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事关全局的重大课题,也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命题。
在这一进程中,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的理论指导作用愈加凸显。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强调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模式。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万物相生相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遵循其规律才能实现永续发展。
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够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简单地依靠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上的改进,更需要树立起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态环境压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只有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才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因此,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同时,我们还应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都应当符合自然的规律,避免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观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只有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
愿我们共同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视阈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1 6 7 0 ( 2 0 1 3 ) 0 6— 0 0 0 1— 0 5
十八大报告 明确提 出要大力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 , 把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建设 的总体 布局从 四位 一体完
善 为 五 位一 体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离 不 开 马 克
实现 最终 的和 解 。我 国 生 态 文 明 建设 要 注 重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 要 推进 经济增长模 式的 生态化 , 要 倡 导 与 可 持 续
发展相适应 的消费方式。
关 键 词: 马克思 ; 恩格 斯 ; 生 态观 ;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中图分 类号 : D 6 4 1
陈跃峰
( 中共 中央党校 , 北京 1 0 0 0 9 1 )
摘 要: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必 须 以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生 态 思 想 的 主要 内容 包 括 :
自然是人存在 的前提 和基础 , 人必须保护 自然 生态, 劳动 实践是人和 自然统一的 中介 , 人 和人 的关 系制约 着人和 自然矛盾 的解决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 态危机 的最终根 源, 只有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 人 与 自然 才能
第2 8卷第 6期
2 0 1 3年 1 2月
平 顶山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Vo 1 . 2 8 N o . 6
De c. 201 3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生 态 观 视 阈 下 的 中 国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观
分类号:密级:学号:1076207061 单位代码:10762新疆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观The Concept of Eco-civilization in the Vision of theHistorical Materialist姓名:彭国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与发展研究院系年级: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7级指导教师:石路副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年月日新疆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新疆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新疆师范大学。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可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
本人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中文摘要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与远古渔猎文明、古代农业文明和近现代工业文明构成一个逻辑体系。
它的提出本身就是人类思想的一种巨大进步,但是生态文明最终得以实现,必须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作指导。
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和思考生态文明观,此举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视 野 中 的 生 态 文 明
肖 琳
( 京 师 范 大 学 汉 语 文化 学 院 , 京 10 7 ) 北 北 0 85
[ 键词 ] 关 实践 性 唯 物 主 义 ; 在 自然 ; 化 自然 ; 态 文明 自 人 生 [ 摘 要 ]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关 注人 与 自然 之 间的 相 互 依 存 、 互 作 用 的 。 马 克 思 以 “ 化 自然 ” 念 为 基 础 , 马 相 人 概 在
、
自在 自然 的 概 念 和 自在 自然 的 终 结
识, 被人பைடு நூலகம்打下 了烙 印 , 为人 化 自然 。 自在 自然是永 恒 的 成
自然 , 自然 界 的发 展 是 无 限 的 , 以人 类 永 远 会 有 没 有 涉 及 所
1 .自在 自然 的 概 念
到的 自在 自然。 自在 自然 的终结 其实是 以人化 自然 的终结 为前提的。 自在 自然是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 的 , 就算人化 自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研 究 的一 个 非 常 重 是 要 的问题 , 自在 自然 和人 化 自然 是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史 上 一 直 存 在 的对 决 力 量 , 随着 科 学 技 术 的 发 展 , 类 给 自然 界 打 下 了 人 深 刻的烙印 , 自在 自然 逐 步 被 人 化 自然 所 取 代 , 们 正 在 为 人 征 服 自然 而 一 路 凯 歌 的时 候 , 自在 自然 对 于 人 类 社 会 的 征 服
带 来 了一 系 列 的 自然 危 机 , 2 从 O世 纪 6 O年 代 以 来 , 类 为 人 了 自身 的 利 益 对 自然 的过 度 索 取 , 致 了生 态 环 境 与 社 会 发 导 展 的矛 盾 日益 严 峻 , 重威 胁 着 人 类 的生 存 和 发 展 。 如 何 走 严
历史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历史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探讨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紧密相连。
从原始社会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到农业社会与自然的初步抗争和利用,再到工业社会对自然的大规模开发和破坏,直至当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这一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反思。
在远古的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力量知之甚少,生存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
他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顺应自然的节律,对自然界的一切充满了敬畏之心。
那时的人类,如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样,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处。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初步改造。
学会了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定居生活逐渐成为主流。
人们通过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等方式,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自然,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
这个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相对较为和谐,虽然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改变,但总体上仍能保持一种平衡。
然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煤炭和石油的广泛使用,使得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狂热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变得肆无忌惮。
森林被砍伐,矿山被掏空,河流被污染,大气中充满了有害物质。
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开始品尝到自己种下的苦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我们回首过去,不难发现,每一次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正是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反思中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求我们转变观念。
摒弃那种将自然视为征服对象的错误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我们要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非主宰者。
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价值,我们的发展必须尊重和顺应这些规律。
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技术的进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如今,我们也看到了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潜力。
用历史唯物看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摘要]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化进步的最高形态,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构成一个逻辑体系。
它的建构首先需要调整生产技术,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方式方面实现飞跃,争取在自然界中实现自由。
但是,要在自然界中争取自由,又必须以社会中的自由为手段,以意识中的自由为前提,所以该建构必须得到高层次文明的响应。
这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建构有一致性,但要比前两者深刻得多。
中国生态文明的建构,要把工作重点置于物质生产领域,实现辩证的复归,这种复归需要适当强化高层次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的反作用。
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
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离开了自然就无法生存。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的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我国一些地区存在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等问题,严重威胁了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续的大事,是关系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政策措施,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社会生态化管理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解读作者:李雨芯郑鸣九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出解决当前生态文明问题的办法。
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们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可以实现。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生产力;生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大幅增长至45处,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现如今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急需解决,人类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破坏自己及后代的生活环境。
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之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它用来解决一系列现实的社会问题。
