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仪器分析的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的名词解释仪器分析是一项涉及科学技术和仪器设备的研究领域,旨在利用各种仪器设备来对物质进行精确测量和分析。
通过仪器分析,可以获取关于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在现代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中,仪器分析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的质量和质量与电荷比的仪器分析技术。
质谱仪是质谱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
通过将待测物质样品转化为气态、液态或固态粒子,并将其离子化,利用磁场或电场将离子按质量或质荷比进行分离,最后测量和记录离子信号,从而获得物质组成、结构和分子质量等信息。
质谱分析在有机化学、生物学、医学研究和环境监测中有着广泛应用。
二、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一种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的仪器分析技术。
光谱仪是光谱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
通过将样品与特定波长或一定范围的电磁辐射相互作用,测量和记录信号的能量和强度变化,从而获得物质样品的光谱信息。
光谱分析包括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多种形式,根据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特点,可获得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光谱分析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等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是一种利用电化学原理和技术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化学仪器是电化学分析的主要设备,如电位计、电解槽和电化学工作站等。
通过将待测物质与电极接触,应用电位差和电流进行反应和测量,从而获得物质的电活性和电化学参数等信息。
电化学分析可用于测定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物质的电导率以及电化学反应速率等。
在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和电池等领域中,电化学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是一种将待分析物质溶液以流动相或静态相的形式通过色谱柱,利用待测物质在固定填料上的相互作用和迁移行为进行分离和测量的仪器分析技术。
色谱仪是色谱分析的主要仪器设备。
根据分离原理和方法不同,色谱分析可分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名词解释(实用仪器分析)
名词解释:生色团: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 N 键的不饱和集团,将这种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线可见光范围内,这种集团叫做生色团 助色团:有一些基团,它们本身并不产生吸收峰,但与生色团共存于同一分子时,可引起吸 收峰的位移和吸收强度的改变。
吸光系数:在指定浓度为1g/L 、1为1cm 时吸光度值。
摩尔吸光系数: 在指定浓度为1mol/L 、1为1cm 时吸光度值。
比吸光系数:在指定浓度为1g/100ml 、1为1cm 时吸光度值。
下标1cm )分子发光:物质的分子在外界能量作用下,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能的形式释放能量。
荧光:处于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以10-9-10-7S 基态的各振动能级,这一过程就有荧光发生。
系间跨越: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之间的无辐射跃迁, 性发生变化。
猝灭: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溶质分子间相互作用, 度发生变化。
参比电极:在恒温恒压条件下, 电极电位不随溶液中被测离子活度的变化而变化, 恒定电位值的电极。
指示电极:在电化学电池中借以反映待测离子活度, 发送所需电化学反应或激发信号的电极。
浓差极化:由于电解过程中电极附近溶液的浓度和本体溶液浓度发生了差别所致。
电化学极化:因电化学反应本身的迟缓而造成电极电位偏离可逆电位的现象。
色谱基线:在一定操作条件下,色谱柱后没有组分,仅有纯流动相进入检测器时的流出曲线。
色谱峰的标准偏差:0.607倍峰高处峰宽的1/2保留时间:从进样开始至柱后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的所需的时间死时间: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 从进样开始至柱后被测组分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相对保留值: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组分与参比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
容量因子: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质量比。
分离度: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峰宽平均值之比。
(精选)仪器分析名词解释与简答(仪器分析)
1.非红外活性振动:振动过程中分子的瞬间偶极矩不发生变化,不产生红外光吸收。
2.简并:振动频率完全相同的吸收峰在红外光谱中重叠的现象。
3.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后,其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称为分配系数。
4.容量因子(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两相中达到分配平衡后,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称为容量因子,又称为质量分配系数和分配比。
5.分离度(R):是描述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中分离情况的参数。
6.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
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8.正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弱于固定相的极性,称为正相分配色谱法简称正相色谱法。
9.反相色谱:流动相的极性强于固定相的极性,称反相分配色谱法简称反相色谱法。
10.压力变宽:原子与等离子体中的其他离子(原子,离子,电子)相互碰撞,而谱线变宽。
等离子体,蒸气压力越大,谱线越宽。
11.多普勒变宽:由原子在空间做无规热运动所致的,故又称热变宽,即使在较低的温度也比自然宽度影响大,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12.程序升温:在同一分析周期内,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作线性非线性的变化。
13.梯度洗脱:在一个分析周期内程序控制,连续改变流动相的现象。
