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针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分析

针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分析
岁, 平均 年龄 4 6 . 6岁 ; 病程 2个月 一1 0年 ; 1 0 2例 曾接受
计 量 资料 以 ±s表示 , 采用 t 检
验, 计 数资 料 比较采用 X 检验 , P< 0 . 0 5为 差异 有 统
2 . 1 2组治疗 效果 对 比
3个 疗 程过 后 , 治疗 组 治 愈
骨 质增 生孑 L 径变 窄 。笔者采 用 针刺推 拿治 疗治 疗本 病
1 . 3 疗效 标 准
以 国家 中医 药 管 理 ( 中医诊 断 疗 效
2 1 0例 , 报 告如 下 。
1 资料与 方 法
标准) 为疗效 评价 标准 , 治愈 : 眩晕 消失 。好 转 : 眩晕 程
度 明显 减轻 。无 效 : 治疗 前 后无 明显 变 化 或 加 重 。 总 选取 日常工作 中病 例 中 2 1 0例 , 本 组 有 效率 =治 愈率 +显效 率 。 1 . 4 统 计 学分 析
6 4例 ( 6 1 . 0 0 %) 、 显效 3 3例 ( 3 1 . 5 0 %) , 总有 效 率 为
9 2 . 5 0 %; 对 照组 治愈 5 7例 ( 5 4 . 7 5 %) 、 显效 2 O例 ( 1 8 . 8 8 %) , 总有效率为 7 3 . 6 3 %, 治 疗 组 总有效 率 显 著
而凶险, 易 引起 高血压、 脑血 管病 , 且 有 意 外 摔 伤 可
选座位、 俯位、 扒 位等 , 可 于颈部 、 大椎 穴 、 风池 、 肩 井 穴
附近 寻找压 痛点 、 硬结 点或 肌 肉绷紧处 , 在 这些反 应 点
上进行揉按 、 推掐约 1 0 a r i n 。②远道点穴: 在手背 、 足 背、 小 臀前 外侧 、 小 腿外 侧 寻 找 压 痛点 , 于此 反 应 点 施

推拿手法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52例

推拿手法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52例
年 6月 , 笔 者 采 用 推 拿 手 法 结 合 针 刺 治 疗 颈 性 眩 晕 , 取 得 满 意 疗 效 ,现 总 结 报 告 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1 1 一 般 资 料 : 1 4例 均 为 本 院 门诊 病 人 ,按 就 诊 时 . 0
风 池 、天柱 、百会 、率 谷 、颈 3 颈 7夹 脊 穴 、阿是 ~
方 屈 曲 ,医者 左手 勾住 其 下 颌 部 以 固定 头部 ,右 手按 在 左 侧 肩 部 , 以 病 变 颈 椎 为 定 点 ,待 患 者 颈 部 缓 慢 旋 转 至 最 大 限 度 ,左 手 固 定 头 部 不 动 ,右 手 向 前 下 方 向 用 力 推 左 肩 部 ,此 时 可 听 到 关 节 复 位 的 声 音 , 手 法 即
椎 问孔 和椎 间隙 ,使 椎 动 脉 舒 张 伸展 ,解 除椎 动 脉 压 迫 。颈椎 卧位 旋转 定点 扳 法 可 以恢 复 颈 椎 正 常解 剖 位
置 和 生理 曲度 ,扩 大 横 突 孔 ,使 钩 椎 关 节 得 到 调 整 , 不 压迫 椎 动脉 ,解 除周 围神 经 压 迫 ,重 新建 立 颈 椎 和 椎 动脉 的平 衡 关 系 ,降低 交 感 神 经 的敏 感 性 ,从 而 达 到 椎基 底 动脉 对颅 内正 常 的血 液供应 。
4 体 会
1 2 诊 断标 准 :诊 断参 照 第 二 届 全 国 颈 椎 病 专 题 座 . 谈 会 拟定 的椎 动脉 型 颈 椎 病 的诊 断 标 准口 ,以 眩晕 为 ] 主要 症 状 ,伴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头 痛 ,颅 脑 多 普 勒
(C T D) 提 示 椎 基 底 动 脉 血 流 速 度 减 慢 , 颈 椎 X 线 摄
片或 MR 提示 有 不 同程 度 异 常 改 变 。同 时 排 除 耳 源 I 性眩 晕 、眼源 性 眩晕 、脑 血 管疾 病 、心血 管 疾 病 、内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20-08-27T02:48:46.12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5期作者:贾爽杰[导读] 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平均(43.5±3.2)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2d,平均(29.3±3.1)个月。

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颈性眩晕患者病例4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予以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口服天麻素片。

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结果针灸推拿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口服天麻素片对照组,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灸推拿;疗效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椎间盘变形、髓核突出、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48例患者均为2017年6月-2019年1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确诊为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4例,治疗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平均(44.3±3.5)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15d,平均(29.2±3.5)个月。

对照组男12例,女12例;年龄:平均(43.5±3.2)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12d,平均(29.3±3.1)个月。

2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①晕症:特点为一过性,发作性,常在变换体位或颈后仰、旋转时诱发,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猝倒;②枕颈神经痛征:常见枕大神经和(或)枕小神经痛,向枕上、头顶及眶、鼻根部放散,风池穴压痛敏感;③颈部僵痛征: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及臂从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征;④交感神经激惹征:如单侧后头痛,平衡失调,耳鸣,听力障碍,视物疲劳、雾状、涩沉,声嘶,咽部异物感,面部哄热,多汗,涕泪或眼鼻发干,忧郁焦虑精力不集中等,所谓巴-刘氏综合征(Syndrome of Bosse Lieou);⑤X线片征:常见寰枢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钩椎关节增生、变形,椎间隙变窄,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部分患者存在寰椎椎动脉沟环,除外耳源性眩晕和眼源性眩晕,经颅多普勒(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是指由于颈部疾病或损伤而引起的眩晕症状。

此病
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多发性复发等特点,患者经常感到头晕、眼花、出汗、心慌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意识障碍。

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转向中医
针灸治疗。

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共23例,年龄在37-64岁之间,平均年龄
为52岁。

对照组22例,年龄在36-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

在治疗组中,采用双侧肩峰下点、大椎、风池、肩井等穴位进行电针刺激,每次针刺20分钟,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给予口服西布曲明(普乐安片)0.5mg,每日3次,连续治疗4周。

经过治疗后,对患者的眩晕症状、颈部疼痛和肌紧张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治疗
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的眩晕症状得分平均从30.21±4.14降至12.08±3.04,颈部
疼痛得分平均从7.94±1.74降至2.73±1.02,肌紧张度得分平均从16.47±2.37降至
8.52±1.86。

