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风府穴温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111例临床观察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温针法、配穴视虚实行补泻手法;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
记录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和颈动脉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治疗组经温针夹脊穴治疗后总治疗有效率为96.875%,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治疗后颈动脉血流量比治疗前有所好转,但是治疗组的血流量增大和正常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温针夹脊穴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增大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温针夹脊穴;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发病高峰年龄出现低龄化趋势。
在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占10%左右[1],其中又以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主,占所有颈椎病类型的9%左右[2]。
而由于颈部的椎间盘突出、颈部肌肉扭伤、慢性劳损等原因不断刺激周围的神经、压迫血管,导致相应区域的供血不足而产生持续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偏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称为颈源性眩晕。
唐汉庆[3]报道,颈源性眩晕是因为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相应的可以产生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引起脑卒中。
故有效的治疗和缓解颈源性眩晕,可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28例,探究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128例,均经过颈部CT、CR、普通X光或者椎动脉彩超确诊,诊断符合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的诊断标准[4]。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28~66岁,平均(47.5±1.2)岁,病程3个月~3年。
辨证分型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
辨证分型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辨证取穴针刺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作用机理。
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取穴:风池、百会、天柱、颈百劳、大杼、太阳、印堂等;观察组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四型,根据不同证型配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取上述穴位用平补平泻法针刺,10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占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占73.33%,观察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χ2=39.21,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各证型间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辩证取穴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标本兼治。
标签:颈性眩晕;针刺疗法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
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我科采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2例均来自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男34例,女58例;年龄36岁~69岁,平均53.4岁;病程1个月~2年。
其中32例曾经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
辨证分型:风阳上扰型24例、痰浊上蒙型16例、气血亏虚型9例、肝肾阴虚型13例。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葛植厚的《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初步探讨[2]拟定。
①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②颈部旋转试验阳性;③X线拍片检查,颈椎前后缘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CT、MRI示有颈椎间盘膨出。
④伴有交感神经症状,视物旋转、模糊,,往往因头部转动或侧弯到某一位置而诱发或加重,伴头疼、恶心欲吐,肩背部疼痛不适和上肢麻木等症状。
⑤排除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心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_周丽莎
上海针灸杂志 2001年 12月第 20卷第 6期
2. 电针组 取穴及进针同温针组。 行针至有麻胀触电感后 接 G6805-I治疗仪 ,连续波 ,频率为每分钟 15次 ,留 针 30 min,每日 1次 , 5次为 1个疗程 ,休息 2 d后进 行下 1个疗程治疗。
治疗效果
1. 疗效标准 痊愈 头晕症状消失 ,恢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 ,
热烈祝贺《上海针灸杂志》进入中国期刊方阵
中国针灸学会实验分会
颈源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病 ,我们采用温针夹脊 穴为主治疗 43例 ,并与电针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 67例颈源性眩晕患者 ,均系针灸科、内科 门诊及住院病人 ,根据其症状、 C T 及脑血流图检查 符合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 39例 ,女性 28例 ,男女之比为 1. 39∶ 1; 年龄最小 24岁 ,最大 63岁 ; 病程 2个月至 11年。以上病例根据就诊时间 随机分为两组 ,即温针组 43例和电针组 24例 ,两组 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均 P> 0. 05,两者无 显著性差异 ,说明其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 67例 ,均经 X线摄片或 CT 检查 ,以 及脑血流图检查 ,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 ,并参照
· 13·
讨论
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椎间盘变性、髓核突出、 慢性 劳 损、 外伤 和 炎症 等 因 素 刺激 和 压 迫周 围 的 神 经和血管 ,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 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是一种慢性退行 性疾患 ,包括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该病属 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 ,多因体虚 ,复感寒湿之邪 , 导致颈项部经脉气 血阻滞 ; 或因跌仆损伤 , 活动不 当 ,损伤颈部络脉 ,使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血瘀而致。
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96例临床研究
【 t宏伟 , 3 1 王家璧 , 左亚剐 , 调 Q开关紫翠宝石激 光治疗 颧部褐青色痣疗 等.
