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山区茭-鱼-鸭共育及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合集下载

中国浙西地区优质水稻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中国浙西地区优质水稻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中国浙西地区优质水稻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作者:来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年第01期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地属衢州市,是浙、闽、赣3省交界处,是浙江省传统农业大县,连续四届荣获浙江省“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县。

水稻种植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升,水稻种植技术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改进。

江山市属金衢稻区,具备丰富的温光资源,是浙江省种植双季晚稻的重要区域。

为了寻找更加优良的连作晚稻新品种,江山市农技中心2022年在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的安排下承担了水稻新品种展示和示范项目任务。

在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的精心部署下,通过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和实施项目主体专家和领导的帮助,早稻、连作晚稻新品种示范和展示取得较大成效。

要想水稻保持高产,促进当地种植业发展、农民增收,就需要不断探究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以供参考。

1基地和展示、示范概况1.1基地概况以江山市长台镇华峰村金塘畈、清湖街道和睦畈地区为早稻展示和示范区,这里与黄衢南高速江郎山出口相距约2 km,地势比较开阔,交通便利,农田建设标准较高,沟渠路配套建设及排灌能力较好,土壤中含有机成分较高,适宜早稻种植[1]。

1.2展示、示范概况早稻展示面积1.67 hm2,包括20个品种(如“中组53”“浙1831”“台科早3号”“嘉创55”等),集中连片种植,每个品种种植面积约为1亩田,3月25日统一进行育苗,4月25日前进行人工移栽。

早稻示范概况:面积约16.7 hm2,共有三个品种(“中组53、中组18”等),集中连片种植,播种时间为3月20日,采用叠盘出苗育秧技术,人工移栽时间为4月15日,6月9日始穗,成熟期大约为7月15日。

2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2.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这些品种在江山作为早稻种植,手插、机插栽培大约在3月20日开始播种,直播方式栽培适宜在4月5日播种。

播种前要先浸种(25%氤烯菌酯乳油与25%咪鲜胺乳油各4 mL加6kg水配制成1 500倍液),浸种时以种子全部没过液面为宜,根据实际气温合理控制浸种时(约为48~72 h),浸完后无需冲洗直接催芽。

浙西南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试验初报

浙西南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试验初报
曲监一
陈 银 方
( 江 省松 阳 县农 业局 ,24 0 浙 330 )

浙西南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试验初报
松 阳县位 于浙 汀省西南部 , 是全 国重点产茶县 、 中国名 茶之乡 、 中国绿茶集散地。 茶产业是该县的农业 支柱产业 , 也 是 出口创汇的优 势农 副产 品。 为适应 国内外新的市场形势的 需要 , 决控制茶 叶病虫 为害和农药残 留的技术难题 , 阳 解 松

较多 。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 。 一般大叶品种茶树抗病 力强 , 而龙井 4 3等品种易受感染 。
5 .茶 轮 斑 病
轮斑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 内越冬 。 次年春
季在适温高湿条件 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 口或表皮侵入 , 经71 , - 4天 新病斑形成并 产生分生孢子 , 随风雨溅滴传播 , 进行冉侵染。高温高湿条件适于发病 , 浙两南以夏秋茶发生 较重 。 排水不 良, 扦插苗圃或密植 园湿度大时发病重 。 强采 、 机采 、 修剪 、 日灼及虫害严重 的茶 园 , 因伤 口多 , 有利 于病 菌
炭疽病是浙西南茶树主要病害。 茶炭疽病以菌丝体在病 叶组织 中越冬 , 第二年 5 6月间的雨天形成分生孢子 ,  ̄ 并借 雨水传播 , 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叶片 ,~ 4天后形成小 的 81
病斑 , 发展 成 大 型 病 斑 需 1- 0天 由于炭 疽 病 的潜 育期 长 , 53
斜纹夜蛾 枯 病

g m h a 、 叶 斑 病 PXl l. 功 e m ̄ f e赤 hl s  ̄ o si a I .假 眼小 绿 叶蝉
般偏施氮肥或缺少钾肥 的茶园 、 幼龄茶园及 台刈茶园发生
假眼小绿叶蝉是浙西南茶 园普遍发生的最主要害虫。 在 浙西南一 年发生 9 1 代 , ~ 1 主要 以成 虫在茶 树上越 冬 , 眼 假 小绿叶蝉在一年 中基本J 有 3 - 个虫 口高峰 , 第一峰 自4月 中 下旬起至 6月底 7月初结 束 , 虫量 以 5 6月份最集 中, 、 持续 时间最长 ; 二峰从 8月 中旬开始 到 9月中旬 , 第 虫量高于第

茭白――田鱼立体共育技术

茭白――田鱼立体共育技术

茭白――田鱼立体共育技术茭白田养鱼立体共育技术,主要是利用茭白田浅水环境,辅之以人为措施,既种茭白又养鱼,达到茭白和鱼互利双增收的目的,是一种充分利用茭白田水体、土壤和生物资源,开展种茭白养鱼,茭白、鱼共生,是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和茭白生物防治技术综合设计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茭白田生态农业模式。

其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整地施基肥茭白生长期长,植株庞大,需要大量肥料。

孕茭期需要灌16―20厘米深水,使茭笋软白。

因此,选择土壤肥沃,含有机质5%以上,排灌方便的田块。

一般施用农家肥料。

如腐熟人畜粪等,每亩施3000―4500公斤,稻田则更应多施,并充分沤烂,做到田平、泥烂,肥足,以保证连续采收。

?2、寄秧育苗寄秧育苗是近年来茭白栽培技术的重要改进,即在秋季选取出优良母株丛(茭墩内无灰茭、雄茭结茭整齐一致,薹管较低)挖起,先在茭白秧田中寄植一定时间,然后再分苗定植于大田,采用这种方法可促进茭白早熟,提高质量,便于茬口安排,寄秧田与大田的比例为1:20。

寄秧田要求土地平整,排灌方便,整地时每亩施入有机肥1500公斤,秧育苗一般在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进行,此时母株丛正处于体眠期,移栽时不易造成损伤,寄秧密度以株距15厘米、行距50厘米为宜,栽植深度与田地表面持平。

3、加高田埂,做好鱼沟(鱼坑)养鱼田块应选择排灌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茭白田,茭白田的田埂要加高加固,田埂加高至40一50厘米,田埂顶宽要求达到35―40厘米,并要夯实,有利于茭自养鱼后提高水位,也可以防止漏水,倒埂,跑鱼等现象。

田中要开好鱼沟和鱼坑,鱼沟可根据田块的大小,选择“口”、“井”或“I”字型。

鱼坑一般开整田的两端,小块田可设在中间,鱼坑成长方形,深0.8―1.0米,茭白施用化肥、农药或搁田时,即可作为田鱼暂养或躲避的场所,当水温增高或骤降时,也可作为田鱼避暑场所。

3.1施足基肥,适时移栽,投放适量鱼苗茭白田养鱼要求重施基肥,约占总施肥量的80%,每亩施腐的农家肥2500―3000公斤,尿素15一18公斤,过磷酸钙20―25公斤。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04.20•【文号】农办渔〔2021〕6号•【施行日期】2021.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通知农办渔〔202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各计划单列市渔业主管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经国务院同意、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相关要求,我部决定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和水产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以下简称“五大行动”)。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五大行动”重要意义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是支撑服务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也是做好水产品稳产保供、加快补齐水产养殖业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水产品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渔业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大对“五大行动”的支持力度,逐步推动水产养殖主产区“五大行动”全覆盖。

到“十四五”末,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得到广泛应用,养殖尾水基本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水产养殖用兽药使用量大幅下降,配合饲料替代率显著提升,水产优良品种覆盖率明显提高,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优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目标基本实现。

