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定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定义一. 课程定义: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二.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优点:第一,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第二,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第三,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缺陷:第一,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地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和肤浅的;第二,学习单元可能被

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的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二者关系: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其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再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三.课程设计的层次:1.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解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主要结构等等。),2.中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它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3.微观层面的课程设

计,(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实施已有的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时,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和特征,以及课程资源等实际情况对已确定的课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设计,以服务于现实的教学。)客观基础: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知识增长的影响。取向分类: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和技术学取向五种基本的课程设计取向。基本思路: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目标中心思路(或称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不足:首先,目标模式的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着眼点是效率和准确,它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毕竟正确的科学应该是由信念、审美、个人的参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正是目标模式所难以包容的。其次,目标模式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而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第三,目标模式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这就歪曲了知识的真义。四. 二是以过程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特征是:开放的设计思路;它强调教育是一个过程;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注重自己发

现,自行探究;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对灵活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不足:过于忽视目标的作用,强调价值的相对性,容易导致在课程实施中产生思想混乱。三是整体设计思路(整体设计思路是在分析前两种思路的基础上,从优化设计思路的高度提出来的,其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基本特征:首先,整体设计思路强调三级课程设计一体化,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设计一体化。其次,整体设计思路主张三大环节设计一体化,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各类教材的设计一体化。第三,整体设计思路强调课程实验、课程评价和课程修订一体化。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与折中模式。课程设计的方法: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功能: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确立依据: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科的发展。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最宽泛,层次最高,指导范围最广,它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培养目标次之,是针对一个学段或一种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对教育目的的解释具有独特性、针对性,也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特色;而课

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它的制定必须要考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研究课程目标,必然涉及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体系中,才能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全面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

五.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学习活动、学习经验。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课程实施的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取向、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影响因素是: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教师的培训;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产生和发展:测验与测量时期,描述时期,判断时期,建构时期。对象是:内部要素的评价(教育内容(实际教学的知识、技能、价值等文化内容)是否适于该年龄层的学生;组织原理;教材,课时,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技术。)外部要素的评价(设施设备,教师集体的素质,行政决策过程。)功能:课程改进,行政法规,针对学生的决定。

六. 评价方法的基本类型:量化课程评价和质性课程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评价方法:观察法(一般步骤:准备工作,实施观察,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纸笔测试法,调查访谈法(优点:简便易行,便于双向交流,主客双方有交互作用;2实施程序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