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阐释1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阐释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阐释作者:陈庆朋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06期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教育世界等词语经常出现在教育问题的讨论中,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提出了各种看法,如“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关注学生生活的作用,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要求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虽然“教育回归生活”和“从生活走向物理”都强调生活在教育中的价值,但其含义有所不同,目标趋向也不同。
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到了生活与物理的不同,强调的是“走向物理”。
它只是把生活作为学习的出发点,而不是目的,它首先要走出生活,而不是回归或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但强调生活对物理知识的意义,更强调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过程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的学科,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特别是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通信工具的日益普及,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有了对科学的初步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用煤气灶和电热炉都可将水烧开,微波炉可以加热食品;拧螺丝要用扳手;变速自行车用快档时费力,用慢档时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这些经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
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但要通过丰富多彩、变幻神奇的自然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应引导学生善于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探究科学问题。
只有带着好奇观察世界,才会从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从常识中总结出规律。
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摘要:本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挖掘物理因素、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做物理”、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讲清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实生活;物理规律;学习应用新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式学习,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增长能力,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初中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挖掘物理因素1.贴近生活找物理,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源于生活每个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我们物理学科虽然研究的是事物道理,但这种道理又普遍地包含在日常生活的实际事物之中。
因此,在讲新课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学生熟悉典型事例为先导,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流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讲磁现象时,请学生讲小时候玩磁铁的经验;讲压强时,请学生观察在雪地行进时,用滑雪板和直接踩在雪地上脚印深度不同,同样讲压强,书包带做的宽些背起来更舒服,还是窄些,;讲浮力时,小铁钉在水中沉底,而轮船为什么能够航行在水面上,等等。
从这些简单的生活经验下手,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及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一部分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们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唤醒学生对知识的追求,让学生领悟物理的奥秘。
2.给物理找个“原形”,把常识提炼为物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要想使学生对新知识能有个透彻的理解,完成由新知识的学习带来的认知结构的生长,学生就必须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可以接纳新知识的“固定点”。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者:徐宏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6年第03期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初中物理新课标中也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怎样使学生从有限的生活体验进入物理知识的学习,又怎样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生活中碰到的物理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1以生活情景的导入,引出物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压强”时,首先让学生上台表演钉钉子:一枚是尖的,另一枚是钝的,让其分别用锤子钉入木头里,尔后让这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引导每一位学生利用自己已削好的铅笔或圆珠笔,分别用两手指面用力压住其两端,体验一下两手指的感受,由此生活情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纷纷提出各种物理问题:为什么尖端的钉子更容易钉进去?钝的不容易且更要用力?与铅笔两端接触的手指,尖端痛而平端不痛?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景之中,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2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物理问题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初中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物理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物理意识,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时,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一个题目:某一同学将一浸湿水的篮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后,地面上留下了如图1所示的印迹,问哪个印迹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为什么?学生通过借助自己在体育课上或平常打篮球的生活经验,知道高处的球落下撞地后变形大,变形大的在地面上的印迹也大,由此迅速得出了图1a是球从较高的地方下落留下的印迹,并且能量转化关系也分析得非常透彻.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物理问题外,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据,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物理问题.3以生活实践的回归,解决物理问题学以致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物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物理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物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有些物理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悟出相关道理,解决有关的物理问题.例如,在教学“密度的应用”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春季某农场需用密度为1.1×103 kg/m3的黄泥水进行优良品种精选,现用500 kg清水进行配制,问:需要加入多少千克密度为1.2×103 kg/m3的黄泥?你能帮该农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象这样的问题不能凭空想象,只有尽快地列出方程算一算才知道,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又要搞清楚:(1)黄泥水是由水和黄泥混合而成的,故溶液密度为混合物的密度;(2)溶液质量应是水和黄泥的总质量;(3)水和黄泥皆有各自的体积,二者之和与总体积基本相等;(4)运用密度公式应注意它的同一性;(5)所列方程应合理简要,像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又巩固了数学知识.4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时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物理兴趣,提高学生物理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这节中,渗透了超导体知识及其应用前景,在讲“运动与静止”这一节渗透了同步卫星和神九对接的相关知识,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正好达到了我们物理教学的目的.总之,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持之以恒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景中体验物理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课程教育 研究
