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最新整理)
初中化学说课稿4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4篇初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学习单质气体。
通过实验感知来获取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氧气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也是很重要的两类化学反应,这些内容都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氧气是学生很熟悉的物质,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以实验为载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实验探究,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说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一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课程开始我会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需品?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氧气是一种能够供给呼吸的气体,进而设问氧气还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于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对化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空气的污染及防治等。
3.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通过辩论和交流来深入探讨问题。
4.创设情境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测和比较不同环境中空气的质量,让他们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
3.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深入探讨和理解问题。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和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参与活动、交流互动、解决问题等过程,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作用:分别介绍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的性质和作用,如氮气的稳定性和保护作用,氧气的呼吸作用等。
3.空气污染及防治:介绍空气污染的成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以及防治措施,如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10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优秀10篇篇一:初中化学说课稿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
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
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说课稿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相互学习和成长。
3.教师反馈:我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五)作业布置
3.学生实验操作:在讲解完实验步骤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实验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巩固实验操作技能。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学会收集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培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收集检验方法,教学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对于教学重点,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学会如何收集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执行实验操作,并能够正确理解实验结果。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如气体的性质、实验室安全操作等。他们应该能够理解和运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使用试管、胶塞等。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操作流程不够熟悉,对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方法,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障碍,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第2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及洗涤说课稿
2.多媒体资源:通过PPT、视频等展示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洗涤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投影仪:将实验操作过程投射到屏幕上,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4.互动白板:用于展示问题、答案和点评,方便师生互动。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4.评价激励: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和情境教学法。
1.实验演示法: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加热、仪器连接及洗涤的操作方法。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直观性原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加深对实验操作的理解。
3.互动提问: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操作背后的原理,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知识点。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将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2.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如加热、仪器连接和洗涤等,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掌握实验室加热、仪器连接及洗涤的基本方法。
2.学会使用酒精灯、火柴进行加热,掌握实验室常见仪器的连接方法。
3.掌握实验室器皿的洗涤方法,了解洗涤剂的使用原则。
1.师生互动: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我会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关注操作细节,并及时给予反馈。
初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7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精选17篇)初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及中考分析酸碱盐的复习是初中化学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材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酸碱盐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是中考中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渗透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酸碱盐的通性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初步了解稀释浓硫酸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知道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酸碱盐知识的讨论、归纳小结,培养学生总结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在知识迁移题、实验探究性问题、开放性试题、趣味性题、信息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酸碱盐知识全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科内多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通过化学实验,将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类似酸碱盐的性质进行推测的知识迁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酸碱盐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常见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选择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即先给出实验题例,通过对题例的探究暴露错误,讨论发现问题,带出知识点,引出方法,由此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实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复习。
初中化学说课稿6篇
初中化学说课稿6篇初中化学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二、说学情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
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好学教育:(一)教学方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6篇
关于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6篇初中化学说课稿篇11问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6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2总括语为了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做到精讲精练,还有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开拓学生思维。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加以设计和说明。
3教材分析教材是进行教学评判的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________,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为后面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学习打下基础。
4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知道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产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学情分析合理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初三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较强的好胜心,因此我会通过小组PK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6教学教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传授到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快速提升学习效率。
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为讲授法,实验法等。
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来进行学习。
7教学过程充分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教学活动的精彩开展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环节。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4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良好的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
本节课我将以试讲的方式来进行导入:同学们好,上课。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等。但在本节课中,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燃烧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灭火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不够熟练;
3.实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安全事故;
4.对火灾的危害及预防措施了解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2.与学生交流,获取他们对课堂的反馈;
3.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评估教学效果。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性;
2.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确保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5.课后作业:布置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任务,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奥秘。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火灾事故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火灾的严重危害,引发他们对燃烧与灭火知识的学习兴趣;
2.提问引导: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会燃烧得如此猛烈?如何有效地进行灭火?”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化学说课稿上册全册
初中化学说课稿上册全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初中化学上册所涉及的基本化学知识,如物质的分类、原子结构、化学反应等。
- 培养学生进行基本化学实验的能力,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 教育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 物质的定义、性质和变化。
