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 ppt课件
VSPlog与合成记录 对比
井旁道与VSPlog 对比
标定判别标准之一:
深
VSP
声波、VSP提供的时SP 深关系GAM一E 致AC
度
AC
标定判别标准之二: 单井时深关系与区带综合速度一致
综合速度
标定判别标准之三:
区域标准层、特殊地质体反射层一致
合成记录
S742
自然电位 742
咖马
声波
火 成 岩
存在问题和不足——技术
(1)构造解释的速度陷阱和时深转换精度问题。 如何建立准确的空间速度场实现变速时深转换
(2)岩性、地层、微构造等隐蔽性圈闭的识别率、描述精度仍然较低。
(3)断层封堵性研究缺少有效的技术手段。 (4)非均质性储层、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描述能力差。
(5)潜山风化壳和内幕储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明显,描述困难。
前言
勘探对象 地质需求
•复杂断块、潜山
构 造 •高陡构造 解 •逆掩推覆体 释
•低幅度构造
断裂 大小 形态 幅度
资料要求
高信噪比 高成像精度
岩性解释
分析地震剖面上的地层整合、不整合、削蚀、 顶超、底超等接触关系建立正确的地震相、地 震层序;
根据地震层序、地震相建立的沉积相(如冲积 扇、河道、三角洲、砂坝、浊积岩等)储集体 进行解释;
层位识别(标定)是地震解释的基础
标定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层位标定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VSP标定 邻区引层 时深转换尺
地震解释基本步骤
1、合成记录
Sp gamma v S(t)=w(t)*R(t)
nen yao
深 度
钻井岩 性剖面
Q3-g10 Q2-1 Q2-2 Q2-3 Q2-4 Q2-5 Q1-1 Q1-2 Q1-3 Q1-4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2.1 层位标定
建立地震反射与地质层位间的联系。标定方法有:
–①深-时转换法、②VSP测井法、③合成地震记录法;
Depth z1 z2 z3 z4 z5 z6 z7 z8 z9 …… zn
Time t1 t2 t3 t4 t5 t6 t7 t/平均速度标定
转换等现象; 5. 异常波(如断面波、绕射波等)的出现 。
(华东)
断层反射特征1
✓ 反射波同相轴错断,但两侧波组关系稳定,波组特征 清楚。
剖面上表现为反射标准层的错断和波 组、波系的错断。这一般是中、小型 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距离不大,延 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华东)
断层反射特征2
✓ 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组间隔突变。
(华东)
§2.3 断层解释
• 断层是指地层错断、断层面两侧不同时代的地层相 接触,并可能产生破碎带,沿断层面的岩性结构发 生很大变化。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
• 我国各大含油气盆地里,断层均相当发育,对油气 的运移和聚集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藏的形 成、分布和富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 因此正确解释断层是地震资料解释(特别是构造解 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华东)
波组对比
• 横向稳定的地层所产生的地震反射波组也是横向稳 定的,可以将这样一组反射整体做对比。必要的情 况下,可以将大套地层对应的波系做横向对比。
波系
波组
波组 波系
(华东)
相邻剖面解释的相似原则
• 由于相邻地质剖面中所显示的构造特征是相似的, 因此相邻的地震剖面中的构造解释也应该遵循相似 原则,即:
•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识别标志: –振幅显著增强;
–波形相似; –同相性; –时差变化规律;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和基本应用
二、实际对比方法
1.收集并掌握地质资料、 2.相位对比(波组和波系对比) 3、闭合对比 4、干涉带的对比 5、联合对比 6、剖面间的对比 7、对比次序
2-6 相位对比(波组和波
系对比)
3、闭合对比
图2-7 地震反射分叉追踪黑的波峰
4、干涉带的对比
图2—8阶梯状同相轴(a)与扭曲状同相轴(b)的形成
第二章 地震解释基本方法
第一节 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
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
地震剖面是地质剖面的地震响应,在地震剖面中,蕴藏 有大量的地质信息,地震反射所涉及的地质现象,在地震剖 面中都应有所反映。然而,在地震剖面中除了地质现象的响 应之外,还包含着与地质现象无关的噪声,它们不具有任何 地质意义。因此,在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之间,反射面与刂
3、联合对比
图2-9 水平剖面
图2-10 偏移剖面
第三节 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
一、绕射波 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1绕射波的产生
图2-12 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绕射波的主要特征
1)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正常时差进行动 校正时,由于校正量不足,校正后的绕射波时距曲 线其形状仍然是曲线。
2)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点的正上方,射波时距曲线的极 小点总是在绕射点的正上方。绕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 线相切。
联系,但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图2-1 50Hz和20Hz的地震响应
二、 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 容易辨认、分布稳定、地质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要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
2)反射标志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 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
地震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地震精细构造解释技术方法
一、地震地质综合标定 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三、地震地质层位解释 四、断层解释 五、时间切片生成及应用 六、相干体技术 七、断层平面组合及空间组合 八、地震地质相互结合、相互校验 九、地震属性分析 十、全三维解释技术
利用块移动工具分析同沉积断层
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
