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行为研究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5 S NS的 发展 前 景
国 内的 人 人 网 等 都 在 不 断 的 发 展 和 进 步 之 中 , 是 我 国 但 N S NS还 处 在 一 个 发 展 的 阶 段 , 论 是 对 关 系 的 处 理 , 无 信 S S所 面 临 的运 营 问 题 也 是 不 容 忽 视 的 。 我 们 要 在 解 决 困 息 的处 理 , 品模式 的发展还 是 商业盈 利 的探 索 , 只处 于 境 和 问 题 的 基 础 上 , S 产 都 把 NS推 向更 成 熟 的发 展 阶 段 , S 使 NS
信 息 本 来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更 完 整 、 实 的 还 原 用 户 的 立 体 形 前 进 的 道 路 。 真 象 。但 是 由于 S NS的 管 理 存 在 很 多 漏 洞 , 易 造 成 个 人 信 6 结 论 极 息 的 丢 失 外 泄 , 就 出 现 了安 全 问 题 。 这 现代 S NS发展 至今仅短 短数年 , 国外 的 F eb o 从 ae o k到
() 放平 台的未来 4开
开放式 S NS甚 至 是 整 个 互 联 网 的必 然 趋 势 。S NS的 开
大 多数的 S NS要求用 户 的注 册信 息 中, 要 求 填写 个 放形 态使得 一个 S 都 NS生 态圈 渐渐成立 。这些 都还 只是 S NS 人 资料 , 包括 性别 、 年龄 、 工作 状 况 、 婚姻 状 况等 。提 供这 些 开放平 台的第 一 步 , 放平 台也 在 不断 的 自我 完 善与 探 索 开
一
2 5 —
N o 6, 011 .1 2
现代 商贸工业 M o enB s es rd n ut d r ui s T a e d s
上 市 公 司 MB 绩 效 的 实 证 研 究 和 与 一 般 企 业 并 购 绩 效 进 2 4 我 国 当前 的 法 律 制 度 是 实 施 MB 的最 大 阻 力 O . O
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分析
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分析背景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是指国有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关联方收购其所在企业的股权。
此类收购行为属于内部流转和转移,相较于对外收购有较少的流程和风险管控要求。
但是,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内部收购”,其涉及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仍然非常复杂,属于经营主体的明确范畴之内。
本文将就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法律风险、收购程序和法律合规做出相关分析。
法律风险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本身就涉及了多个合同法、公司法和证券法等层面。
尤其是在收购资产的过程中,不仅要避免经济利益的冲突,更要避免流程合规方面的风险。
1.收购前资产清查不足在实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之前,往往需要对要收购企业的资产进行清查和评估。
因此,若是缺少明确合规规范,存在着未评估到资产价值,或者资产处置敏感问题等情况。
2.背后疑虑的解除不清楚在财务资金周转处理等方面,收购方是否可以准确把握其所承担的支付义务,确保财经支持能力,是否会影响企业发展节奏。
尤其在涉及有债务的企业收购中,需对买卖双方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详细清查,避免因为存在未经过审核的重大财务衍生而导致风险。
收购程序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列出资产合作方案包括收购方案,交易成本和流程计划等。
2.申请批准文件根据中国法律,收购方主体经过审查合规后,应向当地有关方面提交购买文件并获得批准。
3.签署收购合同在经过批准后,双方之间应签订一份详细的收购合同,以确保交易合同能够有效实现。
4.资金到位收购完成后,收购方应向出售方支付相应的购买款项。
5.股权变更收购款项支付完成后,股权将会被转移至收购方的名下。
法律合规为了避免在收购过程中出现合规性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安排专人收购程序中应指定合股份的专业人员进行各流程的实施,并持续监督每个环节的合规性,明确合规措施,规定职责;每个步骤中做到安全、准确、规范,确保合同的完整性。
2.开展尽职调查在收购过程中,收购方应确保对要购买的资产、风险等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工作,审查合同的法律和经济后果;确保交易合规,避免涉及到商业机密泄露,保护收购方的商业利益;还需要明确代理权责和保密协议等问题。
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的研究
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的研究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4-000-01随着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在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层收购问题关系着国有企业的发展,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受到许多人的关注。
一、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意义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也是全民所有的,在目前的法律制度下,我国往往没有独立的所有人,所以国有企业的主体往往是缺少的。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生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引进,使原来的国有企业分离的职权又得到了统一,从而有效的解决了国有企业缺少主体的问题,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另一个方面,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激励,管理层的目标和公司投资的目标往往存在不一致,这是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国有企业的资源被管理层浪费,导致公司的经营业绩逐年的下降,国家投资者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失。
面对这个问题,管理层可以先理清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管理层对决策权、剩余权和索取权的接管,调动管理层的对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效率,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
