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一、选择题(1分,每小题3分)、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B王好战,请以战喻/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养生丧死无憾,王之道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2、下列语句中,加黑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B申之以孝悌之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3、对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移其民于河内③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几句不同的一项是()A非我也,兵也B养生丧死,王道之始也是亦走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默写(8分)、填然鼓之,,2、或百步而后止,。
,?3、谨庠序之教,,。
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三、翻译句子(分)、默写题的第3句2、默写题的第4句四、积累一词多义(每空1分,共22分)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直系向牛头充炭直()数罟不入洿池()百发百中()非我也,兵也()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穷兵黩武()3、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野芳发而幽香()草木皆兵()驴不胜怒,蹄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填然鼓之()、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之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日出江花红胜火()五亩之宅()予观夫巴陵胜状()申之以孝悌之义()。
高中语文3.1《寡人之于国也》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一、三维目的1.知识与能力:①初步了解孟子及《孟子》这部作品; ②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字词句;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诵读把握文章整体内容;②通过比较分析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内容; ②探究孟子的思想在今天的意义二、导读1、了解作者及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主张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运用各种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2、解题:“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今义是形影孤单的人,即孤家寡人。
“焉”“耳”“矣”均是文言句末语气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原句是主谓句,感叹句。
“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
“之”,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的意义。
3、背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寡人之于国也(期末复习版)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1.下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兵(yâ) 数罟(cùgǔ) 洿池(wū)B.鸡豚(tún)狗彘(zhì) 庠序(yǎng)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红色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3.下面划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下列句中“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⑤/ ②/ ③/ ④B.①③⑤/ ②/ ④C.①②④/ ③⑤D.①②⑤/ ③④7.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不同类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然而不王者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8.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9.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东发生了灾害( 我) 也这样做)B.王好战,请以战喻。
(大王喜欢打仗, 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教育资料】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学习专用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一、自主复习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解释下列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尽心焉耳已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河东凶亦然不加少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走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树之以桑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三、交流讨论完成自我检查后,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老师解决。
四.小练习题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注释: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课外兴趣阅读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①,引之盈贯②,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镝矢复沓③,方矢复寓④。
寡人之于国也 复习学案学生版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第一部分: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今泛指河流。
凶,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今常用于对方。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⑦范增数目项王()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②穷兵黩武(成语)()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④草木皆兵(成语)()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学生版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熟读成诵,并会默写经典名句。
2、梳理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特殊句式。
3、学以致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课前预习单【知识链接】1、文化常识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2、成语积累五十步笑百步: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3、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统一天下。
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
宋代朱熹将《》《》《》《》合称“四书”。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4、创作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一篇,讲述了一个寡人(孤立无援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
本文将围绕这篇文章整理出的学案内容进行复习,以加深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一、文章导读《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一篇政治文章。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君主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建立和维持一个强大的国家。
文章中提到,一个君主只有具备仁德之心,并理直气壮地为百姓辩护,才能取得臣民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重视人才、敬重老师、勤奋好学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二、文章精读1. 天下大乱,寡人不知所措,如何治理国家?寡人不知所措,不能承继先王之道,真是悲哀呀!(第一段)孟子认为,一个寡人面对天下大乱必须有自己的治国方略,回顾了历代君王,揭示了以仁德治国的道理。
孟子引用了商鞅在做法家时的一则寓言:天下太平时期,小鸟在林中可以自由穿梭,但在乱世,小鸟便无路可飞,孤立无援,不能好好地安居于林中。
孟子像展示这个鸟儿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等待静谧时期回归,另外一种便是主动学会“挤牙膏”,适应环境,机智地应对很一起世界变动之际,让自己尽管处在乱世中亦能安居自在。
2. 一个君主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和道德作为国家治理的标准?身为君主,不仅能吃喝,更应该能懂得审时度势,在处理政策时必须理直气壮(第二段)孟子认为,一个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具备仁爱之心。
他应该把百姓看成自己的孩子,着想百姓的疾苦和利益。
同时还需要具备勇气,即在处理政策时必须理直气壮,不进则退的精神。
孟子还主张君民之间应该相互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是建立在仁爱之心的基础上的。
3. 学习方面,孟子有什么样的特殊观点?君子功夫无废,在业内深植耳提面命,夜以继日的勤奋学习可以使一个人取得优秀的成绩,甚至成为大成者(第三段)孟子在文章中提到了勤奋好学这一道德观念,认为一个君主必须在学习方面勤奋好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学案4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新人教版必修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复习《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导学案
必修3( 一)《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学案目标】1.识记《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中的各知识考点。
2.掌握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准确判断文言活用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全文背诵并默写《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掌握易错难写的字形。
