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主旨,试引争鸣——《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教学思路

合集下载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案2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案2

【内容标准】(1)列举洋务派为“求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4)知道詹天佑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1.简述洋务运动时间、代表人物、旗号、目的和措施。

(1)时间:l9世纪60—90年代(2)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3)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4)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5)措施:前期:学习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筹建新式陆海军,采用西方军队的训练方式操练;建立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后期:创办民用工业。

2.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军事工业:l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

(2)民用工业:李鸿章先后创办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3)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评价:进步性(积极作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价人才,对中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局限性(消极作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3.知道轮船、铁路、电报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①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经营沿海和内河的新式航运业。

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

、②1880年,开平煤矿为运送煤炭,修筑唐山至胥各庄铁路,次年竣工,全长11千米,中国开始拥有自己的铁路。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主题单元设计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主题单元设计

1.了解洋务运动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通过对洋务运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骞和科技精英詹天佑等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 史人物的能力。 3.学习张骞和詹天佑施己所长、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操,树立勤奋好学、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1、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为内容,制作学习卡片。 本专题问题设计 2、说一说张骞和詹天佑的主要事迹。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多媒体课件 教科书、历史地图册 多媒体教室
Hale Waihona Puke 活 动 形 式 及 过 程 )
学 习 活 动 设 计 ( 针 对 该 专 题 所 选 择 的
1.让学生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教师对学生所列的内容进行适当的 点评,并出示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检查自己学习情况。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代表的图片及史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们具有不畏艰难、鉴定改 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献身的精神。 3.引导学生思考“孔家店”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 况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
1.对于学生列表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内互评。 2.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
专题三 所需课时 专题三概述
思想上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1 课时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之下,新文 化运动起到“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本课主要 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主要内容有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胡适发表《文 学改良刍议》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案、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过程及其影响。
2.归纳方法:采用图表、时间轴等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3.情感教育:强调近代化改革者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近代化的相关内容,提升历史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近代化起步过程中的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主题:如“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3.小组互动: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观点,展开讨论,形成共识,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4.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1.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求知欲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分析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近代化起步的过程。
3.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但分工合作、沟通交流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近代化起步的知识点。
2.练习题类型: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学生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练习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4.学生对近代化改革中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具有强烈的崇敬之情,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一、总体概述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二条鲜明的主线是近代化。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二、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力目标:1、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情感价值目标: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中国人民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但也正是由于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化发展缓慢而曲折。

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我们要辨证的对待,全面的评价。

2、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同步进行。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首先必须实现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3、我们要学习孙中山为了革命事业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到革命的曲折性和艰巨性,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中考热点链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其启示,尽管去年中考已经出现过一个非选择性试题,但作为一个考查的重点,今年在复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加以注意。

陕西省西安市五环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教学设计

陕西省西安市五环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教学设计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设计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认识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并能作以简单的评价。

了解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所做的贡献。

培养学生归纳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事件及其作用,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内外的资料,多角度地认识、评价历史事件进一步提高阅读史料、归纳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对比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学习,分析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身上突出的优秀精神品质,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史实,思考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在中考新增题型——组合型及否定式选择题和综合性、开放性非选择题方面的答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以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的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深刻认识和体会历史学科“鉴古知今”的借鉴功能。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提问:看完这一组图片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提问:上面的一组图片中的历史发生在什么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为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在反抗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在进行了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所以还是一部探索史。

中国的近代史还是中国近代化的历史。

中国近代化,就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化;思想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讲授新课:一、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提问:为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当时的中国人都做了哪些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八年级历史教案)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案

困难波折的研究历程教课设计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一、课程标准认识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道经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知道 ** 八大的主要内容并剖析其踊跃意义。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提升采集史料、剖析史料的能力。

培育全面剖析历史问题和搜寻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培育运用唯心主义观评论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过课前检查采访、阅读课文和议论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党中央对建设道路的研究、经历的波折、获得的成绩等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经过详细史实的展现 ,表现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困难与波折 ,同时使历史看法浅易易懂。