因此,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解读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方法论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段话只有两句,但可分为五部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解读。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句话写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我们要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定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生态问题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中国生态问题研究作者:暂无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6年第4期赵海亭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自然发展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说明,这一理论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
[收稿日期]2016-03-02[作者简介]赵海亭(1980-),男,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对立统一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实现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
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原始文明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
当前各国所进行的工业文明建设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它也无一例外地造成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扬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避免重复西方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继党的十七大提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党的十八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布局。
笔者认为,要解决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就要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认清我国生态问题的现状,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
一、当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困境的破解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演进的最高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
同自然界万物一样,“人也是由分化而产生的。
不仅从个体方面来说是如此——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而且从历史方面来说也是如此”[1]421。
人类来源于自然的演化,“我们连同我们的肉体、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自然界之中的”[2]560。
甚至人类通过劳动和自然界进行的物质交换,也是“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的[3]928,包括来自自然界的人类本身,最终也要回归自然。
唯物史观视域下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构的路径研究
唯物史观视域下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构的路径研究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构的路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数字生态文明的建构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数字技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 推动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数字生态文明建构的过程中,应注重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等方式,推动数字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
3. 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应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效益。
4. 加强数字生态的法治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数字生态法律法规,加强对数字生态的保护和管理,保障数字生态的公平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5. 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和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数字素养和环保意识,引导公众正确使用数字技术,积极参与数字生态文明的建设。
通过以上路径研究,可以推动我国数字生态文明建构的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注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与统一、人类社会
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中
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
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通过实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的“绿化工程”和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努力。
我们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推广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中国积极推动环境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的环
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还积极开展国际环保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
中国在生
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作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
发展的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
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监管,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为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继续努力。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自然观,指引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前进。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路径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且是纳入自然界的统一物质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生物”。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不能割裂于自然,而是与自然共同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的平衡,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而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获取社会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历史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我们的思维、理念和实践都是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不能停留在对自然的认识上,而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自然的认识,深化科学技术的应用,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马克思说:“在生产上,人通过改变自然界,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改造。
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使之服务于人类的需要”。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肆意破坏自然,损害自然生态平衡。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公正分配和合理利用。
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是公平合理的,不应当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当是公平合理的,不能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扩大一部分人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加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刻思考,以期找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道路。
生产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这些举措符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生活方式也是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生活方式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社会,由于过度的消费和浪费,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倡简约生活、绿色消费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出行,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
这些举措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改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具体体现。
生态价值观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生态价值观是指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爱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认识的不足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伦理和道德建设,激励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为。
生态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建设生态文明,解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生态危机不仅事关全国人民的生态福祉,更关乎子孙后代生命健康的延续。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进行了整体、系统地分析,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生态文明建设概指人们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实现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一切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价值观念的生态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消费方式的生态化、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制度建设的生态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绿色化等特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面临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大计、上升为国家意志。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生态文明建设的唯物论基础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基础、尊重客观规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唯物辩证法意蕴主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法、生态红线制度的辩证法意蕴;生态文明建设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阐释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实践摸索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进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主要从“改善环境就是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化生态领域改革的唯物史观依据三个层面进行解读。
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加强建设生态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及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论唯物史观视域下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论唯物史观视域下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韩秋媛(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摘要:我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不仅涉及单纯的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环境与经济的融合,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此,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发展理念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05-0008-002生态从广义上讲就是环境,而环境我们一般有区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态具体讲一般偏重于后者也就是侧重于自然环境方面。
马克思的生态观剖析了生态问题的根源,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科学观的一种范本。