c 0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5 年7 月 上旬 - r l ,
浅谈 “ 从 生 活走 向 物理 , 从 物 理 走 向社会 ”
申盼 龙
( 定 州 市 东亭 镇初 级 中 学 河 北 定 州 0 7 3பைடு நூலகம்0 0 0 )
【 摘要 】 把 物理教 学融入到生活 中去 , 从 生活中发掘物理知识 , 来提 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 以激发 学生 的求知欲 , 把 学 习物理知
识 的 最 终 目的 定 向为 运 用 于社 会 、 服 务 于社 会 , 利用物理知识 , 能 够 解 决 生 活 中的 问题 。 【 关键词 】 生活 物理 社会 体验 激发 兴趣
【 中图分类号 】 G6 3 3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5 ) 0 7 — 0 1 6 0 一 叭
和 冬 天 我 们 口 中 呼 出的 “ 白气” 是 同一 种 物 态 变 化 吗 ? 这 样 使
物 理 是 一 门 以观 察 、 实 验 为 基 础 的科 学 , 物 理 知 识 的 形 成 来 源 于 自然 , 来 源 于 生 活 。这 就 要 求 我 们 物 理 教 师在 教 学过 程 中. 不 能 只 抱 着教 材 教 学 生 , 要 把 教 学 融 入 到 生 活 中去 , 从 生 活q - 发掘物理知识 , 教会 学 生 学 习 , 学 以致 用 。 陶 行 知 先 生 的教 育 思 想 核 心 即“ 生活教育” 。 其 三 个 组 成 部 分有 : “ 生 活 即教 育 ” 、 “ 社会 即 学 校 ” 和“ 教 学做 合 一 ” 。“ 生 活 即教 育 ” 是指 . 自有 人 类 以 来 , 生 活就 是教 育 , 哪 里 有 生 活哪 里 就 有教 育。“ 社会 即学校 ” 是 主 张 以 社 会 为 学校 . 奉 自然 为 宗 师. 冲破 传 统 的 “ 鸟笼式” 的束缚 , 把 学 校 的教 育 伸展 到 大 自然 中去 美 国教 育 家杜 威 也 曾 把 教 育 的 本质 概 括 为 “ 教 育 即 成 长. 教 育即生活 , 教 育 即 经 验 的 不 断 改造 ” 。他认 为“ 生 活 就 是 发展 。 而不断发展 , 不断生长 , 就 是生活” , 因此 , 认 为 最好 的 教 育 就是 “ 从生 活中学习” 本 着这 种 教 育 思 想 . 结 合 物 理 教 育 的 实际 特 点 . 我 们提 倡 教 师在 施 教 过 程 中要 引导 学 生 “ 从 生 活 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的课程改革改革方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下面我就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首先是教师要控制得住大局。
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堂乱糟糟的课,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各搞各的,像一个市场。
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是很弱的,现在还把很多时间给他看,给他讲,给他做。
如果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压不住课堂的话,不但上这个课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让他们有一种感觉就是上物理课就是可以玩、就是可以说闲话、就是可以开小差、就是可以闹翻天的时间。
这就与我们的目标越走越远了。
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二、其次,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之后改变了很多,变成了老师以“提问启发式”授课,学生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进了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想办法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你不一定有兴趣“帮”他解决,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你肯定会有兴趣、而且会想方设法来解决,人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学习知识上也是这样。
我觉得物理课上应鼓励他们提问题,各种奇里古怪的大自然问题、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行,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有相关的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而不是我提。
当然,相应地,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使他们被你的知识魅力所折服。
三、再次,老师要敢于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得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现代的人不是看谁记住了多少知识,毕竟能记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是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用的知识搜集出来。
有些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你不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
从生活到物理 从物理到社会
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的。
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活动之一,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因此,物理实验是基础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它和其它自然科学知识一样,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生活到实验,使学生感受到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性物理知识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其实在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前,他们已经通过自己的观察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从自然、从生活过渡到理论层面。
由此,可以看出实验尤其是从生活中总结出的小实验,对学生的知识的学习,感受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是有很大作用的。
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小常识进行探究和验证,则可以从不同侧面加深学生掌握知识的印象,提高掌握知识的能力,如:自己参加荡秋千,体会单摆的等时性;在运动的车子上竖直跳起,体会惯性存在等。
这些源于生活的简易实验,可以时常暗示同学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它不仅是一种客观物质规律,而且也是生活中为我们所利用、所服务的工具。
再如:初二物理介绍牛顿第一定律,让小车在三种不同粗糙程度表面上运动时,小车运动的路程远近不同,从而得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在教学中就会使学生自然地想到、感觉到我们所学的大部分物理知识就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生活现象。
有了这种思想,学生会觉得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有了这种思想,学生就会自觉地从生活中发现科学,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种种能力的形成是有好处的,非常重要。
二、从实验到生活,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知识是要让学生将知识服务于人类,让自己在服务于人类的过程中生存和发展。
学习中大量实验的应用,可使学生在科学地看待世界方面,得到实在的训练,进而将此变成自己的习惯,这是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一个实在的基础。
科学的眼光是人们的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它促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
浅谈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一直以来就是中学阶段学生普遍反映难学的一门学科,尽管物理学科从大纲的要求到教材的编写都进行了多次改革,降低了难度,但就目前来说,这一现象仍没有根本性地改变。
学生在初中阶段初学物理时,充满着好奇,学习过程中也感到不难,但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无从下手,以至于越来越对学习物理失去了信心。