中国西部挤压式构造模式
要对地震剖面上的构造和断裂作出合理可靠的解释,在一定程 度上还决定于解释人员对工区有关褶皱、断裂等构造模式的掌 握程度。如我国东部渤海盆地第三系拉张式构造模式,由于受 拉张应力的作用,断裂通常表现为正断层。在我国西部,一般 表现为挤压式构造模式,由于构造受挤压作用,断裂通常表现 为逆断层。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二——与工区内平均速度对比法
某工区内井的时深关系与平均速度(红色)对比图
合成地震记录提取其时间-深度对,与工区的平均速度曲 线相对比,应比较一致。
不同时深关系控制下的合成记录对比
时深关系畸变 错误时深关系
正确时深关系
不同时深关系曲线对比
高精度合成地震记录的检查之三——剩余记录法
地震资料解释可分为三个阶段:
构造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 造解释为主,即利用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 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
地层岩性解释—出现在70年代后期,这一阶段包括两 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即根据地震剖面特征、 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 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 释,它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提取一系列地震属 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特定 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构造: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解除关系等。
2. 地震地层学:根地震政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
3. 地震岩性学: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
4. 垂向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或者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地震勘探上的垂向分辨率一般在1/4波长到1/8波长之间。
5. 横向分辨率:是指在地震记录或者水平叠加剖面上能够分辨相邻地质体的最小宽度。
通常由第一菲涅尔(Fresnel )带的大小来确定,其半径R 为:6. 标准层:具有较强振幅、同相轴连续性较好、可在整个工区内追踪的目标反射层。
它往往是主要的地层或岩性的分界面,与生油层或储集层有一定的关系,或本身就是生、储油层。
7. 波组:是指三四个数目不等的同相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反射波组合,或指比较靠近的若干界面所产生的反射波组合。
8. 波系: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波组所组成的反射波系列成为波系。
9. 标定:广泛意义来说,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如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10. 层位标定: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延伸的过程。
11. 全三维解释:使用自动拾取,体元追踪、层面切片等分析和解释手段,并以垂直剖面和水平切片的解释为辅助方法,在与三维相干体等不连续性分析相结合,结果用三维可视化等的一整套解释流程,也有人称之为地震数据体的“真”三维解释。
12. 三维相干体技术:利用相邻道数据间的相思程度,实际上就是利用相邻道间不连续性来判断、分辨断层级油气藏的一种方法。
地震解释的步骤及解决的地质问题
地震解释的步骤及解决的地质问题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18年第05期摘要:地震解释工作是开展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一个含油气构造的发现、岩性圈闭的识别以及井位部署都离不开地震解释,甚至连现在的石油开发也需要应用地震资料完成扩边挖潜、技术创新和增储上产,因此开展好地震解释工作至关重要。
构造解释是从全三维解释理念出发,严格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三度空间的立体解释。
利用层位自动追踪,解释系统中的多种显示功能,任意切割测线,生成时间切片,利用垂直断层走向的任意方向测线识别小断层,利用相干数据体技术,研究相邻地震道的反射特征,突出因地质体横向变化而引起的反射特征的变化,可以达到识别小断层并预测地层横向变化的规律的地质目的,能够从点-线-面不同角度认识各反射层的横向变化,从而正确识别地下构造形态。
关键词:地震解释;构造;成果应用1.资料搜集及准备开展地震解释前要搜集齐全准确的各项基础资料,包括测井曲线资料(声波曲线、密度曲线、电阻率曲线等必备的数据)、地质分层数据、地震处理成果数据体及端点坐标数据以及以往资料解释成果图件等,便于对比检查。
当电测曲线达不到制图精度时,需要完成环境校正和标准归一化处理并准备好工作设备,目前完成解释工作都是在工作站上通过人机交互系统来完成,解释工作常用的工作站软件有Landmark、Geofram、Geoeast等大型工作站解释软件。
1.1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编制及层位标定利用声波时差曲线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声波时差曲线求取反射系数,根据目的层的分布情况和井深度范围提取井旁道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后求取相关系数,相关程度好,代表合成记录道与井旁道基本吻合,相关差则需对声波时差曲线进行校正至各主要目的层对应较好时为止。
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的目的是研究断裂特征及构造特征,层位的准确标定是基础,断层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关键。
层位标定是连接钻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桥梁,也是建立地质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之间对应关系的主要环节,是构造精细解释中重要的基础工作。
地震解释中的构造成图及地质解释介绍
➢ 标注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 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标注方法如下左图。
➢ 标注断点;断距不大时,只标注断层上盘位置,断距较 大时,上下盘位置都标注。此外,还要标注断层落差及 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标注方法如下右图
➢ 图4-1 是地下的一个穹隆构造和该构造顶面的等深图或构造图. ➢ 一条深度剖面只能表示该剖面的地下构造形态; ➢ 图4-2 把四条剖面上的同一反射层(T)的深度,按一定间距展布在
测线平面图上,然后绘出等深线,就得到了构造图.
