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习活动【学后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油纸伞》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油纸伞》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油纸伞》。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油纸伞的制作过程,认识传统工艺,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了解其特点及用途。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增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了解其特点。
难点: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油纸伞、PPT、视频、图片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油纸伞的童话故事,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关注油纸伞。
2. 新课导入(10分钟)(1)展示油纸伞,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播放PPT,介绍油纸伞的制作过程。
(3)播放视频,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油纸伞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操作(10分钟)(1)发放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分组进行油纸伞制作。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制作心得。
4. 例题讲解(5分钟)通过讲解一道关于油纸伞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题目:为什么油纸伞可以防水?答案:因为油纸伞的伞面涂有桐油,桐油具有防水的作用。
5. 随堂练习(5分钟)(1)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油纸伞的制作过程。
(2)讨论油纸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油纸伞》2. 内容:(1)油纸伞的特点(2)油纸伞的制作过程(3)油纸伞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油纸伞的画。
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富有创意的油纸伞画作。
2. 答案:无标准答案,以幼儿的创意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油纸伞的制作过程,达到了教学目标。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圈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圈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神奇的纸圈”。
通过该活动,学生将了解纸圈扭转后产生的现象,探索力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纸圈扭转后产生的力与形状变化,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纸圈扭转后产生的力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重点:观察纸圈扭转现象,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纸圈、剪刀、绳子、磁铁、回形针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纸圈、剪刀、绳子、磁铁、回形针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纸圈扭转后产生的现象,引发学生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纸圈扭转的原理,引导学生关注力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3. 动手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按照教材要求制作纸圈,并观察扭转后的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扭转纸圈,发现力的作用,观察形状变化。
4. 随堂练习(10分钟)每组学生用绳子、磁铁、回形针等探索纸圈扭转的力与形状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拓展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力与形状有关?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纸圈2. 内容:纸圈扭转现象力与形状关系探索实践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力与形状现象,举例说明。
2. 答案示例:拉扯衣服时,力的大小和方向会影响衣服的形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动手操作环节效果较好。
但在拓展思考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探索生活中的力与形状现象。
开展科学小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动手操作环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趣味性、新颖性的实验现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物_第四章第一节血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二)能力目标: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3.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血液重要性的认识和关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主要功能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三、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PPT四、教学过程《流动的组织——血液》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就本节课而言,对于血液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
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血样品)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血液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血液与健康相关,体检常需要验血,失血过多需要输血等。
但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有什么功能,学生并不清楚如何作答。
另一方面他们的注意稳定性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做好启发和铺垫的工作,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生趣盎然。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尽管学生课前已经提前预习了本节知识,但由于这节知识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会有部分遗忘,所以还需通过视频、课件、模型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合作与交流,增强对血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热爱生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念。
初中数学_《第四章 三角形》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自我总结;第二环节:合作交流;第三环节:练习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评测练习;第六环节:作业第一环节课前准备活动内容:提前一天布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本章的知识,其中建议学生留出一个环节写出自己对本章的知识还有什么疑惑,或者可以写出在本章中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习题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活动目的:由学生自己梳理本章的知识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可以加强学生在小组内活动交流的意识。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活动内容:开课时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知识总结,互相查缺补漏,先组内解决疑惑问题,小组长充分发挥组织能力,调动全组每一名学生参与。
然后选出一份全组最满意的一份总结做好全班交流展示的准备。
其它小组要主动与展示小组交流:可以纠正错误,补充不足,提出问题,表扬鼓励等。
