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十六讲

合集下载

2022~2023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完整版(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

2022~2023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完整版(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

选择题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 A. 促使西周强盛B. 导致诸侯割据C. 强化宗法体制D. 促成秦朝统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中可以看出,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由于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诸侯割据局面的出现。

所以答案选B。

选择题《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谓季氏(鲁国士大夫)“八佾舞(64人跳的宫廷舞蹈)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季氏的所作所为A. 有伤风化B. 有违礼制C. 生活奢侈D. 不思进取【答案】B【解析】从材料“季氏(鲁国士大夫)”“八佾舞(64人跳的宫廷舞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上的规格是依据等级制度确定的,“八佾舞”按周礼只有天子才能用,而季氏的所作所为违背礼制,因此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有伤风化、生活奢侈和不思进取,故ACD项排除。

选择题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 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答案】C【解析】明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

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选C项;A、B、D项的叙述与所学史实不符,故排除。

选择题伯利克里曾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最能够反驳伯利克里的依据是A. 公民大会的运行机制B. 法庭审判人员的产生办法C. 陶片放逐法D. 奴隶没有民主权利【答案】D【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安徽省涡阳龙山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文综合试卷历史试题部分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涡阳龙山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文综合试卷历史试题部分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涡阳龙山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9月月考文综合试卷历史试题部分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行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2、广东省新会县城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僧,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白( ) A .忠恕孝梯是巩固家庭和谐的前提 B .维护家庭和谐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C .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 D .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谐的基础3、宋朝有一条法规,“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觉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假如被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开除,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法规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法规产生的乐观作用是( )A .遏制了官吏横征暴敛B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D .君主有效地把握了臣属4、《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

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 .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 .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D .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5、《十二铜表法》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而同时期中国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

造成以上区分的根本缘由是( ) A .古罗马的法制比中国健全B .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进展,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 .古罗马实行共和制,中国实行中心集权制D .古罗马是奴隶主贵族专制,中国是君主专制6、“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

国史十六讲

国史十六讲

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夏娃理论”质疑人类的起源是史前史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神话和传说、宗教和科学对此有五花八门的解释。

基督教的《圣经》宣称,上帝创造了人类,即亚当和夏娃。

还说,上帝创造了人类后,人类都讲同一种语言,后来人们通力协作,在巴比伦平原建造“通天塔”。

上帝发现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很可怕,于是使用压力把人类分散于世界各地,并且让他们讲不同的语言,阻止他们互相沟通。

中国古代则有所谓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

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一片混沌。

某一天,盘古突然醒来,用大板斧开天辟地,他的气息化作风和云,声音变成雷电,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头发胡子化作星星。

盘古开天辟地后,大地荒无人烟,天神女娲在清澈的水池边用黄泥做成一个泥娃娃,泥娃娃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于是造出了许多男人、女人。

这位人类之母还为男人和女人建立婚姻关系,生儿育女。

这当然是荒诞不经的神话。

近代以来,古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使我们对于古人类的起源,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由猿到人,经历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的过程。

就中国而言,已知的“直立人”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等;已知的“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金牛山人、丁村人、许家窑人、马坝人等;已知的“晚期智人”(现代人类)有: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等,这些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古人类进化链。

然而,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类”的“单一起源论”,近来呼声很高。

他们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一种假设: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这就是所谓“夏娃理论”。

这种“夏娃理论”认为,目前地球上的各个人种,都是二十万年前某一个非洲女性祖先的后代,这个非洲女性祖先被称为“夏娃”。

“夏娃”的后代离开非洲,扩散到欧洲、亚洲等地,取代了当地原有的早期智人;而欧洲、亚洲原先的早期智人并非现代人类的祖先,它们与现代人类之间没有什么关系。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及其全球合作伙伴,2001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披露他们对一万二千条染色体的研究结果,在东亚人身上发现了七万九千年前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
《国史十六讲》是一本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通过对中国历史
上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

这本
书内容丰富,涉及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一部值得深
入阅读和思考的历史著作。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读书
笔记。

首先,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作者
通过十六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分为不同的时期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包括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等等。

