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点与终点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EZ l 3林鹰 漳 等. 省农 民增 收形 势 分 析 E3农 村 调查 研 究 .0 4( ) 我 J. 20 7 . [ ] 杨先 芬. 索 农 业发 展 新途 径 切 实增 加 农 民收入 E3 山东 农业 . 1 3 探 J.
E 3 礼 建 , .永 安市 农 民增 收 问题 探 讨 E3. 村 调 查研 究 , 0 4 6管 等 J 农 2 0
E 3冯贤体 , 4 等.永安市农民增收途径分析 E3. J 农村调查研究, 0 4 2 0
( ) . 3
[1 1]中国农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农业年鉴 [ .北京 ;中国农 M]
业 出版社 .2 0 . 02
E 3郑 志强 .龙海 市 农 民收 入特 点 及增 收 对策 E3 .农 村 调查 研 究 . 5 J
( 4 2)
E 3黄怡 , 8 杨朝英.福建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分析 E3 J .台湾农业探索.
2 04 ( : 2 — 3 . 0 1) 9 4
E 3王孝灯 . z 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重新扩大 E3. J 农村调
查研 究 .2 0 ( ). 04 6 E3王 3 娟 .今年 前 三 季度 我省 农 民收 入增 长 5 6 E3 .农村 调 查 . J
的客 观要 求
改 革开放 以来 ,我国社 会经济 发展取 得 显著成
的小康 , 就没有全 国人 民的小康 ;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 就 没有 全国的现代化 。 只有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 才能改变城 乡发 展不协 调状况 , 扭转城 乡差别
收 稿 日期 :2 0 —0 —0 06 8 4 作 者 简介 :徐 安 勇 (9 7 ) 1 5 一 ,男 .副教 授 .研 究 方 向 :经 济 学 。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展失调和城乡发展失衡的局面没有扭转 , 城乡差距
依 然悬 殊 。
乡发展 ,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具有十分重大 的意
义 。工 业反 哺农业 , 是对 工 业化发 展 到一定 阶段后
另 一方 面 , 随着 我 国经 济 社 会 的发 展 , 国 已 我 到 了工 业反 哺农业 阶段 。从工 业化 发 展 阶段 来看 , 我 国人 均 G P已超过 10 D 00美 元 , 业 与非 农 产业 农 的产 值结 构大约 为 1:5 农业 与非 农 产 业 的就 业 58 , 结 构 大约 为 5 , 镇 化 水 平 为 4 % 。这 四项 指 O 城 0 标表明, 目前 我 国 已进 入 工 业 化 中期 阶 段 , 民经 国 济 的主 导产业 由农 业转 变 为非农 产业 , 济增 长 的 经 动力 主要 来 自非农产 业 。根 据 国际经 验 , 时采取 这 相应 措施 , 以工 业反 哺农 业 , 带 有普遍 性 的现象 。 是 例如 , 日本 在战 前处 于 以农 养 工 阶段 , 上世 纪 5 0年
新 阶段 的必然要求
改 变农 村经 济社 会发展 明显滞 后 的局 面 , 是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 巨的任务 , 近年来 。 我国工业
化、 城镇化步伐加快 ,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 但城
乡之 间的发 展 差距 却 有继 续 扩 大 之势 。特 别 是 近 年来 , 相对 于快 速 发展 的城 市 而 言 , 村经 济 社 会 农 发展滞后 的矛 盾 日益 突 出。我 国农 村人 口占大 多 数 , 乡之 间发展 的不 协调 不仅制 约着农 村 生产 力 城
一
、
统筹城 乡发展 , 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 村 是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
净减少的趋势 , 要适 时适度地进行乡村的合并 , 引导农 村人 口向条 件好的 中心村集聚 ,改善农 村基 础设施 和公共 服务设施水平 ,完善广大农 村地 区 “ 路 、 通 通水 、 电、 通 通邮 、 通讯” 件 , 条 提 高政府 政策性投资 和补助的效益。 加 强农 村 地 区 的基 础教 育和 劳动 技 能培 训 。国家要继续增加 农村地 区义务教育的投入 , 整合教 育资源 , 大力发展 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 提高 人 口素质 ,使农村 多数新一代的劳动力能 掌握一 定的劳动技 能或专长 ,使之有能力加入 到高素质 、 高技 能 、 专业化 的现代产业工人和服 务业员工队伍 中来 , 有能力在城镇安家立业。 加快 乡村 居民点整理 , 提高 节约集约 用地 水平 。要下 大力气对农村居 民点 , 是对 “ 特别 空 心村” 进行综合治理。制定鼓励农 民宅基地与房 产在 农村集体 经济 组织 内流转 的政 策措施 , 投 入专项资金 推进废 气宅基地征收 管理与 “ 退宅
等多个 方面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 , 业的发展 、 农 农村 建设和管理方式的发展 ,以及农 民素质 的 综合提高 , 将从多个方面缩小差距 , 从而促进城 乡和谐关系的形成。
时, 随着 农村消费能力提高 , 巨大的农 村和农业 消费市场则会进一步拉动城乡经济发展。总之 , 通过社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的推进 ,在生产 和消费环节 , 提供服务方面 , 在 都会强 化城乡经 1 . 2城乡联系进一步密切 , 乡一 体化进程 济社会联 系 , 城 促进 形成互动的 良性循 环发展 关
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时代背景下思考新型城 乡关 系下的村镇发展 问题 ,以引导村镇合理发 展、 改善农村 生产生活条件 、 进社会 和谐和促 促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 目标。围绕这一综合 目标 , 要尽快 完善村 镇规划体 系 ,出台村镇规 划管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篇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全面清理涉农收费,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所有这些举措,一方面使我区广大农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另一方面拉开了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序幕。
全党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主题实践活动。
紧接着,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适时的,是符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地方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及农民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还要认识到,没有农村稳定持久地发展,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消除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国力更加强大,城乡面貌才会发生巨变,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者:钟炳明来源:《老区建设》2009年第05期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江西省兴国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有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有机有整体,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保障农民收益。
