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后甲午时代的陆军重建 新军成为清军主要的力量
推翻清朝的新军何以变为军阀
龙源期刊网 推翻清朝的新军何以变为军阀作者:徐焰来源:《百姓生活》2019年第11期在近代中国,军队是导致政权更替的决定性因素。
至清朝末年,八旗、绿营的战斗力已所剩无几,模仿日本军制所建成的36镇(师)新军成为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
在辛亥革命爆發前,清政府只建成20万新军,然而这支武装却成了终结自己统治的掘墓人。
武昌起义之后,南方新军纷纷拥护革命党,袁世凯统领的北洋新军又乘机逼宫,统治中国270多年的爱新觉罗王朝终于从历史舞台谢幕。
清政府出现兵权旁落,始于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在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和1901年全国兴办新军后,清政府对兵权的掌控一步步被削弱。
国库财政短缺,清政府只得让各省督抚自行筹款。
在募兵制下,入伍者多是破产农民和城市失业者,“端谁的碗,服谁的管”的规则逐渐形成。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成立7000人的新建陆军,逐步发展成“北洋六镇”的8万新军,其间营中每天开饭时官长都要大声问士兵:“你们端谁的碗,吃谁的饭?”士兵要集体回答:“我们是端袁宫保的碗,吃袁大帅的饭!”这种视直属官长为衣食父母的方式,恰恰是典型的“兵为将有”的军阀传统的体现。
自小站练兵后,袁世凯一直通过个人“知遇”关系网罗各级军官。
军官的个人提升、扩大军队的“水涨”,就带来下级逐步升迁的“船高”。
他又通过结拜“兄弟”、收门生义子、联姻和金钱收买的方式,同北洋军将领建立起密切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他们只知效忠“袁大帅”而无视朝廷。
清廷看到袁世凯功高震主,在1907年以“足疾”之名夺其兵权,让他回河南老家。
北洋官兵顿时群情激奋,害怕兵变的朝廷便不敢再进一步撤换军官。
1911年10月,南方的新军第八镇发起武昌起义,清政府命北洋军前往镇压,北洋军不为所动,清廷只得再让袁世凯出山统兵。
结果此人两面讹诈,先让北洋军攻下汉口、汉阳,逼迫南方革命党人拥戴自己当总统。
随后,袁世凯又以革命党要挟清廷,以“尊号不变”和提供供养费迫使其退位,于1912年2月窃取了中华民国总统之位。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维新变法运动的一部分,发生于1901年的戊戌年,因此得名。
本文将介绍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包括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
一、背景1.1 甲午战争的惨败:1894年到1895年,中国和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割让台湾,赔款近百亿两白银。
1.2 国际压力的增加:在甲午战争后,各国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的侵略,并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解构和批判。
这个时期被称为“百日维新”,文化大革命,秉承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出理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倾向。
1.3 倭寇的肆虐:自甲午战争以来,一些不明身份的倭寇纷纷侵扰,给民众社会带来很大的安全威胁。
二、内容2.1 组建新军:戊戌变法的重要举措是组建了新式军队以应对严峻的国家危机,现代性和航海的发展与持续,新的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对于机械化发展的发明与运用都为组建新军队提供了技术上的必要条件.2.2 实行科举:在戊戌变法期间,科举制度得到了一些调整,不论贫富都有机会参加考试。
2.3 推行宪政:虽然戊戌变法的宪法没有得到实施,但在理念上逐渐接受了相应的现代价值观念,宪政会议也在中国其他领导人的带领下继续开会,推动了宪政的发展。
2.4 推进工业发展:广州,天津,上海等城市建立了许多新的工厂和工业企业来支持现代化的国家建设三、影响3.1 振兴国家、推动科技发展:戊戌变法试图进行一次全面的变革,而新政不仅为社会稳定的维持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且也激活了社会发展的多项因素,包括消极经济和文化现象的淘汰、创新思想的更新、城市化的推进、文化复兴等。
3.2 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更新: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开始获得海外信息和知识。
一些学者和学生开始到国外留学回来后带着新知识,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使中国在许多方面逐渐赶上西方。
3.3 逐步推进宪政:戊戌变法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实践过程中的宪政意识,帮助了中国形成了逐渐向前的宪政概念,并为未来的宪政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甲午陆战,清朝因何而败
甲午陆战,清朝因何而败作者:李晨来源:《新天地》2014年第04期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至今已过去了120年。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记住了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悲壮,却往往有意无意无视了甲午陆战中湘军淮军的仓皇。
毕竟,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恰恰是由日军从陆地攻占威海卫开始的。
甲午陆战,清军为何战败?账面上的优势最直接的就是中日两国陆军人数对比。
1894年时,清朝全境内共有武装力量100万人左右。
而日本此时经过战前动员,总兵力23万,最终派往中国17万人。
