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最全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附教学流程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增强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提的能力。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课本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课前通过学案让同学通过上网、图书馆查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归纳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并展开自由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2)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以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为根本前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巨大变化2.教学难点: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巨大变化的因素。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法、合作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我们现在的服饰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图片:校服、时装、旗袍、中山装)【学习新课】1、现象衣:长衫马褂食:满汉全席-粗茶淡饭住:深宅大院-北京四合院、广州西关大屋--重视家庭,家族集体生活的体现行:马车-坐船-步行2、原因:提示学生可以在若干方面回答(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然后引导他们每个方面简约回答,可提示学生回忆必修一的内容。

3、总结:鸦片战争前中国尚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三)鸦片战争后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1、打出衣、食、住、行四个项目,要求学生按照之前查资料等方式回答物质生活的变化。

•衣食住行—从沿海到内地•衣:洋布、洋装•食:西餐•住:小洋楼•行:火车、轮船2、原因:简要找出两个或以上方面的原因•例如:经济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瓦解,外国货涌入•对外关系上:开辟通商口岸,西方思想技术传入3、近代风俗变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通过照片和文字进行详细解析。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变迁。

2.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比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学习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找,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鼓励提问和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适时纠正和完善。

步骤三:分组探究与讨论(2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组织分组讨论,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每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3.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分析。

步骤四: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梳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和原则1.学生主体: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多元方法: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

2.学生的笔记和总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学生对于近现代社会变迁原因和影响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了解老一辈人的亲身经历和见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精)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精)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单元分析: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用三个课时概述了中国近现代(也就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今)一百六十多年中国人民社会生活所发生变化的历史。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般来说,物质生活指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精神生活指文化娱乐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本单元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风俗习惯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

第二课将在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影响巨大的交通和通迅进行重点阐述。

第三课把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东西阐述其影响力。

在教材内容中,本单元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提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风俗习惯”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单元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从教材的结构上看,各课的内容是把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这三大历史转折作为内容的分段。

从而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单元的核心思想是说明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变得方便、快捷和有质量。

使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我们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好的政策环境,那就是要搞改革开放。

这样,学习本单元就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达到一定的深度。

二、课标分析:1、课标要求:①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②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迅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谈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概念和特点;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图片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想象。

步骤二: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在这一步中,教师会通过讲解或讲解配合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PPT或视频教材,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和社会变迁的背景。

步骤三:分析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教科书中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和演变过程。

步骤四:讨论影响因素和家庭生活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如何改变家庭结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给出的案例和资料进行讨论。

步骤五:小结回顾通过小结回顾,教师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知识。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教师使用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1.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现代中国的开端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过程1.2.2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2.3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活动:1.4.1 导入: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1.4.2 讲授: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3 讨论: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1.4.4 总结:总结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二章:洋务运动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洋务运动的发起和过程2.2.2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2.3 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2.4.1 导入:通过展示洋务运动前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2.4.2 讲授:详细讲解洋务运动的发起、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4.3 讨论:分组讨论洋务运动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分享各自的观点。

2.4.4 总结: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转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发生和过程3.2.2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2.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2.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意义3.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社会变迁的原因分析3.社会变迁的特点和意义三、教学难点1.社会变迁的多种因素2.探究社会变迁的深层次问题3.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四、教学方法1.讲解2.分组探究3.课外调查五、教学内容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入关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追溯至中国历史上的“入关”。

清朝统治时期,世风日下,道德荒淫,社会崩溃,剥削压迫加剧,民生困苦,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家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

2.近现代社会变迁随着清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近现代社会变迁时期。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知识分子的崛起,思想发展日益开放。

但是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国家政局不稳定,民生遭受不公的情况。

3.现代社会的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终于迎来了一次大的变革。

新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人民民主和文化大革命等改革措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社会变迁的原因分析一个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原因是复杂而多元的,当代中国的变迁也是如此。

在变迁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政治原因在政治方面,中国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社会禁锢,政治极权加重,民主权利被剥夺,阶级矛盾加剧,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2.经济原因在经济方面,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进入一个经济落后、人口资源丰富的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极低,贫富悬殊、土地无法开发利用、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都是造成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因。

3.文化原因在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批判,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会原因在社会方面,中国社会的变迁也与农村-城市的差距、劳资关系不平等、工人群体自身问题、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有关。

历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教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