14.自旋晶格弛豫(纵向弛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晶格或溶剂),恢复到低能态过程。
是有效的弛豫过程。
15.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递给临近低能态同类磁性核的过程。
16.局部屏蔽效应:氢核附近有电负性(吸电子作用较大)的原子或基团时,氢核的电子云密度降低,共振峰向低场移(左),反之屏蔽效应将使共振峰高场移(右)。
17.重排开裂:质谱中某些离子是通过断裂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化学键,并且结构进行重新排列而形成,这种裂解称重排开裂。
它的特点是产生了在原化合物中不存在的结构单元的离子。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绪论1.仪器分析:以物质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质(光、电、热、磁等)为基础,并借助于特殊的设备,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和动态分析的一类方法,又称物理分析法。
2.检出限:供试品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信噪比3:1)。
3.定量限:供试品中被测组分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信噪比10:1)。
4.灵敏度: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称为方法的灵敏度,用S 表示。
信号变化量/浓度变化量,标准曲线斜率越大,灵敏度越高。
光谱绪论5.光学分析法:基于物质发射的电磁辐射或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辐射信号或发生的信号变化来测定物质的性质、含量和结构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6.波数:每cm长度中波的数目,单位cm-17.吸收: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光子的能量等于原子、分子或离子的基态和激发态能量之差),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
8.发射:物质吸收能量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物质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重新回到基态的过程。
9.可见光:波长在400~750nm范围的光。
10.单色光:具有同一波长、同一能量的光。
11.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成的光。
12.光的互补: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互补。
如黄-蓝;蓝绿-红13.光谱法:物质内部发生能级跃迁,记录由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辐射能强度随波长的变化,所得的图谱称为光谱,利用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方法。
14.非光谱法:不涉及物质内部能级的跃迁,仅通过测量电测辐射的某些基本性质(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变化的分析方法。
UV-Vis15.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利用待测物质具有选择吸收紫外-可见光辐射的特性,所产生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16.最大吸收波长:最大吸收峰峰高处所对应的波长。
17.吸收曲线:不同波长的光通过待测物质,经待测物质吸收后,测量其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即吸光度A),以辐射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作图得到该物质的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
仪器分析(简答、名词、计算)
名词解释及简答1【简答题】为什么离子选择性电极对欲测离子具有选择性?如何估量这种选择性?答:离子选择性电极是以电位法测量溶液中某些特定离子活度的指示电极.各种离子选择性电极一般均由敏感膜及其支持体,内参比溶液,内参比电极组成,其电极电位产生的机制都是基于内部溶液与外部溶液活度不同而产生电位差.其核心部分为敏感膜,它主要对欲测离子有响应,而对其它离子则无响应或响应很小,因此每一种离子选择性电极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选择性系数来估量其选择性2【简答题】举例说明生色团和助色团,并解释红移和蓝移答、能吸收紫外-可见光而使电子由一个轨道(通常是含一对孤对电子的n轨道或成键轨道)向另一个轨道(通常是反键轨道)跃迁的基团称为生色团(或发色团),如C=O,C=N,C=C 等;助色团是在生色团上的取代基且能使生色团的吸收波长变长或吸收强度增加(常常两者兼有)的基团,一般是含杂原子的饱和基团;如—Cl,—NHR,—OR,—OH,—Br等。
加入基团或改变溶剂等实验条件使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Amax)向长波移动(深色移动)称为红移,使最大吸收波长向短波移动(浅色移动)称为蓝移。
3【简答题】原子发射光谱是如何产生的?原子发射光谱为什么是线状光谱?答、当物质的原子或离子受到外界能量(如热能﹑电能等)作用时,其外层电子可从基态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形成不稳定的激发态原子或离子。
当原子或离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或较低的能级时。
多余的能量就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产生原子发射光谱。
原子光谱发射线的波长取决于原子外层电子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E。
由于原子或离子的各个能级是不连续的(量子化的),且各能级所对应的能量范围很窄,因此得到的原子或离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4【简答题】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什么?是否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为什么?答、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是激发能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相等,同时有偶极矩的变化。
并非所有的分子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具有红外吸收活性,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时才会产生5【简答题】仪器分析中主要有哪些定量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答、仪器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校准曲线法、内标法和标准加入法。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绪论1 仪器分析:是指通过测量物质是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 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级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的产生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方法核心原理发现及相关技术产生等密切相关。
