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课件) (共16张PPT)
课文结构
太阳落山
登楼所见 (实景)
登
黄河入海
鹳
(想象)
雀
楼
欲穷千里目
登楼所思 (博大胸怀)
更上一层楼
(饱含哲理)
融情于景 寓理于事
课文主旨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 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 所见所思,道出了只有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 精神。
课堂小结
《登鹳雀楼》这首诗写了诗人王之涣在登高望 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我们努 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感 谢 观 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 山慢慢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字词注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 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逐句理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上鹳雀楼举目相望, 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 下去了,黄河的水正 滚滚流向大海。
之
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涣
字季凌,汉族,绛州(今 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
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
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
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
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
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
作有《登鹳雀楼》、《凉
州词》等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注音自 由朗读古诗,努力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字词注释
逐句理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 地方,就要再登上一 层楼。
问题探究
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 白云、山、黄河等景象。 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 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 向流去。
语文A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第一课时
语文A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及相关知识,了解唐代巨匠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登鹳雀楼》的诗歌意境及其艺术特点;•掌握本课的文言语言文字及其汉语翻译,并能够理解其中平仄、韵律、音律等诗歌语言运用;•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了解唐人的风度翩翩,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本课文中的平仄、韵律、音律等诗歌语言运用;•通过学习本课文及相关知识,了解唐代巨匠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登鹳雀楼》的诗歌意境及其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并运用本课文中的文言文语言文字,结合语境理解得其含义;•了解并理解本课文中的平仄、韵律、音律等诗歌语言运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与学生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法。
在讲授环节,教师通过朗读、展示课文与讲解文言文语言、阐述器物描写及其象征意义及诗歌的运用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逐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内涵。
在阅读环节,学生进行朗读和试译,并通过交流与讨论逐步掌握和理解文本的含义和诗歌语言运用。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引入唐代的诗歌文化,介绍唐诗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一些优秀的唐诗,鼓励学生加强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预习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本课文,教师可提供课文词汇和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思维,提高自主学习的技能。
3.讲解在讲解环节,教师通过朗读、讲解语言运用等方面逐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内涵。
4.阅读在阅读环节,学生进行朗读和试译,并通过交流与讨论逐步掌握和理解文本的含义和诗歌语言运用。
5.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完善自身。
六、教学安排及要求1.教学安排本课程为一节课,时间为1个课时,按照引入、预习、讲解、阅读、评价的顺序开展。
登鹳雀楼第1课时
尹集联校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张秀萍课题登鹳雀楼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个案补充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1)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三、课堂小结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2)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依
靠着
山
中条山
尽,
落下去了
傍晚的太阳
入
海
流。
调整顺序——“入海 流”就是“流入 海”。
滔滔黄河水
滚滚流入大海
学古诗要求五:理解诗句(字字落实)
欲பைடு நூலகம்
想要
穷
全部
千
看到
里
层
目,
楼。
添加变通顺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 全部景色
更
就要
上
一
再登上一层楼
调整顺序——“千里目” 就是“目千里”。
想象意境
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 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 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 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 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 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 大限度的获取成就。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自己大声读课文几遍,做到不错读, 不漏读,不重读,不打结。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 (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 四大历史名楼遥相呼应,各有千秋,其它三 楼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流域。鹳 雀楼在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 到元初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的 故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市。
感悟情理
站得高,看得远。 高瞻远瞩 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坐井观天 鼠目寸光
背诵默写
︱ ︱
— —
︱
白日/依山/尽, — — ︱ ︱
—
黄河/入海/流。 — — ︱ ︱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
— — —
知诗人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68年,卒于742 年,王之涣少有侠气,去官之后,漫游黄河 南北,强自克制,功于文学,十年后名声大 振。在李白、杜甫还不出的时候,王之涣、 王昌龄、高适已经名躁一时。 王之涣存世诗现在只有六首,他的作品, 以边塞诗见长,诗境广阔,激人奋进,。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课件
