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沙县第六中学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2框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2框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是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模拟预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情境体验1、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2、案例问题探究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犯罪的特征?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心灵感悟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为提升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一、谁都不能违法【情景体验】―――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问题探究】―――(一)什么是违法行为?(二)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探究1:什么是违法行为?案例1: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于2000年7月31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7日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

案例2: 2000年22月15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判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追缴非法所得161.77万元。

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7.2法不可违word教案(2)

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7.2法不可违word教案(2)

福建省七年级政治下册《72 法不可违》说课稿新人教版教学依据: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思想品德》教材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3.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分清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方式: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情境模拟、分组探究;风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识竟答、抢前争先;感知教材、质疑求索;案例传真、探究解惑;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八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活动一: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师:一曲《心声》,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对往事的追悔,对新生的期待,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法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二:情境模拟、分组探究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并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

七年级政治下册 4.7.2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 4.7.2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护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X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某某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

教学难点刑事处罚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通过出示分析典型案例、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犯罪、刑罚处罚包括哪些内容等,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锻炼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学生收集并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接着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总结概括。

案件一:学生X某恶意拨打110。

案件二:王怀忠案。

案件三:明星X某长期不缴纳税款。

……[师]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某某行为,那么某某的含义是什么?某某行为的类别有哪些?某某行为会受到哪些惩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授的内容。

[讲授新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某某(板书)1.不某某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活动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活动目的帮助学生理解不某某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活动过程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

第二步:教师小结。

[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某某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要做到不某某,就要了解什么是某某。

·评价指导让学生简要阅读教材,思考两个问题,并简要分析即可。

七年级政治下册7.2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7.2法不可违教案新人教版

法不可违
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
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
(苏某向人
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
、刑罚的含义、种类(板书)
分子使用的
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剥夺。

思想品德七下第7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七下第7课第二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验”“法不可违”教案【授课内容】:初二《思想政治课》(上册)第七课依法制裁违法犯罪第二框题犯罪与刑罚【教学目标】:一、识记目标:1、刑法的含义。

2、什么是犯罪?二、活动目标:1、通过本框的学习,明确什么是刑罚、什么是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处罚。

从而使青少年学生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浏览相关网站及相关信息,收集法律打击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等犯罪的实例,表明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表明我国法律惩治犯罪的作用。

在人机交互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信息素质”。

【教学重点】:1、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教学难点】:“拘役”与“拘留”的区别、“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教学方法】:读讲练议结合学习法、归纳对比学习法、图表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前准备】:CAI课件、网页的设计和自制,学生COPY有关练习题和思考题。

【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步骤】:一、【复习提问】:1、学生打开“网上邻居”中的共享文件“20x班”\“复习练习”进行练习,然后教师调用个别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简单评议并展示正确答案:2、阅读与思考:打开“中国警务”网址取案例——“绑架杀害十龄童两案犯昨被枪决”分析:/maya/police/polnews/01/item/2001-03/464060.shtml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网上案例,并回答问题:A.案例中朱胜利、潘德生的行为是属于什么行为?B.受到怎样的处罚?②教师简单评议,导入新课。

(绑架杀人罪,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设计此问题的目的:A、在复习中引发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思考;B、使学生从对案例的讨论中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二、【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对于严重违法行为的犯罪(如刚才浏览了网上案例中的朱胜利、潘德生犯罪分子犯绑架杀人罪,应受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处罚等)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呢?此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刑法、犯罪和刑罚的有关知识。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课 第2框 法不可违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七课 第2框 法不可违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政治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某某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二)能力目标:(1)能结合某某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某某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是行政某某行为、民事某某行为、刑事某某行为三者的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模拟预设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情境体验1、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2、案例问题探究2、什么是某某行为?某某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3、犯罪的特征?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心灵感悟1、不某某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任何一类某某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为提升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一、谁都不能某某【情景体验】―――播放视频《故意杀人罪》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某某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问题探究】―――(一)什么是某某行为?(二)某某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探究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步骤一:把全班按现有坐位分成8组,每一组指定组织人、记录人、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各一位。

步骤二:分组讨论什么是某某行为?什么是某某行为?每一组首席发言人来回答。

步骤三:教师归纳。

探究1:什么是某某行为?案例1:成克杰因单独或伙同情妇李平收受巨额贿赂,于2000年7月31日被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导学案 新人教版(II)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导学案 新人教版(II)

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导学案新人教版(II)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护法的人二、学习重点1、违法行为的类别2、犯罪的基本特征3、刑罚的内容三、学习难点,1.违法行为的分类自主学习1.什么叫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分类?哪些属于一般违法行为?3.什么叫犯罪?.犯罪的三个特征是什么?4.什么叫刑罚?5.刑罚的种类有几大类?分别有哪些?巩固与检测1、“从小偷钉,到大偷金”。