2 定性分析:鉴定式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3 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
4 精密度:指同一分析仪器的同一方法多次测定所得到数据间的一致程度,是表征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亦成为重复测定结果随测定平均值的分散度,即重现性。
5 灵敏度:仪器或分析方法灵敏度是指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校准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的重现性或精密度。
6 检出限:又称检测下限或最低检出量,指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它取决于分析物产生信号与本底空白信号波动或噪声统计平均值之比。
7 动态范围:定量测定最低浓度(LOQ)扩展到校准曲线偏离线性响应(LOL)的浓度范围。
8 选择性:一种仪器方法的选择性是指避免试样中含有其它组分干扰组分测定的程度。
9 分辨率:指仪器鉴别由两相近组分产生信号的能力。
不同类型仪器分辨率指标各不相同,光谱仪器指将波长相近两谱线(或谱峰)分开的能力;质谱仪器指分辨两相邻质量组分质谱峰的分辨能力;色谱指相邻两色谱峰的分离度;核磁共振波谱有它独特的分辨率指标,以临二氯甲苯中特定峰,在最大峰的半宽度为分辨率大小。
10 分析仪器的校正:仪器分析中将分析仪器产生的各种响应信号值转变成被测物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过程称为校正。
一般包括分析仪器的特征性能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校正。
光谱法导论11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聚的现象,叫电磁辐射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12 电磁辐射的吸收、发射、散射、折射、干涉、衍射:(1) 吸收物质选择性吸收特定频率的辐射能,并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2) 发射将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3) 散射丁铎尔散射和分子散射;(4) 折射折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6) 干涉干涉现象;(7) 衍射光绕过物体而弯曲地向他后面传播的现象;13 分子光谱、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分子从一种能态改变到另一种能态时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包括从紫外到远红外直至微波谱)。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3)及简答题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3)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1.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
通常用时间或用将各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2.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3.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4.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5.半峰宽度: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
6.峰底宽度:指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7.固定液:8.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9.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或容量比,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
10.相比:VM与Vs的比值。
11.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
12.梯度洗提:就是流动相中含有多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
梯度洗提可以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这种方式叫做低压梯度,又叫外梯度,也可以将溶剂用高压泵增压以后输入色谱系统的梯度混合室,加以混合后送入色谱柱,即所谓高压梯度或称内梯度。
13.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14.正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
15.反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
16.半波电位: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电位。
17.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位):如果在电解池中加入大量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解离为阳离子和阴离子,负极对所有阳离子都有静电吸引力,因此作用于被分析离子的静电吸引力就大大的减弱了,以致由静电力引起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从而达到消除迁移电流的目的。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名词解释1.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
通常用时间或用将各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2.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3.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4.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5.半峰宽度: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
6.峰底宽度:指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7.固定液:8.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9.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或容量比,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
10.相比:VM与Vs的比值。
11.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