活动目的:这个环节可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环节:练习提高例1.如图,在△ABC中∠B=30°,∠ACB=110°,AD是BC边上高线,AE平分∠BAC,则∠DAE=例2.三角形两边为3cm,7cm,且第三边为奇数,则三角形的最大周长是例3.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为BC、AD、CE的中点.若S△BFC=1,则S△ABC= .例4.实验探究:(1)动手操作:①如图1,将一块直角三角板DEF放置在直角三角板ABC上,使三角板DEF的两条直角边DE、DF分别经过点B、C,且BC∥EF,已知∠A=30°,则∠ABD+∠ACD= ;②如图2,若直角三角板ABC不动,改变等腰直角三角板DEF的位置,使三角板DEF的两条直角边DE、DF仍然分别经过点B、C,那么∠ABD+∠ACD= ;(2)猜想证明:如图3,∠BDC与∠A、∠B、∠C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3)灵活应用: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列问题:①如图4,BE平分∠ABD,CE平分∠ACB,若∠BAC=40°,∠BDC=120°,求∠BEC的度数;②如图5,∠ABD,∠ACD的10等分线相交于点F1、F2、…、F9,若∠BDC=120°,∠BF3C=64°,则∠A的度数为活动内容:结合典型习题回顾重要知识点。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油纸伞》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油纸伞》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油纸伞”。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油纸伞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培养幼儿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油纸伞的基本结构,知道油纸伞的制作过程。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
3. 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油纸伞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难点:如何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油纸伞的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油纸伞样品、制作油纸伞的视频、图片等。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画笔、油纸伞制作材料包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把油纸伞,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什么特别之处?”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讲解油纸伞的制作原理和过程,让幼儿对油纸伞有更深入的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油纸伞制作材料包,指导幼儿按照步骤进行制作,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油纸伞的制作细节。
让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油纸伞,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油纸伞的基本结构2. 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油纸伞。
2.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幼儿的创意和动手能力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对油纸伞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剪刀等工具时发生意外。
2. 拓展延伸:让幼儿了解其他传统工艺,如剪纸、陶艺等,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可以组织幼儿参观油纸伞制作现场,加深对油纸伞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初中物理_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会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
新课讲授:一、新课引入:加菲猫照镜子二、互动突破:(一)什么是平面镜做一做:用手摸一摸小平面镜,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看成平面镜?(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观察与思考: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思考下列问题:(1)脸和脸的像大小相等吗?(2)眨右眼时,平面镜中的像也眨右眼吗?(3)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靠近?2.提出探究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像和位置与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3.猜想假设:回忆我们平时照镜子的情形,猜一猜,平面镜成的像与物有什么关系?(1)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在平面镜(上/前/后);(2)平面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的大小(相等/不相等);(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不相等)。
4.设计实验:结合所给的器材,小组讨论: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怎样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方法:5.实验验证:(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竖直在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蜡烛A、B,并点燃A.(2)调节蜡烛B的位置,使蜡烛B与蜡烛A在镜中的像重合,并用笔做好记号。
思考:重合代表什么?这一步骤操作,既能比较,又能确定。
(3)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做几次。
分别测量出对应的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并记入表格。
实验三次的目的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得到的结论是:(4)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不能再透过玻璃看,而要在另一侧直接看白纸上),(有/没有)出现像。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整理物品》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整理物品》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材第四章《我是整理小能手》,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整理物品的方法,培养整理物品的习惯,了解整理物品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整理物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培养幼儿自觉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增强秩序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步骤,培养整理物品的习惯。
难点:让幼儿理解整理物品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整理物品的良好习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整理物品示例图、教学视频、整理盒、标签贴纸。
学具:每组一套整理盒、标签贴纸,每个幼儿一份整理物品任务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教师创设一个乱糟糟的情景,让幼儿体验无序环境给生活带来的不便。
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示例图和教学视频,讲解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步骤。
(2)教师示范整理物品,并邀请幼儿参与操作。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进行整理物品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完成整理任务后,进行展示和评价。
4. 教学难点突破(10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整理物品的重要性,让幼儿认识到整理物品的好处。
(2)教师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自觉整理物品的习惯。
(2)教师引导幼儿反思自己在整理物品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板书设计1. 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步骤:(1)分类:将物品按照类别分开。
(2)归位:将物品放置在指定位置。
(3)标记:用标签贴纸标记物品位置。
2. 整理物品的重要性:(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帮助家长整理一个房间。
2. 答案:(1)分类:将房间内的物品按照类别分开。
(2)归位:将物品放置在指定位置。
(3)标记:用标签贴纸标记物品位置。