每一讲都涵盖了该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帮助读者建
立起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整体认识。

其次,这本书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通过对
关键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讲解,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上
的各种变革和演变,以及这些事件和人物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例如,作者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明朝
郑和下西洋等事件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使读者能够对这些
历史事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还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

例如,作者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多个层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总的来说,这本《国史十六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介绍和深入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对于学习和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

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

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一)终于磨磨蹭蹭地看完《国史十六讲》一书。

这本书是我半年前在南京一旧书摊淘得。

以前看的历史书,大多讲历朝历代兴替的政治得失及宫廷权力斗争,而这本书主要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概述了中国通史,给人更多的启发。

对于中国来说,到了西汉中期,基于小农经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经很成熟了,唐宋期间达到巅峰状态。

从汉代以后,在2000年的时间里面,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没有突破,只是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

朝代兴替的革命过程中,破坏大于建设,既没有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步,也没有制度的革新。

新的朝代完全继承上一个朝代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社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没有活力,到明清时期中国衰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也有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时候,但不幸的是,这种商业发展没有像欧洲一样产生工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明初和清初时期,帝国国力强大的时候,帝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不是鼓励发展商业,而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业发展,明末所谓的倭寇很大部分是参与走私的沿海居民。

宋末和明末,基于增加税收应付对外战争的需要,中央集权控制松弛,沿海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中国面临较好的发展机会,但因为国力赢弱,这种发展被外族武力入侵战争打断。

与欧洲比较,中国古代经济领先但没有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一是重农主义的政治理念下,处处防范和限制商业发展,没有起建立保障和鼓励商业发展的社会制度和机制;二是生产力水平停留在小农经济和手工业时代,没有显着的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三是文化方面停留在对古代经典的诠释,帝国专制集权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虽然在每个朝代兴替时期,有过短暂的思想自由,但不过是昙花一现。

新的朝代建立后,社会秩序又回到了从前。

总之,历朝历代的兴替,基本是原样复制,缺少制度革新,没有技术进步,限制思想自由,政治越来越僵化,社会越来越没有活力,国家逐渐从领先变为落后。

国史十六讲的读后感(二)这本《国史十六讲》就如一本简明历史词典,将中华的历史清晰地罗列了出来。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原卷版)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历史试题(原卷版)

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二历史一、选择题1. 在岭南地区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沙下遗址、大屿山深湾遗址中,可以看到和早期良渚文化非常相似的陶器;与此同时期,在广东最早出现的几何印纹陶开始向北输出,传到了江西、浙南、闽北等地。

这反映了( )A. 岭南和长江下游同步进入文明社会B. 岭南和长江下游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 岭南有自己独特社会文化面貌特征D.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意在说明( )A.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B.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元素D. 西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3. 咸和年间(326―334),东晋朝廷第一次撤销部分“侨州郡县”,将治下的北方南迁而来的侨民归入南方本土的州郡县户籍,这一政策被称为“土断”。

从东晋到南北朝,大规模“土断”就有十次,小规模的“土断”则难以计数。

“土断”的推行A. 刺激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 在执行的过程中背离了初衷C.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D. 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4.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

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这一做法( )A.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B. 体现了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C. 旨在分割中枢机构的军权D. 有利于预防内部动乱的发生5. 19世纪初,英国建筑师托马斯·阿洛姆根据当时来华西方人的介绍绘制了一百多幅关于中国的版画,并配有文字说明,在西方影响巨大。

判断此图A. 可以佐证清朝的衰落迹象B. 能反映殖民者的侵略图谋的的C. 没有可信的史料研究价值D. 可体现中国画的艺术风格6. 晚清洋务派外交家郭嵩焘建议,与西方各国交往最好的方式是“德”,其次是“略”,以“威”,以“恩”,“而信与义贯乎四者之中而不能外”;在既有中外关系中,要遵守条约。

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江苏省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七年级历史限时训练(一)一、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30分)1. 6世纪末,隋朝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直接政治背景是()A. 杨坚夺取了北周政权B. 隋文帝统一全国C. 隋炀帝修建大型工程D. 隋炀帝三征辽东【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知,6世纪末,隋朝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直接政治背景是隋文帝统一全国。

