阳戏及其演化
西南三种不同形态的阳戏及其演化木吴电雷[摘要】阳戏为我国西南地区广泛流播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其形态多样,依照与。
仪式性”的亲疏关系,可划分为“以戏附仪、仪戏结合、隐仪显戏”三种。
三种形态的阳戏层次清晰地依次流布在从川北至湘西、黔东南这一阳戏文化带上,呈现出由“仪”向“戏”演进趋向,从其演出宗旨、面具装扮、角色行当、音乐唱腔、乐器种类、演出时问、演出空间、观众身份等方面皆能体现。
本文拟通过解析阳戏从民间祭祀、脱离“神圣”的仪式,到最后转化为民间小戏的过程,窥探我国戏曲发展史的演化脉络。
[关键词]阳戏阳戏形态仪式性戏剧化演化(中图分类号】1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890(2012)02-073一09引言阳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川、黔、渝及湘西一带广泛流播。
作为傩戏的一个品种,阳戏较傩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它秉承傩戏驱鬼逐疫、祈福禳灾的傩本质,发展过程中又自觉吸收更多的娱乐成分,很大程度上趋向民间曲艺形式发展方向。
这样,西南阳戏仪式性与娱乐性共存,在不同地域两种属性或融为一体,或侧重一端,呈现形态多样化的特点。
阳戏演出与仪式活动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这里的“仪式”指与古傩仪一脉相承。
早期阳戏演出所实施的祭祀仪式,有别于阳戏在发展过程中所融入的于近世才产生、形成的各种祭祀仪式及其相关仪式性因素。
仪式性强的戏剧形态,形成时间久远。
相反,仪式性弱或不见仪式性,而娱乐性强的戏剧形态,形成时间则晚。
以阳戏与仪式的亲疏关系为基点,西南阳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戏附仪、仪戏结合、隐仪显戏三种主要形态。
∞阳戏形态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西南地区不同形态的阳戏之间存在历史演化的层进关系,并以演进形态的先后顺序依次分布在嘉陵江上游川北地区的广元、剑阁、梓潼,乌江流域的黔渝地区。
沅江中上游西水流域的秀山,以及湘西、黔东南天柱、锦屏等地区。
阳戏多样的形态,加上作为阳戏载体的坛班、班社、戏团及其阳戏流播区域内的民风民俗,在我国西南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阳戏生态文化圈。
张家界阳戏发展及传承现状研究
(三)张家界市阳戏剧团现状
遗憾的是,作为张家界市唯一一个专业剧团,如果没有商家活动或庆典请剧团演出,阳戏现在已经很难在市区看到。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阳戏开始没落,一些演员转去歌舞场所演出,40多人的张家界阳戏剧团只剩下不到20人坚守。
阳戏剧团的窘困至今一样,张家界阳戏剧团的演出人员,国家负担50%的工资,另外50%靠自筹。
剧团靠下乡演出和承接商家活动筹集经费,演员每演一场,补贴10元钱。
因待遇差,留不住人,培养年轻一辈的小演员自然也就成了
表3:阳湖坪建新阳戏剧团演出剧目表(2013年3月20日整理)
时间剧目地点备注
2012年1月23日《余家寨》建新村正月初一村部演出2012年1月26日《挑女婿》建新村正月初四村部演出2012年1月27日《斢妻嫌女》建新村正月初五村部演出2012年1月28日《桃花装疯》建新村正月初六村部演出2012年2月6日《斢妻嫌女》电影城广场正月十五闹元宵表演2013年1月29日《吴强抢亲》建新村事主家中事主请
2013年1月29日《一女三嫁》建新村事主家中事主请
2013年2月10日《吴强抢亲》建新村正月初一村部演出2013年2月12日《胭脂》建新村正月初三村部演出2013年2月13日《安安送米》建新村正月初四村部演出
许家坊正月初八事主请。
研讨│庸国·音乐——秦巴、武陵山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一)
研讨│庸国·音乐——秦巴、武陵山区的传统民俗文化(一)文/昌言提要:庸国的歌舞后来发展成山歌、戏剧,梯玛神歌是研究土家族的“百科全书”“庸人”还能歌善舞,并发明鼓等乐器,因此古人有时将大鼓称为“庸鼓”。
“庸人”善于歌舞,在《诗经》中可见其端倪。
《诗经》中《江汉》及《墉风》中一些作品,很可能就出自庸风。
世有“吉甫作诗”之说,尹吉甫为周武王的大臣,其出身地即庸国的附庸之地麇国。
庸国的歌舞后来发展成山歌、戏剧。
两竹高腔、薅草锣鼓、闹房花鼓调,主要源头就在古庸国的歌舞。
一、竹山高腔竹山高腔即“两竹高腔”,因为竹山县与竹溪县两县民间都喜爱高腔皮影戏,民间都有竹山(竹溪)高腔皮影戏的传承。
