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公民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合集下载

公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分析

公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分析

公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公民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强调实施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通过对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的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从而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鲜明的基础上,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公民教育;思政教育;教育改革公民教育的历史悠久,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

公民教育在西方发达的国家里有着坚实的根基,为西方国家培养出了一代代的高素质和强责任感的公民。

公民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小、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在结合其实际情况实施公民教育之后,其经济和科技得到迅速的发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地提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民教育对提升公民的素养和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公民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国家领导人早早地就认识到公民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积极地组织人民依法管理社会事物、文化和经济。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学者对公民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

但是从现阶段来讲,我国的教育领域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

我国的现在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仔细看来两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区别。

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国内的学者各持所见。

第一种说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围之内;第二种说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并不相互排斥,两者相互补充。

从理论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随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写进课本走进课堂中,为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具有积极地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科学定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正确运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的主动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教育对象关系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必须具备了主体性特征,并且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客体,他们作为带有思想、情感、意志等本质特征的人,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其中也饱含主动性特征。

但是并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主动性就认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为这种主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而不是教育本身具有的主动性,它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的特殊表现形式,我们不能因此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地位。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否定它的主体性。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一定条件下也具有主体性,并有可能转变为主体。

当受教育者对他人进行教育时,它自身的主体性就会逐渐增强,逐渐成为主体。

也就是说,二者的身份和特征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认识1、平等关系。

在我国当今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接受信息的机会也是均等的,提高思想认识的要求是平等的。

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

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

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作者:李仁卿来源:《湖湘论坛》2017年第01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作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党的政治优势所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必须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即必须强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没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这一概念,但是他们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却是一贯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

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主体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7)01-0055-05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1]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作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党的政治优势所在。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功地把人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继续发挥这一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必须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即必须强化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

重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然主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

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相对应,是对一定客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

[2]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由谁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马克思主义政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它身的先进性,使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了主体的地位。

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主体间性”的再认识

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主体间性”的再认识

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主体间性”的再认识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目前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在主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新阐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是它仍不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根本问题。

关于这一问题,学术界争论不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主体间性说等。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说代表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对主体间性说的阐释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中为了建构交往理论范式而提出的核心范畴,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

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主体间性概念的理解还存在很大差异,但也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1)主体间性客观地存在于各主体之间,承认双主体或多主体;(2)主体间性强调各主体间的协调与合作,体现主主关系与主客关系的融合;(3)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主体性合理发挥的规约。

[1]由此可见,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处于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共同作用于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和谐共处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客体而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属性。

[1]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根据以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就其本质意义上讲是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

_思想政治教育_与_公民教育_关系辨析_武东生

_思想政治教育_与_公民教育_关系辨析_武东生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辨析武东生(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摘 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讨论中,一种所谓应当用“中性的”的“公民教育”替代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在近来颇显“新”意、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某种共鸣。

实际上,无论就其广义指国家开展的公民意识教育,还是特指西方国家对其公民进行的教育,“公民教育”都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教育”。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开展“公民教育”在方式方法层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当然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学习和借鉴,但一般地说要由前者替代后者,则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属性的否定,这显然与讨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意识形态性[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04-0107-005在中国社会的民主政治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持续关注的背景下,从现代公民社会的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审察在近年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公民教育”似乎已经成为当前探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热门话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论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明确提出在当代中国社会条件下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任务,这更引起了有关研究者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经过分析“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劣高下,有学者提出,在当今中国应以新的“公民教育”替代旧的“思想政治教育”。

那么,通常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呢,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公民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显然,这是一个需要清晰阐释的问题。

本文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入手,尝试对此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回答。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理解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初中思想品德教案: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一章:引言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相关教学活动和方法,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认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1 公民意识的概念和重要性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个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它包括了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以及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将来的成人生活打下基础。

2.2 社会责任感的定义和意义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所负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它表现在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问题并乐于为社会做贡献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培养他们的关爱他人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有道德勇气和社会担当的人。

第三章:培养公民意识的教学活动3.1 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宪法和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遵守法律法规,增强对法治的认同感。

3.2 实地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地,通过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