2.地震构造图的分类
➢ 地震构造图按作图等值线性质可分两大类:
➢ ① 等深度构造图(深度等值线表示)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 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 可明显看出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 往北不整合尖灭。
二、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d)给出了三条测线偏移后D点位置的 变化情况:在测线B,D点位置不 变;测线A,D点偏移到D′,测线 C,二维偏移后D点偏到D〞,并不 是反射点的正确位置。应当沿垂 直于测线C的方向再偏移一次,才 能从D〞最后偏移到正确位置D′。
6.勾绘等值线
➢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 杂,由底到高,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 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位绘制。
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2)求水平偏移距离和真深度H
• •
均匀介质情况下: OO′ = h 0 sin ϕ h = h 0 cos ϕ 连续介质情况下: OO′ = R 0 ⋅ sin ϕ h = Z 0 + R 0 sin ϕ
均匀介质
连续介质
由等t0图经过空间校正作真深度构造图 3) 空间校正数据表的制作
地震构造图
查明地下地质体构造形态的变化,要把剖面和平面结 合起来进行空间解释,基本成果就是地震反射层构造图。
一、地震构造图及种类
1.什么是构造图
用等值线(等深线或等时线)及地质符号(断层、尖灭 超复等)直观地表示地下某一层的地质构造特征的一种平 面图件。
是地震勘探最终图件,是为钻探提供井位的主要依据。
上、下盘产状有关。 正断层,上、下盘断层线间错开,出现空白; 逆断层,上下两盘断层线间等深线出现叠掩;
构造图制作步骤
超复、尖灭等地质现象在构造图都表现为标准层向某方向的缺失。 可用多层构造图的闭合来判断地层间的关系,如下图,可明显看出 两个界面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且第二层往北不整合尖灭。
构造图制作步骤
构造图制作步骤 6.勾绘等值线
按规定线距(根据t0或h值),勾圆滑曲线;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由底到高 ,先勾出大致轮廓(如构造高、低点),再绘构造细节,复杂时以断块为单 位绘制。
注意:
•
1)平面图所表示的构造特征应与剖面图一致,如构造形态、范围、 高点位置、幅度、构造间的相互关系等应符合。 2)勾绘构造等值线应符合构造规律: ① 单斜层时,不 允许多线、缺线 (右图)。
地震构造图
二、构造图的绘制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随着三维地震采集和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成本不断的下降,解释手段的完善,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效果日趋明显,勘探效益也不断提高。
因此,应用好三维地震解释技术是油气勘探中比较重要的一环。
1、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资料准备资料的准备包括三大部分。
1)地震资料三维地震数据体,把奥扩成果带和纯波带。
成果带经过修饰,相位特征较好,主要用于构造解释。
成果带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叠后修饰不影响砂体的变化时,也可以用于储层预测。
纯波带在叠后偏移后,基本没有经过修饰处理,有一定的保幅特点,比较适合储层预测,但在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地区,进行构造解释有一定的困难。
基于以上两种数据体的特点,最好都加入工作站解释系统。
地震资料的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牵扯到合成地震记录的正确的标定,以及油层在地震剖面上的精确位置,如果极性搞错,拾取的地震相位有可能不代表油气层。
因此,在收集地震磁带数据体时,必须搞清地震资料的极性。
通常在地震采集前,仪器都按初至波下跳校定,即正反射系数代表波谷,处理过程中如果没有单独做极性转换,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体就应该是负“normal polarity”正常极性,一般表示处理中没有单独做极性转换,也属于负极性剖面。
处理数据体磁带外,还有工区内三个不同的坐标点,以及每个坐标点对应的x,y大地坐标,同时要了解钙坐标的坐标体系。
工区内的地震测井资料十分重要,一定要了解是否有地震测井资料,如果有一定要想办法收集到。
还有VSP资料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钻井资料工区内所有井的井位坐标,分层数据,录井油气显示情况,钻井取心资料,完钻井深,井斜数据,岩性剖面,泥浆槽面油气显示情况,气测资料等。
这些资料在完井综合录井图和完井报告上均可查到。
最好能把完井综合录井图和完井报告收集到,供地震构造解释时参考使用。
3)测井资料做构造解释时,需要的测井数据带有:声波、自然电位、米底部底部梯度电阻率,1:200综合测井图(用于合成记录环境校正分析),测井成果解释表。
地震勘探-地震资料解释
二、 构造解释的一般流程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1)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
资料。主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 断层类型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 料,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二、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语言变成地质语言。得 到的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 造特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 论进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 间剖面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地震语言--时间剖面
