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原创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国人对西方事物没有全面认识,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故D项正确;A项表述片面,且不 符合史实; B项和C项表述太过绝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对。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正确答案 D】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 考点二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近代
现代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 20世纪末居亚洲第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人编 译《各国律例》,开始介绍西方
B.北洋政府加强法制建设
法律,A项错误;C项结论在材料 中无法体现;1929年为南京国民
C.《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
政府统治时期,故B项错误。
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5.结合史实说明中国近现代的服饰变化如何体现鲜明的政治色彩? ➢ 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传统的服饰等级制度,孙中山设计中西合璧的中山装,
意在体现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式服装成为时尚选择。 ➢ 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蓝、绿、黑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变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 报刊业的发展;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的推动。 ➢ 作用: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近代报刊发挥制造舆论、 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为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娱乐 大众、传播新知。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 考点一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3.近现代社会生活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及原因 ➢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冲击。 ➢ 辛亥革命后: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国政治变革的推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如何?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逐渐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涉及海陆空三个方面。
27
3.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积极影 响分别是什么?
8
1.中国近现代的服饰变化有时具有政治色 彩,结合史实说明原因。
(1)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传承已久的服饰等级 制度,孙中山设计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意在体现 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 交政策,苏式服装成为时尚选择。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与 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蓝、绿、黑、白成为 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颜色比较单调。
活和习 引进西餐;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受
近代 俗变迁, 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也
化史 观
表明中 国近现 代生活
表明人们思想走向近代化;近代以来 ,中国不断出现轮船、电车、火车、 汽车、飞机、邮社会近代
近代化 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中国逐步由农
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
29
(2)作用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 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 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 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一、二、三、四”
一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 明化和走向世界。
两个原因:中国历史的巨变,西方 文明的冲击。
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判断解误和分点突破和新题对练)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1)铁路
淞沪铁路 。 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___________
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③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等铁路。 第一 、世界第四。 ④“九五”期末:运营总里程亚洲_____ ⑤1997年以来:实现几次大提速。 青藏铁路 全线通车。 ⑥2006年:__________
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
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特点 1.地域 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 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③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1.报刊业走向繁荣 中国丛报》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________ 申报 和《万国公报》等;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是《 ______》。 (2)19世纪70年代起:报刊越来越多,反映社会思潮,呈 现繁荣景象。 (3)20 世 纪 前 期 : 中 国 共 产 党 先 后 创 办 《 共 产 党 》《 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____________ 红旗 (4)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 《 人 民 日 报 》《______ 》《 光明日报 》《文汇报》等。 ____________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2)表现 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 中山装 革命后, __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欧式洋房 或中西合璧的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 ___________
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某某模拟)“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解析:选A 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恒源纱厂因为女孩小脚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C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
2.(2014·某某模拟)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某某、某某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解析:选A 从表格可知,近代西方科技在某某、某某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并有较大差距,说明A正确;表格反映的是近代西方两次科技革命成果,故B不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C不正确。
D项表格未体现,且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不可能主导内地。
3.(2014·某某模拟)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解析:选C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的颁布,是华夏民族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体现。
而“剪发易服”和“保辫会”的出现,在实质上又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某某与封建专制残余的较量。
所以,整段材料都在反映政治上的斗争。
A答案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带来的附带影响,这对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习俗有一定影响,但与题干的问题“辫发之争”这个主要意思不符合。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1)
【快乐考生】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真题实战演练人民版[命题视角透析]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高考试题重点关注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的成立等阶段,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及特点。
高考非选择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中寻找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重视专题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通史意识。
2.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本质上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与市场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紧密联系,高考试题一般站在这一角度认识近代中国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
[真题实战演练]1.(2013·山东卷)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
因此,A、B、C三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
答案:D2.(2013·天津卷)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解析: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政府很快土崩瓦解。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2月,清帝退位。
此时社会发生剧变,受此影响,人们更加关心时事。
材料中报纸的创办数量增加、销量增长正是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导致的,故选A项。
第1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响。
探究4: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对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2)推动了国内社会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壮大。