账面上,清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实际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清军的100万人中,20万八旗军从250年前的康熙年间开始衰落,此时已只会提笼架鸟;60万绿营军从80年前的嘉庆年间开始衰落,此时只能在各地维持治安;可以派出来打仗的,淮军8万多人,湘军5万多人,加上其他练军,全部兵力大约20万左右,与日本兵力持平。
武器方面,战前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清军只有6成兵力装备了枪支,其余还在使用弓箭长矛之类。
但是实际上,淮军在30年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洋枪装备率就达80%以上。
而参战的湘军、东北及山东部队,则一半以上人员未装备洋枪,不过开战之后,清政府陆续补充给这些部队的新式洋枪,仅有案可查的就有近5万支。
火炮方面,1884年淮军已装备后膛钢炮370多门,从1886年到甲午战前,仅广东一地就拨给淮军近200门钢炮,江南制造局也给了淮军后膛炮100多门。
相比之下,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投入火炮大约300门,还不及清军中淮军火炮的一半,而且日军装备的青铜炮在性能上也不及淮军的钢炮。
清军虽然装备了毛瑟、林明顿等先进步枪,但是,由于军队各有所属,引进的装备严重不统一,枪支多达14类,大炮多达40类,各类枪炮的弹药往往不能通用。
比如清军装备的毛瑟步枪必须要7.92毫米口径子弹,而马提尼步枪则只能发射11.43毫米口径子弹,诸如此类,造成清军后勤弹药补充非常混乱。
战争中,湘军宋庆部接受了天津军械局的10万发子弹,这是20年前的旧货,没人知道这10万发子弹能不能塞进宋庆所部的马提尼步枪枪膛,各种枪械“临阵往往有枪与弹不合之弊”,结果战斗中有清军“连发四枪不响,被倭击毙”。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作者王晓彬: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室副研究员,大校军衔。
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合著有《亚太安全战略论》、《国际战略形势评估》、《军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研究》等。
甲午战争爆发前,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晚清政府启动了以自强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改革。
这次不彻底的改革没有挽救晚清沉沦的命运,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标志而宣告失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晚清军事改革教训惨痛,发人深省,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
晚清军改取得一定成效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于1862年开始实施洋务运动,开启了军事改革的大幕,意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打造“利炮坚船”和“利器精兵”,实现“自强御侮”、“救亡图存”的目的。
这场军事改革在开阔军事视野、推行军事教育、培育军事人才、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借鉴西方军事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历史作用不容完全抹杀。
军事改革最主要的成就是将近代西方枪炮和舰船技术引入中国,购买和制造了一些近代武器装备,使得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
洋务派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兵工厂。
经过积极的引进和仿制,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军火器的技术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
中国的舰船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接近西方水准。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主体武装力量已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火器化。
以1888年北洋水师的正式成军为主要标志,晚清军事改革在海军建设方面达到了顶峰。
晚清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培育多兵种军事人才,并聘请了英法专家担任军事智囊。
在开明督抚大臣的努力下,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学堂逐步建立起来。
同时,清政府还先后派出数批90余人到西方国家学习军事。
北洋海军主力舰只的管带均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其中部分还是学成归国的留学生。
同时,清政府还设立了崭新的近代海军军种制度,并对陆军兵种制度进行了局部改革。
1888年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兼采英德等国海军制度优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军种制度确立的里程碑,代表了甲午战争前晚清军事制度改革的最高成就。
历史趣谈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党人为何将权力交给黎元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党人为何将权力交给黎元洪
导语:黎元洪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
有的人将他当做窃取革命成果的人,残杀革命同志,被革命党从床底拖出来,投靠袁世凯等,都是他的污点。
而这样的
黎元洪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
有的人将他当做窃取革命成果的人,残杀革命同志,被革命党从床底拖出来,投靠袁世凯等,都是他的污点。
而这样的一个人却在民国短短的十七年历史中,两任大总统,三任副总统。
有些人甚至评价他为忠厚长者,稳健派。
甚至在段祺瑞解散国会的时候,包括孙文在内的一些人以拥护黎元洪为名开展了护法运动。
他究竟是怎样的人?
