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曹操

合集下载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

浅析曹操形象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部《三国演义》使众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具有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等诸多特点,但在学者眼中与文献中记载,曹操的形象与《三国演义》中所具有的形象却不相同.西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在其作品《三国志》中对曹操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时期的史学家王沈在《魏书》中这样写到:“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罗贯中极大贬低了曹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被众人所知晓,从而致使曹操的形象被世人固定为奸诈、残忍、任性、多疑。

我们如何认识曹操这个人呢?我认为可以从曹操的诗歌及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入手了解曹操的人物形象,以使我们能够了解到曹操的真实形象。

曹操的外在形象可以从历史文献得知,并且国内众多历史研究者已对曹操面貌做了复原,使众人了解到曹操的外在形象.但曹操的内在形象我们又要怎么去了解呢?我认为曹操作为一个文学家,那他也具有文学家的特点,在其文学世界中,有其灵魂的融入。

如诗人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到作者豪放不羁,喜爱饮酒作诗,真挚结交友人的真性情。

诗是表达心灵的文学,诗人依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以及意象来集中表达生活和人类的精神。

诗是诗人情感的高度集中表现,从一首诗中可以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情感,而在诗人的众多诗歌综合分析中便能知晓诗人的性格特点,从而得知诗人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曹操诗中读懂曹操!一、曹操人物经历了解人物生平可以知晓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大致性格。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汉朝丞相曹参的后人,曹操的爷爷是宦官曹腾,而他的父亲则是曹腾的养子,所以后代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但其实曹操父子与曹腾并无血缘关系,而曹操是名门之后却是事实,曹操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性情洒脱,其才能不被世人所看好,心中抱负也不被外人所知。

三国曹操经典语录

三国曹操经典语录

三国曹操经典语录1、一个小小的喷嚏,却使自命清高者尽成鼠辈!2、欲杀贼,必先屈身事贼!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4、如果说,做君子的代价就是被凌辱,被践踏,被消灭,甚至被杀害的话,那我宁愿当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抱负的奸雄。

5、所谓英雄,应该胸怀大志腹有良谋,上能洞察宇宙之妙,下能吞吐天地之机。

6、曹操对刘备说:“玄德啊,原来我以为,仁义就是仁义,岂有他哉,后来我明白了,仁义到了你这儿,就不光是世道人心啦,它还是杀人的利器。

”7、曹操攻打徐州前,对荀彧说:“荀彧啊,你是怕我嫉妒你吗?不会的,因为我了解你的忠心,我要是嫉妒你,不就是嫉妒我自己吗?”8、曹操对董承说:“两个月前,我还在此青梅煮酒,与刘备笑论天下英雄,如今情形不再,秋风落叶,树木凋零啊。

连那刘备也反了,不过我看无妨,秋风落叶也可一赏,枯木寒窗也可助兴。

”9、好诗文胜过灵丹妙药!10、当太医吉平端着有毒的药让曹操喝下的时候,曹操说:“上古有礼,君患疾饮药,臣先尝之;父患疾饮药,子先尝之。

你待我如君如父,就请你先尝尝此药吧!”11、你一个小小的太医岂敢下毒害我,说出你的同党我不杀你。

12、当吉平对曹操说他嚼指为誓,誓杀国贼时,曹操说:“嗯,好,来人,将他剩下的手指全部斩去,看他还有何可嚼?”13、当吉平对曹操说他没了手指,还有口吞贼,有舌骂贼时,曹操如若净水般说:“嗯,那就割掉他的'舌头,砸掉他的牙齿。

”14、当董承知道杀曹计划败露时,对曹操说:“事已至此,别无所求,只求速死。

”曹操笑着说:“不急,不急,我都不着急,你着什么急?”15、我曹操虽狠,却正邪分明。

16、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用了,岂能后悔,如果刘备敢反,正好给我一个取他首级的机会。

17、 (荀彧对曹操的评价:“为人主者,知错,改错,却不认错!”)18、刘备胆敢来攻城,即刻擒杀,提头来见!19、兵法之道,变幻无常,既要熟读兵书,又不能被兵法所缚。

20、当张辽对曹操说关羽要归降他有三约,其一是关羽说自己只属于汉帝不属于曹操时,曹操说:“我是朝廷丞相,属汉就是属我,准了!”21、世人只知道曹操之威,却不知道曹操的恩典更重于威严。

《三国演义》中,曹操54次笑解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54次笑解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54次笑】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主薄陈琳曰:“不可!……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何进笑曰:“此懦夫之见也!”傍边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视之,乃曹操也。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

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于是众官皆哭。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笑,也可说是曹操的一种“威慑力量”。

关键时刻大笑,可以出人头地,出类拔萃)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破吕布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正逢典韦。