地质语言---地质剖面图
地质语言---地质构,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和范围,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识别有效波的标志之四:连续性
四、时间剖面的对比方法
1)连续追踪标准层或强波的同相轴
什么是地震反射标准层:
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T06
T1 T1' T2
(1)反射标志层能反映 盆地内构造 —— 地层 格架 的基本特征。在选择地震 反射标准层时,一般把时 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 分界面,如主要沉积间断 面、不整合界面或基底面 作为标准层,以便全盆地 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 的统一解释。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抗震简答和名词解释
1.砂土液化: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3.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4.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5.结构的刚心: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6.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7.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11、强剪弱弯: 梁、柱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
13、层间屈服机制: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1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17、轴压比:ccAfNn=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6
平行不整合、 一、不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超覆、 二、超覆、退覆和尖灭 三、逆牵引 四、古潜山 五、碳酸岩盐礁块和底辟构造
不整合( 一、 不整合(Unconformity) )
• 不整合面是由地壳的 升降运动产生的沉积 间断引起的。 间断引起的。它与油 气聚集有着密切的关 系,如不整合遮挡油 气藏。此外,查明不 气藏。此外, 整合现象对研究沉积 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有重要的意义。 • 不整合可以分为平行 不整合可以分为平行 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两种。 两种。
不整合、超覆、 不整合、超覆、退覆和尖灭示意图
地震反射终端的基本模式
水平5井地震剖面 过 水平 井地震剖面
水平5 水平
不整合 面
Tg2
Tg1
Tp
578.1地震剖面(不整合面) 578.1地震剖面(不整合面) 地震剖面
不整合 面
1. 平行不整合 其特点是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 其特点是上下构造层之间存在侵蚀面,但产 状一致,这种不整合不易识别。 状一致,这种不整合不易识别。但是由于不整合 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平, 面受长期风化剥蚀而凹凸不平,往往产生一些弯 曲界面反射波和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其波 曲界面反射波和绕射波。又因不整合面上下其波 阻抗差较大且变化也较大, 阻抗差较大且变化也较大,产生的反射波振幅较 强且变化较大。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 强且变化较大。这些特点可用来识别平行不整合。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反射波 同相轴逐渐靠拢合并。 同相轴逐渐靠拢合并。同一期形成的地层依次超 覆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尖灭处常出现绕射波, 覆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尖灭处常出现绕射波, 不整合面的振幅由于受上下岩性变化的控制, 不整合面的振幅由于受上下岩性变化的控制,往 往是不稳定的。 往是不稳定的。
地震构造解释课件
总结词
多学科数据融合与信息提取是地震构造解释中的重要 手段,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详细描述
在地震构造解释中,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等多种学科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 来源不同,格式多样,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矛 盾。因此,如何有效地融合这些数据和信息,提取出 有用的地质信息,是震构造解释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之一。需要采用先进的数据融合技术和信息提取方法 ,以提高数据和信息的利用效率和解释精度。
态可分为背斜和向斜等。
节理是指岩层或土体在地震作 用下发生的裂隙,根据节理的 走向可分为走向节理和倾向节
理等。
地震构造的形成机制
地震构造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地下水 位变化、岩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影响岩层的稳定 性,进而影响地震构造的形成。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到挤压或 拉伸作用,产生应力集中,当应力超 过岩层的强度时,就会发生断裂或变 形,形成地震构造。
某盆地复杂地质体地震构造解释实例
总结词:综合分析
详细描述:该案例以某盆地复杂地质体为例,阐述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地震构造解释的方法。通过对地震、钻井、测井 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了盆地内的构造格局、岩性分布和油气聚集规律,为盆地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地震构造解释可以识别出圈闭的反射特征,如断层、背斜和向斜等,从而判断其 封闭性能和油气聚集的可能性,为后续的资源评估和钻探提供依据。
