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子夜昙花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裘山山①八月,我又去了西藏。
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
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②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
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
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③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
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
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
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
在这片土地上,人唯—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
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④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
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
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
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⑤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前 方[注]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前方(1)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
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
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2)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3)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4)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5)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6)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7)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8)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含蓄恬淡神宁气静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含蓄恬淡,神宁气静——从《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王维之入静(节选)①王维信佛,禅宗“静”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他。
他期望在神宁气静的心境中张扬自我,实现个人的人生追求、艺术理想。
佛的“静”,是个人心境的修炼,个人欲念的寂灭,个人俗念的绝弃。
如果说“信奉”是入门的话,“入静”是极致的话,王维一生,其实也是苦苦地在门槛内外徘徊的一生。
②王维闲居蓝田辋川别业之时,与裴迪经常来往,两人志趣相映,赋诗唱和,共山水之娱,品自然之静。
也正是此,王维此时之半官半隐,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反复自我调剂的状态中。
明代胡应麟称王维“却入禅宗”,读其诗时,“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要说有人,也不过是孤寂的主人公在长叹,王维或弹琴或长啸,自由得如周围的一株绿竹,露着本真的生命色彩,没有大唐高官的角色规定和意义附着,就是一个自在的人。
然而这种自在给王维带来的并不是灵魂的轻飏。
“复”是一种自由,但更是一种沉重的焦灼。
所以,这并不是王维能因禅入静的见证,这只是他暂却俗念的精神追求的一刻状态。
含蓄了自我困惑,以诗的恬淡慰藉了自我的心灵深处的忧思和无奈,难以排遣的厌世、愤世的苦闷。
③现实生活无法求得心灵的平静,王维放开思绪。
冬天日短,春日临近,春日的辋川蓝田,该是何等的青草依依,小鱼喜跃,白鸥翔空,山青水润。
如有裴迪携手同游,该是何等的畅意啊!对与裴迪同在的愿望,再也不能含蓄了。
裴老弟啊,愿与君同游啊!这时,王维再无法含蓄了,他在文字上热情相邀。
④王维一生,几番沉浮。
人世沧桑,仕途无常,但他终没能彻底放弃官场,人生之暮,还官至尚书右丞。
所以,王维求静之心,较之陶潜更强烈,也更不彻底。
王维对禅的参悟,是自我调剂的神奇的催发剂。
据此,王维在半官半隐,仕途几番沉浮的人生中寻得“静”,创作出大量的禅意浓浓的山水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园”,这是塞外边漠一个无风无声的暮色,旷远荒凉的静寂,如果“静”的禅意里有了旷远荒凉,那还会不苦闷吗,那还彻底吗?但这,丝毫不影响王维在艺术上的成就。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暗 记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暗记宽敞的画室里,静悄悄的。
初夏的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洒满了摆在窗前的一张宽大的画案。
画案上,平展着一幅装裱好并上了轴的山水中堂。
右上角上,写着五个篆字作画题:南岳风雨图。
年届六十的知名画家石丁,手持一柄放大镜,极为细致地检查着画的每个细部。
他不能不认真,这幅得意之作是要寄往北京去参展的。
何况装裱这幅画的胡笛,是经友人介绍,第一次和他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画是几天前交给胡笛的。
胡笛今年四十出头,是美院国画专业毕业的,原在省城一所大学教授美术,其山水画在省内外也颇有点名气。
据说因为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潜规则,跟领导闹矛盾,下海在湘潭城开了一家不大的裱画店,既是老板又是装裱师傅。
朋友说胡笛的装裱技艺比不少老一辈要强,且人品不错,何必舍近求远,送到省城的老店去装裱呢?画是胡笛刚才亲自送来的,石丁热情地把他让进画室,并沏上了一杯好茶。
石丁是素来不让人进画室的,之所以破例,是要当面检查这幅画的装裱质量,如有不妥的地方,他好向胡笛提出来,甚至要求返工重裱。
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也不喝茶,也不说话。
石丁对于衬绫的色调、画心地托裱、木轴的装置,平心而论,极为满意。
更重要的是这幅画没被人仿造——有的装裱师可以对原作重新临摹一幅,笔墨技法几可乱真,然后把假的装裱出来,留下真的转手出卖。
石丁的画已卖到每平方尺一万元,眼红的人多着哩。
眼下,画、题款、印章,都真真切切出自他的手,他轻舒了一口气。
且慢!因为他是第一次和胡笛打交道,对其人了解甚少,不得不防患于未然,故在交画之前,特地在右下角一大丛杂树交错的根下做了暗记,用篆体写了“石丁”两个字,极小,不经意是看不出来的。
石丁把放大镜移到了这一块地方,在杂树根部处细细寻找,“石丁”两个字不翼而飞。
又来来回回瞄了好几遍,依旧没有!石丁的脖子上,暴起一根一根的青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居然不是他的原作,而是胡笛的仿作。
这样说来,胡笛的笔墨功夫就太好了!他从十几岁就下气力学石涛,尔后走山访水,参悟出自家的一番面目,自谓入乎石涛又能出乎石涛,却能轻易被人仿造,那么,真该焚笔毁砚、金盆洗手了。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静 流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静流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
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
