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系紊乱到关系和谐——关于语文教学如何立足言语形式问题初探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上和谐、有效地沟通

浅谈语文课堂上和谐、有效地沟通

浅谈语文课堂上和谐、有效地沟通在和谐的气氛中生活,心情是愉快的,思维是活跃的。

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一个适宜的“土壤”。

语文课堂上怎样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有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而应以一个合作者、启迪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给学生以爱,对学生“和风细雨”,做到“随风潜入人,润心细无声”,从而使学生从内深处去接受老师,把老师当成是一个知心朋友。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形成了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沟通。

宽松、愉悦使师生之间极具亲和力,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动了真心,吐了真情,就敢于奇思妙想,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胡说八道”。

如《20年后的……》这题习作,我对学生说:“我真荣幸,能与这么多朋友一起畅想未来,共享欢乐”。

有学生举手说:“老师真把我们当朋友?”我肯定地说:“对呀!”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地去想象。

这时,我又对学生说:“怎样想就怎样说”,“你们自由选择,想怎样写就怎样写”。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独特见解用喜爱的方式写出来。

再如又一次初读课文后,请同学起来讲讲课文的故事内容,没有学生举手,就说:“怎么,没有同学敢说?大胆一点!”还是没有同学举手,这时有点生气了:“怎么回事?平时你们不都挺能说的嘛?”看到老师不高兴了,前排的一位同学犹犹豫豫地把手举起来。

我看了他一眼,慢慢地环顾教室:“大家可能还没有准备好。

这样吧,再读读课文,然后先和同学讲讲。

”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

再请同学们复述的时候,同学们纷纷举手了。

我的期望(复述)和学生的行动(无人举手)形成了冲突,如果这时简单粗暴地批评,有可能把冲突扩大化、严重化,我给予了充分的理解,采取了协商、折中的办法;学生也采取了积极的回应,再读课文、和同学先谈,然后积极举手发言。

语文教育立足点的哲学审视——兼与余应源“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在言语形式”商榷

语文教育立足点的哲学审视——兼与余应源“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在言语形式”商榷
称 ” 言意 体 ” 生 成 , “ 质 相 称 ” “ 的 在 文 的语 言运 用 。
[ 关键词】 课程论; 语文教育; 立足点; 哲学审视; 言意体; 文质相称
[ 中图分类号】 C0 0 , —2 4
[ 文献标识码】 A
[ 章编号】 1 8 94( 0 )1 01 — 4 J Z 0 — 1 2 81— 03 0 0 40
主要 目的在 “ 成 读书 思想 和表 现 的 习惯 或 能力 ” 至 于 养 , 【 日期 ] 0 — 6 2 收稿 2 8 0—4 0
* 该文系江苏省教育厅 20 年 度 高校 哲学 社会 科学 基 金指 导项 目 “ 击 现实 : 文教 育若 干观 念的 哲学 审视 ” 批号 : 06 直 语 (
立 足点依 旧众说 纷纭 , 游移难 定 。其 间 , 有学 者 吸收语 用 学理论 , 出语文 教育 的立 足点 在 “ 提 言语 形 式”6, ‘ 虽从 静 态 的语 言教育变成 了动态 的言语 教育 , 语 言知识教 育变 从 成 了语言运用 教育 , 仍 未脱开 囿 于形式 的窠 臼, 但 留下明 显 的工具论性质 观的印痕 。史 实证明 , 国语 文教育 立足 我 点近百年来摇摆不定 的根 子在缺 乏科学 、 稳定 的语文 教育 性质观 。正是 由于性质 观存 在 问题 , 文教育 始终未 能找 语 准 自己的立足点 。历史 召唤着新语文 教育性 质观。 现代科 学 的进 步催 生 了 以“ 文 是介 质 ” 语 文 教 育 语 , “ 是通 过指导学 生 学 习语 言作 品和参 加语 言运 用 ( 、 、 听 说 读 、 思) 写、 实践 活动实现其教 育目的的过程 ” 为要义 的介质
“ 发展思想 , 涵育 情感 ” 因为是 “ , 与他科 相 共 的” 所 以 “ , 不