3.3 参与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如义务劳动、帮助弱势群体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第四章: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学活动4.1 社会实践项目开展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2 社会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组织社会问题讨论活动,让他们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社区服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如清理环境、志愿者服务等,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社区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政治教师工作计划——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政治教师工作计划——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政治教师工作计划——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我深知肩负着培养下一代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重要使命。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一、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在政治教学中,我将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通过讲解国家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同时,结合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将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选举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角色,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作为公民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自己的公民身份。

三、加强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德育的熏陶。

我将注重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通过讲解道德故事、开展道德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同时,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政治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中公民教育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中公民教育的分析
步加强 。
[ 关 键 词 ] 公 民教 育 ;《 思想政治 》 ;教 科 书 ; 中学
[ 中图 分 类 号 ] G 6 2 3 . 1
[ 文献标识码]A
Hale Waihona Puke [ 文章编号 ]1 6 7 4 — 5 7 7 9 ( 2 0 1 3 ) 0 2 — 0 0 3 6 0 5
从 一 般 意 义 上 讲 ,公 民 一 词 具 有 两 种 使 用 意 义 ,即法律 意义 和社 会 学意 义 。法律 意 义上 的公 民
指 的是 “ 享 有 参 与 国 家公 共 事 务 的 政 治 权 利 的 国 民。 ” 社会 学意 义 上 的公 民是 指 ,相 对 于 国家 而 言
济 与 民主 政 治 的 建 设 过 程 。反 映 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上 ,公 民的培 养逐 渐 出现在 教科 书 中 。本 文 主要对
材 ,我们 看 到 改 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对 中学 生 进 行 公 民教 育 主 要 经 历 了三 个 发 展 阶 段 。第 一 阶 段 ( 1 9 7 9 —1 9 8 4年 ) , 突
破 “ 文 革 ” 思 想 的禁 锢 ,重 视 社 会 公 德 教 育 和 社 会 秩 序 的 意 义 。 第 二 阶 段 ( 1 9 8 5 —1 9 9 4年 ) ,我 国 首 次 开 设 “ 公 民” 课 ,深 入 说 明 了 马 克思 主 义 关 于 国家 、 民 主制 度 、 政 党 制 度 等 思 想 。第 三 个 阶段 ( 1 9 9 5年 至 今 ) ,从 深 化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 到 明 确 提 出 公 民的 权 利 和义 务 ,较 为 全 面 地 说 明 我 国公 民 和 国 家 的 关 系 。现 阶 段 公 民教 育 在 结 合 中 学 生 的学 校 生 活 ,引 导 学 生 参 与 学 校 管 理 上 ,以及 倡 导 以 契 约 为 基 础 的人 的 自由 和 独 立 个 体 的成 长 等 方 面 , 还 有 需 要 进 一

初中一年级孩子如何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初中一年级孩子如何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

初中一年级孩子如何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素养和观念。

培养初中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对其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教育、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初中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

一、教育教育是培养孩子公民意识的重要方面之一。

学校应该将培养公民意识纳入教学目标中。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措施:1. 提供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公民教育课程,教授孩子们有关公民权利、公共事务和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组织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与公民意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法庭、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社会的运作方式,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3. 培养公民道德: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公民道德观念,如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

可以通过讲故事、开展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家庭家庭是孩子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环境。

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公民意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家庭教育的建议:1. 成为榜样: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注重自己的公民行为,如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等。

孩子们会模仿成年人的行为,通过家长的示范,他们可以学会正确的公民行为。

2. 家庭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共同决策,让他们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3. 引导孩子参与社区活动: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如义工活动、社区清洁日等。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

三、社会社会环境也是培养孩子公民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发展的机会和教育资源。

1. 设立青少年社团:社会可以建立一些针对初中一年级孩子的青少年社团,提供培养公民意识的相关活动和课程。

通过社团活动,孩子们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

2. 举办公民教育讲座:社会组织可以举办一些公民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学者给孩子们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教育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建立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努力,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把中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

关键词: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1-1297(2012)09-0046-02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承担义务和享有相应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自然人。

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陆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臣民教育和当前政府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普遍缺乏公民意识,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建立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努力,通过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传播公民知识,培养公民意识,弘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把中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好公民。

