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瓷—中国古瓷遗失的历史
稀有陶瓷品种绞胎瓷
稀有陶瓷品种绞胎瓷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艺复杂,制作难度⼤,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程度上受到限制。
是中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的发明创造的,是古代陶瓷众多品种中最为奇特的品种之⼀。
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的瓷⼟揉和在⼀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层透明釉,烧制⽽成。
由于泥坯绞揉⽅式不同,纹理变化亦⽆穷。
能绞出⽊纹、鸟⽻纹、云纹、流⽔纹,有的如⽼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根据考古资料以及专家分析研究,绞胎⼯艺最早产于唐代,⾄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近消失。
焦作,因“焦家作坊”⽽得名,与陶瓷业的关系甚为密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
⽽修武⼜是黄帝所封陶正(主管制陶之官职)宁封⼦之诞⽣地,是我国陶瓷⽂化根源所在。
怀川⼤地,古属“三河”地区之“河内”,“九州”中央之“冀州”,太⾏⼭南之“⼭阳”,是黄帝统⼀中原、百族交汇融合、孕育中华⽂明的摇篮。
⾃古以来,我国陶瓷种类可谓洋洋⼤观,⼤凡陶瓷⼯艺,或⾊釉变化运⽤,或彩绘装饰、雕刻、镂空、捏制、圆塑,或由于⽕焰、⽕候、⽕温不同⽽发⽣釉料⾊彩之美妙变化,⼯艺体现尽达极致,各种造型种类不可胜数。
在诸类陶瓷中,有罕为⼈知的独特瓷种,其品位超群,堪为诸瓷之⾸,这就是始于我国唐代的、将仿犀⽪漆器⼯艺特点运⽤到瓷器制作中⽽形成的⼀个独特瓷种———绞胎瓷。
绞胎瓷由两种(或多种)不同颜⾊的瓷泥制胎,形成了不同⾊彩的纹饰图案,其⾊彩纹理使瓷质体现有着本质的不同,北⽅民间亦称之为“透花瓷”。
这种本质内外变化如⼀的特殊制瓷⼯艺发展到宋代时已达到相当⾼的⽔平。
北宋时,绞胎瓷在焦作当阳峪实现了⼤规模⽣产,其他地⽅也少量⽣产这种瓷器。
《中国⼯艺美术⼤辞典》记载:“当阳峪窑,宋代北⽅民间瓷窑。
窑址在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
”绞胎瓷釉⾊光润莹亮,装饰技法有刻花、半画半刻、填彩、三彩式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最具有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
千年一见的唐代绞釉瓷
千年一见的唐代绞釉瓷中国唐代绞胎瓷器,传世甚少,国内外公私博物馆藏品也了了无几,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稀见。
改革开放至今,就国内有影响的刊物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介绍性文章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大家对它的认识肤浅也就不足为怪。
近几年来,国内所有新出版的关于“中国陶瓷史”方面的著作在论述唐代陶瓷业时,都会不约而同的都写上两笔,简单介绍唐代绞胎瓷器,尽管着墨不多,显然学界都已经开始注意它,并且认识到了它的存在与价值。
回顾近十年来伦敦佳士德、苏富比的拍卖,几乎每场都有一两件绞胎瓷器,均为小碗小碟小罐,而其成交价格都在两三万英镑之间,可见国外市场对绞胎瓷器的认可与拥爱。
有专家说,绞胎瓷器全世界存世十余件;也有专家说存世三十几件。
由于作品的稀少,给研究带来许多障碍,以至于有些专家、行家一看到绞胎瓷器不加思索的就认为是赝品;有些藏家却片面认为其是宫廷御用传世甚少的陈饰瓷而夸大了对它的价值评估。
这两者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均不可取。
本人从喜爱、关注到收藏、学习、研究绞胎瓷器,对绞胎瓷器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与了解,其实它与唐三彩一样,就造型来讲有着众多的门类,如碗、盘、碟、杯、罐、壶、瓶、炉、枕、文房用具、动物玩具、乐器、马俑、驮俑、人俑以及其他动物俑等等;就釉色来讲有透明釉、白色釉、黄色釉、褐色釉、绿色釉、蓝色釉以及三彩釉等;就胎土来讲有白与黄、白与褐、黄与褐,再加上不同的相交方式,真是千姿百态,一物一样,各不相同,令人陶醉!唐代绞胎器,是唐代创烧的一种新工艺陶器。
对于唐代这种特有的陶瓷烧造技术,长期以来人们说法不一;又由于目前绞胎器的价格日益增高,而赝品的出现日益增多,所以鉴别它的真品与仿品,不仅成为市场所需,也成为提高人们鉴赏陶瓷艺术品的能力与水平之必要,它还对彰显我国古代窑工的无穷智慧与孜孜以求的奋进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唐绞胎器的由来据唐代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曾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人们取瘿木为材多花斑,制成各种器物,其纹理盘旋缠结,图案随意自然。
