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全局、着眼长远的重决策,是对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深化、发展和升华,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集中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
近几年,我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已经做了一些的实践和探索。
市区财政每年都安排近千万元支农资金支持“三农”工作,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并通过各项专项治理,3年共减轻农民负担近3200万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了一批统筹城乡发展的工程项目。
一些工作新思路、新载体在实践中也取得明显成效。
现在中央已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5月23号,区上召开了动员会,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
在区委九次党代会上,又把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一点个人认识,供家参考。
一、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
虽然我们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促进了全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城乡差距仍然没有明显的缩小。
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元和380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 %和 %,两者相差约个百分点。
一方面我们看到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和周边的县(区)的差距。
在今后的工作中,处理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最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2.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要解决好这个任务,要做好“五个必须”:1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2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3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4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5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3.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4.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5.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6.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好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财政支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金;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五是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原则和基本思路
第21卷 增刊2006年4月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 F B EI J IN G A GRICUL TU RAL COLL EGEVol.21,Sup.Apr.,2006 收稿日期522;修订日期62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原则和基本思路王雪坤1,2(11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1;21北京农学院经济贸易系,北京102206)摘 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无疑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必须遵循规划先行,经济发展为重,统筹协调和可行性的原则。
在基本思路上,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关 键 词:新农村;原则;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我国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1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无疑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综合、和谐和科学的范畴。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产业互动和村民发展的问题,更是一个城乡一体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
村官面试最常考的问题有哪些
村官面试最常考的问题有哪些村官面试最常考的问题有哪些1、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答: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答:一、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五、千方百计啬农民收入。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答:(1)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4)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5)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
4、三农问题是什么?三者的关系是?答:三农的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
农村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就是农业的问题,现在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为了保持三者的平衡,就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增加收入的方面去,同时鼓励在外取得一定成绩的农民回乡建设,使社会更加合谐,使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好的成绩。
5、现在农村的热点难点是什么?答:农村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农民负担居高不下。
3、土地、山林纠纷引起的社会问题。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利益关系的问题。
5、农民与农村基层干部关系矛盾引发的问题6、人民群众欢迎什么样的村官?答: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公正廉洁,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能带领群众富的村官。
我如果被录为村干部,我就要努力做到以上几点,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7.你对选拔大学生村官这一活动的看法?答:优化农村干部队伍结构、切实加强农村领导班子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的需要,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才资源问题的需要,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村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法依治国的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内涵是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内涵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一五”期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
会议代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主要建设内容和农业部门的工作着力点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不仅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村民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动态概念。
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一次引起普遍关注,相比而言,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农村应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从不同区域来看,由于现实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
结合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代表们认为,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应体现“六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也就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的原则(一)坚持生产力第一的原则。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
必须始终将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
党和国家的农村方针政策
关于党和国家的农村方针政策第一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第一节我国农村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一、我国进入新农村的表现1、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2、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进一步优化。
3、农民的增长收入进一步拓宽。
4、农村对城市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提高。
5、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更高。
6、对“三农”发展的要求更高。
二、新农村建设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确立了城乡的统筹发展的战略,提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制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一、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四、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如下思路: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推进现代农业假设。
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五、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根据“十一五”规划:一、生产发展。
二、生活宽裕。
三、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
五、管理民主。
1、怎样促进生产发展?应根本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
(2)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4)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5)大力推进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
2、怎样解决生活宽裕问题?(1)统筹城乡发展。
(2)实行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惠农的投资政策。
(3)大力发展农村个现事业。
(4)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的收入。
3、怎样做好乡风文明建设?(1)用社会主义新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2)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文化。
(3)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
4、怎样做好村容整洁工作?基本前提是:农村接到规划。
(1)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2)大力发展各种农村社会组织。
(3)大力开展文明生态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 农业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
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 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 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 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 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 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 和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四)深化农村改革 ——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要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新农 村建设的要求,着力建立城乡协调、平等发展的有 效机制,着力建立要素合理配置、产品有序流动的 市场体系,着力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 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三)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水:目前,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水。 路:有相当一部分村庄仍不通油路。 电:农村电网改造成效显著,但后续建设任务很重。 气:农村沼气建设一举多得,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 建设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 增收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比 1984年为 1.81:1 1994年为 2.86:1 2005年为 3.22:1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 由1980年的65.7%下降到2005年的32.9%。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小康社会进程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