(4)检查:整理完成后,检查是否整齐有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掌握了整理物品的方法和步骤,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幼儿仍需加强自觉性和耐心。
《第四章 实验活动3 糖类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糖类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糖类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掌握单糖、双糖和多糖的性质和特点。
3. 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对糖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糖类的性质,包括溶解性、颜色、气味等基本性质,以及单糖、双糖和多糖的特殊性质。
2. 教学难点:通过化学实验对糖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2. 准备实验器械和试剂,包括试管、滴定管、试纸、显微镜等。
3. 准备教学视频,展示糖类的应用和价值。
4. 提前进行实验演练,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设计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糖类在生命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进入糖类性质的学习;2. 讲授糖类的分类和结构:通过PPT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糖类的分类和结构特点;3. 单糖、双糖和多糖的性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单糖、双糖和多糖的性质,加深对糖类性质的理解;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糖类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5. 总结与延伸: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糖类性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科研效果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糖类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糖类的分类,掌握单糖、双糖和多糖的性质和结构,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糖类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学生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中班教案《常绿树和落叶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常绿树和落叶树》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常绿树和落叶树》。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季节变化,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特征,能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
2. 了解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生长环境和季节变化,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3.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区分。
教学重点:了解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特征,认识它们的生长环境和季节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物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叶子、挂图、PPT、录音机。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周围的树木,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树叶是绿色的,有些树叶会变黄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叶子,讲解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引导幼儿关注树叶的颜色、形状和质地等方面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挂图,让幼儿根据挂图上的提示,找出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叶子,并粘贴在相应的位置。
4. 小组讨论(5分钟)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的树木,记录下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特征,并画一幅画展示出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常绿树和落叶树》2. 板书内容:常绿树:叶子全年绿色,如松树、柏树等。
落叶树:叶子在秋天变黄并掉落,如枫树、梧桐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周围的树木,记录下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特征,并画一幅画展示出来。
2. 答案示例:常绿树:叶子全年绿色,如松树、柏树等。
落叶树:叶子在秋天变黄并掉落,如枫树、梧桐树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特征,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找种子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植物的生长》,详细内容为“找种子”。
通过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使幼儿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掌握种子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种子的特征,能够区分不同植物的种子。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和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植物的种子、放大镜、图片、PPT等。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小篮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带领幼儿去幼儿园的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2)引导幼儿关注植物的种子,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吗?它们的种子长什么样呢?”2. 例题讲解(10分钟)(1)向幼儿展示各种植物的种子,讲解种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
(2)通过PPT展示,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种子的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个小篮子和记录表。
(2)让幼儿在植物园内寻找种子,并记录下来。
4. 小组分享(10分钟)(1)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找到的种子。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种子的不同特点。
(1)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找种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找种子2. 内容:(1)种子的外形、大小、颜色等特征。
(2)不同植物的种子对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家附近的植物种子,记录下来,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种子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部分幼儿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关注和引导。
《互动还是干扰——有效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第四章内容及反思
《互动还是干扰——有效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第四章内容及反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第四章促进师幼互动的有效方式在第三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一些常见因素,包括师幼情感联系、心理状态和亲子关系等。
在第四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使之既具有启发性,又不至于干扰幼儿的发展。
1. 制定明确的师幼互动目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制定明确的师幼互动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包括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交技能等方面。
通过明确的目标,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