经过对八大主要内容的剖析,认识 ** 八大对经济建设的正确指导意义。

经过讲堂议论 "'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严重危害 ",认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累积的过程 ,高指标等错误致使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经过对十年研究中成就与失误的原由剖析,仔细反省历史 ,总结经验教训 ,从中发现历史规律并认识历史关于现实的借鉴意义。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波折漫长的过程 ,拟订切合中国国情的目标政策 ,就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反之 ,就会碰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在研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只管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但总的趋向是行进的。

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其实不停纠正 ,领导中国人民获得巨大成就。

领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认识要按规律做事 ,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三、教课要点要点教课中应环绕教课目的突出一个主题,即:中国共产党在十年研究中的努力、成就和教训。

要点为 "大跃进 "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浅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专题教学为例

浅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专题教学为例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浅谈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专题教学为例李黔宁(江苏溧阳市第二中学)研究近年来中考试卷我们可以发现,以专题的方式编制试题是中考历史试卷的一个鲜明、具有导向性的特点。

因此,专题复习在初三总复习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初三历史专题复习是对分散、孤立的知识进行重组与整合,进而形成全面、系统及规律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才能提高专题复习效率而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专题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抓住主干知识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可将主干知识方面的专题归纳为: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伟大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近代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思想文化。

二、把握专题主线如,中国近代史中“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专题的主线就是: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也就是近代工业社会)迈进。

把握好了专题主线,不但便于提炼专题学习要点,写好专题复习提纲,还能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提高审题作答技巧。

三、挖掘隐性知识如,在进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一专题复习时,经济工业化,我们要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曲折发展的历程。

而教材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历程的叙述只是一带而过,学生把握起来比较吃力。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对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与线索归纳,将其概括为这样几个阶段: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变法,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国共内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陷入绝境,纷纷破产。

概括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勾勒出大的轮廓,让学生借此来回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经历,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体会早期民族资本家创业之困难、守业之艰辛。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案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案

一、
复习目标:
1、掌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的四大历史事件
2、了解中国近代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复习重点: 1、2
三、复习步骤:
1)线索梳理
中国的近代化——向西方学习
1、洋务运动—洋务派奕——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经济)
2、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政治)
3、辛亥革命—革命派(孙中山)—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
4、新文化运动——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
5、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
运动的共同点:都向西方学习;都促进了中国资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6、中国近代化(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基本过程和
特征
过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由学技术到学制
度,再到学思想文化。

(先学西方的技术,再学西
方的制度,再学西方思想文化)
特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依据线索记忆
3)课堂练习
见《名校课堂》。

【学习实践】第四单元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学习实践】第四单元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第四单元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7课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一、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人物组、概念组和事件组。

人物组:X人,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制作《第19课历史人物简介表》。

人物生卒年代简介(每个人物50-100字)搜集整理者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炽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光绪载泽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黄兴于右任廖仲恺杨度概念组:X人,要求该组结合先前所学知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并求得政治老师的协助,完成《第19课重要政治概念简释表》。

概念简释提供者政体民主共和改良革命议院民权宪法宪政责任内阁元首总统事件组:X人,要求该组结合先前所学知识,并利用其他信息渠道,完成《1911——1923年中国宪政历程大事记》一表。

年代大事记合作成员设计意图本课提及的历史人物有20人之多,不少是学生比较陌生的。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扩宽历史视野。

同时,课前准备由人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理解教材内容也有帮助作用。

概念组面对的是若干个抽象概念,可以说都是政治概念,学生先前大都接触过,但未必能精确理解,所以特别要求他们必须求得政治老师的协助。

从教材内容特点出发,事件组只要列出几件大事即可,语言要力求精炼。

教师可指导学生参考课本后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三个组的任务最好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使之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

完成后,教师审阅,并在课前将他们的这些成果印发至全班,让所有学生共同分享。

每张表的最后一列署上完成该项任务的小组成员的姓名,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尝到成功完成一项任务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二)导入设计教学导语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他们前仆后继,牺牲奋斗。