鱼鸭混养技术 - 养殖技术

鱼鸭混养技术 - 养殖技术

鱼鸭混养技术-养殖技术鱼在水里,鸭在水面,鸭鱼混养是一种综合养殖的好模式。

一方面,鸭子可以取食病鱼、水生昆虫等,消除对鱼类生长的不利因素,同时,鸭粪落入水中,小部分以有机腐屑的形式直接被鱼取食,大部分经游离分解,被水体吸收,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增加了鱼类的天然饵料,从而提高了鱼的产量。

另外,鸭群在水面来回游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中的溶氧量,改善了水体环境,鱼鸭混养还解决了鸭粪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鱼鸭混养技术。

一、池塘选择、建设鱼鸭配套的池塘要选择在水质良好、水源充足、交通方便的地方。

池塘东西走向长宽之比为(2~3)∶1,池塘四边倾斜,塘底要求平坦,可略向排水口的方向平缓倾斜,以利干塘。

池塘面积以3~7亩为好,水深2~3米,池塘设有分开的进、排水口和拦鱼设施。

二、鸭棚选择、建设鸭棚应选择坐北向南、地势较高、阳光充足、比较干燥、池埂坡度平缓、有利于稚鸭落塘上岸行走觅食的地方。

冬季能密封保溫,夏季能通风降温,雨季排水良好。

每间鸭棚面积120~150平方米,另设两个鸭群活动场所,一是围鱼塘一角作为鸭群觅食生长活动场所,二是鸭棚附近围一段池基或池坡地面作为活动场。

三、鸭鱼混养生产配置每亩投放鱼种50~60公斤,滤食性鱼类(鲢鳙)占70%~80%,其他为杂食性鱼类,每亩水面配套养鸭80~100只,鱼种增重7~8倍,每亩产量为400~500公斤。

或是每亩投放鱼种75~85公斤,滤食性鱼类占70%~80%,每亩养鸭150~200只,鱼种增重6~7倍,每亩产量为550~650公斤。

也有的养殖罗非鱼、土鲮杂食性鱼占60%~70%,其他是滤食性鱼类。

根据长期的养殖生产实践经验,一般每养一只鸭一年可生产鱼类3公斤多,养殖户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四、饲养管理工作1、养鱼管理(1)清塘消毒。

鱼种下塘前,每亩1米水深用茶麸50公斤打碎泡水24小时后全塘泼洒,再用生石灰100公斤化水溶解全塘泼洒,7~10天毒性消失后可放鱼种养殖。

茭白田养泥鳅与鸭生态种养模式

茭白田养泥鳅与鸭生态种养模式

茭白田养泥鳅与鸭生态种养模式作者:李才根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01期在茭白田套养泥鳅,茭白田附近再搭建鸭舍养鸭,进行茭白、泥鳅、鸭综合经营,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良性循环结构生态种养模式,经济效益较佳。

一、茭白、鱼、禽有机结合茭白田套养泥鳅,指在水田里既种茭白,又养泥鳅,因茭白田水较浅,适宜于泥鳅生活。

茭白行、株距能给泥鳅提供足够的生活空间,茭白叶还能遮阴,有利于泥鳅在盛夏季节避暑度夏。

泥鳅喜食水中细菌、浮游动物、小型寄生虫等动物性饵料,可降低茭白病虫害的发生。

在茭白田附近养鸭,鸭舍肥水源源不断流入茭白田,不仅为茭白提供了优质有机肥——鸭粪,而且有利于泥鳅活饵的繁殖。

茭白、泥鳅与鸭子三者“共生”可互利互惠。

二、茭白、鱼、禽生态种养要求1. 茭白田要求。

水是茭白与泥鳅生存必需的条件,因此,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的田块。

要根据田块大小合理设计鳅沟与鳅窝。

鳅沟挖成“田”字或“目”字形,沟宽0.40米,深0.4~0.5米。

鳅窝设在田块的四角或对角,窝宽1.5~2米,深0.5~0.6米。

鳅沟和鳅窝要相通,鳅沟和鳅窝的面积占田块总面积的3.5%~6%。

要利用开挖鳅沟、鳅窝挖出的泥填高田埂,使田埂高出田畈0.6米,田埂顶宽达0.3米,茭白田蓄水深达0.3米,鳅沟水深达0.7~0.8米。

如田埂土质松软,必须在田埂内坡覆盖地膜以防田埂渗漏、滑坡。

茭白田蓄水量大,需要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口要对角设置,以利于田水的充分交换。

水要悬空注入,且须过滤后入田,为此可在水管出水处绑1只长0.5米的60目筛绢网袋,以阻止野杂鱼、蝌蚪、水蜈蚣、水蛇等敌害生物随水入田。

排水口要安装防逃栅,用铁丝网制成高0.5米、宽0.6米的长方形栅框。

栅框上端高出田埂10厘米,其余各边嵌入田埂20~30厘米深。

为防止暴雨时因排水口不畅而发生田水漫埂逃鱼,可在排水口一边的田埂上开设溢水口,溢水口必须安装牢固的防逃网。

为防止泥鳅逃离和敌害生物进入茭白田,在田埂上必须建防逃墙。

关于缙云茭鸭共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思考

关于缙云茭鸭共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思考

新农村2024.2近年来,浙江省缙云县大力探索“茭白—麻鸭套养”绿色发展模式,深入推进缙云茭鸭共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2021年,“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12月,缙云“茭鸭共生”模式作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颁奖典礼上展示。

2023年,缙云茭鸭共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正式获批。

1.主要做法(1)聚焦原始史料,深入挖掘价值全方位挖掘原汁原味的农遗文化,体现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方面,翻阅档案资料。

通过图书案、档案室、网络文献查阅《仙都志》《缙云县志》等,了解缙云茭鸭共生系统的起源、演变、形成、发展等过程。

缙云茭鸭共生源于稻鸭共育,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清光绪咸丰年间“泉清茭绿草鸭乐,日午鸡鸣炊烟升”。

另一方面,组织专家搜集。

组织当地社会学者、民俗专家、农技专家等,深入走访茭鸭命名的历史文化村落,勘察各级物质文化遗产,查阅民间宗谱,访谈农村老者,丰富茭鸭共生历史资料。

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多渠道面向全社会征集史料。

(2)聚焦种质资源,建立长效机制高质量推进茭鸭共生系统保护开发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部门具体实施。

二是编制实施规划。

编制茭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2021—2030),划定重点保护区范围,明确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用于推广茭鸭共生模式,累计发放鸭苗7万余只,推广面积10多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

三是大力扶持推进。

通过申报茭鸭共生系统、国家麻鸭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争取中央资金近2000万元。

同时,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种源保护、模式推广、品牌建设、人才培育等。

如,在非遗传承人培育方面,开设“茭鸭共生”模式、茭白绿色防控、麻鸭育种等系列培训,每年培训500余人次,累计培育“缙云茭白师傅”55名、农创客280余人。

永嘉山区茭鸭套养丰产技术

永嘉山区茭鸭套养丰产技术

永嘉山区茭鸭套养丰产技术摘要茭白种植是永嘉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经济效益显著。

介绍了茭白种植技术,以及茭田养鸭对茭白的作用和茭田养鸭技术,以期为永嘉县茭鸭套养茭白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茭白;种植技术;茭鸭套养;浙江永嘉茭白(zizania caducifloea)又名茭白笋,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水生蔬菜,是南方高山地区重点扶持的特色蔬菜。

高山地区原以种植水稻为主,从2006年开始引进茭白种植。

茭白属水生作物,其茭肉白腻、脆嫩、味甜,盛产在7~9月,此时气温高,其他叶菜类不易生长,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

茭白种植效益是水稻的5倍左右。

通过3年的示范和推广,茭白推广种植面积268hm2,平均产量16 110 kg/hm2,总产4 317.30t,总产值1 216.62万元,增收经济效益达1 033.40万元。