绞胎瓷的前生今世
2、绞胎品牌响彻唐宋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绞胎陶瓷最早出现在河南巩义窑,这种制造方法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金时期都有烧造,元以后渐趋没落。在唐代,生产绞胎陶瓷的窑口除了河南巩县窑外,还有山东淄博窑、陕西黄堡窑等,五代时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山西介休窑等,北宋到金代则有河南焦作当阳峪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浑源窑等。
这种制瓷工艺,可以做出几形纹、回形纹、团花纹、菱花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各种美丽的纹路,变幻无穷,具有非常明显的艺术特色。它往往与划线填彩、拼贴及镶嵌工艺一起使用,使制作出来的器物纹饰非常精美漂亮。
绞胎工艺最早出现于唐代。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受汉代漆器的木纹工艺影响而发展起来,另一种说法是受唐代金银器纹饰的影响而创造的。
唐代的绞胎陶瓷实用器非常多,形制主要以碗、盘、杯、钵、壶、砚、枕、罐等小件为主,其中可见使用磨痕,偶尔也有俑之类出现。
唐代绞胎陶瓷一般多使用单色釉,以黄釉较多,也有绿釉或单色釉中加彩的,但一般较少见。其中有一种细绞如头发丝般的绞胎器工艺非常精妙,可惜完整的难以见到。绞胎也有不上釉的,如常见的缍丸、绞胎砚等。
在唐至五代时期,巩县窑绞胎陶瓷就有裴家、杜家等著名制瓷作坊出现。宋金时期,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窑的绞胎也是名噪一时。当阳峪窑与唐代相比,胎土更细腻,温度更高,瓷化程度也更高。主要以白、黑两色胎土为主,施透明釉。当阳硲窑绞胎的纹饰主要以羽毛纹为主。做工与烧制都很精细,也是我国宋金陶瓷的一个杰出代表。
当阳峪绞胎瓷:穿越千年窑火而来
陶瓷鼻祖宁封子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无可代替的独家标志,正如绞胎瓷之于焦作。
焦作市修武县古称“宁邑”,是我国第一位制陶官、陶器发明者宁封子的故乡。
宁封子因创造发明陶器的烧制而被奉为我国陶瓷业的鼻祖。
传说,天地初开时,洪水泛滥,百姓们只好住在山上的洞穴里,需要每天下山取水。
他们用潮湿的泥土做成盆状器皿,用来盛水,然而这种器皿很不结实,极易碎裂。
有一次,宁封子在洞中烧烤野兽,他发现火坑底部的硬泥块十分结实坚硬,经过反复思索、多次实践,成功烧制出了结实坚硬、能够盛水盛物的器皿。
随着一批批陶器的成功烧制,宁封子成了当仁不让的制陶专家,被黄帝封为陶正(主管陶器烧制的官员)。
后来的一天,宁封子在窑中架火烧陶,他爬上窑顶去添柴,不料窑顶忽然坍塌,不幸葬身火海。
人们急忙跑出来,看见宁封子的影像随着烟气上升,于是大家都说宁封子火化后成仙了。
从此,宁封子便成了陶神,又称“宁封真人”,受到历代窑业供奉。
当阳峪窑创历史当阳峪窑是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极为精细的一处大规模窑场,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广义的当阳峪窑是指当阳峪窑及同处于太当阳峪绞胎瓷:穿越千年窑火而来绞胎瓷。
下面,我们就从绞胎瓷的主产地——焦作市当阳峪开始谈起。
当阳峪瓷窑遗址Inheritance传承19行山南麓、生产同类型制品的所有窑场,这些窑场以当阳峪窑为中心,装饰技法有刻花、半划半刻、填彩、三彩和绞胎等,其中以绞胎技法最具风格。
狭义的当阳峪窑又称修武窑,是宋代北方地区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位于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
据考证,此窑创烧于唐、五代时期,宋、金时达到鼎盛,与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瓷都”。
在当阳峪村的桥头,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碑后是一处残留的宋代窑址。
不远处是一座窑神庙,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一通。
碑上记载“时维当阳工巧,世利兹器。
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可见此地烧瓷历史之悠久、瓷器从业者之众多。
千年古窑当阳峪 表里如一绞胎瓷
千年古窑当阳峪表里如一绞胎瓷
作者:
来源:《科学之友》2021年第12期
柴战柱作品《硕果》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糅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