新中国诞生后,两县的群众文化部门的音乐工作者时而都用高腔皮影戏的主旋律声腔作为新创作演唱节目的音乐素材,参加省市汇演和调演。
在评奖过程中,时有高腔究竟谁属的纷争。
为平息两县纷争,而折中产生“两竹高腔”的称谓。
不过,从历史上寻找准确源头,竹溪县是在明朝成化16年割竹山县西南疆土分出而置县的,叫做“竹山高腔”是准确无误的。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边陲,是秦楚、巴蜀、汉水文化的交汇地。
“竹山高腔”是竹山地方上的古老剧种,至今仍流传在竹山民间。
“高腔”一词,据《中国戏剧曲艺辞典》诠注曰:“戏曲声腔。
基本的特点是只用打击乐,不用管弦伴奏;台上一人独唱,后台众人帮腔;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意味。
川剧、婺剧、赣剧等都有高腔唱法……”据此而看,此高腔只是戏曲中的一种声腔,类似后台的帮腔,是从声腔的高、低而论的,明显不属于独立的剧种,而是属于类似于某种唱腔的板式。
“竹山高腔”虽然具有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意味的特点,但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声腔板式。
因为竹山高腔早就有自成体系的含有好几种声腔板式的地方剧种之一。
竹山高腔有自身的特色,有平腔、苦平、獠子(寮子又有上、下、文、武之分别)、四平腔、哭汉江等声腔和固定声腔板式。
但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以前,却不是以人(演员)扮饰演出,而是运用“皮影”人物来充任角色,由耍影人为皮影人物“配音”表现故事。
浅析武陵山民间文艺遗产
人们借助历史研究古 代社会 , 希望 能够 以古人 的思想 、 观 点、 做法挖掘 出对现代人 、 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指导和启示 , 从 而体现出民间文艺遗产在 当今社会中的现实价值 。 民间文艺遗产多数起源于古代人民的宗教祭祀活动 , 这种 活动起初并没有形成规模 化 , 但随着 时 间的推移 、 家族 的繁衍
富 性 加 大人 们 对 民俗 文 化 新 形 式 和 内 容 的 挖 掘 , 对 民 俗 文 化 的
景 。③ 民间文艺遗产传 承参与人群减少 , 而 留存 的传 承者大多 4 结语
进步发展具有 明显 的推 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 。民间文艺 遗产最 大的特 点就
是历史传 承性 , 从传承性的特点上看 , 它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 ;
方 面 民 间文 艺 遗 产 的 发 展 与 传 承 得 到 了 很 好 的研 究 和 实 施 。
民间文艺遗产 中民间民俗 歌舞与 民俗体育 活动就 符合 了人类
社会发展追求 的 目标之一 , 各类 民俗歌舞与体育 活动的开展不 仅提高人们 的行走能 力 , 还 提高 了各少数 民族 的生活技 能 , 继
而达到增进健康 、 增强体质的目的, 对强身健体起到了现实作用。 在当地人 开展 的民间文艺遗产活动当中 , 民俗 歌舞与 民俗
体育活动 的地位举足轻重 , 如 武陵 山地 区 的土家族摆 手舞 、 土 家族 咚咚喹等文化活动过程 中伴有多种形 式的文化娱乐 节 目, 倍受当地各 民族人 民的喜爱 , 在活动 中亲朋好友此 时也团聚在
这种 承上启下不仅仅只是活动本身的继 承 , 其 中还包含 思想 的 继承和上一个时代 特征 的继承 。民间文 艺遗产 所包 含 的历 史 文化有 自身发展 的规律 , 认 真研究 民间文艺遗产文 化和活动存 在的成 因 、 动能 , 将使 民间文艺遗产得到更好 的传承与发展 。
论西南地区阳戏的传播途径
论西南地区阳戏的传播途径
吴电雷
【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
【年(卷),期】2013(005)001
【摘要】中国西南地区阳戏源于江南地区,其流播方向主体是从江南地区到湖广到四川、重庆再到贵州、云南.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北路阳戏入川、南路阳戏入湘黔、川地阳戏播黔滇.黔东南阳戏则是由江西传至湖广(湘西地区)的阳戏沿沅江上游水道传入,再向周边辐射.阳戏的流布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积极融合相互吸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文化样式.
