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规 技措 教材】三合一对照
最新2019-三合一体系课件-PPT课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体系(“三合一”体系)贯标培
训
总师室 2019-07
公司“三合一”体系简介
◆ 本公司“三合一”体系管理者代表:江 帆 副总经理 工会主 席
◆ 本公司“三合一”体系员工代表: 王惠强 工程部 总监 ◆ 本公司“三合一”体系主管部门: 总师室 总工程师 徐世明 ◆ 总师室负责“三合一”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并督导执行。包括对
三年进行体系的复评。
☆环境管理体系
1、职业健康安全(OHS):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 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一 “三合一”体系概述
2、相关方: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或受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影响的个人 或团体。
3、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组织应有一个经最高管理者批准的职业健康安全方 针,该方针应清楚阐明职业健康安全总目标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 4、环境目标:组织应针对其内部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形成文件 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如可行,目标宜予以量化。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5、组织对于其工作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职业健康安全的人员进行培训。 6、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7、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1)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内审报告由审核组长编写。 外部审核包括第二方审核、第三方审核 2)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顾客)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进行。 3)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用于认证或注册。审核的依据是ISO14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EMS):GB/T24001-2019标准 ISO14001:2019
建筑火灾成因及对策之“三合一”建筑
建筑火灾成因及对策之“三合一”建筑“三合一”建筑是“多和一”建筑的典型之一,其定义及类型是:在设有车间或者仓库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的现象都称为“三合一”现象,所有集生产(经营)、储存、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称为“三合一”建筑。
其主要有以下类型:1、在厂房、库房等工业建筑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这种类型主要存在于一些中小型企业。
2、在民用建筑内设置车间、仓库,这种类型主要存在于一些个体企业和家庭式作坊。
3、民用建筑集店铺、仓库、住宿为一体,这种主要存在于个体工商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建筑和经营性场所日益增多。
这些场所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中大多中小型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过程,资金不足,根本无力建设或租用符合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独立建筑,也不可能投资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
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大多是以一个家庭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单元,具有规模小、资本少的特点,其为获得最大的利润,为节约经营成本,常常是一个建筑内既是仓库、生产、宿舍、卖货、存货、住宿、经营、办公混杂,往往采取吃、住、经营三位一体。
“三合一”现象及其带来的消防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全区消防安全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就此类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谈几点看法:一、其火灾危险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防安全基础差。
“三合一”建筑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核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疏散通道不畅,基本无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缺乏,缺乏必要的灭火器材,消防安全“先天不足”。
2、使用性质复杂。
部分私营企业、个体户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往往选择使用“三合一”建筑,仓库、厂房、店面等与住宿共同一幢建筑,且无可靠的防火分区,物品堆放杂乱,火灾荷载大。
3、管理责任不明确。
分散的“三合一”建筑多数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以家庭式作坊居多,隐蔽性强。
“三合一”建筑的集中区域产权、经营权为多人拥有,又无正规的物业管理,经营使用者各自为政,消防安全基本上无人过问。
“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标准
“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标准
一、本标准适用于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等一种或几种用途混合设置在同一连通空间内的场所。
二、场所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消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根据实际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三、每日应开展防火巡查,每月应开展防火检查,并完善消防安全档案;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消除。
四、应当按要求配备各类消防设施、器材,并定期进行检验维修,确保完整好用。
五、不应私拉乱接临时电气线路,电气线路敷设应避开可燃材料,并采取穿金属管、阻燃塑料管等防火保护措施。
六、不应超负荷使用电器设备,不应使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不应使用、存放液化石油气罐。
七、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等处应按相关规范要求设置消防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照明灯具。
八、对存在经营、仓储、住宿“三合一”的,限期搬出住宿人员,搬出确有困难的,应采用不开门窗XX的防火墙和楼板将住宿部分与非住宿部分完全分隔。
九、室外广告牌、遮阳棚等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制作,不得遮挡、封堵消防设施,不得影响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行动。
十、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开
展灭火应急疏散演练。
禁止三合一的规范
禁止三合一的规范
“三合一”场所的含义
“三合一”场所是指住宿与生产、仓储、经营一种或一种以上使用功能违章混合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的建筑。
该同一建筑空间可以是一独立建筑或一建筑中的一部分,且住宿与其他使用功能之间未设置有效的防火分隔。
“三合一”场所的分类
用于家庭作坊和经营活动的“三合一”场所按照分类标准的不同有多种类型。
1、按照表现形式分为三类:
①成片开发的商场(市场)类“三合一”场所。
是指在成片开发的招商城、商业城中,在经营娱乐、加工场所内设有员工集体宿舍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商铺、商业用房。
②成线设置的门面房类“三合一”场所。
是指在沿城市(城郊)街道两边连片(三户以上)建设的既用于经营、加工、仓储,又有员工集体住宿的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商铺。
③零星建造的经营、加工、仓储类“三合一”场所。
是指沿城市(城郊)街道两边或在民用建筑、住宅小区内零星建造的既用于经营,又有员工集体住宿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场所。
2、按照使用性质分为三类:
①家庭作坊式“三合一”场所。
是指将员工集体住宿场所与小型生产加工、修理或可燃物品仓库混合设置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住宅建筑。