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復制,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被誉为“瓷中君子”。
绞胎瓷源于唐,兴于宋,千余年来在河南省焦作市境内世代相传,主要产自当阳峪窑群区域。
2014年,“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本期传承,记者寻访国家级传承人柴战柱,跟随他走进绞胎瓷的华美世界。
绞胎瓷的故里《当阳峪绞胎瓷古窑的消逝之谜》
没有人像你一样深爱着当阳峪的绞胎瓷,当它消逝800年后的今天,你仍身临其境般为如此众多遇难的卓越制瓷工匠们流泪哀伤......当阳峪古窑瓷消逝之谜如果说要寻找一种最能体现焦作文明史的物质载体,那么就当阳峪古瓷莫属了---河南犹然。
描写一种文明的内涵及其深度,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尺度,但总离不开“技术”和“艺术”,当你亲眼目睹同了这块土地生活过的先人当阳峪制瓷工匠们精湛的制瓷技术,神奇的艺术表现方式,也许你就知道什么是真真正正的历史“文明”。
神秘的当阳峪位于中原河南西北部的焦作,是一座继新中国建立后而诞生的工业城市,随着辖区国家风景保护区云台山旅游业的兴起,焦作也似一位待字闺中妩媚清秀的妙龄少女,渐渐地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
云台山也被称为河南人民的后花园,然尔就在这座花园城市的后花园--缝山公园的东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子里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
站在缝山公园的山顶东北望去,当阳峪村尽收眼底,与许许多多的北方山村一样,当阳峪静谧而又祥和。
偶然可以听到的几声犬吠与鸟儿的叽啾。
整个村子北高南低人家不过百户,然尔就在这块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土地上,历史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难解之谜。
绞胎瓷之谜在林林种种的当阳峪古瓷中有一种瓷被中国古瓷专家及收藏者誉为古瓷中的“奇葩”。
那就是“绞胎瓷”。
绞胎瓷也有人叫“搅胎瓷”,当地百姓叫“花馍瓷”,白黑相间或白褐相间、挂着透明釉或绿釉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瓷种。
其纹路变化万千内外一致。
有自然纹与规整纹两类;自然纹如流水潺潺,似祥云驾瑞,如群岚叠翠,若大漠孤烟......很有中国画泼墨的精韵。
神秘端庄。
规整纹更是贴近人们的生活有羽毛纹、草编纹、花卉纹、麦穗纹、旋涡纹、放射纹等精美绝伦朴素典雅。
绞胎瓷目前国家故宫博物馆仅存60余件,保存完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难怪收藏圈的朋友讲:“古玩市场古瓷残片可以卖钱的很少,而当阳峪绞胎残片小的可以卖五六拾元,稍大一点就成百上千”。
上世纪80年代修武县就有人在仿,虽不尽如人意但个别器形已经出现在去年的河南文物拍卖会上了!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能在坯胎上做文章的除去雕刻,便是景德镇的青花和醴陵的釉下彩绘。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PPT课件
《万众一心》 杨峡
4、心脏的造型,如意龙的盖钮,以及菊花纹设计,这 些有什么深远的寓意呢?
心脏造型:奉献爱心 龙钮造型:万众一心抗震 救灾的精神 菊花纹:勇敢面对困难的 坚强意志。
活动四:传承与创新
小组探究:绞胎新彩瓷有什么创新之处呢?(1分钟)
试卷下载: . /shiti/
教案下载: . /jiaoan/
ppt论坛: . .cn
ppt 课件: . /kejian/
语文课件: . /kejian/yuwen/ 数学课件: . /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 . /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 . /kejian/meishu/
《万众一心》 杨峡
《万众一心》 杨峡
1、这件作品整体造型像什么?上盖选用了怎样的造型?
整体造型:心脏 上盖造型:中华如意龙钮
《万众一心》 杨峡
2、这件作品采用了什么纹饰?
纹饰:菊花纹
《万众一心》 杨峡
3、什么是釉?这件作品采用的是透明釉还是不透明釉?
釉,是覆在陶瓷胎骨上 的透明或半透明、无色或 有色的玻璃质薄层。
1、教师示范。 工具准备:白茶壶、毛笔、陶瓷颜料。
ppt模板: . /moban/
ppt素材: . /sucai/
ppt背景: . /beijing/
ppt图表: . /tubiao/
ppt下载: . /xiazai/
ppt教程: . /powerpoint/
资料下载: . /ziliao/
范文下载: . /fanwen/
标题一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
-.