1高山茭白的生长适应范围高山地区指海拔在500m以上的地区,最适种植区域700~900m,种植茭白生长发育要求在萌芽期温度5℃以上,幼苗生长期适宜温度10~20℃,分蘖期适宜温度20~30℃,孕茭期适宜温度15~25℃,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排水系统完整,交通便利。

2茭白种植技术2.1选种标准具有本品种特征,植株生长整齐,长势中等,分蘖密集成丛;茭墩内无雄茭、灰茭;孕茭率高,茭形整齐,成熟一致;薹管较低。

2.2选种方法在收获时将优良母株作上记号,收割时留其中较小的茭苗2~3株便于萌发。

冬季将优良母株挖起移植到秧田留种,次年分墩定植到大田。

2.3适时插种,合理密植按行距80cm、株距40cm的标准栽插;为方便田间管理,可分宽窄行栽插(宽行行距100cm,窄行行距60cm,35 cm株距)。

栽插密度一般为2.25~3.00万墩/hm2。

2.4科学施肥,合理用水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巧施孕茭肥。

基肥要占总肥量的60%,以有机肥为主,辅以速效化肥,注意配施磷钾肥和微肥,尤其是钾肥的需求较为突出。

茭鸭共作高产高效的原因及配套技术

茭鸭共作高产高效的原因及配套技术

植物, 同时能生 产 出高 品质鸭 肉的 品种 。 据试 验结 根
果, 宜选 择当地 中小 型役 鸭 、 杂交 鸭或土 鸭 。
23 苗鸭培 育 .
叶, 控制 了病原 物 , 上窜 行作用 能 改善 田问通风 透 加 光 条件 , 能有效地 控制 纹枯 病 的发 生 。
1 . 鸭粪 的增肥作 用 3
笔者 于 2o — 0 7年 连 续 3年 进行 了 茭 鸭 共 05 2o 作技术 研究 , 对其高 产高 效的原 因进行 了探 讨 , 总 并
结 出~套 高产 生产技 术 。
1 茭鸭共 作高产 高效 的原 因
1 鸭的除 草、 . 1 中耕 作 用
鸭喜欢 吃水 田杂 草 , 加上 鸭在 田中觅食 和踩踏 ,
1 . 鸭 的 防 病 治 虫作 用 2
茭 鸭共作 生产 田最好 选择 较为 平坦 和连 片且水 源较 充 足的 田地 ,要 远离 污染源 , 田中应 保持水 深
5 6m, - c 由于 鸭粪 可能 跟不 上茭 白生 长需 要 , 因而要
施一定 的基 肥 。
22 品 种 选 择 .
茭 白品种 选择早 熟 、高 产 、优 良的新 品种 白玉 茭 。鸭 在茭 白 田里 自然 生长 , 品种 要选择 体小 灵 活 、
生活力 强 、 逆性 强 、 抗 田问 活动 时 间长 、 嗜食 野 生 动
鸭喜 吃昆虫类 和水 生小 动物 ,能 消灭茭 白 田中 大螟 、 二化螟 和稻蓟 马 、 虱和 蚜 虫 等许 多 害虫 , 飞 其 除 虫效 果 相 当于 使 用 杀虫 剂 。据 调 查 , 鸭能 捕 食
8 %一 O O 9 %飞 虱 、蚜 虫和 二 化螟 幼 虫 ,0 7 %左 右 的大 螟 和稻蓟 马 ; 子在 田中同 时觅 食 菌核 和 老 、 、 鸭 弱 病

浙西南山区早春大棚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

浙西南山区早春大棚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

浙西南山区早春大棚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摘要介绍了浙西南山区早春大棚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包括农业防治、合理调控设施环境、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春大棚蔬菜;病虫害;无害化治理;浙西南山区青田县地处浙西南山区,现有常住人口48.7万人,耕地1万hm2。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种植已成为青田县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据统计,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 5 120hm2,其中大棚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逾200 hm2。

由于大棚蔬菜特殊的生态环境,其病虫害种类发生多,扩展快,危害重,是目前青田县蔬菜生产中比较突出的问题[1]。

笔者通过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山区早春大棚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1农业防治一是及时清园、晒土及土壤消毒。

冬季种植蔬菜前清理大棚前茬植物残体及杂草,消灭枯枝落叶及杂草上的病残体及虫卵,通过日光曝晒消灭在土壤中越冬的虫卵。

搞好大棚土壤消毒,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害虫等有害生物,能很好地控制病虫危害。

主要方法有日光高温消毒、蒸气消毒和溴甲烷熏蒸消毒。

二是选用抗病虫蔬菜品种。

选用高抗或多抗优良品种,如番茄品种双抗2号可抗叶霉病,毛粉802可抗蚜虫,黄瓜品种中较抗白粉病的有津研2号、津研4号和津研6号,津春4号可兼抗枯萎病、霜霉病和白粉病。

茄子品种中北京线茄、牛心茄较抗褐纹病,而紫圆茄、北京九茄较抗绵疫病。

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

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合理轮作、间作、套作[2]。

长期连作会导致作物产生自毒作用,如黄瓜、豌豆、大豆、番茄自毒作用较强,一般间作易引起土传病害加重。

禁止相同科、属的作物轮作,协调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大蒜、小葱根系分泌物质具有杀菌作用,可在休闲期种植。

另外,合理调整蔬菜播期或移栽期,可避开病虫害发生危害高峰,以减轻病虫害危害。

番茄、大白菜避开苗期高温,可减轻病毒病。

四是培育壮苗,减轻病虫危害。

浙南区茭白主要病虫害及优化防治技术

浙南区茭白主要病虫害及优化防治技术

浙南区的茭白产业在当地农业 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当 地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浙南区茭白种植环境与条件
浙南区地处江南水 乡,气候湿润,雨 量充沛,适合茭白 的生长。
浙南区的农业技术 水平较高,为茭白 的高产、优质提供 了保障。
浙南区的土壤肥沃 ,水质优良,为茭 白的生长提供了良 好的环境。
浙南区茭白种植发展趋势
3. 防治效果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综合应用,该合 作社的茭白螟蛾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茭白叶片恢复完好,产量也有明显 提升。同时,由于采用了绿色防控技 术,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案例三:某企业的茭白纹枯病综合防治实践
• 症状识别:2022年,某企业的茭白田出现了严重的纹枯病,导致茭白叶片枯黄,植株死亡。经过诊断,确 定为茭白纹枯病。
浙南区茭白主要病 虫害及优化防治技 术
2023-11-07
目 录
• 浙南区茭白种植概述 • 浙南区茭白主要病虫害 • 浙南区茭白病虫害优化防治技术 • 浙南区茭白病虫害防治实践案例分析
01
浙南区茭白种植概述
浙南区茭白种植历史与现状
浙南区是我国茭白的重要产区 ,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目前,浙南区的茭白种植面积 较大,分布广泛,品种丰富。
• 发病原因:经过调查和分析,该种植大户的茭白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连年重茬种植,导致病原菌积累; 二是缺乏科学的水肥管理,导致植株抗病能力下降;三是未及时进行药剂防治,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 防治措施:针对以上问题,该种植大户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实行轮作制度,避免重茬;二是在水肥管理 上加强科学性,增加有机肥和微肥的施用;三是及时选用三唑酮、丙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
• 防治效果:经过上述措施的实施,该种植大户的茭白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叶片恢复绿色,植株生长恢复 正常,产量也有所回升。