04 地震构造解释的 难点与挑战
复杂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识别
总结词
复杂地质体的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是地震构造解释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地质体内部结构复杂,反射特征往往难以准 确识别。
地震构造解释课件
地震资料解释
• 构造解释
• 岩性解释与储层预测
• 地震属性 • 三维可视化
构造解释
•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
•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 水平剖面成图
• 叠偏剖面成图
二维解释
地震解释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解释之前需要收集资料,熟悉资料, 了解该区和邻区的地质、地震、钻井 等资料及成果报告。
解释的主要步骤有:层位标定、断层和 层位解释、勾绘等 T0 图、空间归位、
不串层,不串相位,断点把握准,水平、叠偏对照。经过精细解 释,在查明小断层、小断块、小构造及复杂的隐蔽油气圈闭中都
能见到良好的效果。
二维解释
二 . 二维解释中的主要问题
1 、相位校正及波形、振幅、频率一致性处理 2 、闭合差校正 3 、层位标定、对比、解释、闭合及成图 4 、作图和空间归位
二维解释
二维解释
层位标定方法步骤:
1. 数据准备,主要是地震剖面、VSP 和钻井资料,包括声波曲线、井 径、岩性、电阻率、自然伽玛等,VSP 资料主要有走廊迭加、上行 波剖面、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同时还应搞清极性、相位、(小 相位或零相位)、子波及子波的频带宽度、波形。 2. 利用合成记录或VSP 资料进行层位标定。最简单的方法是 a 根据VSP 一次下行波初至点标定。注意一次下行波的极性代表 VSP 的极性,和SEG 正常极性相反。 b VSP 上行波剖面与时间剖面波组对应关系标定。 c 走廊迭加插入到时间剖面中标定。(注意极性) d 利用合成记录标定,也包括各种测井曲线经过时深转换后与时 间剖面的对应关系。 e 利用多种资料综合桥式标定。
二维解释
做好叠后处理工作,建议用以下步骤: 1)要加载纯波带 2)做好振幅一致性处理,对浅层、平层即时解释,初步了解闭合差。 3)针对目的层,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尤其注意使用典型反射层 的解释成果。 4)进行剩余相位校正处理。 5)选择处理好的过井剖面作为标准剖面,以标准剖面为基准作全 区资料平衡和其他目标处理。
第6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第6课
王英民
2010年
3 地震构造解释
• 3.1 概述 • 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 3.3 断层解释 •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 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3.1 概述
• 3.1.1 • 3.1.2 • 3.1.3 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任务 地震构造形态解释的核心内容 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 (3)闭合问题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四川盆地二维水平叠加地震剖面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四川盆地二维偏移地震剖面
(3)偏移剖面的闭合问题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 象——上提或下拉
n n
震源
S(t)
海面 ξ = −1
H
τH =
2H V0
海底 ξ = R
反射界面
x1 (t ) = s (t ) + ( −1) Rs (t − τ ) + (−1) 2 R 2 s (t − 2τ ) + L + (−1) R s (t − nτ ) + L = ∑ (−1) n R n s (t − nτ )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 并不重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 将反射 B ∗归位到B处, D 归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1 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任务
•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 空间形态: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几何学) – 时间序列: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运动学) – 成因机制:构造的成因机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学)
• 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任务(重要程度与字体大 小成正比)
– 空间形态: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
– 时间序列: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NE119剖面
3.2.4 地层褶皱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回转波 • (1)凸界面反射:
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在水平叠加剖面上凸界面 反射波同相轴显示的范围比 实际凸界面范围大; •凸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的 极小点是凸界面的顶点 •凸界面反射能量较弱。
(2)凹界面反射