12.梯度洗提:就是流动相中含有多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
梯度洗提可以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这种方式叫做低压梯度,又叫外梯度,也可以将溶剂用高压泵增压以后输入色谱系统的梯度混合室,加以混合后送入色谱柱,即所谓高压梯度或称内梯度。
13.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14.正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
15.反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
16.半波电位: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电位。
17.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位):如果在电解池中加入大量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解离为阳离子和阴离子,负极对所有阳离子都有静电吸引力,因此作用于被分析离子的静电吸引力就大大的减弱了,以致由静电力引起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从而达到消除迁移电流的目的。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绪论1 仪器分析:是指通过测量物质是某些物理或者物理化学性质` 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含量级化学结构的分析方法。
仪器分析的产生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方法核心原理发现及相关技术产生等密切相关。
2 定性分析:鉴定式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即确定物质的组成。
3 定量分析:测定试样中各种组分(如元素、根或官能团等)含量的操作。
4 精密度:指同一分析仪器的同一方法多次测定所得到数据间的一致程度,是表征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亦成为重复测定结果随测定平均值的分散度,即重现性。
5 灵敏度:仪器或分析方法灵敏度是指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校准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的重现性或精密度。
6 检出限:又称检测下限或最低检出量,指一定置信水平下检出分析物或组分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
它取决于分析物产生信号与本底空白信号波动或噪声统计平均值之比。
7 动态范围:定量测定最低浓度(LOQ)扩展到校准曲线偏离线性响应(LOL)的浓度范围。
8 选择性:一种仪器方法的选择性是指避免试样中含有其它组分干扰组分测定的程度。
9 分辨率:指仪器鉴别由两相近组分产生信号的能力。
不同类型仪器分辨率指标各不相同,光谱仪器指将波长相近两谱线(或谱峰)分开的能力;质谱仪器指分辨两相邻质量组分质谱峰的分辨能力;色谱指相邻两色谱峰的分离度;核磁共振波谱有它独特的分辨率指标,以临二氯甲苯中特定峰,在最大峰的半宽度为分辨率大小。
10 分析仪器的校正:仪器分析中将分析仪器产生的各种响应信号值转变成被测物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过程称为校正。
一般包括分析仪器的特征性能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校正。
光谱法导论11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的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聚的现象,叫电磁辐射举例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解答
1.色谱分离度: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内分离效能的指标,定义为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缝底宽度之和一半的比值2.死体积:色谱柱在填充后柱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总和。
3.程序升温:按一定的加热速率,温度做线性或非线性上升。
4.梯度洗脱:又称为梯度淋洗或程序洗脱。
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脱。
5.极限扩散电流6.指示电极:电极电位与被测离子活度有关,又称待测离子电极或工作电极。
7.半波电位:扩散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汞电极的电位。
8.浓差极化:电解时,电极表面因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现象.9.生色团 ;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ה键的不饱和基团,将这种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光范围内,这种基团叫生色团10.助色团:含有n电子的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11.化学位移:由屏蔽作用引起的共振时磁感应强度的移动现象。
12.锐线光源: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光源.13.基团频率:同一类型的化学基团,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频率总是出现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这种吸收谱带的频率称为基团频率14.贫然火焰:火焰温度低,助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氧化性火焰.15.富燃火焰: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还原性火焰。
16.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离核较近的处于最低能量状态17.激发态:当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就会使外层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这种状态称为激发态.18.激发电位:原子的外层电子由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19.电离电位:使原子电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电离电位。
20.离子线: 离子外层电子跃迁时发射的谱线称为离子线。
21.共振线: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
共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电位,为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22.灵敏线、由较低级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元素的最灵敏线。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1-3)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1)1.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