黎元洪不是革命党人,当然不能从叙述他的革命活动开始。
相反,作为清军旅长,他还杀害过革命党人。
我们所需要关注的,是他在确保武昌起义成果方面,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否非常关键。
首先,黎元洪是个苦孩子出身,年幼时候要过饭,也偷过菜。
后来考上北洋水师学堂,当上了海军。
后来调职到广东水师,谁知道运气不佳,他服役的广甲号被程璧光带到天津运送荔枝的时候,遇到了甲午战争,程璧光请求参战,结果广东水师的三艘军舰全部损失,黎元洪跳海逃生,幸好遇见渔民,得以生还。
后来,黎元洪投奔张之洞,成为湖北新军的将领。
湖北革命党人拼死也要请黎元洪出山,并非偶然。
黎元洪在湖北治军非常特别,喜欢和官兵们打成一片,鼓励士兵学习文化,也反对虐待士兵。
遇到军中发现革命党人,一般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样的人,自然在士兵中威望很高。
当然,黎元洪不是革命党人。
因此,在武昌起义的当晚,黎元洪为生活常识分享。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重建海军的努力及其结果
Legal Syst em A nd S o ci eh/■—隧基瞳鎏1.竺竺!型!!f叁箜I』查塾金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重建海军的努力及其结果刘申生摘要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决定重建海军,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北洋海军才勉强成军,但是由于内外交困财力枯竭,海军恢复到战前规模亦不可能,再加上晚清动荡的政局,又使海军发展失去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苦心经营的海军却很快倒向革命派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海军辛亥革命中圈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320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当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腐朽的清政府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曾显赫一时的北洋海军也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战争的失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更加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国防力量的薄弱。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在侵华的帝国主义列强中引起连锁反应,它们穷凶极恶地对中国进行贪婪的掠夺,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局面。
中国不想被瓜分就必须重建海军。
1906年8月,政务处给清政府的报告中说:“现在时局日艰,海权日重。
欲谋自强只用,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固洋面,内卫各省。
…“一、重建海军面临的严峻形势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扑向中国,争先恐后地争夺在华权利,他们强租军港,霸占海湾,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甲午战后的几年时间内,帝国主义国家不但在中国的许多商埠割据了大片租界,而且还把沿海的重要港湾——旅大、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乃至内地的长江流域,都霸占为军事基地或商港,形成了他们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中国一万八千里的海岸线上,找不到一个可以成为自己海军基地的港口。
海军建设不仅需要优良的港湾和基地,还必须具备一整套附属设施,如培养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造船厂、修船厂等等。
当时清政府财政日益艰难,甲午一战,赔款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签约的当年就要付8千万两,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年还不到9千万两。
历史趣谈晚清新军 满清王朝的掘墓人 成辛亥革命主力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新军满清王朝的掘墓人成辛亥革命主力军导语:甲午战后,清廷痛感八旗绿营不可救药,防军练军也不堪重用,打破原有的窠臼另练新军即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1894年底,前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受甲午战后,清廷痛感八旗绿营不可救药,防军练军也不堪重用,打破原有的窠臼另练新军即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1894年底,前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受膺重命,在天津新农镇练就新军10营,其中包括步兵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计4750人,号“定武军”。
正当胡燏棻要大展拳脚之时,清廷却将之调任津卢铁路督办,改由前驻朝鲜商务监督袁世凯接办。
袁上任后将原兵额招足至7300人,“定武军”改名“新建陆军”,史称“小站练兵”。
清末新军,由此开始。
新军招募:读书郎参军成热潮蒋梦麟在回忆录《西潮》中说,“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一旦受军阀控制,必定要形成割据的局面,晚唐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教训。
俗语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因此大家都瞧不起军人。
记得邻村有一位品行不端的人去当兵,在他告假返乡时,大家把他看做瘟神似的,都远远地避开他。
我们有个牢不可破的观念,认为当兵的都是坏人。
可鄙可怕而且可憎。
”但清末后,蒋梦麟笔锋一转,“最要紧的是救中国--北方由陆路来的和东南由海道来的强敌都得应付。
那么,怎么办?赶快建立一支装备现代武器的现代化军队吧!士兵必须训练有素,而且精忠报国。
我们怎么可以瞧不起军人呢?他们是保卫国土的英雄,是中国的救星,有了他们,中国才可以免受西方列强的分割。
鄙视他们,千万不可以--我们必须提高军人的地位,尊敬他们,甚至崇拜他们。
不然谁又肯当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袁世凯皇帝梦为何83天破灭?袁世凯怎么下台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皇帝梦为何83天破灭?袁世凯怎么下台的导语: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因此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通电支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因此人称“袁项城”。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通电支持共和,逼迫清朝皇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