下面就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中学思想政治课与公民教育的体会与思考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公民教育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时代。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自主性,民主制度的精髓是公民的自治。

市场经济年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作为独立的主体,要有成熟的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人格;市场经济要求公民都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市场经济提倡自主的理性的行为方式,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些就是所谓的现代公民素质。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以相应的公民素质为基础的,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现代公民素质,市场经济才能顺利发展,民主法治才能健康运行。

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的社会成员却不断暴露出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比较低的问题,这是由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导致的后果。

美国公民教育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面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

通过分析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史、实施方式、理论特色、教育成效等相关内容,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如果把社会整体比作一个大型机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台机器得以正常运行的润滑剂。

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实现“以人为本”这一最终教育目标,所以要在原来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更新理念。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还是走原来老套的教育路线,用旧的标准来评判新形势下人们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公民的价值观陷入混乱,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教育成效。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无视社会需求,而应该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进行及时的调整,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面突出其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

在借鉴美国公民教育独特的实施方式的同时渗入自身的优势条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能的捷径之一是“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一,在加大对物质环境硬投入的同时,要提升物质环境的文化品位。

这就需要在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时,注重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

大到校园中的宏观布局,如教学楼、图书馆等大型建筑;小到微观布局,如校园小路、花草树木等人文景观的设计,都要体现人文特色,达到“文化人”的艺术效果。

第二,既要求学生遵守制度,又鼓励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和落实。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因此,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校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与灵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既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观点,教师向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递的方式存在于“后喻文化”。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本质上讲,是社会对其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世界加以影响和控制的重要中介,其价值特性反映了一定时期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1. 本文概述我们需要明确文章的核心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通常指的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或集体,如教师、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而客体则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如学生、公众等。

概述中应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再次,概述应简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文章可能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策略和建议。

概述中可以提及文章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通过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本文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分析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互动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文章共分为若干部分,首先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分析主体与客体的角色定位和相互作用,最后探讨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分析在深入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并非单一,而是多元化的。

这主要包括教育者、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个层面。

这些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

教育者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

他们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原则的运用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原则的运用
个 或 者 两 个 以 上 主 体 的 关 系 , 主 体 和 丰 指 可
体 的关 系不是单独孤 存在的两人世界或 多人世界 , 而是以他 们 共 同 有 的 客 体 世 界 为前 提 的 。 住 在 主 体 和 主 体 关 系 中的 人 类 的 存在是 自我和他人的一同存在 , 人一直是在和其他主体发 生关 系 中存在 , 而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独在。 主体 问性概念的提 出, 是主体性概念 的进一步丰 富与 发展 , 也让社会科学领域把 人类认知 的对象不再 当作是客体 , 而是 当作 主体 , 借 以确 认 自我 和 对 象 主体 问 的 共 生 性 、 等 性 的 关 系 。 并 平 在 处 理 人 和 人 问 的关 系 时 , 化 了 一 种 和 主 客体 关 系不 一 样 的 主 强 体问性 , 这是一种新型态度与思路。在主体 间性 原则指引下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 生 之 问 的关 系 是 人 和 人 之 问关 系 的 特 殊 重 现 , 师 不 再 是 原 来那 种 “ — — 他 ” 我 型关 系 , 而是 现在 “ 你— — 我 ” 关 系 。 型 前 者 是 对 象性 思 维 方 式 , 者 却 展 现 了一 种 对 话 性 思 维 方 式 。 后
2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主 体 间 性原 则 的 内涵 与特 点 主 体 间 原则 展 现 了一 种 对 话 性 思 维 方 式 , 师 与 学 生 之 间 是 老
当 做平 等 的 主体 双方 存 在 的 , 他们 的交 流 不 但 应 体 现 在 你 问 我 答 等 表 面 交 流 上 , 且 能 在 思 想 、 情 上 来 深 入 对 话 。思 政 老 师 应 而 感 更 多进 行 的是 引 导 与 个 性 帮 助 , 生 自己不 再 将 思 政 老 师 当 作 是 学 种对象性 的存在 , 他们对老 师的隔阂 、 误解去除 , 能积极 和老师 进 行沟通与交流 。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从此 可从 原来老师一厢情 愿 的 “ 白”转 变成 师 生 双 方 的“ 话 ” 独 , 对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主体 间性 原 则 的特 点 应 该 有 下 面 几个 方 而 : 21 对 等性 . 主体间性的依据 在于生存本身 , 自我主体 和对象 主体 问的 是 交 往 、 话 。在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过 程 中 , 师 与 学 生 是 同 时 当做 交 对 老 往共同体而存在 的 , 互相作用与互相影 响。老师 与学生交往 的核 心, 是双方价值 的对等 。在 对等的交往 中 , 双方遵循 交往共同体 中的规范 、 准则 ; 相互履行各 自的责任与义务 , 是一种互相对等 的 关系。老师不再把学生 当做单纯的教育对象与无知的载体 , 而是 当做是思想政治教育 中重要的一部分。 2 互 相 对 话 . 2 思 想政治教育 中的对话 是师生之 间运用 中介化教育 客体 构 建 的一 种 一 同参 与 的关 系 。 老 师 不 再 通 过 “ 自 ” 自己 的个 人 独 把 意 愿 或 其 他 意 愿 强 加 在 学 生 身 上 , 是 基 于 学 生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而 题 , 过互相对话 , 方共 同创造一种 好 的思想政治 教育方式 。 通 双 在形式上 , 交往 双方 的角色持续发生变化 。在 内容 , 师生在对 话 中互 相 影 响 对方 , 此 在 重 新 构 建 自己 的情 感 、 识 、 想 等 。 彼 认 思 在 这 个 意 义 卜 , 师 与 学 生 一 同作 为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主 体 , 讲 老 以 思想政治教育资 源为媒介 , 同建构思想政治 教育资源 的内容 , 一 交 往 双 方 特 别 是 学 生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主动 吸 取 、 内化 教 育 内容 , 从