2. 创设丰富多彩的师幼互动环境为了促进师幼互动的质量,教师应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
这包括丰富的教学工具、游戏活动、教学资源等。
通过丰富多彩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
3. 注重师幼情感沟通师幼情感沟通是提升师幼互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注重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关心、倾听、尊重每个幼儿。
通过情感沟通,可以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4. 鼓励幼儿参与师幼互动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参与互动。
这包括鼓励幼儿提出问题、表达意见、参与讨论等。
通过积极的参与,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
5. 及时进行师幼互动评估和反思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需要及时的评估和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师幼互动进行评估和反思。
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
反思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关注师幼互动的质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师幼互动的效果。
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我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段总计95字】通过第四章内容的学习和思考,我对师幼互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明确了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方式。
大班数学活动2的加减法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2的加减法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活动教材第四章《数的加减法》,详细内容包括整数2的加减法运算、通过实物操作理解加减概念、运用图片进行数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2的加减法运算概念,能够准确进行2的加减法计算。
2. 通过实物操作和图片演示,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2的加减法运算概念,能够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2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图片、磁性黑板、计数器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棒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颗苹果树,树上原有2个苹果,再添上2个苹果,让幼儿观察并回答: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邀请幼儿到黑板上用数字卡片进行操作,引导幼儿理解2+2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图片,讲解2的加减法运算,如2个兔子加上2个兔子等于4个兔子,引导幼儿观察并理解。
通过磁性黑板,演示2的加减法运算过程,让幼儿跟随操作。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图片和数字卡片,让幼儿进行分组练习,完成2的加减法运算。
邀请个别幼儿上台展示,并对正确答案给予表扬。
4. 小组讨论(5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用2进行加减法运算,引导幼儿发现运算规律。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2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引导幼儿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2进行哪些加减法运算?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数字2的加减法运算过程,如2+2=4、42=2等。
2. 用图片展示2的加减法运算实例,便于幼儿观察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在画纸上画出至少两个实物,并进行2的加减法运算。
2. 答案:根据幼儿画出的实物,完成相应的加减法运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2的加减法运算。
大班安全活动《高处危险我不跳》教案反思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ຫໍສະໝຸດ 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高处危险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这个实验将演示高处跳跃可能导致的伤害。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在回答问题时,仍有部分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这说明我在授课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知识。
最后,我深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和引导能力仍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需要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以及举例的恰当性。同时,在引导讨论和启发思考方面,要更加有针对性,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活动《高处危险我不跳》已经顺利完成,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对高处跳跃的危害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高处跳跃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但在讲解过程中,我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些理论知识可能还不足以引起他们的重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高处跳跃的危害性、安全规则的认识与遵守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避免高处危险。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大班社会活动四大发明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社会活动四大发明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社会活动教材第四章《古代的智慧》,详细内容围绕“四大发明”展开,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的历史背景、发明过程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四大发明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重点:四大发明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四大发明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四大发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 讲解:详细讲解四大发明的背景、发明过程和原理。
3. 实践操作:a.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四大发明进行深入了解。
b. 各组根据所学内容,动手制作相应的发明模型。
c.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发明,设计一道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四大发明2. 内容:a. 指南针:原理、应用b. 造纸术:发明过程、意义c. 火药:发明过程、影响d. 印刷术:发明过程、贡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四大发明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b. 请谈谈四大发明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2. 答案:a. 指南针:利用磁铁的性质,指导航海、探险等活动。
造纸术:将树皮、麻等材料制成纸张,为文化传播提供便利。
火药:由硝石、硫磺、木炭等物质混合而成,用于军事、民用等领域。
印刷术:通过活字印刷,提高书籍的制作效率,促进文化交流。
b.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科技创新的瑰宝,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桥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桥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力》,详细内容围绕纸桥的制作与探究。