通常用时间或用将各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2.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3.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4.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5.半峰宽度: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
6.峰底宽度:指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7.固定液:8.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9.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或容量比,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
10.相比:VM与Vs的比值。
11.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
12.梯度洗提:就是流动相中含有多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
梯度洗提可以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这种方式叫做低压梯度,又叫外梯度,也可以将溶剂用高压泵增压以后输入色谱系统的梯度混合室,加以混合后送入色谱柱,即所谓高压梯度或称内梯度。
13.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14.正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
15.反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
16.半波电位: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电位。
17.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位):如果在电解池中加入大量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解离为阳离子和阴离子,负极对所有阳离子都有静电吸引力,因此作用于被分析离子的静电吸引力就大大的减弱了,以致由静电力引起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从而达到消除迁移电流的目的。
名词解释-仪器分析
1.仪器分析: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以及化学结构的一类分析方法,由于这类分析方法需要比较复杂且特殊的仪器设备,故称之为仪器分析。
2.化学分析:利用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类分析方法。
3.标准曲线:被测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与仪器响应信号的关系曲线。
4.检出限:某一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检出被测物质的最低量(最小浓度或最小质量)5.内标法:将一定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入到准确称量的试样中,根据试样和内标物的质量以及它们的色谱峰面积求出被测组分的含量。
6.发色团:含π键的不饱和基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产生n→π*、π→π*跃迁的基团。
7.助色团:含杂原子的饱和基团,本身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无吸收,但能使生色团吸收峰红移,吸收强度增大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8.红移: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做红移。
9.蓝移:向短波方向的移动叫做蓝移。
10.增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大的效应称为增色效应。
11.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称为减色效应。
12.色谱法:一种重要的分离方法,混合物在流动相的携带下通过色谱柱与固定相发生作用按一定顺序分离出几种组分的方法。
13.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法14.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法15.梯度洗脱:在一个色谱分析周期内,不断改变流动相配比、极性、PH、离子强度,以达到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16.凝胶色谱:利用某些凝胶(固定相)对分子大小,形状不同的组分所产生的阻滞作用不同而进行分离。
17.标准偏差:峰高0.607倍处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
18.半峰宽Y1/2:峰高1/2处的色谱峰宽度。
19.分配平衡: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所达到的平衡叫做分配平衡。
20.程序升温:在一个分析周期内,柱温随时间由低温向高温作线性或非线性变化,以达到用最短时间获得最佳分离的目的。
21.共振线:原子收到外界能量激发时,其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仪器分析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
仪器分析1.生色团: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或结构系统定义为生色团2.助色团:助色团是指带有非键电子对的基团,如-OH、 -OR、 -NHR、-SH、- Cl、-Br、-I等,它们本身不能吸收大于200nm的光,但是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会使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且增加其吸光度。
3.红移:向长波方向移动4.蓝移:向短波方向移动5.激发电位:原子的外层电子由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6.共振线:由电子激发态与电子基态能级之间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7.自吸效应: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其基态原子所吸收,从而使谱线强度下降的效应。
8.灵敏度:仪器或分析方法灵敏度是指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它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校准曲线的斜率和仪器设备的重现性或精密度。
9.参比电极:测定过程中其电极电位保持恒定不变。
10.检测极限D:以特定的分析方法,以适当的置信水平被检出的最低浓度或最小量11.分离度R: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比。
1.光谱分析法:1.原子光谱1.原子发射光谱:由三部分构成: AES光源:电弧,火花,ICP 、分光、检测发射光谱定量分析关系式为:I = a c b 或者 log I = b log c + log a为什么选铁谱?(1)谱线多:在210~660nm范围内有数千条谱线;(2)谱线间距离分配均匀:容易对比,适用面广;(3)定位准确:已准确测量了铁谱每一条谱线的波长。
