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掌握神话传说的基本知识;2.熟练掌握叙事文学中的基本技法;3.掌握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树立人物形象,为以后的作文打好基础;4.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和感受性,提高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熟练掌握叙事文学中的基本技法;2.掌握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形象;3.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性和感受性,提高鉴赏能力。

难点1.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2.学生对语言描写的掌握;3.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小说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1.课堂笔记本;2.《宋定伯捉鬼》文本;3.电子课件;4.学生练笔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让学生猜测本课内容,并让其思考对鬼、灵魂的看法;2.带领学生回忆一下小学期间,有没有听过哪些神话传说。

第二步:学习本课(30分钟)1.教师在投影屏幕上播放《宋定伯捉鬼》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影片感受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体验小说的氛围;2.在学生看完影片后,教师针对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情节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旨和中心思想;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且帮助学生解决不理解的地方;4.教师以小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小说,有需要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第三步:学生练笔(30分钟)1.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撰写一篇有关书中人物的形象描写,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文采和感性表达;2.学生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写作,例如开头要有引子、写作要有层次结构、结尾要有深刻的体会等;3.助教可以手把手的指导学生,有需要还可以进行一些细节的矫正。

第四步:展示交流(10分钟)1.让一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笔,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其他的学生可以进行点评和交流,从不同角度审视这篇文章。

第五步: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根据课堂的表现总结和点评;2.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和建议;3.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时间里多多阅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宋定伯捉鬼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宋定伯捉鬼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宋定伯捉鬼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宋定伯捉鬼教案教学设计1宋定伯捉鬼教案教学设计导言教案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一份好的教案能够使得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本篇文章,将会围绕着《宋定伯捉鬼》这个话题,设计一份中学语文的教案。

就这个话题,通过分析文本内容和教育教学的要求,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一节文本分析1.1 作品背景简介《宋定伯捉鬼》是一篇中华传统鬼故事,讲述了宋代有一个名叫宋定伯的人,他勇敢地捉鬼降妖。

故事情节曲折,鬼怪阴森可怖,反派形象深刻。

整篇文章气氛紧张,悬疑刺激,很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2 文本分析1.2.1 作者的语言运用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文字来表现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那声音,便如一个尸体地下走过,只闻得窜簌、窜簌…” ,“庭下起了一阵飞沙走石的响声,面前却是一个人影……”1.2.2 作品主旨思想《宋定伯捉鬼》是一篇充满忠诚和勇敢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宋定伯勇闯鬼门关,对抗鬼怪降妖,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气节,在弥漫阴霾的气氛中传递出一股暖流,这种“弱化了鬼神的神话文化”,而表现出人类理智勇敢的精神。

第二节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鬼故事《宋定伯捉鬼》2)了解中华传统鬼文化2.2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能够解读文本,领会文本所表达的主旨思想2.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讲述这样一个传统文化故事,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敢地迎面而上。

第三节教学过程3.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活动引入《宋定伯捉鬼》这个话题,向学生介绍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鬼故事,并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过的鬼故事。

步骤二:阅读故事集中时间让学生阅读《宋定伯捉鬼》这篇文章,强调学生阅读完后要记得做好读后练习。

步骤三:文本解析听学生谈谈他们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学生所发现的影响和思考中心。

《宋定伯捉鬼》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宋定伯捉鬼》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宋定伯利用智慧捉住一只鬼的故事。

这个故事既具有趣味性,又富有教育意义,适合用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分辨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讲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故事背景宋定伯是战国时期宋国的一位聪明才子,一天晚上,他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只鬼。

鬼威胁要吃掉他,宋定伯却大胆地向鬼提出了挑战。

2.2 故事经过宋定伯与鬼展开了一场智慧的较量。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设下陷阱,最终成功捉住了鬼。

2.3 故事结局宋定伯将鬼献给国王,得到了国王的赏识,成为一名官员。

故事以宋定伯的胜利和成功结尾。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宋定伯宋定伯是一位勇敢、聪明、机智的人物。