【总页数】6页(P66-71)
【作者】吴电雷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40
【相关文献】
1.论西南地区阳戏的传播途径 [J], 吴电雷
2.论西南地区阳戏之“源”与“流” [J], 吴电雷
3.西南地区阳戏演出规制和习俗 [J], 吴电雷
4.湘西南路阳戏与北路阳戏的唱腔发展比较研究 [J], 刘阳琼
5.论西南地区阳戏与傩的种属关系 [J], 吴电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武陵山地区戏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龙源期刊网 关于武陵山地区戏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者:杨扬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09期◆摘; 要:近年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正在逐步被社会认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尤其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产业开发,正成为理论研究热点。
武陵山地区的戏剧文化包含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南戏,以及众多少数民族地方戏剧,具有丰富的戏剧文化资源,是不可多得戏剧宝库。
保护与传承武陵山地区的戏剧文化,对于武陵山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戏剧文化;武陵山;高校;传承地方戏剧文化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快节奏时代的到来,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地方戏剧的传承与推广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年轻一代大学生对地方戏曲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戏剧文化意识也日益淡薄。
现代许多年轻人更加关注流量小生,对待传统戏剧表演家及表演艺术形式充耳不闻,也一知半解。
对待传统戏剧的保护尤其是地方戏剧的传承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武陵山地区的戏剧传承与保护来说。
一、武陵山区域民族戏剧丰富而悠久武陵山区历来是中国传统戏剧南剧的重要传承地区,同时该区域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其地方戏剧丰富而历史悠久。
南剧,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南剧在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恩施州的咸丰县是武陵山地区南剧的主要传承地,该县成立有专门的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传承南剧的重要阵地。
该剧的唱腔多杂有鄂西土家族方言,其表演形式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该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充分结合地方文化,排练了《唐崖土司夫人》《御河桥》等多部大型南剧,并进行公演。
同时,地处武陵山区的恩施州作为少数民族,其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也是丰富多彩。
如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秧歌戏和种瓜调,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利川的《龙船调》。
酉阳阳戏的文化生态与戏剧特征
酉阳阳戏的文化生态与戏剧特征