茭白鱼鸭的立体养殖技术

茭白鱼鸭的立体养殖技术
定在10℃以上时进行放养。
茭白种植与管理
播种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根据气候条件和种植方式,确 定适宜的播种时间。
水肥管理
合理安排浇水、施肥时间,保 持土壤湿度适中,促进茭白生 长。
品种选择
选择生长快、抗病能力强、产 量高、品质好的茭白品种。
种植方法
采用育苗移栽或直播的方法进 行种植,确保苗全、苗壮。
病虫害防治
定期检查茭白生长情况,及时 防治病虫害,确保茭白健康生 长。
净化水质
茭白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有利于 鱼鸭的健康生长。
03
养殖技术实施步骤
场地选择与准备
场地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利 且周围无污染源的场地,确保养殖环 境安全。
场地准备
清理场地的杂物,平整土地,修建鱼 塘、鸭舍和茭白种植区,确保养殖环 境整洁、卫生。
立体养殖技术并不复杂,只需掌 握基本的养殖技巧和操作流程, 便可轻松上手。这为想要尝试此 种养殖模式的农户提供了便利。
市场需求稳定
茭白、鱼、鸭都是人们日常生活 中的常见食材,需求量大且稳定 。因此,立体养殖技术的市场前
景较为广阔。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技术创新与发展
产业协同与一体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立体养殖技术 也将不断得到优化和创新。未来,我 们期待看到更多新技术的应用,如智 能化管理、环保型养殖等,以进一步 提高立体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优化水质管理
通过合理的养殖密度和科学的饲料管理,可以减少水质恶化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养殖收益
多元化养殖
通过同时养殖茭白、鱼和鸭,可以获 得更多的产品,增加养殖收益。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积极组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积极组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积极组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03.06.19•【字号】浙农专发[2003]61号•【施行日期】2003.06.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农业厅关于积极组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的通知(浙农专发〔2003〕61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局:“稻鸭共育”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放养,鸭子在稻田内捕食害虫和杂草,既可减轻害虫和杂草对水稻的为害,减少稻田农药施用量,又可起到鸭粪肥田和鸭子耘田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在水稻抽穗时还可收捕成鸭出售,达到省肥、省药、省饲料、省工、节本、增产、增效和保护环境的多重目的。

这项技术种养结合、稻鸭双收,操作简便易行,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是一条提高稻作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厅已把这项技术列入我省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之一,今年计划全省示范推广10万亩,辐射100万亩,着重抓好20个重点示范县和部分种粮大户的推广工作。

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抓好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宣传工作,积极推广“稻鸭共育”技术,为进一步优化种养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服务。

附件: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要点二○○三年六月十九日附件: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要点1998年以来,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和吸收日本稻田养鸭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经过深入试验研究和示范,提出了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以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技术。

该项技术利用家鸭在稻间野养,不断捕食害虫,吃(踩)杂草,耕耘和刺激水稻生育,能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使水稻健壮生育,具有明显的省肥省药省工、节本增收和保护环境的多重功效,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产品优质、无公害,每亩净节支增收200元以上。

养鸭之茭田养鸭的经验

养鸭之茭田养鸭的经验

养鸭之茭田养鸭的经验
把鸭子放养到茭白田里,并不是回山镇农民突然想到的点子。

而是从绍兴越城区皋埠镇的“稻田养鸭”学过来的,就连放养的小鸭子也是绍兴麻鸭。

很多农户一开始担心鸭子乱跑把秧苗踩坏,也怕鸭子吃秧苗。

“事实上,鸭子是不会吃秧苗的。

”省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副秘书长费槐林说,水稻秧苗叶子有锯齿,鸭子那张扁嘴巴吞不下。