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我们要给学生一“情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谈一点体会。

一、要激活语文课堂1、自主的教学模式在美国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

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

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

教师很在意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

因此,美国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2、有趣的作业形式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

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

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

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

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

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美国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要否定“教师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状况出现。

前提是尊重主体、相信主体,落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

浅析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原则临泉县前进小学李磊摘要:作为一名教师,平时我们关注的,往往是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总在“工”和“文”的天平上寻找平衡感。

其实,我们还忽略了语文课一个重要的属性——言语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过多关注了“写的是什么”,而忽视了“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么写”。

语文教学不能违背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规律,那么到底不能违背什么规律,我们还是不清楚的。

我认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违背“文道统一”这一原则和规律。

我将从“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和具体的举措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文道统一内涵特点必要性举措前言《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质彬彬”我的理解就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要和谐统一,不能相互背离。

以此为滥觞,儒家学者就积极倡导写文章要遵循“文(表达形式)道(思想内容)统一”的原则。

大凡好的文章和经典作品往往都坚持着这一原则——不光在思想上引人注目,更在言语形式上美不胜收。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师争论语文该如何教,其实都是在“文”和“道”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一、“文道统一”的内涵和特点:一篇文章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统一体。

文道统一,就要求语文教学根据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两方面的因素,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文道统一,简言之,便是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统一,教养与教育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二、语文教学坚持“文道统一”的必要性古代学者一贯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认为这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所谓文,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道指的则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

文与道的关系,就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

略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

略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

略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正确处理三对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其本体应该是言语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了明确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在前言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运用”包括实用性语言文字运用和审美性语言文字运用,属于一种能力。

2011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为语文教学最终回归本真指明了方向。

然而,我们观察课堂发现,不少教师在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实践中,未能正确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及儿童的认知特点,教与学都出现了走偏现象,使得语文教学走入另一个误区。

本文针对这些走偏现象,提出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必须正确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语言文字知识过程性与结论性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条件。

语言文字运用,必须建立在掌握语言文字知识的基础上。

什么是语言文字知识?语文界比较认可的是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所列的3类57项,包括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等。

2011年版课标的学段目标与内容就涉及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

但学了语文知识,不代表学会了语言文字运用。

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这就涉及到知识的过程性与结论性问题。

过程性知识指的是学习活动的具体过程及步骤,指向“做什么”与“怎么做”。

结论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指向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样”。

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的和谐关系

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的和谐关系

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的和谐关系姓名王茜学号104753091675专业学科教学(语文)课程名称现代汉语完成时间2010年6月语文教育中语言和言语的和谐关系在全国都在推广开展语文教育的时候,就不得不从语文的认识论抓起,而认识语文,简单的来说,我们就要认识语文教育中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语言,什么又是言语呢?索绪尔给“语言”下的定义是:“在我们看来,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

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索绪尔对“言语”的界定是:“言语却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其中应该区别开:(1)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个人思想的组合;(2)使他有可能把这些组合表露出来的心理物理机构”,“言语在这同一集体中是什么样的呢?它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其中包括:(a)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组合,(b)实现这些组合所必需的同样是与意志有关的发音行为”。

索绪尔指出,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

”语言是一种客观的事物,“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个人以外的东西。

个人独自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它只凭社会的成员间的一种契约而存在。

语言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才是个人的。

语言的特征可以概括如下它是言语活动亨实的流杂的总体中的一个十分定的对象。

我们可以把它定位在循环中听觉形象和概念联结的那确定的部分。

它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个人以的东西个人独自不能创造语言,也不能改变语言它只社会的成员间通过一种契约而存在。

另一方面,个人必须过一个见习期才能傲得它的运用儿童只能一点一滴地握它。

它是一种很明确的东西,一个人即使丧失了使用语的能力,只要能理解所听到的声音符号,还算是保持着语言。

语言和言语不同,它是人们能够分出来加以研究的对象。

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研究

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研究

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言语行为互动成为了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现象,分析其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影响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性格特点、课堂环境等。