效观察l.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 (: 4 J 04 342 . 3 )0
【 汪治中, 4 】 卫连坤 , 牟贤龙 , 颧部褐青色痣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啪. 等. 中 华流行病学杂志,9 9 2 ( ) 12 14 1 9 , 2 :0 — 0 . 0 【 孙林潮 , 5 】 高天 文 , 荣 , 李 等皮 肤色 素性病变 的激光治疗 【. J 中国美容 医学 , J
疗 有一 定 效 果 。
现。 由于针灸的临床治疗历史较长 , 故治疗指数也很高, 临床应用 比
较安全 , 一般 不 良反 应 很 少 ( 察 组 不 良反 应 发 生率 与对 照组 差 异 不 观
大) 。针灸对 于颈性 眩晕 的改善效果 良好 , 且其 治疗效果 随着治疗时 间的延长 而呈现 出持续改善的效果 , 证明其效果确切 、 持久且安全。
参考文献 :
【 曾永蕾, 1 ] 肖伟, 孔红兵, . 开窍针刺法治疗 颈性眩晕 临床 观察明. 等 醒脑 中医药 临床杂志, 0 , ( :3 ̄ 4 . 2 61 6 5 9 5 0 0 8) [ 夏淑青, 2 】 罗广生 , 张建 针刺颈动法治疗颈性眩晕症 2 7 [_ 3 例 J 中国实用 乡村 医 】
高等特 点。针灸通过 调节经络 , 刺激血管 , 抑制血管 阻塞的现 象出
编辑, 贺丽
髓 内钉治疗成人长干骨骨折 的临床疗效分析
胡 国 安
( 回县中医院, 南 隆回 420 隆 湖 2 2 0)
摘要: 目的 分析 髓 内钉 治疗 成 人 长 干 骨 骨 折 的 临床 疗 效 。 法 方 选取 6 8例 髓 内钉 治 疗 成人 长 干骨 骨 折 患 者 为 治 疗 组 , 分析 其 与 对照 组 6 8例 传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杜慧萍【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例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治疗后14例痊愈,17例显效,4例有效,1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6.0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6,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01【总页数】3页(P92-94)【关键词】针灸疗法;颈性眩晕;项痹【作者】杜慧萍【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一病区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颈性眩晕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化或者由于外伤引起脊椎失衡进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引发患者出现眩晕等症状[1]。
该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患者眩晕主要与其头颈部的活动相关,且呈现反复性和间断性,同时伴随有呕吐、恶心以及颈部不适等症状。
该病在中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方式的变化,该病的发病率逐渐趋于年轻化,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2]。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治疗的方法较多,其中常用的为常规西药治疗或者口服中药治疗,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针灸治疗对该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颈性眩晕症患者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
风池穴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风池穴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摘要治疗颈性眩晕55例,并随机设西药对照组42例对照观察。
结果针灸组治愈率为52.7%,总有效率为96.3%,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针灸组治疗前后椎 基底动脉的供血有显著改善(P<0.01),且针灸组椎 基底动脉的供血改善状况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
主题词眩晕/针灸疗法穴,风池温针疗法笔者自1996年9月~1998年11月间采用风池穴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55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并随机设西药对照组42例对照观察,现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均系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共计97例,其中男38例,女59例;年龄在34~66岁之间,平均46±5.4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5年。
均有发作性颈部转动后出现的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及颈部僵痛等症状。
本组病人均由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确定为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被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55例,西药治疗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2.1 针灸组患者低头伏案,取风池穴,选用28号3.5寸毫针,针尖向同侧目内眦直刺1~1.2寸,提插捻转,得气后,将1寸长艾条一段置于针柄上点燃,进行温针灸,燃尽一段为1壮,每次各灸2~3壮,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2.2 西药组口服眩晕停片25mg/次,3次/日;尼莫地平片40mg/次,3次/日;地巴唑片20mg/次,3次/日;10日为一疗程,连续口服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TCD)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有关实验室检查(TCD)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TCD)无改变。
3.2 结果所有病人均在2个疗程内作出评定,2组疗效比较见表1。
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 . 2 组 间疗 效 比较
治疗 后 ,对研究 、
部 推 拿 应 以顺 时 针 方 向进 行 ,揉腹 是 按 摩 学, 2 O 1 3 , 1 2 ( 7 ) : 8 8 ~9 0 的起 式 ,重 点 对 足 三 里 、章 门 、天 枢 、等 4 赵婧 宇, 纪 昌春, 黄琳娜 , 等. 陕西头皮
效 果 。方 法 将 符 合 纳 入 标 准 的 颈 性 眩 晕
经衰 弱 l 1 例 。对 照 组 男 4 9 例 ,女 3 l 组 ;年
本文 采 用 等 量 随机 的原 则 ,纳 入 眩 晕 龄最 小 5 8 岁 ,最 大 6 7 岁 ,平 均6 2 岁 ;病 程 症患 者 1 6 0 例 ,设 立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进 最短 7 天 ,最 长 9 年 ,平 均 2 . 2 年 ;脑 血 管病
对 照 两 组 患 者 进 行 疗 效 比较 。研 究 组 治
疗 有效 率为9 6 . 9 7 % ,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的 穴 位 进 行 点 按 ,以 此 促 进 胃 肠 的 蠕 动 】 。
针 配合脊 柱推 拿 治疗功 能性 消化 不 良3 4
8 1 . 8 2 %,组 间 比较 差 异存 在统 计 学 方 面 的 本次研究腹部推拿治疗功 能性消化不 良的 例 [ J ] . 现代 中医药, 2 0 1 2 , 9 ( 3 ) : 1 4 7 ~1 4 8 意义 ( P< 0 . 0 5 )。有 效 率 =( 治 愈 例数 + 显 临 床 有 效 性 ,结 果 为 :治 疗 后 研 究 组 病 5 王 莹. 中药 联合 多 潘立 酮治 疗 功能 性 效例数+ 有效例数 ) / 组 例 数 ×1 0 0 %,见 附 症 积 分 比 对 照 组 低 ,研 究 组 治 疗 有 效 率 消 化 不 良 的 临 床 观 察 [ J ] . 中 国 实用 医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摘 要 ]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69例和对照组 74例 ,治
疗组用针刺治疗 ,对照组 口服 丁咯地 尔,1周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 2个疗程后 ,总有效率治疗组 91.51%,对 照组