自主莆实基础整合考点知识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 •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寡人之于国也》(1) 直不百步耳⑵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 涂有饿莩《劝学》(5) 輮以为轮(6)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7)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 君子生非异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寡人之于国也》⑴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不违农时: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罟不入洿池:(4) 涂有饿.莩.:_________(5) 非我也,岁.也:________(6) 谨庠.序.之教:_______(7) 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8)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9) 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10) 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寡人之于国也》(1) 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形影孤单之人。
(2) 河.内凶古义: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3)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今义:一般行走。
(4)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保养身体。
《劝学》(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知识、学识渊博。
(6) 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托付;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
备战2018高考复习之《寡人之于国也》2017.9学习目标:(一)、掌握本课文言基础知识1.背诵课文、准确默写并能对文章进行断句2.能正确解释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3.能辨析重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能解释文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句式5.能正确翻译文中的句子(二)、真题演练,提升解题能力复习过程一、知识链接(一)文学常识部分本课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特殊句式整理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判断句: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5、申之以孝悌之义6、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人…有的人…)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二、基础梳理1.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高三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附答案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附答案【复习目标】1.能够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并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片段习作。
3.掌握文言虚词“也”的用法【使用说明】本学案复习范围:《寡人之于国也》重难点分析:强化训练,准确判断文言虚词“也”的用法【梳理·巩固】一、基础知识1.注音(略)2.一词多义①凶:(1)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2)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有衅则敌入,敌入而凶(《国语》)②察:(1)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 察臣孝廉(《陈情表》) (4)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③直(1) 木受绳则直(《劝学》) (2)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6)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7)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④数 (1)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 数罟不入洿池(5)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⑤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 )(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3)加彘肩上(《鸿门宴》) ( )(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 )3.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特殊句式(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道,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⑷未之有也5.虚词①之(1)寡人之.于国也(2)察邻国之.政(3)无如寡人之.用心者(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5)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王道之.始也(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8)鸡豚狗彘之.畜(9)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10)申之以孝梯之.义(11)未之.有也(1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13)斯天下之.民至焉②而(1)弃兵曳甲而走(2)或百步而后止(3)然而不王者(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者(5)涂有饿殍而不知发(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6翻译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指明翻译的得分点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以一首诗《说不尽的孟子》导入。
其中有这么一段: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他的豪言气贯长虹;“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他的心境明澈澄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的感慨响若警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的睿智照亮苍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的雄辩犀利藏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宏论掷地有声;“尽信书,不如无书”——他的教导穿越时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仁义温暖苍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的智慧代代尊崇。
二、重温经典: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既然复习课本了,课文内容就一定要再次仔细看。
这个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完成。
因为是讲过的课文,学会书上都有笔记,所以,无需领着学生再一个个点了,学生也未必能全神贯注的听,再加上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内容也不算难,所以,我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自由复习,但是给予必要的提醒:首先通读全文,然后再读,但这时要读、译结合,同时,一定要仔细浏览课下注释。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自己情况积累实词虚词。
三、课内文言文知识点展示:1、重点复习下列实词:凶、喻、胜、树、发、走2、重点掌握下列虚词:之、而3、重点关注下列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句、省略句4、默写重要句子(一)、重点实词(解释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句子)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王好战,请以战喻。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一、导学:1孟子名言积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他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儒学大师。
3、《孟子》简介《孟子》是先秦优秀的诸子散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
写作特色主要有:(1)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2)善用比喻和寓言。
4、孟子的仁政思想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⑵、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⑶、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二、课文学习:1、梁惠王是一位行“王道”施“仁政”的君王吗?为什么?孟子为什么说他“移民移粟”的做法是“五十步笑百步”呢?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做到“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3、比较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措施,有什么异同?4、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说理?三、作文片断练习:• 1. 仁政思想核心是什么?现在还有积极意义吗?• 2.“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是否适用现代社会?•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4.你怎么看待“非我也,岁也。
”要求:从4个问题中任选一个,提出自己的观点,围绕观点写个议论小片段。
参考材料:1.温总理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公园免费开放,门票免除70岁以上老人非高峰时段乘车、地铁免费社会保障卡享受医疗福利2.生活的目标是使生活合乎于自然规律-------芝诺我们的座右铭,众所周知是服从自然生活--------辛尼加人类过度的放牧、开垦、乱伐造成了沙尘暴,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如果只顾发展生产和一味享用自然之物,就容易造成生态的不平衡,自然界就会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和不幸,这就是自然界的报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学案
.兵 ⑶胜.食 ⑷数罟.. ⑸洿.池 ⑹衣帛. ⑺鸡豚. ⑻狗彘.之畜. ⑼庠.序之教 ⑽孝悌. ⑾不王.者 ⑿饿莩. ⒀丧.
