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毛概23道高频率简答题

毛概23道高频率简答题

1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他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如下: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

第二,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

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共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按照这些特征和要求来进行建设。

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作法和经验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在这一层次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可以接轨的。

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结合就会体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民族——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

民族——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域。

其生活条件,文化发展,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条件不能达到中东部文化底蕴较厚和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竞争力不够,他们在求职、求学、继续发展发面处于不利地位。

就这样,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对民族平等产生了制约。

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对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的封建王朝是汉族建立的。

统治国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蒙古和满族。

其他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比较深,但是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以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不是很多。

中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隔阂。

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团结也是相对的。

关于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

一个社会,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

过去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按计划分配。

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竞争。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讲互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竞争。

所以互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助与竞争它是同时存在的。

关于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在目前发展中,各民族都在发展提高,但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导致短期内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

既然有差距的存在,我们说共同繁荣就是初步的。

今年来,由于上述因素加上“民族理论”的指引和外部反华势力的鼓励,“疆独”,“藏独”的反动运动屡禁不止。

09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以及今年“3•10”前后出现在海外的“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有关国家外交机构的情况,再次证明和暴露了“藏独”势力的分裂本质和暴力倾向。

我们党和国家早已经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存在性,从建国起就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民族政策。

我们制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民族工作任务是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差距,创建和谐的社会。

十五个时政方针的标准表述

十五个时政方针的标准表述

十五个时政方针的标准表述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加强“三个建设”、“完善管理、激发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建设和谐社会重点在于: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扩大就业,缩小国内不平等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社会安全问题和教育不平等问题。

“四个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促进法治型国家和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选择”: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点、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重大关系[论文摘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按照《决定》的精神,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我们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社会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

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鼓励创造,才有活力和效率;扶贫济困,才有安定与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在充满发展活力、各方面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如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如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如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对于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对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做出了明确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一是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认识和能力。

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关于民族工作的新论述,认真总结民族工作方面的新经验,正确认识和处理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要在全社会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二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必须长期坚持,并根据民族自治地方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障。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必须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区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

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组织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兴边富民“十一五”规划》,抓紧落实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方面人才。

浅谈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浅谈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

浅谈如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建设一个富强、和谐的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民族和谐至关重要,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又是中华各民族的福祉和美好愿景,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既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又是各民族为之奋斗的共同任务。

一、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民族的和谐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民族的和衷共济,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

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内容,又是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基本特征是统一的,只有实现民族和谐,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一)有助于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和谐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并不是单单依靠某一个民族就能完成的,需要各民族团结、互助,发挥集体的创造力和能动性。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主要在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差距,这不仅不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总体性发展。

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把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先进地区帮助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从外部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此外,民族地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具备资源、资金、科学技术等条件。

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把汉族的人力、物力、财力、先进技术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结合起来,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二)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各项政治权利得到保障人民的团结,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都是以各民族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党和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

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三大政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是(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的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制度是充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精神﹐最能代表和反映当前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种政治制度。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今后,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政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并实行民主监督。

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动力来自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既来自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又受到全球化等外部力量的作用影响。

因此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同时面临“两个适应”,既要适应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又要适应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环境: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是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的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到“攻坚”阶段的迫切要求。

如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并逐渐完善、成熟。

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政治文明”目标的提出,表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要上一个新台阶。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族团结建设时间: 2009-12-1 9:10:00 新疆日报网(新疆日报网)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对民族地区来讲,构建和谐社会既是一个奋斗目标,又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工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加以贯彻落实,以创新精神,全力打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的规划,加快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中有56个民族成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照耀下,亲密团结、开拓奋进,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严厉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努力维护新疆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使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

国家统一,各民族大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

然而,在乌鲁木齐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不仅使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破坏了新疆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而且给新疆的民族团结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7·5”事件再次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国破家亡、人民遭殃。

民族团结像我们的生命一样重要,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呵护民族团结。

这些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不懈、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重大问题,提出“要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和谐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顺和、协调、稳定的状态。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自己执政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对国际经验进行深刻反思,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3、政协江苏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与推进三大文明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任务,贯穿于“两个率先”的始终,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公平正义、团结共处、谅解宽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

江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体现到各方面工作中去,使每一个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的同时,享有法定的权利、合理的收益、均等的机会和司法的正义,不因地域差异遭受歧视,不因教育差异受到压抑,不因收入差异被社会冷漠。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例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例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的事例
以下是一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例: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新疆,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治权利,共同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

同时,新疆也积极推动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的另一个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注重发展经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云南省:云南省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