1913年,他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建立帝制,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此举遭到全国军民的强烈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因病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那么,袁世凯是怎样登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的?又是怎样复辟帝制的?他的皇帝梦为什么仅仅过了83天就破灭了?华丽的皇帝龙袍为何转眼之间变成为催命送终的寿衣了呢?1859年,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一个官僚世家。
和大部分读书子弟一样,他也摆脱不了世俗的影响,功名利禄就是他的人生目标,可惜考了两次科举都没中。
不过,袁世凯的父亲有一个好友名叫吴长庆,当时正担任赫赫有名的淮军统领,于是袁世凯立即找到了父亲的这位好友。
在吴长庆的通融下,袁世凯在“庆军”的营务处当上了会办。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高宗李熙之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利用军队哗变,成功夺权;朝鲜“事大党”与大院君有隙,于是请求清廷出兵平乱。
由于当时朝鲜与清朝有宗藩关系,吴长庆领兵前往镇压。
于是袁世凯便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
这时候的袁世凯在清军里已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闻辛亥革命时的“新军”是什么军队?新军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辛亥革命时的“新军”是什么军队?新军简介
导语: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
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全称“新建陆军”。
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成立背景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
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
新军作为清朝的最后也是最新的一种军制,原是清廷用来巩固维持统治地位的,但由于政治的彻底腐败,光靠一支新式军队是没有办法来拯救一个走向末路的帝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支原本被清廷用来加强统治的新军,在辛亥革命中成了推翻清廷统治的主力军。
军队编制
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
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编制为:每镇步队2协,每协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马队、炮队各1标,每标3营,每营马4队、炮3队;工程队1营,每营4队,每队三排;辎重队1营,每营4队.步队、炮队、工程队每队皆3排,每排3棚;马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2排,每排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
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摘要】:清朝的军事制度大致经历了八旗和绿营制度、勇营制度以及后来的新军制度。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军事力量,维护自身统治,开始走上军事改革的道路,编练新军。
本文主要从新军编练的原因、过程和内容着手,简略介绍清末军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改革取得的影响和结果。
【关键词】:清末,军事制度,改革,新军清朝是以满族上层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并走向衰败的时期。
它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和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
其军事制度既因袭历代王朝的旧制和本民族的传统,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至清末,许多近代军事制度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纵观清史始末,清朝的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八旗和绿营制度、勇营制度以及新军制度。
阅读清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八旗和绿营制度是清朝前期的军事制度,八旗和绿营同称为“经制兵”,就是国家的军队,是清朝进行军事统治的支柱;勇营制度出现于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是以湘军,淮军为骨干的汉族地主武装,在挽救清政府,镇压人民革命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军制度则出现于中日甲午战后,是清朝末期清政府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规模巨大的反帝运动正在酝酿的社会大背景下,为了加强武装力量,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新的军事制度。
纵向看来,有清一朝共进行了两次军事制度的改革。
首先,清朝中期以后,在纷纷兴起的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八旗和绿营制度的腐败彻底暴露,失去了镇压人们起义的作用。
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出现之后,清军在与起义军作战时,屡战屡败,已经失去了维护清朝统治的支柱作用。
在此契机之下,勇营制度出现,清政府依靠以湘军,淮军为骨干的汉族地主武装“勇营”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从此,“勇”代替了“兵”。
这就是清朝第一次的由八旗和绿营向勇营的军事制度的改革,另一次的军事制度的改革则是出现于清末的由传统旧军制向新军制度的改革。
关于清末新军
关于清末新军原文地址:关于清末新军作者:古马关于清末新军从20世纪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宏观角度看,清末新军建设不仅编练了一支新型的近代化军队,而且带来了中国军事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堪称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肇端.但从清王朝练军自求的微观角度看,新军却变成了王朝的掘墓了,不能说新军建设不是一次惨重的失败.封建主义的国家机体难以移植资本主义的军事制度;落后的农业经济承受不起近代化军队建设的重负;动荡的末代政局无法保障军制改革和军队建设的顺利进行,是新军建设失败的3个重要原因。
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
开始筹练于1894年。
次年3月,胡燏棻募集五千人,编成十营,初驻马厂,后屯小站,以西法训练,号“定武军”。
是为新军之始。
中日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
与此同时,张之洞也在署两江总督任内编练“自强军”。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倡办“新政”的名义,于1903年在中央设练兵处,以奕诓为总理,袁世凯会办。