-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2. 原子与分子-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
- 元素、同位素和分子的概念。
- 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和使用。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
- 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4. 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酸碱的性质和中和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实例。
- 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 化学实验基础- 实验器材的认识和使用。
- 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 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2.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变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案例教学- 通过分析具体的化学问题案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 互动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实验操作。
2. 成果评价- 通过作业、测验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评价- 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定期回顾和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大单元说课稿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1.完成课后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相互交流和启发。3.安排一次化学实验操作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四)总结反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大单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作为化学课程的起始单元,对学生建立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化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单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引领的作用,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打下基础。主要知识点包括:化学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规律;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打算以一个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作为导入。实验内容是“火烧碱”。我将提前准备一份火烧碱的实验器材,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当火烧碱与水接触时,会立即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气体。这个实验现象非常震撼,能够迅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三)互动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计划设计多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例如,在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在问题探究环节,学生可以分组探讨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互动环节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在认知水平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他们对一些微观现象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在学习兴趣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实验部分。但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缺乏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说课稿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些前置知识,如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此外,学生需要有一定的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在学习障碍方面,学生可能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存在困难,尤其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1.生活实例引入:开始上课时,我会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我们在烹饪过程中,食材的总质量不会发生变化?”这个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
2.实验现象展示:接着,我会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烧碱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前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变化。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思考。
这些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和互动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首先,在实验环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协助。其次,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点评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应用能力。最后,在课后作业环节,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6篇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6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篇1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我是这个学校的新教师,本学期所带班级为九年级一班学生,化学虽然是一门新增的课程,但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据了解这个班级的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针对此情况,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分层次的提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信心。
要让学生在化学上取得长足进步,还得靠化学教师循循善诱。
二、教材分析本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共七个单元,每个课题后都有“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每个单元后还有“本单元小结”,对每个课题和单元总结,使学生知道每学完一部分该懂得什么,每个单元都穿插了许多实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挥潜能,还穿插了一些“资料”供学生阅读,有助于拓宽视野。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基于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材分析和中考题目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加强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但是由于实验室空间有限,不能把学生带入实验室,只能课堂上做演示,尽量的把实验带到教室,让学生分组操作,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懂得实验操作规范。
(2)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化学作为一门刚开设的新课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
在活动内容方面包括联系社会、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等。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1.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三)互动方式
我将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解答、指导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给予及时反馈。
2.生生互动: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操作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1.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是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的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实验的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便于回顾和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准备,确保板书内容准确无误。
2.在课堂上适时书写,避免一次性书写过多内容,保持板书的简洁性。
3.使用不同颜色和图形,突出重点,增强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有:基本的化学知识、实验操作经验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实验室规则和安全意识的认识不足,可能导致实验操作中出现安全隐患。
2.对实验室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不熟练,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和应对策略。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初三化学说课稿【三篇】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说课准备的⽂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
⼩编整理了初三化学说课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的组成》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部分为⽔和氢⽓,第⼆部分为原⼦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部分⽽⾔,教材第⼀节以⽔是⼈类宝贵的⾃然资源为题,讨论了⽔与⼯农业⽣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了解了⽔污染产⽣的严重后果和防⽌⽔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作进⼀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的物理性质和⽔的组成,把⽔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分⼦、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为学习氢⽓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标 ①知识⽬标:a、使学⽣了解⽔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的实验,使学⽣认识⽔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进⼀步理解分⼦、原⼦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标:a、培养学⽣的观察探究能⼒;b、培养学⽣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
③德育⽬标:a、通过电解⽔的实验对学⽣进⾏物质⽆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资源和⽔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分⼦、原⼦的知识解释电解⽔,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说教学 运⽤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提供丰富、⽣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新课。
2.归纳出⽔的物理性质展⽰⼀杯⽔,培养学⽣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结合教材探究出⽔的物理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课堂互动不足等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提前进行实验演示,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原理。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生生互动: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互相交流看法,共同完成任务。
-在全班交流环节,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疑问或补充意见。
2.多媒体课件:包含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实验步骤和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互动白板:用于展示实验过程、记录讨论结果、进行实时反馈等。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验器材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燃烧和灭火的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够形象地展示抽象的科学原理,互动白板则能够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三)互动方式
1.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搜集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其燃烧条件和可能的灭火方法。
作业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课说课稿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作业、练习和测试成绩。
2.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