云南省通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给予各少数民族自治权利,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同时,云南省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年第3期(总第110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吴瑶天蹭(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哈尔滨150081)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谐社会;构建中图分类号:1)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09)03-.0035-0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障国内各民族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的政治制度,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真正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团结,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和地方行政事务的自治权力,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各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开辟了新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

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和全面实施,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和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为了保障他们在各级政权中享有平等权利,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作了专门的规定和特殊照顾,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如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少数民族代表415名,占代表总数的13.9%,高于人口比例5.5个百分点”。

浅谈加强我国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我国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浅谈加强我国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浅谈加强我国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一、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贯通改革、发展、稳定,贯通经济、政治、文化,贯通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是首要因素。

经济发展可以带来一连串的发展,经济落后就可以带来一连串的落后。

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处在贫困状态。

2003年全国2800万贫困人口,少数民族没有解决温饱的有1300万;占全国的45%,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8.4%,而少数民族没解决温饱的却占全国的45%。

①民族地区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毒品、艾兹病问题等等,都与贫困问题相联系。

有贫困就不可能有和谐,有贫困就不可能有稳定。

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解决,不但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

加大感情投入、政策投入、人才投入、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在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中,加快每一个民族的自身发展,实现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

从我们新疆来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现阶段的新疆民族工作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各民族群众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发展问题。

(一)解决新疆民族问题的主题是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经济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相对差距在扩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范本_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范本_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范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范本规章制度第一篇: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

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

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的正常宗教活动。

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二、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

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

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

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

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三、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

统战知识学习【精选资料】

统战知识学习【精选资料】

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统一战线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明确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努力开创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1、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地位重要、作用重大,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胡锦涛强调,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抓紧抓实抓好,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胡锦涛强调指出,统一战线不仅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

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大作用和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0104No.42010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内容提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创举,成为推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完善[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0.04.014[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0)04-0043-03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一)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缘由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坚持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把联邦制作为统一的过渡形式。

因为单一制度的集中统一的国家,可以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平等联合,加强民族间的团结合作。

有利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的国情。

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中国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交往、融合,使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奠定了建立统一的共和国的基础。

二是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国家分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各族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了共同体会:只有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各民族才能实现自由平等和发展进步,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

三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这种分布决定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举,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长期观察、实践而慎重决定的,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要求。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在人口数量和地区分布上,汉族占人口的91.76%,少数民族占8.24%。

人口虽少,居住区域却占全国面积的63.72%。

因此,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事关全局,影响深远。

回首中国历史,汉朝在今中国新疆地区设立西域护府,唐朝在这一地区设立西安和北庭两大护府。

清朝中央政权针对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对西藏则派驻藏大臣,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对新疆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土司制度。

这些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因俗而治”的政策,即在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维护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性质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民族联合是民族解放的前提,维护国家统一是民族自治的保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在少数民族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培养了革命干部,为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就规定各民族可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中成立自治区域。