性变化所引起 的眩晕 ,亦称 BaⅡe—Lieon综合征 。为 颈椎退行性病变产生骨赘 ,特别是钩椎关节增生,直接 或 间接 刺 激椎 动 脉及 管 壁神 经 末梢 ,或颈 椎 间盘 出现退 行性病变 ,厚度变薄而致椎体排列不稳 ,两侧椎动脉扭 曲变形 ,而致椎 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 。发病机制 为 机械 压迫 因素 和颈 椎交 感 神经 功能 亢进 。颈性 眩晕 患者血管的搏动指数高于正常,血流峰速低于正常 ,从 而使组织处于缺血 、缺氧状态 。
流速度异常,颈椎有骨折 、脱位 、急性颈椎 间盘突出、 结 核 、肿 瘤 、感 染 等 ,颈 椎先 天 畸形 、胸廓 上 口综合 征
及 颈部 外伤 所致 颈性 眩晕 ,合并 有 严重 心 、脑 、肾疾病 、 高血压 、精神病 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不能坚持治疗 。 2 治疗 方法
治疗组 :取 四神聪 、颈夹脊穴 (c2—4)、肩外腧、 列缺、风池 、百会 、天柱 ,痰浊中阻型加丰隆、阳陵泉 , 肝 阳上亢型加太冲 、太溪 ,气血亏虚型加三阴交 、足三里 , 心 脾两 虚 型加神 门 、血海 。用 1寸针灸 针 常规消 毒后 针刺 , 平补平泻法 ,留针 30min,每 日 1次 ,1周为一疗程 ,连 用 2个 疗程 。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者 ,或急性起病 ,或反复发作。颈椎 正 侧位 片示 颈椎 骨 质增 生 ,彩 色多普 勒超 声 (TCD)示椎 一 基 底 动脉供 血不 足 。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8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温针灸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应用
温针灸治疗颈腰椎病的临床应用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以及使用电脑、长时间驾车人数的与日俱增,使颈腰椎病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重量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上应用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方法应用广泛,疗效明显,尤其温针灸在应用中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现综述如下:1温针灸治疗颈椎病刘某等[1]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配合中药辨证治疗。
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以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及其治疗前后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治疗后治疗组眩晕、旋颈试验、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吴某等[2]采用多中心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222例分成两组,各111例,治疗组采用上风府穴温针为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方法,即颈部夹脊穴温针法。
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估、比较。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显效率为71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7%,显效率为3153%。
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张某等[3]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电温针灸治疗,两组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椎动脉血液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动力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效果探讨
C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Di s e a s e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2 0 1 6 年 l 1 月 C第 4 卷第 3 3 期
愿和 家 属 的 支持 ,将 所 有 患者 平分 成 研 究 组 ( 3 7 例 ) 和 觉 ,感觉 自己的身体 或周 围的事物在 自主 的转动 ,所 谓颈 对 照组 ( 3 7 例 )。 其 中研 究组 男 性 患者 2 1 例 ,女 性患 者 性 眩晕症 是指 当 由于 颈椎原 因引起 大脑供 血不足 产生 的眩 1 6 例 ,年龄2 5 . 6 3 岁 ,平均年龄 ( 4 3 . 5 - 4 - 2 . 3 ) 岁 ,患 病 时 间 晕 , 临 床 表 现 为 当 患 者 的 颈 部 扭 动 或 患 者 在 起 床 以及 上 厕
疗 和 口服 西 比 灵 胶 囊 治 疗 ,对 比 了 两 组 的 治 疗 效 果 ,现 将 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
3 讨
论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较快 ,人们的生存竞争 日益激烈 ,给 人们 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 电脑 的应用 、长时 间开车 、空调的使用等加大 了人体
响 着 患 者 的 生 活 和 工 作 , 除 患 者 外 , 家 属 也 承 担 着 很 大 的 压 力 。 所 以 及 时 有 效 的对 颈 性 眩 晕 综 合 征 进 行 治疗 ,对 患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组间数据对比
[ n( %)】
患者及 其家 属都有 着非 常现实 的意 义 。我 院选取 了接诊 的 7 4 例 颈性 眩晕综 合征 患者平分 成两 组后分 别采用 温针灸 治
风池、风府穴位注射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60例
风池、风府穴位注射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60例龚国胜;朱以蔚;全坤;康小燕;汪卫萍;王建利;祁嘉;鲍飞【摘要】目的:观察风池、风府穴位注射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风池、风府穴位注射结合针刀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针灸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均治疗20天,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方法进行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为14.74±3.36,治疗20天后为25.74±1.14;对照组治疗前为14.14±3.67,治疗20天后为20.17±3.6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风池、风府穴位注射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风池穴;风府穴;穴位注射;针刀疗法;颈性眩晕【作者】龚国胜;朱以蔚;全坤;康小燕;汪卫萍;王建利;祁嘉;鲍飞【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湖北十堰442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1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部病变压迫椎动脉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交感神经兴奋出现的以头晕、头痛为主的一种综合征。
常伴随视物不清、恶心、呕吐、心律不齐、心慌、眼球震颤、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猝倒等症状。
临床上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一般都具有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
为此,我科自2010年1月1日~2013年8月1日对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纳于科研项目进行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颈性眩晕则是指由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症状。
近年来,随着针灸疗法在治疗眩晕症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状的缓解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疗效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
