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第七章 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2.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7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在于力的合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合成原理。
3.设计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能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掌握力的合成原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设想: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
-设想:使用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和问题。
-设想: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力的分解应用题;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练习。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测量和合成。
-设想: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力的合成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7.1力教学设计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掌握力的概念,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示例图。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绳子、木块等)、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区别。

3. 演示:用实验器材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演示,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绳子拉动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等。

4. 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力的示意图示例图上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接触力:弹力、摩擦力等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等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作用点标注在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请用彩色笔在纸上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举例说明生活中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演示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维。

2. 拓展延伸: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1.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力的三要素的认知。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单位换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力的计算。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5.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过程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题:设计一些简单的力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学会画力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板。

2. 学具:学生用水彩笔、直线、箭头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开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开弹簧?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概念讲解:3. 示意图绘制:教师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绘制力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力的例题,如: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水平向右,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央,请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并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绘制一个大小为8N,方向为垂直向上,作用点在物体左下角的力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它是理解和表达力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很多学生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时,常常出现表示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向学生介绍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力的单位:向学生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方式,能够对各种力进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力的小球与墙壁碰撞的情景,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定义:向学生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向学生讲解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讲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6. 讲解力的单位:向学生讲解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7. 例题讲解:运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向学生展示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并讲解相关原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单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基础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基础班)

第七章第1节力【课程导入】他们在干什么?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为大象拔河。

比赛中,两个人通过腿、腰、肩和颈用拖动布带互拉,以决胜负。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力1、力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叫做力。

(1)至少要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相互之间有作用(并不一定要相互接触,比如磁铁吸力、重力)(3)力通常用字母F来表示,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常见的表示力的词汇:重力、支持力、拉力、弹力、摩擦力、压力、推力等。

2、力产生的条件:(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2)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

补充:接触不一定产生力。

例:两个物体平行放置接触但无挤压。

不接触也不一定没有力。

例:磁铁,重力。

3、力的性质:(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注意:一定要会判定受力物体是谁。

4、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动静、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物体形变指:伸长、缩短、弯曲、扭转。

2、下列情况中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汽车起动B、汽车拐弯C、汽车减速上坡D、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B、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D、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4、一个物体沿圆形轨道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物体的运动状态()A、不断改变B、始终不变C、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D、无法确定§知识小结※知识点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大小;例:脚踢球脚越使劲,球踢的越远(2)方向;例:脚踢球往不同方向踢球,球飞行的方向不一样(3)作用点;例:脚踢球在球的不同部位踢球,球飞行路线不一样(香蕉球)2、力的示意图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标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7章第1节《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7章第1节《力》

力一、新课引入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讲解(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放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放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交流讨论下面所发生的现象: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由运动到静止,抑或是运动速度大小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交流:弓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力的单位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9.8N/kg,表示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能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线、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尺子、重锤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力箭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作用点: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重心到物体底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用重锤线验证重力方向,让学生观察重锤线总是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弹簧秤测量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教案(提升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

2. 通过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学习,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2.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示意图的示例图,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物品。

2. 学具:学生实验用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些力的实例,如提书包,拉窗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力。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车验证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计量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提书包;(2)拉窗帘;(3)推小车。

(1)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2)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力的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总体来说,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良好。

在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只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效果,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还取决于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初中_物理_人教版_八年级下_第七章力_第1节力教案

初中_物理_人教版_八年级下_第七章力_第1节力教案

初中_物理_人教版_八年级下_第七章力_第1节力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力,知道力的作用。

2. 培养幼儿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力的作用和概念。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力的棒、力的绳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力的小球,一个力的棒,一个力的绳。

四、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力的故事,如“小猪佩奇和大象伯父”,让孩子们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简要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通过教具演示力的作用。

3. 实践: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力的棒和力的绳将力的小球推到目标位置。

4. 分享:每组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心得和体验,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力的作用和概念。

2.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感知力的存在和作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引入、实践活动等方法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力的概念和作用,但在讲解和实践环节中,部分孩子对力的作用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如拉扯玩具、拍打篮球等,增强对力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它们对于孩子们的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和作用至关重要。

引入环节的故事选择和讲解方法的运用是我重点关注的细节之一。

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力的故事,如“小猪佩奇和大象伯父”,我试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和理解力的作用。

在选择故事时,我注重了故事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及与力的概念相关性的平衡。

2019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案

2019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案

教案:2019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相互性: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表示和单位,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作用相互性,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和应用。