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
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
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
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
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
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
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
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
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
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
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
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
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月考试卷
宿豫中学高二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重建文学批评的公信力我们时代的文学现场和批评家的工作现场距离越来越远,现在该到了文学批评质疑自身存在意义、重建公信力的时候了。
而质疑也好,重建也罢,文学批评必须思考一些基本常识问题。
一是文学批评必须“到场”和“到岗”。
必须明确文学批评不完全是书斋里的学问。
学院化、学理化不是文学批评脱“岗”和离“场”的遁词。
文学批评“到场”和“到岗”不只是不断追踪新作家新作品的问题,还关系到熟悉新的批评生态、掌握新的批评媒介、运用新的批评范式的问题。
网络、都市报、时尚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呼唤新的媒体文学批评。
对于新媒体文学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差异有待在实践中深入研究。
严格地说,当下文学批评与中国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很不相称。
“到场”和“到岗”,有一个问题需要正视,中国文学生成于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场域。
因而,我们不仅有理由要求批评家懂文学,而且必须懂“中国”,懂“中国问题”。
批评家不只是文学鉴赏家,更应该是一个有现实关怀的“杂家”。
二是文学批评必须“批评”。
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实看,当下有理有据对中国文学挑刺找茬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批评都很稀缺。
批评家和作家一团和气、抱团取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批评的锋芒越来越钝化。
三是文学批评必须“文学”。
当下文学批评越来越“非文学化”值得警惕。
拿近年以“小历史”视角叙述近现代中国史的长篇小说为例,如何对《兄弟》《受活》《生死疲劳》《赤脚医生万泉和》《致一九七五》《启蒙时代》《河岸》等进行文学考量?值得注意的是,批评界对这些小说关注的热点往往集中在和“大历史”叙述的意识形态视角上。
问题是文学的任务仅仅是提供一种不同于正史的地方史吗?对于这些小说,如果我们还只是将其意义设定在历史的真伪之辨上,显然是一个背离文学常识的伪命题。
具体到每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首先要追问的是,“谁”在批评?也就是批评者站在什么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诗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
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
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根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根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塔里木河两岸,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根,那些乔木或灌木的根。
它们是胡杨的根,红柳的根,梭梭的根。
在塔里木河下游,在库尔勒至若羌的千里长途上,在没有人烟没有鸡鸣犬吠的地方,风在流浪,沙在流浪,河在流浪,路在流浪,唯一坚定不移的是那些根。
面对那些根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根原来是这样的,根竟然可以这样。
耳边的风声,眼前的荒凉,一望无际的滚滚流沙,周围纵横交错的已死和方生的根,令我恍然感到这是一个生命的战场。
我忽然想到,长期以来,我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根的存在。
我仿佛觉得,那美丽的树干,枝叶丛集的树冠,娇艳的花朵,就是树的全部。
是胡杨、红柳、梭梭这些沙漠植物的形态,令我第一次思考根——那些平时看不见或根本就不屑于看的根。
正是它们,只有它们抱紧大地,在黑暗中长期抗争。
不论是参天乔木还是细弱的棘丛,其生命的每一点力量无不来自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根。
立身于世上最严酷环境的荒漠植物,更是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挣扎与苦斗。
在广袤的沙漠戈壁地区,在绝大多数植物绝迹之处,我看见累累坟丘一样的沙包一直排列到远方,那是红柳的家,也是它的墓地。
这些沙包都有一个悲壮的名字——柳冢!红柳一旦在沙漠戈壁生下了根,就成了风沙的死对头。
它们抓住每一粒扑向它们的沙土,越长越高,最后就成了庞大的柳冢。
地表的枝干只有小小的一簇,地下却是一个庞大的根的家族,根系长达十几米乃至更长。
一株红柳就能固住几吨十几吨甚至更多的沙土。
裸露在外的根都呈弧形紧紧抓住它们的家,抓住立身的大地。
这些柳冢都有几十年至数百年的寿命。
有朝一日红柳死了,那些已死的根还能在风中坚持很久很久。
连绵的柳冢是荒漠地区的一道生命奇观。
夏秋时节,红柳开一种细碎粉红的花,一团一团这样的花连成片,就像大漠的一个热情的梦。
把摇篮坚持成墓地,生命的真义被红柳写尽。
我的思绪被风沙中倔强开放的粉红色的红柳花,扯得很远很远。
又见胡杨。
在沙漠地区孤旅的日子,我与胡杨常常不期而遇。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对 月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对月贾平凹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
你照出来了,悲哀的盼你丰满,双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
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而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暂短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语!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杀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
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
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说明这个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是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的完成啊!试想,绕太阳而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
圆就是运动,所以车轮能跑,浪涡能旋。
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圆的接笋。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