另外,在治疗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针刺疼痛,但均能耐受,并未出现其他不良
反应。

综上所述,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的治疗疗效显著,可以较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和颈部
不适。

同时,针灸治疗安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在针对颈性眩晕开展治疗时,采取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产生的疗效。

方法 42例颈性眩晕患者被纳入研究中,开始收治时间为2021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1月,掷硬币进行分组,各21例,A组使用推拿治疗方法,B组额外使用针灸方法,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B组治疗效果比A组更理想(P<0.05)。

结论在针对颈性眩晕开展治疗时,采取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颈性眩晕;针灸;推拿治疗方法[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e start time of treatment was January 2021 and the end time was January 2022. They were pided into groups by tossing coins. 21 cases in each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assage in group A and acupuncture in group B.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group B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A (P <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an produce goo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key words 】 cervical vertig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therapy颈性眩晕是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造成,是一种中枢性眩晕。

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引言:颈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视觉运动疾病,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等症状。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性眩晕的患病率逐渐上升。

目前,针灸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针刺四神聪穴来治疗颈性眩晕,并评估其疗效。

材料与方法:选取10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50例。

治疗组进行针刺四神聪穴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组接受每周三次的针刺治疗,总计进行六次治疗。

对照组接受颈部按摩和热敷治疗,每天一次,总计进行六次治疗。

通过主观症状评估量表和颈椎功能评分表来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主观症状评估量表和颈椎功能评分表得分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改善也有一定程度,但与治疗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本研究采用针刺四神聪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四神聪穴位于头部,是中医经典穴位,具有清头目、舒筋活络、平肝潜阳等作用。

颈性眩晕在中医理论中与肝阳上扰、筋脉痹阻等因素有关。

通过刺激四神聪穴,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

结论:针刺四神聪穴作为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疗效。

通过刺激四神聪穴可以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和颈椎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本研究仅仅针对特定穴位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其机制和疗效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针刺四神聪穴治疗颈性眩晕获得了显著的疗效。

治疗组在主观症状评估量表和颈椎功能评分表上的得分均有显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针刺四神聪穴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等机制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

然而,本研究仅仅针对特定穴位治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其机制和疗效。

总体而言,针刺四神聪穴作为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和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分析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颈性眩晕则是指由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症状。

近年来,随着针灸疗法在治疗眩晕症方面的应用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灸对于颈性眩晕症状的缓解具有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临床疗效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作用机制以及疗效。

一、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1. 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颈椎病变导致的颈动脉血流不畅,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改善颈部肌肉的松弛度,减轻对颈动脉的压迫,进而改善颈动脉的血流情况。

2.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3. 调节颈椎肌肉张力颈性眩晕与颈椎肌肉张力增加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减轻颈椎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针灸还可以促进颈部肌肉的松弛,改善颈椎病变的情况。

1.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一项关于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发现,针灸组的眩晕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另外一项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系统评价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疗效显著。

许多临床医生在实践中也发现,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针灸不仅能够缓解眩晕症状,还能够改善患者的颈椎病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后,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1. 注意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舒适度调整针灸刺激的力度和深度,以保证治疗的舒适性。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也需要保持舒适的姿势和放松的状态,以增强治疗的效果。

2. 需要注意针灸的安全性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规范,并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针具,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患者也需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有资质的医生进行针灸治疗,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3. 治疗后需要做好康复护理在接受针灸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护理,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保持适度的运动和休息,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姿势,以巩固治疗的效果。

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刘少鸿,袁小霞(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陕西榆林719000)[摘要] 观察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将8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嗓胶囊5 m g 口服,1次/d;治疗组在此基袖上加用中医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1次/d,疗 程均为4周。

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组与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80.0%和52.5%,治疗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 s)均明显加快均<0.05),且治疗组明显快于对照组<0.05);2组治疗后国际D H I眩晕障碍量表和欧洲眩晕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均<0.05 ),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05)。

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手法推拿;针灸;老年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d o i:10.3969/j.i s s n.1008-8849.2019.01.024[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8 -884(019)01 -0083-04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系因颈椎退行性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所致[1]。

因老年人颈椎退行性改变较为普遍,故颈性眩晕多见于老年群体,其发病率大概占整个眩晕患者的1/[8]徐会彬.亚低温疗法辅助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 :7-88[9]Chisholim KI,Ida KK,Davies AL,et al. Hypothermia pro­tects brain mitochondrial function from hypoxemia in amurine model of sepsis [ J ].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16,36(11):1955 -1964[0]陈建时,郭蕾,潘利伟,等.长时程亚低温疗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6):574 -578[1]史博.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3):326 -330[12]付伟奇.高压氧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1)3508-3510[13]王志明,韩树生,李春波,等.高压氧综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效果[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1,8(4):31-2322,其发病情况与颈椎病的流行病学一致[2]。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分析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分析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4, 12 (5): 306-309 DOI: 10.1007/s11726-014-0794-6●●CLINICAL STUDYClinical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uina in Treating Cervical VertigoWang Zheng-xin,Chen Guang-hui, Zhang Jin-yi, Shi Xiao-cheng, Wu Li-chun, Feng Zhi-wei, Wang Kang, Ding Hui-chun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iwu City, Zhejiang 322002, ChinaAuthor: Wang Zheng-xin, bachelor,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of Chinese medicine.E-mail: zjywwzx@ CLC Number: R246.2Document Code: 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uina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ization, 258 cases with cervical vertigo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for the stud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129 cases in each.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uina therapy, while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just treated by the same acupuncture therapy a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10-day continuous treatments,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0%, versus 86.0%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After treatment,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ROM) scores in both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ll P<0.05);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group comparison of ROM score (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simple acupuncture treatmen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uina therapy has a better effect in improving the ROM of cervical vertigo patients, with higher clinical efficacy.Key WordsAcupuncture Therapy; Tuina; Massage; Vertigo; Spondylosis; Range of Motion, ArticularClinically, cervical vertigo (CV), also called vertebral artery ischemic syndrom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vertigo, and it’s mostly caused by organic lesions of cervico-occipital, neck-shoulder or other parts, or is caused by tissue dysfunctions[1]. The incidence of CV in the middle and elder population is relatively high.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there is a growing of aged population, as well as changing of people's lifestyles, thu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increases year by year[2]. Some studies suggested that acupuncture and tuina therapies could be used to treat CV[3-4].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uina in treating CV, 129 case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n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129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only by acupuncture as a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ults are reported as follows.1 Clinical Materials1.1 Diagnostic criteriaAccording to the summary of the third national cervical spondylosis topic discussion meeting[5], CV is a 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分析王正心,陈光辉,张锦义,施小成,吴礼春,冯志伟,王康,丁惠春义乌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322002,中国【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