历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教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
【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只有,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4)内在动因;人们的愿望与追求
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西方的一切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野蛮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旦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通讯工具的进步
①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到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②无线电报:初,上海崇明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③电话: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
知识梳理:
一、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反之亦然,这种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第一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背景1.1 近代社会的历史背景解释近代社会的定义和时间范围简述近代社会之前的封建社会生活方式1.2 近代化的推动力量探讨科技革命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1.3 社会变革的影响讨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强调社会变革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第二章:近代社会生活的物质变化2.1 居住环境的变化描述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居住环境变化分析近代住房条件、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变化2.2 饮食结构的变化探讨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演变讨论近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食品供应的改变2.3 交通工具的革新介绍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普及分析交通工具的革新对人们出行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第三章:近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变迁3.1 教育制度的变化讨论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普及分析教育变化对人们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影响3.2 文学艺术的演变探讨近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风格变化分析文学艺术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影响3.3 社交礼仪的改革描述近代社交礼仪的变化和规范的形成分析近代社交方式的变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第四章:近代社会生活的心理转变4.1 传统观念的冲击探讨近代社会变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改变分析近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变化4.2 个人主义的兴起描述近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的兴起和影响分析个人主义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4.3 社会心态的适应与调整讨论近代社会心态的适应和调整过程强调社会心态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第五章:近代社会生活的综合影响5.1 社会结构的变化分析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阶层流动讨论社会结构变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5.2 家庭制度的变化探讨近代家庭制度的变化和家庭角色的转变分析家庭变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3 未来社会生活的展望展望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发展趋势强调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性第六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的性别角色6.1 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回顾传统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定位和期望分析传统观念对性别角色束缚的影响6.2 性别角色的变化与挑战探讨近代社会中性别角色的变化和挑战讨论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6.3 性别角色变化的社会影响分析性别角色变化对家庭、职场和社会的影响强调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七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的儿童和青少年7.1 儿童和青少年地位的变迁回顾传统社会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地位和待遇分析近代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权益的重视7.2 近代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探讨近代教育制度对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讨论教育改革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7.3 儿童和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分析近代社会中儿童和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强调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对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第八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的老年人口8.1 老年人口问题的凸显描述近代社会中老年人口问题的凸显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活和政策的影响8.2 养老方式和观念的变化探讨近代养老方式和观念的变革讨论社会养老体系和家庭养老责任的调整8.3 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分析老年人口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强调充分挖掘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第九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与生态环境9.1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回顾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9.2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探讨近代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讨论环保运动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9.3 可持续发展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分析可持续发展观念对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强调个人和社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第十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思与启示10.1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利与弊反思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讨论如何在继承传统与追求现代之间保持平衡10.2 社会生活变化的应对策略探讨应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效策略强调适应变化、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性10.3 面向未来的社会生活展望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发展趋势强调适应社会变化、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性第十一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的科技影响11.1 科技创新与生活方式的变革讨论科技创新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分析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对社交、通讯、娱乐的影响11.2 科技在工作中的应用与影响探讨科技在职场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对工作的影响分析数字化、自动化等趋势对就业市场和职业技能的要求11.3 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与挑战分析科技发展对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影响讨论科技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带来的挑战第十二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的全球化趋势12.1 全球化与文化交流探讨全球化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分析全球化对近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2.2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影响分析全球化对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的影响12.3 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与应对分析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文化冲突、资源分配不均等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与治理的重要性第十三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中的社会问题13.1 社会不平等问题探讨近代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分析这些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13.2 心理健康问题与关注讨论近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及其影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系统的重要性13.3 社会安全问题与挑战分析近代社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如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讨论社会安全的重要性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第十四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案例分析14.1 西方国家的社会生活变化分析西方国家在近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变化和特点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西方国家社会生活变化的实际影响14.2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生活变化探讨发展中国家在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与发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发展中国家社会生活变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4.3 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分析中国在近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变化和特点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中国在社会生活变化中的经验与成果第十五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总结与展望15.1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回顾与总结回顾整个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过程和主要特点总结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来的主要经验和教训15.2 当代社会生活的新趋势分析当代社会生活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讨论当代社会生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5.3 面向未来的社会生活展望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发展趋势强调适应社会变化、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推动力量。

第14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第14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第14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的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这一目的教学主要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男子服饰的变化情况。

(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的对抗(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

(3)西装流行的原因。

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

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第22课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传媒基本靠手;见面就是叩头。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1.交通工具的变革提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杜牧的诗句。