②商业类“三合一”场所。
是指将商业经营与员工集体住宿混用且未采取必要防火分隔的民用建筑,包含在住宅建筑内进行商业经营活动或在商业经营用房内同时容留人员住宿两种情况。
③餐饮娱乐类“三合一”场所。
是指员工集体住宿场所设置在餐饮及文化娱乐场所内,且未采取必要的防火分隔的建筑。
(完整)三合一场所
三合一场所篇一:什么是“三合一”场所什么是“三合一”场所“三合一"场所是指居住与生产、销售的场所相通连的家庭作坊式的场所.一、“三合一”场所的处罚依据一是《消防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生产、储存、经营其他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二是《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第八十八条有上述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不改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新安全生产法限改,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对其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二、“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要求1、合用场所中应配置灭火器,消防应急照明,并宜配备轻便消防水龙.2、住宿内部隔墙应采用不燃烧体,并应砌筑至楼板底部.3、合用场所除厨房外,不应使用、存放液化石油气罐和甲、乙、丙类可燃液体。
存放液化气罐的厨房应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并设置自然排风窗。
4、合用场所的消防配电线路的敷设应符合GB50016的要求。
其他配电线路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a)电气先例的规格应满足用电设备的负荷要求;不应乱拉乱临时电气线路。
b)电气线路敷设应避开可燃材料;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穿金属管、阻燃塑料管等防火保护措施;c)吊顶为可燃材料或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电气线路均应穿金属关、阻燃塑料管。
5、合用场所电器设备使用管理应该符合下列要求:a)不应超负荷使用;b)不能用铁丝、铜丝等代替保险丝;c)电热炉、电加热器、电暖器、电钣锅、电熨斗、电热毯等电热具使用后应拔出电源插销等切继电源的措施;d)用电设备长时间使用时,应观察设备、器具的温度、及时冷却降温;6、建筑内的照明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a)照明灯具表面的温度部位靠近可燃物时,应采取隔热、散热等防火措施;b)使用卤钨灯和额定功率超过100w的白炽灯的吸顶灯、槽灯、嵌入式灯,其引入线应取瓷管、矿棉等不燃材料作隔热保护;c)卤钨灯、高压钠灯、金属钨灯光源、荧光高压汞灯(包括电感乐器)、超过60w的白炽灯等不应直接安装的可燃装修材料或可燃物体上。
三合一体系标准解读培训
三合一体系标准解读培训1. 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成为了关键,而三合一体系标准便是当今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2. 三合一体系标准三合一体系标准即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综合应用。
三合一体系标准的实施可以帮助企业规范组织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善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合一体系标准分别为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可以分别应用,也可以一起应用。
其中,ISO9001主要是针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而OHSAS18001则是针对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3. 三合一体系标准的意义在企业管理中,三合一体系标准具有以下的意义:3.1 推动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三合一体系标准要求企业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实现各个业务部门的精细化管理,并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监控和改进,从而推动企业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3.2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合一体系标准实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这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推出更适合客户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3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合一体系标准对企业的环境、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这将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长期保持竞争力。
4. 三合一体系标准的实施三合一体系标准的实施需要企业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改进和优化,其步骤如下:4.1 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企业需要编制三合一体系标准的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工作说明书等等,以确保管理体系文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4.2 管理体系的执行企业需要按照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执行各项管理活动,根据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三合一程序文件范本【整理精品范本】
1 目的对公司范围内与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在各个部门、各个场所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最新有效版本,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与本公司所有与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有关的文件,包括外来文件的控制。
3 职责3.1 总经理负责审批及发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
3。
2 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程序文件及文件发放范围.3。
3 办公室负责本程序的组织实施。
负责全公司范围内体系运行文件标识、发放、归档管理及组织评审以及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文件编制和控制。
3.4 总工办负责技术性文件和施工作业文件的编制、更改及审核以及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文件编制和控制。
3。
5 其他部门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文件的编制及本部门的文件控制.4 程序4.1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括:1)QEO管理手册 -——一级文件;2)程序文件 -——二级文件;3)作业文件—-—三级文件(如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验收规范、施工方案、公司制度、办法、标准、计划书等);4)记录(如数据报告、信息单、过程活动记录、各种记录表格等).4。
2 文件的编号4。
2。
1 文件的编号按文件层次递进,易于查阅和检索文件编号由办公室统一规定,具有统一性标识。
文件编号由企业名称代号、文件代号、章节号、顺序号几部分组成。
顺序号从01开始。
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号1)管理手册:本公司名称代号—体系代号—手册代号—年号.如图示:2)程序文件:本公司名称代号—程序文件代号-顺序号—年号。
如图示3)作业指导书:部门代号—顺序号。
如图示:4)记录:记录代号。
程序文件章节号—顺序号.如图示5)其他行政文件的编号:建司[纪元年号]数码编号如图示6)版本号以1、2、3……数字表示;修改状态号以0、1、2、3、4……表示;页次以第X页/总页数表示。
当文件更改或修订后要相应变动文件的版本号和修改状态号,以便于识别文件的现行状态,并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的有效版本.4.2。
四有三合一
“四有三合一”的有关规定
四有:1.检查记录有检查日期,地点,项目;2.检查结果有分析;
3.超标处所有标记;(超经常保养处所画波浪线,超临时补修处画勾记。
)
4.超临修处所有处理时间及处理负责人。
三合一:(1)月作业计划;(2)日作业计划;(3)旬检记录;以上三项中的作业时间,地点,项目,工作量一致。
称为三合一。
圈划符号规定:超限在超限处所标“√”记;三角坑超限“√;高低,低接,暗坑,吊板等项目标“√xx 12”;对于接近临时
△12”
补修的记录数据也可以标记,但是必须统一用“~~~~”标记,以
此与临时补修区分开来,并在一周内安排重点保养,处理数量不统计
在临时补修工作量中,而是列经常保养。