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

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分析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颈性眩晕患者参与本次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颈椎手法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相比于对照组(80.0%)更高,组间对比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针灸推拿在治疗颈性眩晕中具有确切疗效,且安全性较高,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性眩晕;推拿;针灸【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1-0226-02颈椎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颈性眩晕是其主要临床症状,会给患者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1]。

中医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针灸推拿疗法在治疗颈性眩晕中具有确切疗效,受到患者一致好评。

本次试验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0颈性眩晕患者未研究对象,就针灸推拿对其治疗效果作如下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80颈性眩晕患者参与本次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

观察组中男性、女性各有23例、17例;年龄介于20岁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4.4)岁。

对照组中男性、女性各有21例、19例;年龄介于22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4.6)岁。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上述资料相比P>0.05,试验可行。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指导患者取坐位,伸直头颈,采取1.5寸长的毫针针刺其风池、肩井、印堂、太阳、颈夹脊等穴位,进针深度为1至1.2寸,针刺位置靠近脊柱,进针速度不可太快,留针时间为30分钟。

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申颖峰【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讨论我院2015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对照组40例接受针灸治疗,研究组40例接受颈椎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观察治疗状况,如疗效、不良反应、动脉血流指标等,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0.00%,且P<0.05.对比两组患者眩晕评分,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LVA、RVA、BA指标,P>0.05;治疗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分析后建议临床治疗颈性眩晕可考虑采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法,其疗效突出,在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上作用明显,且安全.【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35【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关键字]颈性眩晕;针灸;颈椎;手法推拿【作者】申颖峰【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中医医院颈肩腰腿痛科,湖北襄阳4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指人体颈部病变影响到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引起血流障碍,进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此疾病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较高。

颈性眩晕属于颈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造成的恶心、头晕等症状可频发性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学习、生活、工作等。

祖国医学治疗此疾病较为常用的方法则为针灸,虽疗效得到一定肯定,但仍然有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

现纳入80例患者分两组讨论。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两组讨论2015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患者,每组40例。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VS
意义
本研究的结论为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提供了 支持和依据,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指 导意义。同时,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讨针 刺治疗的机制和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展望及建议
展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 的机制,如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等方面的变 化,以及针对不同病因和病情的个性化治疗 方案。
针刺作为传统中医的重要治疗 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 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颈性 眩晕治疗。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 效,探讨其作用机制。
研究意义
为提高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提供 新的方法和理论支持,促进中医 针灸治疗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
CHAPTER 02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原理及研究现 状
改善脑供血
针刺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脑供血情况,增加脑部血流灌注,从而缓解因颈椎病变导致的脑部供 血不足。
调节血管功能
针刺治疗还能调节患者的血管功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进一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 ,提高脑部供氧供能。
CHAPTER 05
讨论及结论
讨论
针刺治疗原理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主要通过刺激 颈部相关穴位,调节气血循环和 神经功能,达到缓解眩晕症状的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现状
01
临床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性。这些
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02
机制研究
目前,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些研究表明,针刺可
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痉挛,从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
第 8第 l 8期 ・ 总第 9 8期
2l 0 0年 0 9月 ・下 半 月 刊
◎寸
O 教 F c
推拿 配合针刺治疗颈性 眩晕 6 例 0
翟 芳 江 苏省 睢 宁 县 中 医院针 推 科 ( 2 2 0) 2 10
关键词 :颈 性眩 晕 ;推拿 疗法 ;针 刺治 疗
d i 1 . 6 0i n1 7 —7 92 1 . .3 o: 03 9 . s . 22 7 . 01 0 4 9 s 6 0 8
占 3 %,好转 1 5 2例 ,占 2 %,无效 9例 ,占 1%,总 0 5 有效率为 8 %。 5
不稳 、失眠 、突然跌倒等症状 ,是 中老年人 的常见病 、 多发病 ,好发于长期伏案工作者 。笔者在近 几年来采用
推 拿 配 合 针刺 治疗 颈 性眩 晕 6 0例 ,取得 满 意疗 效 ,现 总 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文章 编号 : 1 7 —7 9 ( 0 0 1—0 30 6 2 2 7 2 1 )・80 4 — l
颈性眩晕即椎动脉型颈椎病 ,主 要 由于颈椎 骨质增
生 或 颈 椎 问盘 退 变 ,而 致 脊 柱 内外 平 衡 失调 , 引起 颈 椎 骨 、关 节 及 周 围韧 带 、肌 肉等 产 生 一 系 列 的 病 理 变 化 ,
椎 器 质 性 病 变 ,并 非 导致 颈 性 眩 晕 的主 要 原 因 ,颈 性 眩
1 一般 资料 . 1
本组 6 0例病人 ,其 中男性 3 例 ,女性 5
2 5例 ,年 龄 3  ̄7 5 0岁 ,病 程 4个 月 至 3年 。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眩 晕 , 间 歇 性发 作 , 与 头 部 的 活 动姿 势有 关 . 呈 常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颈性眩晕症160例-精选文档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颈性眩晕症160例-精选文档

针刺配合按摩治疗颈性眩晕症160例1 临床资料本组160例中,男性95例,女性65例,20岁以下者2例,占1.25%;40~59岁107例,占66.9%;60岁以上者51例,占31.9%,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3年,其中合并有左肩及左上肢疼痛麻木者52例;合并有右肩及右上肢疼痛麻木者44例;单纯眩晕症者64例,160例都有眩晕症。

2 治疗方法2.1 原则疏通经络,解除颈部软组织痉挛,拨正偏歪棘突,缓解或消除对交感神经、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调整颈椎内外平衡,改善部血液循环。

2.2 方法采用先针刺之术,后按摩之法。

针刺取穴:风池(双)、绝骨(双)、后溪(双)、太冲(双)、合谷(双)、四神聪、颈椎夹脊C4~C6,配穴酌情加风府、魄户等。

以上穴位分两组,交替使用,用G6805II型电麻仪,通电留针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手法按摩:嘱患者俯卧位,先点揉颈椎两侧四线(颈夹脊线、风池膈俞线、胸锁乳突线、冈上线),然后以指代针,点按风池,颈椎两侧敏感点和阳性结节处及肝俞穴、肾俞穴、涌泉穴。