体形较小的鸟类。 麻雀 山雀 孔雀
拼音
yī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依 →亻+衣(人要依靠衣服遮羞取暖)
左右结构 靠着。 依靠 依照 依次
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学唱歌曲《登鹳雀楼》。
黄 河 入 海 流 。
白 日 登 依 王 鹳 之 山 涣 雀 楼 尽 ,
拓展诵读: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gū)城万仞(rèn)山。
羌(qiāng)笛何须怨(yuàn)杨柳,
春风不度(dù)玉门关。
雀 依
拼音
què
生字
结构 字义 组词
雀
→小+隹(“隹”指短尾的 鸟。) 上下结构
小学语文第三册
17 登鹳雀楼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旧址在山西省的 永济县,因为经常有 鹳雀停留在上面,所 以叫做鹳雀楼。又因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而出名,在楼上可以 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 浩浩荡荡的黄河,是 当地的名胜。 这座楼后来因战乱被毁,但是王之涣的这首诗 却被千古传诵。2002年10月1日,高达73.9米 的鹳雀楼重新建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欲穷:想要 更:再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gâng shàng yì cãng lóu
更 上
一层
楼。
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 眼界也更开阔。这两句包含了“要想 看得 ,必须站得 ”的道理。
更 上 一 层 楼 。
欲 穷 千 里 目 ,
黄河入海流
bái
rì
yī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这首诗位于教材的第五章“古诗二首”部分,详细内容为诗人王之涣通过对鹳雀楼高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胸怀壮阔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字词、句式及诗意;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韵律美;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句的朗读、背诵及诗意理解。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外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字词、句式,解释诗意。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站在鹳雀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怀。
5. 例题讲解: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并通过例句进行解释。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句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字词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更上一层楼3. 句式分析:五言绝句,对仗工整4. 诗意概括:高远景象,胸怀壮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古诗。
2. 答案示例:白云飘渺依山尽,绿水悠悠绕田流。
登高望远胸怀广,心旷神怡意未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登鹳雀楼》的字词、句式及诗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名胜古迹的古诗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17、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
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
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
(雀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鸟,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雀”和“楼”各描一遍。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认读“鹳雀楼”后,教师适时进行写字指导,边板书课题,边进行写字指导,让学生进行书空,并在语文书上进行杪红。
]2.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
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4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过度: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鹳 雀 楼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登上鹳雀楼, 看见太阳依着群 山落下去了,黄 河的水正滚溯流 向大海。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仙鹤 。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人教部编版二年 级上册 语文课 件:8《 古诗二 首—登 鹳雀楼 》第一 课时pp t课件 部编版 课件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第一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已经会背这首诗,但是存在朗读没有节奏,对诗句的大意不理解等情况。
低段的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观看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视频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等5个生字,会写“黄”“层”“尽”等4个生字。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诗句大意。
能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3.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过程(一)贴图导入,引出诗题1.出示鹳雀楼和鹳雀的贴图,了解名字的由来。
2.引出诗人,补全诗题,读好停顿。
(二)趣味合作,读出诗韵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读出韵味。
(三)基于学情,指导写字1.学写“黄”字,观察发现写字秘诀:字收扁,横等距,第二横最长。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提醒“层”“尽”的写法,做到尸字头,往里收,长撇要舒展。
3.学生练写四个字,补全书法作品。
4.全班交流反馈,同桌互评。
(四)想象画面,感知诗意现在小朋友们能读出节奏和韵味了,也会写这首诗了,想不想和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呢?1.登楼远眺,学习:白日依山尽。
(1)观看视频,理解“白日依山尽”的大意。
在一个傍晚,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呢?(出示落日西沉视频。
)指名回答。
(2)做“依”的动作,贴太阳,理解“依”字。
感受太阳慢慢下山的意境。
(3)看落日动图,读诗句,理解“尽”字。
语文A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第一课时
语文A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授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构成和语言表达,以及培养学生用心品味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古诗的基本构成•掌握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理解《登鹳雀楼》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用心品味古诗的习惯教学准备•《登鹳雀楼》原文•《登鹳雀楼》注释及翻译•音频设备•课件及教案教学过程1. 理解古诗《登鹳雀楼》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全诗只有28个字,但其中充满了深刻的意境和含蓄的哲理。
教师可以让学生听读《登鹳雀楼》的音频,先自由地听,再提问学生对该诗的感想和理解。
2. 逐字解读古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理解情况,辅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含义,如:鹳、雀、千、仞、秋等,让学生逐字理解和回忆。
3. 学习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古诗读起来需要一定的韵律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语调及音律。
如:wō,ēn,wèi,yé。
(每句话的后两个字是一个韵,要在朗读时把握好韵律感。