日作业计划:必须真实,全部写实,表中应该包括日期,星期,天气情况,工作地点,项目。
作业地点要明确线别,里程要具体,要明确作业内容和作业人数。
临时补修和经常保养分清楚。
检查项目:钢轨状态,轨距,水平,三角坑,轨向,高低,道岔支距等。
车间检查:由主任或主管生产的副主任检查签字。
①线路检查记录本②道岔检查记录本③曲线正矢检查记录本④
日月作业计划⑤无缝线路检查登记本。
备注:其中第③项每季度一次,其他每月一次。
消防三合一培训课件
空间布局紧凑,功能复杂,人员密集,火灾危险性大,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 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消防安全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
建立消防安全制度
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消防安全责任制等,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 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执行情况检查
定期对消防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包括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检测 等情况,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根据火灾类型、燃烧物质 和场所特点选择合适的灭 火器。
使用前检查
检查灭火器的压力表、喷 嘴、安全插销等是否正常 。
正确操作
按照灭火器的操作说明进 行操作,注意保持安全距 离和喷射角度。
消防栓、水带等供水器材操作指南
消防栓操作
介绍如何打开消防栓、连接水带 和启动供水。
水带铺设与收卷
讲解水带的铺设方法、如何避免打 结和扭曲,以及收卷时的注意事项 。
责任追究和处罚措施说明
政府部门责任追究
对未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政府部门,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 法律责任。
企业和个人责任追究
对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企业和个人,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 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处罚措施
包括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措施,以确保消防安 全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本次培训内容总结回顾
1 2
消防基础知识
包括火灾的成因、分类、危害等基础概念,以及 灭火器材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火灾现场应急处置
培训学员如何正确报警、疏散人群,以及使用灭 火器等设备进行初期火灾的扑救。
3
消防安全制度与法规
介绍国家相关消防安全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 的消防安全制度和管理规定。
“三合一”建筑治理消防技术要求
“三合一”建筑治理消防技术要求“三合一”建筑是指集住宅、商业和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保障“三合一”建筑的消防安全,有必要对其消防技术要求进行规范。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消防设备和消防管理等方面,分别就“三合一”建筑治理消防技术要求进行论述。
首先,在建筑结构方面,要求“三合一”建筑采用防火分区的设计。
即根据建筑的功能划分不同的防火分区,分散火灾发生的风险。
各个防火分区之间应该设置有效的防火墙和防烟门等隔离措施,以防止火势蔓延。
此外,建筑结构还应具备一定的耐火性,材料的防火等级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其次,对于消防设备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三合一”建筑应配备全套的消防设备,包括灭火器、灭火栓、消防喷淋系统等,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灭火。
另一方面,这些设备需要经常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工作。
同时,还需要设置自动火灾报警系统,能够及时探测火灾并发出警报,提供宝贵的时间供人员疏散。
此外,消防设备的摆放位置和数量也要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布局进行合理划分,以提高灭火和疏散的效率。
最后,对于消防管理的要求是不能忽视的。
建立健全的消防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灭火和疏散预案,并进行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对火灾的应急处理能力。
此外,要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防设备,确保其工作正常。
同时,配备专业的消防队伍,提供专业的消防服务,保障“三合一”建筑的消防安全。
综上所述,“三合一”建筑的消防技术要求包括建筑结构、消防设备和消防管理三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采取防火分区措施,以及具备一定的耐火性,能够有效地降低火灾的风险。
同时,配备全套的消防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以保证其正常工作。
另外,建立健全的消防管理制度,提供专业的消防服务,也是确保“三合一”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措施,能够更好地保障“三合一”建筑的消防安全,减少火灾风险,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三合一”建筑治理消防技术要求
“三合一”建筑治理消防技术要求第一篇:“三合一”建筑治理消防技术要求“三合一”建筑治理消防技术要求范围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相关法规,规定了我国治理人员住宿场所与加工、生产、仓储、经营等一种或多种场所之间未采取必要的防火分隔措施而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的建筑物(以下简称“三合一”建筑)的消防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既有“三合一”建筑的火灾隐患治理,不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防火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文件最新版本中的相关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规范 GB5008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3 总则3.1 为了贯彻国家消防工作方针和政策,合理治理既有“三合一”建筑,预防和减少重特大火灾,保障人身安全,做到安全可靠、方便使用、技术先进,制订本标准。
3.2 “三合一”建筑消防安全治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及技术标准的要求。
4 一般规定4.1 住宿场所严禁设置在具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储存、经营等场所或建筑中。
4.2住宿场所不得设置在地下室。
4.3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宜低于二级,不应低于三级。
经政府核准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筑,当符合特定的防火安全要求时,经核准可设置在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内。
各类耐火等级建筑最多允许层数应符合现行相关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4.4 建筑物中的吊顶、墙面的装修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规范》GB50222的规定。
4.5建筑物中的疏散门应确保人员在火灾时易于从内部开启。
4.6 建筑物中电气线路的敷设应穿金属管或阻燃型PVC管保护,电气设备应安装在不燃物体上。
4.7建筑物中应配备与使用人员、环境条件和火灾类型相适应的灭火器,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的规定。
“三合一”建筑治理消防技术要求
“三合一”建筑治理消防技术规定1 范围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有关法规, 规定了我国治理人员住宿场所与加工、生产、仓储、经营等一种或多种场所之间未采用必要旳防火分隔措施而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旳建筑物(如下简称“三合一”建筑)旳消防技术规定。
2 本原则合用于既有“三合一”建筑旳火灾隐患治理, 不合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建筑旳防火设计。
3 规范性引用文献下列文献文献最新版本中旳有关条款通过本原则旳引用而成为本原则旳条款。
GB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规范GB5008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4 总则4.1 为了贯彻国家消防工作方针和政策, 合理治理既有“三合一”建筑, 防止和减少重特大火灾, 保障人身安全, 做到安全可靠、以便使用、技术先进, 制定本原则。