你能说说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有哪些吗?展示图片:古代马车、船、舟、轿子、骑马等图片。

提问:古代交通工具有何特点?提问:近代中国又出现了哪些主要的时尚交通工具呢?有何特点?课件展示:近代中国第一条铁路、近代火车、近代轮船、近代汽车、近代飞机等图片。

提问: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2.通讯工具的更新提问:近代中国为快速传递信息,又有了哪些先进的手段呢?展示图片:大清邮政大楼、上海邮政大楼、大清邮政局包裹房、1907年大清邮政局职员、大清邮车、大清邮政局发行的邮票、民国发行的邮票。

提问:你知道电报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中国又是从什么时候自办电报的呢?图片展示:最早的电报机、大北电报公司营业部、苏州电报处营业部、老式电话、上海电话公司交换台房、上海电话公司接线员工作情景、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话公司的接线小姐、30年代上海一般办公室使用电话情景。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的史实;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断发易服”,中山装流行。

2.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时间:辛亥革命以后意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轮船业和铁路的诞生(1)近代轮船业的诞生: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艘轮船建成;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2)近代铁路的诞生: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中国有线电报开端: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2)电话传入中国:9世纪80年代年三、大众传媒的发展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3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中国近代前期的报刊(1)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2)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3)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4)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1)电影事业:出现:896年(19世纪末),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发展:(民国时期)著名导演——郑正秋、田汉、欧阳予倩等。

著名演员——赵丹、胡蝶、阮玲玉等。

电影名作——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2)电视事业的发展9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各省地方电视台成立。

3.大众传媒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1)近代报刊、广播和影视三大传媒传递了时事信息,促进科知识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原因1.2.2 鸦片战争的过程及结果1.2.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1.2.4 鸦片战争后的社会变革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讨论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2.1 教学目标:了解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2.2.2 晚清时期的经济变迁2.2.3 晚清时期的文化生活2.2.4 晚清时期的民生状况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辛亥革命的过程及结果3.2.2 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2.3 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3.2.4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4.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4.2.1 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变革4.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变迁4.2.3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生活4.2.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生状况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2)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增强民族自豪感;(2)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简要介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迁;3. 课堂讲解:(1)讲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分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讨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演变规律;5.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合作情况;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学生课后感悟:通过阅读学生的课后感悟,了解学生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相关章节;2. 图片: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片资料;3. 文献: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文献资料;4. 网络资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网络资料。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不期的社会生活图片和影像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教学建议: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解读】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课前导读】
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
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
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
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知识结构】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1.总趋势(总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2.近代: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
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
(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
③中山装
A.基础、时间、设计者
B.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疑难探究)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由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
(疑难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的认识。

A.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B.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但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特色。

C.是手工产品,历代服饰既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也反映我国的文明文化的历程。

(疑难探究)认识我国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原因: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
(1)演变①20世纪50、60年代:苏式服装(列宁装、连衣裙)
②20世纪60、70年代:中山装
③改革开放后:从穿暖到穿好,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2)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①特点:政治性、保守性——开放性
②原因:①政治因素;②经济基础;③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变化。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 (近代)
鲁菜:糖醋黄河鲤鱼、油瀑海螺;粤菜:五蛇羹、盐火鸡、烤猪;
川菜:怪味鸡块、麻婆豆腐;淮扬菜:鸭包鱼翅、西瓜鸡、盐水鸭。

2.西餐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
(1)时间、原因:
(2)影响: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中国传统住宅:北方的四合院
2.中国住宅出现西化趋势:
(1)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
(2)过程:①鸦片战争后,开始西化
②20世纪30年代,京津地区富家住宅完全欧化
③城市居民出现西式农具陈设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革推动……
2.表现:
(1)婚姻风俗变化:
①古代:父母命之,媒妁之约
②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自主——删繁就简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丧葬礼俗变化: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
(2)其它风俗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
剪辫易服;女子放足;反对迷信;公历使用;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步入社会。

【重难点突破】
1.你认为影响中国近现代生活中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2)西学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2.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几次大变迁。

(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①主要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②具体表现:西装、中山装、旗袍同时流行。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主要特征: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②具体表现: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①主要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③具体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3.概述中国近现代社会服饰文化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
(2)由过去的封建传统服饰向现代服饰趋进的过程;
(3)变化中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