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
各省设督练公所,由督、府、将军、督统兼任督办。
将新军的编练推行于全国。
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
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额设官兵12512人。
设统制率领。
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平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数军为1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
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各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量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士兵采用募兵制,在体格、有无嗜好和文化程度上有较严格的规定。
武昌起义前夕,已编成十三镇。
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亦称国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多沿袭绿营、寻防营等名号),借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
但在革命党人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者日多,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的主要力量。
历史背景满清军制向以八旗,绿营为国家正规军。
八旗为旗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
浅谈清末军事改革的影响
浅谈清末军事改革的影响赵乐交内容摘要:清朝中期,八旗兵开始腐化堕落,此后清朝仰仗绿营,但绿营在乾隆以后亦重蹈八旗之后,不可收拾。
于是就有湘军、淮军之兴起,但甲午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宣告李鸿章的“自强兴政”破产。
清室为维持其统治,编练新式陆军,进行军事改革。
这一改革虽然为近代军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但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极积影响是主要的。
一方面,军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重文轻武观念,增强了中国军队的素质;另一方面,新军的编练使其与清庭的动机相佐,新军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再者,新军官制也奠定了近代军官制度的基础。
主题词:新式陆军实力革命军阀军官制度清军入关以后,享有特殊权益的旗兵逐渐腐化。
“其为民累,更有不可言者。
”(1)康熙年间,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开始暴露了它的腐败无能。
此后,清政府不得不仰仗于绿营。
然而,乾隆中叶以后,绿营将领亦趋奢侈并无法收拾,兵士纪律严因此废驰,作战能力可想而知。
清王朝临时用兵就得招募宫勇,动员团练。
到鸦片战争时期,绿营已积弊深重,不堪战守。
“兵不见将,将不见兵,纷扰喧闹,全无纪律。
”(2)至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完全失去战斗力,从而有湘军的兴起。
之后,淮军势力不断增长,而甲午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十多年的淮军惨重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陆军也一败涂地。
李鸿章的“自强兴政”宣告破产。
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在“整军经武,以救危亡”的呼声下,开始建立新式陆军。
新建陆军是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方创办“自强军”和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定武军”开始的。
1895年12月,袁世凯以道员身份接替胡燏棻小站练兵。
袁世凯为实现其野心,积极蓄养力量,自督办新建陆军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番改革,在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军事改革促进中国军队素质的提高,一定程度增强了军事实力(一)实行新的编制。
在军队编制上,一反传统打破了旧军不分兵种,一律以五百人为一营的制度,采用德国陆军制,分步兵、马队、攻城队、支城队等。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详解
晚清军事改革的教训和启示甲午战争爆发前,从19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晚清政府启动了以自强为宗旨、以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改革。
这次不彻底的改革没有挽救晚清沉沦的命运,以甲午战争的惨败为标志而宣告失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晚清军事改革教训惨痛,发人深省,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镜鉴作用。
晚清军改取得一定成效内忧外患中的晚清政府于1862年开始实施洋务运动,开启了军事改革的大幕,意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打造“利炮坚船”和“利器精兵”,实现“自强御侮”、“救亡图存”的目的。
这场军事改革在开阔军事视野、推行军事教育、培育军事人才、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借鉴西方军事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历史作用不容完全抹杀。
军事改革最主要的成就是将近代西方枪炮和舰船技术引入中国,购买和制造了一些近代武器装备,使得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
洋务派建立了数十家近代兵工厂。
经过积极的引进和仿制,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军火器的技术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
中国的舰船技术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接近西方水准。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主体武装力量已基本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火器化。
以1888年北洋水师的正式成军为主要标志,晚清军事改革在海军建设方面达到了顶峰。
晚清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培育多兵种军事人才,并聘请了英法专家担任军事智囊。
在开明督抚大臣的努力下,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等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学堂逐步建立起来。
同时,清政府还先后派出数批90余人到西方国家学习军事。
北洋海军主力舰只的管带均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其中部分还是学成归国的留学生。
