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稿(教师)
《答谢中书书》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美景?”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幅自然美景。
《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答谢中书书》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理解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生字词,如“悬”、“壁”、“漱”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4.了解作者陶弘景的生平事迹,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修辞手法的深层理解:学生可能能够识别修辞手法,但对其深层作用和效果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对偶的平衡美、排比的强烈感染力等,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作者情感的深入体会: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和友情的情感表达,教师需要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通过实物、图片、例句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文言文词语;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修辞手法;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手段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这些方式,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答谢中书书》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怀。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 3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篇5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过程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范文(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五、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
(2)出示学习目标(3)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每逢有吉凶、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乡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的录音后,模仿进行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疏通文意,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理出脉络3、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前言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职业和行业都有它们的特定知识和技能需要掌握。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一个宝贵的资源就是其他老师分享的教学经验和技巧。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某某老师,在上个星期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中书书说课,使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的技能和知识。
正文为什么选择中书书说课作为讲解内容?因为这是一种受欢迎的应用于教学的方法,它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以及推进教学改革。
某某老师是我们的学校内讲师,他的经验和知识让我们着迷,其中,他们提到了几个重要的点:1.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中书书说课是一种教师外部互动交流的形式。
多参与这种形式的教师,会在吸收别人的优秀经验和教学镜头上知道自己哪些需要改进并如何改进。
这将促使教学素质以及课程的实效性不断得到提高。
2.优化教学环境中书书说课适合小组、班级甚至整个学校。
当一个老师分享他的教学技巧时,就会涌现出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学习,也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紧密联系。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在新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一直都是学习的中心,而中书书说课通过丰富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学生成长,让他们更加自信、自觉地面对未来。
4.提高教育行业竞争力提高教育核心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有教育这一件事情才可以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推广中书书说课,通过创新举措和实际的宣传营销,这样不仅可以深受广大学生和教育者的欢迎,也可以使教育行业更加充满活力,这将进一步推动教育行业的全面、有效的改革。
结语中书书说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在教育行业内,它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交流技能,也进一步促使他们的教学质量提高,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谢谢某某老师的耐心讲解,让我们大开眼界,感受到效益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细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谢谢。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 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 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手法。
3.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作者的生平故事,引入《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文章背景和作者(10 分钟)
-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 讲解作者的生平。
3. 分析文章内容(15 分钟)
-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4. 讨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文章的写作手法(15 分钟)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5 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5 分钟)
布置诵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诵《答谢中书书》。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说课稿新人教版
-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篇以山水之美为主题的短文,可以是书信、诗歌或散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参观一些山水画展览或自然风光摄影展,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中对山水之美的表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评价。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课文的意境。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意境,掌握相关的阅读和理解技能。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文人关于山水之美的文学作品,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文人笔下的山水意境。
-推荐阅读一些现代作家关于自然和生活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林清玄的《桃花源记》等,让学生对比古代文人与现代作家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5.学习任务单:设计一份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任务单可以包括课文翻译、问题讨论、思维导图绘制等任务。
6.互动工具:准备一些互动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互动讲解和展示。同时,也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和学习平台,让学生能够在线进行互动讨论和资源共享。
板书设计
1.标题:《答谢中书书》
2.课文内容概括:
-山水之美
-隐逸生活的向往
3.重点词汇:
-层峦叠嶂
-翠色欲流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答谢中书书》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这一单元的课文描绘的山川之美,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
文章以作者的感慨为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六十八个字切实地道出了山川自然之美,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八年级的学生有如下特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干事山川风物之灵秀。
但是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仍需要提升,很难真正体会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在积累长江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也需要知人论世,教师的有效引导,提高其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答谢中书书》教案
1。分钟
文意理解
【学习任务三】
1.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写“康乐以来”呢?
2.“奇景”“奇”在何处?
1分钟
小站
本义奇景之奇在“景中含意,犷中瞰景”。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的经历,了解作者在景中寄旗的多种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回顾课前任务,导入新课。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钟
感受体验
【学习任务•】通过朗诩博受赧文节奏特点
1.师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出朗读后的体会和感受。
2.通过朗读感受停顿的节奏特点,在诵读中发现停演的规律。【学习任务二】
1.阅读文章,在文中画由作者空下的奇景,
《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
敦学目标:
1.通过诵读,分析文古用诃及句式,感受哂古之美.
2.借助联妞世象,联系熟悉的古诗文,理解作者写景的顺序,把握景物的特征。
3.结合作者的经历,了解作者在景中寄寓的多种情感.