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率大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A项是隋朝刚建立,没有统一南北,排除A项;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是隋文帝,不是隋炀帝,CD项不符题意,排除。

故选B项。

2. 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A. 民族大交融B. 从分裂到统一C. 分封制盛行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到隋朝的统一的历史进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段历史实现了从分裂到统一,B项正确;民族大交融,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在西周创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主题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3. 以下是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描述某时期的关键词:“开皇之治”“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

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 盛唐气象与对外交流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开皇之治”“李世民与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可知,这一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所以说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A 项;“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

国史十六讲

国史十六讲

--------------中国不一它就非中吗?(1) ---------------
——“宁夏以国”世被不之中一它是国是国康先并他睿中外所。南在中就他、平就中一无就以还康目康听中 张释。 西右就中《圣测》铎别,还康弗织一不之,雍西在中宁夏。还他,还康弗织一不之以,不之途国以并在 牛世,以用不他还康还作,中巴中武发经建织“还他此”。还康西用不之相八一用中康数西可但,就是使还给 康无不之还为就奠中中就,并并才无他国以以中牛世,内不无他意无始还。 中国西康清还中由二西的他孟就、海女织不中就他。中不之还功还出用以是,他中就连中并一,并顾二 沌。即并他,二西突一提用,还数井用的他孟就,无中气信示作依中云,声伎即以要声,左用即以天夕,右 用即以月太,又西胡选示作星星。二西的他孟就以,数就破无不也,他南海女中奠以中还特划还只不传以并 使不夏夏,不夏夏即以一他他他中不,就是织出一并气男不、海不。明康不之还人还并男不中海不建熙他唐 谢成,他葡旨海。 明在一是破在以测中南在。 中康以用,西不之无、清西无中经经,使我他就就西不之中一它,还一中清一无中一张:以开感不,测 无一直熙不、成星机不、即星机不中以途。就中国以世,连张中“直熙不”还:由作不、蓝据不、精精不、中 县不他)连张中“成星机不”还:数大不、造每山不、丁所不、并使许不、罗马不他)连张中“即星机不”(用 康不之)还:新而不、有夕不、山并他不他,明些成以一管而中中国西不之并示构。 一以,国就无推中谢就“用康不之”中“单并一它国”,中用与声西鉴。无他根根还选他中无中经经,张出 并在以熙:用康不之一它就非中,明就是中由“宁夏以国”。明在“宁夏以国”一并,没是就经还中中使不在, 途是康国编年是即并使非中海气使先中以康,明使非中海气使先被别并“宁夏”。“宁夏”中以康传的非中,以 为感中中、西中他就,清康一在就经还中成星机不)以中中、西中经先中成星机不并非用康不之中使先,击 他无用康不之还还功还为是谢成。 一一数无他康一无都中经经不员以中皇经八作伙并,2001年中美国《一无》原樊还披十无他就并编康编 中被彪而中经经连机,中促西不减还西用一万编编编年是非中不康还中拾就蓝记。明并这所八历历不造康一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笔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笔记

国史十六讲樊树志著,中华书局出版社第一讲:从“大同”到“小康”人类的起源:上帝创造了人类后,人类都讲同一种语言,后来人们通力协作,在巴比伦平原建造“通天塔”。

上帝发现人们联合起来的力量很可怕,于是使用压力把人们分散于世界各地,并且让他们讲不同的语言,阻止他们互相沟通。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一片混沌。

某一天,盘古突然醒来,用大板斧开天辟地,他的气息化作风和云,声音变成雷电,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头发胡子化成星星。

盘古开天辟地后,大地荒无人烟,天神女娲在清澈的水池边用黄泥做成一个泥娃娃,泥娃娃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于是造成了许多男人、女人。

第二讲: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解读“封建”的本意(26页):——兼论“公社”、“井田”及其影响封邦建国、封建亲戚西周:农村公社——井田制——土地公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儒家伦理培养出来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它推崇备至,奉为理想主义的土地制度和政治模式);孟子:其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使他耿耿于怀;“仁政必自经界始”: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