一、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1.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颈椎病变导致的颈动脉血流不畅,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改善颈部肌肉的松弛度,减轻对颈动脉的压迫,进而改善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 调节颈椎肌肉张力颈性眩晕与颈椎肌肉张力增加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减轻颈椎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促进颈部肌肉的松弛,改善颈椎病变的情况。
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一项关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发现,针灸组的眩晕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外一项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系统评价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疗效显著。
许多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也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针灸不仅能够缓解眩晕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颈椎病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 注意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针灸刺激的力度和深度,以保证治疗的舒适性。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和放松的状态,以增强治疗的效果。
2. 需要注意针灸的安全性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规范,并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针具,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患者也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有资质的医生进行针灸治疗,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3. 治疗后需要做好康复护理在接受针灸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以巩固治疗的效果。
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尹真祯武亮※孙洁王琳陈尚岳作者单位: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102211【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颈肩部穴位治疗,取穴:大椎、天柱、风池、颈夹脊、大杼、肩井、天宗;试验组取穴同对照组,并在每个穴位上行温针灸三壮。
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2周。
于治疗前、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1个月随访时记录各个时间点的颈痛量表(NPQ)评分、颈椎活动度(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来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颈痛NPQ评分、颈椎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组内比较,两组治疗2周结束时、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颈痛NPQ评分、颈椎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三项指标,同组随访1个月与治疗2周后比较,试验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 0.05),对照组分值均上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组间比较,治疗2周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试验组颈痛NPQ评分、颈椎ROM评分、颈部症状积分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温针灸及普通针刺常规颈肩部穴位治疗颈型颈椎病都有一定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温针灸效果均优于普通针刺;温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在疗效稳定上优于普通针刺常规颈肩部穴位患者的疗效。
【关键词】温针灸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doi:10.3969/j.issn.1672-2671.2019.03.001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herapy of warm acupunctur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YIN Zhenzhen,WU Liang^,SUN Jie,WANG Lin,CHEN Shangyue.Rehabilitation center in Beijing hospital of Xiaotangshan,Beijing10221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warm acupunctur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Methods60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30cases)and control group(30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eneral acupuncture of neck and shoulder acupoints(Da Zhui、Tian ZhuFeng Chi、Jing Jiaji、Da Zhu、Jian Jing^Tian-Zong);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acupoi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same group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each point was treat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for3strong.Both groups received acupuncture once a dayfbrtwo continuous weeks.Before treatment,at the end of 2weeks of treatment,and at the end of1month of follow-up,NPQ score,ROM score and cervical symptom score at each time point were recorded to assess the treatment effect.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general data,NPQ score,ROM score and cervical symptom score before treatment(P>0.05),sothere was compar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After treatment,intra-group comparison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before treatment,NPQ score,ROM score and cervical symptom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all decreased at the end of2weeks of treatment and1month of follow-up,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In the same group,compared to after2weeks of treatment,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n the a-bove three indicato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1month of