它们只吃光滑的杂草叶子。

茭白叶子鸭子也不会吃。

为了防止鸭子践踏秧苗,一般都要等到秧苗种下去半个月后,茭白田得等茭白苗长到30厘米高才放鸭子下去。

鸭子的放养数量也要控制,比较合适的放养比例是每亩田放养10-15只。

稻田养鸭、茭田养鸭都集中在夏季,控制放养时间对鸭子的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

金华汤溪镇2001年开始稻田养鸭时,白天大部分时间都把鸭子放养在田里,结果因为水温太高,每亩放养的12只鸭子只存活了5只。

后来对放养时间进行调整,每天清晨5点把鸭子放进田里,上午10点前赶回棚里,傍晚5点多再赶出去,晚上8点再赶回来。

成活率上升到90%以上。

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资源特征与多元价值

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资源特征与多元价值

2114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收稿日期:2023-05-12作者简介:肖蓬蓬(1987 ),江西吉安人,硕士,主要从事美丽乡村建设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㊁渔业发展等研究,E-mail:564757372@㊂文献著录格式:肖蓬蓬,马雅敏,顾兴国.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资源特征与多元价值[J ].浙江农业科学,2023,64(9):2114-2118.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30560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资源特征与多元价值肖蓬蓬1,马雅敏2,顾兴国3(1.磐安县农业农村局,浙江磐安㊀322300;2.缙云县农业农村局,浙江缙云㊀32140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创意农业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㊀310021)㊀㊀摘㊀要: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是缙云人充分利用山区茭白田的水面空间资源套养麻鸭,并通过茭白㊁麻鸭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㊂本文通过文献搜集㊁实地调研等途径,依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梳理了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历史演变,阐述了该系统在农业生产方式㊁农业种质资源㊁传统知识与技术㊁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㊁自然与人文景观等方面的遗产特征,并分析了其生态价值㊁经济价值㊁社会㊁文化㊁科研㊁示范的多元价值㊂关键词: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特征;价值;缙云中图分类号:F32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3)09-2114-05㊀㊀缙云县地处浙江省南部腹地㊁丽水地区东北部,山脉丘陵延绵起伏,其间水田㊁池塘㊁堰坝㊁沟渠纵横交错,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称㊂缙云人充分利用山区茭白田的水面空间资源套养麻鸭,利用它们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并形成了缙云特有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 茭白-麻鸭共生模式㊂2021年 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 入选成为第6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㊂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农业文化遗产 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 [1],全面发掘㊁整理和保护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这一宝贵农业文化遗产,并适当利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全面推进缙云县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1 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历史演变缙云麻鸭养殖历史悠久,由于缙云地处偏僻,古籍记载十分稀缺,因此,真正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只找到大明成化壬寅年(公元1482年)编修的‘处州府志“,其中相关记载有2处:一是‘禽类“ 鸭;二是‘灵异“ 杨宗盛,居缙云之西邢弄,兄弟二人各一妇,永乐间,因家失乳鸭㊂茭白种植最早可追溯到700a 前元朝‘仙都志“(公元1348年),其中明确记载: 菰根 ,入草药类 ,此处的 菰根 即为茭白㊂悠久的种养历史,为缙云茭鸭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㊂缙云县 茭白-麻鸭 共育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㊂新建镇茭岭‘章氏宗谱“(公元1875年所修)的残本中 泉清茭绿草鸭乐,日午鸡鸣炊烟升 的诗句描述了茭草种植㊁草鸭养殖景象㊂这表明,缙云先民最早在清光绪年间就知道如何利用 水 这一茭白和草鸭的共同需求,创造了动植物之间互利互惠的优生环境㊂清末和民国时期,缙云的河谷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部分村庄种植茭白,南部中山地区因海拔较高,平均气温比平原地区低4ħ,更适于茭白等蔬菜种植,茭白在水田中的种植比重也更大㊂田地落户后,几乎村村都在沟渠㊁田头沟角等水源充足的地方栽培,农户除自给外,剩余部分供消费者食用㊂另一方面,缙云农民一直都有水田中散养麻鸭的传统,白天将麻鸭散养到小溪流㊁池塘㊁茭白田㊁水稻田里,晚上把它们赶回家中㊂茭鸭共生㊁稻鸭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成为缙云当时极为倚重的农业生产方式㊂改革开放后,缙云麻鸭从与茭田㊁稻田套养转向大规模圈养,不仅在县内大规模发展更是冲出浙江,走向全国㊂20世纪70 80年代,鸭农们北上南下西进,可以说遍及全国,无论从饲养规模㊁分布地域,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缙云麻鸭产业在全国鸭产业中名列前茅㊂1996年开始,大洋㊁前路㊁壶镇㊁大源等乡镇开始较大规模种植茭白,为茭白-麻鸭共生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㊂在此农业模式的促进下,麻鸭产业和茭白产业逐步壮大㊂1997年,缙云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特产经济办公室授予 中国麻鸭之乡 称号;2010㊁2011年,缙云麻鸭先后通过农业农村部 农产品地理标志 保护品种认定和 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 审定㊂2014㊁2015年,缙云县先后被认定为 浙江茭白之乡 中国茭白之乡 ㊂2 农业文化遗产特征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是利用茭白㊁麻鸭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2],它在农业生产方式㊁农业种质资源㊁传统知识与技术㊁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㊁自然与人文景观等遗产特征方面表现突出㊂2.1㊀复合种养模式㊀㊀遗产地地势高低悬殊㊁气候多样,农业生态资源丰富,农业模式主要以茭白-麻鸭共生模式㊁茭白田水旱轮作模式㊁茭白田水旱间作模式等为主㊂在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中,茭白是高秆水生作物,能为麻鸭提供极佳的栖息环境㊂麻鸭在茭白田取食其中的杂草㊁害虫㊁螺㊁浮萍等,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民防治杂草㊁害虫的人工成本及农药投入;另一方面,麻鸭排泄物又可作为茭田的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用量㊂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不仅对提高茭白品质㊁增加种植效益㊁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还能提高麻鸭的品质㊂茭白水旱轮作模式主要是利用茭白田冬季空闲时间与马铃薯㊁芥菜等作物进行轮作㊂茭白田翻耕,茭白秸秆得到综合利用,可以减少芥菜㊁马铃薯种植肥料的使用,有利于改善茭白田土壤结构,防止茭白田富营养化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㊂茭白田水旱间作模式是在不减少茭白种植数量㊁茭白产量维持在同等水平的情况下,通过开挖茭白种植沟㊁增加旱畦面积㊁利用旱畦间作旱作作物,旱作作物主要有芥菜㊁花菜㊁莴苣㊁菠菜等㊂该模式不仅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在节水㊁改良土壤㊁秸秆无害化利用㊁清洁田园等方面作用显著㊂2.2㊀农业生物多样性㊀㊀遗产地茭白种质资源丰富,共有茭白品种15个,其中本地传统栽培品种1个,名为美人茭(原名为吴岭茭白)㊂目前,美人茭仍为遗产地主栽品种,另有精心选育与引进的适合当地栽培品种14个㊂遗产地除茭白外还保留有高山蔬菜㊁马铃薯㊁水稻等丰富的传统作物资源,其中谷类14种㊁蔬菜37种㊁果树35种㊁中草药101种㊂遗产地内的麻鸭仅有缙云麻鸭1个品种,是传统养殖品种,目前仍为主要养殖品种,且在遗产地内均有分布㊂缙云县内其他相关生物多样性丰富,粮食作物有水稻㊁小麦㊁番薯㊁马铃薯㊁豆类等㊂经济作物有蔬菜㊁水果㊁茶叶㊁油料作物等,其中蔬菜以缙云黄花菜㊁芥菜㊁毛芋㊁生姜等具代表性,水果主要有桃子㊁梨㊁杨梅等㊂主要家畜为猪,其次是山羊和黄牛;主要家禽为鸡㊁鸭㊁鹅㊂20世纪90年代,农户散养猪㊁羊㊁牛㊁兔㊁鸡㊁鸭㊁鹅逐渐减少,转为专业户建养殖场规模饲养㊂传统养殖鱼类为草鱼㊁鲤㊁鲫㊁鲢,大多由养殖户承包山塘㊁水库饲养㊂2.3㊀传统农耕技术㊀㊀缙云县结合悠久的茭白种植历史与麻鸭养殖历史,通过世代劳作与改进,形成了独特的适应当地气候的茭白-麻鸭综合种养技术㊂茭白以美人茭为主,等到茭白植株长到50cm以上,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以后将麻鸭养入田中㊂其他传统农耕技术还有茭白田水旱轮作技术㊁单季茭白传统种植技术㊁麻鸭传统养殖技术等㊂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中,10月中旬前进行茭白田翻耕,并施入基肥;茭白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进行育苗,11月中旬前完成定植;4月中旬后开始田间投放麻鸭,选30~50日龄㊁体重0.5kg以上的健康麻鸭,每667m2投放3~8只;投放1周内适时补饲玉米饲料,每只补饲量为25~50g㊃d-1;4 9月期间做好茭白田间的肥水管理㊁病虫草害防治等工作;单季茭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采收(高海拔地区可提早至7月中下旬)㊂2.4㊀传统农耕文化㊀㊀在长期的传统农耕生产中,形成了与茭鸭共生相关的传统农具㊁农事谚语㊁饮食文化㊁民俗活动和传说故事等㊂以饮食文化为例,茭白除了鲜食外,缙云农民还将其加工成更利于长久保存的腌制茭白㊁茭白干,在冬季蔬菜匮乏时期给予补充㊂改革开放前,鸭蛋都是最好的待客之物,亲戚生孩子㊁朋友生日,都爱送上几个鸭蛋㊂家里来客人时,煮上一碗满满的面条加上一双麻鸭蛋,是最好2116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的待客方式㊂将鸭蛋煮八成熟(蛋黄呈半流体),加白糖,名为糖霜卵,也是待客点心㊂用食盐腌制的鸭蛋,不仅利于保存,而且风味独特,是缙云居民吃饭时非常喜爱的配餐㊂以往女性生育时,将生姜捣碎,煎熬后加红糖㊁鸭蛋,可驱寒暖肚,因此,又被称为生姜卵㊂此外,遗产地农民主要以种植业为生,每逢大旱之年,百姓为求苍天下雨,会举行祈雨活动㊂祈雨在缙云不同地方的叫法不同,东乡叫 取龙 ,西乡㊁南乡叫 取雨 ㊂与麻鸭起源相关的传说故事,如 仓颉沮诵得鸟蛋,缙云从此有麻鸭 等在遗产地口口相传,家喻户晓㊂2.5㊀景观空间格局㊀㊀缙云县是国家级生态县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九曲绿水,十里青山,奇峰迭起,涧谷幽深,农田依山傍水,村落散布其中㊂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的空间组成由上至下依次为 森林-梯田-村庄-河流 (图1),其中茭白-麻鸭共生模式融入梯田景观之中㊂遗产地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植被完整,水系丰富,森林为梯田储蓄降雨,溪流在高山密林中流淌,环绕森林与村落,穿过梯田汇入河流,为村民生活和茭鸭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㊂村落散布于田野和群山间,沿河谷附近的平坦地带呈点状分布,当地居民在中山地带种植茭白,形成连片的梯田景观㊂村庄大多背靠小山㊁面向防火塘,形成 负阴抱阳 的风水格局,东南北三面为农田,主要种植茭白㊁水稻等㊂图1㊀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景观格局3 遗产价值分析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尤其在生态保护㊁产业发展㊁社会就业㊁文化传承㊁科学研究及推广示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保护价值㊂3.1㊀生态价值㊀㊀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以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为主要生产方式,合适的麻鸭放养密度能够使茭白和麻鸭之间互利共生(图2),并带来显著生态效益㊂首先,茭白是高秆水生作物,可以为麻鸭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而麻鸭的活动增加水土含氧量,有利于茭白养分吸收㊂其次,通过人工施肥增加水土中的养分,不仅能够促进茭白生长,也有利于浮游动植物㊁杂草㊁田间昆虫的繁殖;放养的麻鸭能够吃掉这些水生生物,从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㊂第三,麻鸭在田间吃茭白寄生虫以及对茭白有害的其他昆虫,能够降低茭白病虫害发生,而且它们的排泄物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肥㊂最后,茭白和麻鸭之间的互利共生作用,能够减少化肥㊁农药的施用,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具有明显效果㊂图2㊀茭白-麻鸭共生模式互利共生关系3.2㊀经济价值㊀㊀茭白-麻鸭共生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茭白和麻鸭的品质与产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以及劳动力的投入,从而增加农民收入㊂据统计,通过实施茭白-麻鸭共生模式,667m2茭田增产12.96kg,增值48.77元;667m2放鸭5只,鸭收入453.9元; 667m2减少农药22.39mL,减少化肥7.77kg,降低农资成本22.78元;667m2减少用工(除草) 3.15个,降低劳动力成本(除草费)567.2元, 667m2合计增收1092.64元㊂宏观经济层面,由茭白-麻鸭共生模式衍生出来的茭白产业和麻鸭产业是缙云人赖以生存的基础㊂2020年,缙云县茭白种植面积达4400hm2,占全国总面积的8%,是全国最大的茭白生产基地㊂缙云县年产茭白12.7万t,全国平均每8根茭白里面就有1根产自缙云㊂在种植茭白的同时,当地农民习惯在田里养几只麻鸭,不用投入太多时间㊁饲料,每天基本都能收获几枚鸭蛋;这些鸭蛋不仅可以丰富餐桌饮食,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㊂2020年,缙云县麻鸭养殖产业化联合体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㊂3.3㊀社会价值㊀㊀缙云茭鸭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对于缙云县美丽乡村建设㊁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㊂茭白和麻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遗产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更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为解决老龄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县从事 茭鸭共生 相关产业的农民达3.5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妇女占到30%以上㊂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遗产地农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茭白种植技艺与麻鸭养殖技艺,彼此之间相互学习,使得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风气不断改善㊂此外,茭白-麻鸭共生模式是一种天然无公害的互惠模式,保护与发展该模式有利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对保护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㊂3.4㊀文化价值㊀㊀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是当地人民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创造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㊁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㊁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是体现当地人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证据,是浙江山地农耕文化的主要代表,对耕地资源贫乏的山区具有借鉴意义㊂具有开拓创新㊁踏实肯干㊁不怕吃苦的鸭农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缙云人努力奋斗;与茭白㊁麻鸭相关的饮食文化,是远在外乡的缙云人的乡愁;缙云河阳古村的耕读文化,影响着全县莘莘学子;两年一届的高山茭白节,促进了缙云茭白文化的有力传播㊂缙云传统农耕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可以增强当地农民的地方认同与文化自信,对激励当地人民自发进行文化传承㊁乡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㊂3.5㊀科研价值㊀㊀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蕴藏着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社会文化系统的稳定维持机制,对现代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为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㊂近年来,缙云人在茭白㊁麻鸭生物学特性㊁栽培㊁品种选育㊁肥水管理㊁病虫害防治㊁新良种选育和繁殖以及加工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㊂ 缙云麻鸭提纯复壮技术研究 于2004年获得丽水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㊂ 茭白主要病虫害治理关键技术及无害化生产 和 茭白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两次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㊂ 茭白多模式生产与周年供应技术集成推广 于2011年获得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水生蔬菜品种选育及其产业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于2013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㊂出版书籍‘茭白高效安全生产大全“‘茭白稳产高效率生产技术“‘茭白病虫草害识别与生态控制“等,申请与茭白㊁麻鸭相关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授权5项,制定茭鸭共生地方标准1个㊂3.6㊀示范价值㊀㊀缙云居民充分利用茭白田的水面空间资源,在茭白田中套养麻鸭,使茭鸭产业共生共存,并经多年推广,成为缙云县种养结合的经典模式㊂全县从事茭白产业农民超过3.5万人,缙云茭白师傅走出县门,到全国各地发展种植茭白㊂茭白产业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缙云县先后荣获 浙江茭白之乡 中国茭白之乡 称号㊂茭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也为缙云麻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茭白-麻鸭共生模式重新焕发生机㊂缙云麻鸭从与茭田㊁稻田套养转向大规模圈养,不仅在县内大规模发展,更是冲出浙江,走向全国㊂20世纪70 80年代发展尤为迅速,并处高峰期㊂鸭农们北上南下西进,可以说遍及全国,无论从饲养规模㊁分布地域,还是从发展速度来看,缙云麻鸭的发展都名列全国前茅,在全省也是绝无仅有的㊂2010年和2011年,缙云麻鸭先后通过农业农村部 农产品地理标志 认定和 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 审定,成为浙江省首个通过国家级 地标认定 和 遗传资源审定 的畜禽品种㊂4 结语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是缙云先民在适应自然㊁辛勤耕作中留下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库,是数千年缙云农耕文化的历史见证,代表了当地人民利用自然㊁改造自然的历史智慧,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㊁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㊂保护好茭白-麻鸭共生系统,不仅可为遗产地今后生态农业㊁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而且对于保护遗产地以茭白和麻鸭为核心的物种多样性及乡村生态环境㊁发挥农业多种功能㊁传承地方农耕文化㊁开展科普科研等均具有重要意义㊂2015年以来,缙云县开始环境整治,茭白田2118㊀㊀2023年第64卷第9期间小棚全部被拆除,麻鸭避雨㊁夜间休憩地方不断减少,随着新农村建设,麻鸭夜间回家已经不可能,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制约了茭白-麻鸭共生模式的发展,全县茭鸭共生面积锐减[3]㊂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遗产地传统农耕技术正快速消失;同时,因社会经济发展,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很多传统品种由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资源流失严重㊂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保护已刻不容缓㊂为此,笔者建议,加强对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核心要素的保护与发展,有效保护和利用传统农业物种资源㊁保留与推广传统农业种养与管理技术㊁传承与利用传统农村社会习俗㊁保护与恢复传统的茭鸭共生梯田景观㊂同时,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加强茭白和麻鸭产品开发,发展遗产地休闲农业旅游,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茭白-麻鸭共生系统建设成为我国茭鸭综合种养生态农业示范基地㊁茭鸭共生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山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㊂参考文献:[1]㊀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前沿话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265.[2]㊀佚名.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J].农产品市场,2021(23):21.[3]㊀潘伟丽.缙云麻鸭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J].浙江畜牧兽医,2019,44(3):23-24.(责任编辑:王新芳)。

