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十字路口
继续教育公需课参考答案
深圳市 2018 秋继续教育公需课参考答案章节测试 ( 要求的通过率:70.0%)测试结果:通过率[83.0%]恭喜你!已经通过该章节测试第 1次测试1. 【多选题】美对华意识形态渗透,采用“两杆子、一独立”的策略。
“两杆子”是指 :A: 新闻自由B:军队国家化C:司法独立2.【判断题】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采取的就是“元批判”的方法。
所谓元批判,就是揭开意识形态的遮蔽,探究事情的本质。
对错3.【多选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 从国内情况看,多元社会思潮竞相发声B:从国际形势看,西方国家加大渗透力度C:从斗争领域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战场D:从争夺对象看,着力点放在青少年身上4.【多选题】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
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正确答案 :[A,B,C,D,E]A: 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C:艺术D:宗教E:哲学5.【多选题】意识形态为政党执政提供“合法性”依据。
这个“合法性”的标准有哪些?A: 意识形态的主导性B:政府治理的绩效性C:政治信仰的坚定性D: 社会公众的满意性6. 【多选题】从斗争领域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主战场,主要表现在:A:一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边界愈加模糊,意识形态舆情网上网下回流往返,境内境外倒灌呼应。
B:二是传播渠道以网络自媒体为主,多点扩散、进程加速,途径更为隐蔽。
C:三是境外资本加紧在新媒体领域“圈地”,带来新的舆论安全隐忧。
7.【多选题】意识形态为政党执政提供“合法性”依据。
这个“合法性”的标准有哪些?A: 意识形态的主导性B:政府治理的绩效性C:政治信仰的坚定性D: 社会公众的满意性。
8.【多选题】做好深圳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练好()()“两项基本功”,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A: 确保意识形态平稳有序B:舆论导向健康向上9. 【多选题】我们需大力加强四个方面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A: 思想辨别力B:理论创新力C:共识凝聚力D:话语支配力10.【单选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的要害就在于掌握群众,尤其是掌握青少年。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1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中国向何处去:近代中国的发展轨迹
中国向何处去: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总是处于不同的历史方位。
只有对这一历史方位有了正确地认识,才能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而实现人的自觉。
纵观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程,围绕“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主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大致经历了六大历史抉择。
一是鸦片战争后的警醒与困惑。
1840年,外夷小邦不列颠帝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的中华帝国的大门,同时也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随着列强的进一步入侵,昔日帝国的辉煌与当下战事的失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鲜明地刺激着每个中国人的神经。
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期,一些先进的仁人志士已经开眼看世界,开始以一种新奇、开放的眼光来思考这个问题。
林则徐早在虎门销烟之前就开始关注“夷务”,后来还编译了《四洲志》一书。
魏源的《海国图志》更是鲜明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不仅详尽介绍了世界其他各国之书,大大开阔了国人的眼界,而且突破了“夷夏大防”,可以说是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明确地回答。
19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以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一些清政府大员将魏源的主张付诸行动,开启了“洋务救国”的帷幕。
洋务运动坚持“中体西用”,即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主导地位,在器物层面大力发展西方近代科技和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但是其对当时世界大势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缺乏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决定了其不可能真正找到中国的出路。
其最后失败的结局,也和这种认识的不足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二是甲午中日海战之后的迷茫与探索。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
甲午海战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再次把中华民族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再次促使中国人思考“中国究竟要向何处去”这个问题。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松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离经叛道”
1、李贽的生平与性格
2、李贽的思想代表作: 李贽的思想代表作: 焚书》 藏书》 《焚书》、《藏书》 3、主要思想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 自有一人之用, 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 于孔子而后足也, 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 取足于孔子, 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 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答耿中丞》 答耿中丞》 《焚书·答耿中丞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离经叛道”
1、李贽的生平与性格
生平:求学→做官→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 离经叛道” 性格: “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 李贽(1527——1602)号卓吾, 李贽( )号卓吾, 福建泉州人。 福建泉州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 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 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青年时 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 做过二十多年小官, 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 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 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 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 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 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 的罪名迫害致死, 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 为禁书。 为禁书。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黄宗羲的 天下为主, 为客”
1、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生平: 生平
(公元1610—1695年),字 公元1610—1695年),字 1610 太冲, 梨洲先生, 太冲,号梨洲先生,浙江余 姚人。黄宗羲曾参加过 曾参加过抗清 姚人。黄宗羲曾参加过抗清 斗争。是明清之际伟大的启 斗争。是明清之际伟大的启 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 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 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的创立者。 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代表 明夷待访录》 作: 《明夷待访录》、《宋 元学案》 明儒学案》 元学案》和《明儒学案》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
主题复习——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部分(一)中国古代早期:商周时期1、政治:从禅让制到世袭制的转变,建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未实现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经济:井田制、青铜器铸造技术发达;工商食官。