follow-up(P>0.05),bu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above three indicators had all in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However,compared between groups,NPQ score, ROM score and cervical symptom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end of 2weeks of treatment and at the end of1month of follow-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dusion Both warm acupuncture and conventional cervical and shoulder acupuncture hav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Andboth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warm acupunctur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a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on cervical and shoulder points.The stability of efficacyof warm acupunctur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on cervical and shoulder points.[Key words]Warm acupuncture,Cervical spondylosis,Clinical observation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一种,以头、颈、肩疼痛病各个年龄段都可见,多见于中老年人E。
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研究
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究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6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总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增加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针灸;颈性眩晕;西比灵【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0-0135-02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眩晕症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颈性眩晕指的是患者颈椎部位以及韧带、血管、关节囊等软组织出现功能性或者器质性变化而产生的眩晕感,当患者改变体位特别是头部旋转时眩晕感加重,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耳鸣、恶心、呕吐以及视力模糊等[1]。
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为颈部交感神经受到不同程度刺激、颈椎病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等。
颈性眩晕多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男女无别,患者血压基本正常,常于转头,晨起或午休后起床突然出现眩晕感,且往往伴有眼球水平震颤[2]。
该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为临床常见疾病。
临床治疗颈性眩晕主要采用按摩、颈椎牵引、理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方法。
有关研究表明[3],以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相比于传统西药治疗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采取针灸方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该治疗手段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接收的108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5~72岁,平均(58.57±2.67)岁,病程1个月~9年,平均病程(4.59±0.21)年;观察组54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6~73岁,平均(59.28±2.07)岁,病程1个月~9.5年,平均病程(4.62±0.23)年。
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1-12-24T08:49:55.03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1期作者:雒仁国[导读]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
雒仁国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316摘要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20年1月开始至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作为入组成员,分为两组,分别为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的对照组45例,以及通过温针灸进行治疗的观察组45例。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采取温针灸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关键词:颈性眩晕;温针灸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的结合。
在留针的时候通过艾灸来对患者的穴位进行疏通。
通过温针灸的治疗方法,能够对虚症、寒症、痰湿瘀阻以及关节疾病等进行治疗,让其得到更好地痊愈[1]。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从2020年1月-2021年5月为止,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的方式选择在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入组成员,将其分为了两个组别,各45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3例,22岁至68岁为该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均值(42.36±2.64)岁,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35例,23岁至68岁为该组患者的年龄范围,均值(42.25±2.71)岁。
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纳入指标:首次在我院进行治疗患者;无药物过敏症状;无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随有其他慢性疾病;有肝肾功能损伤症状。
1.2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护理,给予局部普通针刺治疗,取穴选哑门、风府、翳风,风池、百会、四神聪、等穴位。
针刺取坐位,每次30分钟。
风府穴封闭治疗颈性眩晕52例疗效观察
风府穴封闭治疗颈性眩晕52例疗效观察
王铁山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1(005)021
【摘要】目的观察风府穴封闭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52例)采用风府穴封闭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夹脊穴封闭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TCD 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王铁山
【作者单位】132001 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风池穴封闭治疗颈性眩晕 [J], 倪进军;陈风信
2.风池、风府穴位注射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60例 [J], 龚国胜;朱以蔚;全坤;康小燕;汪卫萍;王建利;祁嘉;鲍飞
3.上风府穴温针为主治疗颈性眩晕111例临床观察 [J], 吴美倩;戴朝富;钱群;陈芳龙
4.眩晕中药包外敷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 [J], 李爱忠
