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

合集下载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
维普资讯
中国水土保持 S C 0 8年第 8期 WC 2 0
・ 5・ 1
北 京 市 态 清 洁 小 流 域 建 设 与管 理 生
刘 大根 姚 羽 中 , , 李世 荣
( . 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 1北 北京 103 ; . 0 08 2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 103 ) 0 08
市委 、 政府高度 重视 山 区水源保 护 与生 态建 设 , 市 市领 导
多次深入 山区开展调 研并作 出重要 指示 。在 北: 京城市 总体 规
划 中, 7个 山区县划 为生 态涵养 区, 将 明确其 主: 要任务是 恢 复
生态 、 护水 源。市财政 加 大对农 村 水务 建设 的投 资力 度 , 保 要 求 区县政府把农村水 务建设 资金纳入投 资和财 政预算 , 年增 长 幅度不低于 当年 区县财政经常性 收入 的增长 幅度 ; 财政 、 发改 、
带 动的作用 。 2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 建设 和管理的基本做法
保 护清洁水源至关紧要 。 自 19 99年 以来 北京 遭遇连 续 9年干 旱, 年平均 降水量 只有多年平均的 7 % 。不断加 剧 的水 资源 紧 7 缺状况 , 水源保 护提 出 了更高 的要 求 , 日益增 温 的 山区旅 对 而 游和开发 , 给生 态环境和水源保护也带 来 了巨大压力 。20 0 3年 以来 , 北京市确 立了构筑“ 生态修复 、 生态治 理 、 态保护 ” 生 三道 防线 , 扎实 推进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 设 的工 作思路 , 积极实践 , 并 探索 出了一条水源保护新途 径。为进一 步总 结经验 , 更好 地推 进全市生态清洁小 流域建 设 , 促进 首 都水 资源保 护 , 们对 全 我 市生态清洁小流域 的建设 和管理 情况进 行 了调研 , 针对存 在 的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

浅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的思路摘要:小流域治理是开展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在水土保持、水质保护以及安全供水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国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的实际要求,更是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需要。

与传统的小流域治理相比较,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具有显著的创新性特点,不仅具有较新的理念、思路、目标,而且也具有创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实现了建设模式的不断创新,同时也使得生态建设的空间不断得到拓展。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策略前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人们一定要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使得水土资源能够长久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长久的可持续维护,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合谐、统一及共融。

在实践发展中,一定要把小流域治理与水生态环境、景观建设融合到一起,积极构建起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的发展。

1.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价值1.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众多的环境问题,比如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给人们的饮水安全和正常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定要积极探寻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能够与大自然的发展合谐统一。

从我国的实践发展来看,每年的水土流失都非常严重,给人们的饮用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

针对这种情况,小流域综合治理在防止水土流失,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注重源头治理,有效控制污染范围,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小流域治理的更高要求。

(二)是水土保持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我国的生态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也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

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

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

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毕小刚1,杨进怀1,李永贵2,刘大根2(1.北京市水务局,北京100038; 2.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100038)[关键词]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北京市[摘要]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0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思路,并结合实践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点、目标和效果进行了介绍。

[中图分类号]S157;X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05)01-0018-031北京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1.1水资源短缺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属重度缺水地区。

平原地下水超采区已达2600km2,其中严重超采区1250km2。

特别是1999年以来,北京遭受了连续5年的干旱,密云、官厅两大水库来水锐减,使北京城乡供水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2水污染严重北京年污水排放量13亿m3,其中郊区为4亿m3,郊区污水处理率仅为13%。

伴随郊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规模养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将不断增加。

郊区污水治理投入少,发展缓慢,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水环境治理任务非常艰巨。

1.3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少和水脏是北京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水资源保护是北京市长期的战略任务,北京市据此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有效保护、科学利用、统一调度0的治水思路。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北京必须从城市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郊区和山区,围绕城乡统筹战略建设郊区和山区。

这都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北京市水源区分布及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问题2.1水源区分布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全市总面积16800km2,其中山区面积1041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2%。

浅谈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

浅谈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要求提高。

现阶段,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人员以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为基本要求,提高小流域周围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经济发展为动力,建立高效的、清洁的治理模式。

为此,阐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分析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应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重视水环境的生态管理,从建设和治理的双重角度出发,从根本上加强小流域水土的治理力度,确保小流域的水土环境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引言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河流湖泊淤积、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问题日趋突出,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威胁。

水土保持是促进区域发展、抑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维持小流域系统循环的根本途径。

对生态环境治理国内学者较早就开始了探究,并提出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措施和建设性意见,采用指标分析法评价了流域整体项目的生态效益;土地整治工程产生的生态效应,运用模数数学模型开展了初步探讨;农业生态环境利用综合分析评价法进行了全面探讨。

因此,领域内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发挥着积极作用,但现阶段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尚未建立能够客观反映水保效应的模型,对此部分学者虽然有所涉及,但因无法较好的描述评价指标而具有一定局限性。

文章分析研究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并运用模型系统评价了水土保持产生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传统的小流域治理主要治理含义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筹规划,治沟与治坡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建立起从沟头到沟口,从山顶到沟底的立体水土流失防护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及水土流失的加剧,传统的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已经难以满足治理需求。

