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浅析淮南某煤矿地质构造
煤矿三维地震资料识别复杂地质构造的潜力——以淮北某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二次处理解释为例
Po e ta fI e iyng Co p e o o ia t ucur n Co lM i t n ilo d ntf i m lx Ge l gc lS r t e o a ne’ S Thr e—di e so lSes i t e — m n i na im c Da a
fre a o x mpl e,b sn e hn q e meh d u h a e o day p o e sn fpr y u ig t c i u t o ss c ss c n r r c s i g o e—sa k tme mi rto s imi t i t c i g ai n e s c at b. r
2.Re e r h I siu e o a o y i a plr to s a c n t t fCo lGe ph sc lEx o ain, t
N t n l d ns ai f o l elg ,Z uzo e e 0 2 5 , hn ) ai a A miirt no a G o y o t o C o h oh uH bi 7 7 0 C ia A s a tI ema ryo r onr ’ iigae ,h i bt c:nt ji f u u t s nn ra tehg pei o , i r h ot o c y m h— r s n hg ci h—rslt n3 e m ct h o — eo i D si i e nl uo s c o
探究三维地震技术在探测煤矿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274区域治理ON THE W AY作者简介:曹建波,生于1979年,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煤矿地质、防治水。
探究三维地震技术在探测煤矿地质构造中的应用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杨柳煤矿地质测量科 曹建波摘要: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使矿井地质探测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三维可视化立体视觉摄影技术大力发展背景下,基于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程项目测绘,提高整体测绘质量,构建三维地形,整个测绘工作实现立体化发展。
三维探测影像包括地理学探测学制图学,遥感学等多门综合学科已经逐渐发展成熟,数字地球的发展也能够有效构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确保整个信息技术全面落实。
关键词:三维地震技术;煤矿地质构造;地质探测中图分类号:TD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8-0274-0001三维地震技术就是在空间中建立三维立体坐标实现对三维空间的形象表达以及空间信息查询。
某些地质可以直接设置为三维符号,为用户提供直观判断。
三维空间数据和空间分析的结果与三维可视化具有密切联系,通过对三维数据模型的构建,能够拓展三维地震技术的优势,通过数据显示空间分析和数据构成三维地震技术总体框架,可以提高地形三维探测的技术水平。
一、三维地形三维地震技术可视化技术目前摄影探测技术是探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充分运用光学摄影机对相关图像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图像的处理要求对地理位置大小形状特征进行准确评估,最终了解图像的具体位置。
而摄影探测可以解决位置关系,采用航拍技术对位置图像快速获取,并且对各种信息技术进行全面把握。
摄影探测主要包括地面摄影探测、航空摄影探测,以及航天摄影探测等,能够快速对地物环境信息进行准确测绘,也可以打破气候、地理等因素的限制,保证设备操作整体效果全面提高。
遥感技术能够实现远距离探测,通过现代化的传感器和设备运载,可以实现远距离对目标的实质位置准确判断,还能够实现目标信息的快速传输与更正遥感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进行遥感系统的设计优化,全面提高探测技术水平。
试析三维地震技术在探测煤矿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3)在不遇到大障碍物的情况下,一般不允许使用空气 炮和隧道。涉及村,三维地震施工通过探测器进入村庄,在村 庄的另一边端爆破的“平行线”观测系统等手段增加接收部分 叠加的村庄,村庄附近的刺激小的深井数量减少等影响建筑的 建设村庄,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1 探测煤矿地质构造任务的基本情况 比如在某次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中,共需要完成三维地震线
束7束,探勘的面积是4.2平方千米。测得偏移前的覆盖面积是 4.65平方千米,该工程的施工面积是5.35平方千米,共有3871个 生产物理点,这一数字超过了设计的生产物理点324个。勘探区 域内有一条小河,该小河常年有水。该区域中的最高点位于中 西部,测得标高为834米,该区域的最低处位于中东部,测得标 高为792米,最大高差为42米。从测得的数据和实际情况来看, 该区域的地势比较平坦,在该区域内常年种植庄稼农作物[1]。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建筑技术
试析三维地震技术在探测煤矿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李小州1,2 1. 浙江华东工程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1122; 2.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1122
摘 要 三维地震技术在煤矿地质构造勘探中的应用,为煤矿综合勘探活动、更好的二次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并 提供了更加科学实用的解释资料。它可以分析浅部和深部的地震地质条件,反映煤矿三维地震的整体地质条件,并 考虑钻探作业的地表和地形条件。此外,利用三维地震技术还可以解释地震地质条件和煤层面积。 关键词 煤矿地质;岩石硬度;网格加密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在某煤矿区中的应用
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95勘探区位于阴山余脉南支与洪寿山脉两大山系所夹的山间谷底中,冲沟发育,地形支离破碎,倾斜台地呈环状或珑状,倾向于十里河床,地势东高西低最大相对高差184.20 m。
1 地质任务(1)探明井田首采区的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层地震地质条件,查明井田勘探区的地质构造形态和特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情况。
(2)查明勘探区内主要煤层落差大于8m的断层。
(3)查明勘探区内主要煤层直径大于30m的陷落柱。