同时,本文还关注师生言语行为互动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内在逻辑和机制。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观察法和访谈法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本文梳理了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本文获取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和师生的真实感受,为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从理论上分析了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还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了促进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这些策略和建议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现象,以期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教育语言学以及教学论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在国外,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围绕师生互动的定义、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例如,Pianta(1999)提出了师生互动的三种类型:积极互动、消极互动和混乱互动,并指出师生互动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社会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国外研究还关注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和师生互动与认知发展的关系(Palincsar & Brown, 1984)。

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共4页

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共4页

如何辩证地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长久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偏低等问题。

为此,语文教学做出了深刻的变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客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堵养学牛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但当前似乎又现出另一种倾向:语文教学中重要文性而轻工具性理解和训练等。

我想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在语文教宇中缺失了辩证观点的指导,顾此失彼,丢了西瓜捡芝麻,失去了语文教学中应有的平衡与和谐。

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是人们用来交际、传承、积累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语文的人文性,正是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在传承文明、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展观出来的。

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在心灵碰撞、情感的激荡、生命的呐喊中,在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充分展现的。

这既体现了语文的价值,也体现了人的价值。

可以说由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更强调血肉交融、心灵沟通、精神感悟和情感交流。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目标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评价语文教学主要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了没有,统一得怎么样。

审视教学过程,主要看是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看学生掌握工具性的过程是否体现了人文性,同时也要看在体现人文性的过程中)是否促进学生更好地拿握语文工具,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二、感悟与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感受.、“体会”、“感悟”、“理解”、“领悟”、“体验”、“品味”、“推想”、“探究”等等。

语文课如何葆有语文的学科个性——关于“言语形式”教学的一些思考

语文课如何葆有语文的学科个性——关于“言语形式”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 全 国 第 七 届 青 年 教 师 阅 读 教 学 观 摩 活 动 中 , 春 燕老 师执 教 的 Ⅸ 王 出世 》 引 王 猴 , 发 了许 多关 于 “ 内容 ” “ 式 ” 学 的争 议 与 形 教 与 讨论 。 于 “ 关 内容 ” 教学 , 部 分教 师轻 的 大 车 熟路 , “ 式 ” 教 学是 一 条 最难 、 新 而 形 的 最 的 路 。 此 , 老 师 认 为 “ ‘ 容 ’ 路 子 对 王 重 内 的 往 往事 倍 功 半 , 至没 有 什 么 益 处 , 甚 因为 重 内 容 的 语 文 课 和 思 想 品 德 课 、 学 课 等 别 科 的课 , 乎没 有 本 质 的 区 别 。 文 课 程 为 了 几 语 形式和发展学生 的语文素养 , 学生 的读 写 听说 活 动 必 须 指 向 如 何理 解 和 运 用 祖 国 的
而 今 , 文 本 的 “ 语 形 式 ” 关 照 文 从 言 去 本 的 教 学 已逐 步 形 成 共 识 : 文 学 科 跟 其 语 他学 科 最 主 要 , 者 说 根 本 的 区别 就 在 于 或 “ 语 形 式 ” 然 而 , 走 在 这 条路 上 也 必 须 言 。 行 直 面 这 一 问题 : 们 用 怎样 的策 略 、 法 面 我 方 对文本 、 文 、 课 学生 ? 以 为 可 以从 如 下 三 我 个方面 着手。
i8} Eco. 。Hl l — an 。 ed jl — t 。 r l Cad— lh 。i a i! nu ! 。
语 文 课如 何 葆 有 语 文 的 学科 个性
教案例
关于 “ 言语形式 ”教学的一些思考
张 弟 伦
( 重庆市涪 陵区百胜 镇 中心小学校 重庆
480 ) 0 0 0