增进农民利益为核心,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了工农互促、城乡共荣的发展局面。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统一认识。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关系。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从长远来看,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党和政府对“三农”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其次,从现实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
2、明确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坚持“普惠制”和整村推进的原则,按照“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3、加强领导。
我县由党政主要领导一手抓,对统筹城乡发展实行目标管理。
二、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创新经营管理体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体制保障。
1、进一步深化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看到 ,我 国有 9 亿农 民,即使城镇 化水平达 到发达 国
家 的水平 ,也无 法将 如 此庞 大 的农村 劳 动力 人 口从
农村充分转移 出来 。因此,除 了推动农 民有序进城 务
工之外 ,还需要通过推 进新农村建设 ,开拓各种 乡村
成 果;要通过多渠道 、多形式促进农业科 技推广 ,加 速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科技 示范辐射作用 ,
农 产品标准体系 ,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 ,通过
对 农产 品实行 “ 从农 田到餐桌 ”全过程质量控制,不
断提 高农产 品质量 ,满足人 民群众 的需求 。三是要借
鉴工业 的科技理念 ,发展科技农业 。科学技术是农业
耪 蕾
生产优质、低耗 、高 效的基础和保 障,发展现代农业 必须 深入 实施 “ 科技 兴农 ”战 略 ,加 强农业 科 技创 新,尽快取得一批具有 自主 知识产权 的重 大农业科技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 响, 目前有大量农 民工返乡。 不少地方政府 出台了各 种帮扶措施 ,其 中对 农民工、 特 别是返乡农 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是普 遍采 取的
措施之 一 。开展这样 的培训,不仅是推动解 决当前农
地+ 农户 ”、 “ 专业合 作社+ 户 ”、 “ 农 中介组织 + 农 户 ”等 多种 形式 的农业产业 一体化经营体 系,促进农
发展 现代 农业 ,就 是要 用现 代物 质条 件装 备农 业 ,用现 代科 学技术 改造 农业 ,用 现代 产业体 系提
升农业,用现代 经营方 式推进农业 。一是要借鉴工业
的生产理念 ,发展高效农业。要对农业实行企业化管
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城 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一
统筹城乡
统筹城乡求助编辑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其中的一项内容。
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录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与主要内容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其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给出其战略重点与对策建议。
编辑本段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1、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条件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
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
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补偿”的部门。
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
有关统计指标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未来二十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会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 词 : 乡统 筹 ; 城 新农村 建 设 ;三农 ” “ 问题
中图分类号:3 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3 8 8 (0 8 0 — 0 2 0 F2 A 1 0 — 3 8 2 0 )3 0 8 — 4
“ 三农 ” 问题 ,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 键 时期 , 防止 出现 贫 富悬 殊 、 乡 和地 区差 距 拉 要 城 是全党工作 的重中之重。要解决“ 三农” 问题 , 必须 大问题 , 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 , 甚至
工业反哺农业 , 城市支持农村 , 也是一个普遍 化为工 业化 的资 本积 累 , 业 化 的资金几 乎全 部来 度后 , 工 这是对 邓 小平 “ 两个 大 局 ” 想 的继 承 与发 思 自十分薄 弱 的农 业 积 累 ,在 一 定 程 度上 可 以这样 趋 向。”
党 说, 工业化初期我们实行的是 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 展 。在这 样 的背景 之下 , 在 十六届 五 中全 会上 提 出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 , 业 的经 济发展 战 略 。
跳 出“ 就农村 论农 村 ” 的思 维模 式 , 城 乡统筹 的思 出现动荡 。当前 , 国经济 社会 发展 总体形 势是 好 用 我
路来解决, 实行以工补农 、 以城带乡的新政策 , 加快 的 , “ 但 三农 ” 问题 突 出 : 乡差距 不 断扩 大 ; 民收 城 农
社会 主义新农 村建 设 。
中央提 出“ 建设 社 会 主义新 农村 ” 的重 大 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建 设 对 于 改 变农 村 经济 社 会 限制等 等 。 表明我 国城乡关 系、 工农关 系将发生重 面貌的作用毋庸置疑 , 对于城市 的发展也具有重要 历史任务 ,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
