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的发展历程 - 副本 (2)
论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
努力所 创造 出来 的盈 余会 大得 惊人 。 他 们会懂得 , 当他们用友谊合作 、 相互帮 助 来代替敌对情绪时 , 通过共 同努 力 , 会 就 创造 出比过去大得 多的盈余 ,完全 可以 做到既增加工人 的工资也增加资方 的利
润 。 虽然这种观念在泰勒所 处的时代 和 ” 社会很难实现 ,但 他却揭示 了 目标管理
全面计划 互相联系 、 结为一体 ; 二是 连续 性, 即短期计 划和长期计划 相互配合 , 前 后计 划相互衔接 ,使计划具有持 续不断 的指导作 用 ; 三是灵活性 , 计划必 须能够 根据 环境 的变化做 出适 当的调 整 ;四是 精确 性 ,即计划应 该在那些影 响企业的 未知 因素所能 允许 的 范 围内力求 准确 。 法约尔 围绕 “ 计划 ”提 出的这 些原 则在 德鲁 克 的 目标 管 理 中都 有 很 相 似 的理
科学 管理理论学 派从 泰勒 的任 务管 理开始 , 逐渐认识 “ 务”的重要性 、“ 任 计 划不同于操作 ”、 个人 目标与组织 目标 “
动的路线 、 通过 的阶段 、 用 的手段 以及 使
要达到 的结果 。良好 的计划应具备 的特
点包括 : 是统一 性 , 即每一单项 活动的
专 门计划 或每一部 门的专 门计划 ,要与
之父”( 8 6~1 1 15 9 5)泰勒强 调 : 在现 “ 代科学管理 中 ,最突 出的要 素是任务观 念 ” 泰勒认 为 , 。 管理者首先 要做 的是分 析工作任务 , 着重解决 三个问题 : 一是要
泰勒对 目标管理 的另一个 重要贡献 就是 提出了把计划职 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的思 想。 泰勒在 《 工厂管理 》 一书 中为专
版) 2 0 , :5 8 。 》,0 2 56 ~6 )
目标管理建设的三个阶段
目标管理某机床厂从1981年开始推行目标管理:为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一千多名职能部门人员的积极性,该厂首先对厂部和科室实施了目标管理。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后,逐步推广到全厂各车间、工段和班组。
多年的实践表明,目标管理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挖掘了企业内部潜力,增强了企业的应变能力,提高了企业素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该厂把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目标制订阶段1.总目标的制订。
该厂通过对国内外市场机床需求的调查,结合长远规划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的具体生产能力,提出了19××年"三提高"、"三突破"的总方针。
所谓"三提高",就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提高竞争能力;"三突破"是指在新产品数目、创汇和增收节支方面要有较大的突破。
在此基础上,该厂把总方针具体比、数量化,初步制订出总目标方案,并发动全厂员工反复讨论、不断补充,送职工代表大会研究通过,正式制定出全厂19××年的总目标。
2.部门目标的制订。
企业总目标由厂长向全厂宣布后,全厂就对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
各部门的分目标由各部门和厂企业管理委员会共同商定,先确定项目,再制订各项目的指标标准:其制订依据是厂总目标和有关部门负责拟定、经厂部批准下达的各项计划任务,原则是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值只能高于总目标中的定量目标值,同时,为了集中精力抓好目标的完成,目标的数量不可太多。
为此,各部门的目标分为必考目标和参考目标两种。
必考目标包括厂部明确下达目标和部门主要的经济技术指标;参考目标包括部门的日常工作目标或主要协作项目:其中必考目标一般控制在2-4项,参考目标项目可以多一些。
目标完成标准由各部门以目标卡片的形式填报厂部,通过协调和讨论最后由厂部批准。
3.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
部门的目标确定了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层层落实到每个人。
目标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目标管理产生的原因:
❖ 目标管理模式的出现是当代管理理论和 实践发展的要求。泰罗等人于本世纪初 提出科学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 产率,但也导致劳资之间矛盾加剧。为 解决这一问题,梅奥等人于20年代末提 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主张在企业中应重 视人的社会要求,通过改善人际关系和
目标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是50年代到60年代初以绩效评估为 中心的目标管理。
❖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期,目标管理开始从 仅强调组织的总目标和部门目标,向设置个 人目标发展,并使个人目标与总目标、部门 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 1、面向未来 ❖ 目标具有未来指向性,目标管理是领导者引
力转向统筹全局;要从控制型管理转向民主型管理,将集权和分权有机地结 合起来;工作重点要由事后检验转向前期决策,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 2、领导者要进一步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授权艺术, 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 3、学校领导者要树立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要精心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包括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信息系统,努力使工作标准化。
一、目标管理概述
❖ (一)目标管理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 目标管理是五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方法,它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 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 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
❖ 目标管理是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ker)提出 的。他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他认为,一个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 有特定目标,则这个领域必然会被忽视”。他在分析目标的作用时指出,如 果没有一定的目标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组织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冲突和 浪费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他提出目标管理的实践性主张。
目标管理分为几个阶段
目标管理分为几个阶段
目标管理是指对个人或组织的目标进行规划、执行和监控的过程。
在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分为几个阶段:确定目标、设定目标、执行目标和评估目标。
第一阶段:确定目标
确定目标是指明确个人或组织要达到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具体性和相关性。
目标应该是具体的,能够量化和可行的,同时与个人或组织的长期目标相关联。