孟子关于井田制度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农田划分为棋盘状,每家农田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

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秦汉: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为前提的,必然伴随土地买卖、兼并,以及贫富两极分化。

反对者:1、董仲舒(儒家公羊学大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深为不满,认为这是商鞅废除井田制度留下的后遗症。

解决?恢复井田制度。

折中方案:限田,目的—“塞兼并之路”,使得富有者占田不能超过一定数量,贫穷者不至于没有土地。

樊评论:在土地可以买卖的时代,限田不过是儒家的平均主义理想而以,根本无法操作,化作泡影是必然的。

历史教师必读书目

历史教师必读书目
28.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1987年
29.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0.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31.郭剑林主编:《北洋政府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2.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
历史教师必读书目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历史教师必读书目,希望您喜欢!
历史教师必读书目
1.彭明《五四运动史》
2.寿彝《中国通史》
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6.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7.吕一民《法国通史》
8.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格致出版社,2009年
9.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三联书店,2010年
10.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2.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上海文艺出版社
23.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4.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5.张鸣《摇晃的中国》
26.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27.柏杨:《中国人史纲》,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17.冯玮:《日本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8.张荫麟:《中国史纲》新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版
19.樊树志:《国史十六讲》,中华书局2006年版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国史十六讲》是一部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著作。

作者以十六个专题为线索,贯穿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一、摘抄1. “中国历史的演进,是一部多元一体文化的交融史。

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感悟:这段文字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多元一体文化的交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也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演变过程。

这些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感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世官制到科举制,每一次制度的变革都代表着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制度的变革,不仅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3. “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商业和手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

这些经济形态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感悟:农业、商业和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三大支柱。

这些经济形态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进步,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同时,这些经济形态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4.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这些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感悟: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博大精深的特点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国史十六讲》学习小结

《国史十六讲》学习小结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学习各种历史,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中国近代革命史,但是对历史一直不是十分感兴趣,总以为是故纸堆、旧新闻,不如物理、化学来的实际。

在大学的时候得蒙一位孙老师的启发,才发现自己如此浅陋,后虽自学补正,但总有缺憾。

此次学习《国史十六讲》算是对自己多年学习历史的一份还愿。

这十六讲,每讲都很精彩,让人不忍卒学,从中华民族的的兴盛于衰微中,一次次给我以启示和感悟,也再一次激发了我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的兴趣。

最近看了《曾文正公全集》,煌煌十二册,特别是“书札”、“家书”、“家训”、“日记”、“读书笔记”等内容,由于其大多来源于“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曾国藩生活的时代,是在清朝后期,整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均岌岌可危,具体表现在“豪强兼并、官吏贪黩、民生益困、百业凋敝”。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并在短时间内攻占了大量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

然而,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而军队费用惊人,尤其骇人听闻,平定白莲教的时候,一位地方官侵吞白银50万两,而这些钱财大都“耗于延请将帅之宴饮”。

曾国藩当时还是兵部侍郎,由于丧母回家守制,因此声望并不高。

在太平军进攻长沙的时候,他被清政府启用任帮办团练大臣,后来又训练湘勇,使他有机会将自己政治理想和思想信念得以贯彻和实施。

当时洪秀全以“天主教”为摹本,以“拜上帝会”为组织,以“天父、天兄”为号召,聚集了大批的穷苦百姓。

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既然要坚持以“基督教”为信仰,就必然要废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教,而这恰恰是曾国藩所难以容忍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在《讨贼檄文》中写到:“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也。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史十六讲》是一本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著作。

作者着眼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通过十六讲的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十六讲》的读书笔记摘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第一讲:《中华民族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在古代的中华民族,最初是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还没有建立起私有制,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第二讲:《中华民族的封建社会及农业经济》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土地私有制逐渐巩固,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式。

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封建制度,农业生产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讲:《中国古代政体演变及其机制》中国古代政体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的政治形式主要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皇帝是统治者,国家制度以皇权为中心,制度化程度较高。

第四讲:《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成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辉煌的文明之一,中国的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孔子的思想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文明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被世界各国所传颂。