我认为应当转变观念,要以教材教学生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总起来说就是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即“生活教育”,其三个组成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本着这种教育思想,结合物理教育的实际特点,我们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一、从生活走进物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便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1.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实践物理化,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焕发出物理课程的活力。
”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教物理。
把生活经验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
体现“物理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深刻体会现实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物理的目的性,实践性,增强学习物理的欲望和兴趣。
一、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就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例如:八年级教材讲:“声、光、透镜、物态变化、电等”,以及九年级的“物质世界,运动和力,力和机械,压强和浮力,功和能等,”都来源于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解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解,是指人们从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到现象和规律,进而通过物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究,深入把握自然界的运行机理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
这个理解核心是将物理学科作为了解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工具和方法,通过研究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贡献来认识和解释社会。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走路、吃饭还是玩耍,都涉及到物理规律的应用,而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物理知识来解决。
从生活走向物理,就是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引入物理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通过物理学科的研究和探究,进一步揭示自然界中的规律和运行机理,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生活现象。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乘坐电梯来理解万有引力,或者通过烹饪来认识热传递、温度控制等物理原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则是认识到自然和社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承认自然科学涉及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也探究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
物理规律和自然界的现象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它们不仅指导着日常生活,也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这就需要物理学科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和互动。
比如,人们通过物理学科研究和探究发明了很多工业生产工艺和设备,这些技术也对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在环境领域,人们通过物理学科的研究和应用,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促进了人们对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
综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解,是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结合,是在物理现象基础上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理解不仅能补充人们的知识储备,提高人们的素养水平,而且还有助于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推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交流。
浅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浅谈如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都认为物理是单方面的推算,却不知道物理研究的是自然界基本的运动规律。
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探索物理的世界理应充满乐趣,如果只重视理论推演,会忽略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而且难以使学生产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文章从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出发,探索物理规律现象,使学生了解物理在生活与社会中的作用,最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这门学科的知识来源于自然和生活,观察和实验是它的基础,从自身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是一种让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
1.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我国科学教学的要求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应对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策略,面对已经基本完善的各国教育体制,我国也不能无所作为。
重大的教育改革也在我国进行了多次,以便于应对我国教育面对的挑战,在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之后,为了培养善于应对国际竞争和科技需要的新型人才,改变了过去困难繁复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人为本的均衡、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主要手段,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一味注重理论演算,且当今高考也渐渐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趋向。
2.从生活走向物理是物理的自身特点物理的基础是实验,与数学联系密切,是一门需要严密的逻辑的学科。
它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在物理教学中,将问题和社会、科技相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得到激发,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只有通过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才能体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走向物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3.从生活走向物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1)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物理的知识来源于自然,且可以做实验,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也会逐渐变浓,且在平时生活中具有相当多与物理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例如,下雪不冷化雪冷、用钳子会更省力。
试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所以,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新课 ,学生听起来熟悉 , 接受起来也容易。如对 “ 力”的认识 , 我们可以用木块、小
球 、弹簧 等 “ 模 型”类 的物 品 间的相互 作用 引入 “ 力”的概
电、电器安装要符合 国家规定 的技术标准 ,购买电器要看 3 C认证 ,把宣传单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 ,学生不仅获得 了对 物理 知识 的理解 和拓展 , 最 重要 的是 他们 体验 到 了一 种 成功感 , 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 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 户 ,达 到学 以致 用 的 目的 。