韦拥护曹操,杀条血路,到城门边,火焰甚盛,……城门上崩下一条火梁来,……曹操……手臂须发,尽被烧伤。

典韦回马来救,恰好夏侯渊亦到。

两个同救起曹操,突火而出。

操乘渊马,典韦杀条大路而走。

直混战到天明,操方回寨。

众将拜伏问安,操仰面笑曰:“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昭曰:“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

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

惟移驾幸许都为上策。

然朝廷播越,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徒驾,不厌众心。

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

”操执昭手而笑曰:“此吾之本志也。

但杨奉在大梁,大臣在朝,不有他变否?”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惇拔矢啖睛嘉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

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操笑曰:“如公所言,孤何足以当之!”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却说武士拥张辽至。

操指辽曰:“这人好生面善。

”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三国演义》曹操简介及代表作

《三国演义》曹操简介及代表作

《三国演义》曹操简介及代表作《三国演义》曹操简介及代表作 曹操(155年-220年3⽉15⽇[1]),字孟德,⼀名吉利,⼩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书法家[2],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

下⾯是⼩编为你带来的《三国演义》曹操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曹操⼈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15⽇[1]),字孟德,⼀名吉利,⼩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家、书法家[2],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

东汉末年,天下⼤乱,曹操以汉天⼦的名义征讨四⽅,对内消灭⼆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了中国北⽅,并实⾏⼀系列政策恢复经济⽣产和社会秩序,扩⼤屯⽥、兴修⽔利、奖励农桑、重视⼿⼯业、安置流亡⼈⼝、实⾏“租调制”,从⽽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3]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有所好转。

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些措施具有积极作⽤。

[4]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抒发⾃⼰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民的苦难⽣活,⽓魄雄伟,慷慨悲凉;散⽂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学,给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鲁迅评价其为“改造⽂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历史评价 李瓒:时将乱矣,天下英雄⽆过曹操。

[58] 鲍信: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修整者,君也。

[59] 凉茂: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德⼴,可谓⽆⼆矣。

[60] 孙权:其惟杀伐⼩为过差,离间⼈⾻⾁以为酷⽿,御将⾃古少有。

[61] 孙楚:太祖承运,神武应期,征讨暴乱,克宁区夏;协建灵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

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故事_赤壁之战曹操落败真相

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故事_赤壁之战曹操落败真相

历史上⾚壁之战的故事_⾚壁之战曹操落败真相⾚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三年(208年)在长江⾚壁(今湖北省⾚壁市西北)⼀带⼤破曹操⼤军的战役。

这次⼩编给⼤家整理了历史上⾚壁之战的故事,供⼤家阅读参考。

⽬录历史上⾚壁之战的故事黄盖为保证⽆武装的⽕船不被截击⽽能够顺利地接近曹军⽔寨,便向曹操投书诈降。

曹操很轻易地相信了黄盖的投降,是因为曹操认为,黄盖曾经做过孙坚的部下,资格⽐周瑜⽼,屈居在周瑜之下,很可能⼼有不⽢。

此外,周瑜的同郡蒋⼲被曹操派去说服周瑜也确有其事,但并⾮在⾚壁之战中。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把它记在⾚壁之战后,并且只有蒋⼲劝降,没有中周瑜的反间计。

⽽蔡瑁、张允也没有被卷⼊其中,他们甚⾄压根就不是曹操的⽔军都督。

曹操在占领江陵之后获得了刘表的⼤量军资,其中包括了荆州的⼤部分战船,因此于建安⼗三年冬⼗⼆⽉继续南下乌林,准备渡江消灭刘备,此时曹军的兵⼒基本上是⼗⼏万本部兵马加上投降的七⼋万荆州军,总计⼆⼗万左右,当然在⾚壁的⼀线战场上⾯并没有这么多的军队,曹操布置了相当数量的军队稳定后⽅荆州局⾯:⾚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曹操⾃⼰说⼋⼗万,那是虚数。

古今史学界⽆⼀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五六万北⽅军⼈中抽调出步兵⼋万⼈、骑兵⼀万余⼈,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全部都参战。

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

在⼀条线上,上限兵⼒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不仅道路拥塞,后勤也⽆法保障。

⾄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所能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万余⼈。

随后,曹操⼜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

如此算来,东征进抵⾚壁的曹军总兵⼒约七万⼈。

对于孙权⽅⾯,基本⼀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马参战,⽽对于刘备⽅⾯,则多数以诸葛亮⾃⼰说刘备⼀万加刘琦⼀万合计两万为准。

⼤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们普遍认为⾚壁之战是⼀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兵⼒对⽐并不⼗分悬殊。

人物小传-曹操

人物小传-曹操

人物小传-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曹魏的创建者和重要政治家,也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今天的中国山东省,是山东人氏,形容俊美、机智过人。

曹操的早年是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广泛接触了各种文化和知识。

他早年的治国理念是注重实用主义,尊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并尝试将之运用于自己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实践活动中。

曹操最为人称道的成就是他对曹魏政权的统一和领导
能力。

在他的领导下,曹魏逐渐吞并了其他国家,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

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均出色,尤其注重文化和民生建设,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在他的治理下,曹魏的农业和商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

