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
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看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
中华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
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
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②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
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
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
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
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二)(附答案与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釆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
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看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
中华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
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
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②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
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
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
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
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③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安徽省六安市高中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文是世界上最适合电脑应用的文种毕可生①上世纪电脑传入中国之初,某些别有用心的文改分子曾欢呼预言“电脑是汉字的掘墓人”。
但是经过仁人志士三十年的实践和不懈地努力发明,今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适合电脑应用的文种!②从文字本身的特性来说是因为:第一,中文的词,不论哪种输入法,也无论是单字词还是多字词,输入码值至多只有三四键,动态输入每词的码值则平均只有三键。
但是英文一般常用词汇码值平均在六键以上,动态码值也在五键以上,科枝词汇的码值平均更高达十一键以上。
这是因为世界上只有中文能进行非全息输入,其他的任何拼音文种只能进行全息输入。
第二,世界上的各个文种中只有中文有联想。
联想词如果不翻页,就只有一键,加上翻页也不过两键。
有人说英文把词根相同的词集合在一起也是联想,其实这和联想毫无关系,与文本的输入速度也毫无关系。
第三,英文拼音词与词之间必加一空格,即使不定冠词“a”前后也都要加空格。
而中文则无需如此。
一篇文章下来,就可以少打数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空格键。
这是中文输入的又一优势。
③英文打字讲究盲打,于是一些刻意学习西方的人,在汉字输入上也追求盲打。
这实在是不明白两种文字的巨大差别。
仍以英文为例(其实欧洲的拼音文字性质都是一样的),英文的词汇总量至少约有40多万。
况且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新增。
中文虽有6万多字,但其中大多数都是历史字和废止不用的异体字。
现在用到的简体字就是GB2312字库那6763个汉字,其中常用字只有3500,如果再加上港、澳、台所使用的繁体字,则现在所使用的汉字的总量不过是GBK字库的那2.1万字。
而且,现在汉字大量使用的都是用常用汉字合成的双字词或多字词。
从理论上说用3500个常用字合成的双字词就可达1100万(即3500的平方)。
所以,无论社会发达到何等程度,只需用常用字合成新词就行了。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国庆作业)试题(含解析)
六安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国庆作业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
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
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
强调“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
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
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
【新】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
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看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
中华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
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
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②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
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
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
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
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③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新】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国庆作业)试题(含解析)
六安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国庆作业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
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
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
强调“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
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
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
【新】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价值诉求:经典文学创新的边界杨建军阅读研究和创意开发是经典文学资源传承发展依赖的两条主要路径,然而这两条路径的发展都遭遇了困境。
经典文学资源曾经以纸媒印刷为主要传播形式,与读书密切相关的文学课堂、文学研究等阅读研究活动是传承经典文学资源、体现经典文学价值的重要形式。
当前,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铺天盖地而来,把经典文学作为“IP剧”创意开发素材的尝试也正在兴起,人们沉浸在由新的文化传播形式缔造的感官盛宴里。
可是,我们也悲哀地发现,某些创意开发淡化经典的精神价值,甚至借用经典文学故事制造感官刺激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文学经典被纳入了社会的消费系统,公众多倾向于将文学经典作为商品来消费,而不再对经典的意义进行深入思考。
在将经典文学资源开发为相关的文化产品时,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操作方式一再降低经典改编所需恪守的底线。
倚重演艺明星,借助经典故事框架,制造娱乐盛宴成为一种热潮,一系列“雷剧”、“神剧”接踵而来。
究其原因,过于注重人的视听体验而忽略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意开发走上了媚俗且庸俗的道路。
经典文学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应该让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诉求的立体化相辅相成。
法国学者罗贝尔·埃斯卡皮曾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出的概念“次文学”,指由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戏剧、连环画、评书等文艺作品。
他认为“次文学”在文学作品的普及和传播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回溯历史可见,诸多文学名著的传承也存在着由原著改编的戏剧、评书、影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正是这些由文学原著衍生的多元文化产品合力促生了经典文学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全媒体时代的当下,经典文学资源呈现形式的多元化,应该是其创新发展的组成部分。
价值诉求的立体化,是经典文学资源创新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
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看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
中华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
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
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
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②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
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
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
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
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
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
③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
其文治武功的影响,西到印度,东及朝鲜、日本。
西北的大山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
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由中国而朝鲜、日本,由越南而南洋诸岛,华夏文化圈到唐代基本形成。
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东南亚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共同的价值基础。
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
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代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
(摘编自彭艳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光明日报》2017年07月08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纪元前后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先后分别成为世界的中心,二者之间只有微弱的联系。
B.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保持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状态。
C. 盛唐成为世界中心后,长安是世界之都,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物产及所有宗教。
D. 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中国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是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对比了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B. 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
阐述了世界文明中心的产生、发展与兴衰的过程,思路清晰。
C. 第二段论证“大唐是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运用了大量具体的实例,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的写作思路遵循时代发展的脉络,符合了历史规律,使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种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吸收别国文化,才能不断强大,才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B. 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使大唐成为当时的世界中心。
C. 世界文化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与衰亡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长久保持。
D. 中华文化有过令人自豪的繁荣时期,为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
【答案】1. D 2. A 3. B【解析】1. 试题分析:A项,“只有微弱联系”只是初期;B顶,“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错;C项,“所有宗教”错。
2. 试题分析:“对比……崛起方式及过程”锚错,文章并没有对两种文明进行对比。
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
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
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明确观点。
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
此题选项A没有两种思路的对比。
3. 试题分析:原文是说“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不是大唐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只是“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速之客梁晓声(1)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
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2)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
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3)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
只有半个月假。
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4)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5)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
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
我们一起去沧州……(6)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
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7)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
其实不尽然。
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8)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
就是他。
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
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9)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
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
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
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
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
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
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
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10)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
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
(11)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
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12)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
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
他也落泪了。
(13)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
聊了一会儿之后。
“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
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14)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
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
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
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
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15)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16)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
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17)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
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
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
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
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18)唉。
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19)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一九八九年(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普遍意义。
B. 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他”和父亲无法见面。
C. 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
D. 作品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5. 小说以“不速之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在情节设计上,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②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不速之客”略带贬义,而文中的“他”厚道热情、乐于助人,这样使读者形成理解上的反差,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6. 1)情节特点:①出乎意料:小侯是假的,父亲也是假的;他们都发现对方的假之后,还愿意再假下去。
②符合情理,小侯父子为国家建设献出生命。
感到了“他”和老孟,再加上中国人对亲情的传统认识,所以“他”和老孟愿意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
(2)艺术效果: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出平凡的石油工人伟大的家国情怀。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旨更明确。
【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项,“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说法有误,只有最后“我”拿出蜂王浆的言行才从侧面表现出“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