接着属患者仰卧位,拔伸牵引头部及旋扳颈部,同时医者用两拇指或鱼际分推头部,用多指在头部用撒散法以梳头皮,回旋性轻抓法,拇指揉压督脉线、胆经线,同时点揉百会、三阴交、太冲等穴,最后用手指提发叩头结束,以上为1遍,每次3次即可,10次为1疗程。

3 治疗效果3.1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功能;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能做一般工作;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消失,不能做正常工作。

3.2 治疗结果 160例中,痊愈136例,占85%;显效20例,占12.5%;好转4例,占2.5%,总有效率达100%。

4 典型病例患者,肖某,女,46岁,干部,2007年8月20初诊。

主诉:头晕反复发作3年,加重3 d。

患者于 3 d前因工作疲劳出现头晕目眩,即来我科就诊,主症:患者头晕目眩,呕吐,不能进食,时有颈后酸胀,左手指麻木,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B超示肝肾正常,左椎动脉小,颈椎四位片示C4~6增生,生理曲度变直,BP105/65mmHg,椎间孔挤压试验(+),左背从神经牵拉试验(+),患者精神较差,不寐,纳差,二便调,舌淡脉细弱。

颈性眩晕患者应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颈性眩晕患者应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颈性眩晕患者应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3-02-24T03:27:37.6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2期作者:郑传英[导读] 分析温针灸联合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疗效。

郑传英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100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联合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2021.10至2022.9接治的74例颈性眩晕患者展开客观分析,并随机将其进行分组处理,其中对照组(37例)实施温针灸治疗,研究组(37例)实施析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部功能及疼痛指标、临床疗效。

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部功能(ESOV)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V AS)指标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者数据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温针灸联合推拿疗法运用到颈性眩晕患者临床治疗中,可以有效改善其颈部活动功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促使其临床疗效显著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性眩晕;温针灸;推拿;临床疗效颈性眩晕是一种神经内科较为常见综合征,该病指的是肌肉、神经以及血管等部位发生功能性、器质性变化,导致椎动脉血流障碍问题发生,大脑供血量不足,从而引发眩晕。

当前,为有效改善经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本文主要择取我院收治的74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客观研究,明确温针灸联合推拿疗法的临床应用疗效,最终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21.10至2022.9接治的74例颈性眩晕患者展开客观分析,并随机将其进行分组处理,每组37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25-70岁,均龄(48.39±6.10);研究组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26-69岁,均龄(48.22±6.39)。

两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研究分析。

1.2治疗方法1.2.1对照组实施温针灸治疗。

针刺推拿枕下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针刺推拿枕下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针刺推拿枕下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推拿枕下三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9月的门诊和住院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

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推拿枕下三穴为主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西比灵、尼莫地平等药物进行治疗,10 d 为一疗程,观察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1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显愈率83.3%和总有效率9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3%和8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局部病变软组织,针刺配合推拿枕下三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针刺;推拿;枕下三穴;软组织;颈项眩晕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属于颈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眩晕和平衡失调为特征,且多数患者伴有颈项疼痛的疾病,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伴有枕下部不适、自觉头脑不清醒。

本文中笔者采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42例颈性眩晕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9月的门诊和住院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

治疗组42例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4~73岁,平均(42.2±10.3)岁;病程最短2 d,最长36个月,平均(10.5±4.6)个月。

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26~71岁,平均(43.5±10.6)岁;病程最短2 d,最长34个月,平均(10.2±4.9)个月。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部肌 肉 , 约l 0~1 5 m i n , 然后点压风府 、 风池 、 阿是穴 、 意义 ( P< 0 . 0 5 ) , 见表 2 。
表2 2组 眩 晕 评 分 对 比 ( 分, 4 - s )
肩井 等局 部穴位 , 每穴 1~ 2 mi n , 轻 重 以患者 耐 受度 为 限; 按 摩 时确认 患 者 病 变 部位 , 待患者精神、 肌 肉完 全 放松 后实 施颈 椎旋 转复 位手 法 。按摩 、 点穴 每 日 1次 , 旋转 复位 手法 首 日操 作后 如判 定 复 位 无 效 , 可 隔天 再
晕 的诊 断标 准制定 : 1 ) 有 颈部 劳损史 ; 2 ) 以眩晕 为主要 椎 、 夹脊 等 穴 , 以 2~3 c m 艾 条 套 于针 灸 针 针 柄 上 点
W OR L D CHI N ES E ME DI C I NE Ma y . 2 0 1 3, V o 1 . 8, No .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7 2 0 2 . 2 0 1 3 . 0 5 . 0 2 5
颈 性 眩晕是 颈椎 病 主要症 状 之 一 , 其 造 成 的头晕 、 症状 , 可伴 有恶 心 、 头痛 、 呕吐 等症 状 ; 3 ) 枕大神经、 上 恶 心可 频繁 发作 , 严 重影 响患 者 的工 作 、 生 活 。针 灸 是 I 临床治 疗颈 性 眩 晕 的 常用 手 段 , 疗 效 虽 然 肯定 但 仍 有 颈段 可有 压痛 ; 4 ) 颈 部影像 学 检查 发现 颈椎 曲度 改 变 、 钩椎关 节 骨质 增生 , 椎管 狭窄 等病 变 ; 5 ) 颅脑 多普 勒 检
均( 3 8 4 - 9 ) 岁; 病程 l d到 2年 , 平均 ( 3±1 ) 个 月 。治 池 ( 双) 、 百会 、 天柱 、 上星 、 大椎 、 颈部夹脊 穴等 , 穴 位