3、思想:学在官府。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2、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首提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前221~220)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大一统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表现:1、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例如:货币官铸、盐铁酒官营、抑制富商、豪族;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盛行庄园经济。
3、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4、科技:以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的发展。
5、文艺:以汉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的发展。
6、对外: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魏晋南北朝1、政治:北方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至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经济重心;北魏实行均田制。
3、思想: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文化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而南移。
(三)隋唐时期(581~907)总体特征: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具体表现:1、政治: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完善;唐中期,重用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实行民族开放政策。
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本文纵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本课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浏览历史文献,筛选和收集相关史料,自己动手制作思想家的名片和手抄报。
指导学生在网上创设四位明末清初思想家虚拟纪念馆。
撰写解说词,收集相关人物图片。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材分析】必修Ⅲ专题一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学如何成为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史实及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色。
儒学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呈现出各自的时代性特征,从而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为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应有的重要贡献。
本课有五个子目,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君主专制和理学道统思想。
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专题一有所继承和批判,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超越。
专题一可与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形成中外思想的对比参照,对比明末清初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差异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3.学会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的史料,通过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再到探究历史和升华历史,引领学生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时,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拓宽思路,注意专题内、模块内及中外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参照。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主要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为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念。
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以增强国力,应对外敌侵略1。
2.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更加深重的民族危机
和政治危机,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维新派、革命派等思潮兴起,试图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拯救中国1。
3.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的压力,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社会主义,试图探索新的救国之路2。
4.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时期和社
会变革的压力,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思想和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2。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不同的思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思潮的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变革,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2。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考历史试卷1. 《天亡簋》铭文大意:武王来到管地,率领诸侯登太室山祭祀皇天上帝。
后下山,在宗庙遍祭先王。
文王德高闻于天帝,武王继承其大业,推翻商王朝,终止了商王祭天的权利。
武王还举行了祭社大礼。
天亡因护卫有功被赏赐爵橐礼器,(天亡)造簋铭文以颂扬王的休美。
这反映了西周()A.宗族因素影响政权稳定B.政权宗教色彩愈加浓厚C.王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2. 下图为1979年四川出土的一件石田塘模型。
一侧凿出两块水田,一块田里积有堆肥,另一块田里两个农夫正俯身劳作;另一侧凿出水塘,塘中置一小船,还有鳖、青蛙、田螺、莲蓬等,这就是汉代陂池稻田模型。
这反映当时()A.劳动者积极性空前高涨B.多种经营方式已经出现C.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D.铁犁牛耕得以广泛推广3. 武则天主持修定《姓氏录》,其基本标准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书成之后,“缙绅士大夫多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
这说明()A.武则天执政遭遇普遍抵制B.门阀世家与皇权分庭抗礼C.统治基础扩大的趋势明显D.士族的衰微并非一蹴而就4. 宋代的立法出现了一种新的体例“编敕”。
“敕”是皇帝发布的涉及国家管理的各种事项的指示、决定等文书。
“编敕”就是将皇帝的敕令进行分类编纂并且发布天下,对各级政府机关在未来的行政管理起到调整、协调的作用,是宋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敕”的出现()A.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促进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标志古代法律走向成熟5. 《皇清职贡图》是乾隆年间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的衣冠状貌,绘其图像,集结而成的古代大型民族志图册。
图册绘图三百种,以男女别幅,共计六百数,并有文字题记,简要说明其分布地区、历史沿革、服饰饮食、社会生产及向清政府贡赋数额。
这反映了清代()A.边疆治理有较大提升B.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C.开放包容的帝国形象D.“中华天下观”的最终形成6. 某外国学者在“新全球史”著作中,把晚清历史放在第六部分(如图所示)“革命、工业和帝国的时代”这个全球大背景下,标以“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历史节点,以“被围攻下的中华帝国”审视晚清社会,这种叙述方式有利于理解()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B.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源C.晚清改革失败的原因D.晚清政府衰败的表现7.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十多年间实施新政的约称,其涵盖的时间,通常指自1901年至1911年,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多方面。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趋势和方向在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因为它曾经是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古国,而后来却落后了。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国经历了许多颠簸和变革,不断试图迈向现代化。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这些趋势和方向的变迁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属于传统社会,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变化,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等。