(4)查明勘探区内规模大于30m的煤层中的火成岩侵入体。
(5)提交勘探区主要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深度标高误差不大于1.5%.(6)查明可采煤层层位,探测可采煤层的连续性,解释先期采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变化趋势。
2 地球物理特征勘探区地貌为低山丘陵地形,为黄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大,冲沟发育。
个别地段存在厂矿、村庄等障碍物,对野外采集造成不利影响。
浅层基本为较薄的土壤、黄土层、河流冲积层或者为砂、泥岩,激发条件较差。
个别地段砾石层发育,成孔激发比较困难。
所以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复杂。
本区勘探主要目的层为5号煤层、8号煤层,分别对应地震反射波T5波、T8波。
T5波:对应的5号煤层为太原组最厚一层煤,赋存条件较好,属稳定煤层,煤层厚度7.15~12.72 m,平均11.09 m。
煤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异明显,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与煤层的物性差异较大,有利于得到较好的反射波,T 5波可以全区连续可靠追踪。
T8波:产生于8号煤层,8号煤层为太原组底部的一层局部可采煤层,上距5号煤层27.10~36.87 m ,平均29.21 m ,下距K 2标志层9.27~17.75 m,平均12.22 m,含0~1层夹矸,夹矸岩性一般为泥岩。
煤层厚0~2.32 m ,平均0.79 m。
属局部赋存不稳定不可采煤层。
局部8号煤层与围岩波阻抗差异明显,可产生较好的反射波。
浅析三维地震方法应用于高产高效矿井地质构造探测中的效果
现代采矿 业逐渐 向矿产资源高利用化 、生产 高机械 自动化 、采 矿工 艺高技 术化 发展,矿井随着采掘的进行不断沿矿脉拓展 ,相应 的配套基础建 设也不断进行。但苦于矿区地质构造复杂 的影响 ,常 出现 大 型 工 程 机 械 设 备 无 法 使 用 、配 套 基 础 建 设 施 工 受 阻 的现 象 , 给矿井 的高产高效化生产带来 巨大 的影响 ,因此,在生产建设初期 , 对矿 区地 质构造的科学勘测成为高产高效矿井可持续生产 的重要技
尤 其 在 地 表 水 、地 下水 含量 相 对 充足 的地 区 , 即 时 的 地 质 构 造 结 构 图 能够 指 导矿 井 生产 的 安 全 工 作 , 防 止 地 下 矿 井 采 掘 作 业 中误 打 通 地 下水 源 ,造 成 透水 事 故 与 此 同 时 ,地 下 地 质 构 造 结 构 示 意 图 也 能够 给 矿 井 的进 一步 生 产采 掘 提 供 准 确 的 地 质 构 造 信 息 , 生 产 人 员
术基础 。
可以根据地质构 造进行 矿洞 走向、方位、标高的及时调整 ,方便机
械 设备 的进 入 和 矿 石 的 采 出 , 提 高 生 产 效 率 。 3 . 2 准 确 定 位 矿 脉 走 向 ,计 算 矿 产 资 源 储 量 矿 脉走向及矿产 资源储 量是矿井地质勘探中的重要工作 内容 , 利 用三 维 地震 勘 探技 术 可 以 准 确 的 确 定 矿 产 矿 脉 的 走 向 , 标 高 、 储 量及周边地质环 境。给 矿井生产提供完善的基础数据准备 ,使得矿 井生产可 以从容 地根据 地下矿 产资源 信息进 行生产工艺的调整、生 产机械 设备的安装与调整、生产班组 的调配 等,协助矿 井生产 的正
常 有序 进 行 。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淮南矿区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地质勘探G eological prospecting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淮南矿区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杨 志摘要: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勘探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矿区矿产地质勘探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结合我国矿山地质勘探的实际情况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于矿产地质勘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矿山构造;三维地震勘探;矿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科学研究人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运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得出诸多新类型数据并取得显著成果。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剖面、地质构造图、岩心数据等,它们记录了三维地震剖面、地质剖面或地质构造图信息,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将三维地震剖面与地质构造图进行对比。
研究发现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对矿山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整合资源信息,为工程单位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资料依据,借助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顺利完成矿山地质调查工作。
1 三维勘探技术理论与方法1.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理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在三维空间中对空间地质进行测量的一种数据采集方法,可以直接采集地表、地下的各类数据。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是应用于地质勘探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地质勘探技术、地震监测技术三大方面,其中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在矿山地质勘探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基于计算机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和基于传感器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根据安徽省淮南矿区的地质情况和实际情况,淮南市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进行矿区地质勘探工作中主要应用了两种技术:一种是以高精度测量技术为主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另一种是以高精度测量技术为主的矿井地质勘探技术。