2.原子吸收光谱: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求坐标轴的CX)空心阴极灯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化器用空气-乙炔火焰2.分子光谱紫外吸收光谱不饱和脂肪族化合物Π-Π *跃迁(不饱和基团)共轭体系愈大,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波长愈长。
乙烯的吸收带位于162nm,丁二烯为217nm,1,3,5-己三烯的吸收带红移至258nmn→π*跃迁(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是四种跃迁中所需能量最小的,它所对应的吸收带位于200~400nm 的近紫外区在n→π*跃迁中:溶剂极性增加,吸收带蓝移。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解答
1.色谱分离度: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内分离效能的指标,定义为相邻两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缝底宽度之和一半的比值2.死体积:色谱柱在填充后柱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检测器的空间总和。
3.程序升温:按一定的加热速率,温度做线性或非线性上升。
4.梯度洗脱:又称为梯度淋洗或程序洗脱。
在同一个分析周期中,按一定程度不断改变流动相的浓度配比,称为梯度洗脱。
5.极限扩散电流6.指示电极:电极电位与被测离子活度有关,又称待测离子电极或工作电极。
7.半波电位:扩散电流等于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汞电极的电位。
8.浓差极化:电解时,电极表面因浓度变化引起的极化现象。
9.生色团 ;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ה键的不饱和基团,将这种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光范围内,这种基团叫生色团10.助色团:含有n电子的能使吸收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杂原子基团。
11.化学位移:由屏蔽作用引起的共振时磁感应强度的移动现象。
12.锐线光源: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光源。
13.基团频率:同一类型的化学基团,在红外光谱中的吸收频率总是出现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这种吸收谱带的频率称为基团频率14.贫然火焰:火焰温度低,助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氧化性火焰。
15.富燃火焰:燃气量大于化学计算量,还原性火焰。
16.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离核较近的处于最低能量状态17.激发态:当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后,就会使外层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这种状态称为激发态。
18.激发电位:原子的外层电子由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时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激发电位。
19.电离电位:使原子电离所需要的最低能量称为电离电位。
20.离子线:离子外层电子跃迁时发射的谱线称为离子线。
21.共振线: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所发射的谱线。
共振线具有最小的激发电位,为该元素最强的谱线。
22.灵敏线、由较低级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一般也是元素的最灵敏线。
仪器分析名词解释、简答、填空题总结
名词解释ICP环状结构: 在高频感应电场或磁场下开成的等离子体涡流具有“趋肤效应”,此效应使得等离子体涡电流集中于等离子体表面,形成一环形加热通道,即ICP环状结构。
AES基本原理:待测原子的外层电子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在高能态不稳定,迅速返回到低能态,并辐射出具有特征波长或频率的谱线。
通过测定特征谱线的波长或频率进行定性分析;通过测定谱线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
轫致辐射:电子通过荷电粒子(主要是重粒子)形成的电场(或库仑场)时,受到加速或减速引起的连续辐射。
自吸效应:激发态原子发出的辐射被其基态原子所吸收,从而使谱线强度下降的效应。
最后线:当渐渐减小待测元素的含量时,该元素产生所有特征谱线中最后消失的谱线。
它一般是元素的最灵敏线或共振线。
(或称持久线。
当待测物含量逐渐减小时,谱线数目亦相应减少,当c接近0时所观察到的谱线,是理论上的灵敏线或第一共振线。
)灵敏线: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常为原子线(电弧线),或离子线(火花线)。
与实验条件有关。
共振线:从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所产生的谱线。
由最低能级的激发态到基态的跃迁称为第一共振线。
一般也是最灵敏线。
与元素的激发程度难易有关。
分析线:在进行元素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时,根据测定的含量范围的实验条件,对每一元素可选一条或几条最后线作为测量的分析线。
自吸线:当辐射能通过发光层周围的蒸汽原子时,将为其自身原子所吸收,而使谱线强度中心强度减弱的现象。
自蚀线:自吸最强的谱线的称为自蚀线。
光栅闪耀特性:将光栅刻痕刻成一定的形状通常是三角形的槽线,使衍射的能量集中到某一个衍射角附近激发电位: (Excited potential)原子外层电子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所需要的能量,以eV表示。
每条谱线对应一激发电位。
Doppler变宽:由于原子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又称为热变宽偶合常数:两种核的自旋之间产生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耦合,相互干扰的大小用耦合常数表示。
仪器分析名解及问答
仪器分析: 是以物质旳物量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 探求这些性质在分析过程中所产生分析信号与被分析物质构成旳内在关系和规律, 进而对其进行定性、定量, 进行形态和构造分析旳一类测定措施。
由于此类措施旳测定常用到多种比较贵重、精密旳分析仪器, 称为仪器分析。
原子吸光光谱法(AAS): 是基于试样蒸汽相中被测元素旳基态原子对由光源发出旳该原子旳特性性窄频辐射产生共振吸取, 其吸光度在一定浓度范畴内与蒸汽相中被测元素旳基态原子浓度成正比, 此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旳一种仪器分析措施。
梯度洗脱:指在一种分析周期中, 按一定旳程序持续变化流动相中溶剂旳构成和配比, 使各组分在合适旳条件下得到分离。
梯度洗脱可以改善峰形, 提高柱效, 减少分析时间, 使强保存成分不易残留在柱上, 从而保持柱子旳良好性能。
精密度: 指在相似条件下对同同样品进行多次测定, 各平行测定成果之间旳符合限度。
精确度: 指多次测定旳平均值与真值旳符合限度。
敏捷度:指被测组分在低浓度区, 当浓度变化一种单位时所引起旳测定信号旳变化量。
检出限:即检测下限, 指能以合适旳置信度被检出旳组分旳最低浓度或最小质量。