论国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论国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论国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谨记居安思危的道理,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政治取向模糊,国防意识单薄,为了更好的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的部分,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生死,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的完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居安思危,见贤思齐,让新一代的大学生真正肩负起维护和平的历史使命,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国防教育;爱国情怀;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在大部分高等院校,国防教育已经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对国防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对国防、国家安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强调国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

一、国防教育的涵义国防教育作为高校课程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涵义,国防教育,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对公民进行的国家安全防务教育,也就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在党的教育方针,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活动。

向公民其本质是在培养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四有新人”。

国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体育教育等方面。

我国从 1985 年开始,在部分高校和高级中学中开始开展了军训的试点工作,从二十一世纪以来,军训在各高校中开始普及,同时国防教育不断的完善,纪律性不断的增强,越来越正规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从军训的锻炼,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国防观念,纪律性加强,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和体魄,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

国防教育到现在已经有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法制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一系列的国防教育,让大学生对我国的国防现状和面对的危机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这有利于我们大学生更好的认清我国的国情,更好地去创造性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和平发展的观念,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国防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知识,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提高组织纪律性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具有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李济方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是为应对新时期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各种挑战,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本质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双方是互为主体的,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建构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创新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需要,也对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教育有效性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范畴,是20世纪以海德格尔、胡塞尔和哈贝马斯等为首的西方哲学家从传统认识论、存在主义、解释学以及交往行为等理论中提出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同样适用这一范式。

主体间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消解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元性即主体性,而建构了主体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体,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将教育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同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终极人文关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的弊病在2008年对邯郸市5所初中的440名学生和220名教师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发现79.2%的学生认为与师生不和谐的因素是师生间有代沟,而50.4%的教师也同此看法。

这些数据不得不使我们担忧。

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实施者,即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仅仅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和教育客体。

这固然肯定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也将主客体地位绝对化、片面化,否定了受教育者在一定件下成为主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最终造成了主客体的对立。