因此,我们必须实施一系列既有利于城市发展,又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首先,为统筹城乡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匮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交通、通信等方面,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同时,在城市地区也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促进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只有通过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更需要改变农业的经营观念,推动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者。
我们应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提供优质的农业种子和肥料,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还应该加强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提高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
农民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他们的生活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减少农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最后,为了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我们还需要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不平衡造成的。
我们应该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互补和资源共享。
特别是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借助乡村的资源禀赋和自然风光,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农村旅游,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情况 是 : 一方 面 , 我 国 的耕地 保 护形 势 严 峻 ; 另 一 方面, 村 居 民点 集 约 利 用 程 度 低 。 由于 当前 政 府 对农 民建 房 没有 统一 规 划 , 很 多 农 民一 般 选 择 在 交通 便 利 的村 头 、 地 头 或 乡村 公路 旁边 盖 房 。另 据调 查 , 农 民住 房加上 院 落和 围村林 , 平均每户 占
当前 , 我 国经 济 社 会 的 发 展 正 在 步 人 “ 城 市
带动农村” 、 “ 工业反哺农业” 、 “ 城 乡一体化” 的重
GUAN L l GONG Cபைடு நூலகம்ENG s
抓起 ; 要落 实 中央提 出 的破 解 城 乡二元 结构 、 加 快 形 成城 乡 一 体 化 新 格局 的要 求 , 彻 底 解 决 目前 农
关键 词 : 统 筹城 乡发展 ; 新型 农村 社 区; 社 会发 展 思考 长期 以来 , “ 三农 ” 问题 一 直是 决 定 我 国全 面 建设 小康 社会 进 程 和 现代 化 进 程 的关 键 性 问题 , 也是 关 系党 和 国家工 作全 局 的根 本性 问题 。党 的 十七 大从 战 略和 全局 出发 , 做 出了统筹 城 乡发 展 、 加快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总 体 部 署 。 之 要 时期 。 因此 , 如何 在科 学发 展观 的指 导下 , 有 效
村 发展 的瓶 颈 问题 , 建设 科学 、 规 范 的新 型农村 社 区, 无 疑是 最佳选 择 , 最优 平 台 。新型农 村 社 区建 设 是搭 建起 一种 新 型 的平 台成 为 统筹城 乡发展 的 有 力抓 手 , 它 的迅 速 发 展 表 明 国家着 力建 设 乡村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 0 8年
第 2 卷 第 6 3 期
统筹城 乡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汪 勇
( 州大学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贵阳 5 0 2 贵 5 05)
三农”问题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的指导思想。统筹
一
、
农 村 的义 务教 育经 费 中 ,中 央的 教育 经 费只 占 2 %,9 %的教 8 育经 费都是由省、县、乡、村 自己筹集 ,其中有 7 %是由 8 乡村和 农 民负担 。 另据 国务 院研究 室农 村司 2 0 的一份 调 0 3年 查资料显示,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 7 .8 0 6%,而 教育经费仅为 5 .7 ;农村初中适龄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 6. 6 7% 6 1% , 3 而教 育经 费只 占 4 . 7 。公共 卫生 资源主 要投 向城市 也 98% 是不争的事实,由此造成目前城市人均公共卫生经 费远高于农 村。目前在农村,农民看病难。据有关方面统计,由于医疗质 量和药费的昂贵,农民有病该看病而不去看病的占 6% 0 ,有病 该住 院而没 有住 院的 占 3 % 5 。社会 保障 方面 ,和城 市相 比 ,我 I 农村不仅保障覆盖率低,而且保障力度相当弱。据相关数据 统计 ,2 0 ,全 国城 市居 民低 保人数 达 2 5 万 人 ,基本 实 02年 03 现应保尽保 ;而拥有 8 亿人 口的广大农村,却只有 44万人参 0 保,只占应保人数的2% 5 。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 3,城乡 % 社会保障覆盖率的L' 为 2 :l l  ̄ 2 ,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 :l , f
城 乡发展 ,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以及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 , 会的宏伟 目标意义重 大。统筹城 乡发展 ,必须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 系, 不断推进城 乡体制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
的过程 。农村 中存在 的现实 困难和 问题决定 了新农村 建设必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必须坚持的基本点 。
然是个长期的过程 , 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 耍进行新农 ( )新农村建设的切入 点必须是 突破 口 ,经济拉动 力 二
村建设 , 政府必然要对农村进行财政 、 税收等各种 优惠政策的 强。“ 突破 口” 的涵 义包 括以下两个方 面 : 一是它处在 新农村 倾斜 , 特别是耍对农村进行大规模投资 。 而一个 国家的社会总 建设这个大系统的前端 , 并与系统内部各个方 面经 络相通 、 眦 投 资规模和能 力是有限的 ,特别是当 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 中 脉相连 。 因此 , 它是新农村建设 的逻辑起点 。 在突破 口下“ , 药” 期, 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大 量投 资。 而政府把大量社会 其“ ” 药 力最能 方便快捷 地通过经 络和血脉到达系统 内部 的各 投 资转向农村 , 城市的投 资相对 减少 , 一贯以政府投资使得经 个角落 , 并发挥良好的“ 效 。 药” 二是它处于新农 村建设的薄弱