和谐语境下的语言交际策略

和谐语境下的语言交际策略
言语形象,将被管理者由对立面转化为被关爱者,从而得到了
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产生了良好的管理效果。柔和友善、彬
彬有礼、充满人情味的话语,不仅沁人心脾、感觉温馨、召人
良知,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情感,转变公众的态度,调
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愿人人都能运用这样的语言,为构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可谓中国历史上第和谐社会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语言应用研究
和谐语境下的语言交际策略
□鄢明定
对于“马加爵事件”,直到今天我们仍记忆犹新,这种
因为出言不逊或话不投机而导致的矛盾纠纷乃至悲剧惨案,
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从说话方来分析,其中有些是本
来就心存恶意的,应当考虑和准备承担可能产生的后果。还
有些可能仅仅是说话时措辞或表达方式不当,因而导致不良
则长短句结合,陈述、祈使、感叹等语气适时融合,使句式
显得活泼多变、生动形象,语气也呈现出请求、劝勉、鼓励
等多种语用效果,为不同风格的表达创造了条件。如“也
许,你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句中既有主
谓句“你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又有非主谓句“请勿吸
烟”;既有陈述语气,又有祈使语气,文言虚词“勿”使语
嫌,建议改为“乘客投币入箱,勿劳司机动手”之类的温和
用语。北京市交管部门,曾专门聘请多位知名作家,为北京
街头的交通告示语改换语言形象,采用“请珍惜您的生命”
这类充满人文关怀的柔性言语,替代“不准横穿马路”之类
的生硬性言语。现在宾馆饭店等许多公共场所的一些须知、
告示类文字,也都有了类似的变化,“严禁”“罚款”“不
可使自己的言语生动丰富起来,更富于亲和力和感染性,往

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关系探赜

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关系探赜

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关系探赜陆道球(贵州省都匀市第五中学,贵州都匀558000)摘要:语文教学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都很重要,但言语形式更重要,这是由语文本质属性决定的。

明白了这一道理有助于克服语文教学不辨重心、不分主次的现象,进而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文章从言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言语形式的内涵、注重言语形式教学、注重言语形式教学等方面,对语文教学要处理好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关系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关系;内涵;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3-0052-02作者简介:陆道球(1962-),男,贵州都匀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教学设计往往抓不住重点,主次不分,课堂教学往往偏重言语内容而忽视言语形式,将语文课上成其他性质的课,教师往往“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语文教学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而,明确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具有教学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教学实践上的应用价值。

一、言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语文教学中,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都很重要,但言语形式更重要。

言语内容决定言语形式,是言语形式的基础,没有言语内容就没有言语形式,言语形式是为言语内容服务的,但言语形式也影响言语内容,不同的言语形式表达不同的言语内容。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的交际性、实践性、操作性,是技能和能力层面的内容;而人文性则是语文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是人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

首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言语形式是言语实践的凭借,言语形式掌握程度是言语能力的标志。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是对言语形式掌握的结果。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各种关系处理方法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各种关系处理方法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各种关系的处理方法摘要:时代在进步,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世纪教育对培养优质人才而提出的要求,新课改在此背景下展开,倡导新的教学理念,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精神与实质是要打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师生共同进步、良好交流沟通、具有和谐师生关系等的教学模式,主张通过互动与交流以改变单一的教师教学模式,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是衔接高中与小学的枢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基础教育中占得地位相当重要,对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来说作用不言自明。

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或者策略,即能够起到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仅就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个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和能力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与生活作业1、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 ,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

语文教育与言语交流

语文教育与言语交流

语文教育与言语交流在现代社会中,言语交流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教育则是我们学会正确,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育对于言语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育与言语交流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培养良好言语交流的基础语文教育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它包括中国语文、英语、语法、修辞学等多个方面。

培养正确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只有通过学习和掌握语文,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达到与世界交流的目的。

言语交流是提高语文教育的途径言语交流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借鉴他人的语言使用方式,改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言语交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优秀的语文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言语交流这个实践环节。

落实语文教育与言语交流的有效分合为了落实语文教育和言语交流的有效分合,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语文教育要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重视语文教育,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知识和技巧。

其次,言语交流要注重实践。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才能逐渐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

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帮助他人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语文教育和言语交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今天,我们应该从这样的角度更加重视和强调语文教育和言语交流之间的作用,让我们更加高效、准确地与世界交流。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语文课改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