在矿区的地质勘探过程中,通过采用一种新型的勘探技术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勘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物探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等多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勘探技术,通过这种勘探技术能够得到更多更为可靠的地质数据。
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再处理解释技术在淮南煤矿的应用效果
产 单 炮 空 间 属 性 的 检
查, 发现有 较多单 炮的 炮 点 、 波 点 位 置 不 正 检
确。
c 、施 工 设 计 要 求 1 覆 盖 , 个 别 区 块 6次 但 由于 村 庄 ( 小 村 庄 有 大 十 多 个 ) 影 响 , 效 的 有 覆盖次数 相对减少 、 偏 移 距 也 有 所 增 大 。本 区
测 区 内井 巷 工 程 揭 露 结 果 , 地 震 数 据 处 理 存 在 以 下 问 题 : 原 a 由 于 区 内煤 层 倾 角 大 ( 高 达 4 、 最 5度 ) 且 地 质 构 造 复 杂 , 用 常 、 采 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显然解决不了本区的特殊问题。
b 采用 了太多修饰处 理手段 , 震资料保真度 差 , 、 地 地震数据 体不 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主要煤层的地质构造情况。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存 在 的 问题 :
a 由于 该 区 施 工 采 用 两 个 观 测 系 统 , 、 因此 在 不 同 观 测 系 统 的衔 接 处 , 料 处 理 中存 在 一 资 些技术问题。
b 通 过 对 所 有 生 、
接问题 。
c充 分 运 用 我 院进 年 来 在 煤 田地 震 资 料 处 理 中先 进 的研 究 成 果 . 、
c 煤 层 反 射 波 主 频 偏 低 , 就 降 低 了地 震 资 料 的分 辨 率 , 解 释 、 这 对 煤层小构造不利。
淮南 某煤 矿地质条 件较 为复杂 , 原首 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作 由于 d标定参数不合适 , 震剖面层次不清。 、 地 在资料采集、 处理、 释中存 在诸多问题 , 解 原地震勘探地质成果 难以满 l 原 地 震 资 料 解 释 存 在 的问 题 _ 3 足 煤 矿 巷 道 设 计 及采 掘 工 程 的 需 要 。 为解 决 首 采 区 矿 井 地 质 问题 , 矿 由于 地 震 数 据 处 理 存 在 分 辨 率 低 、 真 度 差 、 移 归 位 不 准 确 等 保 偏 方 决 定 在 首 采 区 原 三 维 地震 勘 探成 果 的基 础 上 . 用 原 三 维 地 震 数 据 利 较 严 重 的 问题 , 以使 得 原 地 震 资 料 解 释 存 在 以下 问 题 : 所 对 1 — 、1 2 8煤层 重新 进 行 处 理 与解 释 , 3 1 1- 、 以满 足工 作 面 布设 及 开 采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地质构造中的应用摘要:我国煤田地质情况较为复杂,在开采中存在着断层、陷落柱、隐伏构造和地质异常等地质构造,若能事先查明地质构造和煤层赋存状态,就能为采区的合理布局提供地质基础,进而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
三维地震探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矿井,可对小断裂、陷落柱、隐伏构造、异常体等地质结构进行有效探测,并可为采煤方式选择、采区设计、巷道布置及掘进、水害防治等工作提供准确、精细的地质资料。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煤矿地质构造;应用1探测方法及技术措施我国在煤层地震勘探中,已经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对煤层地震勘探工作也将会有更多的要求。
在现场测试中,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合适的构造参数,才能指导现场生产,因此,该公司依据其所从事的地质工作,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测试方案,并结合本区表浅地层及中地层及深地层的地震地质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测试工作,并通过测试,优选出适用于本区的最优构造-采集参数;这样才能得到好的3 d地震资料。
1.1煤矿概述某煤矿是一座新建的现代化矿山,年设计产能为130万吨/年。
1.2矿井基本情况1.2.1矿井概况该为华北一座小型煤田,自上至下依次为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纪山西组及多个岩系。
不过,石炭纪的大部分煤层都是不完整的,而且可采性也比较低,因此基本上不能作为勘探的目标。
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南缘,其周围已被多个主控断层圈闭而成。
其主要构造为向西单斜,岩层倾角20-30°,断裂发育十分完善,主要由零星的中小断裂和大型断裂组成,其整体结构十分复杂。
1.2.2地震地质条件①地表地震条件煤层埋深在400-430米之间,东部的地势比较高,西部的地势比较低,但大部分都看起来很平坦。
南区河面宽约200-320米,大部分河岸上都是村落,地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高压电网。
相对来说,北二采区、北四采区的开采情况较南边好。
②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该矿浅表水层相对比较稳固,水层厚度在3~4米左右,水层以下为粘土层与粉沙层相互交错的层状结构。
淮南矿区三维地震探采对比效果与实例分析
t e c a a tr si s o ma l a d m e i n f u t a d t i ・ u e t f c a e m n t e 3 s imi r fl ,a d h h r ce itc f s l n d a a l n h n o tb l o o l s a o h D e s c p o e n s s i
Co pa i D es i o pe tng wih m i i e i c to n a es ud m r ng 3 s im cpr s c i t n ng v rf a i n a d c s t y i j ua na o lm i e nH i nc a n
准确率 达到 8 .l 5 %。结合 实例研 究 ,分析 了小断层 、煤层 变薄 区在三 维地 震资料 上 的显示 特征 与 7
探 采对 比效果 。 关 键 词 :淮 南矿 区; 三 维地震 ;探 采对 比; 实例分 析
文 献标 识码 :A DO : 03 6  ̄ i n1 0 —9 62 1 .40 6 I 1 .9 9 . s.0 11 8 . 00 .1 s 0 中 图 分 类 号 : P 3 61
通 过对 以往 三维 地震 成果 1 3 0个验 证 点 的统计 分析 ,拟 定 了三 维地 震成 果验证 准确 率 的评 价标 0