3.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享自己在学习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2.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
3.开展课堂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借鉴和学习。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3)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三种基本粒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化学符号的表示方法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物质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为理解化学变化提供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够运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基本组成。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初三化学说课稿
初三化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是初三化学的一节内容,主题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这节课我们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探讨物质的组成,并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物质的宏观组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
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物质。
例如,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而空气则是由氮气、氧气以及其他一些气体混合而成的。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到物质的微观世界。
在微观层面上,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非常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数量的电子和质子,这些特性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直观地感受到原子的存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材料包括一些金属片、磁铁和一些化学试剂。
首先,我们将展示金属片和磁铁。
通过观察金属片被磁铁吸引的现象,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原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接着,我们将进行一个化学反应实验,通过观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如何重新排列组合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释实验现象。
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我们将总结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强调元素和原子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
我们还将讨论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和原子在物质世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将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6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6篇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
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
㈡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意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
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
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㈠总体思路: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
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义渡中学的马明昆,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
我“研教材说课标”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表述:对于本单元,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说课标,包括本单元的课程目标和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二、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与教材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方面、说课标1、本单元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组成、构成、性质及用途 2、初步认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4、知道元素含义,了解所表示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分析合作交流 2、能够学会探究、学会表达 3、通过想象类比分析归纳、解决简单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史激发学习兴趣 2、建立科学物质观 3、能够形成主动参与意识 4、养成良好科学品质2、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将“物质构成的奥秘”划分为“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化学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四个二级主题,规定了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方面: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2.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3.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
5.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方面: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认识化学元素方面: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面:1.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
1、教材编写特点《物质构成的奥秘》安排在《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等单元后进行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氧气等物质,初步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元素、原子等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教材编写有以下几个特点:1、遵循认识规律,在物质构成层面上注重培养学生微粒观,在物质组成层面上注重培养元素观。
2、实验与探究,着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认知能力。
3、图文并茂,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感悟微观世界。
教材在编写上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认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
逻辑上遵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
2、教材编写体例教科书结构采用书—单元一课题式,整体结构分为:目录、绪言、单元、附录、元素周期表;每个单元有章首图、单元目录、正文和单元小结。
章首图与目录相配合,一目了然地获取主要信息。
主课题包括正文、辅助栏目、正文边白以及习题。
正文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题中的辅助栏目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各栏目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边白有助于理解正文的问题。
习题包括选择填空、语言叙述、调查研究,它的作用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训练技能。
单元小结将知识要点和精华以网络图或提纲形式梳理本单元知识,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材。
3、内容结构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第一课题分子和原子,主要内容有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包括分子有一定质量和体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一定间隙。
第二课题:原子的结构,主要内容有原子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内包含质子和中子;核外电子排布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各类原子得失电子的特点、以及离子的分类;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是重点。
第三课题:元素,主要包括含义、分布、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重点是元素符号和读周期表中元素信息。
4、知识体系与教材整合我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专题进行知识整合,初中化学的宏观概念大概要算物质和元素了,微观概念当数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等微粒了。
宏观方面,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他们都是由元素组成;常见的单质有金属、碳、氢气、氧气等,化合物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有甲烷、酒精等,无机物包括酸碱盐和氧化物,常见氧化物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等。
微观方面,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分子能够分成原子,原子也能重新组成分子,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氢气、甲烷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碳磷这样的非金属固体单质。
而酸碱盐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认识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打下了基础。
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对化学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今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做好铺垫。
同时,第四单元化学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以及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及计算都离不开本单元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进而也对下册第十单元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有所帮助。
只有把整册知识有机的贯穿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认识到化学的本质。
1.教学建议首先要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注重实验探究;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将化学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点间的关系。
由于本专题抽象概念较多,像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等等,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应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物模型相结合,加深学生印象。
最终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评价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要根据标准,从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出发。
应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作为评价的目标。
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化学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如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等,可以平时通过批改作业、阶段检验采用纸笔测试法实施评价。
对实验技能的考查使用实验考试法进行评价。
(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主要从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进行初步探究活动,掌握化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两大方面进行评价。
主要通过活动表现、课堂表现、合作学习的责任意识实施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主要采用定性和过程性评价为主,主要通过平时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任课教师和家长进行评价。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教材方面,挖掘利用教材中的辅助栏目,比如资料卡片、实验探究、讨论等。
(2)学生方面开发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3)开发利用教师自身的特长和教学反思(4)生活方面,利用常见的一些现象或信息。
比如食品包装袋的成分表或者家庭小实验等等。
(5)现代科技,主要是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以及多媒体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单元课标、教材、及教学建议的一点拙见,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指正。
谢谢!“”“”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