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专题总复习 文言虚词专题四 学生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
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
臣欲奉诏奔驰,那么X病日笃;〔同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
勒兵,下令军中〔同上〕
8、病:
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忧,忧虑。
例句:
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
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
第二册: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
10、朝:
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承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以愚辞歌愚溪,那么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柳毅?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
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总结高考语文考试常考文言虚词整理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则:(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以:(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于:(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其:(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代词,它的。
其名为鹏(3)代词,它。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高考语文听课技巧整理1、听课要领如下:课前要预习,听课要入脑。
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
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
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
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
扼要作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
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
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
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2、听课的主要方法:(1)动眼课堂上首先是看和听:看教材、看教具、看老师的板书、看老师的演示;听老师所讲的内容、听老师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分析推理、怎样作结论等。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 文言实词(12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宠爱)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齐桓晋文之事》)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 (《孔雀东南飞》)(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然) (《六国论》)(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5)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鸿门宴》)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屈原列传》)(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4)被箠楚受辱(遭受) (《报任安书》)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 (《琵琶行》)(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6.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 (《廉颇蔺相如列传》)(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 (《报任安书》)(4)人贱物亦鄙(轻贱) (《孔雀东南飞》)7.兵(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 (《六国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 (《扬州慢》)8.病(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赤壁之战》)(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陈情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10.朝cháo(1)坐南朝北(对,向)(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过秦论》)(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 (《齐桓晋文之事》)(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蜀相》)(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 (《齐桓晋文之事》)朝zhāo朝服衣冠(早晨) (《邹忌讽齐王纳谏》)11.曾cénɡ(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琵琶行》)(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曾zēn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赤壁赋》)12.乘chénɡ(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过秦论》)(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 (《石钟山记》)乘shènɡ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 (《陈涉世家》)13.诚(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 (《齐桓晋文之事》)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苏武传》)(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赤壁之战》)(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 (《元日》)(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 (《陈情表》)15.辞(1)未尝稍降辞色(言辞,言语) (《送东阳马生序》)(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 (《阿房宫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鸿门宴》)(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琵琶行》)(6)《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赤壁之战》)16.从用作动词:(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 (《狼》)(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用作名词:(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
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2
卷、上海卷、都是采用这种形式。备考过程中对“之、于、
而、以、其、且、为”此类考卷中出现的高频虚词,应特别
关注。
精品课件
【典例1】 (2010·天津高考)(阅读文本见文言实词中的 【典例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诈女曰:“而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精品课件
【参考译文】 鲁国王公德用,字符辅,他的祖先是真定人。 至道二年,宋太宗派出五路军队出兵讨伐叛军李继迁,
而王德用之父王超出兵夏州。在这时,王德用在父亲身边担 任西头供奉官,年龄十七,亲自在前面统率兵马,他俘获斩 杀的人以及得到的马羊都很多,功勋卓著。等回到军中,王 德用又请求担任殿将。到达险要的地方,王德用认为:“军 队聚集在险要的地方士兵就会争着抢先,势必造成混乱;出 现混乱而李继迁攻打我军,我军必败。”于是又请求亲自率 领
精品课件
士兵飞快地来到险要的地方布阵。父亲王超在王德用的军前命
令道:“到了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斩!”王德用也命令道:
“到了我的阵前胡乱行动的人,我一定遵照命令执行!”到了
阵前,士兵们秩序井然地行军,而王超也扣紧马缰慢慢地走。
李继迁的士兵紧紧跟着,远远地望着王德用的军队,没有人敢
靠近。于是王超感慨道:“我王家有个(有出息的)儿子了!”
起初,有人认为王德用威名天下皆知,身材魁梧不同 凡人,恐怕不是做大臣的相貌。御史中丞孔道辅于是认为 既然人们像这样议论,王德用就不再适合执掌重要而机密 的大事,跟随在君王身边了。天子没有办法,任命王德用 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徐州大都督府长史,王德用去上任之 前,宋仁宗赐手诏勉励他。有人听说孔道辅死了,把这个 消息告诉王德用说:“这个曾经陷害你的人,现在死了。”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板块文言文阅读专题四文言翻译重点突破教师用书
专题四文言翻译重点突破——译句信达雅,轻松得高分【考情调研】文言语句翻译中的关键点:一是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二是重要的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中规定的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三是文言句式,即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四是词类活用,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孰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
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
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考测频率高
须
古今差异大
有
重
中学教材有
点
自己不熟悉
平时常弄错
考学兼顾
新旧沟通
须熟
熟记课文
例句
温故知新
一、而 ★★★★★
1.作连词
⑴表转折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然而、可是、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却。
③惑而不从师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用作介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 相当于“于”。译为“在”、“比”、 “对”、“对于”等。
索引
牛刀小试
1、日食饮得无衰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7、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古代诗文复习专题
文言虚词
什么是文言虚词?