线性范畴: 指定量测定旳最低浓度到逻辑线性响应关系旳最高浓度间旳范畴。
光谱分析法: 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旳吸取、发射等现象而建立起来旳一类光学分析法。
吸取曲线: 表白吸光物质溶液对不同波长旳光旳吸取能力不同旳曲线。
最大吸取峰:吸取曲线旳峰叫吸取峰, 其中吸取限度最大旳峰。
最大吸取波长: 最大吸取峰所相应旳波长。
次峰: 吸取限度仅次于最大吸取峰旳波峰肩峰: 在峰旳旁边有一种小旳曲折称为肩峰末端吸取: 在吸取曲线波长最短旳一端, 吸取限度相称大, 但没有称峰旳部分。
生色团: 分子中能吸取特定波长光旳原子团或化学键。
助色团:是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 且能使吸取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吸取强度增长旳原子或原子团, 如-OH, -NH2。
长移(红移): 某些有机化合物因反映引入具有未共享电子对旳基因使吸取峰向长波移动旳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分析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名词解释1.保留值:表示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滞留时间的数值。
通常用时间或用将各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载气的体积来表示。
2.死时间: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如空气、甲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3.保留时间:指被测组分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浓度最大值时所需的时间。
4.相对保留值:指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另一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5.半峰宽度:峰高为一半处的宽度。
6.峰底宽度:指自色谱峰两侧的转折点所作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
7.固定液:8.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组分在两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
9.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或容量比,是指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在两相间达到平衡时,组分在两相中的质量比。
10.相比:VM与Vs的比值。
11.分离度: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个组分色谱峰峰底宽度总和之半的比值。
12.梯度洗提:就是流动相中含有多种(或更多)不同极性的溶剂,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的程序连续改变流动相中溶剂的配比和极性,通过流动相中极性的变化来改变被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和选择性因子,以提高分离效果。
梯度洗提可以在常压下预先按一定的程序将溶剂混合后再用泵输入色谱柱,这种方式叫做低压梯度,又叫外梯度,也可以将溶剂用高压泵增压以后输入色谱系统的梯度混合室,加以混合后送入色谱柱,即所谓高压梯度或称内梯度。
13.化学键合固定相:将各种不同有机基团通过化学反应共价键合到硅胶(担体)表面的游离羟基上,代替机械涂渍的液体固定相,从而产生了化学键合固定相。
14.正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
15.反相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的极性。
16.半波电位: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电位。
17.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位):如果在电解池中加入大量电解质,它们在溶液中解离为阳离子和阴离子,负极对所有阳离子都有静电吸引力,因此作用于被分析离子的静电吸引力就大大的减弱了,以致由静电力引起的迁移电流趋近于零,从而达到消除迁移电流的目的。
18.残余电流:在进行极谱分析时,外加电压虽未达到被测物质的分解电压,但仍有微小的电流通过电解池,这种电流称为残余电流。
19.迁移电流:由于静电吸引力而产生的电流称为迁移电流。
20.极大:在电解开始后,电流随电位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到一个很大的数值,当电位变得更负时,这种现象就消失而趋于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极大或畸峰。
21.光谱分析:就是指发射光谱分析,或更确切地讲是原子发射光谱。
22.色散力:非极性分子间虽没有静电力和诱导力相互作用,但其分子却具有瞬间的周期变化的偶极矩,只是这种瞬间偶极矩的平均值等于零,在宏观上显示不出偶极矩而已。
这种瞬间偶极矩有一个同步电场,能使周围的分子极化,被极化的分子又反过来加剧瞬间偶极矩变化的幅度,产生所谓色散力。
23.灵敏线:是指各种元素谱线中最容易激发或激发电位较低的谱线。
24.最后线: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试样中某元素的含量减少时,光谱中该元素的谱线强度也相继减弱,能观察到的谱线也逐渐减小。
最后从光谱中剩下的的一条或几条线,称为某元素的最后线。
25.共振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
26.谱线轮廓:原子群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所吸收的谱线并不是绝对单色的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通常称之为谱线轮廓。
27.半宽度:通常以吸收系数等于极大值的一半处吸收线轮廓上两点的距离来表征吸收线的宽度,称为吸收线的半宽度。
28.多普勒变宽: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导致的谱线变宽,故又称热变宽。
29.压力变宽:这是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30.锐线光源:就是能发射出谱线半宽度很窄的发射线的光源。
31.光谱通带:又称为单色器通带,是指单色器出射光谱所包含的波长范围。
32.底液:含有支持电解质、极大抑制剂、除氧剂、掩蔽剂等的溶液。
33.生色团:在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引入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将使这一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波长移至紫外及可见区安慰内,这种基团称为生色团。
34.助色团:本身不会使化合物产生紫外光的吸收,但与生色团连接时,能使生色团的吸收波长移至长波方向,并使吸收强度增加。
35.红移:当饱和单键碳氢化合物中的氢被氧、氮、卤素、硫等杂原子取代时,由于这类原子中有n电子,n电子较σ键电子易于激发,使电子跃迁所需能量减低,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红移或深色移动。
简答题1.简要说明气象色谱法的分离原理?答:利用要分离的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两相间的分配有差异,当两相做相对运动时,这些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反复进行,从几千次到数百万次,即使组分的分配系数只有微小的差异,随着流动相的移动可以有明显的差距,最后使这些组分得到分离。