这些事件逐渐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变化,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
其间,一些趋势和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资本主义在中国逐渐兴起。
随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内的失调,一些中国商人开始在经济上跟随西方,开始了新式商业的尝试,并逐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育改革在中国不断深化,引发拥护和反对的声音。
近代教育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
此外还有改革的思想在中国盛行,启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大拓展了民众的思维范围。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和一系列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195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农业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全面的改革。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首先,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重大的措施来吸引外资,加速了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使得中国商业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其中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智能化、高效性等因素也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的优化和发展。
最后,人口政策逐渐放宽。
虽然中国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当时的政策和现在的政策已经不同。
中国社会转型习题讲解
“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
•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
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 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的束 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的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 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 授她们适应社会的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 为宗旨。 • 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
•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
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够将“兴办铁路”放在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提出观点 兴办铁路的传入,不是在中外关系对等的情况下而发生,而是同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同时发生的。西方,一方面是先进物质文明的
代表,另一方面,又是中华民族的压迫者,这种矛盾,反映到李
• (1)地主(1分),1950年开始的土改到 1952年结束,(1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 农民土地所有制,(1分)地主阶级被消灭 。 • (2)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分)建立 一批现代骨干企业、能源基地和工业化原 料基地,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过 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改善了 旧工业不合理的布局。(任意两点2分)
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
汤化龙的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的冲突。
• 4、(1)变化:1952年我国工农业产值呈增长趋势,超过了原因:制定了正确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优 先发展重工业,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分) • 影响:一方面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分) • (2)“一五”建设模式即苏联模式,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生产资料的公 有制为特点; • “大跃进”模式强调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
曹昔舜:传统中国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
曹昔舜:传统中国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中国传统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有很大差距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传统中国社会到现代化究竟有多大差距,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走向现代社会,自五四以来都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西化论者多认为中国应该彻底的反传统,全面接收来自西方的价值观念,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民主精神并不相悖,应当挖掘、改造、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合理成分。
还有人像胡适先生的“整理国故”的主张。
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初衷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即国粹与国渣,去芜取菁,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再造文明”。
那么,一百年后我们应该对此持什么样的态度?传统中国为何必须进行现代化?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处于自然经济农业文明形态和帝制的翻来覆去,几千余年发展基本是一个模式,实事求是的讲,传统中国社会与现代文明交集少之又少,现代化要素几乎全部从西方引进。
所谓现代化过程,从本质上更准确的说是一个西化的过程。
如果对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重新审视会发现,从近代以来,中国在从物质到精神意志都在向西方学习,抬头而望呈现于我们眼前的科技、工业、城市、政治革命和民主宪政以及现代性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几乎全是西方人的发明创造。
无论在感情上多么难以接受,但中国人不能不承认被西方现代化文明“征服”的事实。
正如秦晖所讲:“现代化我们来说应该是常识了,它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一个是民主政治,这两点背后共同的东西就是社会的个人本位化,也就是从一个传统社会过渡到尊重公民个人权力和个性价值的社会。
”但是传统社会文化的心理因子中与现代要素如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有交集吗?传统文化如温良恭俭让,是较为原始社会状态下古人所提倡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后来更被教化成为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实事求是的讲,与这种准则更为匹配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其实诞生于春秋时代的诸多意识观念都具有较高的超前性,他们本质上是士人对于理想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畅想。
中国近代史判断题题库
上篇综述1、两千多年来,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T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T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仍然是封建经济。
F4、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直接原因在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T5、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T6、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帮助中国走出封建社会,发展资本主义。
F7、近代中国表面上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