第五讲:《唐代社会及经济》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达到了相对繁荣的水平。

在唐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也日益繁荣,为唐代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强大支持。

第六讲:《宋代社会及文化》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因为宋代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向上流动,提高了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宋代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人物和科学家,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七讲:《元朝政治及社会制度》元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在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民族建立的政权。

国史十六讲纲要

国史十六讲纲要

《国史十六讲》纲要内容提要:本书主要展现了历史方面的知识.如青铜文明,诸子百家,中华帝国的创建,古文经学,唐朝文明,古代少数民族,帝国专制政治,朋党之争,文人社团,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与文化等等. 这是一个人文大讲堂,尤其是历史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尽情展现.本书是复旦大学的名师精品课程讲稿,在授课时受到了学生的热烈好评,反响极好。

作者倾几十年研究之功力,融入自己对中国历史深入的体味与感悟,至情至理,至真至本。

本书澄清了被误导和戏说搅得相当混乱的历史观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吸收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大胆置疑,理性剖析,是近年来少有的学术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樊树志,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

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留校任教。

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

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

代表著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1573—1644年)》(2003年)、《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2004年)。

其中,《晚明史》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目录:引言第一讲从“大同”到“小康”1.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吗?——“夏娃理论”质疑2.农业革命: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3.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4.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第二讲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1.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2.殷墟与甲骨文3.“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4.解读“封建”的本意——兼论“公社”、“井田”及其影响第三讲老子、孔子与诸子百家1.老子与《道德经》、道家2.孔子与儒、儒家3.墨家与法家4.士、游说、争鸣第四讲中华帝国的初建1.秦始皇:皇帝制度与帝国体制2.刘邦:庶民皇帝,布衣将相3.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威仪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第五讲经学、谶纬、清议、玄学1.古文经学与王莽“托古改制”2.光武中兴与谶纬3.东汉的清议与太学生运动4.魏晋风度与玄学第六讲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1.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2.汉化色彩浓烈的北魏改革3.门阀政治的东晋南朝4.隋:统一帝国的再建第七讲唐:充满活力的世界性帝国1.李世民与武则天2.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3.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4.佛经的翻译与佛教宗派的繁荣第八讲帝国的衰落与分裂1.开元、天宝时期的由盛转衰2.安史之乱3.藩镇、宦官、党争4.五代更迭,十国割据第九讲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宋朝1.官僚政治与体制内改革2.传统农业的新发展与商业革命3.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4.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第十讲儒学的新发展及其社会影响1.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2.阳明心学与异端思想3.儒学熏陶下的孝义之家:“义门”——“义门郑氏”的剖析4.修身齐家:家训与家规的魅力第十一讲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1.契丹、党项(羌)、女真在北中国的统治2.混一亚欧的大蒙古国3.盛极一时的东西方交往4.有蒙古特色的元朝面面观第十二讲明帝国的专制政治1.朱元璋:“以重典驭臣下”——胡蓝党案及其他2.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3.言官与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4.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第十三讲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1.东林书院:“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2.东林非党论3.魏忠贤与“阉党”专政4.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问——复社的兴衰第十四讲面向海洋的时代1.辉煌与迷惘——郑和下西洋2.“海禁”与“倭寇”3.晚明的历史大变局——“全球化”贸易与白银资本4.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第十五讲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清1.明清鼎革之际的政局2.奏销案、科场案、哭庙案3.帝国的政治体制4.文化专制与文字狱第十六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1.康熙的文治2.雍正的嗣位与政绩3.闭关自锁的“天朝”4.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

科普推荐读物之《国史十六讲》

科普推荐读物之《国史十六讲》

科普推荐读物之《国史十六讲》复旦大学历史系樊树志教授近年来开设的一门全校性中国古代史课程,颇受学生好评。

后来,该课程的讲稿结集为《国史十六讲》一书出版发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有刻意宣传,更没有炒作,作者也不是央视《百家讲坛》精心打造的“学术明星”,这本普通的高校教材甫一问世,迅即受到了大众的欢迎。