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允许蒙、回、藏、苗、瑶、畲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 大胜 利 。新 疆 5 1年的伟 大实 践雄 辩 地证 明 : 只
保 持社 会稳 定 的 政 策措 施 , 新疆 各 族 人 民才 有 繁
荣进 步 的今 天 和更 加 美 好 的未 来 。实 践 证 明 , 我
国 的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是 完 全 正 确 的 , 合 我 国 符 国情 和各族 人 民的 根 本 利益 , 各 族 人 民共 同 团 是
[ 关键词 ]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 中图分 类号 ] 6 3 D 1
[ 文献标 识码] A
15 9 5年 1 O月 1日, 新疆 维 吾尔 自治 区成立 , 从此 , 揭开 了 新 疆 历 史 发 展 的新 篇 章 。5 1年 来 ,
疆 民族 工 作 的实 际 紧 密 结合 起 来 , 取 一 系 列 加 采
有 在 中 国共 产 党 的领 导 下 , 祖 国大 家 庭 温 暖 的 在 怀 抱 中 , 定 地走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道 路 , 持 马 坚 坚 克 思 主义 民族 观 和 党 的 民族 政 策 , 持 民族 区 域 坚 自治制 度 , 中 央 关 于 民族 工 作 的大 政 方 针 与 新 把
治 制度 。 是社 会主 义 的优势 所在 世界 上 多 民族 的 国 家 , 理 民族 问题 各 有 不 处
同的模式 。中 国共 产 党 在 经 过积 极 探 索 之后 , 从
中国的实 际 出发 , 定 了用 民族 区 域 自治 制 度 作 确 为 我 国解 决 民族 问题 的一项 基 本制 度 。这 是根 据 我 国 的历 史 发展 、 济 文 化 特 点 、 经 民族 关 系 、 民族 分 布等具 体 情 况 作 出 的正 确 选 择 。15 95年 新 疆 维 吾尔 自治 区宣 告 成 立 , 是 我 们 党 根 据 新 疆 的 这 实 际作 出 的正确决 策 , 是新 疆历 史 的崭 新一 页 , 也 是 维吾 尔族 发 展 史 上 的 光 辉篇 章 。从 此 , 疆 各 新 族 人 民在 中国共 产 党 的领 导 下 , 社 会 主义 道 路 在 上 阔步前 进 。
结 奋 斗 、 同繁 荣 发展 的重 要基 础 和保证 , 有 强 共 具
大的生命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 能巩 固平 等 、 才 团结 、 互助 、 谐 的社会 主义 和 民族关 系 , 促进 各 民族 的共 同繁 荣进 步 。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 度 是 我 国 的 一 项 基 本 政
[ 摘
乌 鲁木 齐
80 1 ) 3 0 1
要]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是我 国的一 项基本政 治制度 。 坚持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 于维 护 国家的统 一 , 强各 对 加 和谐社会 [ 文章编号 ]6 1— 83 2 0 )2—0 3 0 17 2 0 (0 6 0 0 7— 4
民族 的 团结 , 促进 各 民族繁 荣发展 , 面落实科 学发展 观 , 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 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全 构 具
维普资讯
20 06年 4月( 2期 ) 第
湖北省社会主义 学院学报
民族 宗教 工作
坚 持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 度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袁 湘 国 何 勋 超 热 西 旦
( . .. 1 2 3 新疆 社会 主义学 院 , 新疆
快 少数 民族 地 区 经 济 社会 发展 和增 强 民族 团结 、
在 党 的 民族 政 策 的光 辉 照 耀 下 , 区 的 民族 团结 我 进 步 事业 取 得 丰 硕 成 果 。党 的 民族 政 策 、 教 政 宗 策 得 到全 面贯 彻 落 实 , 民族 团结 进 步 事 业 不 断 推 进, 等、 平 团结 、 助 、 谐 的社会 主 义 民族 关 系不 互 和 断巩 固 和发展 , 族 人 民 同呼吸 、 各 共命 运 、 心连 心 , 始 终 把 自己 的命 运 同 国家 的命 运 紧 密 联 系 在 一 起 。当前 , 区经济 发展 、 会稳 定 、 全 社 民族 团结 、 边 防巩 固 , 族 人 民安 居 乐 业 , 项 事业 蓬 勃 发 展 , 各 各 到 处 呈 现 出欣 欣 向荣 的景象 。 新疆 维 吾 尔 自治 区成 立 5 1年 来 所 取 得 的辉 煌 成 就 , 以 毛泽 东 、 小 平 、 是 邓 江泽 民 同志 为核 心 的党 的三代 中央领 导集 体 和 以胡锦 涛 同志为 总 书 记 的新 一届 中央 领 导集 体 , 新 疆 发展 的各 个 历 在 史 时 期 英 明决 策 、 确 领 导 的结 果 , 中 央各 部 正 是 门、 国各 地大 力 支持 的结 果 , 全 是全 区各 族 干部群 众 团结 奋斗 的结 果 , 党 的 民族 区域 自治 政 策 的 是

3 8・
袁湘 国等 : 坚持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 0 6年 4月( 2期 ) 第
我 国的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从 诞 生 之 日起 就适 应了民族地 区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它通过实现各 民族 政 治上 的平等 , 予 民族 自治 地方 自治 权 , 赋 充 分调 动 了各 族 人 民建设 社 会 主义 的积极 性 和创 造 性, 促进 了 民族 自治地 方 经济社 会 的 发展 。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 促 进 经 济 社会 发 展 的 是 制度 , 是 维 护祖 国 统一 、 也 增强 民族 团结 的 制度 。 在少 数 民族 地 区实 行 民族 区 域 自治 , 现 了 国家 实 的真 正 统一 , 且 通 过 制 度 和法 律 规 范 了 自治 地 而
【 收稿 日期 ]0 6一 1— o 2 0 O 2
【 作者 简介 ]. 湘国 , 新 疆社会 主义学院教务处处 长; 何勋超 , , 疆社会 主义学院教务 处副 处长 ;. 1袁 男, 2 男 新 3 热
西旦 , , 女 新疆社会 主义学院教 务处主任科 员。 .
维普资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