)4. 分别讲解古诗中所含的意境学习古诗不仅仅是读懂字面上的意思,更需要理解其中所含的深意。
本课时要培养学生用心品味古诗的能力,让学生更深入地去探究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5. 让学生背诵古诗古诗《登鹳雀楼》只有28个字,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特别难背诵的,通过学生的背诵,使学生对古诗的朗诵更加娴熟。
教学思路本课时的教学思路主要包括让学生听读《登鹳雀楼》音频,理解古诗的基本构成以及掌握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分别讲解古诗中所含的意境,并通过背诵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印象。
教学重点•理解《登鹳雀楼》中蕴含的意境•掌握古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教学难点•学生对字词含义的理解和运用•学习古诗需要较强的韵律感总结语文教学中,古诗和古文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语言表达、诗意以及背诵都需要教师科学、严谨、灵活的教学方法。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这首古诗,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生(齐):登到最顶层!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三、指导朗读古诗。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课文讲解
思考: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课文讲解
思考:你能解释理解“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红色字体的意思吗?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谢谢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课文讲解
“白日依山尽”其中“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 按照;顺从。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尽”的意 思是?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依:靠、依靠。 尽:完。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课堂小练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
正。
依
(1)白日衣山尽。(流) (2)黄河入海留。(穷)
(3)欲究千里目,(层)
(4)更上一曾楼。( )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课后作业
把下面的音序和相应的字母用线连起来。 入穷登楼层 依 尽 R D J C Q LY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归纳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楼望远中表
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 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人教部编版《登鹳雀楼》教学课件1
《_登鹳雀楼》___第一课时___教学设计
生读课文
读一二行
(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读三、四两行。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2自由读。
3指名读。
(依、入、目、上、尽、流)。
(白、黄)
(千里、一层)。
7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讨论。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楼:楼房 上楼
尽:尽头 尽心
依:依靠 依傍
教
学
反
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三分钟:
小主持人带领经典诵读
二、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绘的情景。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haotongxue8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2018-2019学年秋期郑湾中心小学语文导学案
课题
《登鹳雀楼》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根据老师提பைடு நூலகம்,说说古诗讲的什么道理?
4、汇报交流:
1.(1)瞧,大家读的多认真呀!下面我们看看大家读的怎么样?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案
17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诗意及蕴含的哲理。
3、学习生字词,指导书写“入、更”。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师板书:登鹳雀楼(鹳:加拼音、读字);教学生字“雀”(读音、讲解字源、组词、指导书写、师在田字格范写)、教学:“楼”(读音、组词、指导书写、师在田字格范写);生在课本描红(提醒坐姿、握笔姿势);2、读题。
(登上鹳雀楼)、(注意停顿登∕鹳雀楼);3、释题。
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是一座楼阁的名字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4、简介作者。
(板书:唐代王之涣)5、提示古诗学习方法。
同学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一课教我们学习一首古诗必须要做到:知诗人,懂诗意,悟诗情,明诗理。
(ppt)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出示活动要求:我会读ppt1、借助拼音,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评一评。
2、学生按要求学习、活动。
3、自由读,同桌读。
(你练得怎么样?请读给同桌听一听,请他给你提一提建议,相信有了他的帮助,你会进步更快的。
)4、指名读,及时正音。
(重点入更)(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5、教师范读,让学生比较体会:每个末字延长,明确节奏(标出节奏)ppt6、齐读。
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会读会背,还试着理解它的意思。
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活动三三、图文对照,读懂诗句1、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我会悟ppt1、读读诗句,看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将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交流。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登鹳雀楼》的教学目标和《登鹳雀楼》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登鹳雀楼》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登鹳雀楼》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登鹳雀楼》的学习状态。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登鹳雀楼》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登鹳雀楼》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登鹳雀楼》的问题。
3. 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使用关键词和简短的句子来表达诗歌的核心内容。
4. 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可以使用图片、图表、颜色等元素,使板书更具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示例板书设计:
```
诗人介绍
---------
王之涣
唐代著名诗人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作业的准确性、创造性和对诗歌的理解深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具体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白板、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诗歌朗诵录音设备。
2. 课程平台:无(或具体课程平台,如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
人教部编版二级上册语文课件《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
4.作者用了几乎两章的篇幅,把素芭 放置到 比社会 环境温 暖得多 的自然 环境中 ,在这 里,素 芭不仅 是美好 的,还 有着无 言的快 乐。侧 面的烘 托让素 芭的形 象更为 动人。