正是由于这种传统理论的指导,我国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理念,特别是当其适应社会的价值与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发生矛盾冲突时,则一味地以牺牲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为代价去迎合社会的需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功近利,把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变得枯燥乏味、痛苦不堪。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ti o n wi t h s t r o n g i d e o l o g i e s s h o u l d
b e r e p l a c e d b 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h e” n e u r t l ”c a i t i z e n s h i p e d u c a t i o n ; a n o t h e r v i e w
A Br i e f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I d e o l o g i c a l
思想政 治教 育与公 民教育 在内容上可以互相补充 ,相互融 合 。本 文通 过对思想政治教育 与公 民教育的 内涵及主要 内 容 等方 面进行 比较 , 探究两者的关 系问题。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5 ) 2 8 — 0 0 0 8 — 0 2
摘 要 思想政 治教育是我国特有 的,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指导下的二级学科。近年来, 在有关加 强和 改进思想政治教 育的讨论 中,西方发达 国家的公 民教 育逐渐 引起 学者们 的 重视 。在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 民教育两者的优 劣和关 系上 , 相 关学者逐 渐形成 了不同的说 法和 观点 :一种观 点认 为应该 用“ 中性 ” 的 公 民教 育代 替具 有 强 烈 意 识 形 态 的 思想 政 治教 育;另一种观 点认 为两者在 内涵和教 育的 内容方面 互为 补 充。笔者通过对公 民教 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的内涵和教育 的 主要 内容 方面着手进行比较, 分析两者之 间的关系。 关键词 公 民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关 系

七年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七年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七年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对于七年级学生的重要性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公民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公民道德教育在七年级学生中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

首先,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道德观念正在构建和形成。

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品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公民。

其次,公民道德教育可以促进七年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人际关系等内容,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培养自律、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综合素质。

另外,公民道德教育还可以帮助七年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合作他人,培养爱心和同理心,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

为了有效地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德育讲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深化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责任感。

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相关制度和规则,明确学生行为规范,规范学校管理,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公益活动,促进学生实践锻炼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公民道德教育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

•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基础有重要的反作用 • 1、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 • • 2、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生产力 • • 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看它的生产力效应。 • 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看它的生产力效应。
– ——思维开拓功能的生产力效应。
– ——行为导向功能的生产力效应。
– ——精神激励功能的生产力效应。 – ——社会调节功能的生产力效应。 – ——开发人的潜能功能的生产力效应。
入普及的条件下,人类社会必然向力求“高技术与高感情 相平衡”的方向转变。 • 3、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奇迹,也迫使全世界进一步思 索精神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腾飞间的因果“怪圈”。许多 人都交口称许儒家文化在当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促进作 用,虽然学术界至今见仁见智,但精神文明与当代市场经 济的互动性已成为某种共识,于是,精神文明成为“热门”
话题便无可怪之处。
• 4、综合国力竞争,是以“国家”为单位展开的。 • 以经济利益分割为首要实质内容的当代综合国力竞争,在 目前又不能不把特定民族文化(包括其价值观体系)作为
自己的精神寄托点,直接地呈现为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
精神文明问题往往被提到十分显赫的地位。要知道,任何 国力之间的竞争,都不能不在物质与精神的互相寄托模式
• 3、舆论导向: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制造和形 成正确的舆论,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对人们形成一
种强大的约束力和导向力。
• 4、自主导向:即群众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进行的自我学习、自 我提高

(三)凝聚功能
• 第一,靠共同理想凝聚。中国梦 • 第二,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 • 第三,靠爱国主义凝聚。 • 第四,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凝聚。
•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 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

培养初中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初中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初中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在当今社会中,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变得愈发重要。

作为未来社会的一员,初中一年级的孩子们需要从小就了解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培养积极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初中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一、教育课堂中的公民教育作为孩子形成意识的主要场所,教育课堂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国家的基本法律,如宪法、劳动法等,向孩子们传授基本的公民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讨论社会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参观政府机构或法庭,以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公民的角色和责任。

二、家庭环境中的公民意识培养除了学校的教育,家庭环境同样重要。

家长可以通过家庭活动和谈话引导孩子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例如,可以组织家庭义工活动,让孩子参与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

同时,家长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成果。

三、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是培养孩子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关键。

学校可以与社区组织合作,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如清洁环境、关爱老人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公民对社会的影响力。

四、社会参与的机会为了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和家庭应给予他们足够的社会参与机会。

