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合集下载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业 核心竞 争力 。
4 结 束 语
经过 以“ 加 强 、一 突 出 、一 拓 宽 ”的 “ 手 两 上 快 、留得住 、后 劲足 ” 的具 有 实践 能 力 、创 新 意识
和创 业精 神 的高 级应用 型专 门人 才培养模 式链 为 主
体 的一 系列教学 、实践 改革 ,学 生 的综 合素 质及 能 力得 到进 一步提 高 。学 院培 养 的毕业生 工作 踏实 肯 干 ,专业 基础知 识扎 实 ,综 合素 质好 ,责任 心和业 务 能力强 ,有很 强 的团队精 神和奉 献精 神 ,有很好 的发 展潜 力 ,在 各 自的 岗位 上发 挥 了重要 的作 用 。 参 考 文 献
成 立 以来 ,取得 了很 好 的效 果 。为 建设 设 备 先 进 、
功 能 完 善 的 实 验 教 学 环 境 ,采 取 “ 进 来 、走 出 引
去” 的办法 ,在 校 内建设 联 合 实 验 室 与 培 训 中心 , 在 企业 建设联 合实 习基 地 ,为学生 的实践 能力 和综
合创 新 能力 的培养 提供 优越 的平 台。 2 2 强化 实践 教学 ,构 建实践 培养 新体 系 . 加 强开 放式综 合 、设 计 型实践教 学体 系 的改革 和 实施 J ,提 高 培 养 技 术 应 用 型人 才 的 质 量 和 竞 争 力 ,加强 择业 优 势 ,实 践平 台建 设 是重 要 保 证 。 针 对各专 业 涉及领 域宽 、工 程背景 强 、发 展速 度快 等 特点 ,搭 建实验 区能 力培 养平 台 ,培养 学生 的专
础 ,建立模块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提出“ 加强 基 础 、加 强实践 性教 学环节 以培 养学 生创新 与实践 能力 为 主要 任 务 、突 出专 业 主干 、拓 宽 专业 口径 ” 的“ 两加 强 、一 突 出 、一拓 宽 ” 的人才培 养思 路 。 1 1 人 才培养 模式 改革 的思路 . 内蒙 古 科 技 大 学 信 息 学 院 在 多 年 的办 学 实 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强调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理念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有所不同,学术型人才培养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则将重点放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和社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引入实际案例、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

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科研机构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和科研水平提升。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和企业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XXX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书项目名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主持人:XXX教授学院(部)名称:XXX填报日期:2011年11月13日一、基本情况项目简介:本项目旨在探索和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电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项目主持人为XXX教授。

主持人简历:XXX教授,XXX教授,博士,高级职称,授课对象包括08级各专业、09级研究生、08级电气自动化等。

主讲课程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矩阵论、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线性代数等。

近三年教学工作简况:主持或参与多个校、省或国家级项目,包括全日制本科弹性学分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第七届校青年教师技能竞赛、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气控制与PLC控制重点课程等。

在项目中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等角色,获得多项奖励。

项目经费:本项目总经费为4万元,其中学院配套经费1万元,其他经费3万元。

项目时间:本项目起止时间为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

参与人员:本项目参与人员共计9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1人,中级职称人员3人,初级职称人员2人,博士5人,硕士5人。

在项目中的分工:本项目中,各参与人员分别担任方案设计、工程设计、质量监控、实践设计等角色。

以上为本项目的基本情况介绍。

1.本项目旨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3.本项目将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4.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将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情况,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5.本项目将为XXX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推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该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解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和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才培养已成为每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当前的高科技时代,如何创新和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来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

一、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又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它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校时,除了接受基础课程的教育外,还需要参与企业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

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

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研究能力的增强。

而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职业素养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掌握。

工程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具实用性和适应性,更容易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职位。

二、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进行的创新。

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实验教学,增加实践环节。

学生要在实验室里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通过实践来掌握关键技能和提高操作能力。

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能力的检测。

在实验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实验结果作出评分,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

学生学习的内容来自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学习和实践都在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下展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进入社会后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的岗位。

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界共同关注和探索的方向。

本文将就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概念及其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指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界在教学过程中深度合作,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实践基地和项目,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产教深度融合的本质在于将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实践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产教深度融合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产教深度融合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对于企业来说,产教深度融合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培养和吸纳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

