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优秀实用课件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优秀实用课件 苏教版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
李 商 隐 唐 ( )
夜 雨 寄 北
《夜雨寄北》没有一个“思字, 也没有一个”愁字,但那种缠绵婉 转的情调,却能深深地触动读者的 心弦,你知道为什么吗?
《夜雨寄北》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 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 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 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 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 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 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 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 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 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 “何当” 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
两题任选一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简洁的语言 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 2、 在哪里?
用刚才学到的方 法,按自己喜欢的方 式,自学《论诗》。
1、“李杜”指 ;“风骚”的意 思是 2、赵翼对李杜的诗持什么态度?他主 张什么?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年”这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 想想此句还可以如何理解?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
5、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赏析】: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 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 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 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 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 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 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 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 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 亦趋。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评测练习
1、诗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 树前头万木春”,“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古今传诵。 结合当今社会,说说你的理解,用 这两句诗,分别写一段话。
2、背诵两首诗。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 凉”“弃置”“空”“翻”)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 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 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此时的诗人想到了什么? 5、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 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知诗歌的内容。
2、欣赏诗中名句,揣摩其深刻含义。
3、领会诗中所描绘意境,领悟作者 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出生在嘉兴,19岁左 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 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 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参与讨伐州乱军。十八年 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 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 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 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 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 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凄楚
困 难受 春风
之感

相见时难别亦难爱的女子别离的 伤感情景。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 时也令人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 了当时别离的气氛。
陶渊明生活在黑暗、混乱的东晋时代,那 个时代如果不进入官场,生活将极度拮据;如 果进入官场,就要尔虞我诈、逢迎拍马,随波 逐流;如果想要有大作为,又受到豪强世族森 严门第制度的限制。这一切都与陶渊明恬静自 由的性格格格不入,所以他毅然选择辞官归隐 的道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 陶渊明没有屈服于生活的艰辛,而是以脱俗的 旷达和洒脱来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享受这田 园诗般的生活。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2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2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二首》教案范文精选2篇(一)以下是一种可能的《唐诗二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 学会欣赏和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对《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的理解。

2. 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3. 学会正确朗读和表达古诗。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唐诗二首》的课文及相关资料。

2. 画有相关插图的课堂展示。

3. 录制了《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插图,引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

2. 老师播放《唐诗二首》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美感。

步骤二:探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自读《唐诗二首》,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春》和《静夜思》的意境和情感,并展示讨论结果。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释,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步骤三:学习诗文特点(20分钟)1. 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江南春》和《静夜思》的诗句,分析句法和修辞手法。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总结出唐诗的常见艺术特点。

3.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四:朗读表达(15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把握句子的意境和情感。

2.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评选优秀的朗诵者。

3. 选几位学生朗读《唐诗二首》,进行诗歌表达评价。

步骤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选取其他唐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背诵和朗读表达。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唐诗二首》的意境和情感。

2. 学生发表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唐诗二首》的内容和意境,并学会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艺术特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古诗二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主备: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诵读、欣赏并背诵本诗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学生朗读3、师生评议(二)读本诗,理解诗中重点词语,体会诗的情感,5分钟后指名学生回答1.解释下列词语暂凭:长精神:怀旧:2.题目中的“乐天”指的是。

3.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句子是,。

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5.这首诗的主题是:(三)读本诗,在理解诗的基础上,讨论解决下列问题,8分钟后指明学生回答1.首联用“凄凉地”“弃置身”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蕴含哪些人生哲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作者说:“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果真是靠“杯酒”长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

6.这首诗是古代酬增诗的佳品,其感情变化是怎样的?三.学习《无题》(一)读《无题》1、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学生朗读3、师生评议(二)读本诗,理解诗中重点词语,体会诗的情感,5分钟后指名学生回答1.释词:东风:无力:残:晓镜:但:改:为:2.这是一首诗,作者是朝的。

3.“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指什么?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4.本诗的主题是:(三)读本诗,在理解诗的基础上,讨论解决下列问题,8分钟后指明学生回答1.“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作用是什么?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3.“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还有何延伸意义?四.总结:五:当堂训练:1.默写这两首诗。

2.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

八年级语文下册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

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欣赏诗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交流1 掌握两首古诗的大意。

2 《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1.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3. 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4 背诵大比拼。

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

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无题》1.学生自由朗读。

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2.学生讨论、核对,选生讲,教师补充。

讨论:(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四、展示点评: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

5.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附:板书设计《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首联:直抒胸臆。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案诵读欣赏《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背诵两首诗词曲。

【学习重、难点】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赏析古诗。

【学法指导】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联系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简介两位作者和写作背景。

2.从两首古诗中选取你喜欢的诗句赏析。

《夜雨寄北》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诗》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阅读《古诗二首》,思考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夜雨寄北》《论诗》4.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1. 导入2.了解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3.百家争“诵”(1)反复诵读《古诗二首》,结合书下注释或参考相关资料,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正确说出两首诗词曲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词曲,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背诵古诗5.释疑解难6.小结三、课堂巩固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 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2. 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 诗中的“秋”字除点明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这一成语的理解。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教案,欢迎阅读。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导学案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导学案

苏教版初二下册古诗二首导学案
课题: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学会欣赏、背诵两首诗词曲。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赏析古诗。

【学法指导】
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联系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简介两位作者和写作背景。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从两首古诗中选取你喜欢的诗句赏析。

《夜雨寄北》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论诗》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认真阅读《古诗二首》,思考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夜雨寄北》共2页,当前第1页1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导学案

《古诗二首》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这二首古诗。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夜雨寄北》二、自主学习〔一〕自读作者简介,识记作者、作品。

〔二〕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

〔三〕声情并茂地诵读诗歌,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四〕说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三、合作探究1.诗歌第一句中的两个“期〞字有什么不同,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达标训练基训感知探究第一题。

五、堂清检测默写本首诗六、板书设计《论诗》一、自主学习〔一〕自读作者简介,识记作者、作品。

〔二〕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三〕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并分析作者写这几句诗想表达什么观点?三、合作探究1. 诗中最能反映作者诗歌主张的两句诗是什么?2.你赞同李杜诗篇“至今已觉不新鲜〞的观点吗?3.这首诗是否贬低了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四、达标训练基训感知探究第二大题五、堂清检测默写本首古诗教用《古诗二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这二首古诗。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并有所感悟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夜雨寄北》一、目标导学〔一〕导入:《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入诗歌主题: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读作者简介,识记作者、作品。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二〕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

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答复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欣赏诗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领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交流
1 掌握两首古诗的大意。

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3. 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4 背诵大比拼。

规定5分
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

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无题》
1.学生自由朗读。

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2.学生讨论、核对,选生讲,教师补充。

3.请大家分组讨论:
(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四、展示点评:
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

5.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附: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病树”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

“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
五、达标检测
1.诗中运用的两个典故是、。

分别表达了怎样深沉的感情?
;。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的含义有二:其一是:
;其二是:。

3.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的气概。

4.诗歌的内容表现出的关系,感情基调是。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诗句是,。

一、给加点字注音
云鬓.()殷.勤()夜吟.()蓬.山()
二、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
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___________的诗.
3、诗中运用比喻,表达了两人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千古绝唱”的句子:
____ ,。

4、运用景物描写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的句子:
,。

5、“相见时难”中的“难”是指______________,“别亦难”的“难”指______________。

三、选择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
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

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

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四、(1)“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六、反馈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