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第七课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二首-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第七课散文诗二首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进行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3、在享受母爱的同时,学会感恩。

4、拓展阅读,学习“寄情于物”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写作背景】(一)写作背景《金色花》是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是他早期的作品。

20世纪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

1902年,他的妻子逝世。

后来,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天亡。

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凭借对儿童心理深刻的理解与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特点,写出《新月集》这部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的情感的诗集。

【作者介绍】(一)作者介绍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文体知识】(一)文体知识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导读理解】(一)导读理解(一)齐读课文。

注意语速、节奏、重音,读出感情。

(二)、品读课文。

(认真品读,品出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感情,做批注,再把不同感情读出来。

)1、第一段要读出孩子怎样的口吻?(老师提示,学生分析,学生展示朗读)2、“孩子,你在哪里?”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不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案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辩证地认识此时的兼并战争。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3.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认识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2.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自主学习】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诸侯国中______、楚、______、韩、赵、魏、______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当时,诸侯国之间战争的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________之战、________之战、________之战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2.商鞅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①政治方面,确立_______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经济方面:废除________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_____;统一________。

③军事方面: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影响:商鞅变法使________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_______奠定了基础。

3.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_______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________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合作探究】1.如何认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2.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有什么不同?3.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 戊戌变法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二、学案导学
1、导入新课:
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那么结果如何?慈禧太后,不仅血腥镇压了光绪帝支持的维新派,而且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七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三、戊戌政变
阅读课本33页和34页小字内容了解戊戌政变的过程
“探究活动五”:《课时练》P33“探究导学”的“知识点三”
这场来之匆匆的救亡探索去得也是如此匆匆。可是即便这样,这惊心动魄的103天的变法运动仍然有着它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它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维新志士们的爱国精神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探究活动四”: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表格中戊戌变法的内容,并通过分析内容,谈一谈它有何意义?并思考下列问题。
分类
内容
意义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文化
军事
1)变法有利于维让学生分组讨论护哪个阶级的利益?
2)变法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
3)变法同时又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路;训练新式军队等。
重点
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展开以及其高潮——百日维新。
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七课《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

第七课《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

第七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导学案★情境引入:朝三暮四马戏团即将开演,饲养员拿着7个桃子对即将登场的猴子说:今天好好干,早上给吃三个,下午吃四个,猴子听见后,撇撇嘴一动不动。

饲养员想后又说:早上给吃四个,下午给吃三个,怎么样?猴子听后,活蹦乱跳,直奔表演场地。

探究:这则成语故事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基础知识梳理(识记)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分配形式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3、我国公有制经济中实行的分配方式是什么?其基本内容是什么?(1)我国公有制经济实行的分配方式是();(2)该种分配方式的基本内容是:*分析:①公有制经济中,实行的是否全是按劳分配呢?②在农村,承包土地、鱼塘、森林所获得收入属于按()分配;出租、转让土地所获得的收入是否属于按劳分配?4、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1)(2)(3)5、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1)(2)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采用的分配方式是()和()。

2、个体经济的分配方式是()。

其特点:()3、私营经济的分配方式是();生产要素包括:4、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是:★知识体系的归纳:★巩固练习(5—10分钟)选择题:1、在我国现阶段,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有()A.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B.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C.三资企业工人的工资 D.企业承包经营者的年薪2、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是()A 按劳分配B 按管理要素分配C 按劳动成果分配D 按劳动要素分配3、按劳分配适用的范围是()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公有制经济4、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最终原因是()A.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C.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D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5、下列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中,正确有()①它只是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②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分配形式③它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配方式④它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A. ③④B. ②④C. ①②D. ①④6.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学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学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和发展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学案人教版名师指路一、目标聚焦1.了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

2.知道印度人创立了阿拉伯数字及向欧洲的传播情况。

3.了解马可波罗东行的情况,理解《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的巨大影响。

4.从整体认知战争不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交流的主旋律,和平交往和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推动力。

二、知识梳理1.东西方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东方印度、中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2.阿拉伯数字的产生和传播:印度人发明了数字和计数法——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和传播——传到欧洲——阿拉伯数字传遍全世界3.马可•波罗东行:1271年马可•波罗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大都——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出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点评:本课重点是学习东西方和平交往的两个实例即阿拉伯数字西传和马可•波罗东行,认识和平交往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形式,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三、教材详解1.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中最著名的是丝绸之路。