5.针刺配合穴位封闭治疗颈性眩晕73例 [J], 孙朝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池穴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风池穴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发布时间:2021-09-02T10:53:58.97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3期作者:侯亚飞[导读] 目的:探究分析颈性眩晕行风池穴温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侯亚飞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2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颈性眩晕行风池穴温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本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治未病科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患者施行常规针刺治疗,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风池穴温针灸治疗。
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了风池穴温针灸治疗后,整体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颈性眩晕患者积极开展推拿结合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关键词】风池穴;温针灸;颈性眩晕;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t xingfengchi point for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for routine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0 patients)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with fengchi point temperature. Results: Afte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fengchi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 overall treatment efficiency was higher,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warm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is outstanding and has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 Wind pond cave; Wen acupuncture; Cervical vertigo; The curative effect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尚无确切定论,但西医临床认为该病发病与颈椎动脉受到炎症的影响,加上周围组织的压迫刺激,椎动脉神经反射出现异常痉挛,从而使得颈椎基地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导致前厅中枢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
颈性眩晕患者应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颈性眩晕患者应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3-02-24T03:27:37.6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2期作者:郑传英[导读] 分析温针灸联合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疗效。
郑传英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联合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21.10至2022.9接治的74例颈性眩晕患者展开客观分析,并随机将其进行分组处理,其中对照组(37例)实施温针灸治疗,研究组(37例)实施析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功能及疼痛指标、临床疗效。
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部功能(ESOV)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V AS)指标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者数据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温针灸联合推拿疗法运用到颈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其颈部活动功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促使其临床疗效显著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性眩晕;温针灸;推拿;临床疗效颈性眩晕是一种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综合征,该病指的是肌肉、神经以及血管等部位发生功能性、器质性变化,导致椎动脉血流障碍问题发生,大脑供血量不足,从而引发眩晕。
当前,为有效改善经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本文主要择取我院收治的74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客观研究,明确温针灸联合推拿疗法的临床应用疗效,最终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21.10至2022.9接治的74例颈性眩晕患者展开客观分析,并随机将其进行分组处理,每组37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25-70岁,均龄(48.39±6.10);研究组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6-69岁,均龄(48.22±6.39)。
两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研究分析。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实施温针灸治疗。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分析
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地临床疗效分析[摘要] 目地探讨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地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08年10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地颈源性眩晕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温针法、配穴视虚实行补泻手法;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地有效率和颈动脉治疗前后地血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治疗组经温针夹脊穴治疗后总治疗有效率为96.875%,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颈动脉血流量比治疗前有所好转,但是治疗组地血流量增大和正常者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温针夹脊穴是治疗颈源性眩晕地有效方法,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增大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 温针夹脊穴;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246.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8)22-100-02随着生活节奏地加快,颈椎病地发病率呈逐年增加地趋势,发病高峰年龄出现低龄化趋势.在我国颈椎病地发病率占10%左右[1],其中又以椎动脉型颈椎病为主,占所有颈椎病类型地9%左右[2].而由于颈部地椎间盘突出、颈部肌肉扭伤、慢性劳损等原因不断刺激周围地神经、压迫血管,导致相应区域地供血不足而产生持续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偏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称为颈源性眩晕.