更贴近学生 , 应用生活 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新课更能使学生易 于和乐于接受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化, 从而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如现实中生活安全用电成为人 们普 遍关 心 的话 题 ,学生 学 了 “ 安 全用 电”后 ,可 以动手 写 份安全用电知识 的宣传单 ,宣传人们 日常生活要安全用
《 义务物理课程标准 》 指出: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贴近 学生生活 ,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 为以后的学习、 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初中物理有其鲜明的学科特点 , 它与 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 学 生的生活经验为物理教学提供 了丰富的土壤和大量素材 , 教 师如何把握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呢?这就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 、 利用身边的生活素材 , 把生活问题 贯穿教学始末 , 将物理知识构建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 , 让物 理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升华 , 让物理知识走出课堂 , 走进大 自 然 ,走 向社会 ,让物理回归生活,与生活交融。
一
不需要省力的时候用的 ( 其他原因 ) 是费力杠杆。 4 .联 系生活 ,重视 学 生学 习物 理 的过程和 方 法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
因此,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从生活走进物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便于理解有关的物理知识①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学生已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雷电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下雪不冷消雪冷;骑车上坡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对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概念帮助很大。
在讲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准备了一些日常用品:老虎钳子、剪布用的剪子、理发用的剪刀、钓鱼杆、杆秤、天平、起子等,先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别说出如何使用然后运用杠杆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样使用的理由。
这种教学虽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劲头高涨,课堂效果很好,便于理解有关知识。
②让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体验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物理知识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同时有的也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通过搓手发热的活动来感受摩擦生热;在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后,要求学生在坐火车或汽车时,在车站观察并排的车的运动情况,体验由于运动的相对性而带来的神奇的现象,并在开车和刹车时体验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
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经验,对学习摩擦方面的有关知识帮助很大。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摘要】现代社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从简单的汽车运动到复杂的电磁波原理都离不开物理学的知识。
通过物理教育,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物理,学生不仅能够拓展视野,还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推动社会科技的进步。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还可以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关键词】物理知识、生活应用、物理教育、学生意义、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感、社会科技进步、学生重要性、社会意义1. 引言1.1 为什么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为什么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话题。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研究物质运动、能量转换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它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物理规律的应用,比如汽车的运动、电器的工作原理、天气的变化等等。
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科学原理,从而更好地适应并改善自己的生活。
物理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更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为什么要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推理能力,从而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都是在社会中立足的必备素质。
浅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浅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作者:时圣田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8期“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因此,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相融合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可行性,如果实现了这种融合,不仅充实了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内容,同时STS教育的多样性、开放性、综合性、参与性等特点,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所以,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重点,当前物理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STS 的观点。
我们现在使用的苏科版物理教科书就比较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例如,在引言中教材选用了“生物电”的探究故事,概略介绍了科学家从偶然发现到找出本质联系的艰辛探究的历程,其中渗透着科学家的精神,反映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对技术和相关学科以及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生活·物理·生活”“信息库”栏目中,有许多与技术有关的内容,如人工降雨、照相机的滤镜、红外线的应用、望远镜的发展等。
还特别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环境、能源、生态、材料等),如:噪声、光污染、紫外线与臭氧层、水污染调查等内容。
教材还关注反映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
例如,介绍了激光测距仪、哈勃望远镜、同步卫星、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等内容。
此外,还注意渗透中华文化、人类文化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例如,介绍了曾侯乙编钟、夏商周断代工程、纵目青铜面具、竞速项目中的中国健儿以及一些著名的中外物理学家、发明家等。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起点论文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作为物理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初中物理新课标更是力图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从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开展,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
可见,强化物理课程与生活的联络是物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想就“从生活走向物理”谈谈看法。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1.物理与生活联络的广泛性。
物理学起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又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因此物理学与生活具有广泛的联络,尤其是根底物理知识,都可以从生活现象中归纳和建构。