T8、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F9、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F10、中国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F11、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产生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
T12、中国的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分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T13、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T14、革命和现代化是背道而驰的,两者无法相容。
F1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F第一章1、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T2、近代中国海关的行政权虽然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但它仍是中国抵制外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F3、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攫取经济利益,并有领土要求。
T4、外国人不仅仅在租界里享有领事裁判权。
T5、根据有关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有权在中国领土上驻兵。
T6、近代战争赔款直接破坏和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
T7、近代外国在中国的投资相当部分是利用战争赔款等方式掠自中国。
T8、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对中国铁路的控制来确立和扩大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T9、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是加速中国文明进程。
F10、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方式“是以华制华”。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67_真题无答案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67(总分64, 做题时间90分钟)1. 单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一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SSS_SINGLE_SELA 资本主义体系B 社会主义体系C 社会主义社会D 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体系2.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其中,“另起炉灶”所蕴含的核心是SSS_SINGLE_SELA 回收一切丧失了的国家利益,走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 政治上坚定地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团结在一起,同资本主义国家决然分开C 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后,再与西方国家建交D 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3.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SSS_SINGLE_SELA 解放区的公营经济B 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没收官僚资本D 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4.下列选项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的事件是SSS_SINGLE_SELA 土地改革B 没收官僚资本C 镇压反革命D “三反”“五反”运动5.下列选项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阶段是SSS_SINGLE_SELA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C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D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6.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SSS_SINGLE_SELA 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B 将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的问题C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D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7.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民经济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SSS_SINGLE_SELA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B 国营经济C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D 合作社经济8.在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彻底完成后,党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的必要性在于SSS_SINGLE_SELA 国际上,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B 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C 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党在创建时期就确立的奋斗目标D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9.建国初期,有人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通俗地概括为“一体两翼”。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上
第四,缺少改革专门机构 的统筹协调与有力 推进 。 03 2 0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把原 国家体改办同 国家计委合并组建 国家发改委,专司改革的机构 就不再有了。当时主张把体改办与国家计委合并 的一 个重要 根据 是 ,那 几年 由国家计委 提 出的 民 航、 电信等垄断行业分拆改组的改革方案 , 由于能 把 改革 和发展较 好地 结合起 来 ,在发展 中推进 改 革, 比较现 实可 行 , 实践 中被 采纳 并 初见 成 效 。 在
民富优先是奇谈怪论 ,是挑拨人 民群众同政府之 间的关系;有的学者还把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归咎 于民营经济发展过快 , 动摇 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等等。上述观点说明在学术界 中就深化改革还有 不同的看法 ,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改革的顺利
推进 。
成的经济体制是半市场 、半统制的过渡体制。于 是, 从这种体制建立之 日 , 起 就引人注 目地出现了 “ 既是最好 的时代 , 又是最坏 的时代” 两头 冒 的“ 尖” 的状况 。
从好 的方面 说 ,一个对 世界 市场开放 的市场 经济框架的初步建立 ,解放 了久为落后制度所束
缚 的生产力 , 促使上世纪 9 年代以来 中国经济实 0
现 了持续 的高 速增 长 。
然而另一方面 ,目 前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还 是很不完善的。 其主要表现是 : 国家部门仍然在资 源配置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 具体说来 , 表现在以下
社 科新论
当代社科视野2 1 年第 1 02 期
政府 自身改革的难度也很大。政府主导资源 配置对政府官员有很大好处 , 这个权力极难割舍 ,
中国近代史判断题
近代史纲要判断题1、新文化运动是新XX主义性质的运动。
(×)2、《天演论》的作者是陈独秀。
(×)3、新文化运动在宣传XX、科学的同时,提出必须反对封建的伦理道德。
(√)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于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
(√)5、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XX与富强。
(×)6、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新XX主义革命的开端。
(×)7、新文化运动因批判孔学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8、新文化运动对资本主义持完全接受态度。
(×)9、十月革命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XX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10、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旧XX主义革命的开端。
(×)1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XX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12、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从五四运动一开始就参加了这场革命运动。
(×)13、第一个在中国比较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作者和作品是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4、中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是。