同时,清政府还设立了崭新的近代海军军种制度,并对陆军兵种制度进行了局部改革。
1888年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兼采英德等国海军制度优长,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军种制度确立的里程碑,代表了甲午战争前晚清军事制度改革的最高成就。
“只变事不变法”流于表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军事传统和保守战略思维的大国里,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情况下,洋务派能取得这些成就实属不易。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重建海军的努力及其结果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重建海军的努力及其结果作者:刘申生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6期摘要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决定重建海军,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北洋海军才勉强成军,但是由于内外交困财力枯竭,海军恢复到战前规模亦不可能,再加上晚清动荡的政局,又使海军发展失去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苦心经营的海军却很快倒向革命派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海军辛亥革命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32-0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当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腐朽的清政府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于日本,曾显赫一时的北洋海军也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战争的失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同时也更加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国防力量的薄弱。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在侵华的帝国主义列强中引起连锁反应,它们穷凶极恶地对中国进行贪婪的掠夺,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局面。
中国不想被瓜分就必须重建海军。
1906年8月,政务处给清政府的报告中说:“现在时局日艰,海权日重。
欲谋自强只用,非振兴海军,无以外固洋面,内卫各省。
”一、重建海军面临的严峻形势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扑向中国,争先恐后地争夺在华权利,他们强租军港,霸占海湾,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甲午战后的几年时间内,帝国主义国家不但在中国的许多商埠割据了大片租界,而且还把沿海的重要港湾——旅大、威海卫、胶州湾、九龙、广州湾、乃至内地的长江流域,都霸占为军事基地或商港,形成了他们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中国一万八千里的海岸线上,找不到一个可以成为自己海军基地的港口。
海军建设不仅需要优良的港湾和基地,还必须具备一整套附属设施,如培养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造船厂、修船厂等等。
当时清政府财政日益艰难,甲午一战,赔款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签约的当年就要付8千万两,而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年还不到9千万两。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陆军重建反噬推翻清朝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陆军重建反噬推翻清朝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朝军队在海陆两个战场都遭遇惨重的军事失败。
在海上,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最终以全军覆没而结束。
在陆上,起家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的湘军、淮军等也不堪一击。
战争的失败有多重原因,但是无疑军事制度、军队素质等方面的差距亦不容忽视。
陆军方面的湘军、淮军都明显落后于时代。
失败以后是军事重建。
在陆军方面,按西方强国的模式编练新式军队。
这一轮的现代化过程往往因为在军事上并没有大的战争衬托而不被人所关注,但事实上,相比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后甲午时代的清朝军事陆军和改革,对整个社会有更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后来中国历史的走向。
陆军重建地分南北以小站练兵而闻名的袁世凯和其新军,这是这股军事重建的产物。
除了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之外,还有张之洞的自强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也按照西法训练和装备,改建为新式军队。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的将领,如袁世凯、宋庆、聂士成等都是甲午战争时的关键人物。
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 *** 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编练十营定武军,分别为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骑兵250人和工兵500人,一共4700人。
但还没有等这支部队操练完毕上战场,清朝就已经在甲午战败。
定武军和自强军一南一北,各有特色。
定武军相对依然保守,虽说“一切操练章程,均按照西法办理”,但其营伍编制仍未脱勇营旧制痕迹,步、炮均为500人一营,马250骑一营,营下分哨,这些都和湘淮旧制差别不大,但工程营的设置是一个创制,从而打破了勇营制度中单用长夫的格局。
南方的自强军更接近西制,因其各级主官全数聘用德员,洋人不仅负责训练,还有管理权,这在晚清军队里也属凤毛麟角的。
自强军和定武军一样,也分步、马、炮、工程四兵种,它的营制和西制很接近,如步队一个营和当时德军一个连的人数大致相当,组织也相似,这和军中德员的聘用有很大关系。
南北殊途同归的是,定武军和自强军最后都归于袁世凯麾下。
甲午中日战争:政治力量与社会变革
甲午中日战争:政治力量与社会变革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其历史背景主要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结果。
本文将从政治力量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探讨甲午中日战争。
一、政治力量1、朝廷决策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自身落后,外部入侵,此时的朝廷被称为“清政府”,是一种相对官僚主义的政治力量。
清政府通过“北洋海军”和其他改良政策,试图推进现代化和国家发展。
然而,在政府内部,清政府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如腐败、贪污等。