曹操是一个有着强烈企图心的领导者,他采用了一系列残酷和不道德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暴政军事。

他曾经迫害精英和普通百姓的不同社会群体,对手下的政治家和将士施行残酷的任意杀戮。

他借用《兵法》和谋略大胆起用异事的谋士,如徐庶、荀彧、郭嘉等人作为谋士,对待他们零容忍,除非对自己政治利益有利,在徐庶面前表现出的惺惺作态和咸豆浆般的仁爱形象,都是为获得各方支持的政治谋略而误导后人的。

然而,尽管曹操的行事方式使得他备受批评和诋毁,但他的决策和领导能力却得到了认可。

他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描绘,成为人们争议和崇尚的对象,同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作的诗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作的诗

曹操在赤壁之战前作的诗
《短歌行》写于赤壁之战前夕。

曹操时年54岁,他率领大军南下,列阵于长江赤壁,想要一举击败孙刘联军。

大战前夕,曹操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胜券在握。

故设下酒宴鼓舞文武群臣,饮至半夜,忽然听闻一群南飞的乌鹊在鸣叫,曹操感怀不已,因此写下《短歌行》。

《短歌行》一共有三十二句,分为四层意思,每八句为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一句至第八句为第一层。

诗人感叹人生苦短,时间如流水。

怎么消解忧愁呢?只有畅饮美酒,一醉解千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第九句至第十六句为第二层。

诗人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以旧瓶装新酒,古为今用,表明自己的求贤之心。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第十七句到第二十四句为第三层。

诗人进一步说明自己思贤已久,想要多多招揽贤才。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二十五句到第三十二句为第四层,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三国演义第54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54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54回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起点,以西晋建立为终点,全书共120回。

其中第54回是小说中的重要篇章之一,讲述了曹操对孙权的南征北伐,以及孙权与刘备的联盟。

这一回中,曹操势力强大,孙刘联军面临着强大的挑战,但最终通过智谋和勇气成功化解了危机,取得了胜利。

这一回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战争、政治斗争和智慧的碰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回中,曹操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孙刘联军进行了南征。

曹操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向南,所到之处无不克敌。

孙刘联军在曹操的进攻下陷入了危机之中,面临着被彻底击败的可能。

然而,正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孙刘联军展现出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通过巧妙的计谋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化解了曹操的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一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和勇气的胜利。

这一回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战争智慧和军事策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战争和军事斗争,这一回还展现了政治斗争和智慧的碰撞。

在曹操的南征过程中,孙刘联军不仅要面对曹操的军事进攻,还要面对曹操的政治斗争和智谋。

在这种情况下,孙刘联军不仅要善于运用军事智慧,还要善于运用政治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和联盟策略,最终成功地化解了曹操的进攻。

这一回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回中,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也非常成功。

曹操作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展现出了其雄才大略和威武不屈的形象。

孙权作为一个智勇双全的君主,展现出了其英明果断和睿智睿智的形象。

刘备作为一个仁德之君,展现出了其仁爱仁爱和仁政仁政的形象。

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第54回是一回非常精彩的故事,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战争智慧和军事策略,还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段。

三国演义曹操称王

三国演义曹操称王

三国演义曹操称王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曹操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闻名。

本文将探讨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称王的原因和后果。

曹操生于东汉末年,时局混乱,天下大乱。

他年少时即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

他曾在中原一带镇压黄巾起义,平定了大规模的民变,获得了统治者对其的认可。

随后,曹操开始自谋势力,以割据中原的形式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

曹操在统治中原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力手段,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紧密结合,以求稳定和发展自己的势力。

他推行农田制度,提倡耕战并举,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曹操还晋升能者,废黜庸者,以确保政府的高效运行。

此外,他还向外扩张势力,与其他诸侯展开多次战争,在战场上屡获胜利,一度掌握着北方的军事制高点。

然而,曹操的称王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他统一了中原,但并未得到整个天下的承认。

同时,其他有实力的诸侯如刘备和孙权也不愿意承认曹操的称王地位。

他们与曹操的关系紧张,并多次发动战争来争夺天下霸权。

曹操的称王也引起了社会的分歧和不满。

一些人称赞他为统一天下做出的贡献,认为他有能力、有魄力称王。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质疑曹操的权力来源和统治手段。

他们认为曹操通过非法手段夺取了天子的权力,并以此称王,是非法的霸权。

尽管曹操在统治中原期间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最终他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伟业。

在之后的赤壁之战中,曹操遭到了孙刘联军的重创,自此之后曹操的势力逐渐衰落。

最终,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逝世,其子曹丕继承了其地位和势力,建立了曹魏。

总体来说,曹操的称王是基于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以及对统一中国的野心和追求。

然而,曹操的统治并未得到全国的承认,也引起了社会的分歧和争议。

尽管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但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成为了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英雄人物之一。