唐汉庆[3]报道,颈源性眩晕是因为颈动脉狭窄引起地,相应地可以产生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引起脑卒中.故有效地治疗和缓解颈源性眩晕,可以在治疗疾病地同时,减少患者发生脑卒中地概率.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地颈源性眩晕患者128例,探究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地临床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0月~2018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地颈源性眩晕患者128例,均经过颈部ct、cr、普通x光或者椎动脉彩超确诊,诊断符合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地诊断标准[4].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28~66岁,平均<47.5±1.2)岁,病程3个月~3年.对照组64例,其中男44例,女20例,年龄19~68岁,平均<46.5±1.0)岁,病程2个月~6年.大多数患者因持续性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偏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表现而就诊.两组患者地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经调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夹脊穴温针法、配穴视虚实行补泻手法,实证配行间、印堂、中脘、阴陵泉、水泉;虚证配百会、风池、膈俞、肾俞、足三里;取c3-6夹脊穴、风池、大椎双侧穴位,每隔10分钟对其进行温针灸,同时也对晕听区用头针针灸1次,转速每分钟200次.操作选取颈椎第2、3、5、7棘突下旁开0.5寸处,双侧共8穴均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双侧颈夹脊穴2、3、5、7,针尖指向脊柱内侧呈75°斜刺,深度为1寸,得气后,接电针,颈2、3为一组,颈5、7为一组,用疏密波20 min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穴位和进针地方法与治疗组相同,电针治疗为连续波,频率为12次/min.两组皆是每天1次、1个疗程5次,休息2 d后进行下1个疗程地治疗[5].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地有效率,采用颈部动脉彩超观察颈动脉治疗前后地血流变化.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或消失,恢复正常地工作和生活;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劳累后偶尔复发;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1.4统计学处理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x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两组患者地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疾病、临床表现等经调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经过温针夹脊穴治疗以后总治疗有效率为96.875%,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两组治疗以后颈动脉血流量较治疗以前有所好转,但是治疗组地血流量增大和正常者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3结论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常见地颈椎病引起地眩晕性疾病,而且表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n<%)]组别n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4 58<87.50)4<6.25)2<3.13)96.86对照组64 36<56.25)20<31.25)8<12.50)87.50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x2=5.001,p=0.43<0.05表2两组治疗血流量变化<n)组别n 减慢正常增快治疗组64 10 34 20对照组64 20 35 9随着工作压力地增大,其发病率有上升地趋势,甚至可能成为脑缺血性梗死地前兆.颈源性眩晕病患者常常有持续性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晕厥,临床常用地影像学检查方法有颈部地ct、mri、x线和tcd等,在排除了内耳源性眩晕及其他原因造成地脑供血不足而引起地眩晕之后,才能确诊为颈源性眩晕[7].颈源性眩晕地常用治疗方法以中医中药为主,常用地针灸治疗有毫针疗法、艾针疗法、头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推结合和针牵结合疗法.中医上该病多因体虚、复感寒湿之邪,导致气血不畅、颈部脉络气滞血瘀而表现出相应地临床症状.故在治疗时,应该以温经散瘀,疏通经脉、活血通络为主.因为颈动脉为督脉,夹脊穴在督脉地两侧,同时周围神经末梢、血管较多,在此处针灸,可以有效刺激周围神经血管,活血化瘀、振奋阳气、生精益髓.与此同时,温针夹脊穴结合了针和灸地治疗特点,在合理恰当地使用了毫针地同时,可以将灸火地热效力发挥出来,直接作用于穴位和经脉[8].本研究中,治疗组采用了夹脊穴温针法、配穴视虚实行补泻手法,明显地提高了颈源性眩晕地治疗效果,同时改善了颈动脉地血供情况,在治疗颈源性眩晕地同时,减小了脑卒中地发病率.综上所述,温针夹脊穴是治疗颈源性眩晕地有效方法,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增大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参考文献][1] 林道华,陈炳旺.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8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16<5):4-6.[2] 周丽莎,朱书秀.温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地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14):84-85.[3] 唐汉庆.颈性眩晕地中医治疗进展[j].中医杂志,2018,26<7):823-824.[4] 王海卫,胡幼平.近年来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作用机理地研究简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8,2<3):351-353.[5] 陈佳红,秦秀娣.颈椎病针灸治疗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8,11<11):1130-1132.[6] 孙立强.针灸加水针治疗颈源性眩晕[j].颈腰痛杂志,2018,16<12):1795-1797.[7] 纪桂茹.椎动脉型颈椎病地中西医治疗简况[j].职业与健康,2018,10<3):951-953.[8] 孙云廷,寇惠英.针灸为主综合治疗颈椎病地临床研究进展[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8,11<11):1130-11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上风 府 穴 温针
颈 性 眩晕 临床观 察
妊娠 和哺乳 期妇 女 ;⑤接受 其他 治疗者 。
随 着生 活节 奏的加 快 、工 作 压力 的增 加及 电脑 的
普及 ,颈椎病 的发 病率越 来 越 高 ,且 日趋 年轻 化 ,其
浙江 中医杂志 21 0 2年 7月 第 4 卷 第 7期 7
( 右各 3个 ) 左 ,直 刺 约 l寸 。得 气 后 留针 ,每 次 取 2 个 穴位 进行 温针 灸 1壮 。 两 组均 每周 治疗 3 ,1 次 2次为 1个疗 程 。
1 5寸 ( 5 . 2 mm ̄ 4 rm) 0 a ,江 苏 省 吴 江 市 佳 辰 针 灸 器 械有 限公 司生产 。 2 2 治疗 组 :选 取 上 风 府 穴 。操 作 :病 人俯 卧 位 或 . 坐位 ,定位 在颈 枕部 ,沿 正 中线 枕 骨粗 隆下缘 之 凹陷
中 ,直刺 约 1寸 ,针 尖可有 抵 达 枕 骨及 有 抵 触 感 。 出 现得 气 感 后 , 留 针 并 温 针 灸 1壮 。配 穴 :风 池 、天
塑、 ? 工
苤 21 年 7 02 月第 4 卷第 风 府 穴 温 针 为 主治 疗 颈 性 眩晕 1 临床 观察 * 1 1例
吴美倩 戴朝 富 钱 群。 陈芳龙 1 浙江 省立 同德 医院 浙江 杭 州 3 0 1 102 2 浙江省 兰溪 市 中医院 浙 江 兰溪 3 1 0 210 3 浙江省 嵊 州市 中医院 浙江 嵊州 3 2 0 140 摘 要 目的 :观察 上风 府 穴温针 的治疗 方 法对 颈 性 眩 晕患 者 的 临床 疗效 。 方法 :采 用 多 中心 随机 分 组 的方 法 ,将符 合标 准 的颈性 眩 晕患者 2 2例 分 成 两 组 ,各 l 1 ,治 疗组 采 用上 风 府 穴温针 为主 的 方 2 1例
中由颈椎 病 引起 的眩晕 即颈性 眩晕 非 常常 见 ,严 重影
】 4 一般 资料 :本研究分 3个研 究 中心 ,即浙江 省立 .