1. 课程设置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第一步是课程设置的创新。

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将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建立起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

通过对企业实践需求的深入了解,并结合学校的专业优势和教学资源,开发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与企业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基地建设创新产教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第二步是实践基地建设的创新。

学校需要与企业共同设立实践基地,在校外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

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这一课程体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

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从而获得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践探究,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实践课程、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合作项目、组织团队合作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五、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能力,能够胜任实际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进步。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与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设置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过于固化,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可以引入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知识领域,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就业竞争力。

其次,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过去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实习为主,但实习机会有限、时间短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基地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开设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并进行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验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运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和实践至关重要。

一、创新教育理念现代高等教育需要立足中国国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创新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

这一创新之路需要多方面合作,特别重要的是产学研合作,充分借鉴企业和社会区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加强实践环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是侧重“两个实践”——实践能力培训和实践教育,为了建立两个实践的有效合作保证,高校应与产业合作,并从产业合作中发现教育需求和特点。

通过向产业提供相关人才和可持续创新的解决方案等方式,来增加校企之间的互动,加大课程构建和培养计划改进效力,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目标和实际运作模式来满足社会需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人才培养应当遵循“产教结合,实践导向,质量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具备所需技能和知识的优秀毕业生,必须实施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必须统筹兼顾学生的体验、社会需求、竞争性和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形塑综合培训计划,以达到孕育有才、有品质的毕业生的目标。

四、开展跨学科合作现代创新的不断深入,需要求学生具有不仅领域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跨界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实施跨学科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重视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师团队,为了确保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和培训,教师们必须适应培养计划的变化。

高校应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一年一期的培训计划,通过学习教学法、实践经验等方式,增强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实践能力。

六、保障人才的就业前景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并非要求他们一定要成为企业家,他们还可以成为一名技术人员或者顾问。

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培训,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 就业渠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01
02
03
04
05
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具 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和方案。
课程设置:根据专业需 求和市场需求,设置科 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包 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 核心课程、实践课程和 选修课程等。
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 学环节,建立完善的实 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 、实习、课程设计、毕 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 神。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02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
职业证书与课程设置相结合
03
在课程设置中,应将职业证书考试的内容纳入其中,以帮助学
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0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和促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
建立教学监督机制,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 进。
实施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调整教 学内容和方法。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团 队合作、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理工大学“理综实验班”为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理工大学“理综实验班”为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理工大学“理综实验班”为例摘要: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探讨地方综合性工科院校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思路和定位,在践行过程中通过设置“理综实验班”,开设特定的必修课、选修课,结合与专业教师的联合培养,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环节和科技活动等方法,探索理工知识融合的有效途径。

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高等院校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及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继续探索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实验区;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改革,推进教学理念、机制和体系的创新,满足国家对社会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2007年初,教育部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1]西安理工大学建校于1949年5月1日,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于1972年合并组建的陕西机械学院,1994年1月经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大学科技园,占地总面积1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