•
5.反面的衬托同样是塑造素芭形象的 一个手 段。素 芭身边 的人们 可以用 话语交 流,他 们是一 群极为 普通的 劳作者 ,包括 帕勒达 帕,可 是他们 对素芭 的表现 却显得 极为冷 漠和麻 木。
鹳 雀 楼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仙鹤 。
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楼上经常有一种像鹤的鹳鸟 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 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看到远处 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水,于是兴 奋地写下了这首诗:《登鹳雀 楼》。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 诗二首 —登鹳 雀楼》 第一课 时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古 诗二首 —登鹳 雀楼》 第一课 时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多学习知识,本领, 眼界才能更开阔
• (白日 )依山尽,
登
• 黄河( 入 )海流。
鹳
• 欲穷( 千里目),
雀
• ( 更上)一层楼。
楼
白、黄 表示颜色的
词有:
表示数量 体会本 课切中 要害、 深入浅 出的说 理特点, 学习这 篇文章 的表达 方式, 品味本 文的语 言特点 。找出 文中典 型的语 句,归纳 其特点 ,尝试 从表达 目的、 听众的 感受角 度品评 其表达 效果。 阅读时, 还要注 意思考 ,理解 这篇文 章的针 对性和 现实意 义。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读读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 么?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 到了什么?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案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案蒋墅中心小学梁燕华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激趣导题1、出示贺卡:梁老师想送一张贺卡给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上面写了一句祝福的话,小朋友想不想读读。
2、你知道贺卡上的“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小朋友说得对不对呢?上完今天的课你就知道了。
3、(出示鹳雀楼图,说名字来历:)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因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板书“鹳雀楼”,指名读。
)学习:“雀”:甲骨文(小)(隹,鸟),4、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五言绝句诗,“更上一层楼”就出自于这首诗。
5、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板书:“登”。
(指名读题,齐读)二、初读古诗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我们一起跟随录音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吗?2、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宝宝都交上朋友?3、检查生字朗读情况出示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4、检查读诗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学生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指导读准读通诗句)三、领悟赏读(一)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图)一天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2、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我们看远处,此时的太阳收起了它的光芒,看起来不刺眼,这样的太阳叫“白日”。
3、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诗中用了一个字(依),(师做动作,引导学生理解“依”),这轮白日紧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直到消在我们的视线中,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消失”了。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案
登鹳雀楼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登鹳雀楼)出示课件1:题目中的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它坐落在山西永济市的黄河边上,因为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就称之为鹳雀楼。
出示课件2,3:二、生字认读1.同学们,鹳雀把本首诗的生字带送到屏幕上了,你会读吗?出示课件4:2.我再加大难度,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提出要求: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5:3.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认识它们。
(1)加一加:亻+衣=依;谷+欠=欲;尺+两个点=尽;穴+力=穷;尸+云=层。
出示课件6:(2)组词识字:我们还可以组词帮助识记,一起读一读,记一记。
出示课件7:(设计意图: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采用多元识字方法,丰富学生的识字方法。
)4.相信同学们已经用自己的方法记住了这几个字,提出要求:齐读,每个字读两遍。
出示课件8:三、品读释意过渡:同学们认识了生字,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登鹳雀楼》。
(一)学习题目:《登鹳雀楼》出示课件9:这个题目应该怎样断句?“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楼”是一个词,我们不能拆开,所以要求“登”字的后面断句。
提出要求: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二)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预设:白日、山、黄河、海。
2.“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依山尽”是说“太阳紧靠着山渐渐西沉下去。
”3.请同学们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件10: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板书:所见:夕阳落山黄河入海)(三)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出示生字,读生字,再次正音。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记忆生字字形,指名交流,评议。
3.指导书写。
交流:怎样写能把字写美观?
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书写:雀、楼、欲。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提醒书写姿势。
作业设计:
2.1.背诵古诗。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17.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雀楼
登依入欲穷更楼
教学反思:
3.那么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
(播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3.对生字词进行质疑,借助工具书解释字词的意义。
复备栏
4.指名读古诗,正音。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感受?
(2)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
(3)指名说出对题目的理解,并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17.登鹳雀楼
主备人:李巧林审核人:于洪清总第课时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17.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思,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
向上、积极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揭题解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和一个地方有关,大家一起先去看一看。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