在我们倡导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探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价值就很有必要[1]。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生态观这一概念就其提出来讲并非是马克思本人,但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却在其哲学思想中屡见不鲜,其生态观以辩证和实践的自然观为基本认识,仍旧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马克思所说:“人靠自然界生活。
也就是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这而必然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活动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互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的存在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的存在是我们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说:“人类最基本的需要首先就是满足衣食住行这些需求”。
那么满足这一需求肯定就需要物质资料。
物质资料来自哪里,只能是自然界。
因为不管是人化自然还是自然化人其前提都是自然界的物质性的存在[2]。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关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无疑是生态观之中最核心的问题,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人来说才是存在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史观阐释
基金项目:2017年度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7BKS0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171306002) 作者简介:秦书生(1963—),男,辽宁宽甸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
论研究; 张海波(1990—),男,山东昌乐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发展、生 态文明理论研究。
露出严峻的环境问题。毫无疑问,环境问题是新 环境良好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生产力,是人类生
时代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随着国家的发 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
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障。首先,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自然生产力,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 表现为一种生产资料,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 文明建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新时代中国 共产党走 绿 色 发 展 道 路、大 力 推 进 生 态 文 明 建 设、建设美 丽 中 国 的 坚 定 决 心,形 成 了 习 近 平 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 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指明了方向。
20183 No3,2018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18年 3月 Mar.,20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史观阐释
秦书生,张海波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坚持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提出了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观点;坚持和 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阐明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改革的观点,提 出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的 论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提出了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观点。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8)03-0029-06
从唯物史观视域看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
特区实践与理论二〇一九年第一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论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到十九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一重要论断不仅高瞻远瞩地展望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光明前景,高屋建瓴地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且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体现了当代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卓越风范。
一、建设生态文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发展战略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重要的新论断的首要核心要义在于,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因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实施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们知道,自近代工业革命以降,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像魔术一样呼唤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得以巨大提高和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广大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状态,但是,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的工业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也带来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的严重破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中所说,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多,随后2个月内又有从唯物史观视域看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杨富斌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唯物史观视域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应对环境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既要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不是某一社会领域的单方面社会变革,而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变革,其最终目标是要建设超越工业文明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是一国可以实现的美好理想,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必须以之为必然选择的理想王国。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初探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初探摘要:唯物史观的两重逻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推进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产方式变迁提供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人的意识的转变演进在每一阶段上提供了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现实形式,这两重逻辑线的交叠催生出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对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把握其实施路径,厘清其与社会进步、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统一。
关键词:唯物史观;两重逻辑;生态文明建设一、生产方式变迁逻辑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将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大工业生产方式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
马克思理论抽象出的工业生产方式的先行者英国资本扩张的历史逻辑,是后德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前工业化国家的未来愿景。
事实上,这是将人类历史分为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以及马克思所处的年代没有出现过的后工业化时期,这一历史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发展阶段。
在前工业化时期,人类处于资源富足,环境良好,人口较少的社会背景下,生产方式以农耕细作作为主,这种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与强大的自然资源相比,则是微不足道的。
到了工业化时期,随着西方工业化达到其最高成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贪婪无度,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人类干预自然,将自然资源变换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这一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使人类面临发展困境,人们开始关注人与自然之间联系。
后工业化时期,人们依靠信息和网络,致力于发展服务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生产方式由经济型向绿色型转变。
因而,生产方式的变迁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从前工业化时期的自给自足,到工业化时期的盲目开采,再到后工业化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这都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由一步一步的变迁所催生出的。
二、人类意识转变逻辑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把人的发展理解为一个从“自然人”到“主体人”,再到“生态人”的辩证否定过程。
辩证唯物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辩证唯物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辩证唯物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2023年,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而辩证唯物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辩证唯物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辩证唯物论是一种从历史的角度和社会实践中得出的哲学理论,在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上有其独特的领悟。
辩证唯物论强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内外联系,把它们看作与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态系统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人类社会在其内部发展和利用过程中对其进行的干扰和破坏也必然会反过来影响到人类社会自身,同时也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辩证唯物论认为,环境和生态系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变化。
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性的,而不是人类社会所能够掌控的,因此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中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辩证唯物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1. 意识形态的转变辩证唯物论认为,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而唯心主义则会导致人们对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失真和错误。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尽可能减少意识形态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 审慎利用生态资源辩证唯物论认为,自然界能够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生态资源的利用必须审慎,不能过度消耗和浪费。
必须改变过去的“一次性消耗”思维,提供有计划、有目的的生态资源利用模式。
3.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辩证唯物论认为,人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来促进人的发展和进步。
4. 全面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辩证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自然界和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全面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努力建设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