学校现设本科招生专业57个,其中10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2008年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获准建设省级“工科大学生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该实验区开设“理综实验班”,针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探索并形成一套更为具体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工科学生理科知识基础、拓展理科知识面,提高学生理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理科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给工科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培养更多数理化基础坚实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并逐步将这一模式推广,扩大学生受益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思路和定位针对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践起步晚、创新活动开始迟、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主要靠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或自我领悟等现实,西安理工大学积极推行理科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强化理科知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达到夯实基础、扩展视野、融会贯通等方面的要求,努力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主平台外,打造出理科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的辅平台,以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高职现代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高职现代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构 建 工 学结 合 人 才培 养 方 案
例 : 同 编 写 工 学 结 合 的 教 材 ; 同 按 照 企 业 的 生 产 任 务 制 定 共 共 课 程训 练 内 容 : 同 按 照 职 业 岗 位 的 要 求 制 定 本 专 业 的职 业 能 共 力 评 价 与 考 核 标 准 . 据 此 制 定 课 程 质 量 评 价 体 系 . 据 课 程 并 根 的 评 价 体 系 和 考 核 标 准 .对 学 生 实 训 课 程 的 完 成 情 况 进 行 考 评 . 工 作 态 度 、 作 纪 律 、 作 业 绩 、 作 质 量 、 新 能 力 等 纳 把 工 工 工 创 入 成 绩 评 定 中 . 分 体 现 企 业 的 人 才 观 . 核 成 绩 既 作 为 学 生 充 考 的课 程 学 习 成 绩 记 入 档 案 . 作 为 企 业 日后 聘 用 员 工 的参 考 依 也 据 。这 就是 共 构 培 养 方 案 、 建 课 程 体 系 、 施 技 能 训 练 、 编 共 共 共 工学结合教材 、 共定 考核 标 准 、 享 评 定 结 果 的 “ 共 ” 人 。 共 六 育
学 院 以模 具 设 计 与 制 造 专 业 为 实 验 试 点 专 业 . 以校 内生 产
性 实训 基 地 — — 富 士 康 集 团 富盟 科 技 电 子 有 限公 司 为 载 体 . 以
工作 过 程 为导 向 。 照 实 训 条 件 企 业 化 、 学 情 境 职场 化 、 材 按 教 教 建 设 职 业 化 、 师 队伍 “ 师 ” 、 学 内容 项 目化 及 教 学 成 果 教 双 化 教 产 品化 等 “ 化 ” 六 的专 业 建 设 思 路 . 行 了将 企 业 培 训 内容 嵌 入 实 课 程 教 学 内容 、 行 业 标 准 嵌 入 教 学 大 纲 、 认 证 项 目嵌 入 人 将 将 才 培 养 方 案 及 将企 业 文 化 嵌 入 校 内教 育 环 境 等 “ 四个 嵌 入 ” 。在 人 才培养全过程 中设置 了三个模块 。 即通 识 课 程 模 块 、 术 基 技 础 课 程 模 块 及 专 业 技 术 模 块 。在 教 学组 织 上 . 术 基 础 模 块 实 技

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 理念 , 几年来 ,工商管理 学 院通过 各 种教 学 活 动使 广 大 师生 充分 认 识 到 了创 新 的价 值 , 高 了大 家对 近 提 培 养创 新人 才重要 性 的认识 。 同时 , 明确 了工 商管 理类 专业 的办学 定位 和 特色 发 展方 向 , 培养 高 素 质 、 为 具 有 创新 精神 和较 强实践 能力 的应用 型人 才 ; 科 目标是形 成 以涉农 、 学 近农 等工 商类学 科 为主体 , 以管理 、 文 人
观念 到制 度 、 软件环 境 到硬件 条件进行 全方 位 、 从 多角度 的综 合建设 。
3 当前 创 新 型 人 才培 养存 在 的主 要 问题
() 1 培养 目标 模糊 空洞 , 程体 系设计 不 尽合理 。高 等教 育 的人 才 培养 应 当 以素质 培养 为 中心 , 质培 课 素 养要 以创新 精神 和实践 能力 为核 心 。与此相适 应 , 理论课 程 体 系要科 学 完 整 , 践 课程 体 系要 全 面 系统 , 实 但 是 , 国传统 教 育模式 历来 就是 以知识传 授 为最高 目标 , 不 注重获 取 知识 能力 的培养 , 程 体 系设 计 忽视 我 而 课 选 修课 的地 位 和实践环 节 , 忽视创 新思维 培养 和创 新能力 开发 的状 况很 明显 。 () 2 学生 的 主体性 和个体 性没 有得 到尊重 。创新 是 “ 思 ” 我 的过 程 , 也是 “ 思 ” 我 的结 果 。我思 就 是 自我 对 环境 的所 予进 行新 的组合 , 而使主体 的个 性和 独特 性在 对 象上 得 以显 现 。所 以创新 是 贯 注着 人 的 主体 从 精 神 的 自由 自觉 的活动 。我 思是 一个 主动 的过程 , 以创 新是 个体 主动地 追求 的结果 。但是 , 所 目前教学 目标 的规 约性严 格 限定 了课 堂教 学 目标 , 钳制 了课 堂教 学 丰富 的动 态生 成 性 。如 , 重 知识 的积 淀 , 视 对探 索 注 忽 的渴 望 ; 注重 知识 的记 忆与理 解 , 忽视质 疑与批 判 ; 注重 学会 成 果 , 忽视 会学 的收 获 、 学 的体 验 。这 种 学 习 乐 内容 的强制性 、 知活 动 的受 动性 、 认 思维 过程 的依赖 性 、 堂交 流 的单 向性 使学 生缺失 了应有 的学 习过 程 , 课 即

