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区别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区别框架结构中变形缝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教材《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下)中讲得比较简单,有些同学不太清楚。
现在我就把框架变形缝的一些知识介绍给大家。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它们设置的原因、设置的方法各不相同,有区别也有联系。
分别介绍如下:(一)伸缩缝它是为了避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使房屋产生裂缝而设置的。
设置伸缩缝时只需断开上部结构,基础可不断开。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伸缩缝最大间距见下表。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伸缩缝最大间距环境条件室内或土中露天现浇式框架结构55 35装配式框架结构75 50在建筑中设伸缩缝会给建筑平面及构造处理带来困难,不仅多用材料,也给施工增加复杂性。
因此要采取其他措施减小温度收缩应力,而尽量避免用设置伸缩缝的办法。
在长度超过规范规定的温度区段长度的建筑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设后浇带。
混凝土早期收缩占总收缩的大部分,施工时把结构分为-40 长的区段,各区段之间留出700-1000 宽的带,暂不浇混凝土,待大部分收缩完成后(不宜少于40d)再用比原结构强度高5~10 的微膨水泥或无收缩水泥混凝土补浇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2.在屋顶上采用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小温度变化对屋面结构的影响。
3.在高层建筑中,顶部数层和底部温度应力问题较严重,可在顶部数层和底部数层设置局部伸缩缝。
4.在温度应力较大的地方或对温度应力敏感的部位多加一些钢筋,如高层建筑中的外露现浇墙等。
(二)沉降缝它是为了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在房屋中产生裂缝而设置的。
沉降裂缝一般发生在下述部位:1)土层变化较大处;2)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不同处;3)房屋平面形状变化的凹角处;4)房屋高度、重量、刚度有较大变化处;5)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结合处等。
针对上述情况,在必要时须设置沉降缝将建筑物从屋顶到基础全部分开,形成各自独立的结构单元。
在既需设置伸缩缝又需设置沉降缝时,伸缩缝应与沉降缝合并设置,以使整个房屋的缝数减少。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框架结构一般采用悬臂梁方案,也可采用双梁双柱方式,但施工较复杂。
墙体伸缩缝构造
砖墙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或错口缝,一砖半厚外墙应做成错口缝或企口缝。外墙外侧常用浸沥青的麻丝或木丝板及泡沫塑料条、油膏弹性防水材料塞缝,缝隙较宽时,可用镀锌铁皮、铝皮作盖缝处理。内墙可用金属皮或木条作为盖缝。楼地板层伸缩缝构造
一般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与震动有关的建筑各相连部分的刚度差别很大时,也须将基础分开。
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三缝合一:缝宽按照防震缝宽度处理;基础按沉降缝断开。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1、伸缩缝
伸缩缝要求把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断开,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需断开。
①伸缩缝的设置:
伸缩缝的最大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
②伸缩缝的构造:
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分开,并在两部分中间留出适当的缝隙,缝宽一般在20~40毫米。
伸缩缝的结构处理
伸缩缝位置大小应与墙体、屋顶变形缝一致。缝内以可压缩变形的油膏、沥青麻丝、金属或塑料调节片等材料做封缝处理,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等以防灰尘下落。顶棚处的盖缝条只能固定于一端,以保证缝两端构件自由伸缩。屋顶伸缩缝构造
不上人屋面一般在伸缩缝处加砌矮墙,屋面防水和泛水基本上同常规做法,不同之处在于盖缝处铁皮混凝土板或瓦片等均应能允许自由伸缩变形而不造成渗漏,上人屋面则用嵌缝油膏嵌缝并注意防水处理。
伸缩缝设置要求
伸缩缝设置要求————————————————————————————————作者:————————————————————————————————日期: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变形缝设置要求
变形缝设置要求变形缝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
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
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伸缩缝设置规范
伸缩缝设置规范伸缩缝设置规范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遵守的一项技术规范,旨在保证建筑物在温度变化、地震、地基沉降等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够得到合理的吸收和释放,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是关于伸缩缝设置规范的一些详细内容:一、伸缩缝的定义和分类1. 伸缩缝是指建筑物内或连接两个建筑构件的膨胀缝、水平缝或垂直缝,用于吸收建筑物的变形并避免产生应力过大的情况。
2. 根据伸缩缝的位置和功能,可将其分为屋面伸缩缝、墙面伸缩缝和结构构件伸缩缝。
二、伸缩缝的设计原则1. 伸缩缝的设置应与建筑物的结构和布局相协调,并考虑到建筑外观、功能区域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
2. 伸缩缝的宽度应根据建筑物的尺度、变形情况、应力计算及相关技术要求等来确定,一般不宜小于20mm。
3. 伸缩缝的位置一般应选择在建筑物的中央或对称位置,并尽可能避免设置在荷载集中的区域。
4. 伸缩缝的长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总长度、布局及设计要求来确定,并应连续设置在相邻结构构件的连接处。
5. 伸缩缝的材料和密封材料应具备良好的耐久性、伸缩性和密封性能,并能适应建筑物的变形和温度变化。
三、伸缩缝的施工要求1. 在进行伸缩缝施工前,应进行充分的勘测,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变形、地基沉降等情况,以确定伸缩缝的位置和设置方式。