通过学习纸桥的搭建,了解桥梁结构稳定性与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纸桥的结构特点,知道力的作用对纸桥稳定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探究欲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纸桥结构的稳定性探究,力的作用对纸桥稳定性的影响。
教学重点:纸桥的制作方法,合作探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纸桥模型,相关图片,力学小玩具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棒、直尺、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纸桥模型展示各种桥梁,引导学生思考桥梁的结构特点及稳定性。
2. 制作纸桥(10分钟)a. 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种纸桥结构。
b. 学生根据设计图纸,使用彩纸、剪刀、胶棒等材料制作纸桥。
3. 探究纸桥稳定性(10分钟)b. 在纸桥上放置小球,观察小球对纸桥稳定性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展示一个纸桥模型,讲解力的作用对纸桥稳定性的影响。
b.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纸桥稳定性问题。
b. 各组展示自己的纸桥,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纸桥2. 板书内容:a. 纸桥的结构特点b. 力的作用对纸桥稳定性的影响c. 制作纸桥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更稳定的纸桥。
b. 思考:如何运用力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 答案:b. 学生需结合实际生活,给出合理解决方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但在纸桥稳定性探究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a.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桥梁的稳定性问题,了解桥梁设计原理。
b. 组织学生参观桥梁建筑,深入了解桥梁结构及力学原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纸桥稳定性探究2. 力的作用对纸桥稳定性的影响3. 纸桥制作方法4. 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一、纸桥稳定性探究1. 桥梁结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桥梁结构,如梁桥、拱桥、悬索桥等,分析各种结构的特点及稳定性因素。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花儿找朋友》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花儿找朋友》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认识自然》,详细内容为“花儿找朋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各种花卉的特点,培养他们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花卉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并描述花卉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征。
2. 能够运用观察、表达、合作的方法,与同伴一起完成“花儿找朋友”的任务。
3. 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保护花卉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花卉的特点描述,完成任务时的观察、表达、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花卉,了解其特点,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各种花卉实物或图片、PPT、音乐播放器。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播放轻快的音乐,引导幼儿做“花儿找朋友”的手指游戏。
(2)教师出示花卉实物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花卉的名字。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PPT,讲解花卉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征。
(2)教师示范如何用画笔、剪刀、胶水制作花卉卡片。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两人一组,共同观察花卉,用画笔、剪刀、胶水制作花卉卡片。
(2)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花卉卡片,并描述其特点。
4. 花儿找朋友(10分钟)(1)教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幼儿根据花卉特点,寻找相同的花卉卡片。
(2)找到相同花卉卡片的小组,将卡片贴在黑板上,并说出花卉的特点。
(2)教师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花儿找朋友2. 内容:(1)花卉特点:形状、颜色、气味(2)制作花卉卡片:画笔、剪刀、胶水(3)合作完成任务:观察、表达、合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花卉卡片,描述其特点。
答案示例:我制作的花卉是玫瑰花,它有红色的花瓣,形状像爱心,气味香香的。
2. 作业要求:用画笔、剪刀、胶水完成花卉卡片的制作,并描述花卉的特点。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力量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力量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神奇的力量”。
通过本章学习,使幼儿感受并探索身边常见的力,如重力、摩擦力等,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常见力的名称和作用,了解力的基本概念。
2. 能够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力的作用,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力的概念,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力的名称和作用,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滑轮、小车、球、木块、斜面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滑轮、小车等教具,邀请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小车可以在滑轮的帮助下移动?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实物演示,让幼儿观察并理解力的作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体验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观察并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5. 创作环节(10分钟)幼儿用画笔、剪刀等学具,创作与力相关的画作,如画出力的作用场景等。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力量2. 板书内容:重力:物体受到地球吸引的力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力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身边的力答案要求:描述画作中的力,如妈妈拉着我走路,摩擦力让我不易滑倒。
2.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力答案要求:记录至少三种生活中遇到的力,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并探索力的作用,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完成力的实践操作,如制作简易斜面,观察物体的运动。
课堂延伸:学习其他常见力,如浮力、弹力等,拓展幼儿的科学知识。
大班艺术活动握握手集体舞教案反思
大班艺术活动握握手集体舞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艺术活动教材第四章《舞蹈与律动》,详细内容为集体舞“握握手”。
通过学习“握握手”集体舞,让幼儿在音乐和舞蹈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掌握“握握手”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变换。
2.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合作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
3. 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增进同伴间的友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握握手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变换。
难点:动作的连贯性和协调性,以及队形变换的熟练程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乐播放设备、镜子、舞蹈道具(如花环、手帕等)。
2. 学具:手帕、舞蹈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握手的乐趣。
引导幼儿讨论握手的礼貌和意义,为学习集体舞“握握手”做好铺垫。