稻-鱼-鸭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稻-鱼-鸭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材料与方法1. 稻田情况试验稻田位于连州市西岸镇青草洞村,面积4亩,土质为黄褐色硬质泥土,采用“L”型挖沟设计,沟宽1.5~2.0m、沟深0.8m,开沟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8%。

2. 水质情况稻田水源为水库水,常年充足,清澈无染污,pH7.0左右。

3. 水稻的种植品种为当地推广站推荐的荃香优136,由于该田块开展过稻鱼种养2年,肥力较好,没有施用基肥。

7月6日人工插秧,10月30日人工收割,生长周期116天。

4. 鱼苗和鸭苗放养7月20日按照每亩投放规格均重为13g的禾花鲤鱼42斤(1600尾),8月16日按照每亩40只的密度放养规格为82克/只左右的麻鸭120只。

日常管理1. 种养管理秧苗移栽后,先浅水3~5cm保分蘖,一个月后深水8~12cm控苗,再深水保穗,最后浅水壮籽,田面维持水深5cm左右。

定期巡田,检查田埂是否有漏水、坍塌等现象,发现后应及时修补,特别注意拦鱼设备的完好程度及是否被堵塞,经常清除鱼栅上的附着物,以保证进排水畅通。

水稻没有追肥,有晒田。

调查仅发现水稻有轻微的稻纵卷叶螟,没有其它病虫,全程没有用任何药物。

2. 投喂管理8月9日鸭苗(1日龄均重47.5g)先置于稻田旁边的简易鸭棚(面积12平方米左右)暂养7天后于8月16日进入稻田,暂养期间每天早晚喂商品鸭料,进入稻田后主要是晚上回鸭棚喂一次鸭料,水稻结穗时鸭子不进入稻田直到水稻收割后再进入稻田觅食。