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新发展

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新发展

提高认识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新发展刘宁【摘要】自2006年国家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建管理念和技术路线日趋成熟.随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技术路线和建设管理方式的基本成熟,紧要的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效治理面源污染、保护和涵养水源的重要手段,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新领域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支撑、探索创新、推广宣传.【期刊名称】《中国水土保持》【年(卷),期】2012(000)011【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作者】刘宁【作者单位】水利部,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2006年水利部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从外部氛围到建设模式、建管机制、实施效果等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特别是近几年,各地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工程建设进展迅猛。

1 充分肯定近年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取得的成绩总结近几年的工作,有以下4个方面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1)这项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通过坚持不懈的推动引导,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认识逐步提高,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已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试点,抓典型,以点带面。

一些地方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手笔、开拓性地开展乡村环境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不少重要水源区已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当地生态建设的主要模式。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流域水体的污染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制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旨在改善小流域水体的质量,提升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小流域水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小流域是城市中相对独立的水系统,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周边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

目前,北京市的小流域普遍存在着水质差、水量不足、水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的目标与原则为了改善小流域的水环境,北京市制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其目标是实现小流域水环境的规范管理和综合治理,提升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

导则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可行性、适用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1. 小流域规划与管理:制定小流域规划,明确小流域边界和管理责任,建立小流域管理机制,加强流域内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提高管理效能。

2. 水体污染控制: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减少水体污染物的输入。

3.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雨水、地下水和河流水资源,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地下水补给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4. 河道生态修复:对受污染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保护和培育水生态系统,增强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5. 生态景观建设:在小流域内建设生态景观,增加绿化覆盖率,提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抗冲能力,改善景观环境质量。

6. 水体监测与评价:建立小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进行水质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水环境问题,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四、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的实施与效果为了有效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导则,北京市将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宣传,推动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

生态清洁小流域汇报材料

生态清洁小流域汇报材料

生态清洁小流域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经过多次调研和研究,提出了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工作的建议,并于去年开始了相关的实施工作。

一、工作背景与目的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往往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尤其是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明显。

我们认为,通过有针对性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工作,可以减缓和修复这种环境破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因此,我们的工作目的是打造一个生态良好,水质清洁的小流域,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健康、宜居的环境。

二、实施措施和进展1. 制定流域规划:我们首先对目标流域进行了综合评估,并制定了流域规划。

在规划中,我们考虑了流域的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同时,我们也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动了生态环境立法的进程,以确保规划的实施与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2. 治理水体污染:为了解决流域内水体污染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其中包括建设生态湿地、拓宽河道、增加护岸绿化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成功减少了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流域内的水体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3. 保护生态植被:为了保护流域内的生态植被,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通过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我们提高了土壤保水、减少水土流失的能力,重建了自然植被的生态系统。

此外,我们还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非法砍伐和乱采滥挖,确保了植被的健康生长。

4.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为了引导更多的公众和企业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组织讲座、宣传册、标语等形式,我们向公众普及了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巧,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并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工作。

三、取得的成效与展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目前,流域内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

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方案

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方案

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方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附件2: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坚持地方和农民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坚持水土保持与环境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与其它措施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坚持示范引导、政策扶持的方法,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二、建设内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和完善。

工程建设应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全面做好流域治理、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建立面源污染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等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监测评价等。

(一)工程建设1、小流域治理工程。

结合当地实际,实施坡耕地改造,修建水窖、水塘和坡面灌排水系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入库(河)生物缓冲带。

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发挥梯地、林草植被等水土保持设施控制和降解面源污染的作用。

2、生态修复工程。

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封山禁牧、封育保护,加强林草植被保护,防止人为破坏。

要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护水资源。

3、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编制河道整治规划,采取清淤、护岸、筑堰和绿化等措施,对小流域内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封河育草,维系河流良好生态系统。

禁止河道采沙,加强河道管理及其维护。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的样子,其实说白了就是让我们的小河流域变得更干净、更美丽、更健康。

那么,这个导则里面都有哪些内容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简单来说,就是指在小河流域范围内,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使得水质得到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生态系统得到保护的一种区域。

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绿色家园”,只不过这个“家园”可比我们小时候的大多了。

那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里面都有哪些内容呢?其实,导则里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规划与设计:这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基础。

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这个方案要考虑到小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水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们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

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提高水质;加强对河道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强对农业用水的管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3. 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湿地建设等手段,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还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4. 环境监测与管理:为了确保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效果,我们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环境监测和管理。

这包括定期对水质、土壤、空气质量等进行检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等。

5. 社会参与与宣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我们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还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合作,形成合力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6. 经济与政策支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及实践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及实践

INTERPRETA TION区域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及实践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郑姝卉摘 要:本文在论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治理特点和治理思路的基础上,以某小流域治理为例,就新时代做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进行了实践探索,为进一步落实清洁生态型小流域治理理念和治理技术提供有效参考,具有积极的现实推广和指导应用价值。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实践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4-0075-0002我国地广人多,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区域性差异较大。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态环保理念纳入小流域治理体系中,既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现状,也要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水源保护,积极构建面源污染防治、封育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与人居环境整治等相结合的小流域治理体系。