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我可以为您提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的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战略决策,旨在实现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明确相关的要求和措施,共同努力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利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关注农民的利益。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他们的权益,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是农村的基础,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广创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改善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利、供电、通讯等领域,提升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四、落实乡村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乡村治理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必须落实好乡村治理,加强村民自治,依法管理乡村事务,维护社会稳定,为农村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兴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必须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支持特色产业,扶持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重要决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基础设施,落实乡村治理,促进产业发展,才能有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字数:617】。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之一,其目标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在我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二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三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文化振兴,提升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五是构建健全的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发展。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要加强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力度,确保农民土地承包权稳定和可持续经营。
第三,需要加强对农村人才培养和输送,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人才。
还应加大对农村金融、保险、医疗等服务的支持力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需求。
另外,要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乡村自治制度,激发农民自治的活力。
还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创新乡村文化产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面、深入地推进。
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机制,形成合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及措施的深入探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不仅仅是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更是对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方针,并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镇远县发展和改革局龙秀明[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二十字”方针是对它的高度概括,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和认识,以期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认识,最终达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它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
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生产设施、经营及管理的水平和现状,决定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既要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又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把生产各要素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探索解决耕地、林地、水面等农业资源的有偿流转和转让的体制机制,生产器械的高效使用,种养殖、农业生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及农业农村经营、管理等责权利关系和投入机制等问题,降低综合生产成本和提高投产率,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现代农业转化。
二是把培育新型农民和搞好农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和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最佳答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
这 20 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 20 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这 20 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
农村农业工作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方针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农村农业工作知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10条基本方针是什么?
(1)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2)长期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3)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4)实施科教兴农;
(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
(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8)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9)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0)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
时政与相关理论专题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专题3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概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的⼀个重要标志。
从⼗六⼤到三中、四中、,党中央进⼀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标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六⼤以来党中央全⾯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2005年9⽉,党的⾸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战略决策。
12⽉31⽇,中央⼀号⽂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意见》出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件。
要点阐释1.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城乡差距、全⾯建设⼩康的重⼤举措。
【考点拓展】党的强调:增加农民收⼊,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提⾼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改善农村教育、卫⽣、⽂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腿长、⼀条腿短”的问题。
2.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全⾯深化农村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撑。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计增加农民收⼊,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考点拓展】党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坚持以下原则:⼀是规划先⾏、因地制宜。
⼆是突出重点、⽰范引路。
三是政府⽀持、农民建设。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五”时期要⾼举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旗帜,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按照“⽣产发展、⽣活宽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标和建设重点2019-10-08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历史任务,为进⼀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个时期的“三农”⼯作指明了⽅向。
新中国成⽴以来特别是改⾰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农业综合⽣产能⼒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农民收⼊不断增长。
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9,450.9亿元,农民⼈均纯收⼊提⾼到3255元。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形成了城乡⼆元结构,农业⽣产相对落后,城乡收⼊差距持续扩⼤。
总体上看,农村的⽣产⽣活条件远不如城市,农村的社会事业和精神⽂明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往年的城乡居民⼈均收⼊⽐为3.2:1,绝对收⼊差距为7238元。
相当⼀部分农村存在饮⽔难、⾏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困难。
⽐如,全国约有⼀半的农村劳动⼒未达到初中⽂化程度,三亿多农村⼈⼝的饮⽔安全问题尚未解决。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业反哺农业、城市⽀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针,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历史任务,为进⼀步做好当前和今后⼀个时期的“三农”⼯作指明了⽅向。
现在,结合“三农”⼯作实际,谈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标和建设重点的⼀些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涉及⾯⼴的系统⼯程。
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产发展、⽣活宽裕、乡村⽂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稳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华⼈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改善农村⾯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深化农村改⾰六个⽅⾯提出了战略⽬标和建设重点。
发展现代农业,要稳步提⾼农业综合⽣产能⼒,确保基本农⽥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旨在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这个提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经济建设:
- 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业走向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力。
-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村产业更加多元化和高效。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 社会事业建设:
- 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师资力量。
- 农村医疗: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农村医疗水平。
4. 农民收入增加:
- 农村经济发展要使农民受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5. 农村社会建设:
-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村社会文明水平。
6. 生态环境保护:
- 在农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使农村社会经济和文明水平全面进步。
这个概念反映了中国政府在农村发展方面的政策取向。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
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的前提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
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
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二、“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保证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05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1.5%。
保持农民增收势头不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0∶1,占全国总人口近5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3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国家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以志愿者服务、政策扶持、科技创新、管理规范等方面的手段,进行全面推动。
一、制定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基础,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勇于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示范村建设模式,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方针的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服务农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和谐发展。
二、发挥政策优势政策扶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首要环节。
政府部门要细化措施、完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切实可行、真正落地。
财政资金要切实用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注重项目质量,确保有效落地的同时,明确权责归属,做好风险评估。
三、加强技术支持科技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建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团队,还是加强科研机构与农村的联系,科技创新都应该被视为重中之重。
政府部门要提供科技创新支持、鼓励农民主动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和能源设施建设。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示范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便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发展。
五、强化示范性示范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建设示范村,既是与其它村庄形成对比,也是与市区媲美,甚至超过市区。
建设示范村不能仅停留于表面,而应注重内涵和质量,真正达到了示范性的效果,引得其他村庄的效仿。
六、加强管理规范管理规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保障环节。
规范管理不仅要求干部队伍素质必须高,并且还需把大力推进现代化城镇化作为基本方针,推广现代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
(有人说是“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哺”之类的,有人说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到底是什么?)