(3)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 (4)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探究5:下表为中国互联网用户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下 表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 有哪些? 答案:(1)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我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 善;(2)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制定了正确的 社会发展纲要,特别是作出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使我国的综合国
解析:注意题干所示时间:1900~1919年。这个时期,西方文化 不断传入中国,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产生,留学教育不断 发展,故①②③④是正确的。“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 主人”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显然不符合题干要求,可排除 ⑤。 答案:B
年份
互联网 用户(户)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7 213
1999年
3 014 518
2000年
9 021 717
答案:反映了自互联网接入以来,用户高速增多。互联网集其他 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费用低廉。
重难要点突破
易错易混点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中国开始沦为半 第 殖民地半封建社 鸦片战 争以后 会,“洋货”大 量涌入,上海等 近代化大都市崛 表现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 沿江地区,人们的 生活与以前相比,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特别是城市变化尤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七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人民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影响因素: 辛亥革命
第18讲
、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
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
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 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1)婚俗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 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期3至)6700年年代代中末特表征现::服“饰干的部样服式”和和颜军色装趋盛于行单。调。
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港台、欧美文化
(4)改革开 放后
的影响。 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
过渡。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18讲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在近代形成。 2.西餐 (1)传入:19 世纪 40 年代起,西餐传入。 (2)影响①②西西餐菜中、常西用点的成原为料国大人量饮进食入的百重姓要饭组桌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居室 (1)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2) 四合院 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鸦片战争后,居室建筑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以“新村”、 “花园”、“别墅”、“公寓”等命名的新式住宅。
第18讲
第 18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 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 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 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 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 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 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 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优化指导】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8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当堂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3·四川高考)右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解析:选C 从图片文字看出:该广告是民国时期胡蝶代言的力士香皂广告,“力士香皂芬芳馥郁,历久不退,且着肤如润,无干燥损肤之弊,敢进一言以为介绍”等文字体现了借助明星对力士产品功效的宣传,故选C。
A项错在“都借助”;B项只反映了一方面信息;D项错在“广泛认同”。
2.(2012·江苏高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选D 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3.(2012·四川高考)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选C 据表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费结构有所变化,C项正确,图表仅能反映吴在两地的消费情况,A、B、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岳麓版】高考一轮:第18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含答案)
4.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3)有些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4)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相对闭塞和贫穷。
10
主题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料一]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 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 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①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 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 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 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 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 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
特 (1)先民间仿效,后政府改革
点 (2)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1)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自由选择
影 服饰,丰富了生活
响 (2)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如中山装和旗
袍
3
2.礼仪习俗 (1)“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①“断发”:1910 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 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运动: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 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8
(2)电影 ①19 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 乐活动。 ②1905 年摄制的《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 ③1913 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④1931 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 (3)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丰富直观的形象,及 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015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2.通讯工具的变迁 台湾 ,20 •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______ 无线电报局 世纪初上海开始设立_______________ 。 • (2)电话 上海 设立电话公 •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__ 司。 电讯网络 。到 •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3)互联网:近来年,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 电子邮件 。 __________
• 史料二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 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 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 探究②:史料反映民国初期什么社会现象? 实质说明反映了什么?
• 提示: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形成一种主张 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的思想潮流;实质 表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
• 探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 点 • 史料一 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 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 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 已熟察而稔知之矣。 •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 探究①:史料从哪些角度说明了剪辫易服 的必要性? • 提示:史料从辫子、传统服饰限制了人的 行动,不利于操作机器,也不合时代发展 的时宜,表明留学生主张剪辫易服深受西 方思想的影响。
• 探究③:据上述四则史料,分析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变迁带来了哪些影响? • 提示:(1)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 • (2)有利于革命斗争的开展; • (3)出现了崇洋、媚洋的现象; • (4)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 一、多角度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要点提纲 从中国历 1 史发展的 角度 从中国近 2 代化的角 度 史实阐释 近代以来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 期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 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 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将其置于中 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 和发展趋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 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城市显著, 城市显著