通过这条商路,东方胡椒、肉桂、珠宝、丝绸、中国的四大发明及糖、稻米、棉花传到欧洲,欧洲的希腊、罗马文化以及西亚的伊斯兰文化也传到东方的中国、印度等地,这些交往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2.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阿拉伯数字就是典型的一例。

印度人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和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后对它加以改造并在12世纪初把它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创造的,所以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随后传遍了全世界。

3.马可•波罗东行:1271年,马可•波罗随商队经丝绸之路向中国进发。

1275年,历尽千辛万苦的马可•波罗到达元朝大都。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回顾旧知:文化的功能。

(二)学生讨论学生对照学案进行分组讨论,并同时进行板书。

(三)聚焦展示一区: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

1978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

”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未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老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探究任务]1.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二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生活的匮乏。

网络的发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不能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

在这个时候,《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具备正能量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节目应运而生。

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

在这一文化潮流中,令人欣喜的是,青少年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在掀起一波波“诗词学习热”的同时,又掀起一波波“诗词创作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的现象。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案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案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标解读考向】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必备知识重点突破】1.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功能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4.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是什么?6.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知识整合网络构建】【易错剖析盲点清零】1.文化对经济、政治有时起决定作用。

2.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器物、行为、制度等是文化本身。

4.文化具有主导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5.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7.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8.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真题探究规律】1. 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宁夏西宁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承载着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

我们对革命先辈足迹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思想的陶冶和洗礼:与革命文物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次精神的对话和传承。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不仅是党和人民的共识,也成为各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切实行动。

从“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的角度,说明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的理由。

2.民俗是社会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历经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

丰富的民俗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

根植于乡土的民俗文化已经深深嵌入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出助力现代乡村治理的独特功能。

在传统社会中,以血缘关系聚居的瑶族群众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加之依山而建的木质结构居所,极易发生火灾。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单元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识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过程和影响。

2、初步形成本课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预习内容1、从第一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⑴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⑵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部门、主要成就。

2、从第二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⑶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⑷找出工业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阶级结构、内政外交四个方面的变动表现。

b5E2RGbCAP3、从第三个子目中找出下列问题:⑸工业革命的扩展表现。

⑹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标志。

⑺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条件、时间、影响。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归纳整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时间、部门、主要成就。

2、认识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以及工业革命引起的变动表现。

3、掌握工业革命的扩展表现,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标志,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条件、时间、影响。

学习重点是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难点是完整地把我本课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过程1、课前预习检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指名学生阅读回答预习所列问题。

2、合作探究探究一: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讲解:⑴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对英国商品的市场需求。

p1EanqFDPw⑵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⑶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⑷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蒸汽机的应用对人类社会有何影响?讲解:⑴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根本改变了交通运输技术的面貌,直接导致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发明,带动了铁路的出现。

DXDiTa9E3d⑵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

⑶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⑷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

蒸汽机的应用为实现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提供了强大杠杆。

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往事依依》(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往事依依》(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

第7课《往事依依》第2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作者流露的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人生观,。

2、体会并学习有关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精彩写法。

【学习重点】品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并学习有关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的精彩写法。

【自主学习】1、老师给大家搜集了一些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句,请大家熟读并背诵。

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文章第1段,作者简述了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请你想想本段在文中的有什么作用?【课中交流】1、朗读课文第2到6段,思考:(1)请找出有关看画、读书、听课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具体语句(在文中划出)说说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

▲(2)仔细阅读文章第5段落,本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但作者对这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情状的描写非常细致,请你分析作者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选材的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课文第六段,谈谈你对读书与做人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经历,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4、本文写了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态,很是精彩。

不仅刻画了老师诵读诗歌时的神态动作,而且还写了自己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和感受。