一些经验证明,管理层收购在内部对员工有激励作用,对企业结构和产业机构的调整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成本,改善企业的经营情况,增强企业有效的经营。
二、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一)损害职工、股东等人的利益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员工来说,在实施收购的过程中,企业职工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诉讼,管理层在收购完成之后有可能损害员工的利益,例如裁员,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也会发生转变,使原来国有企业中的职工的主人身份失去之外,还失去职工的权利和保障,使职工成为收购过程中的弱势群体。
另外对于一些上市的国有企业来说,管理层在收购中,收购的股份通常是国有股和法人股,转让的价格较低,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值,这样对于社会公众股东来说,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另外管理层收购完成后,管理层可能会形成新的股东形式,管理层可以通过信息优势或者企业方式套取小股东的财富。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实践
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实践
收购,作为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风险性的交易。
在中国这
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收购是企业实现变革的重要途径,也存在着诸多风险。
管理层面
前的收购在中国还存在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因此,如何顺利进行收购,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收购企业在收购之前要对要收购的目标企业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要做到“充
分的尽职调查”,深入了解目标企业的情况,了解其经营情况,产品特征,所处的行业形势,和会影响收购流程和结果的有效因素,以便于进行更有效的商业谈判。
此外,有关双
方的协议也应该事先做好全面的准备,细节不容忽视,以免收购无法达成或未能准确遵守
所约定之事项。
其次,公司要做好财务规划,合理预算,以确保即使双方交易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都
能有效应对;另外,该公司的管理结构也要做好安排,确保收购时管理者具有清晰的分工
和职责,避免产生冲突和混乱。
最后,公司在收购中还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考虑。
在短期内,要抓住收购的机会,特别是在收购目标企业处于低迷时,尽可能节约资源,以便于取得更大的收购收益。
同时,收购企业也要考虑长期的战略维度,尤其是要考虑到收购活动是否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以确保收购的实效性。
总之,管理层面前的收购在中国仍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收购之前应该充
分准备,多方考虑,努力做到透彻,否则可能就会遭遇法律风险,从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浅议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管理层收购有助于加快我国企业改革的步伐,完善我国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我国的管理层收购相对于欧美等国相比还有些许不足,文章便从分析管理层收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完善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战略投资者;杠杆收购1管理层收购概述管理层收购,即MBO(Management Buyout),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莱特于1980年率先提出的。
他指出:“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的行为。
”其最终结果即导致目标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变化,这体现为公司的所有权全部或部分向管理层转移,导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结合。
由于管理层收购具有明晰产权和股权激励的双重功能,尽管其在我国的应用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却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物界的重视与关注。
文章的目的即分析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并拟提出解决的措施,为完善管理层收购的理论体系贡献力量。
2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管理层收购与国外管理层收购产生的背景和出发点有许多不同,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可以从法律环境、收购主体、收购价格、融资政策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①从法律环境的角度分析。
目前,我国暂时还没有专门针对管理层收购所设立实施的法律制度体系,尽管个别法律条款会涉及到管理层收购的内容,但就整体来说仍显不足。
如2004~2005年期间,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和《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在对国有企业改制以及国有产权转让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也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进行了原则性规定;2006年,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国有大型企业的管理层收购做出了明确的限制性规定;2006年9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2008年4月29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对该办法第63条进行的修订;2008年8月1日起,《反垄断法》开始实施;2008年12月,《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正式颁布并实施。
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
二 、 理层 收购 面 临严重 问题—— 国有 资产 大 量 管
流 失
( l 估 环 节 一 评
近年来 , 买卖 国有企业 成为地方 官员的一种时 尚。 有关调