二、习俗风尚
• 婚丧嫁娶 :自由、简化 • 其它: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 其它: 对迷信、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等新式 礼节
重点1: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 重点 : 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 .(2008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 2008宁夏 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 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 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 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 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 ——材料二、三均摘自《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 材料二、三均摘自《海防档》 材料二 购买船炮 三
②从材料二、三看,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是以 从材料二、三看, 什么形式出现的?分析其原因 分析其原因。 什么形式出现的 分析其原因。 • 答案: ②中国民族航运业与外国合资或挂外 答案: 国牌号经营。 国牌号经营。因为这样可以免除报捐负担及便 于购买修葺之料。 于购买修葺之料。 • ③结合你所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什么样的重要 结合你所所学知识, 结论? 结论? • 答案: ③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航运 答案: 以上材料可以看出, 业是在外国资本冲击和影响下产生的, 业是在外国资本冲击和影响下产生的,对外国 资本有很大依赖性; 资本有很大依赖性;封建主义对民族商业的压 迫和剥削,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迫和剥削,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茂名模拟)“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解析:选A 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恒源纱厂因为女孩小脚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C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
2.(2014·大连模拟)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B.中国吸收了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C.中国引进西方科技的时间逐年缩短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两地的近代化解析:选A 从表格可知,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并有较大差距,说明A正确;表格反映的是近代西方两次科技革命成果,故B不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C不正确。
D项表格未体现,且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不可能主导内地。
3.(2014·宝鸡模拟)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解析:选C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的颁布,是华夏民族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体现。
而“剪发易服”和“保辫会”的出现,在实质上又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与封建专制残余的较量。
所以,整段材料都在反映政治上的斗争。
A答案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带来的附带影响,这对中国近代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习俗有一定影响,但与题干的问题“辫发之争”这个主要意思不符合。
4.(2014·临沂模拟)《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B.《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流行歌曲C.儿童在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D.人们通过电视观看《定军山》解析:选A 《义勇军进行曲》出现在抗战时期,电视在中国出现是在1958年,东交民巷属于使馆界,中国儿童不可能在那里玩耍。
排除B、C、D,选A。
5.(2014·宁德模拟)下表是1922~1923年中国社会婚姻状况调查表A.传统婚姻退出历史舞台B.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C.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D.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推动解析:选B 此题是表格分析题,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格数据的变化特点。
从表格看出自主订婚的人数逐步增加,结合时间“1922~1923”。
选项A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且表述错误,排除A;国民大革命运动的时间“1924~1927年”,排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
故答案为B。
6.(2014·保定模拟)《申报》发刊词中说“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
”由此能够判断《申报》( )A.起初由外国人在上海创办B.内容丰富,真实可信,通俗易懂C.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D.服务的对象是大商人、政界人士解析:选B 材料介绍了《申报》的内容丰富、翔实、通俗易懂,并未涉及是否外国人创办、是否为第一份商业报纸,从其内容“风俗之变迁”、“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可见并非仅仅服务于大商人、政界人士,选择B项。
7.(2014·韶关模拟)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 )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解析:选D 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综合信息说明了西方文明刚进来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
8.(2014·岳阳模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
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选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它的出版意图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外国书刊创办目的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
9.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
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A.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选A 由表格反映,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费用的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枚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项的依据。
10.“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
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解析:选C 从题干信息看,时间是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批判禁演美国电影,主要观看苏联和中国电影;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流行中山装等,结合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可以分析判断。
11.(2014·广州模拟)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解析:选D 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帐”,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
它反映了我国现代时期社会历史变迁。
故D项正确。
12.(2014·临沂质检)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解析:选D 题干材料中择偶方式和标准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进步导致的。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6分,第14题24分,共40分)13.(2014·汕头模拟)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材料二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
下表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贺星允老人国庆节饮食开销变化(单位:元)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5分)(2)据材料二,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8分)(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日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3分)解析:第(1)问,从时间信息“1913年”可知此时辛亥革命已经结束,在此基础上捕捉日记关键信息“大清宣统五年”“变乱”“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记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变化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要明确家庭开销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消费观念等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分析。
第(3)问,材料四强调的是日记的时效性、史料价值等。
答案:(1)态度:不认同辛亥革命(或反感、反对辛亥革命)。
理由:①日记日期仍使用“大清宣统”纪年。
②称民国建立为“变乱”。
③认为革命党西化,没能解决中国的民族危机。
(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得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2)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
原因:1958~1978: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
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勤俭节约。
(每点1分,满分3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1978~2008: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市场经济体制活跃了经济。
③消费者观念变化,追求生活质量。
(每点1分,满分3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3)认识:①日记按照年月日记录作者亲身经历与见闻,表达作者的看法,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
②日记记录的是当天发生的事情,而不是事后的追忆,故比较准确,有较大的可信度。
③日记难免带有作者的主观性,需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作为史料使用要慎重。
(每点1分,满分3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14.(2014·海珠区高三摸底)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
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