例如,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冰冻为什么会使水缸冻破、自来水管道冻裂等。
认识主体和物理现象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构中学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
2.物理和生活联络的作用。
物理和生活联络,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承受,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3“.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生活”有三层含义。
〔1〕已有的生活经历:学生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别人的感性认识,建构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该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历和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知识自我建构过程。
〔2〕现时的生活环境: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理论活动中去解决物理问题,懂得物理的真正价值。
〔3〕学生可能的生活世界:这是学生向往着去实现的生活,是具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生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生命价值,物理不但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才能,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论生活与物理的关系综述
论生活与物理的关系综述引言生活与物理是密切相关的,物理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学科,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综述生活与物理的关系,探讨物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 物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的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力学相关的现象。
例如,我们走路、跑步、开车等都涉及到力的作用。
力学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运动的规律,合理利用力量,提高生活效率。
2. 物理与日常生活中的热学热学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能的传递、转化和利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热学相关的现象。
例如,我们洗澡、煮饭、取暖等都需要利用热能。
热学的知识帮助我们合理利用热能,提高生活舒适度。
3. 物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光学光学是物理学的又一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传播和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光学相关的现象。
例如,我们看书、看电视、照相等都需要利用光的特性。
光学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光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4. 物理与日常生活中的电磁学电磁学是物理学的又一重要分支,研究电荷和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电磁学相关的现象。
例如,我们使用电器、打电话、上网等都需要利用电磁场的特性。
电磁学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电磁现象,提高生活便利性。
5. 物理与日常生活中的声学声学是物理学的又一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声学相关的现象。
例如,我们听音乐、交流、开车等都需要理解声音的特性。
声学的知识帮助我们理解声音的行为,提高生活乐趣。
6. 物理与日常生活中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一门前沿分支,研究微观领域的物质与辐射的相互作用。
虽然量子力学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量子力学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通信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进步。
结论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密不可分。
物理学为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
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
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低成本实验,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物理课上许多演示实验,比如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等实验,可以设计简单易做低成本实验,以低成本实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可视性小的不足,激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以以生活情景的导入,设计低成本实验,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物理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物理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的低成本实验,从中引出物理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压强”时,首先让学生上台表演钉钉子:一枚是尖的,另一枚是钝的,让其分别用锤子钉入木头里,尔后让这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接着引导每一位学生利用自己已削好的铅笔或圆珠笔,分别用两手指面用力压住其两端,体验一下两手指的感受,由此生活情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纷纷提出各种物理问题:为什么尖端的钉子更容易钉进去?钝的不容易且更要用力?与铅笔两端接触的手指,尖端痛而平端不痛?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景之中,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与管理》2008年6月20日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教育世界等词语
经常出现在教育问题的讨论中,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提出了各种看法,如“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关注学生生活的作用,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要求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虽然“教育回归生活”和“从生活走向物理”都强调生活在教育中的价值,但其含义有所不同,目标趋向也不同。
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到了生活与物理的不同,强调的是“走向物理”。
它只是把生活作为学习的出发点,而不是目的,它首先要走出生活,而不是回归或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但强调生活对物理知识的意义,更强调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过程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的学科,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特别是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通信工具的日益普及,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有了对科学的初步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用煤气灶和电热炉都可将水烧开,微波炉可以加热食品;拧螺丝要用扳手;变速自行车用快档时费力,用慢档时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这些经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
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但要通过丰富多彩、变幻神奇的自然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应引导学生善于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探究科学问题。
只有带着好奇观察世界,才会从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从常识中总结出规律。
苹果落地是人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是人们认为很正常的现象,但没有人去追问为什么苹果会落地,牛顿却要思考苹果落地的背后原因,并把苹果落地和行星的运动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从身