查表 明,我 国国企改制高峰 主要 在 20 0 0至 20 0 3年期间 。在 20 年 底《 03 企业 国有产权转让管 理暂行办法》 颁布之前 , 国有 产权转让方式 中有 9%的企业采取 了协议转让。19 年 四通 0 98 集 团启动 的管理层 融资 收购 开创了中 国 MB O先河 , 之后 粤美 的、方 大 、佛 塑股份 、洞庭 水殖等公 司也相继实施 了 M O B 。
( ) 一 明晰 产 权 。 决 国有 企 业产 权 主 体 缺 位 的 问题 解
国有 企 业 归 国 家或 全 民 所 有 , 当前 的 法 律 制 度 下 , 于 在 由 国家 没 有 独 立 和完 整 的所 有 者 人 格 ,所 以 国有 企 业 主 体 往 往
到 了促进作用。
( ) 二 完善 企 业 激 励 机 制 。 低 委 托 代 理 成本 降
管理层收购( aae n B y otMB 最初是上市公 司 M ngmet u— u, O) 管理层 以取得公司控制权为 目的发动 的一 种股 份收购 ,后来
国有企业 的长期激励一 直是个 难题 ,管 理层和公司投 资
业绩逐年下滑 , 国家投资者 的利益受到严重 侵害。 B M O可以理
顺所有 者与经营者的关 系 , 实现管理层对 决策控 制权 、 剩余 控 制权 和剩余 索取权的接管 , 充分调动管 理层 的工作 积极性 , 提
高管理效率 , 有效地 降低代理成 本。国外 的实践也 汪明 , B MO 在激励 内部人员积极性 、 促进企业结构 和产业 结构 调整 、 效 有 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 改善 企业 经营状况 、 强企业 经营绩效 增
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探析
● 管 理世 界
《 经济师)02 20 年第 6 期
国
有
企
业
管
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层
收
购
探
析
● 朱杳珍
摘 要: 当前 , 在我 国如 何深化 改革, 国有企 业重振雄 风 使 成为学术界一个热 『话题 一文章从 管理 屡收 购的 角度 . 讨深 1 探
化 国有 企 业 改 革 的 新 思路
最终 遇到实际所 有者缺位的问题时 , 它的潜力也 就释放 到 了尽 头。
关键词 : 国有 企业 管理 屡收购 法律 中圈分类号 : 20 7 F 7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o 4—4 I (0 20 一I4 2 I0 9 4 2 0 )6 ~0 5
管理层收 购概念 界定 管理层收购( O)是 2 MB , 0世纪 了1 I年代流 行于欧 美国家的 种企业 收购 方式 , 叉称 “ 经理者收 购” “ 理层融 资 收购” 或 经 。
它是指 目标公司 的管理 者或 经理层 利用借 贷 所融 资本 昀买本 公 司的股权 , 从而改 变卒公 司所 有者结 构 、 制权结 构 和资产 控 结构. 以达到重组奉公 司的 日的 并获 得预期收 益的一 种收 购行 为。在 ME 中, 企业管理 人 员通 过外 部融 资机 构帮 助收 购所 服务企业的股权 , 而完成从单纯 的企 业管 理人员 到股东 的转 从 变
MB O在某种 程度 L讲是 灯现 代I 业 制度一 种 反叛 , 盎 = 因为 其追求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 的集 中。从历 史 上看 . 随着 生产规 模的扩大 , 社会分 j越 束越细 , 一 生产 内容越束越 复杂 , 企业 的所
有者必须聘用管理人员 和专业 人 去管理企 业 , 有者 管理 所 者开始在 生产过程 中逐 渐分离 别是股 份公 司出现 以后 , 特 企 业所有者一两个人 变成 r f 七万个股 东 . 成 - 企业 所有 者和经营 者分 离成 为一种趋势 .似必 须看 到 , 所青音和经 营者过 度分 离 会对企 业造成 不利影响 , 经荷者极有 可能在挥 霍公款 的同时 盲 目扩张 企 业 规 模 , 视 企 业 的利 润 , 成 代 理 人 成 本 升 高 忽 造 MF) L 行为产生的体 制 摹础 ,f 现 代企业 制 度 中存 在 的代理 l显 成本问题以及 由此 产乍的管理低敢 问题 , 蝤过 管理 层对公 司的 收购实现经理 人对 决策控制权 、 剩余 控制权和 剩余索 取权 的接 管. 以降低 代理 成 本 , 减少 对经 理 人权 力 的约 柬 田此 , O MB 实际 上是对过度分权 导致代理成本过太 的一种矫正 。 在 国际 上, 企业进行 Mt ) K 已有 2 o多年所 史 , 它反 映 丁西 方国家在公司结构 与法人治理领域 的深度 变革和 巨大变化 , 并 已演变成 一种时兴的 垒球 化大趋势 ; 而在 叶 国, 业进 行 M ) | 企 则刚刚起步 , 它是 由 嘲有企 业改 革的产权 多元 化 、 司治 理结 公 掏 的制度创新而 I 的. 起 . 二、 国有企 业管 理层 收购的意义 管理层收购对 化哉 陶 国有 企业 的改 革具 有非 常重 要的 意 义 k期 以来 , 蹦的[ 冉 企 {改 革 一 由歧 府推 动 . 我 日 l , 直 从政 企分开 、 承包制到股份制 国有企业 改革的思路 始终 是所有权 神经 营救分离 , 行经 营能 手管理 企 业, 实 国家则 行 使国 有资 本 所有 者的监督职 能 【 改革已经取得 的成就有 目共 睹, 但 经济 臼益全球化的 今 , 国有 企业 面临 着更 为严 峻的挑 战 , 如 果不能进行 卓有成敛的深化改革 , 高效 率 、 强竞争 力 , 激 提 增 在 烈的国际竞争 中势必要 遭到 失 l 的命运 。而 两权 分 离的改 革 艘
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赵 平 孙 鼎 逢
摘 要 :管理层 收购作 为一种 g z  ̄ , J 新 ,对企业的有效整合 、降低代理成本、经营管理 以及社会 资源的优化 配置都 有着重要作 用。文 章从我 国管理层收购存在 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出发 ,分析 了我 国管理层 收购的现状 ,提 出 了相应 的完善 政策 ,并探讨 了我 国 MB O的发展前
一
、
工作 。
二 、管 理 层 收 购 的 必 要 性
第 一,降低企业资金成 本。MB O属 于企业 重组 的一种形 式 ,其 实 质就在于通过举债收购 ,运用财务杠杆 ,以较少的股本投入获取数倍 的 资 金 ,对 企 业 进 行 收 购 、 重组 ,并 以所 收 购 、重 组 的 企 业 的 未 来 利 润 和 现金流偿还负债。由于负债具有抵税 的功能 ,而且低成 本扩张属性也决 定 了企业财务运作的高效性 ,因此最终能够实现降低 企业的资金成本 目
让等情况的产生 ,增加 了管理层收购的监管难度 。 第三 ,由于 M B O融资操作 过程 中的诸 多不 规范 因素,加之收 购完 成后企业形成了以管理层为 中心的企业 控制权格局 ,收购行 为会使 得企 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 巨大的财务 风险。管理层收购后企业增 加 的 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偿债风险 :即管理层 到期不 能偿还 由于 M B O融资所欠 巨额债务 的风险。管理层收购企业 的的收购 资金主要来 自于银行贷款 ,而银行贷款是管理层 以所购企业 的股权或者 公 司的资产为抵押取得 的。因此 ,公司一经完成管理层 收购 就背上 了沉 重 的债务负担 ,一旦管理层到期不能偿 还债务 ,银行或其他债 权人必定 会 向法院 申请对抵 押资产进行拍卖或变卖 以清偿债务 ,这将影 响到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投资风险 : 投资项 目 不能 达到预期收 益 ,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在 巨大 的资金 偿还压力 下 ,管理层可能会 利用风 险投资尽快赚 取超额报酬来偿 债。