同德医 院、兰 溪 市 中 医 院、嵊 州 市 中 医 院 。病 例 选 择 20 0 8年 1 O月 ~2 1 年 1 01 O月 3个 研究 中心针 灸科 门诊
法 治疗 ,对 照组采 用 常规 针 灸方 法 ,即颈部 夹 脊 穴温针 法 。治 疗前及 治疗 1个 疗程后 分别 对 两组 患者
症 状及 功能进 行评 估 、比较 。结 果 :治疗组 总有 效率 为 9 . 9 ,显 效 率为 7 . 7 ;对 照组 总有 效 率 45% 1 1
为 6 . 7 ,显 效率 为 3 . 3 。两组 间比较有 统计 学意 义 ( 7 5 1 5 P<0 0 ) . 1 。结论 :上风 府 穴温针 为主 治疗
符 合 以上纳 入标 准者 ;③ 合 并 心脑 血 管 、肝 肾 和造 血 系统等 严重 危及 生命 的 原发 性 疾病 及 精 神病 患 者 ;④
* 基 金 项 目 :浙 江 省 中 医 药 科 技 计 划 项 目上 风 府 穴 温 针 为
主 对 颈 性 眩 晕 临床 疗 效 评 价 的研 究 ,编 号 :2 o SA0 4 08 0
柱 、百 劳 、肩 井 。操作 :根 据 患者 临 床症 状 取 双侧 或
一
侧穴位 ,直刺 约 1寸 ,得气 后 ,风池 与 天柱 、肩 井
与百劳 接 G-8 5电针仪 ,连续 波刺激 2 60 O分钟 。 2 3 对照 组 :选 取 颈 部 1 7夹 脊 穴 ,每 次 取 6穴 . ~
2 1 治疗 器 具 :采 用 佳 辰 牌 一 次 性 不锈 钢 毫 针 ,型 .
号为 3 ~ 3 O 2号 ( 径 0 2 mm ~ 0 3 mm) 1寸 ~ 直 .3 .0 、
或椎 管狭 窄 ;⑤TC D示 椎基底 动 脉血 流速度 异 常 。符
合上 述 5项 中之 1项 ,即可 诊断 为颈性 眩晕 。
络 ,气 血 不 畅 ,采 用 祛 风 温 通 刺 灸 法 ,取 上 风 府 温
针 ,配 合 风 池 、天 柱 等 穴 ,取 得 了 满 意 的 临床 疗 效 ,
现总结 如下 。
1 临 床 资 料
眩晕症状 与功能评估量表l 对每位 患者进行症状 与功能 _ 2 评估 ,得 出积分 。两组患者在 年龄 、性别 、病 情严重程
响病 人 的生 活和 工作 ,危 害健 康 。西 医一 般采 用 扩 血 管药 改 善脑供 血 ,临床疗 效欠 佳 ,且 易 复 发 。笔 者认 为 颈性 眩晕 的病 机是 风邪 上 扰 ,局部 寒 湿 瘀血 阻 滞 脉
或病房患者 2 2 。所有患者均符合诊 断标准及纳 入标 2例
准 ,随机分 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1例 。治疗前用 颈性 1
恶心 、猝倒 及神 经根 型等 症 状 ;③ 旋 颈征 试 验 + ,或
颈后 肌压 痛 、寰椎 横突 或头下 斜肌 压痛 ;④X线 、C T
或 MR检查示 颈椎 骨 质增生 或 颈椎 不稳 或椎 间盘 突 出
注 : 与 对 照 组 比 较 , *P> O 0 。 . 5
2 治 疗 方 法
度等方 面无显著性差异 ( >O 0 ) P . 5 。见 表 1 。
表 1 两 组 患 者 一般 资料 比较
1 1 诊 断标 准 :参 照 全 国第 二 届 颈 椎 病 专 题 座 谈 会 .
制 定 的诊 断标 准 及 分 型标 准口 拟定 :① 符合 颈椎 病 诊 ] 断标准 ;② 以 眩晕 为 主要 症 状 ,伴 不 同 程 度 的 头 痛 、
1 2 纳入标 准 :① 符 合 以上 诊 断 标 准 ;② 年 龄 2 ~ . o
7 5岁 ,性别 不 限 ;③签署 知情 同意 书 。 1 3 排 除 标 准 :① 心 源 性 、 高 血 压 源 性 、脑 源 性 、 . 耳 源性 、眼 源性 、 中毒 源性 等 原 因 引起 的头 晕 ;②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