准;据 此得 出常规 三 维地 震勘 探 对 1. 煤 层 中 3i 31 n以上 断层解 释 的准确 率 达 6 .8 23 %, 1. 1 2煤层 中 2m 以上 断层 解释合 格 率约 4 . %; 高密度 三 维地 震勘探 对 1. 层 中 2m 以上 断层解释 的 67 4 而 1 2煤
淮 南矿 区三维 地 震探 采对 比效 果 与 实例 分析
三维地震在煤田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探究
三维地震在煤田地质勘查中的应用探究地質勘探指的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存在的差异,对观测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带来的响应,以此推断出地下岩层形态与性质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查手段。
笔者针对三维地震在我国煤田地质勘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探究,为加大三维地震勘查技术在煤田地质勘查领域的应用力度提供参考资料。
标签:三维地震煤田地质勘查应用情况分析0引言我国属于煤炭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多数地区煤层厚度较大、倾角偏小,具备了良好的开采条件,为煤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地质资源条件。
我国机械haunted采煤量高达70%,其中综合机械化采煤量则在37%以上。
然而长时间下来,煤矿建设却无法满足综采设计地质勘查为布置采区与矿井的根据,对采区的具体地质情况分析不够精确。
笔者从分析煤田地质勘查和物理勘探的现状,探讨了三维地震在煤田地质勘查中的具体应用。
1田地质勘查和物理勘探的现状1.1国外地震地质勘查现状美国长时期在矿井开采地质条件下进行了综合性分析与研究,发现影响煤田矿井顶板岩层稳定性能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了滑面、凸顶、夹薄顶煤层、冲刷以及擦痕的沙面岩互层,利用岩巷钻探、无线电造像的测量方式和地质数据的计算机模拟方式来确保矿井长壁工作面的开采效益。
而俄罗斯地质研究人员注重的是所有地质参数对地质变化情况的预报。
例如:研究煤田的化学特征以及物理特征来分析预测出断层,并统计出地质数据资料,从而进行构造变形规律的研究。
德国利用的是构造裂隙解析技术、沿着煤层水平方向钻探技术,以及横波地震的构成综合勘探技术等,德国地质研究人员则认为横波探测小型构造比较有发展前景。
此外,澳大利亚利用的是横波地震、航磁、地面地震以及地面地磁等技术进行煤田地质预测工作,以此减少煤田开采灾害。
1.2我国地震地质勘查现状1989年,山东省济宁市的煤田勘探过程中,我国和日本合作进行地质勘探,第一次利用了三维地震地质勘查技术,其面积为5km2。
三维地震在淮北煤田采区勘探中的应用
2 3 标准样 与分 析样 基体效应 讨论 . 对于整 个样 品成分 来 讲 , 待 测元 素 之外 , 除 其余 成 分称 为基体或 者 叫脉石 , 一 个 多元 素 样 品来 讲 , 于 对 对
每个元 素所指 的基体 成分是 不 同的 , 们相互 构成 不 同 它 的基体 物质 。 所谓 基体 效应 , 是指 在分 析待测 元素荧 光强 度时 就 由基体 物质所 产生 的影 响 , 致可 分 为 两类 , 大 一类 是 基 体的化 学成分 构成对 荧光强 度 的吸收或 增强 ; 一类是 样 品的颗 粒度和 表面结 构造成 的影 响 , 于样 品物理状 态 属
西 部探矿 工程
2 1 年第 2期 01
l  ̄ 2 m 的断层 6条 。 O 0 对 每个 断块 区进行 解释 , 针对各 主要 目的层 的层 对
比追踪 , 构绘 出时 间域 构造 图 。 三维数据 体 已经 作 了全 方位空 间归位 , 利用钻 孔资 料 结合 资料 处理 的叠加 速度求取 平均 速度 , 立空 间速 建 度 场 , 时 一深转换 , 进行 由绘 图 软件 绘 制 出各 自的层 深 度 构造 图 。可 沿任意 方 向切 割 相应 的地震 地 质 剖面 图 及 所需要 的其 它图件 。以上过 程可能 要反 复多次 , 到 直 解 释结果 令人 满意为 止 。
分辨率 高 。 2 三维地震 勘探方 法及效 果
数转 换 , 态范 围大 , 动 频带 宽 , 干扰 能力强 , 抗 稳定 性好 , 信号 采集 不失 真等 优点 。在数 据 采 集 中二 进 制 的 有效
2 1 三维地 震采集 方法 . 在充 分试 验的基 础上 使 用 具 有 当代 世 界 较先 进 的 仪器设备 美 国产 一I MAGE数字 地 震采 集 系统 , 仪 器 该
淮南矿区三维地震探采对比与实例分析
南矿区( 潘谢 ) 面积的 4 .4 6 1%。为 了更好地利用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资源 ,0 5年潘谢矿 区所有矿 20 井都统一配置 了“ 煤矿 三维 地震数据动态解 释系
统” 软件 , 矿 在 进 行 工 作 面 、 各 岩巷 设 计 、 工 时 , 施
利用采 区三维地震 成果数据 体信息… , 跟踪采 区
诱因 , 因此小构 造查 明程度 不高对 淮 南矿 区 的安全
高效开采 带来 隐患 。 为此 ,0 7~20 20 0 8年 淮 南 矿 业 集 团 与 中 国石 油集 团东 方地球 物理公 司合 作 , 丁 集矿 开展 了高 在 密度 三维 地震 勘探 的试 验研 究 。高 密度 三 维 地震 勘探 中 , 采用 了包 括单个 数字 检波 器 接收 、m × m 5 5 的高 密度 面元 、4次 的高覆 盖 次 数 、 6 迭前 深 度 偏移 等技术 措施 , 拓宽 地 震 波有 效 带 宽 , 得 了 明显 的 取 成效 。 目前 , 高密 度精细 三维 地震 勘探 成果 在丁集
以三 维 地震 勘 探 成果 及 三 维 地震 数 据动 态解
释成果为基础 , 结合煤矿井巷工程实际揭露验证情
2
矿 业 科 学 技 术
表 1 常规 二维 地 震 勘探 成 果 效 果 验 证 评 价 表 三
煤 层
第3 9卷
断点落差
揭 露点数
准确点
较准确点
不准确 点
错误点
1 — 、l 286煤层 中, 3 的断点解释的错 3 11 一 、、 2~ m 率均超 过 5 % 。由于小 构 造 常 常是 瓦斯 突 出 的 0
,
表 2 高密度精细三维地震勘探效果验证评价表
试析三维地震技术在探测煤矿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2020年21期应用科技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试析三维地震技术在探测煤矿地质构造中的应用陈超(淮北杨柳煤业有限公司,安徽淮北235119)引言在探测煤矿地质构造中运用三维地震技术能获得较为准确的探测数据,所获得的地质资料有利于地质构造的研究,在预测煤炭厚度变化趋势的工作中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从而有效解决煤炭生产后备接替基地的相关问题。
在不同的区域内,地质概况有较大差异,会深刻影响到煤矿地质的构造情况。
1探测煤矿地质构造任务的基本情况比如在某次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中,共需要完成三维地震线束7束,探勘的面积是4.2平方千米。
测得偏移前的覆盖面积是4.65平方千米,该工程的施工面积是5.35平方千米,共有3871个生产物理点,这一数字超过了设计的生产物理点324个。
勘探区域内有一条小河,该小河常年有水。
该区域中的最高点位于中西部,测得标高为834米,该区域的最低处位于中东部,测得标高为792米,最大高差为42米。
从测得的数据和实际情况来看,该区域的地势比较平坦,在该区域内常年种植庄稼农作物[1]。