学习目标
试论绞胎陶瓷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绞胎陶瓷的传承与发展绞胎陶瓷作为独特的陶瓷类型,始于唐代,是一种特殊的陶瓷制作工艺。
绞胎陶瓷文化生根于儒家文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展。
其纹样大多取材于自然,木纹石纹花鸟纹样皆表达了对自然的追求。
绞胎陶瓷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时代的变迁中为绞胎陶瓷提供文化支撑,而绞胎瓷独特的艺术语言给予艺术创作无限的可能。
关键字:发展;技术美;材料美一、绞胎陶瓷的发展历史传统绞胎瓷最早出现在河南巩义窑,绞胎瓷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金时期都有出产器具,元代以后逐渐没落失传。
在唐代,生产绞胎陶瓷的窑口不仅有河南巩县窑,还有山东淄博窑、陕西黄堡窑等,五代时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山西介休窑等,北宋直到金代则有河南焦作当阳峪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浑源窑等。
当阳峪窑是宋代著名的民间窑,以精妙绝伦的绞胎瓷而闻名于世。
当阳峪窑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当阳峪村,当阳峪隶属焦作市,北依太行山,与山西晋城接壤。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绞胎瓷之都”。
修武县矿产资源丰富,已经勘探出煤、铁矿、高岭土、耐火黏土等20多种材料。
制瓷原料是太行山特有的矸石,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当阳峪绞胎瓷如此优秀的重要原因。
七十年代后,经过众多陶瓷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终于重新掌握部分绞胎技术,我们从考古发现的瓷器中不难看出绞胎瓷昔日的魅力。
二、绞胎陶瓷技术美的体现制作绞胎瓷工艺十分复杂,称得上是陶瓷中难度最大、失败率最高、工艺最烦琐的种类之一。
从泥土到成型再到烧制有30多个步骤,装饰图案也十分多样,值得我们研究。
(一)制作方法“绞”顾名思义,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泥料按照设想的花纹绞和或缠绕在一起,形成新的泥料。
成型过程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方法是拉胚成型,将绞好的泥料放在拉胚机器上直接拉制成型。
此方法制作的绞胎瓷开裂的几率略小,形成云气状花纹。
第二种方法是印坯、拼贴这类方法。
这种方法在制作泥料的时候,将不同的泥料按照设想的花纹拼贴在一起,切片或擀制成泥片,此时泥片上会形成排列整齐的花纹,再将泥片印坯拼贴或者在坯体表面贴片成型。
当阳峪绞胎瓷概述
当阳峪绞胎瓷概述绞胎瓷是宋、金、元时期焦作当阳峪等窑场烧制成功的。
焦作当阳峪窑继承和发展了唐代巩县窑的绞胎工艺传统,将这一技术发展到了极致,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质的突变。
绞胎瓷由高温烧成,胎质细密坚硬、釉色油润光亮,不吸水,是真正符合现代瓷标准的绞胎瓷。
它一出现就迅速的蓬勃发展起来,并向四周邻近地区传播开去。
绞胎瓷是焦作地区当阳峪窑群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成功之作,是独树一帜的杰出作品,焦作当阳峪窑群以善烧精美的绞胎瓷而闻名天下,倍受人们关注,为中国陶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中国陶瓷百花园增加了一个新品种。
一、焦作当阳峪窑绞胎瓷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绞胎瓷焦作人称为透花瓷,纹由胎生、胎中求变、表里如一,一瓷一面,人工制作、变化无穷、工艺性强、装饰丰富。
其制作方法是用黑白或棕白等多种颜色的胎泥,相互交替迭摞、揉和、折迭、盘卷、切刮等特殊技法,再手工拉坯、模压成型或粘贴、镶嵌、拼接成型。
这样胎体上就出现两种以上多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外施以晶莹如玉的透明釉或黄釉、绿釉、棕红釉、孔雀兰釉,三彩复色釉等,再入窑高温烧成。
将繁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
绞胎工艺是焦作当阳峪窑群特殊的经典之作,羽毛纹对称整齐,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
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
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的效果构成了绞胎瓷的特有韵律,巧夺天工。
绞胎瓷也是火的艺术,经高温瓷化表现出的似山似水、似人物百态、似祥兽吉瑞,更似山花烂漫。
我收藏的一件当阳峪窑绞胎平底盏,系1996年窑址砖瓦厂推土机推出,其瓷化程度很高,质地细腻,制作精细,胎薄坚硬,胎体为黑白两色绞成,纹理横竖交织,是北宋当阳峪窑的精品,故宫博物院和焦作市博物馆收藏的一种当阳峪窑绞胎小罐,高9cm ,口径3.6cm,底径5.1cm。
罐体由上下两节对接拼成,色调为褐白相间,施透明釉,是当阳峪窑绞胎瓷的典型制品。
苏东坡送绞胎瓷器的诗句
苏东坡送绞胎瓷器的诗句(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苏东坡和绞胎瓷器2.苏东坡的诗句及其背景3.绞胎瓷器的历史和特点4.苏东坡对绞胎瓷器的赞美及其影响5.结论:苏东坡与绞胎瓷器的紧密联系正文1.引言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匠。