2. 伸缩缝的施工应参考相关标准,如GB 51355《建筑伸缩缝的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3. 伸缩缝的施工应采用专用的施工工具和设备,并由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4. 在伸缩缝的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收口、填充、密封和表面处理等工序,以确保伸缩缝的密封性和美观度。
5. 伸缩缝的施工质量应进行相应的检测和验收,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记录和报告。
四、伸缩缝的维护和检查1. 建筑物的伸缩缝应定期进行巡视和检查,以了解其变形情况和密封性能,并及时采取维护措施,确保其正常使用和功能发挥。
关于多高层建筑抗震缝、伸缩缝的总结与理解
关于多高层建筑防震缝、伸缩缝的总结与理解结构组--殷岳超高层建筑结构中设置“三缝(抗震缝、伸缩缝、沉降缝)”,可以解决产生过大变形和内力的问题,但却又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例如:由于缝两侧均需布置剪力墙或框架而使结构复杂和建筑使用不便;建筑立面处理困难;地下部分容易渗漏,防水困难等。
所以,这就要促使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三缝”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很好的应用。
在设计多高层建筑过程中,处理“三缝”时尽量做到以下基本原则:应当调整平面尺寸和结构布置,采取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能不设缝就不设缝,能少设缝就少设缝;如果没有必须设缝时,则必须保证有必要的缝宽以防止震害。
一、防震缝建筑物各部分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或有错层时应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是“三缝”中的老大,伸缩缝、沉降缝在设置时必须要满足防震缝规定和要求。
防震缝也是在相关现行规范中出现章节最多的。
1、规范从概念性的角度多处规定需要设置防震缝的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2、多高层建筑除了以上规范规定外,对于平面和外伸长度超出以下规范限值要求且不采取加强措施时的建筑也应设置防震缝。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二、伸缩缝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叫温度-收缩缝,也成为伸缩缝。
有些多高层建筑平面尺度和竖向高度都很大,水平和竖向都会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变形和内力。
但是在结构计算中一般不计算由于温度、收缩产生的内力,因为这方面的参数很难确定。
因此,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温度-收缩问题,由构造措施来解决。
也就是说,伸缩缝是否需要设置更多的取决于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只要采取相关措施能够解决了因温度、收缩产生的内力问题,这栋建筑就不需要设置伸缩缝。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从以上规范规定可以看出,砌体结构房屋伸缩缝最的最大间距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建筑设计中各种缝设置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结构体系施工方法最大间距m框架结构现浇 55剪力墙结构现浇 45注:1 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4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5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6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1、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得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得竖向或水平缝。
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得结构可不断开。
伸缩缝得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得最大伸缩变形得要求,以及其她得要求。
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得部位得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得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与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得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得1、5倍。
3、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与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得内力与变形得部位得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得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与地面高差得影响。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得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得伸缩缝最大间距。
7、某些标准图集与《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得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得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
8、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得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伸缩缝1、名词解释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2、需要设缝的情况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4、缝的间距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