在进行语文课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积极效果。

我们需要处理好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语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喜欢阅读、热爱写作,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我们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但在教育教学中也需要结合现代技术和理念,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接下来,我们需要处理好学生个体差异与整体发展的关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学习能力,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需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语文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角色也要更多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通过处理好这四个关系,我们相信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将更加有效,为培养具有优秀语文素养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

【内容结束】.1.2 问题意识小学语文课改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些问题和挑战。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着死板、刻板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可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影响了教学成效。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质量的下降。

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的关系也需要更好地协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又能得到老师的有效辅导。

这些问题意识,是小学语文课改中需要着重解决和处理的关键问题。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不仅是当前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学生更具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

一、构建共同体的教学理念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首先需要树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的培养。

我们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学科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可供挖掘的智力素材丰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他们在文本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进行自由联想和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语言特点,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联想,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言语活动发展。

语文学科是言语表达的学科,言语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言语活动环境,让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需要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变革,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思维能力培养和言语活动发展的方向转变。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需要以新的教学内容为支撑。

当前,语文教学内容多样,但是在构建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的共同体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需要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的培养。

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的重要途径。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语文教学是初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能力的关键环节。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如何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进行探讨。

首先要明确的是,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三个方面入手。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能力,不仅要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兴趣。

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观察、解决问题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究和表达。

只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达到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的目的。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也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学校要注重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对语文教学的投入和支持,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

家长要关心和支持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社会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教育,提供各种资源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够真正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我们能够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为构建初高中语文教学思维能力和言语活动发展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立足言语实践,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同构

立足言语实践,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同构

立足言语实践,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同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句话,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语文发展和精神发展两个方面和谐并进、动态生成的过程。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只有浸入文本、走近学生,紧扣语言文字,找准言语实践作用点,才能有效地促进语言和精神的和谐同构。

一、走进文本,找准言语实践作用点(一)学贵有疑,于无疑处生疑。

《孔乙己》的教学接近尾声,我突然提问:“孔乙己的名字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孔乙己呗!”看着我满脸的“坏笑”,有些学生疑惑了,甚至小声嘀咕:“老师今天怎么啦?这样白痴的问题也能提出来?”也有同学立刻醒悟过来,“孔乙己根本就是他的绰号。

孔乙己没名字!”我顺势一推:“孔乙己为什么没有名字?”无疑处横生一问,教室里复归沉寂,同学们或蹙眉沉思,或翻书细检……课堂的沉闷代之以天马行空的思维,波澜微起:孔乙己多么可怜,可怜到连名字也没有。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后继问题又带着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在这里精神逐步锲入语言形式。

(二)运筹帷幄,于平淡处运势。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真是一处百读不厌、耐人寻味的所在。

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精心点拨,我想很多妙处,学生是难以体悟的,其实很多美文都是如此。

比如,寿镜吾老先生常常会这样喊:“人都到哪里去了!”于是,闻得“梵音”的孩子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这句话常常被忽略,我常常想,寿镜吾老先生给予孩子们的仅仅是方正和宽容吗?课堂上,我设问:“孩子们为什么要一个一个陆续回去,而不一涌而入呢?你读出了什么?”思想的红光里有了这样的火苗:“一涌而入铁定被训。

孩子们太了解寿老先生了。

”“孩子们这样细腻周到正可以看出他们师生关系的融洽呢。

谈高中语文课堂行为关系的构建

谈高中语文课堂行为关系的构建

谈高中语文课堂行为关系的构建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语文教学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作为独立学科,语文教学日臻完善和严密,但伴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语文教学在方法手段方面越来越显示出迷离性和陈旧感,形成了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缺陷,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也就成为所有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行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可是课堂教学的现状却常常令人不满意。

如何帮助学生去投入、去发现,引导他们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现在的教学空间狭窄封闭,教室成了学生唯一的空间,特别是住校生,基本上高中语文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这样狭窄封闭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语文课堂应当向社会延伸,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走出学校,迈向社会,以便认识生活、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分析能力。