不见死鸭,最后只收成112只,剩余的可能在养殖过程中被敌害动物吃了或走散了。

总共投喂鸭配合料160斤、稻谷500斤和少量吃不完的南瓜番薯等。

投放鱼苗后第二天开始投喂定制饲料,坚持“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和定量”原则,日投喂量按照鱼苗重量的2%左右,一天投喂两次,投放鸭子后每天少量投料一次,阴雨天气不投喂。

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现死鱼。

水稻收割后根据天气和温度偶尔投料,7月21日至鱼卖出共投喂鱼料196斤。

总结与分析收获干稻谷3200斤,11月30日称鸭重量为672斤、计数112只鸭子、均重6斤,售价70元/只,鸭子收入7840元;2022年1月24日卖鱼(有人收购时销售),共捕捞580斤禾花鱼,单价16元/斤,亩产145斤,每亩增收103斤。

茭鸭共育种养技术

茭鸭共育种养技术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0年10月刊83畜禽与水产工程作者简介:潜锦贤(1976-),男,浙江缙云,大专,农艺师,主要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DOI:10.16815/ki.11-5436/s.2020.29.060得病甚至死亡,需要特别注意卫生防疫工作。

在育雏过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1)温度雏鸭个体小,绒毛稀,体温调节机能差,环境适应能力低,早期必须保温。

1-6日龄雏鸭的适宜温度为26-30℃,7-15日龄为20-26℃,16-21日龄为18-20℃,21日龄以上保持16℃左右即可。

养殖过程中要随时观察雏鸭的生长状态,防止“打堆”和“湿毛”。

饲养人员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该根据雏鸭对温度的反应状态及时调整,做到适温休息、低温喂食、逐步降温,提高雏鸭的成活率。

(2)湿度鸭子虽然喜欢嬉水,但对周围环境却要求干燥清洁,特别是雏鸭,周围环境的湿度不能过大,鸭窝不能潮湿,必须垫干燥的稻草。

育雏适宜的相对湿度一般1周内要求在60%-70%,1周以后保持50%-60%。

(3)光照雏鸭特别需要日光照射,在自然光照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用人工光照进行弥补。

第1周光照需达20-23 h,第2周开始逐步降低光照强度和时间。

(4)通风换气在高温、高密度的条件下饲养,育雏室内呼吸、粪便及潮湿垫料散发出大量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超过一定浓度就会危害雏鸭健康,如眼结膜充血、流泪,使刺激呼吸道粘膜受伤,感染引起呼吸道症状等。

因此,育雏室要定时通风换气,通风程度以人进入时无刺鼻、刺眼的感觉为宜。

(5)开水与开食雏鸭出壳后20-24 h 开始饮水,水温不能低于15℃。

雏鸭在饮水之后接着就是开食,可采购颗粒状、营养价值丰富的饲料直接喂食,更有利于雏鸭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成活率。

一般喂至7-8成饱,要少喂多餐,少喂勤添,随吃随给。

10日龄以内的雏鸭每昼夜喂6次,晚上喂2次,以后每昼夜喂4-5次。

3、防疫要求做好鸭瘟和鸭流感的强制免疫工作。

茭白、鱼、鸭共育技术

茭白、鱼、鸭共育技术

茭白、鱼、鸭共育技术茭白、鱼、鸭共育技术有5大优点:一是茭白田里养鱼、养鸭后,迫使农民只能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这样生产的茭白可作为无公害蔬菜销售,而且茭白品质也有所提高;二是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三是鱼、鸭觅食田间杂草、无效分蘖和茭白基部害虫(如长绿飞虱、螟虫等),减轻了茭白的虫害和草害,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四是鸭粪可以作为鱼的饲料;五是生产的“野鸭”肉嫩、味美、价高。

该技术要领如下:选择地块:要选择水利排灌条件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地块进行共育。

栽培方式:按畦宽1.2米,沟宽40厘米、深25厘米做好垅畦,将沟中挖出的泥均匀铺在畦面上,每亩栽茭白1000-1300丛为宜,过密会影响养鱼,过稀则影响茭白产量。

采用宽窄行栽培茭白,这样可为鱼类生长创造有利的空间。

每亩挖2个长2米,宽、深各1米的鱼坑,鱼沟通到鱼坑,成“十”字形或“井”字形。

做好避水沟、防洪沟,加固、加高田埂,做到排灌自如。

投放鱼苗:3月下旬,每亩投放鲤鱼苗350尾、草鱼苗50尾为宜,鱼类饲料以细绿萍作为辅助饲料,麦麸、米糠、豆饼、豆腐渣、菜饼等为精料,定点、定量、定时(以20分钟吃完为准)投喂。

在鱼苗投放前,用5%食盐水消毒鱼体。

鱼苗放养后要经常检查水蛇为害,一旦发现,要及时捕杀。

到年底前后,田鱼可分批捕捞上市。

合理使用肥料、农药:这是茭白优质化和鱼、鸭安全化的保障。

防治茭白虫害,可选用Bt、施安、吡虫啉、扑虱灵、禾果利等农药;防治茭白病害,可选用三唑酮、多菌灵、托布津等农药。

施药时,保持畦面水深3厘米左右为宜,不宜过浅。

在出苗前每亩施2000公斤有机肥的基础上,亩施专用肥或复合肥50公斤左右,施肥时间在3月中下旬,以后看苗适施速效肥。

养鸭技术:7月上旬购进雄鸭苗,先在家里饲养半月,以提高其生活能力,然后放养到茭白田,可防止鼠害发生。

养鸭密度以每亩12-14只为宜。

放养鸭子前,田中央要搭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避雨棚,供鸭子在下大雨和晚上休息时用。

茭白、鱼、鸭共育技术

茭白、鱼、鸭共育技术

contents •引言•茭白、鱼、鸭共育技术概述•茭白、鱼、鸭共育技术实践•茭白、鱼、鸭共育技术优势与挑战•展望与建议•结论与参考文献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01生态农业发展02提高经济效益03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茭白概述鱼概述鱼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生活在水中的不同水层。

鱼对水质要求较高,需要良好的水域环境才能存活。

鱼是一种水生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

鸭概述鸭是一种陆生动物,具有较高的肉质和蛋质。

鸭喜欢生活在清洁的水域附近,善于在水中游泳和觅食。

鸭的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合大规模养殖。

优势该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和饲料利用率,同时降低环境污染和疫病风险。

生态养殖茭白-鱼-鸭生态养殖模式是一种基于生态平衡和循环经济的养殖模式,通过优化水生植物、鱼类和鸭子的共生关系,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要点选择适宜的品种和规格,合理安排种植和养殖密度,科学管理水质和水位,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共育技术一:茭白-鱼-鸭生态养殖模式共育技术二:茭白田套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综合种养优势技术要点综合种养优势技术要点共育技术三提高产量节约成本市场需求生态循环技术优势市场需求虽然茭白、鱼、鸭共育技术生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较高,但如果生产过剩,可能会面临销售困难的问题。

技术挑战技术难度茭白、鱼、鸭共育技术需要掌握一定的养殖技术和生态学知识,如果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可能难以实现这种共育。

疾病控制由于茭白、鱼、鸭共育技术中涉及到不同的生物种类,因此疾病的传播和感染风险也会增加,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生态平衡在茭白、鱼、鸭共育技术中需要保持生态平衡,如果某种生物数量过多或过少,可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生态农业发展未来发展趋势技术创新产业化推广政策建议与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科研支持推进产业化发展提高农民参与度研究结论010203参考文献。

茭白、鱼、鸭共育新技术

茭白、鱼、鸭共育新技术

茭白、鱼、鸭共育新技术
赵利田
【期刊名称】《渔业致富指南》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这种高效、立体、新型种养模式有6大优点。