P112页表9.1.1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就够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于骂死沥青、泡沫塑料斜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楼地板伸缩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骂死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
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③屋面伸缩缝构造: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
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来逐步流行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
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
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
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
关于施工缝、沉降缝、伸缩缝等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概括如下: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参考资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缝(百度百科)中文名称:施工缝英文名称:construction joint定义:分层分块浇筑混凝土时,在各浇筑层块之间设置的临时性的水平缝或斜缝。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基础知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基础知识介绍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 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沉降缝、分隔缝、伸缩缝
在工程实践中,常会遇到不同大小、不同体型、不同层高,建在不同地质条件上的建筑物,对某些建筑物,如果不考虑温度伸缩、沉降和地震的影响,就会产生裂缝,甚至破坏。
下面将结构缝的种类和设置原则分别阐述一下,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1.伸缩缝(温度变形缝)伸缩缝的主要作用是避免由于温差和砼收缩而使房屋结构产生严重的变形和裂缝。
为了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的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
温度伸缩缝的间距可通过计算确定,亦可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2003-2001)表6.3.1采用。
砌体房屋温度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屋盖和楼盖类别间距整配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50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40整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60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50整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75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60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100伸缩缝的做法是从基础顶面开始将两个温度区段的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2. 沉降缝沉降缝是指在工程结构中,为避免因地基沉降不均导致结构沉降裂缝而设置的永久性的变形缝。
沉降缝主要控制剪切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设置沉降缝消除因地基承载力不均而导致结构产生的附加内力,自由释放结构变形,达到消除沉降缝的目的。
实际上它将建筑物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承重体系。
沉降缝的设置部位:⑴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⑵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⑶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砼框架的适当部位;⑷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⑸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⑹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沉降缝的做法与伸缩缝不同,它要求在沉降缝处将基础连同上部结构完全断开,自成独立单元。
沉降缝的宽度可按表1采用。
必须注意,在沉降缝内不能填塞材料,以免妨碍建筑物两侧各单元的自由移动,不少工程,虽然设置了沉降缝,但由于施工时不慎缝内被砖块或砂浆等杂物堵塞,往往失去沉降缝的作用。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1.沉降缝的设置原则:沉降是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主要由于土壤压缩造成。
为了解决沉降引起的应力集中和建筑物整体破坏的问题,需要设置沉降缝,具体原则如下:(1)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用途确定沉降缝的数量和位置,通常建筑物每隔30-40m设置一条沉降缝。
(2)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15-30mm,宽度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宽度过小会使缝隙失去缓冲作用。
(3)在沉降缝的两侧设置柔性材料,如橡胶或有机高分子材料,以满足沉降带来的建筑物变形需求。
2.抗震缝的设置原则:抗震缝主要用于分隔建筑物的不同部分,以减少地震发生时的应力传递和制约。
其设置原则如下:(1)抗震缝的位置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布置和地震分区条件来确定,通常沿建筑物的主要结构线或竖向设置。
(2)抗震缝的宽度一般为20-40mm,宽度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宽度过小会限制缝隙的作用。
(3)抗震缝的两侧需设置防护层,用于防止水和灰渗入缝隙,同时保护缝隙不被机械设备损坏。
