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2 比一比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主要包括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能够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相对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物体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和符号表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表达,帮助学生建立比较的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的基本方法,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相对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相对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相对大小、长短、高矮等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比较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具,总结比较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物体的相对特征。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巩固新知。

4.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比较的方法和物体特征。

最新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1课时 比一比(1)

最新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1课时  比一比(1)

重的画“√”。
感知“轻”“重”的含义:翘起来的轻,压下去的重。
探究新知
重的画“√”。

比较轻重的方法:下沉的一端重。
巩固练习
1 .矮的画“√”。

巩固练习
2 .轻的画“√”。

巩固练习
3 .在最长的后面画“√”。

巩固练习
4 .在最矮的下面画“√”。

课堂小结
1.比长短:把物体拉直,并把一端对齐, 看另一端的长短,另一端长的物体就长。
义务教育苏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1课时 比一比(1)
比长短
情境导入
两个小朋友在跳绳,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
探究新知
哪根跳绳长?长的画“√”。
在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比物体的长度叫比长短。
探究新知
哪根跳绳长?长的画“√”。
当物体的长短差别比较明显时,可以用眼睛直 接观察。
探究新知
哪根跳绳长?长的画“√”。

先把两根跳绳的一端对齐并拉直,再进行比较。
探究新知

长的画“√”。
比较长短的方法: 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比高矮
探究新知
哥哥带着弟弟玩滑梯,看,他们玩得多高兴 啊!
探究新知
高的画“√”。
一般情况下,将比较垂直放置的物体的长度叫 比高矮。
探究新知
高的画“√”。

比较高矮的方法:站在同一高度。
2.比高矮:把物体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另一端高的物 体就高。
3.比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也可 以借助工具(如天平)来称量。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2 比一比|苏教版教学目标
•了解比的概念;
•能够根据已知数据进行比的简化;
•能够计算比的大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数学试题;
•白板、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首先,教师可以用一些父母熟悉的物品来进行比较,例如两个苹果、三个苹果等等,让学生尝试区分它们数量上的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知识扩展
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将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将它们组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理解更多的比的概念。

3.进行简化比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给出的比进行简化,例如将 6:12 简化为 1:2,让学生理解简化比的过程,加深比的概念的印象。

4.比的大小关系
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后,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大小关系,例如两个数的比如果是 3:2,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5.口算练习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口算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条件,计算出所求的比。

课后作业
1.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2.完成数学试题;
3.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进行如下评估: -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关系; - 学生是否能够简化比,并计算出所求的比; - 学生是否能够完成课堂练习,并准确地完成作业。

X05小学数学一年级2单元上课实践示例:《比一比》2案例解析3《比一比》学案

X05小学数学一年级2单元上课实践示例:《比一比》2案例解析3《比一比》学案

《比一比》学案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周正娟学习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会比较事物的轻重、高矮、长短等,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学会比较的方法,能初步用语言汇报和交流比较的方法。

3.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学习重点: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高矮、长短等。

学习难点:会进行推理、分析、比较。

学习准备:铅笔、绳子、学习材料等学习过程:一、观看图片,唤醒经验观察三组图片:大西瓜和小西瓜,高楼房和矮房子,钟面上指针的长和短,走的速度的快和慢。

说出名称,感受大小、高矮、长短、快慢的不同。

二、动手动脑,学习比较(一)学习比长短、高矮1.比长短(1)看图比较观看小朋友跳绳的场景图。

说说谁的跳绳长一些,谁的跳绳短一些吗?是怎么比的?和同学交流,探讨不能直接用眼睛比出长短时,怎么办?(2)实物比较用两根绳子,学生进行操作比较。

得出:把绳子一头对齐,拉直,谁的另一头长一些,谁就长。

2.比高矮观察滑梯上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的图片,讨论:谁高谁矮?为什么?确定让两名小朋友站到同样高度比高矮,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还要站直了比才准确。