上就会举步 维艰 , 四处碰壁 , 多走弯路 , 事倍功半 。
能脱离农民的实际需 要 ,不能由政 府一厢情愿地 决定项 目内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长期 性和渐进性要 求选择 容 、 二 决定实施和管理方式 。因此 , 据各地实际切实 解决农 民 根 正确的切入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个长期和渐进 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各种难题 ,理所当然是各 级政 府在 建设
接、 最有效 、 最经济 、 最可行的建设新农村的方法和途径 。 为最 要 的问题不 是政府能够为农 民提供 什么 ,而是农 民需要政府
终顺利完成新农村建设奠 定坚实基础 ,新农 村建设才能顺利 提 供什 么。这就意味着建设社会 主义新 农村 自始至终都必须 进行 、 稳步前进 。如果切入点选择不理想 , 在解决问题的道路 以满足农 民的现实需 求为中心 , 政府尽管有 良好愿 望 , 决不 但
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
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推动农村发展,我国一直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本文将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农村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育农产品品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等。
同时,新农村建设还应注重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逐步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均衡,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城市居民同样的权益和福利。
其次,城乡统筹发展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城乡统筹发展旨在促进城乡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消除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农民工就业环境,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
首先,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可以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其次,积极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农村电商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增加收入。
此外,将农村金融服务延伸到农村地区,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最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通过多方合作,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获得感。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和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益康2008年3月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顾益康2008年3月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如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费孝通等把改造旧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点放到改造中国落后的农业、农村、农民上,在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了新乡村建设的实验。
实践证明,仅靠知识分子的努力和探索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三农”落后的问题,必然靠政党和政权的力量来解决。
2、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毛泽东对晏阳初、梁漱溟等知识分子进行的新乡村建设和新乡村教育也有非常中肯的评价。
1931年,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县创办乡村建设学院,试图以新乡村教育入手,建设新乡村组织构架,培养乡村发展新组织,从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入手来解决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
1938年1月,梁漱溟到延安参观时送给毛泽东《乡村建设理论》一书,毛泽东阅后对梁漱溟说:你对中国社会历史分析的独到见解不少是对的,但你的主张总的说是改良主义的路子,而我认为,改良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
实践证明,毛泽东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才能建设好新农村的观点和路子是正确的。
建立新中国后,毛泽东最关心的也是新农村建设。
从推进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建立人民公社到制定“农业八字宪法”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当时,干部群众还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饭前葡萄酒、饭后水果糖”通俗的语言描绘了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在全国掀起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这段时间的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有成绩、有成效、有曲折、也有失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好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大战略,也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任务、总抓手。
对广大农民群众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味着是要实现美好的愿景、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美好的家园。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导读:本文是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希望能帮助到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市作为全省重工业城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是当前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重在实践,贵在创新,关键在人,应从市情出发,因地制宜,扎实稳妥地搞好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稳步推进。