2. 基本动作教学(10分钟)教师示范“握握手”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并分解讲解。
幼儿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掌握基本动作。
3. 队形变换教学(10分钟)教师示范队形变换,并讲解变换要点。
幼儿分组练习,熟悉队形变换。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选取一个队形变换作为例题,详细讲解步骤和技巧。
幼儿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掌握例题中的队形变换。
5.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播放音乐,让幼儿独立完成“握握手”集体舞。
教师观察幼儿练习情况,及时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邀请部分幼儿展示“握握手”集体舞,其他幼儿鼓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握握手”集体舞教学2. 内容:基本动作:握手、转圈、跳跃等队形变换:圆形、双列、交错等例题:队形变换“花开花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练习“握握手”集体舞,并尝试创作一个新的队形变换。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在队形变换时存在混乱现象,需要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幼儿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让幼儿分享自己创作的队形变换,并邀请其他幼儿一起学习。
大班语言活动奇怪的桥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奇怪的桥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活动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桥梁》,详细内容围绕“奇怪的桥”展开,通过故事、图片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桥梁,并探索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各种奇怪桥梁的形状、结构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描述、分析等方法,认识并理解桥梁的基本原理。
3.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桥梁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桥梁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奇怪的桥梁图片、模型、教学PPT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各种奇怪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解讲述一个关于奇怪桥梁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桥梁的起源、发展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3.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奇怪的桥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结构特点,讲解桥梁的基本原理。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根据提供的图片和材料,动手制作一个奇怪的桥梁,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制作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奇怪的桥2. 内容:桥梁的形状、结构及特点桥梁的基本原理创新意识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座奇怪的桥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设计一座具有创意的桥梁。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知识,设计出具有独特形状和结构的桥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次课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了奇怪的桥梁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桥梁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课后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桥梁,实地观察、了解桥梁的结构和功能,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电池教案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电池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奇妙的电池”。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基本知识,认识不同类型的电池,以及了解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电池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知道电池有正负极。
2. 使幼儿能够分辨不同类型的电池,并学会正确使用电池。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池的构造和原理。
重点:正确使用电池,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各种类型的电池、电池测试器、电池玩具、PPT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废旧电池回收箱。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使用电池的玩具,让幼儿观察并思考:这些玩具为什么会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利用PPT课件,讲解电池的构造、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让幼儿了解电池有正负极,学会正确安装电池。
3.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不同类型的电池,让幼儿分辨它们的异同,并讲解各种电池的特点。
4.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让幼儿观察、触摸电池,尝试给电池玩具安装电池,体验电池带来的乐趣。
5. 环保教育(5分钟)讲解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教育幼儿要将废旧电池放入回收箱,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1. 电池的构造和原理2. 不同类型的电池3. 正确使用电池4. 废旧电池回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最喜欢的电池玩具。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电池玩具。
2. 家庭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找出家里的废旧电池,放入回收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电池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延伸,如开展电池知识小竞赛、制作电池手工作品等,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皮亚杰关于学习的原理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问题:
1. “学习从属于发展”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什么启示?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
并不是儿童看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充作引发儿童作出反应的刺激的。
例如,年幼儿童看到实验者移动两根同样长的、并排放着的小木棍之一,但这并不能成为儿童作出长度守恒反应的刺激。
儿童往往只注意到朝前移动的那根小木棍突出的部分,以为这根木棍现在比另一根更长些。
只有当儿童达到一定的认知发展阶段时,他们才能通过心理运演来推断:如果把这一木棍移回原处,这两根木棍就会一样长,因此,把一根木棍向前移动并不会改变它的长度,尽管它看上去前面突出来了。
在皮亚杰看来,还没有掌握可逆性概念的儿童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即便告诉他答案,他也是无法理解的。
因为在儿童能够解决这类问题之前,他必须具有解释这些刺激的心理运演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的发展制约着他们所能学习的范围。
皮亚杰由此认为,儿童可逆性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由于经验的结果。
可逆性是一种内部调节的形式,它是受反身抽象(reflectiveabstraction)指导的。
反身抽象是指大脑通过对心理活动本身的思考,而不是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思考,而产生一种前后连贯的信息系统的方式。
所以,只有当儿童已具有把各种有关信息整合起来所必备的心理能力时,才有可能习得某种特定的概念(如可逆性和守恒性)。
这种能力是反身抽象的结果,而反身抽象又取决于儿童是
否已达到某种认知发展水平。
因此,认知发展作为一种功能系统(afunctioningsystem),制约了儿童学习的范围。
2. “知觉受制于心理运演”对教学设计有什么启示?