彭福荣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 重庆酉阳地处武陵山区,与湖南龙山,贵州松桃印江,重庆秀山、彭水、黔江,湖北咸丰、来凤等相连.世代生息于此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阳戏文化.酉阳阳戏源于驱逐鬼疫的傩愿戏,是酉阳人酬神娱己的地方戏剧.<酉阳直隶州总志·风俗志>"祈禳"云:"案州属多男巫,其女巫则谓之师娘子.凡咒舞求佑,只用男巫一二人或
三四人.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则多至十余人,生旦净丑、袍帽冠服无所不具,伪饰女旦亦居然梨园弟子以色媚人者."<'[1]>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彭福荣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乡村戏剧的文本叙事美学特征r——以贵州开阳阳戏《川主戏全本》为例 [J],
彭福荣;王季
2.重庆酉阳阳戏面具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J], 田欣;陈一墨
3.文化生态学视阈下黄梅戏的艺术特征探究 [J], 陈维维
4.戏里有乾坤——独具特色的开阳阳戏 [J], 张江英
5.一出写给“戏剧”的戏试析斯丛狄笔下皮兰德娄“戏剧不可能之戏”的戏剧尝试 [J], 孙雪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家界传统戏剧
张家界传统戏剧
张家界阳戏是张家界市永定区地方传统戏剧,金线吊葫芦的演唱方法是其典型,起源于清中叶,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北路阳戏,舞台表演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
张家界阳戏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家界阳戏的唱词以张家界方言为主,它的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俱备。
阳戏的唱腔属民歌体结构,主要有十八调,其中又分正调和小调。
正调以正宫调为主,另有蛤蟆赶调、金钱调、小丑调、阴调、慈悲调、北河调等。
阳戏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17个曲牌。
正调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话叫窄音,大庸阳戏的风味特点就在窄音上。
阳戏之阳,一说张家界位于澧水之阳,二说戏为阳春人传承发展,三说杨花柳与阳谐音,而杨花柳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为阳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 入“ 顶 敬” , 一 个 阳戏 坛 的“ 顶敬 ” 即为 该 戏 坛 历
代先 师 的宗师 牌位 , 记 录本戏 坛 的传 承 谱 系 , 它从
思 想 上 起 到 维 系 坛 班 组 织 的作 用 。 坛班 往 往 立 有 坛规 , 新 人 人 班 要 在 掌 坛 师 的
带领 下面 对坛 规宣誓 。例 如 湄潭 县高 台镇 王 氏阳 戏坛 班在 为 新 恩 弟 子 举 行 人 坛 度 职 的 法 事 仪 式 上, 向弟子 宣读 的“ 戒令坛 规 ” 具有佛 门教义性 质 :
阳戏 是 傩 戏 的一 个 品种 _ 】 ] , 它 在 武 陵 山 片 区
内容 。掌 坛师 把 阳戏 的演唱 技艺 和作 法 行科 的 内 密 传承 给后 人要 举 行 “ 过 职” 仪式 , 对 被 传 承 人 来 说 叫“ 请 职” 。师 尊 按 “ 法谱 ” 给请职者取法名, 只 有 取过法 名 、 请 过 职 的 法师 日后 方 可 作 掌 坛 师 独
( 贵 州 民族 大 学 西 南傩 文 化 研 究 院 , 贵州 贵 阳 5 5 0 0 2 5 )
摘 要 : 武 陵 山 区 阳 戏 具 有 形 态 多样 、 佛 教 氛 围浓 厚 的特 点 。在 武 陵 山 区 , 佛 教 的传 播 要 早 于 阳戏 , 阳 戏 在
传 入 伊 始 即 受 到 佛 教 文 化 的影 响 。 阳 戏 与佛 教 文 化 的 融 汇经 历 了文 化 碰 撞 、 渗透, 最 后 混 融 的历 时轨 迹 。
第 3 5卷 第 5期