• 文言虚词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 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 言句子不可或缺部分。
•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 ,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灵活。清人袁仁林说“千 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⑴表承接,译为 “于是、就”。
①②度好我雨至知军时中节,,公当春乃入 乃。 发生。⑵“才表才”限、、止这“,才仅译、”为然等后。
⑶表出乎意料或违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背常理,译为“却、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竟然,居然”。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最新高考文言文复习重点虚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古汉语副词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
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补语,偶作谓语。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
根据意义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敬谦副词一、程度副词(一)表示程度高、深殊、良、甚、颇、孔、重、至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极”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贾谊《论积贮疏》)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颇预政事,纳货。
(世说新语·惑溺)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
(方苞《狱中杂记》)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诗经·小雅·鹿鸣)⑦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礼记·檀弓下)⑧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
(贾谊《论积贮疏》)(二)表程度稍深少、稍、略、微、颇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①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四)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
(《容斋逸史·方腊起义》)③请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④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
(汉书·王莽传)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欧阳修《卖油翁》)⑥皆取史籒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说文解字叙)⑦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汉乐府《陌上桑》)注意“稍”在先秦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史记·项羽本纪)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
(史记·殷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
(《黔之驴》)(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愈(俞)、益、加、弥、兹(滋)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2024年新高考版语文专题总结知识清单必备知识6 文言虚词
5.其qí (1)代词 ①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②表示第三人称,可译为:他,它(不加“的”)。 方其破荆州。(《赤壁》)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译为:我的,我(自己)。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④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4.乃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表条件,可译为“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等。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表判断,可译为“是,原来是”。 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也作主语,译 为“你”“你们”,不能作宾语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 乃尔:就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②将要,快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复音虚词 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犹且: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 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表婉商或希望语气,译为“还是”。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④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浙江省2020高考语文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
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李仕才在历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于”“乃”是常常考察的要点。
所以坚固掌握这六个虚词的常有用法,是备考复习的要点。
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把孝敬父亲母亲、尊敬兄长的道理频频讲给百姓..听。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
(《师说》)译文:他得悉真谛原来就比我早,我随从他,拜他.为老师。
③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五人墓碑记》).译文:叫唤着中丞的名字并且呵斥他。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译文:巫医、乐师、各样工匠这些..人。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译文: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逍遥游》).译文: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
(《劝学》)译文:假如没有蛇鳝的.洞窟就没有安身的地方,是因为专心烦躁。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①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来往。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若是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款待使节)的主人,使者来来常常。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早的标记。
①夫晋,何之.有?(《之武退秦》)文:晋国,有什么足的呢?②句之不知,惑之不解,或焉,或不焉。
(《》)..文:不理解句,不可以排除迷惑,有的从,有的不从。
4.放在倒置的定与中心之,作定后置的志。
①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
(《学》)文:蚯蚓没有益的帮凶,没有的筋骨。
②居堂之.高其民。
(《岳阳楼》)文:在高高的朝廷上就会他的百姓担。
5.用在或(多不及物)后边,凑足音,没有在乎。
高考语文 第四专题 常考文言虚词归类
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李仕才在历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于”“乃”是经常考查的重点。
因此牢固掌握这六个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备考复习的关键。
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译文:他得知真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③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五人墓碑记》)译文:叫喊着中丞的名字并且斥骂他.。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译文: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逍遥游》)译文: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使者来来往往。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能解除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坚强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译文:处在高高的朝廷上就会为他的百姓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
(一)名词,
例句: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
(《洛阳牡丹记》)
(二)助词
1.
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句: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为……所】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止以公子光明磊落,为天下人所钦瞩。
(《聂小倩》)
③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所以】
1.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谓】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所在】
1.到处。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例句: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苏武牧羊》)
【于】
(一)介词
1.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②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③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2.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例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若亡吴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5.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6.
①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齐桓晋文之事》)
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7.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二)【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①“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
(在这时)(《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
(对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殽之战》)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
①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聂小倩》)
【者】
(一)助词
1.
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前赤壁赋》)
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师说》)
2.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
例句: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
5.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例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例句: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二)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例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桓晋文之事》)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例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若奈何?(《垓下歌》)
【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用法不同,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句: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句: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然】
1、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
译为:
①有穴窈然,入之甚寒(《游褒禅山记》)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③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丁解牛》)
2、转折连词,译为:
①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3、
①然,诚有百姓者。
(《齐桓晋文之事》)
②不以为然
4、
①物皆然,心为甚(《齐桓晋文之事》)
②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
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齐桓晋文之事》)
③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①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②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③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齐桓晋文之事》)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表示转折。
例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桓晋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