曹操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精神

曹操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精神

曹操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精神曹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

他在三国时期掌握了大量的权力,但他并不止是一个无情的政治家。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体会到了许多精神,其中一些可以给我们今天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曹操具有凌厉的斗志和毅力。

他曾经被认为是一个不起眼的士兵,在年轻的时候就经常受到排挤和打压。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相反,他继续前行,直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指挥官。

他的坚持和毅力给我们今天一个重要的提示: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斗志和毅力,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失败,我们都必须坚持不懈地前行。

其次,曹操具有优秀的战略眼光。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明智而有利的决策。

他不怕冒险,也不轻率行事。

这是因为他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军队的实力有清晰的认识。

这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把握机遇,并做出明智而有利的决策。

第三,曹操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

他广泛阅读,学习文化知识和军事策略。

他不仅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指挥官,而且还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写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和散文,其中不少被人们广泛传颂。

这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学习和进步的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四,曹操具有很高的领导能力。

他善于管理他的下属,善于激励他们,并组织他们一起分享他的追求和目标。

他的优秀领导能力成为他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告诉我们,领导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地与团队共进、共赢。

最后,曹操具有非常高的道德感。

虽然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正直的人,但是在他的军队中,他向下属灌输了一种合理、合法、积极和进取的精神,训练他们成为规律严明的军队。

他的兵丁能够忍受磨练,也能够忠诚地遵守军队纪律。

这让我们看到,一个有道德的领袖可以让其团队更加强大和有力。

总之,曹操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他的成功并不是单靠他的权力而来,而是因为他的努力、毅力、领导能力和道德感。

中国通史第54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54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54集知识点第54集知识点:(一)曹操建立魏国1、曹操起兵讨伐董卓:牵头三国鼎立局面的曹操,其实只是董卓迫害士族、抢夺黄巾财物的黑暗背景下的一颗抗议小火种。

他先后联合太史慈、杨奉、陈宫、张角等抗议董卓的势力起兵讨伐,终于于公元196年在许昌打败董卓,自此成为江东地区的霸主。

2、统一中国北方:曹操统一了江东地区,他对外营建军队,对内实行政策宽容,逐渐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他还奠定了建立诸侯国的基础,以完成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

3、派遣子弟南下:曹操领导的军队讨伐董卓和许多北方诸侯后,他借助其子曹丕和孙权等将原有北方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两分制”,一分曹操拥有中原,一分其子孙拥有荆东,并将这些地区合称为“魏”,开创“三国”新时代。

(二)刘备建立蜀国1、刘备率军起义讨伐董卓:董卓血腥统治的恶行惹怒了诸多的诸侯,刘备随同关羽、张飞等起义领导兵马,他们破坏董卓的大军,可以说是曹操建立魏国的助力。

2、定安陵招潜心:刘备击败董卓之后,为增强蜀国的实力,他派其臣张飞到安陵处,实行这种著名的招潜心制度,众多志士从各地来到蜀国,为蜀国和刘备建功。

3、和许褚破吴国:吴国对蜀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不断发动入侵。

于是刘备拜许褚为大将,斥足千人,共同出兵击败吴国,从而巩固了蜀国的统治地位。

(三)孙权建立吴国1、孙权抗曹反抗汉:孙权继位之后,他尽力增强吴国的力量,着重抗曹,反抗汉,他派亲兵张允和周瑜奉教德,激起其义兵方士民义,攻回江南,克服诸葛亮屡建安积。

2、夷陵之战大破魏:孙权建立吴国之后,为了增强其势力,他向魏求救,但被曹操所拒绝,他进而向东吴求救,遂在夷陵发起大战,并率军大败曹操,这场史上声名轰轰的夷陵之战因而成为中国史上最珍贵的著名战役。

3、联想江东文化:孙权建立吴国后,江东文化和东吴文化的共同发展成为南宋的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在文学抒情、诗词歌赋、文言文文学和流行文乐等各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曹操智勇双全的魏武大帝

曹操智勇双全的魏武大帝

曹操智勇双全的魏武大帝目录:一、曹操智勇双全的魏武大帝二、曹操的早年生平三、曹操的政治才华四、曹操的军事才能五、曹操的文学造诣六、曹操的治国理念七、曹操的遗留影响一、曹操智勇双全的魏武大帝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他以其卓越的智勇双全能力,被称为魏武大帝。

本文将从曹操早年生平、政治才华、军事才能、文学造诣、治国理念以及他的遗留影响等方面介绍这位优秀的历史人物。

二、曹操的早年生平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一个书香世家,从小聪明机智。

在少年时期,他曾因反抗汉室权势而逃亡,后投靠了曹操父亲的妻弟丁谧。

丁谧的影响使得曹操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培养了他过人的才华。

三、曹操的政治才华曹操在政治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智谋。

他善于掌握政治斗争的主动权,以稳定和发展魏国为目标,在司马懿等谋士的辅助下,成功剿灭了吕布、袁术等敌对势力,并巧妙处理与孙权的关系,确保了魏国的迅速崛起。

四、曹操的军事才能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他崇尚军纪,重视军事训练,建立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的军队。