2. 重点:力的概念、表示和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教师简要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讲解力的表示和单位:教师介绍力的符号“F”和单位牛顿(N)。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示例或实验,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6.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示例题目,讲解力的计算和应用。

7.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目,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8. 板书设计:教师根据讲解内容,设计板书,突出力的概念、表示和作用效果。

9. 作业设计:教师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巩固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表示:F力的单位:牛顿(N)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力的符号是____,力的单位是____。

(2)选择题:下列哪个现象不属于力的作用效果?A. 拉伸弹簧B. 推动小车C. 破碎玻璃D. 热水沸腾(3)简答题:请解释一下力的作用相互性。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橡皮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示例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完成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1节力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第1节力 教案

第1节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4.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难点:力的概念、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1.力(1)力的概念教学情境:我们可以做一个“掰手腕”的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这其中涉及动作“掰”。

又如“手敲门”“书压桌面”,其中涉及动作“敲”“压”。

有动作,就有力。

我们如何给力一个科学的定义呢?请同学们也来列举一些身边常见的力,教师进行概括,总结出力的概念。

知识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字母F表示。

(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学情境:涉及到力的现象时会有几个物体?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举例:各种各样的力现象中,指出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

提问:不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吗?演示用磁铁靠近铁钉(不要接触)的实验。

知识归纳:力的现象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说明:①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体,也有受力物体;②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③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2.力的单位教学情境:大家知道,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大家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

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知识归纳: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注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3.力的作用效果教学情境: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

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手拉车前进、用力拉弓后把箭射出去、汽车刹车后慢慢停下来等。

探究活动:实验器材:直尺、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不同,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义、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结合PPT和讲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力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实验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力的理解。

4. 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答案: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实验和练习,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和分类,但部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机制的关键,也是物理概念和物理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是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播放攀岩的视频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
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
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
观看聆听吸引学生兴趣,引出
章题。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教学设计第1节《力》教案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教学设计第1节《力》教案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教学设计第1节《力》教案教案: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教学设计第1节《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本质,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册。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结合PPT和黑板,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各种形式和作用效果。

3. 实验:进行力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4.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受力情况。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力的实际应用,如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汽车的运动原理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力的应用和作用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概念和分类的讲解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理解力的本质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我将通过生动的例子,如提水和推车的情景,来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我会详细讲解力的分类,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解释每种力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二、力的作用效果的演示和练习力的作用效果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因此我需要通过实验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判断。

我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大小和作用效果。

在随后的练习中,我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受力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板书
四、力的示意图
提问
我现在手中有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两个相同的小车上,将两个小车离开一定距离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演示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源自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请一个同学来帮忙。
演示实验
请一个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观察发生的现象。
《力》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七章第一节《力》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聆听
学生思考、讨论、
不相同。(举例说明)
改变大小;改变方向;
参与实验
学生思考,回答
不相同
与力作用点位置有关
聆听
聆听
适当练习
学生思考,回答:
铁块向前运动,因为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运动
磁铁运动状态也改变了,说明它也受到了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说明:人推墙,墙受力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磁铁吸引铁钉时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通过大量事例,概括力的概念。明确有关力的各种概念
让学生有切身体验
对生活中的问题深入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地能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演示实验
演示1
(1)捏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
板书
二、力的作用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板书
第一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F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简单介绍牛顿
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那1N有多大呢?
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
聆听
聆听
参与活动,体验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了什么?
你还能举出其他类似的事例吗?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当A物体对B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B物体对A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那么同时产生的另一个力就称为反作用力。
板书
五、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导小练习,纠正错误
划船
设计意图


1.手击排球,施力物体是____,受力物体是_____,手也感到痛,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守门运动员接住足球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引导、讲授
如何简单方便的描述力呢?物理学中常用力的示意图的方式。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但人后退,说明人受到向后的力
学生思考,回答
聆听
学生思考,回答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将生活经验明确为物理过程和方法。
针对概念进一步深入分析。
找出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
培养观察能力,总结能力。
学习物理要求
形成良好规范
培养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攀岩的视频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观看聆听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讲授
但有的同学说,我按桌子,就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呀?
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讲授
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2.运动快慢变化;
3.运动方向变化;
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板书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引导
力的作用效果都相同吗?
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力的大小和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
将物理课本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课本的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相同吗?
讲授
力作用的位置称为力的作用点。
总结前面说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叫做力的三要素。
板书
跑步
火箭发射
观看实验总结结论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思考、讨论、
桌子形变的比较小,不易观察。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对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这节课我们对力的一些基本知识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力,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怎么画,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聆听,思考
梳理机械运动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反馈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