同时管理层 在公 司控制权结构 中的地 位也加剧 了其 机会主义倾 向,如果投 资成功 , 管理层作为大股东可 以从 公司 经营业绩 中分 得巨 大收益 ;如 果投 资失 败 ,损害的是流通股股东权益和债权人利益。最后是 收益分配风险 :企 业 的收益分配政策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 不利影响。 由于 管理层出于个人还款压力 的需要 ,往往在收益分配政策上 给企 业未来发 展 带 来 许 多 不 利影 响 。 同时 管 理 层 为 了 最 大 限度 的从 公 司攫 取 现 金 ,在 制定薪酬政策时往往 给 自己的薪酬制定 在很高 的水 平 ;在股利 政策上 , 管理层更倾向于高额 的现金分红 ,对企业 收益竭泽而渔 ,这种 股利政策 大量透支了公司的融资能力 ,对企业未来 扩大发展构成资金障碍。 四 、实 施 MB O 的 相应 对 策 建 议 ( 一 ) 解 决 融 资 困境 1 、拓 宽 融 资 渠道 解决管理层收购 资金不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拓 宽融资渠道 ,加 快引入战略投资者。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 金融衍生工具 的创 新 ,发展机 构投资者即战略投资者 ,如信托投资公 司 、管理层收购专项 资金、证券 公 司、资产管理公 司、信用担保公司、风险投 资公 司等 ,而不 是将 融资 的眼光仅仅局限在企业 内部。战略投资 者往往 拥有大额 资金 ,有利 于 降低投资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个人融资可 能带来 的风险。这些 机构 投资者可以通过长期 的投资有效参与到管理层 收购 的过 程中来 ,并对企 业进行重组后的活动进行监管 、约束和控制 , 促使管理层制定 有利于企 业长期发展的决策 ,而不是短期行为。同时战略投资者可 以利用 自身 的 专业知识和大量的投 资经验 ,减少盲 目性的投 资。尽快 引入 战略投资者 将成为解决管理层 收购融资 困难 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 2 、建立和完 善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融 资的退 出机制 在西方国家 ,管理层收购各种融资退 出机制 比较完 善,多种债务融 资工具具有不同的退 出时 间和方式 ,权益融资具有多种 退出途径。多层 次 、相互交叉转换 的混合融资工具和退出途径构成 了管理层 收购融资退 出机制。我国管理层 收购融资的退出途径 相对 比较单一 ,表 现为债务融 资退 出途径不通畅 ,权益融资退出的渠道不 畅、交易成本 过高。借鉴西 方 国家管理层收购融 资退 出机制的启示 意义在 于:第一 ,管理 层完成收 购 以后必须进行大规模 的重组 ,以大幅度提高公 司业绩 ,减少 高负债带
管理层收购在国企产权改制中的应用研究
管理层收购在国企产权改制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在国有企业产权改制的浪潮中,管理层收购(MBo)模式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引入模式之一。
文章分析了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及现实状况,并探究其在国有企业产权改制中深层次的问题所在,进而阐述管理层收购在国有企业产权改制中的对策。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国有企业;产权改制;对策研究1MBO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1.1MBO的界定管理层收购,英文缩写MBO,源自英文“managementbuyout”。
所谓MBO是指公司高级管理层运用杠杆收购原理,利用自有资金或融资借贷资金收购标的公司股份,进而通过标的公司产权重组,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本结构,使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为一体的收购行为模式。
1.2MBO的理论依据①产权理论。
依据科斯产权理论学说,其认为产权界定是直接影响企业效率的关键因素和先决条件。
根据效益高低,私有产权最高,共有产权次之,国有产权最低。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学派的研究成果表明,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其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的激励,将部分外部性因素内生化。
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显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私有产权却能产生有效利用资源的激励。
私有产权在调动管理层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的激励作用是其他产权界定形式无法比拟的。
MBO正是基于私有产权理论学说,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人性价值,将人性及其附属管理要素、资源要素制度化,更有效的实现资源分配。
②代理成本理论。
国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属于广义的国家,经营权属于国家指定或其他途径选举的代理人。
当然,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能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和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然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
所有者与经营者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企业经营结构调整,股权不断分散,经营者实际控制企业的情况下,经营者的决策极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从而忽视其他股东权益,背离企业利益。
浅析国企改革中的管理层收购
浅析国企改革中的管理层收购[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管理层收购存在的一些核心问题以及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立管理层收购的风险防范措施与企业管理层收购后的运行监管。
[关键词]国企改革;管理层收购;风险控制管理层收购(MBO)在明晰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解决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等方面的优越性,使其成为调整企业产权结构的一种重要途径,为我国国有企业改制提供了新思路,加快了国企改制的进程。