请你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二位你的老师讲课的情态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书 法 绘 画 诗 歌 小 说
戏 曲
第七课 汉字与书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汉字的演变及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 历程,记忆“六书”理论、书家姓名,学会欣赏汉字 独特的特征。 (2).掌握“书同文”“印宗秦汉”的史实依据。 (3).认识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汉字的基本特 征,书法、篆刻艺术的独特性、时代性,领悟民族文 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汉《曹全碑》(隶书)雄健、给人以疏阔 大度之感的独特字体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特点)
(一)过渡: 秦小篆、汉隶 (二)自觉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
1、原因(1)(2)(3) 2、代表:
(三)新高峰: 隋唐
1、代表及其特点: 2、书法理论的成熟
(四)各具情态的宋四家:
1、代表及其特点: 2、时代背景:
9、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开始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明中叶以后 D、西周晚期
10、对中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表述不准确的是: A、有了文字,就形成了印章艺术
B、明代中期,思想活跃、文化自由,篆刻成为中 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篆刻艺术上,秦汉时代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D、其创制以汉字为前提,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5.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秦始皇二六年诏铭
图二 柳公权《玄秘塔碑》 图三 王羲之《兰亭序》
请回答:⑴指出上面三副图片所示汉字各是什么书体? ⑵指出上面图片所示那些是实用性文字?那些是自觉的书 法艺术? 答案: ⑴图一是小篆、图二是楷书、图三是行书 ⑵图一是实用性文字;图二、图三是自觉的书法艺术。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案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案

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二十四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活动落实素养课标要求学习清单核心素养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1.描述与分类:①文化的内涵、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

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解释与论证:①文化的四个社会功能。

②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③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预测与选择:①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

4.辨析与评价:①批驳“经济搞好了,精神文化会自然而然地好起来”的错误。

②明确把传统文化完全当成包袱或完全当成财富的错误认识。

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关系。

1.政治认同: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自豪,增强对祖国的热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精神,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2.科学精神: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科学理性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3.公共参与: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积极参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动,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精梳细理——重基础一、什么是文化1.含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2.本质: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国学第七课

国学第七课

国学第七课
国学第七课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

仁爱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追求和谐共处。

1. 仁爱的内涵:仁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它要求我们关心他人的福祉,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仁爱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还包括对陌生人、动植物和自然界的关爱。

2. 仁爱的表现形式:仁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如关心他人的生活、帮助有困难的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3. 仁爱与社会责任:仁爱观念强调个人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4. 仁爱与道德修养:仁爱观念要求我们在道德修养上不断提高自己,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

5. 仁爱与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通过关心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总之,国学第七课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

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第7课汉字与书法学案(岳麓必修3)2

第7课汉字与书法学案(岳麓必修3)2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堂探究探究一:读中华汉字品中华书法听中华歌谣感受汉字之美朗诵《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同祖同宗是炎黄/同根同脉是汉唐/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中国字……(歌曲)叶敏《中国风》:李小龙截拳之道走遍世界无敌手/中国武术天人合一博大精深无尽头/李白饮酒观沧海飞流直下三千尺/唐诗宋词水墨书法龙的文化最风流/中国字的结构横平竖直最讲究/瓷器里最稀有豆青色的青花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我们做的最牛/五千年谈论英雄尽在青梅煮酒(歌曲)雪村《志国》:油豆角子焖猪蹄儿/做饭是那谁俺家那口人儿/我让她学学咱中国字儿/早上好可别说good morning(歌曲)解晓东《中国娃》:……最爱说的话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先感受汉字之美,然后再踏上探源之旅)探究二:讲故事辨七体知汉字之渊源流变故事一:庖牺氏造字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故事二:仓颉造字传说上古仓颉为黄帝左史,生而四目,有睿德。

见灵龟负图书,丹青甲文,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拼文字。

文字即成,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

材料1: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上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材料2: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虽然刻画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可以肯定的说就是中国文字起源,或者说中国文字的孑遗。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材料3: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问题1:上述材料关于文字的起源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那些更可信?文字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材料4 材料5 材料6 材料7材料8 材料9 材料10问题2:读材料4——10分别说出是何种字体?试说说各种字体有何特征?产生或开始流行的时代?问题3:材料4文字的出现有何意义?和材料6文字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其重大意义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问题完成下面知识梳理:㈠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⒈起源:时代,上就出现了一些,这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附学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教案(附学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自主预习】利用材料引入知识(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