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3活络,用于治疗上肢不遂㊁肘臂疼痛㊁挛急;臂臑㊁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可通经络,缓解肩臂疼痛;新极泉属手少阴心经,可通经活络㊁舒筋散结;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可祛邪强筋骨;颈百劳属经脉奇穴,可调节脏腑功能㊁疏经活络㊂研究显示,电针给予穴位刺激,结合脉冲电及针刺效果,可加速得气,加大刺激量,增加临床疗效[11];所用密波可降低神经应激功能,从而抑制感觉神经,产生镇痛作用[12];电针中电流产生的电场可促进神经细胞产生极化效应,刺激神经纤维主动运动,增强神经细胞内物质活动能力,加速轴突运输速率,改善机体代谢,有利于脊髓㊁神经组织再生,促进臂丛神经修复[13]㊂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C MA P情况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联合组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峰值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联合组P D M SF M㊁GM F C S中A区及C区评分高于参照组,F M F M中B区㊁C区㊁D区评分高于参照组,说明电针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促进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㊂熊英等[14]采用电针辅助作业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小儿,患儿正中神经㊁腋神经传导速度等电生理指标得到改善,上肢活动度㊁运动功能得到提升㊂综上所述,电针联合生物反馈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神经电生理指标㊁股动脉及腋动脉血流速度,促进患儿运动发育,改善患儿肢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㊂参考文献[1]麻永华,伊飞.刃针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臂丛神经损伤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4):44-45. [2]赵孝甫.8字绷带固定致双臂丛神经损伤1例治疗体会[J].罕少疾病杂志,2001,8(4):56-57.[3]陈定章,丛锐,郝纪锟,等.高频超声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11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491-492. [4]李凤岩,朱爽,王佳楠.作业疗法结合B o b a t h疗法对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上肢能力的对照研究[J].康颐,2022(1):19-21.[5]C H U N GKC,Y A N GL J S,M C G I L L I C U D D YJ E.臂丛神经损伤临床诊疗与康复[M].赵睿,丛锐,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46-248.[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41,143. [7]戴万亭.诊断学基础[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284.[8]栗娜,李秋玲,常靓,等.非巨大儿肩难产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预测[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1)17-21. [9]张健,赵澎.电针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18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7,13(4):61-64.[10]许会梅,尚清.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运动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5): 108-110.[11]高维斌.针刺十绝:神经病针刺新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22,25,26.[12]尚艳杰,喻燕鸣,田絜天.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4):610-612.[13]唐启华,马建,郭容经.电针㊁推拿对周围神经损伤肌肉酶组织化学改变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 23(3):59-64.[14]熊英,阳伟红,欧阳云,等.电针辅助作业疗法治疗小儿臂丛神经损伤4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21, 17(6):84-88.(收稿日期:2022-03-25)通信作者:于金栋,E-m a i l:878650511@q q.c o m第一作者:侯金雨,E-m a i l:h j y878658511@163.c o m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侯金雨1于金栋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ʌ摘要ɔ颈性眩晕是一种由颈部病变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㊂天柱Ⅱ穴是于金栋主任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选穴㊂该文简要说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主流观点㊁中医对眩晕的认识㊁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总结分析天柱Ⅱ穴的解剖位置㊁作用及可能发挥的作用机制,并附医案1则㊂ʌ关键词ɔ颈性眩晕;天柱Ⅱ穴;针灸;于金栋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3.1319颈性眩晕(c e r v i c a l v e r t i g o,C V)主要是由于颈部6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肌肉损伤㊁颈椎间盘突出㊁颈椎小关节紊乱㊁颈椎椎体增生㊁颈部受到外部损伤等,引起挤压㊁压迫交感神经或椎动脉,进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症状[1],常伴有恶心㊁呕吐㊁头项及肩背部痛㊁耳鸣㊁视物模糊㊁心律异常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及工作模式发生改变,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因此对于颈性眩晕的探讨和研究越发必要㊂本文介绍针刺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经验㊂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目前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但主流观点主要包含椎-基底动脉学说㊁交感神经学说㊁神经体液因子学说及本体感受器学说㊂其中椎-基底动脉学说主张各种原因压迫椎动脉,进而导致后循环一过性缺血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但随着研究深入,该学说逐渐被淘汰,椎动脉受压㊁狭窄和迂曲等只是眩晕的致病危险因素,在眩晕发作的同时需伴有其他病因[2]㊂交感神经学说则主张包绕椎动脉的交感神经丛受到颈椎病变的机械刺激,使椎-基底动脉反射性收缩,迷路缺血并引起相关症状㊂研究表明,颈性眩晕交感神经学说比椎-基底动脉学说更具相关性[3]㊂神经体液因子学说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某些具有较强收缩血管作用的体液因子异常升高,使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㊂研究认为,内皮素(E T )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 G R P )这一对内源性血管因子可保持后循环血管的舒缩平衡,此平衡打破则会引发血供异常[4]㊂在本体感受器学说中,颈部存在较多的本体感受器,有研究认为颈性眩晕可能与椎间盘内的鲁菲尼小体升高有关,并且与颈椎挥鞭样损伤有较高的相关性[5]㊂这几种学说之间相互交叉,但又各有不同,目前仍处于争论与探讨研究中㊂2 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对眩晕的记载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称其为 眩 眩冒 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中提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提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还将眩晕的病因归为髓海不足㊁邪中㊁血虚㊁气郁等㊂另外,‘灵枢㊃大惑论“中提出 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表明眩晕与颈项部的病变关系密切㊂张仲景提出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认为痰饮也是致病因素之一,以泽泻汤治疗㊂孙思邈在前人基础上加入痰㊁热㊁风的致病因素,如‘备急千金要方“中 痰热相感而风动,风心相乱则瞀,故谓之风眩 ㊂宋㊃严用和认为六淫和七情内伤也可使人眩晕,‘济生方㊃眩晕门“记载: 所谓眩晕者 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㊂ 至金元时期,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更加完善,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 补土派 李东垣认为脾胃气虚所致的虚痰可引起眩晕;与李东垣认为的 虚痰 不同, 攻下派 张子和认为实痰致眩,并用瓜蒌散以吐法论治; 寒凉派 刘完素则提出风火相搏而致眩晕; 养阴派 朱丹溪认为 痰夹气虚并火 ,主张 治痰为先 ㊂明清时期,各大医家对眩晕又有了新的认识㊂张介宾认为 无虚不作眩 当以治虚 ㊂虞抟首创瘀血致眩理论,并在‘医学正传“中提到 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表明当时已认识到眩晕与中风的密切联系㊂至今,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已经较为完善,并将眩晕的主要病因归为情志不遂㊁年老体弱㊁饮食不节㊁久病劳倦㊁跌仆损伤及外感六淫,病机则概括为风㊁痰㊁瘀㊁虚,以内伤为主,内生的风㊁痰㊁瘀㊁虚引起肝风内动㊁清阳不升㊁清窍不宁而表现出眩晕症状㊂眩晕多反复发作,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临床上常相兼为病㊂3 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颈性眩晕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常伴有耳鸣㊁视物模糊㊁心悸㊁恶心呕吐㊁肩颈部疼痛等症状,其发作往往有一定的诱发体位,如转头㊁起卧床㊁抬头或仰头等颈椎活动[6]㊂患者往往会出现颈部棘突或椎旁压痛㊁肩颈部肌肉挛痛等㊂颈椎运动负荷试验是诊断颈性眩晕的重要参考指标,也可作为与非颈性眩晕鉴别的重要方法之一[7]㊂辅助检查方面,可通过X 