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A.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B.一般违法必然发展为犯罪C.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D.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2、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得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A.违反继承法的行为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C.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D.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3、法律的显著特征主要有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根据刑法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A.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B.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C.有期徒刑和死刑D.主刑和附加刑5、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犯罪,首先要看这种行为A.是否触犯法律B.是否触犯刑法C.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是否应受到刑罚处罚6、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陈某的行为A.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B.触犯了刑法,受到的是刑罚处罚C.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是行政处罚D.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的是治安处罚7、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②维护法律的尊严③自觉依法自律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编写:胡春秀校审:谢厚义2019-2020年七年级政治下册 7.2处处保护教学教案粤教版教学目标:教育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掌握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方法和技巧,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学案 新人教版 (2)

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学案 新人教版 (2)

犯罪的特征
主刑: 法不可违 刑罚的种类
二、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共同进步) 完成 91 页的表格 三、展示反馈: (我能行,我最棒,100 分非我莫属) 1、广西贺州市钟山派出所执勤民警在 县城西路收费站附近的“打击盗抢机动车辆执勤 点”抓获了 3 名盗贼并缴获了 3 辆两轮摩托车。这 3 名盗贼将会受到 A.行政制裁 B.刑事制裁 C.民事制裁 D.道德谴责 2、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以下行为中属于严重违法行为而受到刑 罚的是( ) A.王某时常在大庭广众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 B.李某制作并传播网络病毒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学生赵某闯红灯引起交通事故而向交警谎报 了班长的姓名 D.某照相馆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肖像挂于店面 橱窗 3、下列选项体现法律带有强制性的是( ) A.某影星因偷税漏税被绳之以法 B.提高银行利率,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C.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降低纺织品出口关税,提高产品竞争力 4、“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说明的道理是( ) A.违法者必定要受到刑罚处罚
对黄鹂的判决,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法不可违
学习内容:第七课 第二框 法不可违 学习目标:知道刑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重难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一、 自主学习: (看谁的收获多,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 (一)问题引导:
教学设计 (收获)
违法行为的加刑:
教学反思 (疑惑)
B.一般违法行为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C.严重违反行为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违法犯罪最终难逃法律制裁 5、有一位中学生,酷爱计算机编程,一天,他正为自己的黑客行为沾沾自喜时,警察却把他带走 了。这个案例中的中学生被警察带走的原因是( ) ① 他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 A.① ② ③ ② 他的行为给国家、社会、集体、他人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危害 B.① ② ④ ③ 他不听父亲的话 C.② ③ ④ ④ 他做了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D.① ③ ④ 6.年仅 15 岁的小陈只因口角之争就将邻家 6 岁小孩用石头打晕后沉入粪坑淹死。小陈投案自首后, 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2 年。小陈之所以被判刑是因为他的行为 ①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A.① ② ③ ② 违反了《中小学守则 》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B.① ② ④ ③ 违法了我国宪法 C.② ④ ④ 触犯刑法,应依法受到刑罚处罚 D.① ④ 四、拓展提升(运用 知识处理现实问题) 正义网安徽 8 月 15 日电 :一女子摆地摊谋生,为使所销售的鸡块色香味美,过量添加亚硝酸盐, 致使食用过其所销售鸡块的 23 人中 毒。由安徽省利辛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黄鹂生产、 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一案经法院审理,判决被告人黄鹂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 黄鹂为什么被判刑?

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7.2法不可违word教案(6)

人教版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7.2法不可违word教案(6)

第七课《法不可违》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通过出示分析典型案例、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和犯罪、刑罚处罚包括哪些内容等,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锻炼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教学方法归纳分析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比较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活动一:猜一猜,想一想上课前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放松心情,引发思考和强化法律意识)让学生观察图片猜测事件,教师简单介绍事件经过及犯罪分子受刑事判决。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提问:(1)猜一猜是什么事件(2)事件中的人物落得什么后果?为什么要受法院审判,受到什么处罚?我们将会在这节课上进行探讨。

但是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示?教师小结: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谁都不能违法。

(板书)(导入新课)[探究新课]活动二:读一读、想一想(帮助学生理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认识提高守法意识的重要性。

)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3、从这个材料中你受到到什么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而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过渡)。