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1
企业参与度不高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 要途径之一,但部分企业参与度 不高,对人才培养的支持不够。
02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滞后
部分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 不够,缺乏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教 学资源支持。
03
对策
针对以上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 策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设计
公共基础课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 力、数学应用能力等。
专业基础课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 下基础。
专业核心课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 技能,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岗位工作 的能力和素质。
实践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包括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实 习等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计划
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
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 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 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实践教学 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
案例三
总结词
该高职院校通过对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和分析,明确 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并以此为基础 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详细描述
该高职院校在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设计中,首先 对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明确了学 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其次,根据学生的 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设置了基础素质课程、专 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模块, 涵盖了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各个方面。同时,通过 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 课程改革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确保 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物业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物业管理专业“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业应 用型人 才培养 方案 , 依托 校 内外实训 基地 、 校外
问题 的方法 。对未 来发展方 向有 明确 清晰 的思 路 , 同 时有一 定 的教 学组织 形式 和两 年 以上 的先 期建 设基 础。 学校重视 , 拥有较为完善 的实施保 障体 系。 人才培 养 预期效果好 , 在 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 人才 或应用
摘要 : 本文论述 了物业管理 “ 产学研 用”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创新与 实践 , 探讨建 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应 用能力培养 为主线平 台加模块架构的理论课 程体 系, 以“ 产 学研 用” 结合 为特征 的实践教 学体 系和显性与 隐性
课程相 结合 的素质教育体 系。通过产教 融合 、 校 企合作 、 3 - 学结合 , 培 养适合 物业服 务一线的 高层 次物业 管理 职 业经理人 , 实现人 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
综合 改革 , 形成一批 创新人才培养 基地 , 旨在鼓 励 、 支
对物业管 理行业进行广泛 的社 会人才需求 调研 , 探索 高 职高专 物业管 理应 用型人 才培 养模式 和人 才培养 方案 , 物业 管理专业 以企业对 接育人 , 开展产 学结合 、
工学交替 的教学改革 ,围绕物业 管理职业 岗位 技能 , 构 建实施具 有管理 与服务 特 色的 “ 产 学研 用” 创 新人 才培养模式 , 教学改革成绩 突出。我校物业管 理专科 专业 创设 于 1 9 9 9 年, 办学 历史 1 4 年, 共输 送 了近2 5 0 0 名毕业 生 , 受 到 了北 京 、 深圳、 青岛 、 南京等 国家一 级
2 015 年 4 月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U C ATI ON TE ACHI N G FO RU M