教学重点:
1.借助联世想象,联系熟悉的古诗文,理解作者写景的顺序,把握景物的特征。
2.联系作者经历,了解作者在景中寄寓的多种情感,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
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
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
(学生悟读,交流发言。
教师补充)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
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
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
(赞美、自豪)六读:背读。
附(译文):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
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教案:《答谢中书书》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答谢中书书》。
本文是南朝时期文学家谢灵运给好友中书令谢庄的一封回信,信中谢灵运以山水之美来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爱的陶醉和自豪,透露出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人生哲理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认读“中书”、“陶醉”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谢灵运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山水之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山水之美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2. 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喜欢山水之美吗?b. 引导学生回忆山水诗人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 自主学习:a.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题目。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课文内容,解释词语的含义。
b.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 朗读训练:a. 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5. 小组讨论:a.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山水之美。
6. 课堂小结:b.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山水之美——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山水之美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山水之美,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其他山水诗人的作品,如王维、孟浩然等,进一步感受山水之美,提高文学素养。
《答谢中书书》教学教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体会骈文的声 韵美。
借助想象,将文字描述的画面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 图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交流和讨论,进一步了 解文章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无人共赏的孤独之感。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 会自然之美,提高审美鉴赏能 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练习
01
02
03
课堂练习1
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 音和断句。
课堂练习2
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多选题 ,让学生选择正确的选项 ,以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
课堂练习3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 文章内容,以检验学生对 文章大意的把握。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布置背诵任务,要求学生 熟读并背诵全文。
疏通文意
通过小组合作或教师讲解,帮助 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整体结 构。
深入研读
重点词语
选取文中的重要词语进行解释和辨析,加深对文章 的理解。
句子赏析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 和表达效果。
段落分析
对重点段落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内在含义和作用 。
拓展延伸
80%
类文拓展
选取与《答谢中书书》相似的写 景抒怀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 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文章结构
分析文章的布局和结构,理解 作者如何通过段落和句子来表 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意境理解
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意境,感受 作者所描述的自然美景和高洁情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
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相关的文化知 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和意义,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和知识 储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
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
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
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生齐读课文。
(提示重点字音:颓,与)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
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文言文《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答谢中书书》。
详细内容:本文选自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主要描绘了作者隐居山林的生活及与友人的交流。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美景及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美景及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练习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山水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学习(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美景及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描绘山水美景的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山水美景——热爱大自然隐居生活——向往宁静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课学到的生字词,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山水美景的句子。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山水美景是九寨沟,那里的湖水清澈见底,山峦起伏,美不胜收。
2.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向往隐居生活的理解。
答案:示例:我认为作者向往隐居生活是因为他热爱大自然,喜欢宁静的生活环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案
课题: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陶弘景的背景和人物形象;
2. 分析陶弘景写作《答谢中书书》的目的和意义;
3. 学习解读《答谢中书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分析《答谢中书书》的艺术特点和写作风格;
5. 通过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1.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2. 阅读理解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陶弘景的背景和作品,《答谢中书书》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 (15分钟)
a. 学生们自主阅读《答谢中书书》的原文并思考,有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进行翻译;
b. 学生们就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意义进行讨论;
c. 教师解答学生们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第三步:分析和评价 (15分钟)
a. 学生们分析《答谢中书书》的艺术特点和写作风格;
b. 学生们谈谈对《答谢中书书》的评价,可以借助阅读理解题目进行讨论。
第四步:拓展阅读 (10分钟)
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他陶弘景的作品进行阅读和讨论,如《寻芳泽》、《静思》等。
第五步:小结与展望 (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延伸:
学生们可以在课后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文章分析和评价《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并正确书写文中的生僻字词。
2. 理解并能够运用文中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
3. 了解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中描绘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审美情趣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1. 生僻字词的掌握和书写。
2. 文中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和方法。
3. 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文中描绘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对作者谢灵运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理解。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总结文中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和方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审美情趣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书写一篇描绘自然景物的短文。
2. 深入了解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课堂学习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生僻字词的掌握和书写情况。
2.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文中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作者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答谢中书书》原文。
2. 多媒体资源:相关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3. 参考资料:关于谢灵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答谢中书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翻译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翻译。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2. 诗歌的审美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诗歌内容、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谢灵运的背景和成就。
1.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谢灵运的诗作,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答谢中书书》,理解诗句的大意。
2.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诗句中的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义和意象。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4.2 教师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翻译诗句的意思。
5. 审美鉴赏5.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6. 应用拓展6.1 学生尝试创作以自然美景为主题的诗句。
6.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7. 课堂小结7.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7.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8. 布置作业8.1 学生回家后背诵《答谢中书书》。
8.2 学生选择一首自然美景为主题的诗句进行赏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旨在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语言精炼生动,意境优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具备了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把握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美的事物有较强的感受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之美,理解文章的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答谢中书书》教学稿
备课人:武勇审核:初二语文组备课时间:2011.11.20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预习作业】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出自不同诗文中的两句诗)
①②
2.“书”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是,文题中的两个“书”分别是,。
“答”一般是指。
3、注音或者写出汉字
沉鳞jìng()跃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划分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自由诵读课文3遍
3、小组内两两相对诵读。
4、三个小组朗读,其余小组评价
四、疏通文意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猿鸟乱鸣()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同组轮译课文,检查效果,将译的不通畅的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感知全文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3.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4.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5、“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作者写出了它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窃糟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1),必以其说驾(2)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郁离子(3)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4)弗得。
有仕(5)
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
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
【注释】 1.道理:这里只宋元道学,理学。
2.驾:驾驭,统摄。
3.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4.方:酒方。
5.仕:做官。
1、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惟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主酒家(主持、掌管)
B、以鲁酒渍之(浸泡)
C、索而饮之(索取)
D、金子以佛夸予(夸奖)
3、翻译句子。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4、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张爱芹)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