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加快推进镇驻地村和沿海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今年我镇选择市级示范村1个(北沙岛),镇级示范村4个(东上庄、西上庄、南沙岛、铺里),其余各村都要按照示范村的标准,严格规划,稳步推进。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各村之间差异较大,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用一个模式、一种格调来搞新农村建设。
要根据各自的村情民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效机制。
三是积极引导,群众参与。
各村要从广大村民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从最容易接受的事情做起,尊重村民意愿,把好事办好。
对涉及村民直接受益的事情,特别是需要村民投资投劳的,必须按一事一议的原则,由村民讨论决定,决不能以任何形式取代村民自己的决策权。
四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农村共同富裕。
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落后面貌。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和措施?
意义:
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
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
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措施:
前提
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智力教育〃<因为它不鼓励想象和发散思维>,实质上就是〃记忆力教育〃,其特征是死记硬背、以单一的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手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泛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
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
〃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
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
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材,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材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
因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材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然而我国现行的〃记忆力教育〃模式,是无法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所以,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必须要胡锦涛发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讲话改造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尽快地通过建立〃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材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否则,届时的〃创新型国家〃只能是一只大海中随风漂荡的空船而已。
当然,要想在中国这个具有数千年传统影响力的泱泱大国,改造让国人既痛恨而又无法不〃崇拜〃的〃记忆力教育〃,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果断决心;需要教育部门全体人员的直正自醒和积极行动;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的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全国上下关心和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们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
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
〃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如何,因为创新的基根就是创造力,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国民的〃创造力素质〃如何。
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国民的创新素质尚处
于低下状态,具体表现为创造力意识微弱-----缺泛主动意识、只能被动接受新生事物;创造力人格特征不足-----不敢冒险、不愿想象;创造力知识淡薄-----缺少学习创造力知识的机会;思维固化-----只习惯于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创造力技能单一-----无法满足创造的需要;创造力运用实效不佳-----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发明专利与发达国家相差太大、创造力产业的实力不显等。
这样的国民〃创新素质〃是无法达到〃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的。
因此,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对国民〃创新素质〃的要求。
所以说,全面提升国民的〃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之作铺垫的土壤。
可眼下我国的〃创造力环境〃实在是不敢恭维:学校的〃记忆力教育〃模式;社会的剽窃、走后门、认人为亲、假冒伪劣、诚信缺失等陋习;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影响——中庸之道和师道尊严;家长以我为主的独裁和溺爱;各电视媒体花样翻新而且自感良好的〃智力节目〃;同事间对冒尖创造者的冷嘲热讽;领导者对思维活跃者的压制;创新教育的神秘化、虚设化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进行〃扬弃〃;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人们将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傲。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但是,为了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成功,我们就必须按照创新环境的要求去做、去努力地做好。
不然的话,创新型国家这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就会因为缺泛合适的土壤而无法正常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健。
经过国家和国民的共同努力,在完成前述三个基本任务之后,我们又将面临着如何才能多出
创新成果和如何才能保证创新成果不受非法侵害的二个实际性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创新人员个人或集体的创新积极性问题。
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学术文艺界的剽窃成风、产业界的假冒伪劣猖獗、知识产权的法律执行力度低下;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不完善、不规范;创新成果的申报程序复杂、手续麻烦;创新成果的转让和产业化的难度相当的大等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创新人才缺泛、创新成果不足的严重后果。
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
这当中应该包括: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建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标准;加大对创新成果交流和产业化工作的宣传、中介的投入等等。
建立〃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健所在。
因为,没有良好的保护和鼓励机制,就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就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创新型国家〃也就〃实力空虚〃了,也就〃名存实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