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灯 影 书 香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灯影书香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有一副乔大壮所书的集骚句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他说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回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一副对联。
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
”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
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
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
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
临案读书,那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的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
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异常的广阔,毫无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堆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还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
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
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
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
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
只要他对“好”字的字义下的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正因为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则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劳也是值得的。
[注]“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集自《离骚》。
“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鹈”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这两句诗有抓紧时光,及时努力之意。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土地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土地韩少功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菜,觉得他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
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
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
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让你搬来椅子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
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你想像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
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
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
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
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
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
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铜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夜 雨 诗 意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夜雨诗意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
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
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恐怖的氛围。
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
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
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的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室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
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
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团”。
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来。
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
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让高贵与高贵相遇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对不期而至的泪水,我很难为情。
对自己,我不敢使用伟岸、英武这样高妙的词形容,但还算粗糙的蒙古男人,和东北的车老板子仿佛。
这使我对眼圈里转悠的泪水的造访很有些踟躇。
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的时候悄然来临。
譬如在收音机里听到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的黑人音乐的旋律,令人无不思乡。
想到德沃夏克这个捷克农村的音乐家,在纽约当音乐学院的院长,但时刻怀念自己的故土。
一有机会,他便去斯皮尔威尔捷克人的聚居地,和同胞一起唱歌。
我的泪水也顺着那并不曲折的旋律爬上来。
譬如读乌拉圭女诗人胡安娜·伊瓦沃罗的诗集《清凉的水罐》,诗人在做针线活时,窗外缓缓走过满载闪光的麦秸的大车,她说:“我渴望穿过玻璃去抚摸那金色的痕迹。
”她看到屋里的木制家具,想“砍伐多少树木才能有这一切呢?露水、小鸟和风儿的忧伤。
……在光闪闪的砍刀下倒下的森林的凄衷心情”。
读诗的时候,心情原本平静,但泪水会在此优美的叙述中肃穆的挤上眼帘。
读安谧的新作《手拉手》:“透过玫瑰色暮霭的轻纱/我看到河边有个光脚的女孩/捧一尾小鱼/小心翼翼向村口走去。
”这时,你想冲出门,到村口把小女孩手里的鱼接过来。
那么,在地上撒满白露的秋夜,在把身子喝软、内心却异常清醒的酒桌上,在照片上看到趴在土坯桌上写字的农村孩子,蓦然想起小心翼翼的小女孩,捧着小鱼向村口走去,难免心酸。
那么,我想:我并不经常读书更难得读到好书,也不大懂音乐,最主要我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为何会常常流泪?一个在北国的风雪中长大的孩子,一个当抄家的人踹门而入时贴紧墙壁站着的少年,一个肩扛檩子凳木头垛被压得口喷鲜血的知青;我,不应该流泪,在苦难中也没有流过泪水。