线㊁C T ㊁M R I㊁血管造影㊁彩色多普勒等帮助诊断㊂颈性眩晕通常需要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㊁梅尼埃病㊁前庭神经炎㊁神经内科相关疾病㊁更年期综合征相鉴别㊂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易与颈性眩晕相混淆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机制主要为卵圆囊斑内的碳酸颗粒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因此眩晕的发作往往伴有体位变化,持续时间较为短暂,通常为几秒到几十秒[8],最长不会超过60s ,而颈性眩晕发作时间短至几秒,长可达两周以上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也具有疲劳性,不伴有耳鸣,而颈性眩晕可伴有耳鸣㊁肩颈部或肩背部痉挛㊁僵硬或疼痛,D i x H a l l p i k e 试验㊁S i d e -l y i n g 试验及滚转试验可协助诊断[9]㊂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7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3眩晕㊁波动性听力下降㊁耳鸣和/或耳闷胀感㊂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多为20m i n至12h,无特殊诱发体位,并且出现波动性听力下降㊂听力学检查证实患耳有低到中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10],可与颈性眩晕相鉴别㊂前庭神经炎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多为1~3d,部分患者可达3周,无耳鸣㊁耳聋,发作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甩头试验㊁冷热试验等可帮助鉴别[8]㊂神经内科相关疾病所表现的眩晕一般与体位变换无关,由于存在器质性病变,查体多有阳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见异常㊂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期及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㊁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表现为烦躁易怒㊁失眠㊁盗汗㊁眩晕㊁心悸等症状,其眩晕与体位变化无关,且无眩晕时也可发生其他症状,第二性征可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卵泡刺激素(F S H)及促黄体生成素明显升高,雌激素水平降低(低于卵泡早期的水平)[6,11],由此可与颈性眩晕相鉴别㊂4天柱Ⅱ穴4.1天柱Ⅱ穴的解剖位置天柱Ⅱ穴是吾师于金栋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选穴,吾师从医30余年,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发现此穴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㊂天柱Ⅱ穴位于膀胱经,后正中线旁开1.3寸,天柱穴直下约0.6寸(同身寸),其下有枕大神经穿出于头下斜肌与枢椎弓板之间,同时也有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是椎动脉第2段和第3段的交接部位[12]㊂4.2针刺天柱Ⅱ穴可能的作用机制该穴下为枢椎,与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位置十分接近,此处为椎动脉走行第2段与第3段的分界,而临床多以第2㊁3段发病率较高[13]㊂受寰椎横突长度影响,其横突孔也最靠外,所以椎动脉出枢椎横突孔后必然会出现较明显的弯曲,因此枢椎成为应力中心㊂而颈部的旋转及50%的屈伸功能主要由寰枢关节完成[14],寰枢关节作为连接头颈部的重要枢纽,承担颈椎40%以上的活动功能[15]㊂特殊的结构与功能致使寰枢关节易发生紊乱,关节的紊乱及位置的变化则会使椎动脉受到压迫㊂星状神经节㊁椎神经交感神经丛㊁颈中神经节与椎动脉相伴行,因此受到刺激后也会使椎动脉发生痉挛,导致颈性眩晕[16]㊂另外,天柱Ⅱ穴为多数此类患者都存在的一个扳机点㊂扳机点位于骨骼肌紧张带上,包括激活扳机点和潜伏扳机点,在受到刺激后可产生疼痛,从而减少肌肉活动㊂而颈部存在大量本体感受器,颈椎关节突关节处有最密集的神经支[17]㊂研究显示,通过测定颈椎关节位置误差,指出本体感觉障碍可存在于颈痛患者中[18-19]㊂颈部肌肉退变或受损后可触发扳机点,进而使位于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受到影响[20],引起眩晕㊂针灸对于扳机点的作用效果明显且优越,通过针刺扳机点能降低扳机点的活性,缓解肌肉及筋膜痉挛,改善本体感受器紊乱情况,缓解眩晕㊂有研究将针刺扳机点的作用机制归纳如下:破坏非正常运动神经终板区;通过针刺导致周围组织及毛细血管的微小损伤,以达到缓解肌肉痉挛㊁促进血液循环㊁镇痛等目的;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缓解疼痛[21-22]㊂5验案举隅患者,女,55岁,2021年1月25日初诊㊂主诉:头晕伴右侧颈项部疼痛10余天,加重3d㊂患者自诉10余天前劳累受寒后出现头晕伴右侧颈项部疼痛,未进行治疗,3d前颈部活动后头晕及颈项部疼痛加重,其间有反复且无规律的头晕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头晕发作时不能行走,视物旋转,体位变化时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科㊂既往否认高血压病㊁糖尿病㊁冠心病等病史㊂入院症见:头晕伴颈项部疼痛,体位变化时加重,视物旋转,偶有恶心,无呕吐,无胸闷㊁心慌㊁耳鸣㊁视物模糊,纳差,寐差,二便可,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㊂体格检查:血压:109/ 66mm H g(1mm H gʈ0.133k P a),心率77次/分,双侧颈部存在散在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霍夫曼征(ʃ),旋颈试验(+),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四肢腱反射及肌力正常,四肢感觉正常㊂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颈韧带钙化㊂颈部彩超示:双侧颈动脉内膜粗糙伴左侧斑块形成,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双侧锁骨下动脉内膜粗糙㊂西医诊断:颈性眩晕㊂中医诊断:眩晕-气滞血瘀证㊂治疗:针刺百会㊁风池(双)㊁内关(双)㊁太冲(双)㊁天柱Ⅱ穴(双),以天柱Ⅱ穴(双)为主穴,30m i n内行滞针雀啄手法3次,即针刺得气后向外侧捻转针柄达到滞针效果,使针感向以刺入点为圆心的半径3c m范围辐射,再行雀啄针法3次,余穴行平补平泻法,以得气为度㊂每日1次,每次30m i n,连续治疗5d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㊂嘱患者注意肩颈部保暖,减少低头伏案及过度劳累,平素按摩风池穴保健㊂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颈项部疼痛减轻,头晕症状较前缓解㊂治疗两个疗程后,患者头晕8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未再发作㊂按语:该患者颈项部劳损较重,加之突然劳累受寒,使颈部肌肉紧张痉挛,患者先天椎动脉条件较差,后期颈部韧带钙化,关节失稳,从而经络不通,气血不畅,发为眩晕㊂针刺百会㊁风池㊁内关㊁太冲㊁天柱Ⅱ穴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椎动脉供血㊂另外,滞针法可以松解局部组织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有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23];雀啄法通过快速提插,增加刺激量,扩散针感[24],满足应用扳机点治疗应反复刺激,以肌肉跳动为度的特点[25]㊂嘱患者按摩风池穴,由于此穴下分布有枕动脉㊁枕静脉及椎动脉,按摩此穴,可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26],舒张血管,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改善椎动脉㊁基底动脉血供[27]㊂嘱患者平时注意保健,避免再发㊂6 小结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临床中颈性眩晕患者逐渐增多,发作时患者较为痛苦,影响工作和生活,针刺天柱Ⅱ穴为主的治疗手段可缓解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希望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提供新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吴志强,郁金岗.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㊁诊断与中医治疗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2020,39(11):162-165.[2]李剑峰,唐福宇.颈椎病性眩晕发病机制新进展[J ].颈腰痛杂志,2020,41(1):112-114.[3]L I U H ,Y O S H I HA R U K .A n t e r i o r c e r v i c a l d i s c e c t o m y a n d f u s i o n t o t r e a t 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 l o s i sw i t hs y m p a t h e t i cs y m p-t o m s [J ].JS p i n a lD i s o r dT e c h ,2011,24(1):11-14.[4]L IY ,Z HA N G H P ,L I A N G Y ,e t a l .E f f e c t so fh y p e r b a r i c o x y ge no n 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f u n c t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s l o w c o r o n a r y fl o w [J ].C a r d i o l J ,2018,25(1):106-112.[5]Y A N GL ,Y A N GC ,P A N GXD ,e t a l .M e c h a n o -r e c e p t o r s i n d i s e a s e dc e r v i c a l i n t e r v e r t e b r a ld i s ca n dv e r t i g o [J ].S p i n e ,2017,42(8):540-546.[6]赵鑫,李中实.颈性眩晕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2):109-111.[7]李中实,石东平,刘成刚,等.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意义[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24(10):8-10.[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11):805-812.[9]拉贵,舒大青,何宗国,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为颈性眩晕的个案分析[J ].