他面对鬼的威胁,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挑战,并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解决问题。

3.2 鬼鬼在本故事中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它威胁宋定伯的生命。

鬼的形象突出了故事中善恶斗争的主题。

第四章:故事主题探讨4.1 善恶斗争故事通过宋定伯捉鬼的过程,展示了善恶斗争的主题。

宋定伯代表着善,鬼代表着恶。

善最终战胜了恶,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价值观。

4.2 智慧战胜力量宋定伯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捉住了强大的鬼。

这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智慧比力量更为重要。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策略5.1 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主题。

5.2 讨论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3 情景模拟法教师可以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宋定伯捉鬼 教案示例

宋定伯捉鬼 教案示例

宋定伯捉鬼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掌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件。

1.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3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思考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2.1 故事梗概:讲述宋定伯利用智慧和勇气捉拿鬼怪的故事,展现了他机智、勇敢、善良的品质。

2.2 重点词汇: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如“鬼怪”、“阴曹地府”、“捉拿”等。

2.3 难点句子:分析并翻译文中的长句和难句,如“宋定伯闻之,乃如其言,遂得鬼而擒之。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故事梗概,分析人物形象,阐述故事寓意。

3.2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分享自己的看法。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翻译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定伯捉鬼》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2 讲解故事梗概:详细讲述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宋定伯的形象和品质。

4.3 翻译重点词汇:引导学生学习故事中的生僻词语,解释词义。

4.4 翻译难点句子:分析并翻译文中的长句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

4.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分享心得。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5.2 文言文翻译:评估学生对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能力。

5.3 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故事道德观念的思考,评价其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六、教学延伸:6.1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宋定伯捉鬼》与其他古代神话故事,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6.2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宋定伯为主角,创作一个现代版的故事,展示其智慧与勇敢。

七、作业布置:7.1 阅读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有关鬼怪的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馈:8.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8.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宋定伯捉鬼》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文学常识。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诚实、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课文《宋定伯捉鬼》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文学常识。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2. 相关古代文学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课文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古代文学常识,如词语解释、人物关系等。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联系生活(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对自己的启示。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进行课后写作练习。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等,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合作学习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宋定伯捉鬼》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习主人公宋定伯勇敢、机智的品质,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宋定伯捉鬼》选自《聊斋志异》,讲述了宋定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一只鬼,并用自己的智慧将鬼捉住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聊斋志异》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向学生介绍课文《宋定伯捉鬼》的基本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相关文化知识。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3.5 练习与反馈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反馈,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和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宋定伯捉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正义和善良的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宋定伯捉鬼》全文。

2.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中的寓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宋定伯捉鬼》,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中的寓意。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学生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宋定伯捉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宋定伯捉鬼》。

5.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资料,对《宋定伯捉鬼》的解读。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和参考资料。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授课方式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7.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7.3 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正义和善良的追求。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估课后收集学生作业、测试成绩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8.2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宋定伯捉鬼》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文章的大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文言文的兴趣。

(2)学习宋定伯勇敢、机智、诚实守信的品质。

(3)懂得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欺诈最终会失败。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宋定伯捉鬼》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理解。

2. 分析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宋定伯捉鬼》的作者及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阅注释。

(1)宋定伯是谁?他有什么特殊的能力?(2)故事中出现了哪些鬼?它们的特点是什么?(3)宋定伯是如何捉鬼的?他的目的是什么?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角色形象和故事主题。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4.1 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句子练习。

4.2 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

5. 总结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5.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诚实守信的感悟。

5.3 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生字词和断句练习。

六、教学反思6.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教学得失。

6.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故事的情节。

(3)能够分析并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描述。

(3)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对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鬼神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宋定伯捉鬼》的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工具书,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故事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对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表演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学生对文言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能力提高: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描述,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宋定伯捉鬼》文本。

2. 工具书:文言文词典、成语词典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翻译并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宋定伯捉鬼》的阅读与理解。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4.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实践活动。