2探测方法及技术措施探测活动应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探测的过程应该按照相应的设计要求进行。
国家对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活动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对煤炭资源勘探工程也有相应的要求。
在确定各种参数时,应运用试验的方法。
在选择技术措施的工作中,应当将不同的地质条件考虑在内,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试验活动都不可或缺。
应该采取的技术措施为查看检测仪器的功能是否正常,对此需展开周期性的检测项目,目的在于保证仪器在施工过程中能正常使用。
具体进行的测量活动应达到相应的精度要求,要保证每一个炮点的位置编号都是准确的,都有唯一的位置和编号,便于野外施工的有效进行,同时也为做好资料处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测量组在完成相应的工作时,应提前设置好相应的地震测线,在确保不存在计算失误的情况下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淮南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与效果
向常 院 士 汇报 这 一 2 作 取 得 的 一 些进 展 , r _ 以表 降近 4 倍 ,矿 井采 区 回采率 达8 %以上 ,远 高于 同行 之 际 . 0 5
2 三维 地 震 勘 探 技 术 应 用 进 展
复 杂 ,地 质 灾 害类 众 多 。如 何 有效 探 明地 质 条 件 2 1三维 地震 采集技 术 . 和较 准 确 预测 地 质灾 害 是 淮 南矿业 集 【 地 质技 术 保 才 J 三 维 地 震 采 集 _ 是 维 地 震 勘 探 的 基 础 T 丁作 障T作永 恒 的主题 : 作 。 随着 煤 矿 开 采 强度 和 开采 深 度 的加 大 ,地 下 地
彭苏萍 袁 亮 ,
( } 矿 1大学 ( 京) 『京 】 0 8 南矿业集 团有 限责任公 ,安徽 淮南 2 2 0 1_f J 】 J , 北 ,r 匕 0 0 32淮 3 0 0)
摘 要 :如 何 有 效 精 细探 明 煤 矿 地 质 条件 和 ;确 预 测 地 质 灾 害 , 为煤 矿 安 全 生 产 与 发展 提 供 了坚 实的 地 质 基 础 ,近 住 2 年 来 ,淮 南矿 业 集 团 与 有 关单 位 合 作 , 开展 了三 维地 震 勘 探 技 术应 用研 究 ,在 地 震 采 集 、处理 和 解释 技 术 应 用 0 方 面取 得 了丰 富 的 研 究成 果 近 年 来 利 用 三 维 地 震 勘 探 已发 现 较 大特 殊 地 质 异 常 体 ,诸 如 陷落 柱 、新 地 层构 造 、 旋 转构 造等 ;在 地 震 地 质 条 件 较 好 的 地 区 .能 够 基 本 查 明主 要 煤 层 落 差2 m断 层 。 实践 表 明 , 三 维地 震 勘 探 技 术 不
彭苏萍--淮南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与效果
文章编号:1005-6157(2011)02-095-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第21卷第2期2011年6月V ol.21 No.2June 2011 5淮南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与效果彭苏萍1,袁 亮2(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2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 淮南 232000)摘 要:如何有效精细探明煤矿地质条件和准确预测地质灾害,为煤矿安全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近20年来,淮南矿业集团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研究,在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利用三维地震勘探已发现较大特殊地质异常体,诸如陷落柱、新地层构造、旋转构造等;在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能够基本查明主要煤层落差2m断层。
实践表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不断发展,煤矿地质技术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企业综合效益明显增强。
关键词:三维地震;构造解释;地震采集;二次处理中图分类号:P631.4; TD8 文献标志码:A1 概述淮南煤矿1903年开矿,至今已有108年的历史。
淮南煤田是我国黄河以南资源储量最大、最具开发潜力的一块整装煤田,-2000m以上煤炭资源储量500×108t。
但煤田的地质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极为复杂,地质灾害类型众多。
如何有效探明地质条件和较准确预测地质灾害是淮南矿业集团地质技术保障工作永恒的主题。
1993年,淮南矿业集团在煤炭系统率先开展了谢桥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并获得成功,该成果1994年通过部级鉴定,1995年获煤炭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三等奖。
为了实现对采掘工作面三维地震动态地质解释和预测预报,2005年淮南矿业集团又率先拥有两套Geoframe地震解释系统,并为每对矿井建立了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工作站,目前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已成为矿井地质工作的常规手段。
2006年至2010年期间,淮南矿业集团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和中石油合作,分别在顾桥煤矿、丁集煤矿、潘北煤矿、新庄孜煤矿等率先开展了煤矿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试验与研究,并进行了10个区块的精细再处理与解释技术研究工作。
例析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矿的应用
例析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矿的应用刘东煤矿在不同时期、不同采区进行了多次三维地震勘探,已在煤矿采区勘探中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其解决煤矿地质构造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勘探手段。
在指导矿井生产建设中,尤其是在该矿西北部徐双楼采区进行的三维地震勘探应用,取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显示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矿区地质概况1.1 地层刘东煤矿位于淮北煤田中西部,在地层区划分上属于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徐宿小区。
