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观刈麦诗歌

合集下载

白居易《观刈麦》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白居易《观刈麦》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

白居易《观刈麦》译文赏析及注释鉴赏《观刈麦》是由白居易所创作的,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观刈麦》的译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观刈麦》注释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第2首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第2首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第2首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作,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
收割麦子的辛劳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首诗的大意是:农家很少有闲暇的时候,五月是人们最忙碌的时节。

夜晚南风吹起,小麦已经成熟,一片金黄。

妇女和儿童带着食物和水,跟随家人去田里收割。

田间的壮丁们在南边的高地上辛勤劳作,他们
的双脚被热气蒸腾,背部被烈日炙烤。

尽管疲惫不堪,他们却不知疲倦,只希望夏日能更长一些。

还有一位贫穷的妇女,抱着孩子站在田边,她用右手捡拾剩下的麦穗,左手提着破旧的篮子。

她和其他人交
谈,听到的人无不感到悲伤。

因为家里的田地已经因为缴纳税款而失去,只能捡拾这些麦穗来充饥。

诗人反思自己,没有从事过农桑工作,却能享受丰厚的俸禄和粮食,因此感到深深的愧疚,这种愧疚之情整
日萦绕在心头,难以忘怀。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农民的辛勤和困苦,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自我反省。

16观刈麦

16观刈麦

《观刈麦》(七下)(主编:阮兴刚)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中心思想: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名句默写1、《观刈麦》诗中极言天气炎热,农家劳累辛苦,但不敢懈怠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观刈麦》诗中揭示赋税繁重使农民贫困不堪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观刈麦》诗中表现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心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观刈麦》诗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农民劳作艰辛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三、理解赏析1、赏析诗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妙处诗人深入所写对象的内心,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

2、作者在本诗中通过对两个场景的描述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两个场景说明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赋税的繁重;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朝廷官员的讽刺。

.3、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4、贫妇拾麦的目的是拾此充饥肠。

揭示农民贫困穷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

表明农民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

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因此作为观刈麦.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观刈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幼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哀痛。

家田输税尽,拾此果腹肠。

今我何积德行善,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古诗简介《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前期著作。

此诗描绘了麦收时节的农忙现象,对形成公民贫穷之源的深重租税提出责备,关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作却能锦衣玉食而深感内疚,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力。

在写作方法上,诗人将全景式描绘与特定人物描绘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全体。

《观刈麦》翻译/译文农家很少有闲暇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愈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掩盖田垄的小麦已老练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彼此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人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上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炽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似乎不知道天气炽热,仅仅爱惜夏天天长。

又见一位贫穷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他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哀痛。

由于缴租交税,家里的地步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劳绩德行,却不必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收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末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心里感到羞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隐瞒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儿指农田中栽培作物的土埂,这儿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儿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担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观刈麦注释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观刈麦注释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观刈麦注释【—
初三
语文总结之观刈麦注释】,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笔记
(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
(2)隆:与“垄”相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壤垄。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姑姑:媳妇和婆婆。

这通常指的是女性。

(5)荷(hè)箪(dān)食(shì):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6)孩子气的孩子们端着番茄酱:孩子们端着锅里的汤和水。

果肉:古代的一种微酸饮料。

有时它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庄:年轻人。

(9)南冈:地名。

(10)夏季热气腾腾的土壤气体,灼热的天光:双脚被地面的热量熏蒸,脊柱被烈日炙烤。

总结: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观刈麦-古诗-赏析

观刈麦-古诗-赏析

观刈麦-古诗-赏析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12)岁晏(yàn):岁末。

晏,尽。

【译文一】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译文二】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之观刈麦

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之观刈麦

中公教育湛江分校1中学文言文必背古诗词导读之观刈麦观刈麦【年代】:唐【作者】:白居易【内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小传】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注释】这诗题下原注:“时(元和元年,806)为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周至县)县尉。

”诗中描写麦收季节农忙的情况。

其中贫妇的控拆,反映出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的残酷。

[刈(yì)]割。

[覆]遮满。

[荷]肩扛。

[箪(dān)]盛食物用的圆竹器。

[饷(xiǎng)田]送茶饭到田里。

[丁壮]青壮年男子。

[灼]烧。

[惜]珍惜。

[秉]持。

[遗穗]指人家漏掉在田里的麦穗。

[吏禄]官吏的俸禄。

[三百石(dàn)]唐代官分九品。

从九品,禄米每月三十石。

当时白居易的官阶是从九品下。

此处约指一年的禄米总数。

关于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观刈麦注释

关于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观刈麦注释

关于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观刈麦注释
关于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观刈麦注释
【—初三语文总结之观刈麦注释】,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注释
(1)刈(yì):割。