绞胎瓷器,又称瓷胎画,是中国瓷器的一种,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
在瓷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绞胎瓷器堪称一颗璀璨的明珠。
2.苏东坡的诗句及其背景苏东坡曾为一件绞胎瓷器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定州白磁赋此诗,绣口锦心真可思。
绞胎瓷上花纹奇,翰墨瓷间两难敌。
”这首诗表达了苏东坡对绞胎瓷器的高度赞美,将其视为珍品。
3.绞胎瓷器的历史和特点绞胎瓷器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其制作工艺独特,采用多种颜色的瓷土相互绞合,形成自然的纹理和色彩。
绞胎瓷器因其纹理美观、色泽鲜艳、质地坚硬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宋代,绞胎瓷器成为宫廷贡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4.苏东坡对绞胎瓷器的赞美及其影响苏东坡对绞胎瓷器的赞美,使得这种瓷器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在他的影响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绞胎瓷器,推动了绞胎瓷器的发展。
同时,苏东坡的诗句也成为了绞胎瓷器的一种文化符号,使得这种瓷器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5.结论苏东坡与绞胎瓷器的紧密联系,体现了文化艺术与生活实践的完美结合。
正是因为有了苏东坡的赞美诗句,绞胎瓷器的艺术价值才得以被更多人所认识。
而绞胎瓷器本身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对苏东坡的文学才华有了更深的理解。
物道丨绞胎瓷器,诸瓷之首,唐人的神来之笔
物道丨绞胎瓷器,诸瓷之首,唐人的神来之笔在我国古代陶瓷烧造史上,唐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此时期陶瓷烧造技术和工艺都有很大的发展,南北方各地窑口创烧了许多新品种,其中最著名的有河南洛阳及陕西的唐三彩、鲁山窑的花斑釉瓷、巩县窑的绞胎器。
绞胎瓷,也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创烧于唐代,制作时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糅合在一起,然后相互绞合,拉坏制作成形,施透明釉后入窑烧制而成,烧成后呈现的色彩和纹理是胎土形成的。
唐代慧琳和尚《一切经音义》释绞曰:“绞饰上,交效反,《考声》云:‘绞,谓缯黑黄间色也’。
”指出所谓绞,就是丝绸上的“黑黄间色”。
从实物看,不少绞胎器的色彩效果确实如此。
不同的瓷土,色彩惊艳纷呈,不同的绞揉方式,纹理千变万化。
绞出的纹理有水绞、云纹、流水纹、鸟羽纹等多种多样,形成的意境也能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有的如层峦叠嶂,起伏不定,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构思奇巧,浑然天成,极具审美情趣。
烧成绞胎瓷,既要掌握好干涅度,又要掌握好热膨胀系数,工艺要求和技术水平远远地超过同时期的其它瓷器,在当时来说,是高技术产品。
这种深入胎骨的彩绘,突破了青白两色的束缚,极大地体现了唐人的艺术眼光和创造精神。
绞胎陶瓷创烧于唐代,已被许多唐墓出土实物所证实。
然而具体是在唐代什么时期烧造、什么时期结束,目前仍无统一说法。
现在普通百姓都知道唐三彩,似乎家喻户晓,但对绞胎器确知之甚少,缘于难见其真容。
现在看来大部分唐三彩为殉葬品,而绞胎器为贵族日用品,因此更难传世。
唐代绞胎标本的窑址现已验证的有河南巩县窑、陕西黄堡窑、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窑,山西浑源窑。
其中巩县黄冶窑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大,品种多,更以其烧造历史早。
唐代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岭土作胎,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白中带粉红,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三种色调,以黄釉居多,三彩釉最少,主要形状有圆角长方枕、倭角长方枕、三彩釉长方枕。
关于绞胎的由来,据唐代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人取多花斑的瘿木为材,制成各种器物,其纹理盘旋缠结,图案随意自然。
绞胎瓷简介
绞胎瓷又称绞泥瓷、透花瓷,焦作地区百姓还叫它花馍瓷。
这种陶瓷的制作,始于唐,盛于北宋,南宋时开始衰落,到元代已经一蹶不振。
在唐代,以河南巩义窑(主烧唐三彩)最为突出;在北宋时,全国各地有许多窑口生产过绞胎瓷,其中,以河南休武当阳峪窑最为著名。
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利用两种色泽或以上的瓷泥依次叠合,经拧扭、绞揉成团,拉坯成型,修胎,上透明或铜绿或酱黄面釉后烧成。
这种瓷器的表面呈现木理纹、羽毛纹、草编纹、花卉纹、麦穗纹、漩涡纹、放射纹等形态。
纹样具有自然、质朴、灵动的特点,有行云流水那样的感觉。
绞胎瓷还有一个特点是纹样难以重复,几乎每件瓷器都是艺术孤品。