在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多次重要战役中,他出奇制胜,显示出出色的军事才能,确立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五、曹操的文学造诣曹操不仅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出色的才华,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擅长诗词、文章,作品流传于后世,如《短歌行》、《龟虽寿》等。

曹操以其文学才华,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底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六、曹操的治国理念曹操在治国理念上追求稳定与发展。

他注重农桑制度,倡导节俭和勤政,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他还积极推行法制建设,加强官僚体系,为魏国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七、曹操的遗留影响曹操作为魏国奠基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才华、军事才能以及文学造诣,不仅在当时就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曹操的治国理念和军事策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历史上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曹操的一些英雄事迹材料800字

曹操的一些英雄事迹材料800字

曹操的一些英雄事迹材料800字写曹操的一些英雄事迹范文1他是一位大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我读曹操,不是因为他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也不是因为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是他的人生,是用谋为墨,用义为笔挥洒出的颠颠簸簸的人生。

曹操是安徽毫州人,其父曹嵩是东汉时的高官。

曹操从小非常调皮,长大后生活放荡不羁,喜欢打猎,精通骑术和箭术。

现在看来曹操小时候是个不务正业的孩子。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无羁的人也会渐渐成熟,何况生于高官世家的他,更是逐渐了解社会状况。

感受到了时局的动荡,常发出忧世不治的感慨。

不再沉迷于“飞鹰猎犬”的他,开始发奋读书,立志要有一番作为。

事实证明,曹操是一块璞玉,是一块未刷掉泥土的金子。

他为孙子兵法做的注释流传千古,更让人为之惊讶的要数他那快刀斩乱麻“一次曹操的父亲曹嵩让曹操兄弟三人,在一炷香的时间捏将一团乱麻捋直,正当曹操的两位兄长苦恼之时,曹操拿了一把刀把乱麻砍成数段,曹嵩不惊反喜:我儿聪明,快刀斩乱麻,我曹家有望了。

”他顽皮少年便出露锋芒。

曹操20岁时就被人推举为孝廉,不久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从此走进了仕途的大门。

当时洛阳的一些豪强子弟和地痞流氓,走街串巷,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以前的部尉也只会欺压百姓,对豪权贵族从不敢动一丝一毫。

曹操当时年轻气盛,刚坐上部尉的位置时,看不惯当时的风气,再加上有其父曹嵩撑腰,变下决心杀杀豪门的威风。

据史书上记载,有一次曹操到有名的富人区白马寺周围巡查,还真让他抓到了个典型,那边是当时汉灵帝身边的大红人蹇硕的叔父蹇图。

曹操当场揭穿了蹇图的恶行。

可蹇图不但不知罪,还辱骂曹操,最终被曹操乱棍打死。

蹇图一死,一些早已对曹操不满的豪权贵族各施拳脚在汉灵帝“轮番轰炸”。

有的说曹操治理的不好,还闹出人命。

有的说曹操当部尉屈才,应去别处大展拳脚。

汉灵帝没办法,就把曹操发配到屯丘当县令。

这是曹操初入官场的第一跤。

或许曹操也是从这第一跤明白了人性的多样和世事的狡诈,明白了老老实实做事正正直直做人,往往不会有太好的后果,从此与英雄无缘,变成了另一种不择手段的“雄”。

东汉名将曹操资料简介

东汉名将曹操资料简介

东汉名将曹操资料简介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建立者,那关于曹操的资料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曹操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曹操的资料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号吉利,小子阿瞒,是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且擅长写诗歌,在书法和音乐上也颇有修养,可以说文武双全。

曹操出生于宦官世家,是汉朝第二代国相曹参的后裔,年轻时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与学业,但机警聪慧且随机应变的能力比较强,热爱武艺,又喜欢兵法,几次为官又为各种原因返乡。

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独揽大权引起了众人的不满,曹操不愿与其合作,于是逃到陈留,合义兵讨伐董卓,自此,曹操开始了漫长的征战之路。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入驻洛阳,被封为司隶校尉,后又被封司空,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先后消灭了袁绍、吕布、刘表、马超以及韩遂等割据势力,又享福了匈奴、鲜卑等,将中国的北方一统,为日后曹魏的立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在洛阳病逝,死时六十六岁,死之前琉夏遗令,要求把自己葬在邺城西郊的高陵。

同年十月,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于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登基为帝,改国号为魏,并追封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在北方兴修水利,屯田,从而将军粮缺乏的问题解决了;唯才是用,打破了门第的束缚;勤俭节约,不好华丽,将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扭转,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这是无可争议的。

且曹操留下了《观沧海》等诗歌,对中国的文学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也有人说曹操为人奸诈,而曹操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使得很多百姓都讨厌曹操,所以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