3.方法比较回忆绳子比长短和小孩比高矮。

说说比高矮和比长短的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同学交流。

明白:在比长短时,我们是先把绳子对齐,拉直,再比较的。

在比高矮时,我们让两个小朋友站在平地上,其实也是让他们的起点一样,然后我们还他们站站直,最后再比较高矮的。

4.简单运用(1)操作比较。

①两枝铅笔比长短先动手操作比一比,再说一说比较结果和比较方法。

②三枝铅笔比长短先动手操作比一比,再说一说比较结果和比较方法。

(2)图式建构观看课件上两枝铅笔比长短的图。

说说出谁长一些,谁短一些。

观看课件上三枝铅笔比长短的图。

说说谁最长,谁最短。

明白:不管铅笔横着放,还是竖着放,我们都先把铅笔的一头对齐,再比较的。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他们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帮助他们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式。

2.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观察和思考,找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片和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一些游戏道具,如卡片、小物品等,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比较大小时,发现和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大小的顺序和方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独立地解决一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第二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这几个部分,按知识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将第二单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和比高矮,这样化分是为了突出长短和高矮之间的内在联系,比长短是在水平面上比的,而比高矮是在垂直面上比的,但它们的方法是相通的,是相同数学思想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比高矮是比长短教学的延续;本单元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为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由此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还要给学生创造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还要体现比较方法多样化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至13页: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四、课时安排:共3课时比多少………… 1课时比高矮…………1课时比长短………… 1课时五、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和练习一的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经历实践操作与观察,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3、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认识一一对应,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教学准备:主题图、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师: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小明家做客;妈妈切西瓜招待大家,妈妈请小明把西瓜分给大家,你看每人一块,够吗出示主题图学生观看分西瓜情境图;二、组织活动,进行探究;㈠判断够不够分,理解“多少”的意义;1、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判断够不够,并在组内说明理由;提供素材:圆片和三角形;2、小组活动汇报;1、学生独立思考后,也许会有如下理由:⑴看看就觉得西瓜比人多,够分;⑵数数,数出西瓜有8块,人只有6个,一人一块,还多出2块;⑶分一分,一人一块分好后,还有两块多;假如学生判断不够分就积极引导学生间相互帮助;3、揭题;比较西瓜的块数和人数,结果我们发现西瓜比人多,人比西瓜少;所以一人一块,已经够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比比物体的多少;㈡操作学具分西瓜,初步认识“一一对应”:⑴小朋友们真能干,知道了西瓜够分,那你会分吗请用学具代替小朋友和西瓜,试一试吧;学生用圆片代替小朋友,用三角形代替西瓜,尝试分西瓜;⑵同桌互说,我是怎么分的,分的结果是什么学生也许会有两种分法:a、第一排放8块三角形西瓜,第二排放6个圆片,再一个一个对齐;b、先放6个圆,然后一个圆上放一个三角形,一一对应后,最后还多2个三角形;⑶再来几个小朋友,西瓜正好分完能摆一摆,说一说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同样多”;学生操作学具,八块西瓜,8个人,正好一一对应,我们就说西瓜的块数和人的个数同样多;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1、童话故事,解答问题;A、听故事: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学生观察图画,师提问:你发现图画上哪些东西可以进行比较然后随机进行教学;B、提问题;⑴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⑵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⑶小猪搬木头,一次能搬完吗⑷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进行比较呢2、做一做;P;8摆一摆1、2;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的第1题:1师引导学生看图,要求学生比一比哪个动物多在后面的小方框里画“勾”;2学生独立观察,然后指名说一说;问:你是怎样想的3老师出示幻灯片,做示范;学生独立完成;答案:左图是猴子多,右图是骨头多;2、第2题:学生观察,看到公鸡和鸭子虽然摆的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摆的密的鸭子的只数多些,而公鸡只数少些;引导学生用画线的方式,一一对应进行比较;1、第3题:学生在观察到第一排蛋糕同样多的基础上,只需比较两盒中的第二排;第二排多的就多些,反之,就少些;2、第4题:此题是在同一排中比较多少,当第5次循环出现珠子时,只出现了一个黄色珠子,所以黄珠子多而红珠子少;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比事物的多少,你能说说,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吗你们认为哪种最好板书设计比一比多少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的内容和练习一的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教学准备:颜色、长短不同的铅笔、学具教学过程:一、初步感知事物的长短:1、引导观察: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有什么2、汇报交流: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说出:1看出来的;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三、反馈练习: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四、巩固练习:1、练习一的第6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2、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五、整理学具:教师提出要求: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六、小结:板书设计比长短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内容和练习一的部分习题;教学目标: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难重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教学准备:积木块、椅子一张;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1.引导比较1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①教师站立;"我是高还是矮"结论:因为没有人和老师比,所以不知道老师是高还是矮;②请一小朋友和老师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师站在一起比,我们两谁高谁矮你从哪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较,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2.板题:高矮;学生齐读题;二、探究比较高矮方法一直接比高矮;找两对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说说谁比谁高,再请全班小朋友站起来和自己旁边的小朋友作比较;教师请几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谁比谁高谁矮;二作记号比高矮;间接1请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师问:能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作记号比的方法;2师演示作记号比的方法,再请两个同学上台自己比;三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三、排队游戏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判断并说明方法;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四、反馈练习1、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2、第12页第7题1说出动物名2比较高和矮3、列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五、学生活动1.摸高活动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2.摆高活动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3.悄悄话游戏1表演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2判断思考谁高,问题出在哪儿六、评价总结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比一比》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比一比》一等奖创新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比一比》一等奖创新教案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7题和思考题。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并说出两个简单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形成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初步了解比较的简单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让学生以熟悉的校园生活为题材,从中选取相应的内容,依次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感受长短、高矮和轻重都是比较的结果。