5. 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思维训练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的掌握。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3)对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发学生对《宋定伯捉鬼》故事的兴趣。

(2)简介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文言文翻译:(1)学生翻译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教师点评并指导翻译技巧。

4. 修辞手法分析:(1)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欣赏并拓展相关知识。

5. 实践活动:(1)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领悟到诚实守信、勇于面对困难和勇敢智慧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热爱中国古代文学。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体会到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研究。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如PPT、图片等。

学生准备:1. 预习《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

2. 思考自己对于诚实守信、勇于面对困难和勇敢智慧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宋定伯捉鬼》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宋定伯捉鬼》,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交流。

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

5. 阅读理解: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检验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6. 品德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勇于面对困难和勇敢智慧的价值观念。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巩固所学。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9.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10. 课后拓展:学生进行课后拓展,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话题。

《宋定伯捉鬼》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内容;(2)能够分析并阐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辨是非善恶;(3)培养学生勇敢、机智、诚实、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2. 人物形象的分析;3. 主题思想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2. 故事中成语和典故的运用;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宋定伯捉鬼》;2. 相关资料(成语解释、典故背景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宋定伯捉鬼》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疑问;(2)分析人物形象,阐述故事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解析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3)阐述故事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进行口语表达;(2)举办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故事情节;(3)鼓励学生创作与故事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宋定伯捉鬼》;(2)深入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故事背后的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宋定伯捉鬼》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勇敢、机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宋定伯捉鬼的过程。

2. 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3.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

3. 运用情景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共同分析角色形象和情节。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2)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 练习巩固:(1)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情感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道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学生讨论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

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宋定伯捉鬼》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评价宋定伯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3)能够理解文中所涉及的古代风俗习惯和迷信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对比分析不同人物在故事中的表现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培养勇敢、智慧和正义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宋定伯性格特点的分析。

3. 古代风俗习惯和迷信观念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

3. 故事主题的拓展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宋定伯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4. 情景教学法:模拟古代风俗习惯,增强学生体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宋定伯捉鬼》。

2. 相关背景资料:古代风俗习惯、迷信观念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

4. 学习用品:笔记本、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定伯捉鬼》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宋定伯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主题。

5. 案例分析:分析宋定伯捉鬼的过程,探讨其中的智慧与勇敢。

6. 情感体验:模拟古代风俗习惯,让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宋定伯的性格特点和故事主题。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拓展阅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阐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宋定伯捉鬼》。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小说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通过细节分析,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聊斋志异》及其作者蒲松龄。

(2)引导学生关注《宋定伯捉鬼》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宋定伯捉鬼》,理解故事大意。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

(2)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5. 课后作业:(1)背诵《宋定伯捉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翻译、背诵和课后感悟。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宋定伯捉鬼》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聊斋志异》的研究论文、评论。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深入的了解。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准备相关的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讲述一个与鬼有关的现代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找文言文中的注释和译文,掌握一些重要词汇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2)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故事情节中的一些问题,如宋定伯为什么能够捉鬼,鬼的特点等。

(2)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的表现。

3. 学生对故事情节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六、教学扩展1. 对比分析:(1)将《宋定伯捉鬼》与其他类似的鬼故事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之处。

《宋定伯捉鬼》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

《宋定伯捉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阐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言文语言,进行简单的翻译和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勇敢、机智、诚实、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3. 文言文语言的翻译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故事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故事内容、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环节。

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初步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宋定伯捉鬼》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翻译练习: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8.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宋定伯捉鬼》与其他古代捉鬼故事的主题异同,如《聊斋志异》中的《画皮》等。

2. 联系现实:讨论故事中对勇敢、诚实等品质的体现,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现实生活。

七、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宋定伯捉鬼》课文。

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古代捉鬼故事,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

《宋定伯捉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宋定伯捉鬼》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并概括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

(3)通过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诚实、善良的品质。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3)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

(2)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和运用。

(3)故事背后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动画等素材,引发学生对《宋定伯捉鬼》故事的兴趣。