按照界面半径R与界面深度H 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 1) R>H:反射界面与实 际界面形态相似,但反射 界面的宽度小于实际界面 的宽度。 – 2) R=H:反射波成为一 个点,此即聚焦效应。 – 3) R<H:反射波形态是 凸界面,与实际情况正相 反,即形成回转波。回转 波是在凹界面曲率半径小 于该界面埋深时,因偏移 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假象, 这可根据区域地层产状来 识别,即当区域地层产状 为一向斜时,则这种背斜 状的不协调反射为回转波。
– 成因机制:构造的成因机制
3.1.2
地震构造形态研究的核心内容(3点)
(1)构造解释:在地震剖面上识别断裂和褶皱 等各种构造现象。 (2)构造确认 • Groshong(1995)将判断构造解释是否“正确”的过程 称为“构造确认”(structural validation) • 通过研究认为是“正确”的构造解释模型称为“确认构造” (a valid structure) • 一个“确认构造”应该在物理学(几何学和运动学等) 和地质学的解释上都是合理的,必须很好地满足4条 准则:即在几何学上必须是①精确的、②可接受的、 ③可复原的和④平衡的构造。
(3)构造描述
• 构造剖面图 • 构造平面图 • 地层厚度图 • 原始地层厚度图 • 剥蚀厚度图 • 古构造演化剖面图 • 古构造演化宝塔图
3.1.3
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构造解释的 过程一般可以分 为三个阶段: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 •空间解释
①资料准备
资料准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收集与本区或邻区有 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首先要收集和准备与解释和作图有关的资料,它主要 包括: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加偏移时间剖面,测线坐标和 相应的地质资料。根据勘探开发目的和要求准备不同比 例的测网图(标注剖面线的排列方向和间距)。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六课
课件编著人:王英民、黄捍东 2008年5月16日
3、地震构造解释
• 3.1 地震构造解释概论 • 3.2 复杂构造形态地震响应的形成机制 • 3.3 断层解释 •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 3.5 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3.1 地震构造解释概论
• 3.1.1 • 3.1.2 • 3.1.3 • 3.1.4 地震构造解释的主要任务 地震构造形态解释的核心内容 地震构造解释流程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具体步骤
•3.2.1 地层不连续条件下的地震响应——绕射波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遇到界面上任何一种不规则 体,如断层的断棱点、地层尖灭点、不整合面上的突 起点等,这些不规则突起会形成向四周发射波的一个 新的点震源,由这些新的点震源产生绕射波。
3.2.2 侧向不连续条件 下的地震响应——反射 折射波和侧面反射波
P226
冀中坳陷荆丘潜P227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O1 O2
O
β
α
D∗
D
B∗
B
BD为一反射界面(倾斜层),在均匀介质中传播,自激自收。BD界面 的反射同相轴 B∗D∗ 。BD和 B∗D∗ 分别定义在目标空间和象空间。 通过 h = vt / 2 将时间转化为深度,则时间剖面(象空间)和地质 界面(目标空间)就可以统一在一张图上,但BD和 B∗D∗ 并不重 合。这种不一致就叫做地震数据的偏移效应。 ∗ 将反射 B ∗归位到B处, D 归位到D处的过程叫做偏移处理。
④根据工区内地震剖面解释,作出反映某一个地层起伏 变化的构造图。
3.2 复杂构造形态的特殊地震响应
3.2.1 地层不连续条件下的地震响应——绕射波 3.2.2 侧向不连续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反射折射波和侧面反射波 3.2.3 地层倾斜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偏移效应 3.2.4 地层弯曲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回转波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象——上提或下拉 3.2.7 浅层强界面造成的构造假象——多次波
3.2.5 偏移剖面在构造解释中的意义
• (1)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 • (2)二维偏移与三维偏移 • (3)闭合问题
3.2.6 速度变化引起的构造假 象——上提或下拉
•速度纵向变化引起的视产状变化假象
3.2.7 浅层强界面造成的构造假 象——多次波
其次,地震解释工作者要了解工区的区域地质背景, 仔细研究与解释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要对工区 地质背景、盆地类型和主要构造特点有基本认识。 沉积背景
构造背景
②剖面解释
是构造解释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 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
③空间解释 主要是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 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
3.1.4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具体步骤
①确定反射标准层,主要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选 择特征明显的反射同相轴,结合地质解释赋予其明确的 地质意义;
②波的对比,运用地震波在传播规律方面的知识,对地 震剖面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把 不同剖面真正属于地下同一地层的反射波识别出来;
③根据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结合各种典型构造 样式类比与分析,解释剖面上同相轴所反映的各种构造 地质现象,以及其相关的地震响应与成因机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