体会比较的方法。

教具:课件,两根线,简易天平。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

▍流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两根不同长短的线,问:你能比较一下老师手中的两根线的长短吗?2.请一个学生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3.请学生判断老师手中篮球与乒乓球的轻重。

说明:线有长短不同,个子有高矮不同,球有轻重不同,这些就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一比,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或是大小。

揭示课题:比一比4.过渡: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快乐小学校园活动场地去参观,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好吗?▍流程二:联系生活比一比1.比较长短。

(1)出示场景图,说说图中画的是哪里,校园活动场地有些什么东西,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场景图。

(2)看图,说一说:图上两个小朋友手中的跳绳,你觉得哪根绳子长一些,哪根绳子短一些?如何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比较线长短的方法)板书:比长短学生讨论,老师简要小结:可以将两根绳子拉直,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就可以比较出绳子的长短。

出示比较图,指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自己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长的画“√”。

小学一年级数学:二、比一比 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二、比一比 教材分析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二、比一比教材分析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wo, one to one textbook analysi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二、比一比教材分析二、比一比(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俏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建议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

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比较的概念可能还不够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比较活动,但对符号表示的大小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比较的意义,逐步过渡到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较的概念,学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两个物体的大小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比较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理解比较的概念。

3.交流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故事书、图片、卡片等教学材料。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木块等,用于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比较的概念。

例如,讲述两个小兔子比赛跑步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比较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图片中物体的大小。

例如,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两个小球,一张是两个小木块,让学生比较哪一张图片中的物体更大。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受比较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物品,比较两个物品的大小,并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比一比》教案 (2)一. 教材分析《比一比》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大小,学会用比较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对于数学知识还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比较经验,比如比较身高、比较物品的大小等,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引导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符号“<”、“>”,并学会用它们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比较符号“<”、“>”,学会用它们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符号的含义,能够准确地运用它们进行比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比较大小。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比较大小。

3.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较符号的含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如小球、积木等。

2.准备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图片中的物品要有大小之分。

3.准备黑板、粉笔、比较符号的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大小不同的物品,如小球、积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比一比”。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水果、动物等,图片中的物品要有大小之分。

教师提问:“它们谁大谁小?”让学生用比较符号“<”、“>”表示出来。

一年级数学上册2 比一比:比长短 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2 比一比:比长短 说课稿

2 比一比:比长短说课稿一.明确内容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长短》,《长短》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教材将多少、长短、高矮作为一个单元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

比“长短”是学生在了解比“多少”、“同样多”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为比“高矮”做了必要的准备。

教材以一幅主题画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物体有长有短,通过两支铅笔的比较,抽象出长短两个概念。

做一做的内容是启发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比较,进一步体验比较的一般方法。

练习一中的5、6题,渗透出了比较的其它方法。

二、学情分析: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感性经验。

而且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正确地运用“长”和“短”这类词来形容,并且在上一节课“比多少”的教学中,就已经让学生对“比”的方法有一些理解,因此这堂课的教学,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也是孩子们尝试将学习方法用来实践的过程。