(×)15、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16、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是梁启超。
(×)17、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二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18、在工人阶级政党产生以前,中国国民党及其前身在中国革命中起领导作用。
(√)19、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XX 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PPT精品课件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不包括( D )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
3、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B ) A、否定君主专制 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
C、限制君权
D、经世致用
4、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
是
D
()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如图,在△AOB和△DOC中
A
D
AO=DO(已知)
___A_B__=__D_C_____(已知) BO=CO(已知)
O
∴ △AOB≌△DOC(SSS) B
C
想一想
1、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试说
明理由。 A
D
解: △ABC≌△DCB 理由如下:
AB = CD
AC = DB
人物生平简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 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 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 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 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 苗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 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 失了。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 《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 鉴论》等。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不治民”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3、主张“工商皆本”
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实事求是,博学考据开考证学术之风,强 调切实考察,反对空谈。 立足现实,学以致用提高思想。
论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三个层次
论中国近代化过程的三个层次王翔所谓中国的近代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出现在西方,而且到十九世纪上半期,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和冲突中,展开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近代的历史进程。
在此,笔者不揣谫陋,试图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过程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各位同志。
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认为:一切文化,只要它是有活力的,就是传播的,包括纵向的延续和横向的交流。
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他位。
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
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
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近代史上,西风东渐,新旧激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古老中国的冲击日益广泛深入,迫使向来以世界中心自居,视异域异族为“蛮夷之邦”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面对现实,重视考虑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处理自己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既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惊醒了中国人民,人们震惊于鸦片战争失败的奇耻大辱,开始“睁眼看世界”,向外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文化面临着“开天辟地未有之奇变”。
一些先进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结果,首先注意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坚船利炮,新式机器和科学技术。
徘徊在传统与西化之间的中国近现代社会
徘徊在传统与西化之间的中国近现代社会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中,贯穿于这个历史时期的问题就是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
从“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州设置相关机构来了解西方的情况,通过这一个方式来学习外来文化,从而达到熟悉甚至抵御外敌的效果。
接下来的就是以地方实力派大臣主导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通过学习外来的器物为手段来达到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除此之外,在农民阶层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提出了第一份资本主义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三个阶段就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维新变法运动,简单的说就是用西方的制度层面的东西来改良似乎与时代不符合的落后的各方面制度。
接下来就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试图把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嫁接到旧中国。
成功的就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直接指导纲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在后来的改革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参照西方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经济建设。
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开放程度的加深,西方思想的对于中国国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机遇,我们和170年前的清王朝,在传统和西化的两个文化抉择。
在我看来,无论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似乎都是一种不错的文化模式。
在清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已经开始了关于经世致用的思潮,尽管这并不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是这可以就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修补来适应时代的变化。
其实早在清代初期就有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和实践的学术观点,还有以龚自珍为代表的士大夫观点同样具有这样的色彩。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现代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现代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现代化”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传统价值观进行批判,寻求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
他们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开始了一场探索现代化的运动。
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封建社会的束缚下,传统文化观念深深根植在人们的思想中。
传统观念强调儒家道德伦理,在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传统观念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中国战败后,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拿走了中国的领土和财富,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思想和生活方式,意识到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才能摆脱外国侵略。
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政治体制、科学技术、教育制度和法律体系。