规划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等,体现特色,注重实效。
要避免就农村论农村的旧模式、旧框框;避免一哄而起、政府大包大揽;避免脱离实际,盲目攀比。
要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具体讲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将全市农村分成好、中、差三类,分步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不要走过去村镇建设一哄而起,采取行政命令,统一规划,难以实施,劳命丧财的老路。
更不要将全市新农村建设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模式,千篇一律,象火柴盒的堆积物,失去本地特色。
建设新农村因地制宜地搞一些窑洞式建筑也未偿不可。
二、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自己说话,从而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的自信、决心和创造性、主动性。
繁荣农村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繁荣”的前提是“放活”。
“放活”就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破除束缚农民自主创业的各种思想的、体制的障碍,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氛围,从而激活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蒋家堰镇干部谢志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卜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
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设具有山区特点的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当前新农村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
山区受资源、交通、信息、经济基础等制约,导致农业增效不快、农民增收缓慢、产业效益低下、农村基础建设不快。
在蒋家堰镇,全镇有30%的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二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经营效率低下。
同时,土地使用权流转还有许多障碍,农业生产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公司+农户”等组织形式,虽然在带动农户进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主要是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司与农户之间不能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生产分散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
从现实看,农户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日益缺乏竞争力。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
一、现实性: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
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工 业化初期阶段,人均: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 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 国家。 ⑶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 产业结构为:12.7∶37.8∶49.5; 就业结构为:15.9∶36.8∶47.3。 ⑷城市化率: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 则达到65%以上。
现实性:我国的实现程度
项目 我国的实现程度
1978年
人均GDP 190美元
2005年
1700美元
2008年
3266美元
产业结构 28.2∶47.9 12.4∶51 11.3∶48.6 ∶23.9 ∶36 ∶40.1 17.9% 43% 45.7% 城市化率
改革开放30年成就
1978年GDP仅为3645亿元,人均381元,合190美元; 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 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 2008年GDP已超过30万亿元,年均增长9.7%,增长速 度极度罕见;人均GDP达到3266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 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财政收入达到6.13万亿元;外 汇储备1.95万亿美元.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酒泉:12621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酒泉:5761元)。 农村贫困人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
(二)紧迫性:
第一、农村发展难题突出,制约因素增多。
一是农业面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等 严重问题
二是我国人口增加不可逆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 得 了初步 成效 , 但仍 然存 在一 些 问题 。例 如 , 民 农 积极性 不 高 , 想认识 有 待深化 , 思 阻碍 新农村 建设 的 体制 机制难 以突破 , 资金投 人渠 道单 一等 等 。因此 , 只有 充分 发挥农 民对 于 自身 命 运 的 主 宰作 用 , 使农 民成 为创 造财 富 的实 践 主体和 新农村 建设 主要 的推 动力 量 , 才能使 他们 真 正 成 为从 旧农 村 向新 农 村 发 展变 革 的核心 力量 , 只有这样 , 也 新农 村建 设才 可真 正得 以期 待 。那 么 , 何 才 能促 使 农 民成 为新农 村 如
计 划 经济体 制下 处 于依 附和 依 赖 的地 位 , 由国 家 任 和集 体大包 大揽 , 民缺 乏 必要 的 自主 性 、 动性 、 农 主 开放 性和创 造性 , 缺少 必要 的竞 争压 力和 利益动力 ,
从而 导致 了农业 的相 对 困顿 。虽然 我 国新农 村建 设
促使全国九亿农 民富裕起来 , 进而在我 国实现全面
摘
要 :统筹城乡发展 , 建立 以工促农 , 以城带 乡长效机制 ,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 已经被确定
为推进我 国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基本路径 , 一基本 路径 的起点在 于促使我 国农 民成为新农 村建设 的主体 , 这 终 点则在于促使全 国九亿农 民富裕起来 , 进而在我 国全面实 现小康 目标 。如何从 这一基本 路径 的起点走 向终点 , 不 仅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 的艰难课题 , 更是一 个涵盖 了经 济建设 、 治建设 、 化建设 和社会 建设 的庞大 的系统 工 政 文
l 促使农 民成为新农村 的建设主体 、 受益主 建设 的 主体 呢? 体、 价值主体——新农村建设 的起点 1 1 必须 保证 农 民享有 完整 的 民主 权利 .