死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基能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B .①涂有饿莩而.之知发 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 .①领国之.民不加少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 .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于.国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均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 .令初下,群臣讲谏,门庭..若市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失其时. 时:时节 B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讲明 C .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那么 D .勿夺.其时 夺:夺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诸侯自称,意谓寡德之人
B .河东..凶亦然 河东:河流东岸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悌:孝顺长辈,尊敬兄长
D .谨庠序..
之教 庠序:指学校 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各项的一句是 ( )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
①河内凶. ②凶.多吉少 ③汉初匈奴凶.黠 ④甫闻凶.讯 ⑤缉拿元凶. ⑴ ①直.不百步耳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理直.气壮 ④系向牛头充炭直. ⑤直.上载公子上座 ⑶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④而山不加.增,何苦而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 ③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④发.其志士之悲哉 ⑤百发.百中 ⑥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⑸ ①或.百步而后止 ②天之行,或.日或雨 ③莫之或.止 ④云霞明灭或.可睹 ⑻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驴不胜.怒,蹄之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⑷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 ③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⑹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⑺ 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②数
.罟不入洿池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⑼ ①非我也,兵.也 ②穷兵.黩武 ③草木皆兵. ⑽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 ⑴ ⑵ ①弃甲曳兵而.走 ②或百步而.后止 ③然而.不王者 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⑤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察邻国之.政 ③填然鼓之. ④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王道之.始也 ⑥树之.以桑 ⑦鸡豚狗彘之.畜 ⑧申之.以孝悌之义 ⑨未之.有也 ⑶ ①河东凶亦然. ②填然.鼓之 ③然.而不王者 ⑷ ①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移其.粟于河内 ③无失其.时 ⑸ ①尽心焉耳矣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⑹
知斯可以嚣嚣乎?”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②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2)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章中孟子所言,
百姓能够“养生丧死无撼”,人人“不讥不寒”。
角度点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必须“以民为本”,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需。
2、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角度点拨:滥捕滥伐,破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
1、⑴hào ⑵yè⑶shēng ⑷cù gǔ⑸wū⑹bó
⑺tún ⑻zhì xù⑼xiáng ⑽tì⑾wàng ⑿piǎo ⒀sāng
2、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⑴①庄稼收成不好②不吉利的事③凶恶,残暴
④不幸,多指丧事⑤杀人的人
⑵①更加②施加③放上④增加⑤夸大
⑶①只不过②与“曲”相对③正确④同“值”⑤径直
⑷①尽②承受③胜利④超过⑤优美的
⑸①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出发③发出④发出、抒发
⑤发射⑥征发、派遣
⑹①仅、只②价值③径直、直接④与“曲”相对,不弯曲
⑺①动词,吃②名词,食物
⑻①有的人②有时③表示不定④或许
⑼①几、若干②密、细密③命运④屡次
⑽①兵器②战争③士兵
2.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⑴①介词,对于,此处可译为“治理”②介词,表比较,比③介词,在
⑵①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②连词,表承接③连词,表转折
④连词,表转折⑤连词,表转折⑥连词,表并列
⑶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③衬音助词,无义
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结构助词,的⑥衬音助词,无义
⑦代词,复指“鸡豚狗彘”⑧代词,指代百姓;结构助词,的
⑨代词,代前面所说的事
⑷①指示代词,这样②形容词词尾,表示击鼓的声音③指示代词,这样
⑸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②代词,代河东③代词,它们的
⑹①句末语助词,可不译②代词,这里
基能训练
1.C。
解析: A项①这样;②作形容词词尾,表示击鼓的声音。
B项①表示转折关系;②表示并列关系。
C项①②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D项①给;②对于。
2.D。
解析:“无罪”是“不归咎”之意;“养生”是“生养死葬”之意;“河内”指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
3.D 夺:耽误,错过、失去
4.B。
解析: B项中的“河东”应是“黄河以东”的意思。
5.D。
解析:A、B、C三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宾语前置。
课外名篇阅读
(一)(1)①讲究德,喜欢义,便可以安详自若。
②穷困不失义,士人因此自得其乐;得意不离道,平民因此不致失望。
⑵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参考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
人家理解我,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
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不得志时,就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
(二)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战胜了它。
齐宣王问:“有人劝我不要占领燕国,有人又劝我占领它。
我觉得,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攻下来了,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呀。
(一定是天意要我们这样做)如果我们不占领它,一定会有天灾。
占领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很高兴,那就占领它。
古人有这样做的,周武王就是这样。
如果占领它而燕国的老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占领它。
古人也有这样做的,周文王就是这样。
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一个同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老百姓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大王您的军队,难道有别的什么原因吗?不过是想摆脱他们那水深火热的日子罢了。
如果您让他们生活在更加水深火热之中,那他们也就会转而去求其他的出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