2.气象色谱仪各有几个部分组成,分别有什么作用?答:气象色谱仪由载气系统(提供一定纯度、流速及压力的载气)、进样系统(快速定量的把试样加入到色谱柱中)、分离系统(使试样分离)、检测系统(把试样浓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和数据记录系统(把数据记录下来)组成。
气象色谱检测器分哪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是什么?答:检测器分为浓度型检测器和质量型检测器,浓度型检测器的典型代表是热导检测器,质量型检测器的典型代表是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3.高相液相色谱法与色相色谱法的异同点?答:1.分析对象不同,气相:沸点<500,分子量<400,约占15%~20%,液相:只要能溶解在流动相的物质,占80%~85%;2.流动相,气相:气体(惰性),对组分没有亲和力,仅起运载作用;液相:可选不同极性的液体,对组分产生一定亲和力,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改变分离条件的参数;3.操作温度:气相:有一定的柱温;液相:常温下测定;4.分离原理:都是K=Cs/CM;5.分离方程式:H=A+B/u+Cu,气相:B/u起决定作用;液相:Cu起决定作用。
4.色谱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哪些分类?答:1.按流动相的物态,色谱法可分为气相色谱法(流动相为气体)、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液体)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流动相为超临界流体);再按固定相的物态,又可分为气固色谱法、气液色谱法、液固色谱法和液液色谱法。
2.按固定相的使用的形式,可分为柱色谱法(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纸色谱法(滤纸为固定相)和薄层色谱法(将吸附剂粉末制成薄层作固定相)。
3.按分离过程的机制,可分为吸附色谱法(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的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进行分离)、分配色谱法(利用不同组分在两相中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来进行分离)、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离子交换原理)和排阻色谱法(利用多孔性物质对不同大小分子的排阻作用)。
5.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答:液液分配色谱法(流动相和固定相都是液体)、液固分配色谱法(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吸附剂)、离子对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解离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根据这些离子对交换剂具有不同的亲和力而将它们分离)、离子色谱法(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电解质溶液为流动相)、空间排阻色谱法(以凝胶为固定相)。
6.柱温对分离度的影响及选择规则?答:1.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2.提高柱温使各组分的挥发靠拢,不利于分离;3.从分离的角度考虑,宜采用较低柱温。
选择的原则是,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尽可能好的分离的前提下,采取较低的柱温,但以保留时间为宜,峰形对称为度。
7.以玻璃电极为例,简述膜电位的形成机制?答:1.敏感膜:Na2O硅氧结构带负电荷,2.膜浸入水中,形成水化胶层,Na+电位全部被H+代替,阴离子进不去(同性排斥),Fe3+、Al3+半径大,也进不去,3.膜内表面与内部溶液同样形成水化胶层,4.内部溶液与外部溶液pH值不同,产生膜电位,5.浸泡后的电极浸入待测试液中产生如下平衡:H+(水化层)=H+(试)8.在色谱分析中对担体和固定液各有哪些要求,并简要说明?答:担体:1.表面应是化学惰性的,即表面没有吸附性或吸附性很弱,更不能与被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多孔性,即表面积较大,使固定液与试样的接触面很大;3.热稳定性好,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不易破碎;4.对担体粒度的要求,一般希望均匀细小,这样有利于提高柱效。
一般选用60~80目或80~100目等。
固定液:1,。
挥发性小,在操作温度下有较低蒸汽压,以免流失;2.热稳定性好,在操作温度下不发生分解,在操作温度下呈液体状态;3.对试样各组分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否则组分易被载气带走而起不到分配作用;4.具有高的选择性,即对沸点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物质有尽可能高的分离能力;5.化学稳定性好,不与被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9.产生浓差极化的条件是什么?答:使用小面积的极化电极如滴汞电极或微铂电极,溶液保持静止(不搅拌)。
10.残余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极谱分析有什么影响?答:产生的原因:1、由于溶液中存在微量易在滴汞电极上还原的杂质所致;2.由于存在电容电流所致,当溶液中没有可以在电极上起反应的杂质时,残余电流主要是电容电流。
影响:干扰测定11.什么叫极大?如何产生?如何消除?答:在电解开始后,电流随电位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到一个很大的数值,当电位变得更负时,这种现象就消失而趋于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极大或畸峰。
极大的产生是由于滴汞电极毛细管末端对汞滴上部有屏蔽作用而使被测离子不易接近。
消除:加入少量极大抑制剂。
12.光谱定性分析的依据是什么?常用的方法是什么?答:试样与纯铁并列摄谱,在映谱仪上放大20倍进行分析,观察谱片,把未知试样的铁谱线与元素的标准光谱图的铁谱线重合,如果试样中某未知元素的谱线与标准光谱图中已标明元素谱线出现的位置重合,表明该元素可能存在,一般找出2~3条灵敏线,就能确定该元素存在。
方法是比较法,即将试样与已知的欲鉴定元素的化合物相同的条件下并列摄谱,然后将所得光谱图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些元素是否存在。
比较法:将要检出元素的纯物质或纯化合物与试样并列摄谱于同一感光板上,在映谱仪上检查试样光谱与纯物质光谱。
若两者谱线出现在同一波长位置上,即可说明某一元素的某条谱线存在。
本方法简单易行,但只适用于试样中指定组分的定性。
13.光谱分析中,光源的作用是什么?答:对试样的蒸发和激发提供所需的能量。
14.影响原子吸收谱线宽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变宽宽度是多少?答:1.自然宽度:它与原子发生能级间跃迁时激发态原子的有限寿命有关;2.多普勒变宽:这是由于原子在空间做不规则热运动所导致的;3.压力变宽(劳伦兹变宽:因和其它粒子碰撞而引起的能级稍微变化;共振变宽:因和同种原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
变宽宽度是10-3~10-2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