皮亚杰不赞同那些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因为在他看来,刺激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刺激并不是感觉的要素;知觉也不仅仅是有选择地注意有关刺激的问题。
皮亚杰认为,刺激是被认识的,而不是被经验的。
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刺激,例如红颜色,也是通过一种比较的心理活动而被认识的。
举例说来,远处的一丝灯光,可以被“看做”是暗的或红的,这取决于人们拿什么来与它比较。
如果它被看作是红的,那是因为观看者认识到它不是绿的或任何其他颜色。
皮亚杰认为,能够思考“某件东西不是什么”的能力;’是有意义的知觉的必要条件。
通过思考.“某一刺激不是什么”来赋予它以意义的能力,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回忆以往的经验。
这种能力是我们生物遗传的一部分,它是通过我们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而激活的,这个过程极为复杂,以至我们不可能根据物理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予以复演。
因此,知觉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搜索活动,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扫视。
知觉者常常凭借进行推理的心理活动,已经知道了自
己要看的东西。
所以,视觉扫视仅仅是心理活动——推理一的
外显。
再以两根同样长的小木棍为例,当8岁儿童看到一根木
棍前端突出时,马上会去看它的后端,因为他预期到这根木棍
的后端会比另一根木棍短一些。
由于他根据推理知道木棍的长
度不会因移动而有所改变,所以他搜寻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
不是不顾一切地扫视所有的刺激。
3. “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对教学设计有什么启示?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
所以,当皮亚杰派学者在研究学习时,他们常常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而不是:“你知道吗?”在他们看来,如果儿童不能解释他是怎么知道的,就说明他实际上还没有学会。
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学习只是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或是说是一种外部信息的机械累积的过程。
他们不研究学习者头脑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他们看来,学习都是一样的,变化的只是学习的任务。
而皮亚杰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认知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例如,为什么一个5岁小孩看到水从一个玻璃杯倒入另一个形状不同的玻璃杯时,会认为水量发生了变化,而在7岁以后就认为水量相等呢?皮亚杰认为,儿童学到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程序,或者说,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图式。
这种新的图式不仅仅是原有图式的延续,因而不能用信息机械累积的过程来解释。
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它在性质上已不同于原来的图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是通过反身抽象和创造的过程,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图式。
所以,在皮亚杰看来,通过练习,也许可以教给儿童某种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的,除非儿童能够理解它,也就是说,除
非儿童能够把它同化到他已有的认知图式中去。
这种同化只有在儿童积极参与建构时才有可能发生。
“儿童越是积极,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
然而,认知方面的积极参与,并不意味着儿童仅仅是摆弄某种材料;儿童在没有摆弄物体的情况下,可能在心理上积极参与,正如他在实际摆弄物体时心理上可能是消极的一样”(Inhellder,
eta1.,1974)。
所以,学习所关注的,应该是儿童主动的心理建构活动。
4. “认知冲突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需的”对教学设计有什么启
示?
“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这一命题与新行为主义的观点是相悖的。
在斯金纳看来,通过强化相倚安排,可以使
学生在没有住何错误的情况下学习。
程序教学就是建立在这一
原理基础上的。
但是,皮亚杰认为,让学生犯些错误是应该的。
为了使学生从事自我调节——这是平衡过程的实质性部分,学
生需要经历某些冲突或不平衡。
错误会引起学生顺化自己的知
识结构,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同化到修正过了的知识结构中
去。
例如,学生由于经历了错误,就可能顺化他已有的关于自
由落体的知识,然后把有关钟摆的新经验同化到认知结构中
去。
5. “否定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对教学内容的编排有什么启示?
皮亚杰认为,通过否定的行动解决矛盾、消除差异、排除障碍或填补间隙,这些都是否定的形式。
随着儿童的发展,他们使用不同的否定类型;当儿童学习一个具体的概念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否定水平。
最终,儿童能够用最经济的方式否定矛盾,保持事物的整合性。
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活动的中介才得以实现的。
主体活动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统一的特点,因而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转换系统。
主客体构成了活动的一对矛盾。
儿童的心理是主客体矛盾运动过程的反映。
因此,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和统一成为儿童自身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而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平衡也只有在儿童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实现。
其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回路系统是一个在实践中无法分割的整体。
客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客体,正是因为主体通过活动发挥其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而使其成为活动对象——客体,客体被主体认识之前只是作为外因的环境因素,被认识之后,逐渐转化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
同时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知识只靠传授是无效的。
其基本方式是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学习,即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时引起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心理不平衡时认知结构所发生改变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认知结构冲突。
内在于事物之中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灵魂,这个自否定不以主观思维为转移,而是事物自然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