第二阶段: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是指根据确定的目标,制定相关的行动计划和策略。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考虑如何达到目标所需的资源、时间、人员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设定目标需要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和目标完成的时间表,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第三阶段:执行目标
执行目标是指将设定的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明确目标的责任人和执行人,并与他们沟通目标的要求和期望。
同时,要监督目标的执行进度,及时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根据需要做出调整和改进。
第四阶段:评估目标
评估目标是指对已实施的目标进行评价和反馈。
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距,并找出原因和改进措施。
同时,也可以通过反馈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和鼓励个人或组织达到更高的目标。
总的来说,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不同阶段进行规划、执行和监控。
通过合理的目标管理,可以帮助个人或组织更好地达到预期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管理的发展历程
管理的发展历程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社会组织的出现。
在古代社会中,部落首领或统治者起着管理的作用,他们负责组织狩猎、农业和战争等活动。
虽然当时的管理方式比较原始和简单,但已经奠定了管理的基本框架。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管理的概念和方法也逐渐得到了完善。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管理开始与哲学和伦理学相结合,形成了一些管理原则和准则。
这些原则强调公正、效率和领导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管理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管理科学的出现使管理开始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强调通过科学分析和规划来提高生产效率。
而韦伯提出的官僚主义理论则着重强调组织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20世纪初,亨利·福特的生产线模式引领了一场业务管理的革新。
福特以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和专业化为基础,实现了生产效率的飞跃,并且形成了现代管理的雏形。
与此同时,管理学科也开始独立发展,并出现了一批知名学者和管理思想家,如德鲁克、斯隆等。
在20世纪后半叶,对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且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到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管理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涵盖了各个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全球化。
现代管理不再局限于单一机构或组织,而是需要考虑全球化、多元文化和信息化等因素。
跨国公司的出现使管理者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跨文化沟通和领导能力。
如今,管理已经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管理不仅仅适用于商业组织,也应用于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甚至家庭。
管理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人类对组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目标管理是指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
它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于个人、团队和组织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包括目标设定、计划制定、执行控制和评估反馈四个环节,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环节的具体内容。
第一环节: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整个目标管理过程的基础。
在目标设定阶段,需要明确确定要实现的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具有明确性、可衡量性、可达性、相关性和时限性。
明确性意味着目标的内容清晰明确,不容易产生歧义;可衡量性意味着目标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进行度量,以便进行评估;可达性意味着目标是现实可行的,可以通过合理的努力实现;相关性意味着目标与组织的整体战略和目标相一致;时限性意味着目标应该设定明确的完成时间。
第二环节:计划制定目标设定完成后,接下来需要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
计划制定是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它包括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分配资源和制定时间表。
在计划制定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资源可行性、风险评估、时间管理等,以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计划制定还需要明确责任人和相关的绩效指标,以便后续的执行控制和评估反馈。
第三环节:执行控制计划制定完成后,就需要开始执行计划,并进行相应的控制。
执行控制是目标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包括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调整。
在执行控制过程中,需要及时收集和分析执行数据,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纠正。
同时,还需要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计划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四环节:评估反馈在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需要对实际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评估反馈是对目标管理过程的总结和反思,它包括对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对目标管理过程的评价和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通过评估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为以后的目标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以不断改进和提高目标管理的效果。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包括目标设定、计划制定、执行控制和评估反馈四个环节。
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类型