美国唯一的一部宪法——1787年宪法,自诞生起,一管就管了200多年,从未废止。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中国近代史复习(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趋势,树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归纳、综合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难点:近代化的内涵;各事件的性质和评价教学过程一、熟悉《中考指南》,储备知识二、知识回顾,构建框架(学生自选题目)(一)洋务运动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

其代表人物,在中央以为代表,在地方以等为代表。

2、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

如李鸿章设计,成立的福州船政局。

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筹建了、和三支海军。

3、洋务运动后期以“”为口号,创办了一些。

如的开平矿务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张之洞创办的和。

(二)维新变法运动1、公车上书年,、领导的“”,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1898年6月,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最终失败,因此又称“”。

(三)辛亥革命1、1905年,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在日本东京成立,当选总理。

它以“”为纲领,以“”即、、为指导思想。

2、辛亥革命第一枪打响于。

1912年成立,为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限制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和为主要阵地,以“”和“”为指导思想,其中陈独秀创办了,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鲁迅发表了。

其提倡、反对专制;提倡、反对愚昧;提倡、反对旧道德;提倡、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解放的风暴。

(五)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1、1909年,中国人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主持修建的。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熟悉中国近代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了解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时期,明确近代化的内涵和关键因素;•掌握中国近代史初期的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组织和运动的发展路径及其作用;•总结中国近代史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早期近代化实践经验,为深入学习中国近代史打基础。

2. 教学重难点•从戊戌变法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北洋政府的建立和早期近代化实践;•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3. 教学内容•近代化的内涵和关键因素;•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时期和进程;•戊戌变法与清末政治变革;•太平天国与近代化实践;•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的建立;•新文化运动及其对近代化的影响。

4.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分组合作。

5. 教学手段•幻灯片;•录音机;•教学用品。

6.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近代化的内涵和关键因素–篇章阅读:《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一篇;–讲解:近代化的定义、形态和目标;–分组讨论:近代化的关键因素。

•第二课时: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时期和进程–篇章阅读:《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二篇;–讲解:中国近代化的背景、启动时期和进程;–示范:使用时间轴图表展示近代化进程。

•第三课时:戊戌变法与清末政治变革–篇章阅读:《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三篇;–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分组合作:详细阐释变法的重要内容和推行过程。

•第四课时:太平天国与近代化实践–篇章阅读:《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四篇;–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示范:太平天国和近代化的关系图表。

•第五课时: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的建立–篇章阅读:《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五篇;–讲解:辛亥革命背景、对象和影响;–分组合作:详细阐述北洋政府的组成、职能和近代化实践。

•第六课时:新文化运动及其对近代化的影响–篇章阅读:《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六篇;–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与近代化的关系和影响。

2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2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2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概述(1)导入:回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

(2)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阶段。

2. 关键事件和人物(1)重要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胜利等。

(2)杰出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革命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1)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阶段。

(2)关键事件和人物:讲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胜利等事件,以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物的贡献。

3. 小组讨论和分享(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小组讨论的深度,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使用官方指定教材,提供相关章节的内容。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地图和图表等。

3. 历史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曩 塑

紧 扣 主 旨 , 试 引 争 鸣
《 近 代 前 期 中 国近 代 化 的艰 难 历程 》 教 学思路
陈 长春
( 江 苏 省震 泽 中学 , 江 苏 苏 州 2 1 5 2 0 0 )
2 0 1 2 年 ,吴 江 市 历 史 特 级 教 师唐 琴 主 持 的 唐 秦 名 师 工作 室 开 展 了 主题 为 “ 共读丰厚 学养 . 学术引领课堂 ” 的 读 书 开课