5 “三合一”建筑消防安全治理除执行本原则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旳有关法规及技术原则旳规定。
6 一般规定6.1 住宿场所严禁设置在具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旳生产、储存、经营等场所或建筑中。
4.2住宿场所不得设置在地下室。
4.3 建筑物旳耐火等级不适宜低于二级, 不应低于三级。
经政府核准旳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旳建筑, 当符合特定旳防火安全规定时, 经核准可设置在四级耐火等级建筑内。
各类耐火等级建筑最多容许层数应符合现行有关国标旳有关规定。
4.54.4 建筑物中旳吊顶、墙面旳装修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 并应符合现行国标《建筑内部装修防火设计规范》GB50222旳规定。
4.6建筑物中旳疏散门应保证人员在火灾时易于从内部启动。
4.6建筑物中电气线路旳敷设应穿金属管或阻燃型PVC管保护, 电气设备应安装在不燃物体上。
4.7建筑物中应配置与使用人员、环境条件和火灾类型相适应旳灭火器, 并应符合现行国标《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旳规定。
排版定稿 三合一手册(2)
企业简介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秦海国际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国水电十五局,前身为陕西省水电工程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为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
具有国家水利水电、公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三项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和公路路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起重设备与安装四项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以及对外承包工程资质和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
中国水电十五局现有职工4267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96名,包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5名,高级工程师248名,一级注册建造师85名,二级注册建造师75名。
拥有国内外一流的工程机械设备2000余台,总资产21亿元。
公司创建六十年来,累计修筑各类拦河坝、水电站、泵站100余座,隧洞100余公里,供水管道500余公里,公路近500公里,大中型桥梁、渡槽50余座,房屋建筑50万平方米。
特别是先后在国内外修建了近90座土石坝、混凝土坝。
仅百米以上的大坝就有22座。
公司早期承建的陕西石头河水库为当时全国土石坝第一高坝,筑坝技术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承建的新疆克孜尔水利枢纽、陕西汉中汉江桥闸、西安黑河金盆水利枢纽、新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和参建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黄河公伯峡水电站、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先后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在新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新疆哈密榆树沟水库、西藏小江当干渠和阿里地区狮泉河镇供水工程、青海黄河公伯峡水电站大坝、陕西东雷抽黄北干二级站、西安黑河金盆水利枢纽、云南大水沟水库等工程建设及机械制造中创造了17项中国企业新纪录,昆明掌鸠河引水供水倒虹吸工程最高水头415米、管径2.2米,堪称亚洲之最。
公司参与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公伯峡、李家峡、淮河入海水道、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在全国各地独立或作为主力承建了一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高速公路、大跨度桥梁和高层建筑工程,并以优良的业绩赢得各方赞誉。
三合一管理体系适用的规范、标准及法律、法规清单【新版精品资料】
三合一管理体系适用的规范、标准及法律、法规清单编制:王哲畅新会樊月英审核:张雪娥审批:石会荣陕西建工第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二0一四年一月六日目录第一部分:三合一管理体系相关规范、标准清单一、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标准清单 (1)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标准清单 (19)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标准清单 (21)第二部分:三合一管理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清单一、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部发文件 (25)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目录清单 (28)三、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目录清单 (31)第一部分三合一管理体系相关规范、标准清单一、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标准(一)、规范、标准、规程12345678(二)、陕西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9(三)、材料标准101112(四)、标准图131415(五)、企业标准(三合一管理体系文件、工法)16(六)、作废标准清单1718二环境体系相关标准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标准1第二部分三合一管理体系法律、法规清单一、质量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部发文件(一)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部发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6号)2011.7。
1实施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9号)3、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3号)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通知国办发(2001)81号5、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65号)6、关于修改《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建设部令(第2号)2009.10。
19实施7、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建设部令(第80号)8、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81号)9、建设工程监理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建设部令(第86号)10、建设部关于修改《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建设部令(第91号)11、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07号)12、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09号)13、关于印发《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建质[2002]73号14、关于印发《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规定》的通知住建部文件15、关于印发《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建住宅[2001]274号16、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管理办法(修订稿)建协质[2005]2号17、关于建设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网络数据库的通知建协秘[2007]4号18、关于印发《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的通知住建部建质[2009]254号19、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住建设部2010。
安全技术解读: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三合一”场所)
安全技术解读: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三合一”场所)安全技术解读: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三合一”场所)《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GA703)与现行规范标准的区别及适应范围,消除应用误区。