与传统历史教材不同的是,《国史十六讲》有以下几大特色:将中国历史分为“大同之世”(史前史与传说时代)及“青铜时代”(夏商周三代)和“中华帝国时期”(秦至晚清);突出文明、文化的作用,淡化阶级斗争,对于农民起义很少论及;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三大块”模式。

在此基础上,该书采取“专题”的形式,不求面面俱到,也不纠缠于历史的细枝末节,用晓畅的语言较为全面地勾勒出中国历史的发展大势。

同时,本书不一味就史论史,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而是融合了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来揭示历史背后的意义。

书中的观点既不固守传统,也不刻意标新立异,建立在各方面扎实研究基础上的论点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也能激发读者对历史的独立思考。

该书在引用海外学者观点之后常常提示读者:是否可以据此换一种角度思考我们久难解决的问题?《国史十六讲》的最大特色是将学术性注入高校教科书(通常高校教材是以讲授知识为主),书中论及的不少学术热点话题也是当今最具前沿性的课题。

不仅有集中于国内学界的话题。

更有不少课题是海内外学者共同探讨的。

也许正因为海外学者的启示,才使中国问题走出狭隘的境界,从而焕发出新意。

例如,以往中国史学者多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因此对它评价不高。

然而,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湖南)在上世纪初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的结束,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

这一观点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西方汉学家开始大力讴歌宋代文化的辉煌。

我国内地史学界虽迟至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关注“内藤假说”,但热忱始终不断。

《国史十六讲》由此提出,宋代有它辉煌的另一面,无论在科技、经济和文化各领域,它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国史十六讲

国史十六讲

国史十六讲忠臣还是野心家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汉将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

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

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7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

霍光,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的经历不如哥哥霍去病那样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来的纯粹。

作为一个大将军,他的战场在朝堂,那个尔虞我诈、风云变幻的地方。

忠臣、奸臣,外戚、栋梁,每一个单一的词语都不足以描述这个大汉时期权倾一时的人物。

一、平步青云,位极人臣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拜骠骑将军之职,出击匈奴。

出征凯旋时,拜访霍仲孺,并将异母弟弟霍光一起带到长安照顾。

霍光当时年仅十多岁,在霍去病的帮助下,先任郎官,随后迁任各曹官,侍中等。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去世。

霍光升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位,侍奉汉武帝左右,前后出入宫禁二十多年,未曾犯一次错误。

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信任。

征和二年(前91年),卫太子被江充以巫蛊之祸逼死后,汉武帝决定立钩弋夫人之子刘弗陵为储君,并计划令霍光辅佐。

武帝令宫中画师画《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暗示他准备辅政。

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临终之时明确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

此前的后元元年(前88年)霍光曾经同上官桀、金日磾共同挫败侍中仆射莽何罗与弟重合侯的叛乱阴谋。

汉武帝遗诏中以此理由封他们三人为列侯。

二、权倾朝野,扳倒政敌霍光与同为辅政大臣的金日磾和上官安都有联姻关系。

金日磾次子金赏的妻子是他女儿。

另外一位辅政大臣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所娶则是霍光长女,有一女上官氏。

上官安打算让时年仅仅六岁的上官氏做皇后,遭到霍光反对,于是转而走盖长公主的门路,成功实现目的。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精选5篇)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精选5篇)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国史十六讲》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十六讲》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国史十六讲》读后感篇1最近阅读了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国史十六讲》,感觉收获很大。

本书主要以时间和朝代为序,分十六个专题概述了中国自史前到清朝前期的历史。

作者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对各朝重大历史事件与思想文化的理解,将中国古代历史完整,简略,却又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对于历史爱好者,还是史学研究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好的史学作品。

首先,以各朝各代的代表为每一讲标题,重点更为清晰。

名为《国史十六讲》,在形式上分十六个章节,以讲座的形式概述中国历史。

章节名称特点鲜明,通过标题读者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各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侧重点。

总的来看,作者更侧重于思想文化方面。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经学、谶纬、清议、玄学,再到宋朝开始继续发展的新儒学,包括有明一代的朋党之争与文人社团都有列专题进行专门叙述。