地方院校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地方院校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 G6 4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0 5 — 0 0 0 6 — 0 3
摘 要
随着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不 断 发展 , 地方本科院校面临
会需求 的困境。
着 来 自就 业 市场 以及 重 点 院校 竞 争 的 双 重 压 力 ,需 立 足 于
Ab s t r a c t Wi t h t h e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o f 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l o c a l c o l —
1“ 3 + 1 ” 工程训 练模 式下 的拔尖创 新人 才培 养
广东工业 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从 2 0 1 0年开始 , 与企业合
作, 根据不 同专 业方 向, 分别成立 了“ 卓 越工程师实 验班 ” , 提 出了基于工程项 目训 练的“ 3 + 1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简称
“ 3 + 1 ” 模式 ) , 所谓 “ 3 + 1 ” 培养模式 , 就是 各个专业分 别从大
教 育观 察
地方院校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黄国宏[ 1 】 陈德艳[ 2 】 李 ’ 】童 怀【 1 】徐 杜Ⅲ
( 【 i l l - 东工业 大学信 息工程 学 院 广 东・ 广州 5 1 0 0 0 6 ; [ 2 】 广 东省 嵌入 式软件 公共技 术 中心 广 东・ 广州 5 1 0 0 0 6 )
目标 , 满足社会发展对优秀创新人才 的需求 , 广东工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从 2 0 1 0年开始 , 与企业合作 , 集 中优势资 源 ,
社会 需 求 的优 秀创 新人 才 , 走 出 一条 独 特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之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讨并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一趋势。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背景中提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声誉,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这个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纷纷开展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 7 G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4 1 (0 0)5 0 0 — 2 10 — 3 12 1 2 — 0 3 0
经过 几年 来 的探 索和 凝 炼 , 渐 形 成 六 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的 办 学 逐 即 全 以科 学 发 展 观 为指 教育 部 把 “ 以服 务 为宗 旨 , 就 业 为 导 向 ” 为 高等 职 业 教 育 的 定 位 。 办 学指 导 思 想 : 面 贯 彻 党 的 教 育 方 针 , 以 作 办 学 方针 , 一 方 针 的 本质 要 义 是 :职 业 教 育 要 为 提 高 劳 动 者 素 质 导 , 这 “ 以服务 为宗 旨, 以就 业为导向 , 以育人 为中心, 以能力 为本位 , 以 特 别 是职 业 能 力 服 务 ” ,要 让 受 教 育 者 具 有 能 得 到 生 活 主 要 来 源 稳 工学结合 为切 入点 , 不断创新人 才培养 模式 , 为地 方社 会经济培养 把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安徽 省一流的高等 定收入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 学质 量的若 高素质技 能型人才 , 干意见》 教高【06 1 号 ) 了高等职 业教育 的地位及 其基 本 职业 院校 。 ( 20 】 6 明确 人才培养 目标 : 培养面向生产 、 建设、 管理 、 服务 一线 需要 的培 养 目标 , 文件 指 出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作 为高 等 教 育 发 展 中 的 一 个 的 , “ 既有科学人文素养 , 又有职业 岗位 技能 , 具有健全 人格和 良好职 类 型 , 负着 面 向生 产 、 设 、 务 和 管 理 第 一 线 需 要 的高 技 能 人 才 业道德 的高素质技 能型人 才。办 学过程 的积淀 , 肩 建 服 初步构建 了独具特 的使 命 , 在我 国加 快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进 程 中具 有 不 可 替 代 的作 色 的人 才培 养 模 式 :以校 园文 化 为底 色 , ‘+ ’ 程模 块 为 主 体 , “ 以 3 3课 用 。 ” 等职 业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是面 向生 产 、 向 基层 、 向管 理 和 以 大 学 生 素 质 拓 展 体 系 为 延 伸 , 养 既 有 科 学 人 文 素 养 , 有 职 业 高 面 面 培 又 服务第一线 , 培养应用型人才。 因此 , 与之相关的高等职 业教育的专 岗位 技 能 , 有 健 全 人 格 和 良好 职 业 道 德 的高 素 质 技 能 型 人 才 。 