本区基岩地层被第四系覆盖。
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系(O1+2),石炭系(C2+3)、二叠系(P)、第三系(N)和第四系(Q)。
主要可采煤层赋存于二叠系的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1.2 构造本区主要为大中型NNE向褶皱和张性断层,该矿处于陈集向斜东翼仰起端,总体上为一走向北北东向,倾向北西的单斜。
地层倾角一般在10°~20°之间,该采区浅部倾角较陡,一般在25°左右,西北方向的深部倾角较缓,在7°~13°之间,倾角变化较大。
1.3 煤层本区三维地震勘探的主要目的煤层为7煤和10煤。
1.3.1 7煤层。
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分71和72两组煤层,间距0~12.30m,平均 5.50m,在地震勘探中通常复合成一组反射波。
下距分界铝质泥岩24~60.50m,平均37.50m。
煤层结构简单,局部含一层泥岩夹矸,偶见两层夹矸。
煤层厚0~4.39m,平均2.09m,属中厚较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粉砂岩次之,中部为少量砂岩;底板以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
1.3.2 10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部,上距铝质泥岩39~70m,平均55.5m;下距太原组第一层灰岩40.5~65m,平均53.4m。
煤层结构简单,以单一煤层为主,局部含一层泥岩夹矸,以中厚-厚为主,煤层厚度1.50~5.93m,平均2.95m,属稳定煤层。
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少量砂岩;底板多为泥岩和粉砂岩。
淮南矿区岩浆岩三维地震响应及危害分析
淮南矿区岩浆岩三维地震响应及危害分析摘要:岩浆岩侵入对煤层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会侵蚀煤层,导致瓦斯异常、地温异常、应力异常,甚至会成为连通奥灰水的通道,已成为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合理利用火成岩在三维地震时间剖面及属性切片上的响应特征,结合采掘实见及相关地面钻探成果资料,精准圈定岩浆岩侵入范围,为采区规划及工作面布设提供依据,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关键词:岩浆岩;三维地震响应;地震属性1淮南矿区简介1.1地理位置淮南煤田位于安徽省北部,东起郯庐断裂,西至阜阳,北抵明龙山、上窑一带,南止舜耕山、八公山。
煤田东西长达18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面积约3600平方公里。
1.2煤系地层淮南煤田煤系地层的沉积环境为多旋回的近海型三角洲相,煤层多,层间距小。
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含有可采煤层9~11层。
1.3地质构造淮南煤田属于华北地区的Ⅱ级构造单元,受挤压形成复式向斜,并发育一系列走向压扭性逆冲断层,造成复向斜两翼的迭瓦式构造,甚至部分地层直立倒转。
岩浆岩在淮南煤田北部广泛发育,主要分布在潘一、潘二、潘三及丁集等煤矿〔1〕。
2淮南矿区岩浆岩特点2.1岩浆岩的成分特点淮南矿区内揭露岩浆岩一般呈灰白色,含方解石捕虏体,呈流纹构造,硬度大,抗压强度大,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
通过对潘三矿新西风井检查孔在649.8m处揭露岩浆岩岩样和天然焦样,进行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含量测试,分析成果表明SiO2含量为60.28~63.83%,属于中性岩,岩石类型为正长花岗岩。
2.2岩浆岩侵入年代通过对对采集的岩浆岩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淮南矿区岩浆岩发生侵的时期为距今大约118Ma〔2〕,属于早白垩世四川期(135~52Ma)岩浆活动, 矿区内断层形成年代(晚三叠世距今约 2.5亿年)早于岩浆侵入年代(晚白垩世),即岩浆岩不随断层的断裂而错断。
2.3岩浆岩侵入特点岩浆岩与围岩间的界线一般明显,多数情况下切穿围岩层理或片理。
淮南矿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徐翀
1.淮南矿区简介
淮南煤田构造纲要图
1 、谢桥—古沟向斜; 2 、陈桥—潘集背斜; 3 、尚塘集 —朱集向斜; 4 、永 康背斜;5、阜阳断裂;6、西番楼断裂; 7、陈桥—颖上断裂;8、新城口 —长丰断裂;9、武店断裂;10、寿县—老人仓断裂;11、舜耕山断裂;12 、阜阳—凤台断裂;13、杨村集—朱集断裂;14、刘俯断裂
谢桥矿1号陷落柱倾向地震剖面
3.淮南矿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应用历程和进展
第 二 阶 段
淮南矿区瓦斯含量高、煤层透气性条件差, 为了综合治理瓦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 们全面推广先期开采相对煤厚较薄、瓦斯压力较 小的11-2煤保护层以卸压上覆13-1煤层的回采方 式。无独有偶,13-1厚煤层对地震波的强屏蔽作 用及受部分13-1煤层采空区影响而导致的下伏煤 层构造解释则又给我们的三维勘探亮出了两道大 难题。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先后与安徽煤田物测 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从采集和处理 上针锋相对的采取措施,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效 果。
70m 70m B11 C14 C13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link appraisement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
图1 10线8炮观测系统示意图
褶曲的解释
在以往的解释工作中,褶曲在三维偏移数据体上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识别,反射波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同轴下凹、上凸。
结合本次三维资料结果显示为在时间水平切片上表现为反射波同相轴走向发生弯曲,如图2所示,左侧为下凹、右侧为上凸,弯曲的曲率左侧较右侧大,表明左侧褶曲较紧闭;右侧褶曲较开阔。
陷落柱的解释
煤矿陷落柱内部部塌陷物胶结程度不一致,差异性变化
差,呈无序杂乱无章的分布,基于陷落柱的特征,在本区三维偏移数据体上有较好的反映,其主要表现特征是:在垂直时间剖面和时间水平切片上表现为反射波同相轴中断、扭曲、能量变弱、连续性变差、分叉合并和圈闭现象,有时还伴随
地质构造情况
在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内,通过对三维的资料的地质构造的分析、解释得到以下构造解释成果:
共解释褶幅大于10m的褶曲3条,便于查找方便,并进行命名。
褶曲包括丰里向斜,区内延伸长度约1.55km,两端分别延伸至区外,最大褶幅60m;还有1101向斜和1101背斜,以-1101钻孔号命名,最大褶幅分别为20m和15m。