目标治理一、目标治理的历史演化和特点(一)目标治理的产生现代西方治理要紧是在古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进展而成的,这种治理推动了大工业的进展,然而随着时刻的推移,其僵化的一面也越来越突出,如治理者过分推崇技术性方法和标准,治理的层次专门多,协调和沟通困难,企业职员的积极性普遍低下,效率不高,等等。
为了克服科学治理所产生的治理僵化现象,许多企业家和理论家越来越强调治理要重视成果治理、短期目标、职员激励、利益共享。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枟治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治理和自我操纵”的主张,之后,他又在此基础上进展了这一主张。
能够讲,对20世纪50年代往常的美国企业普遍存在的治理僵化问题,目标治理是一个药方。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
假如一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那个范围必定被忽视,假如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主管人员的工作,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冲突和白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治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对形成和推广目标治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其他一些学者又进一步丰富了目标治理的内容。
例如,逐步把目标制定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逐步引入把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相结合起来的方式与方法,使目标治理在实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可操作性。
最新研究成果是:目标治理应该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系统,它必须被看作是一种治理方式,而不是现有治理做法的一种补充。
(二)目标治理的特点目标治理的特点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目标治理是参与治理的一种形式。
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
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直至每个职员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2)强调自我操纵。
德鲁克认为,职员是情愿负责的,是情愿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慧才智和制造性的;假如我们操纵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则我们应“操纵”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也确实是讲必须以对动机的操纵达到对行为的操纵。
阐述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阐述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目标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执行和监控目标来达到组织或个人的战略和长期目标。
它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旨在提高工作质量、效率和效果,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管理涉及多个阶段和步骤,以下将详细阐述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设定目标目标管理的第一步是设置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阶段,组织需要梳理战略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可衡量的、具体的目标。
设定目标时需要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关联性、可衡量性和时间性。
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但又可实现,并且与组织的使命和愿景相一致。
第二阶段:制定执行计划目标设定完成后,组织需要制定执行计划,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步骤。
这个过程中需要定义资源需求、责任分配和时间安排等细节。
执行计划还应包括绩效指标和关键结果指标,以便在后续阶段进行监控和评估。
第三阶段:分配责任和资源在制定执行计划的同时,需要明确任务的责任人并分配资源,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责任人负责监督并推动目标的实现,确保所分配的资源合理利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培训。
第四阶段:执行计划执行计划是目标管理的核心阶段,涉及实施所制定的措施和步骤。
在这个阶段,组织需要确保执行计划的顺利进行,并监控进展情况。
这包括跟踪绩效指标、收集数据、整理信息等活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第五阶段:监控和评估目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监控和评估进展情况。
在这个阶段,组织需要收集和分析数据,与制定的绩效指标进行比较。
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和瓶颈,并对执行计划进行调整和改进。
监控和评估的结果还可以用作向上级报告和决策的依据。
第六阶段:反馈和奖惩措施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反馈。
组织需要定期向责任人提供有关目标实现情况的反馈信息,并与他们进行沟通和讨论。
根据目标的实际情况,组织可以实施奖励和惩罚措施,以激励和推动绩效提升。
第七阶段:调整目标和执行计划根据监控和评估的结果,组织需要调整目标和执行计划。
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
简述目标管理的过程目标管理是一种将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目标,并通过计划和控制来达成这些目标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关键步骤: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监控进展和评估结果。
第一步是设定目标。
在这一步骤中,管理者需要明确组织的长期愿景和战略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测量的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明确性和可衡量性,能够激励员工的参与和努力。
第二步是制定计划。
在这一步骤中,管理者需要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和资源分配。
计划应该包括目标的具体实施步骤、责任分配、时间表和预算等方面的考虑。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变化,调整计划以适应变化的需求。
第三步是执行计划。
在这一步骤中,管理者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沟通,将计划转化为实际行动。
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和沟通渠道,可以确保各个环节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有效地推进目标的实现。
第四步是监控进展。
在这一步骤中,管理者需要定期检查和评估目标的进展情况。