绞胎瓷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的一个特殊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造型、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据统计,目前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的绞胎古瓷仅有60余件,主要收藏于日本、英国的博物馆。
其中极大多数是器皿。
只有一件是绞胎瓷塑。
《中国陶瓷史》记载,该瓷塑为1972年陕西省乾县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骑马俑,人马都是绞胎。
由于较大的绞胎瓷极难制作,此瓷塑高仅仅二十多厘米。
据报道,绞胎瓷制造技术失传千年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人们已经重新掌握了烧制这一瓷种的技术,创烧出了美丽的现代绞胎瓷。
我一向重视中国瓷器的这一特殊品种,在十多年时间里收集到了三件绞胎古瓷,其中,一件是北宋绞胎瓷枕,一件是西夏绞胎瓷卧式扁壶,一件是绞胎唐三彩骑马胡人俑瓷塑。
这件扁壶称其为西夏绞胎瓷,是因为本世纪初有关部门在宁夏境内考察秦长城时,也发现了一个造型相同,尺寸相近的绞胎瓷扁壶,考古部门认定为西夏军队用品。
这个壶黑白两色,造型奇特,瓶口处于水平位置,高9、直径13.5、口沿直径4、通径0.5、足径5厘米。
足圈及绞丝纹边圈上有明显的腐蚀现象,足显其年代的久远。
这种壶通径很小,流出速度很慢,估计是一种便携式酒壶。
北宋绞胎瓷枕特征明显。
它长16.5、宽10.5、高9.9厘米。
元宝形,体轻,黑白两色,两侧有四个小通气孔。
厚土生花:绞胎瓷的风雅颂
厚土生花:绞胎瓷的风雅颂作者:***来源:《中华手工》2020年第05期我站在一块石碑前,碑刻的篆书文字是“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此碑立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是中国现存记录古代窑业生产情况的三大窑神碑之一,“时惟当阳工巧,世利兹器,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口”,上面记载的是属于当阳峪窑的黄金时代。
该窑始烧于唐末五代,元代走向衰落,北宋后期和金代曾是它的鼎盛期,是北方规模较大的民间窑厂。
我所在的位置是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
长久以来,当阳峪窑淹没于历史尘土中,1933年瑞典人卡尔·贝克和英国人司瓦洛在当阳峪村无意间发现了散落的古窑址,跟随卡尔·贝克的发现,20世纪40年代,日本古陶瓷学者小山富士夫来到河南焦作考察宋代古窑遗址,他被当阳峪深深吸引,撰写《北宋修武窑》(即指焦作修武当阳峪窑)一文,文中提及:“修武窑是被人遗忘的窑,在北宋没有像修武窑那样风格富有变化、纹样优秀、色彩丰富的窑。
”1951年,故宫博物馆的文史专家陈万里,1963年,古陶瓷专家叶喆民、冯先銘前后前往修武做窑址调查,窑业遗址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渐次展露于世人眼前。
作为当阳峪窑最具特色的陶瓷种类之一,绞胎瓷于唐代工匠手中诞生,被誉为唐代陶瓷装饰手法的三大突破之一,另两项为:唐三彩和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工艺。
它最初作为观赏器和随葬器物出现,北宋时期逐渐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俗地理解,绞胎瓷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料相互糅合,形成两色或多色交替变化的纹理,其纹理表里一致。
在修武人口里,绞胎瓷有一个更为民间喜庆的名字——“透花瓷”,它是从泥土里生出的花,是修武土生土长的“艺”。
陶瓷伴随着泥、水、火的协奏,从人类文明史中诞生的那刻起,就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保持着与时代同步前行、模仿和借鉴其他工艺所长是它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重要动力。
关于绞胎瓷的由来,尚没有确实的历史典籍記载,除了揣测古代陶工向西域琉璃器、犀皮漆器工艺学习外,我想也有理由大胆推测它的雏形诞生于某次劳作过程,两种不同颜色的泥块无意相混,陶工们受陶瓷烧结后形成的趣味肌理启发,从而在不断尝试、摸索中诞生了绞胎这种技法。
从一件唐代巩县窑绞胎陶瓷枕谈起
从一件唐代巩县窑绞胎陶瓷枕谈起作者:田海燕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6期摘要:绞胎陶瓷诞生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元代以后逐渐消亡。
绞胎陶瓷是古代先民的智慧创举和创新求变的稀世珍宝,它以精妙的构思,神秘独特的造型语言、纹饰语境和釉饰装饰的美学特征融为一体,美轮美奂,惊艳世人,成为古代王公贵族们享用的奢侈品。
绞胎陶瓷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名贵作品,“表里如一、内外通透、一瓷一品、不可复制”,拥有宝石的质感,变化无穷的纹理,古朴、高雅、名贵的气质,新颖、美观、柔和的审美,凝聚着世人的思想、情趣,充分体现了绞胎陶瓷手工艺的技术特色、文化品格、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绞胎陶瓷;创烧与流变;制作工艺;审美文化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6.0350 前言淮南市博物馆收藏一件唐代巩县窑绞胎陶瓷枕,长方体,长13.8厘米,宽10.4厘米,高7.6厘米①。
枕头上贴有绞胎花纹,仅底部未有贴花、施釉。
绞胎枕苍秀简逸、小巧玲珑,古朴典雅,鬼斧神工,惹人喜爱。
浮云流水、云蒸霞蔚、方折俊丽的回纹绞胎贴花,变幻无穷,自然天成,伴随着纹理变化的节奏与韵律,一种流动的美悄无声息地溢满整个空间,魅力四射,在视觉上给观者强烈的冲击。