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板书)活动三:再现情景、感悟探究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请三位同学讲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7.2法不可违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 7.2法不可违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10、什么叫刑事处罚?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 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 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请看案例并分析讨论
被告人刘某某、 宋某某、张某(女)因 对“蓝极速网吧”不 满而起意报复,并使 用放火手段危害公共 安全,致25人死亡, 多人受伤,并使公私 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其行为均已构成放火 罪,后果极为严重。
罪犯被抓捕归案
罪犯陈正平
投毒现场
抢救中毒群众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6、什么叫犯罪行为?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7、什么叫刑法?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 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 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 的法律。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8、什么叫犯罪?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分析讨论:
案例中对被告人刘某某、宋某某、 张某(女)的处罚哪些是主刑、哪些是 附加刑?
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
结论:
“拾金而昧”已不再是一个道德问 题,《刑法》第270条规定:将他 人遗忘物或埋藏物非法侵占拒不交 出属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
点击
2001年3月24日中午12点半左右,金先生 不慎将装有现金及存折共计30万元的皮包落 在了西单商场四层厕所的洗手台上。10分钟 以后,他准备在商场吃饭时才发现皮包已不 在身上。他赶回四层厕所找落下的皮包,然 而皮包却已经不在了。派出所接到报案后, 从保洁员那里了解到一条重要线索,四名专 卖店导购员承认发现了皮包并瓜分了包中的 两万元现金,存折交由一个人带走。
返回
返回
返回
二、法不可违
(二)犯罪必受惩罚
11、我国刑罚有哪两大类?

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导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 7.2 法不可违导学案 新人教版

7.2 法不可违【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1)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3)刑罚的种类及内容2、学习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异同。

【学习过程】+【学法指导】一、自学教材P89-94,独立思考下列问题:1、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他们分为、、。

3、犯罪是具有的行为;犯罪是一种的行为;犯罪是应受的行为。

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91-93页情景材料,填写P93的表格。

2、什么叫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分为哪三类?3、什么叫犯罪行为?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什么叫刑罚?列表说明刑罚的分类。

三、【整理学案】1、我们为什么不能违反法律;2、什么是违法行为,可划分为哪几种类;3、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4、什么是刑事违法行为;5、什么是犯罪,具有哪些基本特征;6、什么是刑法,有什么作用;7、刑罚,有哪些种类。

四、【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犯罪指的是( )A.民事违法行为 B.违反纪律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行政违法行为2.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 )A.严重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刑罚当罚性 D.作案连续性3.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具有显著的特征。

下列不属于其显著特征的是( )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4.下列关于违法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B.应被逮捕判刑的行为才是违法行为 C.只有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才是违法行为 D.只要有了违法的思想就是违法行为(二) 辨析题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教案(7)

人教版七下思品第七课第二节《法不可违》教案(7)

走进法律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二、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三、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四、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案例分析法等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走进法律(板书)导入第一框题教学:创设情境: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这样的比赛成绩算还是不算?……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体育比赛可能就会发生无法预计的突发事件。

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教师归纳过渡:同学们,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

要是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

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第2框 法不可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第2框 法不可违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感受法律的尊严课题第二框《法不可违》主备审核人一、学习目标:1、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2、能说出刑法的含义。

3、记住犯罪的特征和我国刑罚的种类。

4、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二、学习重点: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

三、学习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四、自学指导:1、阅读课本91----96页的内容2、把自己认为的重点画出来3、把自己认为是疑难的问题标识出来4、完成导学稿的自主预习题五、自主预习:1.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

行动或者作出法律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2.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相对于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的危害性,因而称它们为。

3.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是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什么的法律。

我国刑法是保护和利益、惩治的有力武器。

4.形事违法行为属于的违法行为,是行为。

5.所谓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并依法应接受处罚的行为。

6.刑罚又叫、,是指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7.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和两大类。

主刑包括、、、、五种。

附加刑包括、、三种。

六、合作探究:根据情节和危害程度,违法行为还可分为哪几种?2、什么是刑罚?刑罚分为哪两大类?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3、有人说:“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七、课堂检测:1.选择:(1).2006年5月8日,一名青年闯入河南巩义市一幼儿园,故意纵火,造成2名儿童死亡,一名老师和14名儿童受伤。

案发后,该青年被依法判处死刑。

由此可见,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A.违反了刑法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应受刑罚处罚D.违反法律(2).犯罪是违法行为的一种,下列关于犯罪的基本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社会危害性,违反了法律,应受到一定的处罚B. 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民法,应依法受刑罚处罚C. 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行政许可法,应厌烦受到制裁D.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法律,应依法受刑罚处罚(3).某县公安局接到一商店被盗的报案后不及时出警,导致盗贼携赃款逃脱,该店将县公安局告到人们法院,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县公安局赔偿该店经济损失1万多元,该县公安局的行为属于()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C.形事违法行为 D.严重的犯罪行为(4).某出租车司机赵某拾到乘客落在车里的皮包,内有现金、证件、票据,乘客很快找到他,他声称只归还现金、证件、票据,皮包归自己所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第二框题的教学:
展开教学:
一、“谁都不能违法”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那么,什么是违法哪?
2、学生探究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2)学生讨论并填写P93页的表格:
根据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书,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并把它们钩划下来。

3、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

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

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4、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

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
二、“犯罪必受惩罚”
1、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4)学生讨论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格: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2、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3、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拾金而昧违法吗?
教师归纳小结:拾金而昧已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根据《刑法》:将他人遗忘物或埋葬物非法侵占拒不交出属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

可见,法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据社会情况将道德认可为法律或制定新法律。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