2.以学生为主体,使训练形式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而训练形式的多元化应是教师探索的方向。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紧扣课堂,抓住课文,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如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作演讲,天天训练“说”的能力。

这样的训练,每天只占用两三分钟,但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在讲授《琵琶行》时,可通过引入著名导演艺术家孙道临的配乐朗诵实现对学生的“启”。

借助多媒体段,让学生渐入诗人所构筑的艺术佳境,通过孙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与之和谐的琵琶演奏,从听觉上开启学生的审美欲望,启发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产生想象和联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获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的四个关系

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的四个关系

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的四个关系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都比过去提高了。

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

他们用生动的课程范式诠释了新的课程理念,演绎了新的课程文化,营造了课改的氛围,活跃了教研空气。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关系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首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课本被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

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

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关系紊乱到关系和谐——关于语文教学如何
立足言语形式问题初探
刘世权
语文教学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

目前学界纷争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的把握不同。

什么是言语形式,什么是言语内容。

二者关系如何等几个问题,至今依然含糊不清,缺乏统一认识。

由此,难免在学科性质教学模式等方面造成没完没了的争论。

以致无法寻找到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真正根源,也无法寻找到清除萦绕在一线教师脑海里面对高考压力与素质教育冲突的“困惑”和“尴尬”的良方。

在此笔者无意去抹杀那些前辈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

但是所有这些成绩以及由此衍生的“理论”相对于问题的本质而言,那也不过是敲敲边角而已。

为此,笔者不避浅漏,略陈管见,以呈方家。

在展开论述和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对语言的论述。

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合体系,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

他还认为:“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
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索绪尔认识到语言符号中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由于索绪尔以为语言研究的应该是抽象的符号系统,不涉及语言的具体运用因而没有考虑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的具体内容。

符号是社会的产物,符号的使用价值是它存在的前提条件。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之中存在并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交际而实现其价值的。

其价值之一体现在语言符号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有其具体的内容,仅仅将符号看作二元的对立统一体,认为它只有形式(语音)和意义,这不能真正反映语言符号的特性。

从现代符号学观点来看,语言符号也是形式、意义和内容三位一体的。

语言符号有它的形式——语音,有它的意义——语言形式所代表的概念,同时还有它的内容——语言符号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的所指向的对象。

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早在本世纪初索绪尔就已区分语言和言语是在建立言语活动理论时遇到的第一条分叉路。

两条路不能同时走,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它们应该分开走。

在索绪尔的理论中还把语言视为语言学当然的“唯一对象”。

但是,索绪尔并不因为强调语言而轻视言语。

他指出语言和言语之间是相互沟通的,一方面,语言是抽象的,而言语是具体的,我们只有通过言语才能观察和研究语言,另一方面,言语有创造
性,人类社会语言变化是从个人的言语变化开始的。

我国语言学界是接受了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分立理论,但语文教学界却一直没引入“言语”这一概念,语文教学还是建立在语言的语言学基础之上。

直至余应源先生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和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发表,才重新确立语文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变为“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

从哲学意义上讲,形式和内容有特定含义的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

就语文教学的“言语”而言,当我们说语言符号是形式、意义和内容的统一体的时候,这里的“意义”是否相当于哲学上的“内容”。

从这一问题可以衍生出两个小问题,第一,什么是言语形式,什么是言语内容,第二,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如何。

对于前面这个问题,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有些论述。

但语焉不明。

李先生认为“所谓言语内容则是指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与言语环境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意义,”“所谓言语形式,则是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也可以说,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

可能李先生自己已意识到读者对此界定会有疑虑,于是他接着加着重号补充:“所谓言语活动方式(或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是指以语言内容(即语言定义)和语言形式(即语音)为基础,与言语活动中出现的语境
因素相结合,并且以语境因素来改造、加工语言因素(包括语言内容与形式)的过程”。

我们姑且认为这一界定科学,李先生难道不避玩概念游戏之嫌吗?
笔者认为,所谓的言语形式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言语形式”是指言语活动的方式,具体包括能通俗意义上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狭义的言语形式是指能凭感觉所感知的语言的外在形态和语言符号的抽象所指。