在南青北白的陶瓷世界里,还有一种与生俱来、惊艳世人的美器—绞胎陶瓷。
它与“夺得千峰翠色来”的青釉之青、“君家白碗胜霜雪”的白釉之白相比,有着“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高雅之美,其与生俱来的五颜六色,更显得雍容华贵。
绞胎陶瓷与唐三彩、长沙窑釉下彩是唐代装饰工艺中的佼佼者,在大唐帝国出现的新鲜事物。
绞胎陶瓷是瓷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的标志,引领着唐代瓷器走向新生领域,这在唐代以前从未有出现过。
宋代达到鼎盛,靖康之变后失传。
绞胎陶瓷还有别的美称,如绞泥、彩胎、搅胎瓷、透花瓷。
绞胎陶瓷一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糅合在一起,白褐两种色调的瓷土比较常见,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始于唐,靖康之变后失传的奢侈瓷绞胎瓷
始于唐,靖康之变后失传的奢侈瓷绞胎瓷唐代的瓷器除了已经形成的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瓷窑系统还有一类千变万化的瓷器,说到瓷器,为人称道的多是五大名瓷及青花五彩,而有一种瓷器,因其特殊的纹理在瓷器史中独有一席之地。
这就是绞胎瓷。
绞胎陶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
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的河南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生产绞胎的窑口又大都集中在中原大地河南省。
其中规摸最大、技术水平最高当属河南的巩县窑。
巩县窑是一九五六年发现的,窑址位于巩县的小黄冶、铁匠炉村,白沙河乡等地。
以烧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陶器和绞胎瓷器。
后来在此窑又发现了青花瓷器残片,使我国青花瓷器的烧制年代从元提到了唐,可见此窑在唐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唐代巩县窑到长安交通十分方便,两三里外即是洛河,陶瓷用船运输可达洛阳,溯黄河入渭直抵长安。
向朝廷进贡瓷器说明巩县窑瓷器烧制的水平,因为生产贡瓷,反过来也促进了巩县窑瓷器烧造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
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胎陶瓷制作技术是当阳峪独特的工艺技术之一,当阳峪的绞胎瓷,最早出现在唐代,那时的绞胎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
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
到了北宋时期,当阳峪的绞胎技术已十分成熟了,绞胎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工艺更趋成熟,瓷胎的白度有了很大提高,纹路技术也更加完美,而且表里如一。
有席编纹、麦穗纹、羽毛纹、回转纹、木旋纹、流沙纹约十多种纹理的变化。
绞胎是陶瓷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将形式美在瓷胎装饰方面推向极至.它利用陶瓷颜色的色彩,通过了作者的精心构思,进行揉合、排列和白泥或其它色泥,继成的纹理或图案,出现的亦真亦幻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赏心悦目。
千古一绝的陶艺奇葩——宋代绞胎陶瓷
所谤绞 胎器 . 指用两 种不同颤 色的陶 土 , 要是白 是 主 黄 , 层醒压 .再如拧 麻花一样 . 分 变成 自中青褐 , 或 胎料 然后 再拉 胚成 型 ,或挺 压成 型 , 切 片粘贴 或
绞 眙鞠瓷器 皿的生 产工艺既 复杂 、难度叉很 大 。 以产量极 少 。 所
基 同分享这— 古代艺 术珍品 。多—份对 我国传 统古文化 的了解 , 认识 与热爱 。
l 0
能 传到今 夭的制 品 . 更是 凰毛精 有了 , 当时的 贵族才能 事用 属
嵌 . 生产的蛙 胎器呈 现各种毁 饰图案 ,最后罩 上一 使 制而成 。蛀眙器 的纹饰 主要有 :木纹 、云纹 、 毛纹 羽
把 玩的器物 当下 人们对唐 三彩器 并不糟生 , 然而 对同是产 于鹰 f 的绞胎器 ,知之 甚少 。 然近年 来 . t 虽 有少 数学者 列铰胎 器的发 明 .生产技 术 产 地婷州 i 7调研 .但是实 物资抖 的缺乏 .制约
酯 。
一
制作绞 胎纹饰 的技艺酴 难度高 之外 .冶烧 的 温度把 口
常 。二种不同 色土的胎 泥 . 台矿物质 不同 .冶烧时 所
现案 ,窑温越 高 . 裂现象越 厉害 。绞眙嚣难 见大 髂 分 分高的 器皿 ,都要由 三层绞制 好的胎 树经接胳 而成 就增自 —份冶 烧崩裂的 风险 姐此既 需要拼接 .叉不 B 崩裂 ,还要使 呈现出的 美丽纹 饰 因拼 接而散 乱 可 器者是 过五 *斩穴将 。,在烈焰 中艰难 诞生的 。 B
鬼 斧神工 。如此精 姜鲍伦的 束代羽 毛纹口 .它历经 千
● ■一
过 绞胎 瓷因 为 它袤 里如 一 .被称 为 瓷 中君 子 .旦因 为 每一 件绞 胎证 的纹 饰 尽 相 同 ,而 被 诠 释 为 君 子 和 而 不
古瓷瑰宝--绞釉瓷(宋金元明)
古瓷瑰宝--绞釉瓷(宋金元明)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绞胎、绞釉陶瓷器概述绞胎、绞釉陶瓷器概述我国唐代始见一种特殊的陶瓷装饰工艺——绞胎,又称“搅胎”。
唐代慧琳和尚《一切经音义》释绞曰:“绞饰上,交效反,《考声》云:'绞,谓缯黑黄间色也’。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32《佛说观音无量寿佛经》1290页。