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法律等市场环境不健全,MBO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1国企改革中MBO的核心问题1.1国有企业MBO法律问题MBO的实施应在健全完善的法律环境基础上,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大部分政策规定都带有暂行性、指导性、试行性,并且各地方对MBO的实行存在一定的优惠政策,缺乏具体程序的规定。
2002年6月2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停止国有股减持的通知》,提出“恢复国有股向非国有资本的协议转让”;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至此确立了管理层收购初步的法律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缺乏细致的法规指引。
2003年,国资委颁布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规定了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必须注意和执行的有关要求;但大多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仍有许多方面未作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
2006年,国资委公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对国企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方式,但在实施中可以引用的规定只是政策性、临时性、试行性的法规条例,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完善国企MBO操作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1.2国有企业MBO定价问题分析从理论上来讲,管理层收购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具体的管理层收购价格应该由收购者和目标公司通过谈判来确定,基本上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中国国企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研究——基于博弈角度的开题报告
中国国企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研究——基于博弈角度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国企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中,管理层收购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管理层收购指的是由现有管理层团队购买企业全部或部分股份的行为。
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相对于外部投资方的介入,管理层焦点在于度量自身团队能否妥善负责目标公司和其潜在价值的实现。
不同的是,外部投资方更着重于内部结构和市场的改革,以期实现价值最大化。
因此,国企改革中的管理层收购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2.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利用博弈理论对中国国企改革中管理层收购行为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利益主体在管理层收购决策中所存在的博弈关系,并通过构建模型和实证数据验证相关理论。
3.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资料分析和模型构建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国企改革中管理层收购行为进行研究。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1)资料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和现有的国企改革相关资料和管理层收购案例,初步了解管理层收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博弈理论研究:在理论层面,本文将运用博弈理论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对管理层收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和建模。
(3)实证研究:在模型构建完成后,本文将通过实证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验证,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4.研究内容(1)管理层收购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
(2)构建并验证管理层收购博弈模型。
(3)实践中管理层收购行为与博弈模型的问题解析。
(4)提出管护措施和建议。
5.研究意义(1)对于国企改革中管理层收购行为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论分析和规范。
(2)为不同利益主体在管理层收购决策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3)提供有效的管理层收购管护措施和建议,促进国企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发展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发展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发展管理层收购问题研究”研究背景: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管理层自行或借助第三方融资收购公司控股权或全部股权的行为。
该行为在发达资本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但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尚未广泛普及。
近年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以及管理层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视,管理层收购在中国开始蓬勃发展。
然而,管理层收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股价波动、股东利益保护等,因此需要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1.管理层收购的定义、类型、特点及对公司的影响。
2.国内外管理层收购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管理层收购的风险管理措施,如何保护股东利益。
5.案例分析,探索管理层收购的实践效果及可行性。
研究意义:1. 增加对于管理层收购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企业并购发展。
2. 指导企业在管理层收购方面的决策,减少风险。
3. 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为世界资本市场作出贡献。