生活越来越好了,我怎么会变得“儿女沾巾”呢?如今,我的性格仍然强悍,甚至暴躁。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
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韵、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雨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雨巴金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蓝天。
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
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
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斯·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的时候。
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
没想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可喜的事。
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欧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
见到在巴黎少见的阳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
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
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见到。
我也很像发布里那样热爱阳光。
但有时我也酷爱阴雨。
十几年来,不打雨伞在雨下走路,这样的事在我不知有过多少次。
就是在1927年,当发布里抱怨巴黎缺少阳光的时候,我还时常冒着微雨,在黄昏、夜晚走到国葬院前面卢梭的像脚下,向那个被称为18世纪世界良心的巨人吐露一年轻异邦人的痛苦的胸怀。
我有一个应当说是不健全的性格。
我时常吞下许多火种在肚里,我受不了煎熬。
我常常光着头走入雨湿的街道,让冰凉的雨洗我的烧脸。
水滴从头发间沿着我的脸颊流下来,雨点弄污了我的眼镜片。
我的衣服渐渐地湿了。
出现在我眼前的只是一片模糊的雨景,模糊……白茫茫的一片……我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来走去。
转弯时我也不注意我走进了什么街。
我的脑子在想别的事情。
我的脚认识路。
走过一条节,又走过一条马路,我不曾跌倒在地上。
在雨中,我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时候,我的脚上却睁开了一双更亮的眼睛。
我常常走了一个钟点,又走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我回到家里,样子很狼狈。
可是心里却爽快多了。
仿佛心上积满的尘垢都给一阵大雨洗干净了似的。
我知道俄国人有过“借酒淹愁”的习惯。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话 说 知 音 林非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话说知音林非两千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又像飓风似的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当他把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的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的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
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
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
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夜色下的玫瑰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夜色下的玫瑰女人家有个不大的院落。
院落里盛开着娇艳的玫瑰花。
她的丈夫为救一个落水儿童,永远地离开了她。
她本是一挡车女工,现在,厂里说垮就垮了。
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儿,哪儿都离不了钱。
女人把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她还有个上小学的儿子,正是长个头的时候,菜也好,汤也好,女人总想做得可口些。
世上的好事只能想,做起来可就不那么顺手了。
有热心肠的邻居给女人介绍了个丧偶的男人。
好说歹说女人总算是跟人家见了面。
人还说得过去,会一手好油漆手艺。
男人说话也直来直去:我没啥呼风唤雨的大能耐,但我会把你和儿子当做我的亲人。
不会再让你为吃喝花钱的小事劳心就是了。
花钱也是小事?女人想,有手艺的人说话就是跟没手艺的人说话不一样。
回来后,邻居问女人到底是啥意思,说出来,好给人家回个话儿。
女人说: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女人其实早就想好了,能有个人来帮衬着把儿子养大,还能陪她说说话,这比什么都好。
女人不显山不露水地把这件事透给了儿子。
当时,儿子正在吃饭,一听这话,小脸一下子就急成了紫茄子。
儿子问:那我要叫这个人爸?你不想叫,就叫他叔叔好了。
他算哪路英雄,要到咱家来管着我?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咱家指手画脚。
儿子摔了筷子,泪眼婆娑地拎着书包上学去了。
女人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出了门。
那是件很好看的丝织披肩,是那个男人让邻居转送给她的。
女人敲开邻居家的房门,把那件艳丽华贵的披肩塞到了那位热心的大姐手里。
女人没说儿子不愿意。
女人说:我想等几年再说。
邻居家的大姐问:等到人老珠黄吗?女人垂了头。
女人再抬起头时,眼里就有了雾一样的东西。
女人仍去做钟点工。
做一天就给一天钱;不做,就没有一分钱。
有时一连几天都没有人找她做钟点工,有时十天半月也没有人找她。
女人就这样靠断断续续做钟点工的钱来打发紧紧巴巴的日子。
那件披肩又被邻居家的大姐送了回来。
大姐说:你看看,你看看,多知疼知热的一个男人。
人家回了话儿说不成也没啥,留下做个念想吧。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月阙也(有删节)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月,阙也(有删节)张晓风“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
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
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五个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
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
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
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
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那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
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
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
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早。
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
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
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巨变的一年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巨变的一年傅孟丽1958年是巨变的一年。