孩子们可以通过参与学生会、班级活动和社区团体等方式,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为社会作出贡献。

例如,孩子们可以组织社区义演、图书捐赠等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他人的生活。

五、正面教育的重要性在培养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过程中,正面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通过赞扬孩子的积极行为和成就,鼓励他们坚持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应该及时给予孩子批评和教育,引导他们认识错误行为的后果,并激励他们改正错误。

综上所述,培养初中一年级孩子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3.1当前关于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几种看法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及公民社会逐步发育的背景下,伴随着西方公民教育理论的引入以及人们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之间的关系逐渐被提上讨论日程。

对于二者关系,理论界存在“替代说”“转型说”“融合说”几种不同的呼声,本论文在分析这几种主张后,比较赞同“融合”这一说法,并进一步讨论分析了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3.1.1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替代说”部分研究者,从我国社会急速转型和时代变化发展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和弊端,强烈主张用公民教育理论和做法来修正思想政治教育。

他们一致认为思想政治课应当以公民教育为发展形态,甚至应该被公民教育取代。

(笔者称此类观点为“替代说”)持“替代说”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身份“从‘革命者’到‘公民’目标的转换,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教育必将被现代公民教育所融合”,“作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政治社会化’途径一一传统的政治教育大当代发展就必然要向着‘公民教育’转化”。

们的基本主张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以公民教育为基本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向公民教育延伸转与轨,并主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公民教育服务。

他们一方面指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民主社会中面临的缺陷以及公民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指出国外公民教育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教育在现代政治民主化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与功能上的相似性,从而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了,应当以公民教育来修正甚至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的结论。

“替代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直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敲响了警钟,并且有利于寻找思想政治教育陷于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但是"替代说"取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也挑战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紧 紧围绕 “ 国家 ” 的 概 念 开 展 公 民教 育 。 引 导 学
生 理解 和掌 握 国家 的基本 概 念 。 认 识 国 家和个 人 的关
系, 认 同 国家 的 基 本 价 值 诉 求 。 要 首先 让学 生认 识 到 .
权 利和 义务 的品格 与能力 等 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 公 民 的爱 国心 、 公德 心 以及权 利 和义务 的 意识 。从 这个 意
■ 江苏教育 ・ 中学 教 学 / 课 程 与 教 学
责 任编辑

香E - ma i l : me i x i a n g b j @l 2 6 c o n r
确 立 公 民教 育 在 初 中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中 的 主 体 地 位
■ 江 烟 波
【 摘
要】 公 民素质是 衡量一个 国家文 明程度 的重要依据 , 公 民教 育
向。
明 确 目标 。 把 培 养 合 格 的 现 代 公 民 作 为 公 民
教 育 的 立 足 点
“ 公 民教 育 ” 有 广 义 和狭 义 之 分 . 本文所谓的“ 公 民教育 ” , 是狭 义 的公 民教育 。 指 国 家 或 社 会 根 据 有 关 的法律 和要 求 , 培 养 其 所 属 成 员 具 有 忠 诚 地 履 行 公 民
完整 的教 学体 系 . 这就 对我 们 在现有 条 件 下充 分理 解
和 把 握 初 中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本 质 要 求 和 内 在 逻 辑 , 在 教 学 实 践 中渗 透 公 民 教 育 的 科 学 内 涵 。 提 出 了 非 常 高
的要 求


供理 论 基础 和实 践依 据 , 引 导 他 们 走 向 正 确 的 人 生 方
么 要 由 国 家 管 理 公 共 事 务 的 缘 由 。通 过 对 座 位 安 排 的 讨论 , 学 生 就会 懂 得 , 在 保 护 自 己 权 利 的 同 时 必 须 要 尊 重他人 的权利 。
教育 。加 强公 民教育 , 要 求我 们把 行为 规范 教 育上 升
到法 律 的层 面 。 进行 必要 的普 法教 育 。法律 和规 范是 紧密 联 系 的 , 但 是 法 律具 有 根 本性 , 特 别 是宪 法 规定