曹操的性格特征超人的领袖才能:曹操的领袖气质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

曹操具有常人不具备的领导精神,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做到当机立断,从不优柔寡断,这也是领袖必备素质。

曹操刚刚踏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

曹操历史人物介绍PPT

曹操历史人物介绍PPT
短歌行 对酒
气出唱 却东西门行
述志令 薤露行 有南篇
观沧海 董逃歌词 谣俗词 秋胡行 其一 陌上桑 善哉行 其一 沧海赋
诗歌作品
龟虽寿 蒿里行 精列 秋胡行 其二 步出夏门行 土不同 善哉行 其二 求贤令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
度关山 苦寒行 塘上行 步出夏门行 冬十月 步出夏门行 艳 善哉行 其三 终令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
感谢您的聆听
早年经历 壮士暮年
崭露头角 襄樊会战
陈留起兵 相争汉中
逐鹿中原 位极人臣
官渡之战 平定凉州
远征乌桓 赤壁之战
主要成就
第贰部分
2、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
曹操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豪强;。 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孟德新书》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等抒发自己的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曹操统一北方的积极作用。
2、主要成就
文化成就
三 国 中 曹 魏 政 权 的 奠 基 人 ·曹 操
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 图书的保护和收求。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 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 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主要作品
第叁部分
3、主要作品
诗歌作品
3、主要作品
书法作品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
“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 草书,而太祖亚之。”
历史评价
第肆部分
4、历史评价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 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 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