母亲孙秀君积劳成疾,在端午节后住进了台大医院。
自从嫁入余家以后,她显然没享过福,永远是劳碌的。
在余光中的回忆里,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的身影永难磨灭。
中学时期,每次从朱氏祠堂返校,母亲总是殷殷送别,一直守望着孩子走下山去绕过谷底,消失在另一座山后,那“望子石”的姿态也永远留在孩子心底。
余超英重视乡亲,经常招待朋友在家吃饭,有时候这些人一住就是好几个月。
范我存嫁入余家后,对温婉贤淑的婆婆很心疼。
提起婆婆的早逝,她曾语带埋怨地说:“那年端午,天气很热,公公又请了很多人在家吃饭。
婆婆累了一天,后来草草地吃了些剩菜,又吃了冰西瓜,第二天肠胃就不舒服,肚子痛了好几天。
我陪她去照片子,医生说是胰腺癌转为肠癌,住院后不久就过世了。
”范我存回忆,余父爱热闹,实在累坏了余母。
在没有电话的年代,余父经常在未预告的情况下,一下子带回四五个人吃饭,由余母张罗一切。
余父是个一介不取的公务员,家中经济来源固定,所以余母就在后院种菜、养鸡,聊以自力克难。
余母很瘦,身体一直不硬朗。
也许是强大的爱心使然,她硬撑着。
有几次她已入睡了,余父半夜带朋友回家,还会叫她起床去张罗宵夜。
范我存不忍,后来就劝公公说:“巷口有卖馄饨的,买回来吃不就得了吗?婆婆已经睡下了,就别叫醒她了。
”孙秀君住院,正逢范我存初次怀孕,也不便在医院进进出出。
家人的心情都很复杂,一方面为了迎接新生命而兴奋,一方面却为住院的病人感到忧伤。
6月10日,范我存产下了长女珊珊。
余光中初为人父,满心欣喜,一个人去巷口吃了烧饼油条,算是庆祝。
他还为珊珊逐日写日记,记下珊珊每天的成长和变化。
珊珊提起这件事,眼含泪光地说:“她们(指妹妹们)出生都没有,爸爸后来太忙,就不记日记了。
”珊珊满月前六天,余母却抵不住癌细胞的侵蚀,病逝在台大医院,来不及看孙女一眼。
生平只有一个独子,其实这无缘的祖母最渴望家里有个女孩。
珊珊之名即暗寓“姗姗来迟”之恨。
苏教版-语文-高二-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 一 读书苦乐 杨绛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一读书苦乐杨绛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工夫。
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
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
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
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
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
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 icti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
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
甚至呼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阴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
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读,随时拜师求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豫中学高二阅读理解训练作业——子夜昙花
张错
恩师过世。
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
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
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
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语言。
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关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
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
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
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地暗淡。
它的来临使人震,也使人惊惶。
有一种漫步而来年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线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
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的步伐和黑夜一致。
因而看花人必须有一颗聆听的心,才会听得到夜,及花开的声音。
它极端美丽。
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
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
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
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
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
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
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
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渐难以为继,并
带着英雄疲惫。
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
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
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
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
唯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
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
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4.在“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一句中,“奋发”与“无常”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用处?(4分)
答: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这句话的含义?(6分)
答:
16.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
(6分)
答:
17.本文标题为“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6分)答:
14.(4分)①“奋发”形容昙花开得灿烂之状,“无常”指昙花凋落的迅速。
②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思考。
每问2分。
第一问“奋发”、“无常”解释各1分
15.(6分)①写昙花怒放吐香给人的感受(昙花为谁开),由昙花联想到恩师生前的音容知貌。
②以花喻人,说明恩师活在自
己心中(或答: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
便存在。
)每条3分。
只答“昙花给人感受”给1分。
第二
条,只答“以花喻人”给1分。
16.(6分)①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②幽雅绝俗(或清雅幽香)
③绽放极为狂放。
共6分,答出一条给2分
17.(6分)含义:①昙花在夜晚(子夜)开放。
②借昙花寄托对恩师怀念和赞美之情。
作用:以昙花为全文的行文线索。
共6分,含义答出一条给2分。
作用2分。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