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

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答谢中书书的优质教案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__,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__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__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与yù,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 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可以同桌合作。

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 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歇――消散竞――争(三)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

答谢中中书教案【篇一: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绝对优秀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建安中学赵彩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一)教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6篇)《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

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

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导入(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

“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

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

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

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学习、欣赏(一)初读1. 听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

两遍。

(二)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

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六)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很美的山水小品文,篇幅短小却很有意蕴。

对于学生来说也很好理解,文章的重点在于美字,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品味美。

在课前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自主的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理解课文上就变得简单一点。

教学过程:。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准备:U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21世纪教育网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猿(yuán) 颓(tuí) 与(yù)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四时:四季俱备:都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并进行解读。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古文,培养阅读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理的情感态度。

(2)懂得珍惜友情,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并进行解读。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表达方式。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结束后,简介作者谢灵运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参考资料。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建议。

4. 探究学习(1)作者为什么答谢中书书?(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引导他们珍惜友情,学会感恩。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

(3)思考:作者为何能够写出如此优美的山水之作?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课文《答谢中书书》的背诵情况,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理解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反应、课堂氛围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5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这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够品味,将内心的感受与朋友交流,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领会文章大意,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缜密的结构,凝练,极富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课文大意,并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巧妙而缜密的构思。

学情分析: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苏轼资料,预习课文。

老师准备:录音机、多媒体。

教法与学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导语: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地笔讴歌了祖国河山之美,其中不泛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一文(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夕日欲颓沉鳞能与其奇2、几个重点词语:五色交辉四时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与3、学生交流搜集的陶弘景的资料与背景教师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人,曾任储王的侍读,因看透浑浊的现实,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有爱听山野松涛之声。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通用1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常识,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赏析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赏评佳句,感知情感。

【教学步骤】读--写--说【教学准备】教学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二、读。

1、读课题。

解释课题。

2、读资料。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概况。

3、读课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3)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①自由阅读,结合注释和老师补充的解释翻译课文。

②齐读,指导学生理出层次。

③齐读。

指导学生读出写景内容的壮美和秀美;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赞叹和陶醉。

(4)诵读。

二、写。

1、指导学生如何写佳句赏评。

2、示范佳句赏评。

3、要求学生写佳句赏评。

三、说。

请学生展示自己写作的佳句赏评的成果,给予学生指导。

三、布置作业。

将本文改写成现代散文。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对山水诗的贡献。

能够理解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分析并欣赏谢灵运的诗意及表达技巧。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1.2 教学内容谢灵运的生平介绍。

《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及意义。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讨论。

创意写作练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朗读与背诵指导。

分析与创意写作练习。

2.2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谢灵运及山水诗的特点。

新课内容:讲解《答谢中书书》的背景及意义。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诗歌。

分析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表达技巧。

创意写作: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课文:《答谢中书书》。

相关谢灵运的资料。

写作纸张及文具。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音响设备。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朗读与背诵的表现。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创意写作的质量和创造性。

4.2 教学反馈学生自评与互评。

教师评价与反馈。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谢灵运及《答谢中书书》。

第二课时:朗读与背诵指导。

第三课时:分析与讨论诗歌意象。

第四课时:创意写作练习。

5.2 教学安排每课时45分钟。

配合相关的作业与练习。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谢灵运及其诗歌的理解。

激发学生对山水诗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6.2 教学扩展活动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谢灵运诗歌朗诵比赛。

安排学生参观山水风景,进行现场写作。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山水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学习。

第七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7.1 教学难点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创造性和运用能力。

7.2 解决策略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通过例句解析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

1.2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

1.3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3.2学习作者坚持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

1.2学习文中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2理解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陶弘景及其作品《答谢中书书》。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3.合作讨论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

4.精讲细读4.1教师讲解文中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4.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5.比较阅读5.1学生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精讲细读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深入分析了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3.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提高。

六、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言文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

答谢中书书(优秀4篇)教学目标篇一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二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2)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答谢中书书》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答谢中书书》。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3)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如何把握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谢灵运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对《答谢中书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词句,提高文学素养。

(2)拓展相关文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答谢中书书》。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小练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答谢中书书》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以及文学素养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词句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优秀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2学习目标1、朗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研读,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得。

教学设备:录音机和磁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释题,简介作者、写作背景,明确学习目标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1、正音:颓:tuí与:yù2、释词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欲界: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或指天堂。

3、翻译句子:每人任选一句翻译,看谁译得又快又好。

4、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山:青、高水:清、秀三、分析课文的结构。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结构。

四、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1、复习重点字词:四时、俱、歇、颓、沉鳞、欲界、仙都、与2、你体会到本文的语言特色了吗?句式很整齐,大多是四字(言)一句,加上对偶修辞手法的运用,读来朗朗上口。

五、分析课文意境美。

1、思考:本文美在何处?2、描写景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1、抓住景物的特征;山:青、高水:清、秀2、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总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六、小结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答谢中书书》教案_843

《答谢中书书》教案_843

《答谢中书书》教案_843《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答谢中书书教案《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一、教材把握:《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析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知: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答谢中书书教案1 一、课文分析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是六朝书札中的名篇。

该文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通过读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欣赏山川之“美”上,让学生尽情地欣赏。

而欣赏美最直接最适宜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来实现。

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其中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齐读等。

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饱含深情地读,从而真正地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画面,简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景物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板书:山川)同学们,当看到“山川”这两个字的时候,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怀有对大自然美好的向往之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教案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作家作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陶弘景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熟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掌握重点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欣赏自然山水图片,谈谈感想。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里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重点文言字词。

2.作家作品。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2.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第一层(第1句):总引。

第二层(第2~5句):描写四时之景与一日之景。

第三层(第6~7句):抒发赞美之情。

四、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全文。

4.学生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

)
五、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背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同学还需努力。

为了方便理解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这样,首尾呼应,写景、抒情相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朗读全文。

(1)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语句。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本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重新焕发活力。

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2)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

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

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灵动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石壁,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
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做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绚丽动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备,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情趣。

(3)学生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理解文章所创设的意境。

)
六、小组竞赛,背诵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组接龙训练背诵全文,推举一名组员参加比赛。

2.小组间开展竞赛,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评价标准:字音正确,富有节奏,感情充沛,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辅助手段:教师提供一些乐曲供学生自由选择配乐背诵。

3.在评点中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如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

“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期与谢公比肩的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这一环节以多种形式的诵读来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同时启发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将之表现出来。

当文章在学生的朗读中焕发活力的时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当的方式感染了学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