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 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层收购情况及其影响。
3. 经验归纳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发掘一般规律。
研究计划:1. 研究时间: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2. 研究步骤:(1)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文献综述;(2)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采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3)撰写研究报告,阐明管理层收购对企业的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3. 研究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学术交流论坛、实践指导建议。
国有企业私有化中的管理者收购相关问题探讨
国有企业私有化中的管理者收购相关问题探讨私有化是我国国企改制、改革中常用的方式,并成为学者研究和市场关注的热点。
本文针对管理者收购方式在实施国有企业私有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国企改革管理者收购国有企业私有化我国最早的管理者收购可追溯到1997年7月四通集团的“产权变局”。
随着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我国国企改制、改革中常用的方式,并成为学者研究和市场关注的热点。
管理者收购与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概念及内涵(一)管理者收购管理者收购(MBO)又称经理层收购,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创新,是杠杆收购的一种。
即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或经理层以自有资金和外部融资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二)国有企业私有化本文所涉及的私有化专指国有企业私有化,它仅仅指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中企业改革的有益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指把国有企业卖给民营公司、外资公司或个人等非国家控股的企业或个人。
衡量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一个标准,是看这家“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
如果国有股份不在改制后的企业占有主导地位,甚至完全没有国有股份,这家“国有企业”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
其形式主要有:1.通过证券市场出售给个人。
这一做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形成高潮,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市分阶段出售国有股份,是国际上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的通行做法,我国也不例外。
2.国有股减持给个人。
它是分阶段私有化的通行做法,我国虽然在前两年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但实际上各上市公司减持国有股的现象始终没有停止。
3.购买自己管理的企业。
我国出售的大部分国企,虽然没有用MBO的名称,但政府强调企业出售时,管理者要持大股,尤其是原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要持大股。
由于我国企业管理者通常占大部分股份,所以是一种变形的管理者企业。
4.出售给他人。
一般情形下,政府为了宣传,或者企业确实无人肯买,才会采用这种方式。
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适用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适用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在中国境内,政府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其管理需要面临许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收购其他企业这样的事宜。
根据结论,政府拥有的国有企业中,大约有一半在过去两年中进行了一些收购活动,许多这些交易都在全球的范围内,所以这一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这里开展一项研究,从收购适用性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其他公司的能力,以及相关的优点和劣势。
二、研究问题和目标1. 研究问题(1)中国国有企业是否有能力进行收购活动?(2)收购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多大的作用?(3)如何评估收购的风险?2. 研究目标(1)明确中国国有企业收购其他公司的能力和优势;(2)分析收购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和经济效益;(3)提出解决风险的建议和对策。
三、研究方法1. 理论研究:对相关的学术文献、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为研究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2. 数据分析: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数据及信息,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
3. 案例研究:在深入了解国外类似情景的基础上,选取多个中国国有企业收购案例,对研究问题开展实证研究。
四、论文结构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为本研究做铺垫和基础。
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详细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过程,包括理论研究、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等。
第四部分为研究结果与分析,把收集、整理的实证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回答研究问题。