《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 推进 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建
收稿 日期 :0 8— 9— 6 2o 0 2 作者简介 : 钟枢( 9 3一)西南政法 大学教授 , 16 , 主要从 事马克思
{ 义理 论 和 宪 法 学 、 法 学 、 理 学 的研 究 与 教 学 。 行政 法
必须保证农 民享有完整的民主权利, 就是使农
民真 正享 受 民主选 举 、 民主 决 策 、 民主 管理 、 民主 监 督 四大权 利 , 在党 和政府 的领 导下 , 进一 步健全 和完 善村 民 自治制 度 , 提高农 民组 织化 程度 , 建立新农 村 建设 理事 会等 组 织 , 现农 村 管 理 民主 。在新 农 村 实
第 8卷
8 2 20 0 8年
第 4期
l 2月中 国Fra bibliotek发展
V018 .
o. 4
Chia De eo m e n v lp nt
De 20 c. 08
论 统 筹城 乡建 设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的起 点 与 终 点
钟 枢
( 南政法大学 , 西 重庆 4 l2 ) 0 10
确 立 , 且 也 正 是 新 农 村 建 设 最 能 体 现 “ ” 所 而 新 之 在 。没有农 民的积极 参 与 , 能 体 现 农 民 的主 体地 未 位 , 根本谈 不上 新农 村建 设 。因此 , 须促 使我 国 就 必 农 民成 为 新农 村 建 设 的 主体 。导 致 “ 农 ” 三 问题 的
终点 , 仅是一 个摆 在我 们 面前 的艰 难课 题 , 是一 不 更
个 涵盖 了经济 建设 、 政治 建设 、 文化 建设 和社会 建设
的庞大 的 系 统 工 程 。新 农 村 建 设 不 仅 是 一 项 长 期
性、 综合 性 的系统 工程 , 是 一场广 泛深 刻 的经济社 更
会 变革 , 需要 不断 解放思 想 , 打破 常规 , 大胆 探索 。
症 结之 一就 在 于 , 民在某 种 程 度 上 丧失 了为 自己 农 “ 当家作 主 ” 的权 利 。在 我 国许 多地 方 , 由于农 民在
史无 前 例 的宏 伟 的奋 斗 目标 , 出 了新 的 更 高 的要 提 求 。十七 大报告 提 出 :统 筹 城 乡发 展 , 进社 会 主 “ 推 义新农 村 建设 。解 决 好农 业 、 农村 、 民 问题 , 关 农 事 全 面建设 小康社 会 大 局 , 须 始终 作 为 全 党 工作 的 必
重 中之重 。 由此 , 筹 城 乡发 展 , 立 以 工促 农 , ” 统 建 以
城带 乡 长效机 制 , 成 城 乡 经 济社 会 发 展 一 体化 新 形 格局 , 已经被确 定 为推 进 我 国社会 主义 新 农 村建 设 的基本 路径 。我们 认 为 , 一 基 本路 径 的起 点 在 于 这 促使 我 国农 民成为 新农 村建 设 的主 体 , 点则 在 于 终
标 的基础 上 , 对我 国到 2 2 针 0 0年 全面 实现 小康 这一
设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 ( 意见》 明确了农 民是农 )
村 的建 设主体 、 益主 体 、 主 体 的地 位 。这样 的 受 价值 对 于新农 村建 设 主体 的界 定 , 仅 提供 了新农 村 建 不
设 的基 本思路 , 农 民的 这种 主 体地 位得 以确认 和 使
程。
关键 词 : 统筹城乡 ; 新农村建设 ; 起点 ; 终点
中 图 分 类 号 :33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4 4 2 0 ) 9— 02— 5 17 —20 (0 8 2 0 8 0
中共 十六 大 以来 , 然 我 国农 村 经 济社 会 得 到 虽 了较 快 的发 展 , 是 , 国城 乡发 展 仍 然 还 不 够 均 但 我 衡 , 村 经济社 会事 业 的发展还 相对 滞后 。 因此 , 农 中 共 十七大 报告 在十六 大确 立 的全面 建设小 康社会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