通过收集和分析关键绩效指标和数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机会,并做出调整和优化。
同时,管理者还可以通过与员工的反馈和沟通,了解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目标的实现效果。
最后一步是评估结果。
在这一步骤中,管理者需要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
通过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评估目标的完成度和质量,并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
同时,管理者还可以通过比较与竞争对手和行业的差异,找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总体而言,目标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过程,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目标,并通过有效的计划、执行、监控和评估,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目标管理,组织可以更好地调动内部资源和能力,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目标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二)执行阶段
这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包括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三项。
1、咨询指导是目标管理活动中有特色的管理行为。 2、检查控制不仅指对下属工作进行检查,还要检查管理者向下级所 授之权和所应提供的资源是否到位。
3、控制是通过反馈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
(三)检查和总结
这一阶段包括三项工作是:考评结果、实施奖惩和总结经验。依据考评 成果进行奖惩。
三、目标管理在学校中的应用
实施目标管理对领导者提出的要求。 1、领导者要从任务型管理方式摆脱出来,不能满足埋头事务,而应将主要精力 转向统筹全局;要从控制型管理转向民主型管理,将集权和分权有机地结合起来;
工作重点要由事后检验转向前期决策,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2、领导者要进一步全面提高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授权艺术, 以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标管理产生的原因:
目标管理模式的出现是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泰罗等人 于本世纪初提出科学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导致 劳资之间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梅奥等人于20年代末提出了 人际关系理论,主张在企业中应重视人的社会要求,通过改善人际 关系和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缺点在于易于 导致组织涣散,降低劳动生产率。由此目标管理也就应运而生。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1、面向未来
目标具有未来指向性,目标管理是领导者引导被管理者共同努力追求未
来新成果的组织行为,因此实施过程中十分注意目标决策的正确、先进 与可行。目标管理是具有发展性、创新性的管理,不是保守的管理。
2、系统性的管理
在这一管理方式中,目标是全部组织活动的中心,根据它来安排和
指导工作、确定工作重点,并以它的实现程度衡量组织功能的优劣。 同时,目标动员所有组织成员参加管理,各成员都要承担职责内的 分目标实现的任务,使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对总目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承担的义务, 增强了整体观念,保证了整体目标的实现。
(整理)公司目标管理演变.
3、公司目标管理模式演变第一阶段:(2001年前)理解要点:1、考核按内容分有逐级考核、职能考核、方针目标考核、反馈考核、会议考核及综合考核五种。
2、考核方法有逐级考核、反馈考核和综合考核三种,被称为“三维一体”综合考核办法,具体情况如下:1)逐级考核:董事长考核总经理,总经理考核考核副经理,副经理考核所分管的各级中层和各单位,中层考核中层副职及下属人员。
党群工作由党委书记逐级进行考核。
月底总经理对各副经理进行面对面的考核,并根据计划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标准进行打分,填写工作标准考核表,考核结果与工资报筹挂钩。
各分管副经理的平均得分为经理与书记的得分。
各分管理副经理分别对自己所属的中层和单位进行打分,各中层也以同样的方式对下属人员打分,其结果计入奖惩。
2)反馈考核:反馈考核由生产单位、车间对各职能、服务部门进行打分,各生产单位、车间根据各职能、服务部门的工作标准和对本单位的职能服务情况,组织本单位、车间有群众干部参加的考核小组,认真地对职能服务部门工作进行打分。
这一考核可以促使职能、服务部门改变工作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工作标准,弥补逐级考核的不足,同时也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管理信息。
3)综合考核:综合考核是企管部门每月底按计划目标、工作职责对各单位、职能部门、车间的工作进行的综合性考核。
考核员针对被考核单位的优点、缺点以及工作业绩及潜能作以叙述说明,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的有关建议。
另外,对能表明被考核单位极好和极差表现的重要或关键事件作详细说明,并要指出相应事件的特定结果,形成书面报告报总经理。
为体现“考核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体现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精神处罚与物质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在醒目的地方设置一个特殊的干部考评栏,每月底在班子会上评选一名当月工作完成计划较好、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的干部挂红牌,以示表彰并给予奖励;相反,对当月计划目标完成差、工作不主动、标准低、有失误的一名干部挂黄牌,以示批语并给予经济处罚。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一、目标管理的历史演化和特点(一)目标管理的产生现代西方管理主要是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种管理推动了大工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一面也越来越突出,如管理者过分推崇技术性方法和标准,管理的层次很多,协调和沟通困难,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普遍低下,效率不高,等等。
为了克服科学管理所产生的管理僵化现象,许多企业家和理论家越来越强调管理要重视成果管理、短期目标、员工激励、利益共享。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枟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之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主张。
可以说,对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美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僵化问题,目标管理是一个药方。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
如果一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主管人员的工作,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形成和推广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其他一些学者又进一步丰富了目标管理的内容。