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可以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运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从生活现象中提出科学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进行思维的动力,但我国物理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物理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接受的往往是现成的知识成果或结论,至于知识是怎么来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师很少介绍,更不用说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了。
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不喜欢物理的理由如下:
1.每堂课老师都要讲到底,经常拖堂,上厕所都没有时间。
2.课本上的许多实验老师都不让我们做,也不演示,即使做实验,每个小组8-10人,很多同学都只好旁观。
3.老师说,学物理就是要多做习题,老师还让我们买各种练习册,还说,否则就考不上高中,我们不愿做解题的机器。
4.老师课堂上讲的物理都是公式和题目,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可见,物理远离学生的生活以及缺乏必要的实验,是学生不喜欢物理的主要原因,如果物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容易造成学生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的分离,尽管学生学习过物理知识,却不会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往往凭经验去思考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不再感到物理学抽象和枯燥,有利于改变物理教学“概念干,理论空”的状况,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物理科学不只是一种认识成果,更是一个认识过程,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抽象思维、类比、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既是物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阐释
!山东枣庄学院陈庆朋
109
・・
条件,所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构成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
科学方法教育不能独立于物理内容之外,物理课程标准把过程和方法合在一起作为课程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倡导探究学习,就是意识到科学方法需要通过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学习过程来掌握。
脱离物理知识单独介绍科学方法,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科学方法的内涵,也难以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探究环节总结出物理规律,在这些环节中需要使用不同的科学方法,实验设计中要用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理论分析中有类比法、归纳法、理想化方法等。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学生不但要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科学规律,还要形成科学概念并用科学概念来表达科学规律,科学概念不同于日常概念,科学概念是在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界交流中使用的,所用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和清晰的内涵,具有简洁、精确和抽象的特点;日常概念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所用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定义,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形成概念的科学方式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概念的方式,这种区别是本质上的,而且在概念和结论上有更为精确的定义,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更费力、更系统的选择,也需要更大的逻辑上的简约性”。
教学过程中科学概念的教学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常见的现象出发,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另一个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科学概念,如日常生活中力对应着推力、拉力、举力、压力、重力等,这些具体的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要形成力的概念还要分析这些力具有的共同特征,经过抽象思维形成力的概念。
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已经形成了对自然现象的一些理解,这些理解是使用日常概念表达的,这种理解和表达既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也可能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先用日常概念表达自己对经验的理解,然后应用分析、对比弄清哪些是概念的本质的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通过突出本质因素,舍弃非本质因素达到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分清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形成科学概念的方法。
三、有助于养成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
习惯是通过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思维习惯是一种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自动的思维活动方式,它与动作和行为习惯一样,是经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复练习而形成的。
科学思维不同于经验思维,经验思维是一种以经验为出发点,使用自己的亲自感受或自己以往所接受的传统观念来进行思考,以认识和把握具体事物的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的思维活动。
经验思维获得的认识是零碎而杂乱的,缺乏自觉性、系统性,无法真正领略事物的本质。
科学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具有讲究精确性、重视实证等特点。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特点:(1)在讲求精确方面,从生活走向物理就是追求生活经验的精确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对一些现象有所认识,有时还知道如何应用,但并不知道其定量关系,如用钳子可以夹物体,用铁撬可以撬起很重的石块,弹
簧拉得越长弹力越大,这些生活经验是定性的,他们并不知道杠杆省力与力臂的定量关系,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
从生活走向物理,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找出不同因素的定量关系,例如,通过测量阻力臂和动力臂的长度,比较阻力和动力、阻力臂和动力臂四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杠杆原理。
(2)在重视实证方面,从生活走向物理包括了证实和证伪两种情况,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的猜想,实际的科学探索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对其猜想的证明过程却需要逻辑推理,进行逻辑论证和实验检验,如果证明猜想错误,就要勇于接受事实,分析错误的的根源,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重
视实证的思维习惯大有裨益。
由于受知识中心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花费精力去检验错误的猜想不会获得知识,是浪费时间,所以干脆只检验正确的猜想,这样的探究表面上节省了时间,能使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但体会不到失败的挫折,只注意教学的短期效果,没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经历去伪存真的实证体验,才能真正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从生活走向物理不是以降低对物理的要求为代价,而应该以提升生活意义的方式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不仅在于科学知识,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保持对科学的探索兴趣,通过长期的探究实践养成科学思维习惯,通过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领会和掌握科学方法,在解决问题或作决策时自觉运用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1]
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孙晓雯)
陈庆朋:“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阐释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