气, 把 中 国近 代 史 研 究 带 人 一 个 新 的 境 界 , 特 别 是 给 我 们 新 的方法与新 的观念 ” 。 但 由于时 代 、 阶级等 局限性 , 蒋 廷 黻 先 生 建 构 的 分 析 框 架 和 话 语 系 统 在 历 史 观 和 方 法 论 上 都 有 缺 陷。 沈渭滨先生也承认 , “ 当蒋 廷 黻 在这 本 著 作 中 涉 及 若 干 全 局性 、 宏观性 的史事分析 时 , 表现 出简单化 、 片面性 、 牵 强 附 会 的缺点 ” 。 例 如他 指 出 了 鸦 片 战 争 前 中 国与 西 方 各 国 没 有 邦 交 . 中 国 对西 洋 各 国总 是 以 “ 天朝” 自居 , 把 它 们 视 作 藩 属 国 的事 实 , 却 由 此 推 出“ 在鸦片战争以前 , 我 们 不 肯 给 外 国平 等 待 遇 ; 在 这 以后 , 他 们 不肯 给我 们 平 等 待 遇 ” 的结 论 。 这 显 然 是 混 淆 了 封 建宗 藩 关 系和 资 本 主 义 条 约 制 度 两种 不 同 时代 、不 同性 质 的 不平 等 。 宗藩 关 系的 不平 等 只 是 礼仪 制 度 下 形 式 上 的 不 平 等. 它 表 现 为藩 属 国 向宗 主 国朝 聘 和 宗 主 国对 藩 国 的册 封 , 是 文 化上 的互 动 互 应 , 不是统治与被统治 , 压 迫 与 被 压 迫 。朝 觐 不是臣服. 册 封不 干 涉 内政 而 条 约 制 度 完全 是在 列 强 武 力威 胁 下 以 迫订 不 平 等 条 约 来 损 害 中 国 主 权 、 破 坏 中 国领 土 完整 、 掠 夺 中 国 资源 的实 质性 的不 平 等 。 两 者 具 有 不 可 比性 , 构 不 成 逻 辑 上 和 史 实上 的因 果联 系 。 因此 , 我 针 对 性 地设 置 了一 个 基 于 材 料 情境 的学 习探 究 — — “ 我 们 不 肯 给 外 国平 等 待遇 ” 指的 是什么? 简 要 叙 述 中 国在 1 9 世 纪 是 如何 受 到 “ 不平 等待 遇 ” 的。 你 如 何 评 价 材料 一 ( 材料略 ) 关 于 中西 关 系 的 观 点 ? 又 如 他认 为 中 国士 大 夫 守 旧 . 缺 乏 独 立 大无 畏 精 神 , 以至 鸦 片 战 争 后 没 能立 即改 革 内政 、 起 始 维新 。 但“ 志士扼腕切齿 , 引为大辱奇戚” 者 也 大 有人 在 。林 则 徐 的 《 四洲 志 》 、 徐继畲 的 《 瀛 环 志 略》 、 姚莹的《 康蝤纪行》 、 魏源的《 海 国图志》 等 介 绍 西 方 及 周 边 国 家 的史 地 书籍 纷 纷 出刊 , 有 的 宣称 “ 是 诚 喋 血 饮 恨 而 为此 书 , 冀 雪 中 国之 耻 , 重边海之 防 , 免于胥沦鬼 蜮” , 有的 提 出“ 师 夷 之 长 技 以制 夷 ” . “ 夷之长技 三 , 一 战舰 , 二火器 , 三 养兵练兵之法” , 都应师法。 因此 我 设 计 了 合 作 探 究 — — “ 你是 否同意材料 二 ( 材 料 略) 作 者 关 于 中 国 国 民性 的 评 价 ? ” 并 由 此 导 入 近 代 化 之 思
虽 然 有 人说 , “ 近 代 中 国史 的 研 究 , 蒋 先 生是 个 开 山 的 人 。 近 四 十 年 来 ,蒋 先 生 在 这 方 面 最 大 的 贡 献 ,是 开 创 新 的 风