“三合一”场所多属于改建、违建或遗留问题,GA703适用既有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的消防安全治理和火灾隐患整治,实际应用中,应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适应各地方的相关规定。
类似场所的新建、改造(含二次装修)等项目,必须以现行相关规范为依据。
一、“三合一”场所概述: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俗称“三合一”),是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等一种或几种用途混合设置在同一连通空间内的场所。
即在既有厂房、仓库、商场中设置员工宿舍,或是在居住等民用建筑中从事生产、储存、经营等活动,而住宿部分与其它部分又未按规定采取必要的防火分隔和设置消防设施,使得这类建筑的消防安全条件与建筑使用性质不相适应,具有较高的火灾危险性。
(GA703引言)“三合一”场所多属于改建、违建或遗留问题,一直是火灾重患区,也是消防安全的痛点和消防监管的难点。
二、GA703适用于既有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的消防安全治理,适应这类场所的火灾隐患整治,实际应用中,应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适应各地方的相关规定。
《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GA703-2007)适用于既有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的消防安全治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实际应用中,各地可能有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通常仅允许个别或少量必要的值班人员留宿,等等。
三、新建、改造(含二次装修)等项目,必须以现行相关规范为依据。
凡涉及新建、改造(含二次装修)等项目,必须以现行相关规范为依据,建筑防火类规范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为主导,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依此规范执行。
与住宿、办公、商店等相关的场所,尚应符合相关专业规范的规定,比如《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等等。
三合一工程专业资料模板
三合一工程监理细则( 建筑、结构工程)内容提要:监理目标关键控制点监理措施其它项目监理部( 章) :专业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日期:江苏省建设厅建设监理处监制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病房、宿舍及士官家属( 简称三合一) 工程监理细则受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委托, 三合一工程由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建设监理部组织施工阶段监理, 根据监理委托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的要求, 工程所有分项及分部工程、隐蔽工程等重要工序均须经监理验收签证后, 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为保证工程验收工作顺利进行, 实现工程质量目标, 制定本细则, 望有关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切实执行并给予协助与支持。
一、编制依据1、本工程监理规划;2、《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 ;3、《砼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5、《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88;6、《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96;7、《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96;8、《建筑物抗震构造样图》”979329”施工图集;9、《砼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件详图》00G101;10、《江苏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砌体结构工程) 》DB32/295-1999;11、《江苏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规程( 砼体结构工程) 》DB32/296-1999;12、《施工组织设计》( 江苏弘盛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13、施工图( 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14、其它与本工程有关的标准、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
二、施工单位施工前应提交的资料1、施工企业资质等级证书;2、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3、企业法人营业执照;4、施工管理人员资格证书及特殊工种上岗证( 原件报监理核查后, 将复印件交监理备案) ;5、检测仪器工具的标定证书;6、图纸会审记录、技术核定单及材料代用文件等;7、施工组织设计审批单( 内容包括工程概况: 施工部署和保证工程进度措施;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施工进度网络计划; 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技术、质量、安全、消防、成品保护、文明现场等管理措施和要求; 组织管理机构网络图及人员名单; 主要劳动力、材料、机具等需用量计划; 施工平面布置图) 。
(全)“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
“三合一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一、先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3.3.5 员工宿舍严禁设置在厂房内。
办公室、休息室等不应设置在甲、乙类厂房内,确需贴邻本厂房时,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爆墙与厂房分隔,且应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
办公室、休息室设置在丙类厂房内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50h的防火隔墙和1.0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至少设置1个独立的安全出口。
如隔墙上需开设相互连通的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二、再来看看《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GB35181-2017》直接判定要素6.2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与人员密集场所、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或与人员密集场所、居住场所的防火间距小于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规定值的75%。
三、一起来看看《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消防安全技术要求GA703-2007》,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俗称“三合一”,以下简称“合用场所”)3.1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合用场所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等一种或几种用途混合设置在同一连通空间内的场所。
基本规定4.1 合用场所不应设置在下列建筑内:a) 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储存经营的建筑;b) 建筑耐火等级为三级及三级以下的建筑;c) 厂房和仓库;d) 建筑面积大于2500m²的商场市场等公共建筑;e) 地下建筑。
4.2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合用场所应采用不开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和耐火极限不低于1.5 h的楼板将住宿部分与非住宿部分完全分隔,住宿与非住宿部分应分别设置独立的疏散设施;当难以完全分隔时,不应设置人员住宿:a) 合用场所的建筑高度大于15 m;b) 合用场所的建筑面积大于2000 m²;c) 合用场所住宿人数超过20人。