而其他的部分思想文化也间接地在文中提及,即史前和夏商周等思想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文化,晚明开始的西学东渐及清朝前期的文字狱问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史十六讲》里含有作者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中无时不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学风以及灵活的写作技巧。

本书包含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作者将中外同时期的文化做比较,也结合了部分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其研究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也使得本书有视野开阔的鲜明特点。

以第一讲为例,史前史一般由于枯燥很难激起读者的兴趣,然而作者在第一章中即以对西方人类起源说中的主流观点“夏娃理论”发出质疑,并且以中国的考古成果进行考证。

这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表明了历史研究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应该抱着质疑的观点来看待历史,这样历史研究工作才能不断的有新的突破与进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要点二 宗法制
“血缘关系”、
例题 (2013·海南卷 )西周以 “后世影响”是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 解题关键信息,
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 四个备选项后世
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可能均存在,但 与“重视血缘关 系”题意联系最 密切当属嫡长子 继承,故选B。
例题 (2013·浙江卷 )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
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答案 D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2015·绵阳诊断 )《左传·昭公七年》载:“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
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秦朝时确立了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
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
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的重要标志。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结束
栏目 导引
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
,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A 该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康熙成就千古一帝伟业之闻议
自公元1644年,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政府便确立了其在中华大地上的统治。

满朝上下继续顺应“定都北京,今应一统”的诏令,明确表达将实现国家“大一统”的远大抱负。

清朝政府始确立,国内政局并不稳定,而世界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刻,从此进入资本主义时期。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很快便达到中国的近邻。

在如此挑战与时机交并的时刻,公元1661年,顺治年方八岁的皇三子玄烨即皇帝位,肩负起领导整个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发展的历史重任,改明年为康熙元年。

至此,我国封建帝王统治时期的最后一次太平时期—长达115年的康乾盛世即将到来。

纵观康熙的政治统治,成就显著。

康熙八年,他迅速清除鳌拜集团,收回理政大权,始亲政。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了以南书房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他曾说“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另外,他一方面通过各种强力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

另一方面,康熙独断用人奖惩之权,不许大臣评议;并设立密奏制度,以了解下情。

这种统治方式为清代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帝强化皇权的一系列手段,最终使清朝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制政体。

公元1681年,康熙解决了长达8年的吴三桂等三藩的分裂战争。

收复台湾。

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收复了台湾。

明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1688年-1697年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平定准噶尔叛乱,不仅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并使其较早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之后,玄烨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尊敬并册封达赖政策外,还派兵于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北部的准噶尔军队。

此后,清朝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协助达赖班禅分理前后藏事务。

另外,明末清初,沙俄在亚欧大陆上不断向东扩张,并于17世纪中期侵入了东北亚外东北地区。

沙皇多次遣使来清,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关系,但 [因俄国侵占清帝国领土等问题而遭到清政府拒绝]。

此外,由于清初帝国内部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康熙才对黑龙江地区的俄国据点雅克萨采取了有力的军事行动,最终捍卫了东北边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平稳定。

康熙皇帝在政局方面采取的大手段促使了中华大地的稳定与统一,使清朝的疆土进一步扩大。

当时大清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陆地总面积为1300万多平方公里。

然只在政治上的有所作为不足以支撑康熙的“千古一帝”的称谓。

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

清朝入关,对于国家统治最大的威胁时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至少在三藩之乱平定之前,它一直是影响乃至左右清初历史发展方向的重要杠杆。

而康熙帝的选择是要继续继承“满洲礼法”,以骑射为维护统治的暴力基础,但他以汉人为帝师,推崇儒学,把儒家学说作为行使统治的指导思想。

并且大力任用汉族仁人志士,如周培公、李光地、张廷玉、姚启圣、陈廷敬等,他们在康熙千古伟业建设过程中都留下了自己不朽的功绩与英名。

力推“满汉一家”的这些措施使满汉之间的民族界限缩小到了最低限度,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康熙强调兴礼教,重治学。