(2)简介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探知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字典、注释等工具,辅助理解文言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解读古代文化知识,如鬼神观念、风俗习惯等。

(3)分析故事背后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表演评价: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4. 心得体会评价:评估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价值观的认同。

宋定伯捉鬼 教案示例

宋定伯捉鬼 教案示例

宋定伯捉鬼教案示例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聊斋志异》中《宋定伯捉鬼》故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聊斋志异》和《宋定伯捉鬼》的故事背景。

2. 教师简要介绍《宋定伯捉鬼》故事的情节,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1.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了解。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古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宋定伯捉鬼》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培养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宋定伯捉鬼》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重要场景,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各个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分析。

第三章:文化背景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宋定伯捉鬼》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内容:1. 教师介绍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鬼神观念。

2. 学生探讨故事中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了解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鬼神形象。

2.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四章:故事主题思考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宋定伯捉鬼》故事的深层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主题,如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相对性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主题的思考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冲突。

2. 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事主题的思考和分析。

第一册(宋定伯捉鬼)_初中语文教案

第一册(宋定伯捉鬼)_初中语文教案

第一册(宋定伯捉鬼)_初中语文教案宋定伯捉鬼【教学目标】1.能够读懂文章,划分出层次。

2.能够准确理解一些言词和句子的意思,能翻成白话文。

3.体会本文的中心意思,背诵全文。

【课文解析】1.注音释义:注音:汝(nù)、诳(huáng)、遂(suì)、数里(shù)、唾(tuò)、了然(liǎo)、漕漼(cáocuǐ)、著(zhuó)、咋咋(zézé)、忌(jì)解词句:⑴汝:你。

⑵诳:欺骗。

⑶迟:缓慢。

⑷大善:很好。

⑸卿:对人的敬称,您。

⑹略无重:一点重量都没有.⑺再三:两次三次。

⑻了然:完全。

了:完.⑼漕漼:趟水的声音。

⑽习:熟悉。

⑾咋咋:惊叫的声音。

⑿去:离开。

2。

内容主旨:作者介绍干宝,字令升,晋蔡人。

蔡为现在****县.本文划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⑴:宋定伯夜行遇见鬼,装作鬼,并且与鬼同行。

第二层次⑵:宋定伯途中用机智骗过鬼。

第三层次⑶:宋定伯勇敢地捉鬼而且卖掉了鬼。

中心思想:文章通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住鬼卖掉鬼的故事,表现了宋定伯机智勇敢的精神,文中也寄寓着人终将胜邪的思想。

3。

写作特点这篇简短的文章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⑴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作者通篇采用虚构的情节,在这虚构中作者巧设宋定伯遇鬼并与之结伴而行的怪异的情节,将人、鬼放到一处,故事开始就有摄人的悬念。

在途中鬼几次盘问,都是对人的怀疑,可见人所处的环境有多么危险.但人都化险为夷。

文中鬼盘问一次激起一个悬念,使文章掀起一个小,最后捉鬼便文章的。

一面宋定伯“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一面鬼“大呼,声咋咋然",通过对人动作的描写,鬼声音的描写,将紧张的气氛推至。

最后卖鬼一段又显得轻松而又风趣,充满了对所谓“鬼"的嘲讽意味。

⑵宋定伯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突出.文章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宋定伯这个人物。

宋定伯的智慧机智和勇敢主要通过对他的语言、动作的描写而展现的.例如:当宋定伯夜行遇见鬼时机智地骗鬼:“我亦鬼.”在同往宛市的过程中,又机警地询问:“不知有何所畏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宋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2.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

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

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

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

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

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

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

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

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

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

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

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

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

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

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

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

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

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

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

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

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

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

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

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勿怪吾也,语气谦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

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

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

场面紧张激烈。

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

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

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7.难句译注。

(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

相:互相。

担:背。

何如:怎么样。

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

之:指渡河的水声。

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3)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

何以:以何,为什么。

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