共解释断层19条。
新发现断层15条,编号为SF1~SF15,其中新解释的仅错断2#煤层~2#下煤层的断层3条(SF2、SF14、SF15、),错断9#煤层至奥灰的断层3条(SF1、SF9、SF11),其余13条断层错断2#煤层~奥灰。
对原有断层F101、扩F3、f2612-1、
图2 向斜、背斜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
图3 陷落柱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反映
图4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反映。
淮南矿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
Vol. 48 No.6Dec. 2020第48卷第6期2020年12月煤田地质与勘探COAL GEOLOGY & EXPLORAHON文章编号:1001-1986(2020)06-0008-07淮南矿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刘俊,赵伟,韩必武(淮南矿业集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淮南矿业集团于2007年首次将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引入煤炭领域,并成功推广 应用;由于常规三维地震区块受采动塌陷影响,不具备再次施工高密度三维地震的条件,2012年开始,淮南矿业集团对常规三维地震区块的原始采集数据进行二次精细处理、解释。
高密度三维 地震勘探和三维地震资料二次处理解释都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横向、纵向分辨率,达 到了高精度三维地震探测的目的。
通过煤矿大量揭露资料对比分析:高密度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 技术对于识别小断层、查找陷落柱、刻画灰岩地层裂隙等方面效果显著;常规三维地 震资料进行二次精细处理、解释能明显改善下部煤层的成像效果。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 键词:高密度三维地震;高精度;精细处理;断层;陷落柱移动阅读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l001-1986.2020.06.002Application of high-precision 3D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in Huainan mining areaLIU Jun, ZHAO Wei, HAN Biwu(Huainan Mining Industry(Group)Co., Ltd.9 Huainan 232001, China)Abstract: Huainan Mining Group first introduced the full-digital high density 3D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into the field of coalfield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n 2007, and has successfully promoted and applied it. As con ventional seismic blocks were affected by mining collapse, they did not have the conditions for reconstruction ofhigh density 3D seismic. In 2012, it began to perform secondary fine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collected data of conventional 3D seismic blocks. Both high density 3D seismic exploration and secondary proc 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3D seismic data have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horizontal andvertical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high-precision 3D seismic exploration. Through com parative analy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uncovered data from coal mines, high density, fully digital 3D seismic ex ploration technology has significant effect in identifying small faults in coal mines, finding collapsed columns, anddepicting limestone fissures. The secondary fine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ventional 3D seismic data can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imaging effect of the lower coal seams. High-precision 3D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 ogy has broad prospects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 high density 3D seismic; high precision; fine processing; fault; collapse column1993年淮南矿业集团率先在谢桥矿开展了常 规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浅析淮南某煤矿地质构造摘要:为了矿井规划、设计、生产需要,查明该区煤层赋存形态及构造发育情况,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利用钻孔对各主要反射波进行标定,结合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各反射波组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然后从中找出各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通过对数据体的连续追踪,辅助以方差体的解释手段,查明了区内煤系地层形态及构造格局。
构造格局展布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规律趋势吻合。
为采区开拓设计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地质成果。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煤层反射波地质构造断层地质成果