一是由于茭白田养鱼、养
鸭后,迫使农民只能使用低毒农药,这样茭白就成为无公害蔬菜,品质也有所提高。

二是这种立体种养技术明显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

三是鱼、鸭觅食了田间杂草、无效分蘖和茭白基部害虫
【总页数】1页(P19)
【作者】赵利田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泰山东村54幢农技部225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4.9
【相关文献】
1.一种高效、立体、新型种养模式--茭白、田鱼、鸭共育新技术 [J], 童雪松
2.茭白、鱼、鸭共育新技术 [J], 童雪松
3.一种高效、立体、新型种养模式--茭白、田鱼、鸭共育新技术 [J], 童雪松
4.一种高效、立体、新型种养模式——茭白、田鱼、鸭共育新技术 [J], 童雪松
5.茭白、鱼、鸭共育新技术 [J], 赵利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种 植 ,种性退化 ,抗病 虫能 力下降 ,因此要对 ‘ 美人菱 ’ 进 行提纯 复壮 。对 原有的 老茭墩全部 统一 翻耕 ,选 取具有
‘ 美人茭 ’优 良特性 的母 株 ,剪取 母茭杆 或茭墩进 行重新 扦插与种植 ,并在生长过 程中 ,分次逐步去 除劣 、杂单株 ,
可 ,后期可适 当投放部分 鸭饲料 。1 0月 中下 旬鸭子收获 上 市 ,这 时鸭子单只重可达 1~ 1 . 2 5 k g 。
CHI NE S E H ORT I CU L T URE A B ST R A CT S
浙 西南 山区茭 一鱼 一鸭共育及病 虫绿 色 防控 技术
李小荣
( 浙江省丽水 市土肥植保 站 ,浙江 丽水 3 2 3 0 0 0 )
摘 要 :丽水市是 浙江省 高山茭白主产 区,年种植 面积约 5 7 0 0 h m ,茭 白已成为 当地蔬 菜主导 品种之一 。随着茭
选留结茭率高 、结茭早 、茭肉粗壮 、外观整 齐、肉质细嫩 、 肉茎大 、抗病力强的单株 ,确保品种纯正 ,提高抗性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生态种养技术
2 . 1 轮作倒茬
茭 白多年 连续 种植 后 ,病 虫 害发 生 明显加 重 ,为此 ,
4 月上中旬长苗分蘖期施复合肥 3 5 k g ,也可用尿素 2 5 k g
2 . 4 适 时 放 鸭
7月上 旬购 进雄 鸭 苗 ( 因养鸭 专业 户不 养雄 鸭 ,故雄 鸭苗成本 极低 ) ,鸭苗先在家里 饲养半 月 ,以提高其生活能 力 ,放养 到茭 白田后 ,也可 避免 老 鼠为 害 。每 6 6 7 m 放 养 1 2~ 1 4只 ,放 养鸭子前 ,田中央要搭一个 3 m 左右 的 避 雨棚 ,供鸭子在下大 雨和夜晚休息时用 。如小面积放养 , 田埂 四周要 拦 网。如放养 面积大 ,只要在 最外面 围拦 网即
2 . 2 垄畦式宽窄行栽培

般按 畦宽 1 1 2 c m,沟宽 4 0 c m,深 2 5 c m 做 好垄
畦 ,将 沟 中泥 匀铺 在畦 面上 ,每 6 6 7 m 栽茭白 1 0 0 0~ 1 3 0 0丛为 宜 ,过密 影响 养鱼 ,过 稀影 响菱 白产量 。采用
既有利 于恢 复地 力,促进茭 白生长 ,又可控制 菌源 ,减 轻
病害发生 。
3 病虫害绿色 防控技术
3 . 1 农业措施
3 . 1 . 1 灌水杀蛹 3 . 1 . 2 清 洁田园 在 冬季至翌年 4月,茭 田灌深水 ,以杀 茭白封行前进行 1 次 剥叶 ,主要剥去植
灭越冬二化螟 、大螟 ,压低 虫 口发生基数。 株 上老 、黄 、病 叶 ,增加 田间通 风透 光性 。菱 白采收 结束
白产 业 的 发 展 ,病 虫 发 生 为 害 日趋 严 重 ,近 年 来 通 过 对 茭 白 品种 进 行 提 纯 复壮 ,推 广 茭 、 鱼 、 鸭 生 态 种 养技 术 , 并 实 施 病 虫 害绿 色防控 , 大 大提 高 农 民种 植 效 益 ,促 进 茭 白产 业 的 发 展 。
2 . 5 平衡 施肥
按 照“ 施足基肥 、早施追 肥、巧施孕茭肥 ”原 则,基肥 在整地时或 出苗前施 下 ,占总肥量 的 4 0 %,以有机肥为主 , 化肥为辅 ,一般 每 6 6 7 m 施栏肥 1 5 0 0 k g 、钾肥 3 k g 、 硼肥 1 . 5 k g l追肥宜早 不宜迟 ,以促早发早 孕茭 ,一般在
皮糠 、豆腐渣 、菜饼等为精料 ,定 点、定量 、定时投放 ( 以
2 0 mi n吃完 为准 ) 。在鱼 苗投 放时 ,使用 5 %食盐 水进 行
上。随着菱 白产业 的发展 ,茭 白当家 品种 ‘ 美人茭 ’种性 纯
度有 所退化 ,产 品销售价 格起 伏较大 ,病 虫发 生为害也 日
鱼体 消毒 ,放养 后要 经常检查 水蛇为 害 ,一旦 发现 ,及时
年来 ,通过推 广茭 、鱼、鸭生 态种养 ,并 实施 病虫 害绿色
防控 ,有 力地促进 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l 品种选 择与提纯
根据丽 水的 气候 条件 ,单 季菱一 般以 ‘ 美人 菱 ’为宜 , 单 季收 二 茬选 用 ‘ 美 人茭 ’ 、‘ 金茭 1 号’ ,双 季茭 以 ‘ 浙茭 1 号’ 、‘ 浙菱 1 号 ’为 主。 由于本地 主栽 品种 ‘ 美人 茭 ’多
捕杀 。到年底前 后 ,田鱼可分 批捕捞 上市 ,这 时彩鲤 条重 0 . 2 5~ 0 . 5 k g ,草鱼条重约 1 . 2 5 k g 。
趋严 重 ,加上防 治技术水 平不 高 ,严重影 响 了茭 白产量 和
质量 安全 ,也 阻碍 了农民种植 效益和 茭 白产业 的发 展。近
关键 词 :高山 茭白;茭鱼鸭共育 ;病 虫害;绿 色防控 丽 水市 位于 浙西 南 山区 ,是 浙 江省 高 山茭 白主 产 区, 2 0 1 3年种植面积约 5 7 0 0 h m ,产量 1 4万 t ,其 中缙 云大 洋、景宁大 际、庆元荷地等 乡镇种植规模达 到 6 7 0 h m 以 5 0尾为 宜 ,以细绿 萍和卡洲萍 作为铺 助饲料 ,以麦 麸 、米
加氯化 钾 1 0 k g ;孕茭 肥在 5月下旬开 始拔节 期使肥 ,视 苗势而 定 ,长 势强旺 则少施 或不施 ,弱则 多施 ,一般 施复 合肥 3 0~ 5 0 k g,严格控制孕茭期氮肥施用过量 。
提 倡合 理轮 作 ,实 行水 旱轮 作 。茭 白与水 稻 、莲 藕 轮作 ,
宽窄行 可为 鱼生长 创造有利 的空间。每块 田挖 2个长 2 m, 宽 、深 各 l m 的鱼坑 ,鱼沟通到鱼坑要 “ 十”字形或 “ 井” 字形 ,做好避水 沟、防洪 沟再 加固 、加高 田埂 ,排灌 自如 。
后 ,将菱齐 泥割除 ,清理 田边杂草 ,收集病 老残 叶和枯草 集 中烧 毁 ,减少锈病、大螟 、二化螟 、长绿飞虱 菌虫 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