例如,逐步把目标制定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逐步引入把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相结合起来的方式与方法,使目标管理在实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可操作性。
最新研究成果是:目标管理应该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系统,它必须被看作是一种管理方式,而不是现有管理做法的一种补充。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目标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
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2)强调自我控制。
德鲁克认为,员工是愿意负责的,是愿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控制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则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
目标管理
第一部分目标管理概述目标管理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基础目标管理产生的背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一方面因为蒙受战祸而迫切谋求经济的振兴;同时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参加工作的行为动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原来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严格监督、控制的管理方式,已不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是企业本身不断地追求管理的创新,希望通过新的管理工具来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众多的管理专家、学者,也从多角度来探讨新的管理模式或管理工具产生的可能性。
一时之间,各种管理学说风起云涌,推陈出新,蔚成大观。
比较着名的有杜拉克的“整体管理”理论、史雷的“成果管理”理论、李卡特的“管理新模式”理论以及梅里格的“人性Y理论”等,这些管理理论,都对目标管理这一管理工具的最终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目标管理的理论基础1.拉克的“整体管理”理论杜拉克认为,任何一个事业都有重要的领域,在每一个领域里都要设定努力的目标。
例如:在市场上占据的地位、对创新的热忱、生产力的高低、获利能力的高低、经营者的能力及接棒人的培植、员工的能力及其工作态度、社会责任等等,而这些目标能否达成,端赖经营者如何管理。
为了顺利推行业务,必须要达到每一个业务的目标和整个事业的目标。
尤其经营者的业务,更须以事业整体的成果来衡量。
经营者的工作须依据事业目标而定,其工作成果也要看究竟对事业目标有多大的贡献,而予以客观的评价这样,在全公司的每一个角落,大家都有目标的经营管理体制,一经建立,就有办法使由别人监管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一切由自我控制的经营。
2.梅里格的“人性Y理论”所有经营者和管理者,对于事情都有假设,其中最多的恐怕是“对人不信任”的观点,有了这种“人是靠不住”的前提观念在先,才有必要管理控制。
心理学者梅里格,认为这种观念是以“性恶说”为其理论基础,梅里格称此种“性恶说”为“X理论”,并站在行为科学的立场,批判此理论不妥。
他说:“X理论”对于人性的歧视,是因为它出自企业这个特定的现实,并不是由于他本身原来的特性所衍生的,这个看法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忽视了动机形成的问题。
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一、目标管理的历史演化和特点(一)目标管理的产生现代西方管理主要是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种管理推动了大工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一面也越来越突出,如管理者过分推崇技术性方法和标准,管理的层次很多,协调和沟通困难,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普遍低下,效率不高,等等。
为了克服科学管理所产生的管理僵化现象,许多企业家和理论家越来越强调管理要重视成果管理、短期目标、员工激励、利益共享。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枟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之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主张。
可以说,对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美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僵化问题,目标管理是一个药方。
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
如果一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主管人员的工作,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形成和推广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后,其他一些学者又进一步丰富了目标管理的内容。
例如,逐步把目标制定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逐步引入把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相结合起来的方式与方法,使目标管理在实践上具有越来越强的可操作性。
最新研究成果是:目标管理应该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系统,它必须被看作是一种管理方式,而不是现有管理做法的一种补充。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目标管理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
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2)强调自我控制。
德鲁克认为,员工是愿意负责的,是愿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控制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则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
德鲁克目标管理的过程
德鲁克目标管理的过程1.目标设定阶段:目标设定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设定目标时,需要清楚地了解组织和个体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并将它们与大环境和内部资源相匹配。
目标设定应该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有挑战性的、和与组织战略一致的。
在设定目标时,可以使用SMART模型,即目标应该具备特定性(Specific)、可度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chievable)、与现实可行性(Realistic)和有时限性(Time-bound)。
2.目标跟踪阶段:目标跟踪是确保组织能够实现设定目标的关键步骤。
在目标跟踪阶段,管理者需要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明确每个目标的关键结果与关键绩效指标,并将其分解为更具体和可操作的任务和行动步骤。