4.3 除4.2以外的其他合用场所,当执行4.2规定有困难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 住宿与非住宿部分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民 规章节技 措页章节教 材5.1.1一般规定 2.1.3供暖热源设备的选择8 1.1.5建筑热工与节能设计2.1.4供回水温差4 1.1.3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5.10.2用户热分摊法 2.1.9热力入口的楼前热量表6 1.1.4围护结构防潮设计2.1.10楼栋热量表108 1.9.1用户热分摊4类(适合热计)5.9.3供暖热力入口 2.1.11热力入口装置81 1.7.1热力入口装置5.10.2热计量装置的设置 2.1.12热量表116 1.9.8热表分类、计量安装5.10.2用户热分摊~热耦合修正系数115 1.9.7计量系统与计费5.10.2通断时间面积法114 1.9.6对热网的要求5.10.3用于结算的热量表的选型和设置116 1.9.9工业热计量5.10.3流量传感器110 1.9.2蒸发式热分配表1.9.75.10.5地暖热电阀与温控器111 1.9.3分户计量的户内管5.2.2冬季暖通热负荷包括 2.2.1供暖设计热负荷包括108 1.9.1供暖热负荷计算5.2.4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计算 2.2.2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14 1.2.1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计算2.2.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16 1.2.1冬季室内计算温度5.2.6围护结构附加修正 2.2.8围护结构附加耗热量17 1.2.1围护结构附加耗热5.2.8间歇附加率 2.2.9间歇附加率5.2.9缝隙渗入冷风耗热量 2.2.12缝隙渗入冷风耗热量18 1.2.2缝隙渗入冷风耗热量5.2.10户间传热 2.2.13多层冷风渗透量(风压)20 1.2.2冷风渗透量计入原则2.2.14高层冷风渗透量(风压+热压)2.2.20外门缝隙冷风渗透2.2.21连续2h以上机械排风的冷风渗入5.3.1散热器供暖热媒 2.3.1散热器84 1.8.1散热器(选择、布置、计算)5.3.6散热器选择 2.3.2散热器的散热面积F100 1.8.6调压装置5.3.8铸铁散热器的片数 2.3.3散热器的片数或长度104 1.8.11分集水器、分汽缸5.3.12明装不保温供暖管道散热扣除 2.3.4明装不保温供暖管道散热扣除89 1.8.2减压阀的选择安装5.3.2室内管路系统 2.3.5≥8层立管散热冷却附加90 1.8.2安全阀5.3.7散热器的布置、防冻布置 2.3.6散热器的布置109 1.9.2散热器的布置与安装5.3.9散热器表面喷涂非金属 2.3.7散热器表面喷涂非金属5.9.4供暖干管立管上阀门设置 2.4.3供暖干管立管上阀门设置21 1.3热水蒸汽系统分类、计算5.10.4预设阻力调节)散热器恒温阀的设 2.4.4恒温控制阀、回水调节(锁闭)阀104 1.8.10恒温阀5.9.18高压蒸汽压力损失≯25%32 1.3.7高压蒸汽供暖5.9.19凝结水回收方式30 1.3.6低压蒸汽供暖5.9.20疏水器、凝结水管、回水箱91 1.8.3疏水阀凝水量要点P945.9.6暖管坡度、坡向 2.4.5暖管坡度、坡向96 1.8.4膨胀水箱的配管5.9.22供暖系统的排气泄水排污疏水 2.4.6暖系统最低点工作压力78 1.6.3蒸汽系统水力计算2.4.8自动排气阀、集气罐90 1.8.3疏水阀2.4.9排污泄水装置100 1.8.7自动排气2.4.10暖管保温场合99 1.8.5除污器设置5.9.5固定、补偿 2.4.11固定、补偿101 1.8.8补偿器计算5.9.8暖管穿越防火墙 2.4.12暖管穿越防火墙97 1.8.4气压罐控制2.4.13暖管穿楼板99 1.8.5自动排污、变角形过滤器5.9.7预埋套管、弹性材料 2.4.14穿基础墙、变形缝5.9.9室内管沟 2.4.15室内管沟2.5.3户间传热的考虑81 1.7.2供暖系统作用半径2.5.5居住供暖热媒81 1.7.2管道坡度2.5.6居住热力入口113 1.9.5热量表间2.5.7集中暖分户热计量或热分摊82 1.7.2暖沟、支架2.5.8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83 1.7.2供暖阀门、保温刷漆2.5.10居住内公共用房的热计量84 1.7.2排空、试压、检验2.5.11干管和共用立管的材质2.5.12室内明装暖管的材质5.4.1热水地暖系统热媒 2.6.2热水地暖供水温度、温差36 1.4.1热水辐射供暖优点(冷)5.4.9地暖与分集水器旁通 2.6.4混水装置38 1.4.1地暖系统形式(图)5.4.12地暖恒温阀 2.6.5全面地暖的房间热负荷103 1.8.10恒温控制阀5.2.11局部辐射计算系数 2.6.6局部地暖的热负荷2.6.10覆盖物对地暖的修正5.4.2地表平均温度 2.6.11校核地表面的平均温度36 1.4.148地暖、辐冷表面t(表)5.4.3地暖地面构造 2.6.12地暖地面构造37 1.4.1地暖地面构造(图)5.4.6加热管管材 2.6.14加热管管材47 1.4.1地暖安装2.6.16地暖加热管长度46 1.4.1地暖技术措施2.6.17地暖管公称壁厚47 1.4.1住宅地暖设计2.6.19地暖构造与散热量、下传热损5.4.8加热管间距 2.6.21加热管间距5.4.4毛细管 2.6.24填充层、“分仓跳格”48 1.4.2毛细管供暖供冷5.4.16热水吊顶辐射板连接方式 2.6.26伸缩缝的设置50 1.4.2毛细管系统设计注意5.4.17热水吊顶辐射板布置 2.6.27地暖设计注意事项50 1.4.2毛细管席5.4.11热水吊顶辐射板5.4.12热水吊顶辐射板的水质 2.6.28自由热5.5.1电热地暖158 1.12.1(分散)电热供暖5.5.6线功率5.5.8接地及剩余电流保护 9.4.95.6.5燃气红外辐射的布置 2.7.1燃气红外辐射适用场合51 1.4.3燃气红外辐射5.6.1燃气红外辐射与通风换气 2.7.12燃气红外防火防爆通风换气5.6.2三种气源的热值 2.7.4燃气红外全面供暖5.6.3燃气红外安装高度 2.7.9燃气红外安装高度56 1.4.3红外辐射安装注意5.6.7燃气红外进风口、排风口 2.7.13燃气红外进风口、排风口158 1.12分散供暖5.7.1户式燃气炉159 1.12.2户式燃气炉供暖5.7.3全封闭燃烧、平衡式强排烟5.7.4去藕罐2.8.1集中热风供暖、热风幕 适用条件60 1.5.1热风供暖场合5.7.6户式空气源热泵 2.8.2暖风机热媒61 1.5.1集中送风系统要求2.8.3集中风暖的气流组织160 1.12.1壁挂炉供暖2.8.7集中风暖的系统设计159 1.12.1电热供暖2.8.8暖风机67 1.5.3暖风机2.8.10暖风机的名义供热量2.8.11小型暖风机设置、射程65 1.5.2空气加热器的计算2.8.13落地大型暖风机设置5.8.1热风幕设置场合 2.8.14空气幕、热风幕68 1.5.4热空气幕5.8.3热风幕的送风温度、方式、风速 2.8.15热风幕的送风参数75 1.6.1散热器冷却自然循环压力5.9.1暖管系统、水力计算 2.9.1热水供暖系统、水力计算75 1.6.1供暖系统总压力损失5.9.12室内供暖总压力 2.9.2供暖系统总压力损失112 1.9.4室内供暖水力计算5.9.13室内供暖流速 2.9.3热水系统最大流速113 1.9.6对热网的要求5.9.16静态水力平衡阀、自力式控制阀 2.9.4并联水力平衡76 1.6.2热水系统水力计算2.9.5局部阻力、塑料管、比摩阻102 1.8.93种动态平衡阀2.10.1供暖热水系统水质要求103 1.8.9平衡阀安装2.10.4热水供暖系统的水处理2.10.6水处理装置25 1.3.3重力循环设计注意供暖热水系统防腐设计28 1.3.5高层建筑热水供暖系统(4)28 1.3.4机械热水供暖系统设计注意28 1.3.4散热器冷却重力循环压力6.1.1一般规定 4.1.1机械通风场合165 2.1.2空气质量6.1.2各种排放标准161 2.1.1环卫标准、排放标准P150 6.1.5局部排风186 2.4.1局部排风罩种类6.1.6单独排风系统 4.1.4室外机械进、排风口192 2.4.3外部吸气罩风量计算6.1.10全面通风量 (条65) 4.1.5消除余热换气量计算188 2.4.2防尘密闭罩吸风口169 2.2.1全面热风平衡考虑因素6.3.3机械补风加热器室外计算温度 4.1.6(暖+排)补风系统设置要求170 2.2.2全面通风气流组织、计算6.3.1机械进风口173 2.2.4热风平衡计算6.3.2全面排风吸风口194 2.4.3条缝型槽边排风罩6.3.4住宅通风,排风道Pm计算198 2.4.3低悬接受罩计算6.3.5公共厨房通风 4.2.2厨房气幕式排风罩199 2.5.1粉尘特性4.2.4洗碗间排风201 2.5.2过滤、除尘器4.2.9厨房送、排风口布置229 2.6.1有害气体分类、浓度4.2.10厨房排风系统设计229 2.6.3有害气体净化处理方法4.2.11地下或密闭厨房通风231 2.6.4活性炭吸附6.3.8车库通风计算 接触限值(条 4.3.1车库通风原则234 2.6.4蜂窝轮浓缩净化装置4.3.2车库机械排风量235 2.6.4吸附剂再生4.3.4车库送、排风口设置238 2.6.4双膜理论-亨利定律4.3.5喷射导流式机械通风242 2.6.4最小液气比-气膜控制4.4.1柴发机房通风4.4.2变配电室通风334 2.12.1车库6.3.7设备机房通风(制冷、柴发、变配电、泵站)4.4.3制冷机房通风336 2.12.2电气和设备用房6.3.7制冷机房自然通风开口计算 4.4.4锅炉房、LiBr机房通风设置、风量6.3.7制冷机房事故通风计算(氨 氟) 4.12.8燃油、燃气锅炉房的通风量6.3.7制冷机房连续通风计算 4.5.1洗衣房通风设置、风量6.3.6公共卫生间、浴室通风 4.5.2卫生间、吸烟室、电梯机房6.3.9事故通风 4.5.5气体灭火区域通风174 2.2.5事故通风4.5.6实验室、暗室、手术室、放映机室4.5.10风机房、风机261 2.8.1风机性能、选择6.5.1风机选型 4.6.1风机性能276 2.8.6风机能效限定&节能评价6.5.2附加漏风 4.6.2通风系统压力损失248 2.7.2风管内压力损失(除尘)计算6.5.3非标态风机轴功率修正(条77)259 2.7.6均匀送风设计计算4.6.4风机并联272 2.8.4风机联合工作6.6.12风管测定孔、检查孔 4.6.9测压孔277 2.9风压、风速、风量测定6.6.1风管加工 4.6.10风管制作与连接246 2.7.1风管材料性质、布置6.6.3风管流速、风口流速 4.6.11风管设计269 2.8.2风管连接274 2.8.5风机调节6.6.13烟气管热补偿319 2.11人防通风6.6.14风管隔热 4.11.1机械防烟分区287 2.10.2防火分区、防烟分区6.6.15电加热器 4.8.2防烟设施的部位300 2.10.6加压送风6.6.16电线、风管敷设 4.8.3排烟设施的部位293 2.10.4防烟排烟设施6.6.17风管坡度 4.8.5防排烟的风速,钢板厚度310 2.10.8风系统防火防爆6.6.18风帽 4.8.5防排烟的室外进、排风口312 2.10.9防排烟设备及部件4.11.2机械系统的设置317 2.10.10防火控制程序4.11.3排烟量304 2.10.7机械排烟4.9.1防排烟的自然通风、自然排烟6.2.1自然通风设计 穿堂风 4.9.3自然通风口面积297 2.10.5自然排烟6.2.2自然进排风口 