3.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伸缩缝主要用于解决建筑物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线热膨胀和收缩问题(1)伸缩缝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和屋面等构件的连续位置,以缓解温度引起的构件之间的应力。
(2)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40mm,考虑到温度变化的范围和建筑物的尺寸,宽度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宽度过小会限制缝隙的作用。
(3)伸缩缝的两侧需设置柔性材料,如橡胶或有机高分子材料,以满足温度变化引起的建筑物变形需求。
总之,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的设置原则都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减少应力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具体设置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结构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缝隙的设置合理、有效。
同时,在施工和日常维护过程中,也需要定期检查和维修这些缝隙,以保证其可靠性和持久性。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1.设置原则:根据工程结构的设计布置,通过合理设置伸缩缝,使结构在变形时能够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防止结构受力过大而引起破坏。
2.设置规定: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结构类型,伸缩缝的设置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建筑物:一般情况下,建筑物每隔20米至30米应设置一个伸缩缝,如果是大跨度的建筑物,则间距可以适当缩短。
(2)桥梁:桥梁伸缩缝的设置一般按照每隔10米至15米设置一个,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和跨径,可能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伸缩缝,如伸缩装置、橡胶梁等。
(3)地下工程:地铁隧道、地下通道等地下工程的伸缩缝设置也是必要的,可以根据地下工程的长度和结构类型进行合理设置。
(4)其他: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伸缩缝。
1.设置原则:为了让工程结构能够适应地基的沉降变形,同时减小结构受力,沉降缝的设置是必要的。
2.设置规定:沉降缝的设置原则和规定如下:(1)根据地基条件和工程结构类型,沉降缝的位置应严格按照设计布置,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2)一般情况下,工程结构每隔30米至50米应设置一个沉降缝,具体间距可以根据地基的条件和工程的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3)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20毫米至40毫米,具体宽度应根据地基沉降的预测情况进行设计。
1.设置原则:为了增加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防震缝的设置是必要的。
2.设置规定: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和规定如下:(1)按照工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工程结构的特点,合理设置防震缝的位置和间隔。
(2)一般情况下,工程结构每隔20米至30米应设置一个防震缝,具体间隔可以根据地震烈度和工程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3)防震缝的宽度一般为20毫米至40毫米,具体宽度应根据地震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以上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设置的原则和规定,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设置,以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及其要求
17.1.2.1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甚至破坏,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垂直缝隙称为伸缩缝,也叫温度缝。
•伸缩缝的位置和间距与建筑物的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及当地温度变化情况有关。
结构设计规范对砌体建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所作规定。
根据墙体的材料、厚度及施工条件,伸缩缝可做成平缝、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伸缩缝内应填塞具有防水、保温和防腐性能的弹性材料,如沥青麻丝、泡沫塑料条、橡胶条、油膏等。
内侧缝口通常用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木质盖缝条、金属片或塑料片遮盖,仅一边固定在墙上。
17.1.2.2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隙称为沉降缝。
•沉降缝宜设置在下列部位:沉降缝一般兼起伸缩缝的作用,其构造与伸缩缝构造基本相同,只是调节片或盖缝板在构造上应保证两侧墙体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能自由变形。
•一般外侧缝口宜根据缝的宽度不同,采用两种形式的金属调节片盖缝,内墙沉降缝及外墙内侧缝口的盖缝同伸缩缝。
设置部位:(1)建筑平面转折部位;(2)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3)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4)地基土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5)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6)分期建造房屋的交接处。
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地基越软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高,沉降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
17.1.2.3 防震缝•建造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房屋,为避免破坏,按抗震要求设置的垂直缝隙即防震缝。