第五部分为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我国管理层收购典型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管理层收购典型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我国管理层收购典型模式研究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不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管理层的能力和经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典型模式中,管理层收购的模式更是受到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关注。
而对于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管理层收购典型模式进行研究,探究其特点、优势、风险等方面,了解管理层收购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并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
1.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和演进过程;
2.国内外管理层收购的典型模式及特点;
3.管理层收购的优势和风险分析;
4.管理层收购对企业股价的影响研究;
5.管理层收购对企业战略的影响研究;
6.管理层收购的成败案例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案例以及数据,对管理层收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究其机制、影响等问题。
研究意义:
1.对管理层收购的典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国内外企业加强管理层收购相关的战略决策;
2.通过对管理层收购的优势和风险进行分析,有助于企业了解该投资方式的优缺点;
3.本研究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预期成果:
1.论文;
2.管理层收购案例分析报告;
3.企业风险控制方案等相关报告。
国有企业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和操作实务的开题报告
国有企业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和操作实务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管理层收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管理层收购是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资金和能力,收购所管理的国有企业或其部分股权,并转化为私人资本,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
管理层收购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市场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可以激励企业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然而,管理层收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可能会导致腐败问题和管理失范,损害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管理层收购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政策风险等挑战,需要具有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市场预测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等。
因此,对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和操作实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管理层收购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分析和操作实务进行研究,探讨以下问题:1.管理层收购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2.国有企业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的契机和动因。
3.管理层收购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及风险管理。
4.管理层收购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
5.如何避免管理层收购所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
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
通过调查和研究相关文献,对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概念、显著特点和类型进行总结和归纳,深入剖析国有企业改革中管理层收购的契机和动因,探讨管理层收购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及风险管理,并从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探讨如何避免管理层收购所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并促进管理层收购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
四、论文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阐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部分:管理层收购的概念和理论。
对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概念、特点和类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管理层收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和意义,建立管理层收购的理论框架。
浅析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合理运用的开题报告
浅析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合理运用的开题报告题目:浅析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合理运用一、研究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收购作为一种业务扩张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管理层收购是一种特殊的收购方式,即公司管理层及其投资者通过收购公司股份并控制公司的经营活动。