他们积极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在中国学界、报刊和文艺界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
在这个时期,中国学者突出了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传统的观点,主张以理性和科学为导向。
他们主张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的压迫。
他们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妇女权益、劳工权益和民主政治等问题。
他们认为,中国必须实现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才能摆脱落后和弱小,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富强民主的国家。
在文化领域,五四运动前后,众多的文化活动和思想交流开始兴起。
新文化运动以彻底改革旧文化为目标,主张文化的民主与科学,革新文化教育制度,摧毁旧的礼教和封建教育,倡导西方科学和民主的价值观念。
在文艺方面,五四前后出现了一批新文化作品,以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传播现代思想,表达对传统的弃置和对现代生活的追求。
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化的探索和思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虽然这个时期的现代化观念形成尚属初级,但五四运动前后的思想变革,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突显出人文主义启蒙思潮,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重要的理论意义中国社会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十字路口,正是由于中国处在旧的的传统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 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冲突和转向。
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伦理以及科学文艺等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股反传统精神是明清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最具时代特色。
社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反传统精神,在政治
上主要体现为对君主专制的种种改革措施,以及超越传统文化的对君主专制的反省和批判力度;在经济上主张以工商皆本代替重农抑商;在文化上要求以“实学”
精神改进科举制。
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继承传统又蕴含变革的特殊历史
时期。
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反传统精神,冲击了当时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功利
主义思想得到认可和追捧,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文学审美趣味开
和实践意义,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明清之际反传统精神思潮的出现,与明代呈权强化和中央集权发展的政治背
景密切相关、明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东厂,西厂,锦衣卫,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上,明代的皇权得到了增强,明代建立后,开国皇帝朱元障极力加强君主专权的中央集权制,集立法,司法与行政大权于一身,造成了权的高度集中。
在朱元璋任命的四个宰相中,除徐达未尝专理省事而得善终外,其余三个宰相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再加上中书左丞杨宪,都先后被诛杀。
洪武十三年(1368)正月,朱元璋又大造胡惟庸案,受牵连者三万多人,并“遂定制,不置丞相,仿古六卿制,以政归六部,并著之《祖训》”君权与相权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就是在这种权利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的君主专制给之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生活弊端和危害,这些都促使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不断的反思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和危害。
明中后期虽然政治腐败黑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存,内忧外患。
但封建经济却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势头,国内市场区域性分工明显,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尤其是土布,丝绸、粮食的交易更是旺盛,并且交易覆盖面极其广泛。
据《主山县志》记载:“躬耕之家,仍纺棉织布,抱布易银,以输正赋,而买食米”。
农民种植棉花,进行香桑生产主要是为了出售,这使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农产品和手工产品商品化的比重越來越大,客观上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的市镇数量的不断增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发展。
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使得人们的士商观念发生了变化,重商意识逐渐觉醒,商人地
位曰渐改善,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学派,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也提出了不少有关工商业的改良措
施,向传统重士轻商,重农抑商等观念提出了挑战,为明清之际的反传统精神注
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
都在潜移默化中代上了市民阶层的印记,宋代形成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主旨的理学,在明代逐渐被尊为统治思
想,人们把“理”作为衡量是非和排斥异端邪说的标准。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伦
常秩序的“理”已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三纲五常”已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
行、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
西洋文明的传入促使明末掀起学习西学的热潮,推动了
家经世致用实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
以利马窦为代表的天主教耶稣会士,以科
技作为基督教传播的手段,把西方近代部分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引起了一部分幵
明士大夫学习西方科技的浪潮。
要深刻理解这股反传统精神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身上表现得尤为
突出的原因,就要求我们从这一批人的生活经历和行为中去找出共性。
从宏观上来看,他们都有亲身参与抗清斗争的经历,至死不仕清。
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
民族的复兴著述不缀。
这些思想家像所有明朝遗民一样带有深深的亡国之恨,并
且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抵抗清军斗争的洪流之中。
一、对君主专制思想的反省与批判
(-)专制制度造成利益和权力不平等。
首先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君主产生
的途径上揭露了其“私天下”的本质。
唐题认为君主的得天下并非上顺天意,下
合民心,而是充满着暴力,是一种强盗行径和自私行为。
和传统爱民、重民、恤民为旗帆的民本思想不同,明清思想家不再将社会安
定及生活温饱的希望寄托于“明君”身上,而是彻底否定了君主的特权,这样极
易产生一种异端思想——非君论和无神论。
(二)君主专制制度下人民生活贫困。
王夫之就君主无节制的挥霍和奢侈造
成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苦进行痛斥,明代朝廷“光禄寺岁费二十四万,……至
I厂德移太仓银一百一力.有奇为金花,以供游幸犒赐之用,凡四倍于岁供,而国遂
虚。
嘉靖初,新都总已于遗诏,未能复归太仓,以待新主之善政,因循一年,遂
转为醮坛之费,醮坛罢而御用承之,相沿以至于匮乏”。
"又指出“三代以下之弊
政,类曰强豪兼并,赁民以耕而役之,国取什一,而强豪取十五,为农民之苦。
三)专制君主实行愚民政策。
由于君主绝对的权威,使得大多数儒生自私
自利,处处迎合专制君主,思想上成为专制君主的附庸。
不仅如此,在君主专制
主义的沉重压抑下,人们形成了一种虚伪造作,苟且偷安的奴性。
二、对君主专制的改革措施
在明中后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势。
在内部,吏治腐败,赋税、)几重,臣官
专权,小农经济和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在外部,南傻北虎
问题严重,清兵崛起于关外,高迎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旋起旋伏。
最后以
清军入关,建立起全国统治为归宿。
二、反传统精神的局限性
(一)明清之际的反传统精神从民族危机的背景出发,对个人利益和近代科学缺
乏足够认识。
(二)明清之际的反传统精神与近代民主主义相比又有着很大的差距。
第一,民主权力的实现缺乏代议制议会的有效保障。
第二,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之间缺乏具体措施使之相互制约与平衡。
(三)缺少对西方先进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的吸收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