•防震缝的设置原则依抗震设防烈度、房屋结构类型和高度不同而异。
对多层砌体房屋来说,遇下列情况时宜设置防震缝:(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3)房屋相邻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防震缝构造与伸缩缝、沉降缝构造基本相同。
考虑防震缝宽度较大,构造上更应注意盖缝的牢固、防风、防雨等,寒冷地区的外缝口还须用具有弹性的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填实。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1. 抗震缝的重要性抗震缝,听起来就像是建筑界的小秘密,实际上它可是保护建筑安全的“隐形卫士”。
想象一下,当地震来袭,建筑物如同人一样,要有“呼吸”的空间,才能避免“憋屈”而倒下。
抗震缝的设置就像给建筑加了一条“保险带”,让它在地震中“摇摆自如”,不至于“心态崩了”。
大家都知道,地震可不是开玩笑的,它可能带来的损失简直让人心疼。
因此,设置抗震缝绝对是个“明智之举”。
1.1 抗震缝的基本原则首先,咱们得明白,抗震缝并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开的。
根据国家的标准,抗震缝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和材料性能来决定位置和宽度。
别小看这小小的缝,设定得当,它能有效分散地震力,避免建筑物的脆弱部分“吃亏”。
而且,抗震缝的宽度一般在10到20毫米之间,这个范围就像是“黄金比例”,既要保证有空间,又不至于让地震力过于集中。
1.2 抗震缝的设置位置那么,抗震缝该设置在哪里呢?通常,咱们会在建筑物的转角、结构变化的地方、以及不同材料的交接处设置抗震缝。
想象一下,一栋高楼大厦,外面看着气势磅礴,里边却像个“脆皮蛋”,一旦地震来了,没设置抗震缝,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科学设置抗震缝,让建筑“灵活应对”,这就是聪明人的做法。
2. 抗震缝的类型抗震缝可不止一种,它的类型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伸缩缝和沉降缝。
伸缩缝就像你在运动时的“热身”,为了应对温度变化而设置;而沉降缝则是为了应对建筑物的沉降变化。
两者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让建筑“活”得更好。
2.1 伸缩缝的特点说到伸缩缝,这玩意儿就像是一条可以“伸缩”的橡皮筋。
它能适应温度的变化,随着热胀冷缩而调节,真是个“万金油”。
设置伸缩缝时,咱们还要注意它的宽度和间距,通常每隔10到15米设置一个,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样一来,建筑就可以在温差的变化下轻松“转身”,绝对不会因为“小动作”而崩溃。
2.2 沉降缝的作用接下来,咱们聊聊沉降缝。
沉降缝就像是给建筑留的“备用胎”,防止由于地基沉降导致的裂缝。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房屋长度方向的适当部位竖
楼板、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匀均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
为此,应在适当位置如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
外,基础部分也要断开。
为避免建筑物破坏,按抗震要求设置的垂直的构造缝叫做
面全面设置,使得建筑分成若干刚度均匀的单元独立变形。
沉降缝和抗震缝设置的要求基本相同,有时二者可以在同一处设置,即设置一道缝既可以作为抗震缝也可以作为沉降缝。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由于温度、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建筑物内部往往产生较大的变形和附加应力。
当这种附加应力大于建筑构件的抗力时,建筑结构的薄弱部位就会产生裂缝,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损坏。
为了使建筑物具有抵抗上述不利因素的能力,通常采用设置变形缝的施工方法。
变形缝是一种人工构造缝,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和抗震缝。
通过在结构薄弱部位和变形敏感部位设置变形缝,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结构和结构上完全独立的单元,以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保护建筑物。
(1)伸缩缝1.伸缩缝的功能伸缩缝也称为温度缝,用于防止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损坏建筑物。
由于建筑是在自然环境中建造的,温度的变化必然会对建筑产生直接的影响,即热膨胀和冷缩现象。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长度越长,环境温差越大,累积变形越大。
变形是内力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是在建筑物中部积累的。
当变形引起的内力超过建筑物某些部位(如建筑物的薄弱部位、门窗部位)抵抗内力的能力时,这些部位会出现不规则裂缝,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通常通过设置伸缩缝进行加固。
2.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为了使伸缩缝两侧建筑物的变形相对平衡,一般应在建筑物中间设置伸缩缝。
当建筑物内设置多个伸缩缝时,各温度区的长度应尽可能平衡。
(2)以伸缩缝为界,将建筑分为两个单元,结构和构造完全独立。
屋顶、地板、墙壁和梁柱应完全独立。
由于地基埋在地下,基本上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所以它仍然可以连接。
(3)伸缩缝尽量设置在横墙的相对位置,采用双横墙双轴布置方案,以更好地解决伸缩缝的结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伸缩缝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影响。
我国对伸缩缝的设置有具体规定,可查阅相关规范。
3.影响伸缩缝间距的因素(1)建筑结构形式的影响由于整体性好的建筑物在变形时易局部形成集中应力,伸缩缝间距较小;整体性差的建筑物在变形时会将变形和应力分散到各个构件中,不易形成应力集中,伸缩缝间距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抗震缝、沉降缝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
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
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1.4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
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