因此,对于管理层收购的合理运用进行研究,可以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公司收购的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合理运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中国公司收购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两种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主要是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分析,了解管理层收购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其合理运用的问题;实证研究则通过对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实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深入了解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其合理运用进行探讨。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合理运用:1.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包括管理层收购的概念、目的、优势等方面。
2.我国管理层收购的法律规定和制度分析,包括管理层收购的法律实质和要求,并分析其合法性和可行性。
3.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实践分析,包括管理层收购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4.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合理运用研究,包括对管理层收购的目标、策略、过程、监管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合理运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为公司收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同时,本研究可以为企业投资者购买管理层收购时提供参考和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国公司收购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行为研究
MBO即经理层融资收购。
它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杠杆融资的方式来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
也就是说,现代公司起源是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来现实的,而MBO则是试图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来化解企业的代理问题。
MBO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企业重整受并购浪潮影响,MBO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1979年至1987年期间,管理层收购曾占美国全部收购交易额、交易数量的22%以上。
MBO 出现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对其作用的评价毁誉参半,但总的来说,肯定的成分居多。
中国国企改革是世界范围内改革方法的试验田,大概国外有的东西,我们几乎都轮番直接或者变相使用过。
2002年以来,MBO也开始在国内盛行,而且到了2003年上半年其热潮高涨。
目前,国内上市公司进行了MBO的已经达到了几十家,非上市公司进行MBO的更是远远超过了这一数字,青岛市甚至出现近二十家企业批量试水MBO的热潮。
同时,2002年底,专门为MBO提供融资渠道的国内第一家开放式MBO基金俱乐部——利宝资本俱乐部在上海挂牌,以至不少惊呼,“2003年将是中国的MBO 年,这将是一场资本和企业家的盛宴。
”
在中国管理层收购中,四通公司改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四通公司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现在它已发展成为拥有10亿资产,52个联营企业的大型跨国企业。
但随着公司的扩大,由产权模糊的问题
所带来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出现公司管理另起炉灶的现象,所以改制势在必行。
首先成立“职工持股会”,然后注册“新四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会投资占51%,原四通投资占49%,产权完全清晰的持股会占绝对控股地位。
继而,新四通投资公司开始收购香港四通。
这样,伴随着一次次地扩股,将那49%的原四通集团的模糊资产逐步稀释,直到上市之后,这部分资产将被稀释到10%左右的比例。
四通公司在MBO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问题,这是民营企业及国有企业的通病,四通产权改制是按照“存量调整与增量注资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的。
实际上,就是在进行MBO的同时,采用分步购买、边积累边购买的方式,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使所需资金尽量降低。
因此,这种方式对其他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收购资金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于MBO对目标公司的定价,在东西方是有所不同的。
在西方国家,MBO对目标公司的定价一般采用通行的评估办法和较为成熟的财务模型,如市场价格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净现金流量折现法(NPV法)、经济增加值法(EVA法)等,侧重于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来评估资产的价值,再辅以公开竞价等方式,使交易价格的确定较为透明。
MBO定价在中国管理层收购中是争议最多的问题,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国有资产保值问题和对企业管理层及内部职工的历史贡献的考虑。
政府在考虑国有企业MBO时,其中一个重要意识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管理层或员工骨干对企业做过重要贡献的,需要在价格
上给予一定的反映。
因此,定价问题是双方的利益平衡点。
从已发生的案例来看,涉及法人股转让的,定价都在每股净资产以下;涉及国家股转让的,则以每股净资产为定价依据。
对于这些资质不错的上市公司而言,定价被普遍认为偏低。
MBO在中国何去何从,应该是制度先行法规先行。
我们注重的并不在于MBO这种方式是否在中国展开,而在于先制定MBO运作的法律与规则。
只有在好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合法的收购主体、MBO运作的有效机制,保证国有企业改革步上健康发展之路。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引进MBO的目的。
服务4班
徐千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