(本诗为古体诗)
(2)陇:同“垄”,田埂,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5)荷(hè)箪(dān)食(shì):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6)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7)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8)丁壮:青壮年男子。

(9)南冈:地名。

(10)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总结: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

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观刈麦》一、背景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被称为“诗仙”。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写作风格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观刈麦》。

《观刈麦》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对《观刈麦》进行详细解读,欣赏其中的美妙意境和寓意。

二、作品赏析1. 题目《观刈麦》这个题目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作者通过观察农民刈麦的场景,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对农民劳动的称赞之情。

2. 诗歌结构《观刈麦》共有四句,每句七字,形式简练,节奏明快,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3. 描写手法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忙碌刈麦的场景。

他通过对麦浪的描绘,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辛勤和自然的美感。

4. 感情表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

他赞美农民的勤劳和对土地的依赖,同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融入其中。

三、诗句分析下面是《观刈麦》的完整内容:麦苗苗已高,麦穗穗将生。

可怜人力娇,还得笠骠骀。

男儿膝下有黄粱,黄粱忽作磨盘糟。

白发日鬓乱,此意欲何如?1. 第一句“麦苗苗已高,麦穗穗将生。

”这句描绘了麦苗已经长高,即将抽穗的景象。

通过这句诗,作者展示了农田的生机和农民的劳作成果。

2. 第二句“可怜人力娇,还得笠骠骀。

”这句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这里的“人力娇”指的是农民的体力劳动,而“笠骠骀”则是指农民背着挑担辛劳的场景。

3. 第三句“男儿膝下有黄粱,黄粱忽作磨盘糟。

”这句诗表达了对于黄粱梦破灭的惋惜之情。

男儿膝下本来期望有黄粱梦一样美好的生活,却忽然间变得艰难困苦。

4. 第四句“白发日鬓乱,此意欲何如?”这句用描写老人白发和鬓毛乱蓬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作者通过这句诗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意义与价值《观刈麦》以简短的诗句和清新的形象描写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中考语文知识点:观刈麦诗歌

中考语文知识点:观刈麦诗歌

中考语文知识点:观刈麦诗歌观刈[1]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

妇姑[3]荷箪食,童稚携壶浆[4],相随饷田[]去,丁壮[6]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7],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8]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9]旁,右手秉遗穗[10],左臂悬[11]敝筐。

听其相顾言[12],闻者[13]为悲伤。

家田输税[14]尽,拾此果腹肠。

今我[1]何功德?曾[16]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17],岁晏[18]有余粮,念此[19]擅自愧,尽日[20]不能忘。

注释⑴刈: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那个地址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那个地址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那个地址泛指妇女。

荷箪食: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携壶浆:小小孩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能够指米酒或汤。

⑸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酷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

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人。

傍:同“旁”。

⑽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遗失⑾悬:挎着。

敝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相互看着诉说。

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悲伤:为之悲伤。

⒁输税: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曾:一直、从来。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禄三百石:那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⒅岁晏:年末。

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⒇尽日:成天,成天。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加倍忙碌。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彼此跟从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2020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观刈麦 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2020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观刈麦 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之观刈麦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之观刈麦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试卷分析之观刈麦【—
初三
语文之观刈麦】,《观刈麦》就是白居易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辛、生活贫穷写给的一首诗,作品对导致人民贫穷之源的艰巨租税明确提出批评。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5.这首诗就是白居易早年的一首知名的反讽诗。

诗中的“煎”、“灼”两词,形象地写下了;一个“”字,阐明了割麦者、滚麦者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

(2分后)
第15题,古诗阅读,第一个空“诗中‘蒸’‘灼’两词,形象地写出了——”,这个空的填写,答错的只停留在天气炎热方面,没从人物的角度考虑问题,也没从中心的角度考虑问题,自然答不出“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苦”等内容。

至于第二个空“——字揭示了割麦者、拾麦者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

”这道题的得分也不高,理解了主题的,知道答税,不理解的,答什么的都有。

总结:对于诗人自己不克无德又不劳动却能够丰衣足食而深表内疚,整体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制度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观刈麦》古诗解析

《观刈麦》古诗解析

《观刈麦》古诗解析《观割麦》古诗解析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洁、含蓄的语言,抒发着诗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宋代文人被誉为诗仙,其中一位代表性的诗人就是苏轼。

他所写的《观割麦》一诗,通过描绘割麦场景,以及麦田里农民劳作的景象,抒发了富有哲理的人生观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观割麦》全诗共四句,字句简洁,意境深远。

诗人通过描绘割麦的场景,表现出自然景物与人类劳动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生短暂的哲理思考。