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曹操人物形象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把历史上的曹操,描绘成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罪恶,生动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为典型的统治者形象.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个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自私残忍的灵魂掩藏起来,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他的另一面,即作为亲自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的统治者,曹操是一位有胆略的政治家和有才能的军事家.他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本文就以上几点对曹操的形象试作分析.一,怀不臣之心,生性多疑,残酷好杀,奸诈多变的曹操.《三国演义》的人物面目清楚,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就奸得狠毒无比.读者一翻开书就见到每一个人物的立场分明,爱憎清楚.在众多的人物中,曹操的性格最具有典型性,不仅鲜明独特,而且反差巨大.作品一开始,作者便借用汝南许劭之口规定了这一人物的"主导情感":"乱世之奸雄".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抽象描述,而是用大量生动的具体描写赋予这一概念以饱满可感的血肉."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充当了一个朝廷刽子手的角色.此后,他又跟随皇甫嵩讨张梁,"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残酷得连死人也不放过.替父复仇进攻徐州时,曹操传令三军"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开掘坟墓",失去了理智的曹操近乎疯狂,滥杀无辜,显得特别残暴不仁,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刺卓逃难",曹操明知自己错杀了吕伯奢全家,还要一错再错,耍弄阴谋手段将沽酒归来的吕伯奢挥剑砍死."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参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曹操在擒杀吕布之后,"威名日盛",脑海深处便产生了不臣之心的念头,如果不是顾虑"朝廷肱股尚多",只怕早就"行王霸之事"了.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当献帝深感曹操欺君罔上,有窃国谋逆之心后,随即密赐衣带诏,令董承,刘备,马腾等人合力讨贼.事后衣带诏泄露,曹操诛杀了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仍不解恨,连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尽管献帝和伏后一再哀求,还是将董贵妃勒杀于宫门之外.如果不是程昱即时劝谏,恐怕就连献帝本人也要被废黜了.此后,曹操权势更盛,作威作福,不可一世.只要是曾经反对过他的人,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拔除而后快,马腾父子三人被诱杀,伏后,伏完"为国捐生",耿纪,韦晃等"五臣死节".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但凡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的思索和精神粮食.《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方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在当时那种"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动乱年代,曹能与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美食相分,恩假设兄弟",并力荐于皇上.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彼既去,假设再追,恐成怨矣."……礼遇关羽更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说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小说中曹操"不念旧恶"的故事也屡见不鲜:破袁绍后发现"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术",谋士建议"逐一点对,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尽将书焚之,遂不再问".袁谭死后,王修无视曹操禁令前往哭尸,曹操不仅不怒恼,反而视修为"义士","礼修为上宾".攻占汉中后"念张鲁封仓库之心,重重相待,封鲁这镇南将军."凡此种种,都颇得人心,也符合曹操集团的长远利益.而且,曹操更有一个可贵作风,那就是从谏如流.曹操虽机谋出众,但并不刚愎自用.小说中虽然也有拒谏孤行的情况,但并不多见.既使对提过错误意见的人,他也能给予鼓励.如击乌丸凯旋后,其第一件事就是"重赏先谏者",他说:"孤前乘危远征,侥幸成功……不可以法,诸君之谏,乃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如此胆识,难怪后人赞曰:"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兼谋并智,其谁不欢因此,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在相持阶段向荀或讨教,并一举反攻为胜,郭嘉病亡征途,他能在悲哀欲绝之中,仍一丝不苟地按其遗计行事而平定辽东.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在和张绣的战斗中,典韦舍身救了曹操.操自祭之,哭着对部下说道:"吾所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是泣典韦也!"后来再过襄阳时,想到此事,操又于马上大哭,即下马设祭筵,吊亡魂,亲三拜墓前;连那匹被射死的典韦的马也一道祭了,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虽然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假设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可差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并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三,才华横溢,狡诈多变,胸怀大志的曹操.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松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奉献.确实曹操是一个有作为的人物,然而,他毕竟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地主阶级的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恶德.《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并没有简单的丑化,也没有把他写得愚蠢无能.一方面,曹操具有雄才伟略,识见非凡,他的器重人才,深得人心;他的老谋深算,精明强悍;他的败而不馁,顽强乐观.曹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到后来的统一北方,都对他的这一性格作了充分的描写.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残酷,狡诈,伪善和极端利己主义.例如"诈作中风"〔第一回〕,"借王垕头"〔第十六回〕,"攻打徐州时令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杀"〔第十回〕;征袁谭时,一方面令军士捕捉逃避苦役的百姓,另一方面又叫那些"投首"的百姓"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军士擒获"〔第三十三回〕,杀吕伯奎全家后公然宣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四回〕等.曹操成为反面人物形象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由于历史书上记载着曹操的那些残酷,狡诈,极端利己主义等性格特点,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正具有代表性,于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就抓住这些特点,编成故事讲唱,逐渐形成了曹操这一反面人物形象.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并使人民认识现实生活压在他们头上的那些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唤起人民同他们斗争.同时,这一形象在北宋以后至元末明初《三国演义》定型的三百多年间不断丰富和成熟的演变过程中,还受到过民族斗争的影响.那时,汉族人民习惯于把北方的异族入侵者和统治者比作曹操.所以,《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反面艺术形象的产生,具有无可辩驳的历史合理性.曹操的形象基本上到达了艺术真实性.文学需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许艺术上的夸张;它不能像历史家所要求的那样,只能按历史事实来描写人物.而且文学艺术中的历史真实,又并非这是指的个别的历史事实,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生活,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特别是对传统文艺作品来说,它甚至更为广泛地包含着作者本人生活时代的历史内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尽管其中某些内容同历史人物曹操有出入,但其性格却和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一样,因而具有更大的历史真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被表现得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反面典型.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不会丧失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因为它并不附庸于历史人物的曹操而存在,无论怎样根据史实来给历史上的曹操"翻案".另一方面,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性格和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简单地混淆起来进行"翻案",就会导致对古典文学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四,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具有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性格特点.曹操的不臣之心,残酷好杀,狡诈多变这些劣迹演义已有大的渲染.但文中亦表现曹操正面之处,如曹操的政治,军事方面上的才能和成就.小说中也肯定了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他最大的成绩就是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给人以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一面.作者为了表现其大气的一面,在对他的一些小事上的描写也是花了不少笔墨的.另外,曹操的慷慨多情是他的人格魅力的又一条,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部嘉的英年早逝悲哀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塑造出曹操这一有血有肉,奸诈阴险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的需要.一部三国小说,浓缩了许多的社会思想进去,也包含了作者的个人感情色彩,但这些都是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分不开的.文化是经济的产物,文化必须为社会服务.不可否认,作者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是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罗贯中运用艺术的手法,描绘了复杂的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力极大的《三国演义》给了我们许多的益处.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既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诈阴险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饱满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于历史上的曹操,历来众说纷纭,由于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不再作赘述.附:参考文献《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三国启示录》刘天锡著天地出版社《三国演义与人才学》葛楚英著远流文化出版社。

有关曹操的有名历史典故(精选13篇)

有关曹操的有名历史典故(精选13篇)

曹操的有名历史典故有关曹操的有名历史典故(精选13篇)我们中国的历史很厚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东西。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曾经涌现出无数的历史名人,他们留给整个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曹操的有名历史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操的有名历史典故篇1横槊赋诗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的有名历史典故篇2分香卖履曹操临终前,留下《遗令》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

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

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

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

”后以“分香卖履”喻临死不忘妻妾,唐朝诗人罗隐在《邺城》中写到:“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

”宋朝才女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曾言:“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曹操的有名历史典故篇3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

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

”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

曹操的有名历史典故篇4望梅止渴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

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曹操开始创业的年龄是多少

曹操开始创业的年龄是多少

曹操开始创业的年龄是多少开国帝王的“创业”,当然要从汉代算起,毕竟夏商周秦的开国帝王不是部落首领就是诸侯国君,他们有着“天下为家”的基础。

而秦灭六国以后,任何帝王的“创业”都必须从基层起步,甚至处于他人的严密监视之下。

那么曹操开始创业的年龄是多少?1、曹操——曹操是曹魏王朝的实际奠基人,155年出生在东汉沛国谯县,189年曹操“陈留起兵”开始创业,时年35岁。

191年袁绍推荐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曹操开始在汉末有一席之地,时年37岁。

192年曹操被鲍信等人迎立为兖州牧,开始成为“诸侯”割据力量。

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到许县,开始掌握东汉朝廷大权,但实力远远不如冀州牧袁绍。