4.9.4自然排烟口的设置175 2.3.1绿建与自然通风6.2.4通风开口有效面积≮5% 0.6m2 4.9.5自动排烟窗的净面积179 2.3.3自然通风计算6.2.7自然通风计算(策略热压风压)CF 4.11.4排烟口、排烟阀、排烟防火阀176 2.3.2自然通风原理6.2.9被动式通风技术 4.11.5消防补风系统设置要求4.11.6排烟风机设置4.10.1加压送风6.4.1复合通风适用条件及计算 4.10.3加压风量计算(压差、门洞风速)185 2.3.5复合通风6.1.3自然通风与复合通风 4.10.5直灌式加压送风6.4.3复合通风工况转换 4.10.6加压系统余压要求、设置6.2.9捕风塔、无动力风帽、太阳能诱导4.10.9加压系统设计注意182 2.3.4自然通风设备设置6.4.4温度分层 薄膜构造 4.10.10加压系统超压装置(泄压、旁通)6.5.9防静电接地、防爆、止回阀 4.12风系统防火、防烟、防爆257 2.7.5防爆风系统、措施6.5.7风系统保温、防冻 4.12.2风系统管道的布置257 2.7.5防排烟系统设计4.12.4防火阀的设置6.6.2风管材料~防腐 4.12.6风管材料6.6.11矩形风管曲率半径6.6.7柔性接头7.1.1空调设置场合 5.1一般规定、建筑热工350 3.1.3围护结构热工7.2.2空调计算得热~散热(与负荷)曲线 5.2计算得热356 3.2.2空调冷热湿负荷计算7.2.4空调得热(稳态、非稳态) 5.2.3冷负荷计算(不稳定、稳定)354 3.2.1冷热负荷的性质与形成机理7.2.11冷负荷计算、逐时综合最大~温控 5.2.4冷负荷包括项、逐时综合最大341 3.1.1焓湿图~室内外参数7.2.6通风保温系数、功率、同时、群集349 3.1.1室外平均日较差△t r5.2.5风机温升、风管温升7.2.12冷负荷附加(各种温升) 5.2.7附加率估算(漏风、水泵温升)5.2.9其他附加(传入绝热层、冷水箱)7.2.9散湿量(通风系数) 5.2.11夏季散湿各项362 3.2.3热湿平衡~送风量7.2.13冬季热负荷、累计值、扣除 5.2.12冬季热负荷构成5.2.13内区冷负荷原则7.1.12全年能耗模拟 5.2.14模拟全年动态负荷计算364 3.2.4空调全年耗能计算7.3.1空调系统设置原则~干热气候 5.3.1系统划分、选择、设计367 3.3.1空调方式、分类5.3.3空调系统形式375 3.4.2空调系统设计与选择5.3.4新风、回风、排风设计400 3.4.7AHU性能7.3.5全空气 5.3.5全空气系统设计原则376 3.4.3全空气系统7.3.10FCU+PAU 5.3.6FCU冷负荷分配原则385 3.4.4FCU+PAU7.4.1气流组织~CFD (条110) 5.4.1气流组织设计446 3.5.4CFD模拟技术7.4.1空气分布特性ADPI~EDT 计算435 3.5.3空调气流组织计算7.4.2送风方式与风口选型428 3.5.2送、回风口形式,规律选型7.4.2防结露风口、高诱导比散流器7.3.4定风量系统设置 5.4.2活动区的气流速度389FCU+PAU7.3.6回风机 5.4.3上部送风原则7.4.3贴附侧送、散流器贴附顶送要求 5.4.4贴附侧送、散流器贴附顶送要求363 3.2.3全空气空调换气次数(表)7.4.4孔板下送、喷口送风 5.4.6孔板下送、喷口送风376 3.4.3系统最小新风量因素7.4.6散流器(温控性、条缝型即蟹爪形)7.4.7置换通风~垂直温差~注意事项7.1.4分层空调(计算) 5.4.8分层空调7.4.9分层空调7.4.8地板送风 5.4.9下部送风原则、设计7.1.5空调区空气压力7.1.7空调区围护结构热工参数K、D7.1.10工艺空调外窗~通风屋顶7.4.12送、回风口及风速计算(条118) 5.4.11送、回风口的设置及风速5.4.16空调夏季总送风量、送风温差401冷风比5.4.17舒适空调新风量、新风比372 3.4.10表冷器旁通系数 机器露点7.5.1空气处理方式 5.5.1常温送风空调一般要求371 3.4.10空气处理过程7.5.2天然冷源的水质 5.5.2空调热媒、末端401 3.4.7表冷器要求,析湿系数计算7.5.4空冷器的选择 5.5.4空调防冻保护406 3.4.7喷水室ηημ三大系数408 3.4.7无蜗壳风机7.5.7空气加热器的选择409 3.4.7加湿器选择7.5.9空气过滤器的设置 5.5.6新回风过滤244 2.6.6其他净化7.5.11空气净化装置 5.5.7手术室净化装置450 3.6.1空气洁净等级7.5.12加湿装置与加湿量 5.5.8加湿设置要求452 3.6.2尘源、空气过滤器计算7.5.10空气质量~净化装置类型(条124) 5.5.9干蒸汽、电极式、电热式458 3.6.3洁净气流与风量计算7.5.11光催化净化 5.5.11高压喷雾、湿膜、高压微雾245 2.6.6光触媒的功能5.5.14加湿设计其他要求254 2.7.5除尘系统风管布置7.3.23空调集中排风能量回收 4.7.1排风热回收设置条件254 2.7.5除尘系统进、排风口7.3.24能量回收装置选型计算 4.7.3.1转轮式热回收室压控制7.3.24结露换算 (条110) 4.7.3.2板式显热回收4.7.3.3板翅式全热回收4.7.3.4中间热媒式换热4.7.3.5热管式热回收5.6.1回风机设置场合5.6.3空调风调节装置5.6.4空调风机单位风量功耗Ws5.6.5减少风机功耗的措施7.5.13空调机房 5.6.7空调机房421 3.4.10空调机房5.6.8管道层5.7.1喷水室蓄水箱8.5.4集中空调冷水系统选择(条133) 5.7.2空调冷热水系统468 3.7.2集中空调冷热水系统8.5.7定流量一级泵、变流量一级泵 5.7.3水系统形式(一次泵、一次泵变频、二次泵直接串联、二次泵二次换热)5.7.4一次泵水系统要求8.5.10二级泵系统设计、耦合管(条159)5.7.5二次泵水系统要求5.7.6一次泵变流量系统设计要求8.1.8水系统工作压力、防超压措施 5.7.7水系统工作压力、防超压措施489 3.7.5系统水力计算、水力工况5.7.8水系统竖向分区478 3.7.3系统分区分环8.5.12耗电输冷(热)比 EC(H)R 5.7.9循环泵输送能效比ER8.5.1空调冷、热水参数 5.8.1冷热媒参数553 3.11.2空调节能设计8.5.20空调热水管道设计 5.8.2空调水流量、阻力计算555 3.11.3空调节能技术措施8.5.14空调水力平衡 5.8.6空调水力平衡566 3.11.5系统调试运行8.5.5二次水变流量 5.9.1空调冷热水循环泵565 3.11.4可再生能源的利用8.5.3空调水系统类型选用 5.9.2循环泵流量8.5.3分区空调 5.9.3扬程8.5.13循环泵台数 5.9.4循环泵选型8.5.22除污器设置 5.9.5分集水器、除污过滤8.5.6自控阀门的设置 5.9.7空调水系统阀门设置原则505 3.7.8手动阀、过滤器、软接8.5.6电动隔断阀 5.9.8温度计、压力表8.5.8旁通调节阀 5.9.9保温、隔汽8.6.3冷却水系统水温(条167) 6.6.2冷却水系统水温480 3.7.4冷却水系统8.6.2CH冷凝热回收 6.6.3冷却水泵选型计算、设置、连接对数焓差8.6.7冷却水布水器、集水箱、集水底盘 6.6.6冷却水集水箱、集水底盘8.6.6冷却塔的选用 6.6.8冷却塔的选用480 3.7.7玻璃纤维增强塑料CT 8.6.10平衡管、共用集水盘 6.6.9冷却塔的运行(共用集管并联)8.6.4冷却水系统设计~管壳冷凝在线清洗6.6.10冷却水的防冻、保温、隔热504 3.7.8自动在线清洗8.6.9冷却水系统设备的位置与连接规定8.6.11冷却水补水管、补水量 6.6.12冷却水补水管、补水量6.6.14冷却水水质502 3.7.8冷却水质标准、水处理6.6.15内区免费冷(冷却水)8.5.15冷水系统补水(条163) 6.9.4供暖空调水系统补水、定压、膨胀502 3.7.8空调水质标准8.5.16补水点、补水箱、定压、膨胀 6.9.5闭式循环的定压和膨胀设计6.9.6高位膨胀水箱504 3.7.8膨胀水箱6.9.7气压罐(不容膨、隔膜式容膨)504 3.7.8气体定压罐8.5.19空调冷热水水质、水处理 6.9.9补水水质、水处理6.9.10软水箱、容积补水???8.5.23冷凝水管道设计(条166) 5.10冷凝水(坡度、水盘、连接、管材防结露、清扫通气、估算)7.3.8变风量类型及设计规定 5.11.1变风量方案一般原则382 3.4.3VAV末端特点7.3.7变风量应用场合 5.11.2呼吸幕墙、独立新风设置原则381 3.4.3VAV系统特点5.11.3末端装置选择5.11.4末端装置的一次风量5.11.5风机动力型末端的压力5.11.6末端一次风的最小风速5.11.7集中空气处理机组5.11.8变风量风管设计5.11.9变风量噪声控制5.11.10变风量系统气流组织5.11.10变风量系统室温控制5.11.10变风量集中空气处理机组的控制7.3.13低温送风~直膨式蒸发器 5.12.1低温送风的设计参数、负荷计算5.12.2低温送风的空气冷却器7.3.13分回路布置、低温风口 5.12.3低温送风口选型5.12.4变风量低温送风的新风分布设计、通风效率5.12.6低温送风管5.12.7低温送风系统的运行(软启动)7.3.18直流式空调412 3.4.8整体式空调机组7.3.19空调新风量计算415 3.4.9机房空调7.3.11VRV系统设计要求 5.14.1VRV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391 3.4.5VRV系统7.3.11VRV部分负荷特性 5.14.2VRV设备选型、修正392 3.4.5配管修正系数5.14.3空气源机组性能5.14.4VRV系统设计392 3.4.5换气不宜小于5次5.14.6VRV室外机的设置要求393 3.4.5VRV室外机分层放置注意7.5.5直膨式蒸发温度 5.14.7VRV自控功能(应、宜)7.3.17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设计 5.15.1蒸发冷却空调系统一般规定 3.3.3直膨机7.3.16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应用场合 5.15.1气候的5个象限分区5.15.2蒸发冷却的设计原则5.16.2地板送风的组成、形式、处理过程5.16.3地板送风系统的夏季冷负荷计算5.16.5地板送风量计算、气流组织5.16.6地板静压箱要求(有效距离)5.16.7地板送风装置5.16.8地板送风系统分区7.3.15温湿度独立控制d≯30 5.17.1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原理393 3.4.6温湿度独立控制7.3.14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应用场合 5.17.3空气处理(干燥地区、潮湿地区)370 3.3.4温湿度独立控制7.3.15干工况供冷能力修正 5.17.4冷却、溶液、转轮除湿393 3.4.6溶液表面蒸汽压5.17.5独立新风量计算394 