这也是我的一个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让孩子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到方法。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时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四、联系实际说教法和学法本节课是一年级的教学,针对孩子好奇心强,表现欲强烈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趣味式教学,新课伊始,我创设猜一猜的游戏,一下子勾起了孩子浓厚的兴趣,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让孩子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概括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试卷及答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试卷及答案
3.()(○): △2. △
四、1. △ 2. △
五、 △
六、④①③②
七、()()()()()(✕)
八、1.提示:上面的路近些。2.
3.从上到下: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画一画。
1.长的画“√”,短的画“○”。
2.高的画“√”,矮的画“○”。
3.重的画“√”,轻的画“○”。
二、比一比。
1.最高的画“○”,最矮的画“△”。2.最厚的画“△”,最薄的画“○”。
三、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1. 2.
四、最重的画“√”,最轻的画“△”。
1.
2.
五、水最多的画“√”,最少的画“△”。
六、把下面的树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
七、在最高的下面画“√”,在最矮的下面画“△”。
八、解决问题。
1.哪条路近?在近路旁画“”。
2.谁高一些,在高的小动物下面画“√”。
3.下面两块石头,哪一块放入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些?画“√”。
第二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1.(○)(○)
()()
2.(○)()()(○)(○)()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教案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查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预备。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能够比较的内容,要紧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

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

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得并学习比的方法。

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

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

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能够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依照支架的倾斜情形作出判定。

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得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能够先说说自己打算如何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如何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看研究图中是如何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

要看明白图中是如何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摸索假如没有支架只凭观看行吗?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摸索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舞学生查找比的对象。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纳范读,让幼儿学习、仿照。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舞学生查找对象进行比较。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二 比一比(6)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 二 比一比(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时分秒的认识北京版 (4)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简单理解时分秒的概念;2.使学生能够简单地测量和记录时间;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时分秒的概念;2.简单地测量和记录时间。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秒的概念;2.学生能够独立理解并完成简单的时间测量。

教学准备1.一块黑板、白色粉笔、彩色粉笔;2.小学数学教材(北京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3.教师准备的秒表。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时间的概念1.老师出示“时钟”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时钟,强调时钟是衡量时间的一个工具。

2.老师向学生展示秒表,解释秒表的功能及其作用。

3.老师提醒学生,秒表中的“秒”就是衡量时间的单位。

第二步:认识秒1.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秒吗?”,并通过举例说明秒的概念。

2.老师让学生看秒表,指出秒表上的红色秒针正是用来记录秒数的。

第三步:认识分1.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分吗?”,并通过举例说明分的概念。

2.老师让学生看时钟,指出时钟上的分针正是用来记录分钟数的。

第四步:认识时1.老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时吗?”,并通过举例说明时的概念。

2.老师让学生看时钟,指出时钟上的时针正是用来记录小时数的。

第五步:时间测量实践1.老师拿出秒表,向学生示范如何使用秒表进行测量。

2.老师让学生自行使用秒表进行简单的时间测量,如计算教室内声音传播的时间、测试跑步速度等。

第六步:巩固练习1.发放练习册并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相关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

2.老师巡视课堂,帮助学生解答难题或纠正错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简单的时间测量方法,掌握时分秒的概念,通过实践进一步加深对时间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落实“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采用了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时间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教学内容较为枯燥,需要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部分学生在使用秒表进行时间测量时出现困难,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分组,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解决学生困难。

2 比一比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苏教版)

2 比一比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苏教版)

2 比一比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

通过“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理解比较的含义,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物体的基本特征2. 理解比较的含义3. 学会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4.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物体的基本特征,理解比较的含义,学会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难点: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图片,实物。

学具:学生自带物品,如玩具、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新课内容a. 认识物体的基本特征通过PPT展示不同物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b. 理解比较的含义通过PPT展示两个相似或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说出哪个更大、哪个更小等。

c. 学会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通过PPT展示两个相似或不同的物品,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如“这个苹果比那个苹果大”。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进行比较,并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1. 认识物体的基本特征2. 理解比较的含义3. 学会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4.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物品进行比较,并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2. 家长签字确认。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和小组合作,让学生理解了比较的含义,并能用语言描述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比较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此外,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