具体来说就是语音、字形(词、短语)和语义(语素义、词汇义和短语义)。

根据前文的论述,我们于是得以明确,所谓的言语内容是言语的具体所指,指实质上就是词、短语的内容和语句的意义和内容。

符号类型符号要素语音字形语素词短语句
形式√√
意义√√√r
内容r r r
(“√”表示言语形式,“r”表示言语内容。


对于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关系的问题,余应源先生在《语文“姓”什么——认识与从事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见《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一文中有一番独到的认识。

余先生认为“惟有语文课,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教学,言语形式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的方面,”“而言语内容则是次要方
面”。

根据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余先生推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决定教学的内容与属性,言语内容服从于,服务于言语形式的教学。

并认为此即是语文独立成科的依据,是语文教学根本区别于其它学科,包括其他人文学科的本质。

笔者认为,先生的观点仍有两处值得商榷,其一是生活言语、教学言语和素材言语不分。

其二是素材言语形式教学和素材言语内容教学与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混淆。

在笔者看来,研究语文教学,正确认识和处理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之间关系,须严格区分出生活言语、教学言语和素材言语,特别是对素材言语应有较深认识。

所谓的素材言语是指作为教材的言语文本和教师在教学中凭借教学言语随机引入到教学中来的生活言语作品。

语文教学立足于言语形式,说精确点,理应是素材言语的言语形式。

对于语文教学的立科依据并不能简单地以言语形式笼而统之。

在此,笔者顺便谈谈潘凤湘先生的“教读法”。

对潘先生的“教读法”评价自它产生以来一直褒贬不一,在我看来,教学生概括句意是一条非常值的学习和推广的经验,它有意识的在教学实践中区分出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但是其“教读法”的致命的弱点在于没有将此深入下去,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言
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之间的关系,更无庸说语文教学的立足之处,立科之本了。

语文教学如何立足于言语形式,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线教师也常为此苦恼,乃至无缘由地承担了些骂名。

笔者以为基础在于言语形式(即音、形、义)的发展性掌握,精髓在于理顺关系。

什么是发展性掌握呢?其实一线教师大都有些切身经验。

语文教学是立足于言语形式的汉母语教学。

与印欧语系相比较,汉语作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声调语言,在认知过程中,理应依照其内部的规律,并对儿童的发展层次作出不同区分。

比如:捕捉口语表达能传达的内容,同音字的辩识,省隐的发掘。

(当然其中有着语境的因素,语境实质就是言语因素之间的关系)。

精髓在于理顺关系。

这是就语文教学的微观层次而言的。

“关系”一词看来有点空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感性地认为:关系紊乱,语病百出,关系和谐,文质皆丰。

从静态角度剖析,首先得理顺逻辑结构关系。

这也是传统语文教学基于传统语法学的重心所在。

逻辑结构关系包括成份之间关系和成份内部层次关系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有着丰富的经验。

其次得理顺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仅停留于理顺逻辑结构关系是不够,还不能算完成教学的任务。

但是在此必须强调一点,语义关系的发现不应当从词汇意义(包括语
素义、词义、短语义)上去寻找,也不能从逻辑的概念上去寻找,而应从结构中寻找。

从动态角度剖析必须理顺的关系是语言与语言使用者关系及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语用上的考虑。

语言使用者就是语言的输出者和输入者。

对这个关系的正确处理对培养良好语感有极好的效果。

从宏观层次上认识,语文教学应从段入手,由段而句,由段而篇。

前者着力解决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关系问题。

后者着力解决文章整体的结构及思想内容问题,二者不可偏废。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我不赞成重复性的劳动。

无论是读还是写、听还是说。

都得考虑原有基础,用心理学观点来说即是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99年版
余应源主编《语文教育学》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张斌主编,范开泰,张亚军著《现代汉语语法分析》
潘凤湘《我的教读法》
余应源《语文“姓”什么——认识与从事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
(《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
本文作者: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