西藏医药,2020,41(6):143-144.[10]梅尼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2次学术大会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大会暨眩晕高峰论坛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7:111-117.[11]倪青,郭赫.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诊断与中医药治疗策略[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11):1266-1268.[12]瞿东滨,钟世镇.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J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1999,8(1):33-34.[13]范炳华,许丽,林敏,等.椎基底动脉三维C T 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寰枕段形态学改变的观察[J ].中国骨伤,2015,28(1):39-42.[14]郎伯旭,刘斯尧,方震宇,等.椎动脉分段观点在颈性眩晕发病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3):61-62.[15]徐明国.寰枢椎骨性血管结构与椎动脉一致性观察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9.[16]白晓东,叶启彬,邢更彦,等.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2):160-161,201.[17]W Y K EB .C e r v i c a l a r t i c u l a r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t o p o s t u r e a n d g a i t:t h e i rr e l a t i o nt o s e n i l e d i s e q u i l i b r i u m [J ].A g e A g e i n g ,1979,8(4):251-258.[18]G I L L K P ,C A L L A G H A N MJ .T h em e a s u r e m e n to f l u m b a rp r o p r i o c e p t i o ni ni n d i v i d u a l s w i t ha n d w i t h o u tl o w b a c k p a i n [J ].S pi n e ,1998,23(3):371-377.[19]R E V E L M ,A N D R E -D E S HA Y SC ,M I N G U E T M .C e r v i -c o e e p h a l i ek i n e s t h e t i cs e n s i b i l i l t y i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e r v i c a l p a i n [J ].A r c hP h y s M e dR e h a b i l ,1991,72(5):288-291.[20]王岩松,姚猛.肌筋膜扳机点的研究进展[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3):230-231.[21]S I M O N S DG ,M E N S E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n dm e a s u r e -m e n t o f m u s c l e t o n e a s r e l a t e d t o c l i n i c a lm u s c l e p a i n [J ].P a i n ,1998,75(1):1-17.[22]G U N N C C ,M I L B R A N D T W E ,L I T T L E A S ,e t a l .D r yn e e d l i n g o fm u s c l em o t o r p o i n t s f o r c h r o n i c l o w -b a c k pa i n :a r a n d o m i z e d c l i n i c a lt r i a l w i t h l o n g -t e r m f o l l o w -u p [J ].S pi n e ,1980,5(3):279-291.[23]王尚臣,单文哲,孙淑芬.滞针术[J ].中国针灸,2011,96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331(3):227-231.[24]张智龙.雀啄术初探[J ].中国针灸,1998,18(8):53-55.[25]王列,马铁明,曹锐,等.阿是穴与激痛点浅议[J ].中医药导报,2016,22(20):12-14.[26]赵焕军,贾红玲.风池穴古今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8):87-91.[27]贺思,赵晓峰,文妍,等.不同针刺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双盲对照试验[J ].中医杂志,2015,56(6):478-482.(收稿日期:2022-04-10)作者:刘小刚,E -m a i l :l i u x i a o g a n g202204@163.c o m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治疗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刘小刚(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ʌ摘要ɔ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治疗老年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㊂方法:选取7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采用传统小针刀治疗,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 A S )㊁肩关节功能评分(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及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2㊁6周,两组患者V A 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㊁6㊁12㊁18周,两组患者V A 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12㊁18周后V A 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前,两组患者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 o n s t a n t -M u r l e y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针对老年肩周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相比传统小针刀治疗效果更好,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㊂ʌ关键词ɔ 老年肩周炎;痹证;小针刀;超声引导;疼痛;肩关节功能中图分类号:R 245.3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320肩周炎是老年群体的常见关节疾病,由关节退变㊁外伤㊁劳损等因素引起肩关节囊及其邻近软组织慢性炎症所致,主要表现为肩周疼痛㊁关节活动受限等,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㊂小针刀是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使用针刀松解病变结点,使用手法破坏肩关节软组织粘连㊁挛缩等病理结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㊂然而,大部分小针刀手术以传统盲法操作为主,在整个操作期间不借助其他医学辅助手段,凭借术者的操作经验与患者的反馈等进行操作,导致疗效欠佳㊂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及进步,超声逐渐被应用于各项手术治疗中,尤其是在关节疾病中疗效显著㊂本研究对老年肩周炎患者分别应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与传统小针刀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省中医院骨关节科在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0例老年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㊂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60~81岁,平均(69.85ʃ2.74)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平均(1.15ʃ0.24)年㊂研究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60~80岁,平均(70.21ʃ2.6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5年,平均(1.20ʃ0.35)年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2]中临床伦理学原则㊂1.2 诊断标准 ①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部自觉沉重,肩部窜痛,遇劳累㊁风寒疼痛加重,舌质淡或暗,舌苔白腻,脉弦浮涩[3]㊂②西医诊断符合‘肩关节疾病针刀治疗与康复“中肩周炎的诊断标准:肩周疼痛明显,夜间更甚,且无法安静入睡;因劳累㊁天气改变而诱发或加重;做外旋㊁外展㊁上举和内收等动作时肩关节有明显活动障碍表现;肩部惧冷,局部有萎缩㊁痉挛[4]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结合X 线检查与临床体征表现,符合针刀手术治疗指征;年龄60~85岁;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晓同意,且能接受随访㊂1.4 排除标准 合并关节脱位㊁骨折者;合并肩部肿瘤或风湿性关节炎者;患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肺部感染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存07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3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针刺配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针刺配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标签:颈性眩晕;针刺;脊柱微调手法颈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异常传入神经活动而发生的异常空间定位和共济失调的非特异性感觉障碍[1],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临床以眩晕为主要症状,伴有头痛、颈肩部疼痛、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症。