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初中下学期历史第七课教案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中
课时:第七课
教材:《历史》下册
主题:秦朝的兴起和统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的兴起和统一背景
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3.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重点难点:
1.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
2. 分析秦始皇统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教材
3. 板书
4. 影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的背景和影响。

然后提出问题:秦始皇是如何统一中国的?这个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讲授(15分钟)
1. 讲述秦朝的兴起和统一的历史背景,介绍秦国的强大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

2. 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手段,包括征战、改革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秦始皇统一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每组呈现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总结(5分钟)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进行总结,写一篇文章。

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
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学案 新人教版

山东省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学案一新人教版【学习目标】学案总编号:No.71.了解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2.通过对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前预习、课内探究】(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高超的建筑水平1.建造赵州桥⑴朝代:朝⑵设计并主持建造者:⑶地位:2.长安城:⑴唐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⑵城北的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时期:时期2.成就:三、光耀千古的诗坛1.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朝。

2.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唐朝诗人:、和诗人生活时期代表作诗歌特点备注李白杜甫白居易1.你认为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2.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分别有什么特色?【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课后拓展】(走出教材,迁移发散,看你对基础知识的运用状况如何?)11.在1999年就出现了比《金刚经》早34年的雕版印刷品的报道,为什么现行教材仍采用“《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这一说法?由此可看出史学界在治学上的一种什么态度?【夯实基础】 1.赵州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它的设计者是 ( ) A .鲁班 B .张衡 C .李春 D .祖冲之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出现在 (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3.(2008·重庆)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那是诗人辈出,其中被誉为“诗仙”的伟大诗人是 ( )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白居易4.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特点是 ( ) A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B .诗风沉郁、反映现实C .宁静恬淡、深邃幽远D .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5.“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学习提纲】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1)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

(2)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

(3)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

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的伟大民族精神。

1.团结统一①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

②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①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②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易错点提示:爱好和平,走和平发展之路,并不表明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就要放弃正义的战争,在外敌入侵或其他分裂祖国行为存在时,我们也要用武力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这与爱好和平并不矛盾。

3.勤劳勇敢①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重要的优良品格。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②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4.自强不息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5.以爱国主义为核心(1)原因: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学案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础历史知识。

2、看图对比古猿、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头部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北京人难点:北京人身体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原因;山顶洞人所使用的工具的特点。

【课堂导入】人自来就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教师可利用导言中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元谋人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历史价值:————————————.(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二、[合作探究】1、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2 北京人和山顶洞体貌特征有什么区别?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目标检测一、选择题:1、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观颐和园等风景外,你还以能参观()。

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D、蓝田人遗址2、《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

”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相当于()。

A、山顶洞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北京人3、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

有一种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会制作装饰品。

请你判断这种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课程标准
考点:关键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考点梳理】
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为核心,、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①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②爱好和平: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③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④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2.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点和主题分别是什么?)
①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特点:爱国主义不是的,而是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④主题:在当代中国,与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
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4.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是什么?)
(1)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相结合。

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⑤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的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重要性
a.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是中华民族之魂。

b.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c.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②必要性
a.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b.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c.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的要求。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d.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的需要。

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重难点解析】
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观点1:爱国主义是抽象的
分析: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矫正训练战争年代驰骋沙场,奋勇抗敌是爱国;和平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爱国。

这表明
A.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B.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D.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观点2:不能正确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分析:在民族精神的作用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二是忽视民族精神的作用,比如“经济建设是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民族精神是可有可无的”。

矫正训练近年来,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巨大伤痛,但也使全民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在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伟大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展示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下列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②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④弘扬民族精神是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观点3:不能正确理解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分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

(1)传统文化
有精华、糟粕之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2)外来文化亦有精华、糟粕之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矫正训练在某班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讨论中,小王同学在发言中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一切传统文化,又要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该发言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②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都有精华和糟粕③承认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发挥“主心骨”的作用④正确地回答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高考真题】《高考高手》P130 第1、2、3题
【应用训练】《高考高手》P134 第9、10、11、12题 P136第10题 P137第12(2)题
三、知识体系
1. 【点击关键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 单元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