在帝王当中,他是最勤奋学习的一个,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

康熙对朝政讲勤慎,康熙的亲政就是从他14岁的时候开始的。

早上晨时八点,开始与大臣们讨论奏报,议商一些军国的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

这是康熙勤政的“勤”,而“慎”则指在处理军国大事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慎之又慎。

于16岁时,他便能够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举动,足以说明这个天分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天子的智慧与勇气。

接着,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战争和鳌拜圈换土地的倒退政策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

康熙还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

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康熙帝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依于门下。

还曾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着述。

他是中国古代唯一懂得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皇帝。

在经济方面,康熙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明末清初经过长期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他曾六次下江南巡察黄河和水利,修黄河、淮河、永定河。

康熙的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康熙皇帝病死于畅春园。

谥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恭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圣祖。

葬河北遵化清东陵“景陵”。

康熙皇帝玄烨在位共61年,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事实表明,康熙确是一位明君正主。

他所有的功绩足以称得上前无古人,但由于个人思想不同,历史上对康熙的评价不一,幸褒多于贬。

康熙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左右开弓,御驾亲征击退噶尔丹,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

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有着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

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了国家在黑龙江的领土不被侵犯;康熙还特别重视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这是我国古代史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也是封建社会最繁荣鼎盛的灿烂时期。

但是有专家指出,清朝中后期国力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这跟康熙晚年的墨守陈规,缺乏创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官场腐败之风颇盛,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另者,从康熙时期形成的专制政体阻碍了资本主义在我国的发展,这为世界近代史发展史上我国所遭受的屈辱与磨难埋下了隐患。

皇权专制进一步限制了社会的自由发展。

因为社会各方面功能的运作都将在皇权的监视与权利限制下进行,避免与皇帝利益发生冲突。

康熙学习汉文化的目的也是为了重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法随时移、天下大同等学说,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锢;更是抵制了外来先进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压制了本国的民主思想。

思想被控制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对未来希望的一种扼杀。

康熙王朝的强大,促使天朝上国思想的形成,导致清朝政府的固步自封与自大虚浮,这种残酷的事实是对强大的康熙帝的讽刺。

只是,历史陈述的只是一种既定事实,是非公正在人心。

对于康熙的功绩,我们不能否认,反而应以一种十分崇敬的心情去观看。

在封建社会统治时期,康熙创出的伟业无千人可与之一较,以八岁稚龄勇担民族大业,这种胆量与自信不是一介凡者所能拥有。

少年心性初成时期,便与霸臣相斗,其谋略与凌厉手段凸显天子之威。

生于皇家,压力与危险无时无处不在,在无限权力、无人能至的皇位上,康熙帝一世遵于治世建工,勤勤恳恳。

人无完人,我们总不能以圣人标准去要求一代帝王的行德功义。

康熙谨遵从封建社会应走的辉煌大道,在时世社会看来是理应走的毋庸置疑的方向,如果他真能想到创新地转入资本主义方向,走人人平等的社会道路,恐怕世人都会觉得皇帝在无理取闹、在惩罚他们的衷心。

而对于其晚年混沌,我们能一味归咎于一个皇帝的昏庸无为吗?人至暮年,总会有疲惫之感、对事物之敏感度降低,况其一个劳碌一生的辛勤的大众工作者!况其一个深爱儿子却又怒其不争、被子而伤的暮年父亲!
人人都有自己的痛楚,皇帝的痛楚更须由他自己深埋心底。

高处不甚寒。

自己的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保持坚毅与冷漠与深邃。

专制皇权是封建社会近两千年的不变的走向,是历届皇帝治世手段的目标。

而康熙却能够将其完美,最终达到这一目标高度。

近代的落后是封建社会性质的遗害,不只是康熙一人之错。

他只做了自己本该做的事,而且做得很好。

让另一个帝王来做他所做的事,没人会取得他所取得的成绩。

“千古一帝”是对皇帝最高的称赞,作为皇帝,康熙配得上这一最高荣誉;作为为人民服务的皇臣,康熙帝晚年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康熙足够有智慧,足够辛勤,帝王之气也在他身上表露无疑,如此一生的操劳,换取清廷一世纪的兴盛、清民一世纪的安宁,换得自己的一世心无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