笔者运用针刺配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0年8月-2011年10月本院针灸推拿科门诊颈性眩晕患者,共60例。

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8.23±8.56)岁,平均病程(12.35±9.21)月;对照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6.55±7.37)岁,平均病程(11.56±9.14)月。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表现者;②年龄30~70岁(包含30岁和7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小于30岁大于70岁者;③虽有眩晕,但X线片或TCD检查提示无异常者;④颈椎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结核,肿瘤,感染者;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⑥患者依从性差,或应用其他药物、进行其他治疗影响结果判定者。

1.5 治疗方法1.5.1 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

取穴:百会、风池、天柱、完骨、颈椎夹脊穴。

加减:风阳上扰型加肝俞、行间;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膈俞;痰浊上蒙型加丰隆、中脘;肝肾阴虚型加肝俞、肾俞、太溪;头痛加太阳;颈肩痛加阿是穴、合谷、后溪。

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进针得气后,行间、太阳以泻法为主,太溪、足三里以补法为主,余穴以平补平泻方法为主,每次留针30 min,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4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推拿手法;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临床疗效
颈源性眩晕是由于颈部劳损致椎动脉受压引起脑供血不足出现
的综合症状群。

颈椎骨关节、椎间盘及周围组织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韧带钙化、骨质增生[1]、脊柱周围软组织肿胀等,直接或间接刺激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患者多表现为胸闷、失眠、眩晕等临床症状。

颈椎间盘突出、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均可引起本病,本文介绍我院应用针刺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观
察组年龄在35~73岁之间,平均54.4±5.2岁,男性12例,女性33例,病程在1个月~8年之间,平均3.5±2.2年;对照组年龄在37~75岁之间,平均55.4±5.7岁,男性15例,女性30例,病程在2个月~9年之间,平均4.2±2.5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应用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患者均应用中药半夏白术汤加减辩证施治,半夏12g、白术12g、天麻15g、钩藤15g、陈皮10g、泽泻15g、夜交藤12g,呕吐者加旋覆花10g、头胀者加川芎、蔓荆子各12g,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者加党参20g、升麻6g,水煎服,每天1剂,14d为1个疗程,针刺取穴风池、百会、天柱、颈3~7脊穴,阿是穴,操作应用0.3×40mm毫针,天柱、风池穴进针0.8寸,顺时针旋转得气,使针感向上传导,合谷、百会应用逆时针平补平泄,针刺治疗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加用推拿手法,推拿手法目的是松解头、颈、肩、背部肌肉痉挛,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头部、颈、肩、背部采用按揉、拿捏等中医手法操作10min,后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天宗、百会等诸穴,时间为5min,行颈椎间隔牵引手法约2min,14d为1个疗程;正脊手法是调整颈椎,恢复颈曲,扩大椎间孔、根突孔孔径,消除软组织异常应力,患者取坐位,双手检查颈椎,一般有c2、c5椎体有偏移[2],左手拇指触及偏移的椎体棘突固定,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向左轻推,听到咔哒声响,提示复位成功,不成功者,可在第2天再复位1次,早
期眩晕症状明显者不宜使用此手法[4],患者经复位症状缓解后以理筋手法巩固。

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5],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症状评价包括眩晕、颈肩痛、颈屈伸、眩晕时加重、椎间孔压迫试验阳性,每项20分,总计100分。

1.3入选标准入选患者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颈性眩晕诊断标准,有眩晕、恶心、呕吐表现,因颈部体位变化,如头部过度旋转屈曲加剧,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旋颈试验(+),经多普勒超声(c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除外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高血压。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治疗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明显降低与对对照组患者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变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临床易被误诊为神经内科、心内科及耳鼻喉疾病,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椎-基底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及枕叶内侧面皮质血
液,位于脑干前庭系统对缺血敏感度较高,椎-基底血供不足时,可引起眩晕。

有文献资料报道颈椎退变所致的阶段性失稳及由此产生的颈部慢性软组织损害、无菌性炎症对椎动脉周围的神经刺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颈椎牵引能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结构及动力学稳定。

中医推拿手法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所致的血流速度异常有双向调节作用,并能使部分血管形态发生逆转性改变[3],颈椎旋转复位能使偏歪的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达到脊柱正常的内在平衡关系,解除椎动脉牵拉及扭曲的因素,椎动脉血液循环通畅,改善脑内循环、眩晕症状随之消失。

传统医学认为颈性眩晕主要是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及淤血内阻所致,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主。

本文应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针刺可疏通气血,通络止痛,调节太阳经,升补髓海,泄丰隆可化痰祛湿,补三阴交可补益肝肾,《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炫,皆属肝,风性主动,肝风内起[4],目眩物摇,遂作呕吐呃逆。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是治风要穴,百会穴为全身气血汇聚之穴,颈部夹脊穴是局部取穴,是治疗头部疾病的要穴,天柱、率谷作用是补益脑髓,可以增强活血通络,增加脑部血流,达到减轻眩晕的目的。

诸穴配合,能达到平肝息风,化痰通络[5]、镇静安神的作用,现代药理认为,针刺风池穴后能解除脑血管痉挛,有扩张和收缩脑血管的双重作用,进一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军,沈国权,房敏.颈源性眩晕临床研究及手法治疗进展[j].按摩与引导,2009,19(5):56.
[2]钟建兵,田野.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8):162—163.
[3]侯燕鸣,郑建国.针刺加百会灸及督脉走罐治疗劲性眩晕3o例[j].中国现医生,2007,45(10):83.
[4]郑遵法,冯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5):74,80.
[5]孙月华.针刺颈椎夹脊穴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7,38(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