207年曹操彻底击败袁绍集团统一北方,次年曹操担任专门为其恢复设立的丞相一职,从而成为东汉朝廷实际控制人,时年54岁。

此后曹操不断军事征讨,并在213年成为王莽以来第一位公爵,暴露了其政治野心。

216年曹操自封为魏王,完成了取代汉朝的关键一步。

不过,曹操终其一生都不能完成天下一统,甚至为司马氏作嫁衣裳,严格意义上曹操属于失败者。

从35岁“陈留起兵”到54岁担任大丞相,曹操创业历时20年,但此后直到220年曹操66岁病故依旧不能统一全国。

2、刘邦——刘邦在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战国时期魏国的丰邑中阳里,这一年秦昭王灭掉东周从而秦朝实际奠基。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起兵响应,这一年刘邦48岁开始“创业”。

公元前208年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征,这一年刘邦49岁,已经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军统帅。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灭秦朝,被项羽以楚怀王名义封为“汉王”,跻身为诸侯行列。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在洛阳称帝,完成“创业”大举,时年55岁。

从48岁创业到55岁收功,刘邦“三年而亡秦,五年而有天下”成为后来白衣创业者的楷模。

3、刘秀——刘秀在公元前5年出生于西汉南阳郡蔡阳县,9岁时父亲刘钦病逝被迫投奔伯父刘良。

公元22年刘秀跟随兄长刘縯参加反对王莽的农民起义开始“创业”,时年27岁。

曹操《短歌行》教案

曹操《短歌行》教案

读英雄天下归心豪志
品诗人生命觉醒情怀
——曹操《短歌行》教案
教学目标:
诵读品味,体味曹操虚心招贤、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比较拓展,感悟曹操自我觉醒、慷慨求索的生命情怀。

教学方法:
探究法、朗诵法、品鉴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背景导入,知人论事
教师导入:乱世是一个造就英雄,也是一个造就诗人的时代。

曹操所生活的建安时代也是如此。

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刘决战。

曹操,这位身处乱世的雄主,已经54岁了。

这年11月15日,天气晴明,风平浪静,明月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设月,欢宴主将。

酒酣之时,怀想往事:“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丈
夫之志。

”赤壁之战在即,此战倘若成功,天下可定。

想到此处,曹操不禁心潮起伏,慷慨作歌。

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短歌行》。

设计意图:介绍诗歌背景,了解创作由来。

Ppt:《短歌行》曹操
板书:短歌行曹操
教师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

学生活动:一读课文。

形式:齐读
教师点拨:《短歌行》这个题目并非曹操首创,属于乐府旧题。

按照宋人郭茂倩的说法,“短歌微吟不能长”。

《短歌行》是表示歌声的长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
关系。

环节二:拟写题目,整体感知
教师设问:为了更好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请大家默读课文,试着给这首诗再拟写一个标题,并结合诗歌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检测预习成果,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乱世诗豪——曹操
在中国历史上,有人说他是乱世英雄,有人说他是一代奸雄,如此争议之大的人物,究竟是何方神圣?那就是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战功赫赫,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思贤若渴,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是毛泽东经常挂在嘴边的军事家,他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作为一代枭雄,他又精通音律,善作诗歌,以大气磅礴之势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三国志·武帝纪》中说,曹操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时期吴人所著的《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没有可靠的证据。

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年轻人任性好侠、放荡不羁的特性,但是,曹操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有不
平凡之处。

公元184年曹操于汉末黄巾起义时崭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

董卓死后,曹操翅膀渐硬,有独自飞翔的能力。

不久,曹操便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关中李傕、徐州吕布、淮南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开始了他独创江湖的英雄历史。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

诗歌慷慨悲凉,有帝王气象。

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

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

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也最能代表曹操的风格。

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和改进。

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具有深远的影响。

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曹操与建安文人集团的交流合作推动了文人集团的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发展,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作品。

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
王之尊,雅爱诗章”。

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

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在他的周围进行自己的文学活动。

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在曹操的文学作品中,有一部分时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短歌行》。

在这部分诗歌中,有的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

这也是有着明显的社会根源的,带有曹操鲜明的个性特点。

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短歌行》的主题是求贤,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来抒发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心情,事实上,曹操对人才的珍惜,确实如他的心声一样,能够做到求贤若渴。

曹操还有的作品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处世态度,也有一些作品是他面对美丽的大自然而发出的赞叹。

人无完人,我们不能以一件事情去轻易褒贬是非,臧否人物,纵然我们看到了曹操在历史风云变幻之际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他的个人才能,还是值得我们肯定极其研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