此外,管理者还需要制定适当的时间表和资源分配,跟踪目标的实施和进展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
3.目标评估阶段:目标评估是判断和评估目标实现情况的过程。
在目标评估阶段,管理者需要根据设定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来量化和衡量目标的实际表现。
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并进行对比和对照,可以了解到目标的实现程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根据评估结果,管理者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目标设定、行动计划和资源分配,以提高目标的实现效果。
4.目标反馈阶段:目标反馈是向相关人员提供目标实现情况的信息和反馈建议的过程。
目标反馈可以帮助个体和团队了解目标的实际执行情况、评估目标的实现效果,并提供改进和提高的建议。
管理者需要向相关人员提供明确、准确和及时的反馈,并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增强目标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参与度。
5.目标调整阶段:目标调整是根据目标评估和反馈结果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的过程。
在目标调整阶段,管理者需要根据目标评估的结果和实际情况,重新设定目标、调整行动计划和资源分配,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和协商。
目标调整的目的是提高目标的可达性和可实现性,并保持目标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一致。
目标管理的起源
目标管理的起源目标管理的产生背景自20世纪初泰勒提出科学管理以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得到了长足进展,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一方面由于蒙受战祸而迫切谋求经济的振兴,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发生变化,人们参与工作的行为动机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原来泰勒的科学管理的严格监督和掌握的管理方式已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乐观性。
当时,美国的一般企业由于组织机构臃肿,管理组织僵化,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职工乐观性的发挥,因此企业急需一种新的更有活力的管理制度。
在此状况下,目标管理应运而生。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是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依据组织的使命确定肯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打算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绩效考核和考核每个部门与个人绩效产出对组织贡献的标准。
目标管理实行以来,有力地激发了员工的乐观性,很多企业借此起死回生。
因而,这种方法快速普及于美国各大企业,不久风行于欧美和日本等国。
目标管理之所以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究其根本缘由在于它的科学理论依据。
这些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论——全局、整体的管理组织系统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讨论和处理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讨论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系统论对目标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目标管理的过程供应一种理论上的指导,使人们从战略角度对目标管理进行全面讨论,关心人们在讨论目标管理的各个详细问题时注意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2.掌握论——宏观管理与自我管理掌握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行为,管理掌握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管理组织系统的目标,目标掌握就是从这一要点动身的。
目标掌握是指领导者站在宏观角度上对被控系统输入目标要求,再通过其输出的目标状态与原输入要求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实行措施,保证目标实现,并以目标达成度为依据来考核管理活动的效果。
目标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目标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目标管理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慢慢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它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它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时期,是由众多的管理思想大师一起完成的:19世纪末,“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泰勒就提出了“任务管理”的主张,从纯理论的角度看,泰勒所说的任务实质上就是目标;后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福莱特提出了“使组织的总目标成为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的思想;再后来,社会协作系统学派创始人巴纳德强调:“一个正式的组织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向组织成员灌输目标理念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能”。
之间,厄威克、麦格雷戈、法约尔都对目标管理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可以说,发展到到巴纳德时期,已经形成了早期的目标管理的雏形。
相对前辈们来说,现代管理大师德鲁克是目标管理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目标管理的鼻祖。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这个概念,真正建立起了“目标管理”的理论体系,并把它推广和具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德鲁克构建的目标管理体系是十分系统和全面的,他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制定好的目标体系,特别强调在制定目标时员工的共同参与;他把目标作为管理的核心,把管理作为围绕目标决策的实践;他将每个人的责任和任务依托于目标的实现,他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协助关系,基于协作基础上更为合作的工作态度是
目标管理中最重要的理念。
目标管理方法提出来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其后,在美国、西欧、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推广,被公认为是一种加强计划管理的先进科学管理方法。
我国80年代初开始在企业中推广,目前采取的干部任期目标制、企业层层承包等,都是目标管理方法的具体运用。
管理的发展阶段范文