2 0 1 5年 9月
湖: I I : T 程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 L OF HUBEI ENGI NEERI NG
V O L.3 5 N O.5
SEP. 2 O15
武 陵 山 区 阳戏 融汇 佛 教 文 化 的历 时轨 迹
吴 电 雷
吴 电 雷
新 坛弟 子 , 既承 佛 法 , 从 此 以后 , 乃 称 佛 门弟子 , 凡 有戒 言 , 汝可听受: 一 不得 轻 蔑佛
法, 俨 然 恭 敬 有 灵 。 二 不得 轻 师 慢 教 , 出入 请
教 性质 的法谱 , 法谱 上 排列 着 掌 坛 法 师 的字 辈 顺 序: 智 惠 清净 、 道德 圆 明 、 真儒 性 海 、 寂照普通、 心
源广宿、 本 觉 昌隆 、 能仁圣果、 常远宽洪、 惟 传 法 应、 致愿 会容 、 兼池 界定 、 永 济祖 宗 。 l 3 过职、 取 法 号 仪式 是 佛 教 坛 传 承 的一 项 重 要
作者简介 : 吴 电雷 ( 1 9 7 2 一 ) , 男, 山东 平 邑人 , 贵 州 民族 大 学 西 南傩 文 化 研 究 院 副 教 授 , 文 学博 士 。
① 文 中 的“ 黔 北” 、 “ 黔 中” 、 “ 黔 南” 、 “ 黔 东 南” 指 在 黔 域 内的 地 理 方 位 , 而 非 行政 区 划 。
关键词 : 武 陵山区; 阳戏 与佛 教 文化 ; 融汇 ; 历 时轨 迹
中图分类号 : J 8 2 5 .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4 8 2 4 ( 2 o 1 5 ) 0 5— 0 0 5 7 — 0 4
进入 2 1 世 纪 以来 , 随 着 国家 “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的提 出和“ 武 陵 山片 区 区域 发展 与 扶 贫攻 坚 计 划” 的实 施 , 武 陵山 片 区民族 文 化 的挖 掘 、 整理、 抢 救、 保护 等 工 作 被 提 上 日程 。而 阳戏 作 为该 地 区 广 泛流 播 的 民间 文 化 事 象 , 它 以 多样 化 的 表 演 形 态 和浓厚 的佛学 思想 深刻 影 响着 民众 的 日常 生 活 和精 神世 界 。研讨 区域文 化 的本 源 是学 界 的重 点 研 究 内容 之 一 , 所 以探索 阳戏 与 佛教 文 化 渗 透 、 融 汇 的历 时轨 迹具 有 重要 的学 术意 义 。
南 的武 隆 、 彭水、 酉阳、 黔 江 阳戏 属 于仪 戏 结合 型 ; 秀 山 阳戏 , 鄂 西 的鹤 峰 、 来 凤 阳戏 , 湘 西 的 张家 界 、 永顺 、 花垣 、 吉首、 凤凰、 怀 化 阳戏 , 以及 黔 东 南 的 天柱 、 锦屏 、 黎平 阳戏 属于 民 间小戏 型 。 傩 戏 孕 育 和形 成 于 傩 礼 、 社 祭 的 民俗 歌 舞 仪 式l 2 ] , 它深 受 民 间宗 教 的影 响 , 亦有 制度 性 宗教 的
立行 坛 , 主持 演 出。掌坛 师去 世后 , 要 把 他 的 法 名
传播 广泛 , 而且 唱演 形 式 多样 , 概而言之 , 有 仪 式
型 阳戏 、 仪戏 结 合 型 阳戏 和 民 间小 戏 型 阳戏 三种
基本 形 态 。具 体 对 应 的 分 布 区域 为 : 黔 北 ①, 黔东 北 的桐梓 、 正安、 道真 、 沿河 阳戏属 于 仪 式 型 ; 渝 东
痕 迹 。 中国 的传统 宗教 —— 道 教对 于傩 戏 的影 响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8一 O 6
基金项 目: 贵 州 省 哲 学社 会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 1 5 GZ Y B 6 5 ) ;贵 州 高 校 人 文社 会 科 学研 究基 地 项 目( J D 2 0 1 3 0 1 1 )
毋 庸赘 言 , 由 于武 陵 山 片 区 处 于 梵净 山佛 教 文 化 辐射区, 它 的文 化 艺 术 形 式 体 现着 显 著 的佛 教 印 记, 以阳戏 为例 , 在其坛 班组 织 、 实 物道 具 、 表演 内 容 和傩 技形 式等 几个 维面尽 显 佛教文 化 的语 境 。 第一, 阳戏坛 组织 的佛 教 性质 。在 武 陵 山 区 , 不 少 阳戏 坛 师承佛 教 。例如 酉 阳 阳戏坛 有 完整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