活动 , 要 求 工 作 室 成 员研 读 相 关 书 籍 , 结 合 课 堂 教 学 实 际 开设 公开课。 这 次 活 动 主题 意 旨深 远 , 我 静 下 心 来认 真 仔 细 地 研读 了蒋 廷 黻 先 生 的 《 中国近代史》 及沈渭滨先生 的“ 导读 ” , 并 做 了大 量 的 延 伸 阅读 。 就 自己 的理 解 与 思 考设 计 了这 节 《 近 代 前 期 中 国近 代 化 的艰 难 历 程 》 高 三 主题 复 习 课 。 主 旨选 择 : 近 代 化 蒋廷黻在这 本书的《 总论》 中, 一 开 始 就 从 人 类 文 明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整 体 的进 化 史 观 着 眼 , 通 过 中西 文 明 的 历史 对 比 , 得 出 了十 九 世 纪 的 西方 世 界 已 经 具 备 了 近 代文 明而 东 方 世 界 仍 处 于 中古 状 态 的结 论 。 由此 出发 , 他 抓住 东 西 方 文 化 冲 突的 基 本 态 势 .把 先 进 的西 方 近 代 化 和 落 后 的 东方 中古 状 态 作 为 文 明发 展 的两 个 不 同 阶 段 ,进 而 建 构 他 对 近代 中 国历 史 的分 析 框架 。 他 把 中 国能 否 实 现 近 代化 作 为 历 史 主 题 . 把 中 国人 能 否 接受科 学 、 利用机 械 , 能 否 建 成 近 代 民族 国 家 , 作 为 实 现 近 代 化 、 赶 上西 方 世 界 的 三 项 主 要 指标 。他 在 《 总论 》 里说 : “ 近 百 年 的 中华 民族 根 本 只有 一 个 问 题 , 那就是 : 中 国 人 能 近代 化 吗 ?能 赶 上西 洋 人 吗?能 利 用科 学 和 机 械 吗? 能废 除 我们家族观念 和家乡观念而组 织一个近代 的民族国家吗? 能 的话 , 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 明的 ; 不能的话 . 我 们 这 个 民族 是 没有前途的。 因 为在 世 界 上 , 一 切 的 国家 能接 受 近 代 文 化者 必 致富强 , 不 能 者 必致 惨 败 , 毫无 例 外 。” 复旦 大 学 历 史 系 教 授 沈 渭 滨 先 生 说 : “ 如 果 对 我们 最 近2 0 年 来 的 近代 史 研 究 稍 加 回顾 , 就会惊讶地发现, 我 们 正 在致 力 于 蒋廷 黻 提 出 的近 代 化 研 究 ,而 且 大 部 分 研 究 者 在 不 同程 度 上 重 复蒋 廷 黻 早 在 6 0 年 前 建 构 的话 语 系 统 .乃 至 使 用 他那 套 分 析框 架 。 ” 因此 . 我将“ 近代化” 作 为 本课 的 主 旨 . 并 以这 段话 作 为本 课的导言 . 设 计 课 堂环 节 。 二、 布局谋篇 : 宏 观 建 构 鉴于《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 近 代 中国 经 济结 构 的变 动 和 民 主 资 本 主 义 的 曲折 发 展 》 、 《 近 代 中 国思 想 解 放 的潮 流 》 三个 单 元 的 二 轮 复 习 均 已结 束 , 学 生 对 本 主 题 基 础 知 识 的认 知 水 平有 所 提 高 ,因此 在 教 学设 计 时 我 摈 弃 了对 历 史 事件背 景 、 内容 、 影 响 等 知 识 梳 理 环 节 的 纠缠 . 侧 重 于从 宏 观 上 梳 理 近 代 前期 不 同 阶级 不 同 派 别 不 同领 域 近 代 化 探 索 的 脉 络. 构 建 主题 框 架 结 构 。 根 据 这 一思 路 , 我将整课分成近代化的含义 、 近 代 化 的 表 现、 近代 化 的阻 碍 因 素 及 启 示 三 大 部 分 。 其 中 , 近 代 化 的 表 现 是主体 , 围绕 经济 篇 — — 三 次 工 业 化 高 潮 、 政 治篇 — — 三 大 救 国方 案 、 思 想 篇 —— 五 次 思 想 解 放 三 个 维 度 . 以史 料 研 习 为 载 体, 通过 问题 设 计 、 合 作 探 究 展 开 课 堂教 学 。 三、 学术 引 领 : 试 引争 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