另外,在炮台这一事件中,清政府对内对外展现出的无能和被动性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新派将领甲午战争基本上是一个官方战争,但新派将领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们代表了近代化、国家独立的思想,奉行的宗旨是民族复兴,推崇的是进取、战斗、顽强的精神,如李鸿章、李如松等。
这些将领虽然代表的是新派思潮,但却无力改变朝廷官僚主义政治的局面。
3、义和团义和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群众组织,它代表的是逆流而上的民族意识。
秉承着中国元素的传统,义和团主张抵制外国思想和文化入侵,反对帝国主义,提倡民族自尊。
义和团虽然组织有力,但其反动性使得其在战争中表现平平。
义和团起义失败后,官方便开始加强现代化政策的推行了。
二、社会变革1、经济繁荣19世纪,外商来华贸易活跃,世界贸易逐渐关注中国市场。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不断繁荣。
康有为和章太炎等人的新文化运动激起了人们对文化改革的热情,从而促进了经济繁荣的大力推进。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缺少现代化思想和产业基础,需要进行深度的现代化改革。
2、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当中国经济、社会迈入现代时代之际,传统文化受到了新思想的挑战。
这一新思想代表了新的文化、科技和现代产业理念。
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新思想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和对新理念的适用性质疑也使中国近代化进程几经波折。
2021秋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卷一(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模块综合检测卷一(时间:10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他……并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把它们重新分给那些无地的人……为了确保贵族不破坏他的改革,他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统。
〞文中的“他〞是( )A.梭伦B.亚历山大C.克利斯提尼D.伯里克利解析:梭伦改革只是废除了债务奴隶制而没有剥夺贵族土地,创设了向平民开放的新的国家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故A项正确。
答案:A2.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解析: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开展,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与原来掌握国家政权的奴隶主贵族存在分歧与矛盾。
答案:D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4.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派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解析:此题考察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A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B项不选;D项错误。
17.(2022安徽马楼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战败
17.(2022安徽马楼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
午战败
1.(2021-马鞍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启了以“修明武备为第一要务”的军事改革。
至1898年,清政府陆续组建了湖北护军、自强军、新建陆军和武毅军四支新式军队。
这些军队“参用各国洋升教习,练兵讲求枪炮理法兼习营垒测绘”,其训练完全参照西法,初步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和工程兵等多兵种部队。
此外,军队的管理方式、组织制度都在向近代转变。
由于财力困着,此次改革重点集中在陆军,海军方面则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1)依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军事改革。
解析: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面对国内外的局势,再一次进行军事变革,按西方强国的模式编练新式军队,全国共编练三十六个镇(师),聘用德国教官,编练全新的现代军队,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张之洞的自强军,从编制、兵种、训练、武器装备、士兵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军官的配备等,一律仿照德国军队模式,聂士成的武毅军,也按照西法训练和装备,改建为新式军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后甲午时代的陆军重建新军成为清军主要的力量
导语: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朝军队在海陆两个战场都遭遇惨重的军事失败。
在海上,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最终以全军覆没而结束。
在陆上,起家于镇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朝军队在海陆两个战场都遭遇惨重的军事失败。
在海上,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最终以全军覆没而结束。
在陆上,起家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的湘军、淮军等也不堪一击。
战争的失败有多重原因,但是无疑军事制度、军队素质等方面的差距亦不容忽视。
陆军方面的湘军、淮军都明显落后于时代。
失败以后是军事重建。
在陆军方面,按西方强国的模式编练新式军队。
这一轮的现代化过程往往因为在军事上并没有大的战争衬托而不被人所关注,但事实上,相比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后甲午时代的清朝军事陆军和改革,对整个社会有更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了后来中国历史的走向。
陆军重建地分南北
以小站练兵而闻名的袁世凯和其新军,这是这股军事重建的产物。
除了袁世凯的新式陆军之外,还有张之洞的自强军,聂士成的武毅军也按照西法训练和装备,改建为新式军队。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的将领,如袁世凯、宋庆、聂士成等都是甲午战争时的关键人物。
早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编练十营定武军,分别为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骑兵250人和工兵500人,一共4700人。
但还没有等这支部队操练完毕上战场,清朝就已经在甲午战败。
定武军和自强军一南一北,各有特色。
定武军相对依然保守,虽说“一切操练章程,均按照西法办理”,但其营伍编制仍未脱勇营旧制痕迹,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