段时 间 以来 , 中国公 民的整 体 素质遭 到 了前 所
义 上讲 。 树 立 公 民 教 育 在 初 中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中 的 主 体 地位 , 就 是 要 以公 民 的基 本概 念 为 基 础 , 建 立 科 学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目标 体 系 , 即 以 公 民 的 独 立 人 格 为 前 提, 以权 利 和 义务 的辩 证 统一 为 基 础 。 贴 近 初 中 生 心 理和社 会实 际 , 开展有 效 的思想 政治 教育 。
学 生 的 自我 意 识 逐 渐 增 强 。人 格 独 立 性 也 随 之 增 强 。
综 观 当前 的初 中思想 政 治教 育 , 虽 然所 写 所讲 皆
与公 民教 育密 不 可分 , 但 并 没 有 就 公 民 教 育 形 成 系 统
这 一 阶 段 学 生 身 上 普 遍 存 在 一 个 突 出 的 个 性 特 点— — 逆 反 心 理 。 由 于 社 会 经 验 不 足 、 分 辨 是 非 的 能 力不 强 ,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比较 肤 浅 。 他 们 的世 界观 、 人 生 观、 价值 观 刚刚 开始 萌芽 , 无 系统性 、 科 学 性 可 言 。 在 这 样 的关键 时期 。 公 民教 育 能 为 他 们 的 “ 三观” 形 成 提
未 有 的 质疑 与批 判 , 甚 至可 以说 , 这 已 经 影 响 了 中 国
பைடு நூலகம்
的国 际形象 和 国际地 位 的提 高 , 阻碍 到 中 国经 济 社会
的发展 。因此 , 我们 应该 反思公 民教育 。
初 中阶段 , 正 是公 民教育 的关 键 时期 。这 是 由中
学 生 的心理 发展 特 点决定 的。随着 年 龄 的增 长 , 初 中
刻 不 容 缓 。初 中阶 段是 公 民教 育 的 关 键 时 期 , 要 有 意识 地 确 立 公 民教 育 在 初 中 思 想 政 治教 育 中的 主 体 地 位 , 把 公 民教 育 渗 透 进 课 堂 。
【 关键词 】 公 民教 育 初 中生 权利和义务 公德教 育 法制教 育
的公 民权利 和义务 , 具 有 更 加 根 本 的规 范 意 义 。
当然 , 权 利 是 多种 多 样 的 , 公 民人 身权 只 是其 中 最 基 础 的部 分 。其 他 公 民 权利 如 政 治参 与 和 社会 公 平, 其 教 育 和 培 养 必 须 循 序 渐进 , 贴近实际 , 逐 步 推 进 。比如 , 鼓励学 生参 与班级 管理 , 使他 们成 为班级 活 动 的 主体 . 就是 民 主教育 的生 动实 践 。鼓 励 学 生积 极
“ 公 民” 这 个概 念是 相对 于 “ 国家 ” 而 存在 的 . 是 一个 人 从 自然人 迈 向社会人 的首 要课题 。
圈2 0 1 4 年 第 6 期
要 紧 紧围绕 那 些 被普 遍 认 可 的价 值 观 开 展 公 民 教育 。 许 多重要 的价值 诉求 , 比如 宪法规 定 的 自由、 民 主、 平等 、 法治 等 . 不仅 是我 国宪法 明确 强调 的公 民国 家 的基本 价值 观 .也 是 国际社会 公认 的基本 价值 观 。
用这 些基 本价值 观教 育 和引导 学生认 识 社会 现象 , 具 有 更 强 的说 服 力 和 普 遍 的 认 同感 。 要 紧 紧 围 绕 公 民 的 最 基 本 要 求 和 底 线 开 展 公 民
班集体中, 排 座 位 是 比较 为 难 的事 情 , 虽然 课 桌 没 有 好坏 . 但是 每一个 学 生都 想选择 理 想 的座位 。满 足 每
个 人 的要 求 是不 可 能 的 , 你 争 我抢 , 最 终 谁 也 得 不 到
基 本 的保 障 。因此 , 我们 每一 个人 , 只能让 渡 自己的一
部 分 权利 , 交 给 制 度 去安 排 , 也 许 对 某 些 个 人 来 讲 未
必 是最 好 的 , 对 整体来 说却 是最 合 理 的。这 也是 为 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