管理的发展阶段范文第一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早期,由美国工业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开创。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最大化。
主要特点如下:1.任务分工和分工科学化。
泰勒将工人的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简单、重复的动作,以提高生产效率。
2.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标准化工作,确保工人完成任务所需的最少时间和努力。
3.以激励个体为核心,通过计时和奖励机制来激励工人完成任务。
4.对工人进行技能训练和教育,以提高工人的工作能力和效率。
5.强调管理者的权威和控制,管理者负责指导和监督工人的工作。
6.特定于任务的管理,不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参与。
第二阶段:行为管理阶段行为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对科学管理的批判和改进。
在这一阶段,管理重心逐渐从效率提高转向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行为。
主要特点如下:1.强调员工的人性和人际关系,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满意度。
2.研究员工的行为和动机,试图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需求。
3.引入人际关系和心理学理论,建立起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4.提倡激励和奖励机制的灵活性,关注员工的个人差异和动机。
5.建议管理者采取更加合作和参与式的管理方式。
6.强调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对员工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第三阶段:综合管理阶段综合管理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也被称为现代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整合和综合,强调整体性管理和系统化思维。
主要特点如下:1.强调组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组织视为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系统。
2.关注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注重组织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3.引入绩效评估和管理控制机制,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4.管理者的角色发生转变,从指导和监督转向协调和激励。
5.员工参与和沟通变得更为重要,管理者需要建立沟通渠道和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
6.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者需要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管理阶段和综合管理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阶段
在原始部落时期,有个叫做西蒙部落领袖,当时管理着部人有1000多人。
在每次排队分猎物的时候,部落的人总是得“神龙见尾,不见头”的样子。
而西蒙即使忙得焦头烂额,但是效率还是很低下。
于是,西蒙的岳父这样建议他:“可以从1000人中选出100个代表,在从100个人中选出50个代表,部分权利下放,他们负责管理你所分配的人,然后再想你报告,这样不仅节省了你的时间,还能提高效率”。
实践证明,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分配方法的确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由此可见早在原始部落时期就有了简单的“目标管理”思想!
二、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冲击。
20世纪40年代中期,战争终于以法西斯失败告终。
虽然硝烟己经离去,但是对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却成了各国所面临的最首要的问题,尤其是经过炮火严重糟蹋过的国家。
对物质的渴望促使全世界的人们致力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经济迅速恢复甚至发展起来,这在西方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
然而作为二战“暴发户”的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方式使得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并且美国成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中心。
伴随的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标管理”的方法诞生了。
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并被誉之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于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
并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也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
在该著作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企业如果无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职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
”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
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概念的出现给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以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最为突出。
三、成熟阶段
随着欧盟的崛起,亚太经贸组织成立,东盟的发展。
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在这种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制度的改革,其中“目标管理”理念就是各国企业改革而引进大热门。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目标管理”的方法得到了成熟的发展,该理念已不仅普遍应有于企业管理中应用,而是已经普遍应有于各个不同的领域中了。
在不同领域的使用中
“目标管理”理念又得到了创新和更深一层的发展!
四、走进中国
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采取了改革开放政策,其中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工业方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实行政企分开。
从此我过部分企业开始引进“目标管理”的理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各经济特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目标管理”理念已得到了普遍的应有,同时也结合了本国的国情得到了创新性的发展。
日期:2011年11月30日
组员:杨智光、林秋雯、
刘育霞、宋桂萍、
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