3.4.6除湿溶液特性、种类5.17.6新风和送风装置要求394 3.4.6溶液再生、储液罐5.17.7房间末端(辐射板、冷梁、干盘管)399 3.4.6辐射板计算、干盘管特点5.17.8两种冷源水温396 3.4.6溶液热回收型PAU~四通阀5.17.9蒸发冷却 自然冷源、高温冷水5.17.10人工冷源时的设置于监控8.1.1冷热源规定 6.1.3冷热源机组的选择考虑368 3.3.2集中冷热源系统8.1.2电直接加热 6.1.4电热作为直接热源466 3.7.1空调系统冷热源选择原则10 8.2.2电压缩水机总装机容量~IPLV 6.1.5装机容量修正、名义修正623 4.3.6电压缩能效8.1.7水侧污垢修正冷凝器污垢系数8.1.5集中空调~水机~部分负荷 6.1.10冷机各项性能要求368 3.3.2集中冷热源系统8.2.3名义工况考虑因素及选型~COP 6.1.11电(蒸气)压缩热泵机组、IPLV、能效等级EER498 3.7.7冷热源性能、选择8.2.4供电方式501 3.7.7冷热源选型计算、搭配8.2.5氨压缩水机 6.1.17蒸发器与节能装置8.1.6电压缩~冷剂~环保规定 6.1.18ODP、GWP、蒙特利尔议定书580 4.2制冷剂、载冷剂567 4.1.1蒸汽压缩制冷循环8.3.1空气源热泵性能~当地平衡点温度7.1.1空气源热泵应用原则593 4.3.1蒸汽压缩热泵组成、流程8.3.2有效制热修正计算~噪声(条140)7.1.2热回收式热泵机组610 4.3.4蒸汽压缩热泵特点、选型7.1.3气源热泵选型(复合式冷却热泵603 4.3.3制冷压缩机及热泵性能参数8.3.3热泵室外机的设置7.1.4热泵室外机的设置579 4.1.6热泵循环8.3.9水环热泵系统设计 5.13.1水环热泵系统设计627 4.4.1蒸汽压缩制冷系统5.13.2水环热泵机组627 4.4.2制冷机管道系统5.13.3水环系统新风设计576 4.1.5双级蒸汽压缩循环5.13.4水环冷热源选择582临界温度~节流↑过热↓5.13.5水环的循环水系统设计5.13.6水环系统冬季加热量5.13.7水环系统管道绝热5.13.8水环热泵机组的隔振降噪8.3.5地下水地源热泵设计原则7.2.1地下水源热泵的水源温度494 3.7.6水源热泵8.3.5地下水地源热泵计算(条143)7.2.2水处理技术7.2.3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设计原则8.3.6江河湖水源地源热泵的设计原则7.3.2地表水源热泵的设计原则7.3.4表水质、系统(开式、闭式)规定8.3.7海水源地源热泵的相关规定7.4.2海水源热泵的相关规定7.4.3海水取水口7.4.4海水源热泵机组的选择7.4.5海水换热器的选型7.4.7防止海洋生物附着的措施7.4.8海水管道的设计注意7.4.9海水源热泵的系统监测8.3.4地埋管地源热泵设计原则7.5.2地埋管地源热泵设计原则、计算8.3.4地埋管地源热泵计算(条141)7.5.3埋管地源热泵要点(埋深、回填)8.3.4岩土热响应7.5.4地埋管材、传热介质(防冻剂)8.3.8污水源地源热泵的一般规定7.6.1污水源热泵的一般规定7.6.2系统组成、污水利用方式7.6.3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原则7.6.4水源热泵系统的监控、经济性分析8.4.1LiBr吸收~能源种类 6.5.1燃气LiBr吸收式制冷设计原则636 4.5.1LiBr机组原理及循环8.4.3机组类型、直燃机规定(条147) 6.5.2机组类型、选型原则649 4.5.4LiBr选型、机房布置8.4.4三用型直燃机660 4.5.6LiBr经济运行8.4.7供油供气系统设计 6.5.7供油系统设计8.4.6吸附式冷水机组 6.5.9直燃机房的燃气系统原理、设计658 4.5.5吸收式热泵回收机组8.7.1蓄冷、蓄热条件 6.4.2蓄冷使用条件676 4.7.1蓄冷原理分类、组成8.7.3蓄冷和释冷特性 6.4.3三种蓄冷介质特点683 4.7.3蓄冷设计要点8.7.4基载机组 6.4.4冰蓄冷系统的运营工况模式698 4.7.4蓄冷与热泵耦合8.7.6冰蓄冷系统设计规定 6.4.6双工况机组676 4.7.1冰浆式蓄冷6.4.7蓄冷系统的确定原则、系统形式6.4.8蓄冷系统的负荷6.4.9蓄冰装置容量计算、优化控制6.4.11部分负荷蓄冷的自控检测8.7.5载冷剂选择 6.4.12载冷剂系统6.4.13溶液膨胀、补液装置(容积容量)6.4.14水蓄冷系统设置原则、因素116 1.10.1集中供热源形式、负荷概算6.4.16水蓄冷槽的形式124 1.10.3管网设计、用户连接8.7.7水蓄冷系统设计规定 6.4.17水蓄冷系统设计130 1.10.4蒸汽管网与用户连接6.4.18蓄冷水池的设计131 1.10.4分汽缸安装6.4.19蓄冷机组的容量131 1.10.4凝结水回收 1.8.36.4.20水蓄冷系统配置形式132 1.10.5混水计算6.4.21水蓄冷自控133 1.10.6热水网路压力状况要求6.4.22电水蓄热的设计135 1.10.7水力失调度、热网稳定性6.4.23电锅炉选型计算136 1.10.7水力工况分析计算6.4.24蓄热装置的有效容积137 1.10.7水泵&管网特性曲线(图)6.4.26蓄热装置的形式(温度分层式)141 1.10.8地沟、直埋6.4.28蓄热循环泵6.4.29电水蓄热系统的设计原则142 1.10.8热补偿~冷紧系数6.4.30蓄热系统自控142 1.10.8支架跨距(强度、刚度)6.4.31电水蓄热系统设计注意事项143 1.10.9热网集中监控8.8.2区域供冷供回水温差 6.3.1区域供冷使用条件、论证8.1.3区域供冷条件8.8.3区域供冷站设计规定 6.3.4时使用系数、不保证率、绝热加强8.8.4区域供冷管网设计 6.3.6区域供冷的降低输送能耗措施8.1.4分散空调分类及应用条件(条133)8.9.1三联供系统配置特点661 4.6.2三联供条件8.9.2设备配置及系统设计原则669 4.6.4三联供设备选择8.9.3余热利用设备及容量666 4.6.3三联供系统组成8.10.1制冷机房设计规定 6.2.1冷热源站房设置627 4.4.4制冷机房设计、设备布置8.10.2站房内部设备的布置 6.2.2站房内部设备的布置506 3.7.9冷、热源机房设计8.10.4直燃LiBr吸收式机房设置 6.2.3燃气LiBr机房设置8.10.3氨制冷机房规定 6.2.4必须事故通风装置、泄漏报警6.2.6安全阀、安全爆破膜出口8.11.3换热器的配置、污垢热阻 6.7.3换热器容量、设置105 1.8.12换热器计算、设置原则8.11.2换热器选择 6.7.6换热器选用污垢系数6.8.1换热站的规模和设置原则116 1.10小区供热6.8.2热负荷计算8.11.6汽水换热~凝结水回收 6.8.3换热站工艺131 1.10.5热力站设计6.8.4换热站的主要设备6.8.5换热站自控8.11.4免拆卸、在线清洗 6.8.6换热站安保、环保、报警8.11.5非清水介质9.1.5机房的能量计量11.1自控一般规定508 3.8.1基本知识9.2.2温湿度传感器的设置11.2传感器、执行器510 3.8.2空调自控的应用9.2.3压力压差传感器的设置9.2.4流量传感器的设置513 3.8.3本安型温湿度传感器9.2.5自动调节阀~阀权度11.3控制阀的选择计算523 3.8.3调节阀9.3.1供暖系统的参数检测511 3.8.3空调自控相关环节、设备9.3.3(含事故)通风系统的检测、控制566 3.11.5节能调试管理9.4.1空调系统的参数检测11.4现场控制、中央监控530 3.8.6集中监控、设备自动化DDC 9.4.3温湿度调节器、分程控制DI DO AI AO9.4.4AHU、PAU、FCU的控制及防冻11.6空调系统、空气处理装置的监控526 3.8.4空气处理系统的监控9.4.9电加热器的连锁和保护9.5.1空调冷热源及水系统的监控11.5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控529 3.8.5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控9.5.3CH冷量优化控制632 4.4.3制冷系统自控与经济运行9.5.5变流量一级泵、二级泵等控制9.5.7冷却水系统控制调节弯管流量计的安装要求11.7供暖通风、防排烟的监控10.1.1消声与隔声一般规定9.1一般规定533 3.9.1噪声标准10.2.2声功率级、衰减设计计算9.2噪声与振动的控制标准535 3.9.2空调系统的噪声10.2.5消声与隔声设备布置9.4风系统消声设计539 3.9.3空调系统噪声控制10.2.6弹性材料填充9.3设备噪声、隔声处理541 3.9.4设备噪声控制10.3.2隔振设备的选型原则10.3.3弹簧隔振器10.3.4橡胶隔振器10.3.8AHU浮筑双隔振台座9.5减振设计543 3.9.5隔振11.1.3绝热材料的选择10.1一般规定547 3.10.2保温保冷材料性能要求11.1.1保温的场合 5.9.10 2.4.10暖管保温场合545 3.10.1一般原则11.1.2保冷的场合10.3圆管保冷11.1.7防冷桥热桥节点详图10.4平面绝热549 3.10.4保温保冷结构的施工要求11.1.4保温保冷 经济厚度计算10.2圆管保温547 3.10.3节能设计、经济绝热厚度11.1.7绝热设计其他要求11.2.1乙二醇管防腐11.2.5奥氏体不锈钢的有关计算----754 5.1绿色建筑、基本要求----761 5.2民用绿建HVAC技术----778 5.3工业绿建HVAC技术790 5.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698 4.8冷库设计基础知识753 4.9.10冷库节能----721 4.9冷库系统、设备选型8.11.8锅炉房设计容量8.1锅炉房一般规定146 1.11.1民用建筑内锅炉房布置--8.2锅炉房设计、设备选型151 1.11.3小区锅炉房设备布置&泄-8.3烟、风系统156 1.11.5风烟道和烟囱的设计8.11.9蒸汽锅炉设置条件8.4蒸汽锅炉汽水系统154 1.11.5锅炉房设备系统选择8.11.12供暖泵变速调节8.5热水锅炉水系统154 1.11.4设备仪表的操作平台8.11.13耗电输热比EHR8.6锅炉水处理153 1.11.4锅炉辅机的工艺布置8.11.15补水泵~水容量8.7锅炉排污149 1.11.2锅炉金属耗率、耗电率--8.8燃煤锅炉房的运煤、除渣152 1.11.4燃煤锅炉房--8.9水煤浆锅炉房149 1.11.2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8.11.10锅炉热效率~冷凝式锅炉8.11常压热水、真空相变、模块炉149 1.11.2标准蒸汽、受热面蒸发率--8.12电锅炉房149 1.11.2锅炉η、4种能效限值8.11.14气候补偿器8.13气净化、烟气余热利用、噪声治理158 1.11.6燃气锅炉节能P144气候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