这 具 ” 业设置、 人才培养模式、 运行机制 , 以至于课程设 置、 堂教学等都 人 才培养模 式的创新和实践 , 课 体现 了“ 大力推 行工学结合 , 出实 突 践能力培养 ” 的改革精神 , 形成 了我院鲜明 的办学特色。 要围绕这一培养 目标来构建、 实施和 组织。 1 高职应 用性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2 高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高 等 教 育 人 才供 给 与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需 求 之 间 的主 要 矛 盾 已 经 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 的 目标 与规格 的基础 上 , 人才培养模式改 从 人 才供 给 总 量 不 足 转 向所 供 给 人 才 的质 量 和 素 质 能 否 满 足 各 行 革 创 新 的主 要 任 务 就 是 要 建 立 具 有 自身 特 色 的 “ 才 培 养 结 构 和 策 人 各业 的现实需要, 使高等教育从 同质精 英培养走 向了更贴近经济社 略体 系” 本着 “ 。 必需够用 、 重能力、 注 强化素质” 的原则 , 分利用现 充 会 建 设 和 科 学技 术 发 展 的多 元 需 求 人 才 培养 。 这一 转 向也 意 味 着 教 有 办 学 条 件 和 地 方 教育 教 学 资 源 , 以工 学 结 合 为 切 入 点 , 课 程 体 对 育 教 学 模 式 必 需 从 以知 识 发 展 为 导 向 的 学 科 中 心 走 向 以社 会需 求 系与教学 内容、 培养途径 与实践 教学机制等人才培养模式 的关键要 为 导 向 的学 生能 力 中心 模 式 。 全面 建设 小 康 社 会 和 创 建 创 新 型 国 素 进 行 大 胆 的 探 索 与 改 革 , 整 体 上 优 化 学 生 的知 识 、 力 、 质 结 在 从 能 素 家的进程中, 许多高校 深切地认识到 要适应 时代需要以培养应用型 构 , 以达 到人 才培 养 目标 。 人才为定位 , 不过从 目前 大学毕业生就业 的情况看 , 对应用型 人才 课 程 体 系 的优 化 与 重构 是 人 才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的核 心 , 步 构 建 初 的定 位 认识 及其 教 育 教 学 模 式 创 新 还 是 一 个 需 要积 极 探 索 的课 题 。 了“+ ” 3 3模块 化课 程体 系。该体 系的前 3个课程模块是对原来课程 长期以来 , 中国大学本科层 次教育形成 了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 体系多元整合 、 化后 的“ 优 公共基础课程” “ 、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和以 知识 为人 才培养取 向 , 以学科的知识生产 为 目标 , 以学科 的知 识传 能力为核 心构建 的“ 职业 岗位核 心课程 ” 为突出职业 能力和素质, , 新 授 为 工具 的教 育 教 学 模 式 , 它重 学 科 知 识 体 系 , 社 会 需 求 : 知 识 增 了 “ 轻 重 素质 拓 展 课 程 ” “ 业 证 书 达 标 课 程 ” “ 业 方 向课 程 ” 、职 和 就 3个 传 授 , 能 力 培养 。这 种 教 育 教 学 模 式 的 一 个 “ 象 化 核 心 ” 是 考 课程模块 , 轻 形 就 是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特 色的彰显( 如图 1 o“+ ” 3 3 模块化 试。 考试 固然 不 失 为 公 正 、 平 的 人 才 标 准衡 量机 制 , 以 考 查 知 识 课程体 系的设计和重构, 公 但 是对传统课程体系的重 大改革和创新。 掌 握 为主 的考 试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误 导 了对 学 生 其 它综 合 能 力 和 素 也 厂公共基础课程 r大 学 生 科 技 人 文 素 质 拓 展 课 程 质 的培 养 。 而在 实 际 工作 中 , 业 知 识 以 外 的 能 力 和 素 质 与 知 识 同 专 _ {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十 一 职业证书达标课程 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 进行 技术 二次 开发 的能力 。 有使 知识 和 能 力 具
得 到充 分发 挥 的 “ 质 ” 具备 厚基 础 、 能力 、 素 , 强 高 素 质三个 突 出 的特点 。 地 方本 科应 用 型人 才培
养 模 式 既 不 同 于高 职 高 专 以技 能 和 职 业 为 价 值 追 求 的应用 型人才 模 式 , 也有 别 于研 究 型大 学 的
科教 育来 实施 , 而技 术型 和技 能型 人 才则分别 由 高职 高 专和 中等职业 教育来 完成 。 管都是培 养 尽
应用 型 人 才 , 由于对 知 识原 理 应用 的层 次 、 化 物
目标 、 培养 模式 和教学 过程 的改 革 。肇庆 学 院 已 凝炼 出 “ 以生为 本 , 以质 立 校 , 学术并 举 , 术 为 崇
关键 词 : 高等教 育 ; 用型人 才; 应 培养 模式 中 图分 类号 :60 文献 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 0 10 1 00 2 03— 3 G 4 A 粤 — 11( 1) —0 00 2 0
人 才 培 养模 式 是 学校 定 位 和 办学 特 色 的主 要 体现 , 引导 着 高校教学 改 革 的方 向。我校 确立 为地方 服务 的办学 理念 , 培养应 用 型人才 作 为 将
办 学理念 决 定着人 才 培养 目标 的设定 , 人 是
们对 大学本质 及其 办学 规律 的一 种哲 学思 考 , 其
核 心 是 回答 “ 学 是 做什 么 的 ”、 什 么 是 大 大 “
学 ”、 怎样 办 大学 ”和 “ 什 么样 的大 学 ”等基 “ 办 本理 论和实 践问题 。 1 I] 理念直 接影响 到培养 办学
织、 管理 等 ; 另一 次 是将 设 计 、 划 、 策等 转 化 规 决