第一句:“割麦声时处处闻。

”这句诗用了一种“闻”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整个麦田割麦的声音。

诗人以“时处”来表达这种声音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传递。

这里的“时处闻”也暗示了对人生短暂的提醒,生命就像那一把把割麦的声音,转瞬即逝。

第二句:“野田黄犬平生事。

”这句诗中,“野田黄犬”是一种富有田园意境的描绘。

野田表示这片麦田是天然的,没有经过过度耕种,黄犬表示黄色金黄的麦田。

这里的描绘使整个诗意更加丰富。

同时,“平生事”则表达了这只黄犬的一生,暗示了生命的有限性。

第三句:“一片新收金且红。

”这句诗描绘了刚刚割下的麦子的景象。

这些麦子颜色金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这里的“新收”也映射了人生的阶段性,暗示着生命的起伏,充满变化。

第四句:“细看菜畦有蛛丝。

”最后一句诗由这四个字句组成,它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这里诗人告诉我们,即使在麦田的边缘,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一丝蛛网。

这隐喻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即使一切看起来美好,也不能忽略人生的变幻莫测。

通过整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苏轼通过描绘割麦的景象,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不可掌控性。

他以简洁、抒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类劳动的描绘,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观和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总结:《观割麦》这首古诗以细腻的语言展现了割麦的场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哲理。

这首诗带给人们的是对生命短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思考,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小初高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诗两首》观刈麦原文和译文 鄂教版

[小初高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唐诗两首》观刈麦原文和译文 鄂教版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念此私自愧,日不能忘。
《观刈麦》原文和译文
翻译
原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讲观刈麦

九年级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一讲观刈麦
一年领取薪俸三 百石米,到了年底还 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 到惭愧,整天也不能 淡忘。
方法指点
叙事中融情的典范
白居易是一位最善于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
能曲尽人情物态,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
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
写 事
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 生活情景包含着作者无限 的同情与同情;叙事中有 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 动,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 事是融为一体的。
听她们互相诉说,听 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 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 穗充填饥肠。
第四层,议论 抒情,与前文 形成鲜明对 照。
对整个官僚贵族 社会的隐约批 评,对劳动人民 的深切同情。
读通诗文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农耕蚕桑!
男女老少,争分夺 秒,起早贪黑,最 热的中午也不休 息。
艰辛的劳动场 面,复杂而矛 盾的心理。
读通诗文
妇姑荷箪食, 幼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 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 液,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 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 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 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 烤。精疲力竭好像不知道 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 天长。
了解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 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沉 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 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 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
总领全篇,终年繁 忙,五月最苦,开 篇就显露出了作者 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

《观刈麦》原文及注释

《观刈麦》原文及注释

《观刈麦》原文及注释《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刈麦》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观刈麦》原文及注释观刈麦唐代: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gāng):地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初中教材必背篇目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观刈麦》

初中教材必背篇目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观刈麦》

初中教材必背篇目原文及理解性默写之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模拟实战练习
1.《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

2.“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观刈麦》一诗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诗句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5.《观刈麦》中,诗人面对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而深深自责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知识点:观刈麦诗歌
观刈[1]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

妇姑[3]荷箪食,童稚携壶浆[4],
相随饷田[5]去,丁壮[6]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7],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8]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9]旁,
右手秉遗穗[10],左臂悬[11]敝筐。

听其相顾言[12],闻者[13]为悲伤。

家田输税[14]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15]何功德?曾[16]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17],岁晏[18]有余粮,
念此[19]私自愧,尽日[20]不能忘。

注释
⑴刈: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⑶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用竹篮
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⑷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⑸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⑹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⑺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⑻但:只。

惜:盼望。

⑼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傍:同“旁”。

⑽秉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拿着。

遗,遗失
⑾悬:挎着。

敝筐:破篮子。

⑿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

顾:视,看。

⒀闻者:白居易自指。

为悲伤:为之悲伤。

⒁输税:缴纳租税。

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⒂我:指作者自己。

⒃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曾:一直、从来。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⒄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⒅岁晏:年底。

晏,晚。

⒆念此:想到这些。

⒇尽日:整天,终日。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
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观刈麦诗歌中考练习题
《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割麦农民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这种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成易《观刈麦》中,描写妇女儿童支援农忙场景的句子的诗句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直接提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白居易的《观刈麦》中表现作者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表达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有: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揭示农民赋税繁重的句子:家田输税尽。

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覆fù陇lǒng箪dān
B.稚zhì携xié饷shǎng
c.灼zhuó敝bì晏yàn
描写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

答: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答:正面侧面
0.描写贫妇人“拾遗穗”场景的句子是。

答: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1.“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答: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答: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