1 概况
目的任务。
为了矿井规划、设计、生产需要,查明该区煤层赋存形态及构造发育情况,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位置范围。
该区位于淮南市潘集区,合(肥)~阜(阳)铁路从测区南部经过,西部有凤~蒙公路。
矿区公路相互联络,交通十分方便。
2 井田地质概况
2.1 地层
本区为全隐蔽含煤区,揭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石炭
系、二迭系、三迭系、第四系等。
二迭系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主要可采煤层为13-1、11-2、8、6-1、4、1煤层,其他各煤层多为不稳定或极不稳定煤层。
2.2 构造
淮南煤田地处华北板块的东南缘,东起郯庐断裂,西至商丘-麻城断裂,北起上窑-明龙山与蚌埠蒙城隆起相接,南至寿县定远与合肥中生代凹坳陷为邻,东西长180km,南北宽15~25km,面积约3200km2。
残存煤盆地主体构造为一复向斜,呈近东西向展布,并在南北两翼发育一系列走向压扭性逆冲断层,造成两翼叠瓦式构造使部分地层直立倒转,褶皱发育。
在复向斜内部,地层倾角平缓,为10°~20°,为一系列宽缓褶曲,其中陈桥~潘集背斜隆起幅度最大,是复向斜内的主要构造。
还发育一组NE~NNE向横切正断层,和一组NW~NWW向正断层。
本区位于淮南煤田潘集背斜的东南部,煤系地层为一宽缓的背斜形态,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西西的不对称背斜之东部倾伏端;次生褶曲不发育,主要断裂构造呈东西向展布在背斜的南北两翼。
其轴部构造相对简单,以小构造发育为主。
地层倾向由南翼的倾向南渐变为北翼的倾向北东,倾角2°~8°。
2.3 煤层
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二迭系,共含煤10层,总厚平均26.67m;其中13-1、11-2、8、7-1、4-1、3和1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23.72m,
约占可采煤层总厚的88.9%;6-1、5-1和4-2为次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2.95m,约占可采煤层总厚的11.1%。
可采煤层以结构简单、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为主。
煤质属中灰、特低硫、特低~低磷、中高发热量、高~难熔灰分、高油和具中强粘结性的1/3焦煤与气煤,可作配焦用煤、炼油用煤和动力用煤。
3 三维地震勘探
3.1 野外资料采集
观测系统类型:采用8线10炮制,相邻两束炮点位置交错;偏移距:10m;接收道距:20m;接收线距:40m;叠加次数:24次;等效地面采样间隔:20m×20m;CDP网格:10m×10m;纵向最大炮检距:590m;横向最大炮检距:310m;检波器:采用60Hz 2串2并组合;井深:9m;药量:2Kg;采样间隔:1.0ms;记录长度:2s;仪器型号:美国产IMAGE遥测数字地震仪。
3.2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区获得了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信噪比三维地震数据体,依据煤层反射波的特征研究构造控制打下了基础。
数据采集与资料处理13-1、11-2、8、6-1、4和1煤六个煤层,获得对应的T5波、T4波、
T3波、T2波和T1波资料。
首先采用常规的处理流程,即对有效波的优势频段进行选择参数,确定处理流程。
宽频带处理,在一定范围内尽量使有效信号不要被削弱。
3.3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波的对比:利用波组、波系关系,选择强相位进行连续追踪对比,对反射波不突出或反射波品质较差的时间剖面,利用相交剖面进行闭合跟踪,并结合平面分析,同时兼顾相邻测线的形态关系,进行连续追踪对比。
构造解释:依据目的层反射波强相位连续追踪对比的原则,来确定相对应地质体的起伏形态。
测区煤系地层起伏变化较大,在时间剖面上显示为单斜形态;次一级褶曲在时间剖面上显示清楚。
并利用反射波的中断点以及断棱绕射波的极小点的位置来确定断点的位置。
结合区域地质规律和测区断裂构造的特点,结合钻探已有的其他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确定断层在剖面线上的倾向、倾角并根据其升降关系确定断层性质。
4 井田构造控制的成果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解释了13-1煤、11-2煤、8煤、6-1煤、4-1煤和1煤的构造形态,查明了主要煤系地层的起伏形态和次一级褶曲
的发育情况;严密控制了断层的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查明了落差5米以上的断层,并对小于5m断层进行查找解释,为矿井设计和布置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地质依据。
本区煤系地层整体呈现宽缓的背斜形态,背斜轴沿近东西向分布,以2-3-21孔和0-0东2孔方向为轴,其轴部煤系地层倾角较缓,而北翼较陡。
背斜南翼煤系地层倾角较缓,且分布范围较大,其地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约5-7度。
其构造主要以FS2、F32和F34、F35断层发育为主,其构造构局相对简单;背斜北翼煤系地层相对较陡,地层走向呈北西西向,倾角最大约18度。
断层的控制:共解释断层137条。
按断层性质分类:正断层109条,逆断层28条;按落差大小分类:落差大于50m的断层1条,落差30~50m的断层1条,落差10~30米的断层22条,落差5~10m的断层39条,落差0~5m的断层74条;可靠断层85条,较可靠断层52条。
原有断层5条,新发现断层132条。
断裂构造的主要特点:本区逆断层西部边界发育,北部边界和背斜轴部也发育逆断层;区内落差大、延展长的正断层多发育背斜两翼,且多为低倾角正断层;区内断层多以顺轴向分布,背斜两翼边界断层偏大,而轴部落差较小;区内次级褶曲不发育,多以单斜构造为主,且煤系地层倾角较缓;北部断层较发育且落差较大,中南部构造相对简单。
5 结语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设计目的明确,观测方法选择合理,野外采集技术措施得当,做到了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为完成本次地质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资料处理有效波层次较齐全,客观地反映了地质情况,地层产状趋势明显,大部分断点显示清楚,为资料解释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查明了新生界的起伏形态;查明了区内主要煤层13-1、11-2、8、6-1、4-1、1煤的赋存形态和波幅大于5m的褶曲发育情况,较好地控制了测区内主要煤层的赋存形态和褶曲变化,查明了区内5米以上的断层,严密的控制了测区南北边界断层,共解释断层137条,新发现断层132条,可靠断层85条,较可靠断层52条。
地震地质成果可作为采区开拓设计依据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民振.中国煤矿物探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