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推拿手法;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临床疗效

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劳损致椎动脉受压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

的综合症状群。颈椎骨关节、椎间盘及周围组织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韧带钙化、骨质增生[1]、脊柱周围软组织肿胀等,直接或间接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患者多表现为胸闷、失眠、眩晕等临床症状。颈椎间盘突出、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均可引起本病,本文介绍我院应用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观

察组年龄在35~73岁之间,平均54.4±5.2岁,男性12例,女性33例,病程在1个月~8年之间,平均3.5±2.2年;对照组年龄在37~75岁之间,平均55.4±5.7岁,男性15例,女性30例,病程在2个月~9年之间,平均4.2±2.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应用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应用中药半夏白术汤加减辩证施治,半夏12g、白术12g、天麻15g、钩藤15g、陈皮10g、泽泻15g、夜交藤12g,呕吐者加旋覆花10g、头胀者加川芎、蔓荆子各12g,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者加党参20g、升麻6g,水煎服,每天1剂,14d为1个疗程,针刺取穴风池、百会、天柱、颈3~7脊穴,阿是穴,操作应用0.3×40mm毫针,天柱、风池穴进针0.8寸,顺时针旋转得气,使针感向上传导,合谷、百会应用逆时针平补平泄,针刺治疗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加用推拿手法,推拿手法目的是松解头、颈、肩、背部肌肉痉挛,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头部、颈、肩、背部采用按揉、拿捏等中医手法操作10min,后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天宗、百会等诸穴,时间为5min,行颈椎间隔牵引手法约2min,14d为1个疗程;正脊手法是调整颈椎,恢复颈曲,扩大椎间孔、根突孔孔径,消除软组织异常应力,患者取坐位,双手检查颈椎,一般有c2、c5椎体有偏移[2],左手拇指触及偏移的椎体棘突固定,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向左轻推,听到咔哒声响,提示复位成功,不成功者,可在第2天再复位1次,早

期眩晕症状明显者不宜使用此手法[4],患者经复位症状缓解后以理筋手法巩固。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5],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症状评价包括眩晕、颈肩痛、颈屈伸、眩晕时加重、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每项20分,总计100分。

1.3入选标准入选患者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颈性眩晕诊断标准,有眩晕、恶心、呕吐表现,因颈部体位变化,如头部过度旋转屈曲加剧,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旋颈试验(+),经多普勒超声(c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除外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高血压。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治疗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明显降低与对对照组患者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变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临床易被误诊为神经内科、心内科及耳鼻喉疾病,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及枕叶内侧面皮质血

液,位于脑干前庭系统对缺血敏感度较高,椎-基底血供不足时,可引起眩晕。有文献资料报道颈椎退变所致的阶段性失稳及由此产生的颈部慢性软组织损害、无菌性炎症对椎动脉周围的神经刺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颈椎牵引能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结构及动力学稳定。中医推拿手法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所致的血流速度异常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使部分血管形态发生逆转性改变[3],颈椎旋转复位能使偏歪的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达到脊柱正常的内在平衡关系,解除椎动脉牵拉及扭曲的因素,椎动脉血液循环通畅,改善脑内循环、眩晕症状随之消失。传统医学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及淤血内阻所致,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主。本文应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针刺可疏通气血,通络止痛,调节太阳经,升补髓海,泄丰隆可化痰祛湿,补三阴交可补益肝肾,《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炫,皆属肝,风性主动,肝风内起[4],目眩物摇,遂作呕吐呃逆。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是治风要穴,百会穴为全身气血汇聚之穴,颈部夹脊穴是局部取穴,是治疗头部疾病的要穴,天柱、率谷作用是补益脑髓,可以增强活血通络,增加脑部血流,达到减轻眩晕的目的。诸穴配合,能达到平肝息风,化痰通络[5]、镇静安神的作用,现代药理认为,针刺风池穴后能解除脑血管痉挛,有扩张和收缩脑血管的双重作用,进一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军,沈国权,房敏.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及手法治疗进展[j].按摩与引导,2009,19(5):56.

[2]钟建兵,田野.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62—163.

[3]侯燕鸣,郑建国.针刺加百会灸及督脉走罐治疗劲性眩晕3o例[j].中国现医生,2007,45(10):83.

[4]郑遵法,冯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74,80.

[5]孙月华.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7,38(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