确 立 应用 型 人 才培 养 目标
为工程 、 品 、 果等 固化形态 。 产 结 承担第 一次转化 的人 才 , 为 工程 型人 才 ; 称 承担 第 二 次转 化 的人
才, 称为技 术型 、 能型人 才 。 程型人 才应 由本 技 r
育和 高职高专 有什 么区别 呢?这样 的应用型 教育 还 是本科 教育 吗?应用 型本科 教育 的边界在 哪里
呢?
《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应用型高等教育一般
包 括 应用 型 本科 教 育 和专 科 、高 等 职 业 技术 教 育, 虽然 它 们都 是 应用 型 高等 教 育 , 培 养 的人 但
或转化 的程 度不 同 , 用 型本科 和高 职高 专培 养 应
目标 的界 限应 是分 明的。_ 随着就业 压力和高 等 2 教 育竞 争 加剧 , 本科 院校 面 向人才 市 场培养 适销 对路 的人才 , 这种 导向本 身没有 错。然而 , 如果片
面强 调技 能型 和职业 型 的人才 培养 模式 , 本科 教
和 飞
( 广东肇 庆学 院 院长 , 授 ) 教
摘 要 :肇庆 学院立足 于为地方 经济社 会发展服 务 ,将 培养应 用型人 才确 定为 学校 培养 目标的基 本定
位 在 办学实践 中, 围绕 办学理 念更新 、 养方案 制定 、 培 课程 结构调 整和 实践教 学改革 等环节 , 断创新 不 应 用型人 才培 养模式 , 办学特 色 日益 突出。
才 却有着根 本的 区别 。应用 型人 才承担着科 学原
肇 庆学 院坚 持 本科 教 育 和 教 学型 大 学 的 定
位, 以培 养 工程 师 、 教师 、 政 人 员 、 行 企业 管 理者 等工 程型人 才为 主。 养过 程既 注重 智育和技 能, 培
第2 期
和 飞 : 用型人 才培养模 式的创新 与 实践 应
学 分 比例 ; 少 课 堂讲 授 时 间 , 强 学 生 自主学 减 加 习 和实 践教 学环 节 ;增 加 通识 教 育课 的 比重 , 结 合 我 校实 际按 学 科 分 类 构 建 了通 识 教育 课 程 体
又重视 学 生非 智力 因素 的培 养 , 养 的人 才 在 突 培
出 “ 用 ”特征 的 同时 , 具备 了较 高 的 “ 合素 应 还 综 质 ”。在知 识方 面不 仅 “ 够用 ”, 要 “ 还 知识 面 宽 ,
上”的办 学 理念 , 应用 型人 才 确定 为人 才 培养 将 的主要 目标 。通 过学科 建 设 、 专业 调整 和课 程建
设 等 改革 措施 , 断优 化 人才 培 养模 式 , 用 型 不 应
人才 培养 的办学特 色 日趋鲜 明 。
应 用 型 教 育是 一 个 相 当宽 泛 的概 念 。根据
适 应 面广 ”, 有较 强 的 自主 学 习能 力 , 有 应 用 知 具
系 , 通 识教 育 和专 业 教育 相互 协 调 。课 程体 系 使 中增 加学 科 概论 课 和实 践性 课 程 , 为提 高 学生 综
合 素 质服 务 。 大 了实验 、 习 、 会实 践和毕 业 加 实 社 设 计 等实践 教 学环 节 , 励 和 支持 学生 自主实 践 鼓
主要 目标 , 通过 课 程 改革 、 践 环节 和 教 学 管理 实 等环 节加 以落实 , 养高质 量 的应 用型人 才 。 培

理 转化 的任 务 , 由于不 同转 化 阶段 的任务 和要求 不 同 , 用型 高等教 育 又细分 为工 程 和技术 两大 应 类 。在科 学原 理 向社会 现实转 化 的过 程 中 , 般 一 要经 过两 次转 化 : 次是将 科 学原 理转 化为 工程 一 设计 、 工作 规划 、 运行 决策 , 对行政 事业 进行 组 或
第 1 7卷 第 2期
2 1 年 4月 00
Ju n l f a g o gBay nU iest o ra n d n iu nv ri o Gu y
广 东 白 云
学 院
学 报
Hale Waihona Puke V 11 N . o.7 o 2
Ap . r 201 0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创新 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