)指出所谓绞,就是丝绸上的“黑黄间色”。
从实物看,不少绞胎器的色彩效果确实如此。
尽管尚难查考绞胎命名的时代,但这样的命名深合唐人本意(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144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
何谓“绞胎”?就是利用不同色调的胎土料,分别制成坯泥,并把不同色调的坯泥擀成板块,相互叠合,再进行特定的绞揉、切片、拼接、贴合、挤压,制作成型,器胎上便呈现出不同色调相间,盘旋蹙结的纹理。
西方学者称为“大理石纹陶瓷器”,有的认为其造型纹饰仿自瘿木枕。
用黄褐、白色瓷土相间绞成的泥片造型烧成后便出现了“遍地皆花,如织锦,然多圆纹,浓淡可挹”的绞胎陶器。
也有人认为是模仿漆器中的犀毗工艺。
犀毗,亦称“犀皮”,是古代一种暗色漆器。
明·黄成《髹饰录》曰:“犀皮或作西皮或犀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般,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
”也有认为是仿自玻璃制品。
李仲谋支持“玻璃器”说,并从玻璃与陶瓷同属硅酸制品的共性论证了绞胎器并非玻璃器的简单仿制,只是借鉴了玻璃工艺的独特陶瓷品种。
这种独特纹理的构思设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应该是受到多方面的启发,包括纹样、工艺、材质等综合而成。
因为大唐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元文化体系,其包容性很强而又善于汲取不同地域和意识形态的文化。
绞胎中既有三彩绞胎纹,也有大理石纹、树木纹及团花、蝶形、菱形等图案。
金元绞釉彩绘钵式碗因绞胎工艺繁琐复杂,聪明的古代陶工一直在思考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来体现其天然纹理的绞胎效果,以至出现了半绞胎、绞胎贴面等省时节料的改进方法。
经五代、北宋绞胎工艺及烧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金代出现了胎表“绞胎纹”的类似“绞胎”器,它既有绞胎器的天然纹理,而又别于绞胎器的传统纹理,更细腻而自然。
绞胎艺术瓷
绞胎艺术瓷
佚名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古之山阳城,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焦作,是唐宋时期负有盛名的瓷都之一,当阳峪宋代瓷窑遗址现存有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候百灵翁之庙记碑》,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业繁荣的盛况,特别是焦作当阳峪窑系用绞胎、绞釉、剔花技法装饰的瓷器,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界。
宋“靖康之变”烧制中断,绞胎瓷技艺失传。
目前,因内外博物馆中当阳峪绞胎瓷器存世量仅60余件,现焦作当阳峪宋代古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页数】2页(P102-1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3
【相关文献】
1.觅绝艺续绞胎——山西孟家井窑绞胎瓷初考 [J], 申宝艺;赵景海
2.浅谈古代绞胎瓷与"绞釉"瓷 [J], 王浩
3.焦作绞胎瓷:创新之火传承不息——访绞胎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创承人、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 [J], 张新宇
4.北宋当阳峪绞胎瓷的艺术特色 [J], 郑文静;张垒
5.表里如一真君子千年传承绞胎瓷-访当阳峪绞胎瓷开拓者柴战柱 [J], 屈梦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绞胎瓷在北宋时生产时间较短,产量很低,技术难度大,又快速的绝迹,所以存世极少,市场极为罕见,在中外博物馆中收藏品不足60件。因此绞胎瓷产品极具收藏价值。虽然目前还有绞胎瓷存世,但绞胎瓷的工艺却再也无法得知了!
专家推断,1110年-1125年正是北宋战乱时期,社会动荡,治安混乱,当时的宋朝北有金兵来犯,南有方腊作乱,官兵已顾不上保护地方,于是便产生了许多地方武装。此时的当阳峪一带的窑主,凭籍制瓷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成瓷销往全国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基业,相传鼎盛时期当阳峪窑业,曾一度产生360位员外,财力可想而知。传说窑主们为了看家护院,防备金兵与来自山中盗匪的骚扰,豢养了大量的家兵。也许是树大招风,也许是窑主们与当时的县衙发生某些摩擦,当阳峪窑区竟被诬陷为“叛军”基地,按当时大宋律令被处以谋反罪将“诛三族”,连同窖里上万名制瓷工匠全部被划为叛军。结果就是超技艺的窖工连同着绞胎瓷的制作技巧被扼杀在血泊中,从此与世隔绝。
古玩市场上古瓷残片可以卖钱的很少,但有一种例外,它就是绞胎瓷。当阳峪绞胎残片小的可以卖五六拾元,稍大一点就成百上千,由此可见绞胎瓷的珍贵。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唐代诞生兴盛于宋朝当阳峪窖的一种名贵的陶瓷品种,它是用红白两种泥料糅合在一起,拉坯形成,再入窑烧制而成。因绞胎艺术是在瓷器还未形成之前,将其创意图案已经设计存在于泥土之中。拉坯成形后的图案贯通于陶器的内外壁,工艺要求难度大,加上造型奇特精美,被中国古瓷专家及收藏者誉为古瓷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