通过小流域治理,实现自然资源、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发展,相互促进。

为此,2006年,陆续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小流域治理。

2013年,水利部专门下发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为全国各地小流域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也使得我国小流域治理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之路。

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1)生态自然修复区。

小流域中存在草地、河流、林地等,需要紧密结合流域生态实际,采用一切封育保护措施,设置封禁标牌,明确封禁范围。

在封禁治理情形下设置提示牌,在生态治理区域出入口等特殊位置设置警示标牌,让人知晓封禁范围及具体要求,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要切实加强生态自然修复区植被保护,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加强治理区域保护行为及保护内容的宣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综合治理区。

小流域综合治理区要重点做好水土流失、封育保护等治理工作,结合小流域生态环境现状,重点要加强荒山、疏幼林治理,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种植的树种,根据小流域坡面,在选择适宜树种基础上,通过疏幼林封禁等措施,切实保护好水保林的后期生长和发育。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导则小流域指的是地表水流域面积小于1000km2的河网面积。

小流域位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之间,具有控制水土流失,减轻洪水灾害、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等功能,是我国区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环节。

为更好地保护小流域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根据政府相关部门关于小流域保护的方针,提出建设小流域的技术导则。

一、综合考虑小流域的实际环境特征,分析水资源环境效益和潜在影响,确定小流域护河技术对象,并分析变化趋势。

确定护河技术模式,明确技术实施内容及科技要求。

二、根据小流域地质、地貌、水源及水量状况、溪流特征、环境水质及生态体系,科学预测护河技术实施效果。

结合护河技术方案,制定最佳发展和管理技术方案,明确实施步骤和技术措施,确定具体的实施时间和考核指标。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评估分析方案,识别实施护河技术的收益和综合效益,明确计划评估的内容,形成可量化的定量分析。

四、积极开展各类小流域实施技术的试验性研究,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减少灾害出现,改善小流域及水资源环境。

五、强化环境治理和监督检查,分析总结小流域技术实施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技术实施中以及实现护河效益中所存在的问题。

六、完善小流域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合理完善的护河技术规范,实施护河服务。

同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护河制度,全面正规检查,有效控制小流域护河技术效果,及时修正实施不到位的护河技术。

七、宣传教育活动,向投资者、社会、技术实施者介绍小流域护河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断加强护河技术的科学性。

以上是小流域护河技术导则的概述,它旨在更有效地保护小流域水土资源,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的生态经济效益,实现小流域的持续发展目标。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短缺问题。

为了保护大河和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本工程拟实施大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程。

二、工程目标1.实现小流域水环境的清洁化,提高水质标准;2.保护大河和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用水量的增长。

三、工程内容1.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小流域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包括水质监测站点的设置、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频次的安排等。

同时,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2.水环境治理工程:通过河道整治、生态湿地建设、工业和农业废水处理等手段,改善小流域的水环境质量。

同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耕地保护和综合利用。

3.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小流域居民、企事业单位参与生态环境治理。

通过发放补贴、优惠政策等手段,激励各方积极参与,推动生态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4.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意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宣传片等形式,普及环保知识,强化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四、工程实施步骤1.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区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工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时间。

2.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投资和社会资金支持等方式,筹措工程实施所需资金。

3.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工程项目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统筹和协调工作。

同时,设立专门的技术指导组,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

4.实施工程:根据实施计划,有序推进工程实施的各项任务。

重点包括建立监测体系、进行水环境治理工程、开展生态补偿机制和宣传教育活动等。

5.监测评估与调整:定期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五、工程效益1.小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方案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方案
3、部门联动。由北京市水务部门负责制定专业规划,加强行业监管。与市规委、市路政局、首发公司、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农业局等部门建立工作协作机制,为从源头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4、社会参与。通过实施香山公园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灵溪水土保持户外教室,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2、生态治理防线
(1)节。以发展节水型产业为重点,建设基本农田,发展节水灌溉,营造水土保持林。修建透水型谷坊、塘坝等,减少耗水,增加水库蓄水。完成农业高效节水工程30万亩,建成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万余处。
(2)治。以综合治理为重点,将农村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达标排放,要求开发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以水源地为重点,改造26000多个农厕,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39处,日处理能力1530吨,有效防治了农村污水造成的水源污染;积极推动垃圾定点分类堆放,定时清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92处,并建立农村垃圾的"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管理机制,解决了水源地4万户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3、北京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水源地保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考察组建议将北京建设清洁型小流域的经验在海河流域的其它地区加以推广,全面建设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潘家口水库、黄壁庄水库等水库上游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议水利部将北京列为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水源地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地区,象抓张掖节水型社会那样,从理论、技术、组织等方面做具体指导,总结出东部发达地区水土保持新路子。
考察组对北京市建设清洁型小流域的时代背景及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提炼。
一、北京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背景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全市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418平方公里。2004年全市GDP总量6060亿元,人均GDP 4970美元,已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 现有农业人口300万人,城市人口1100万人。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仅为1.57%,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8.43%,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北京逐渐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时期。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讨摘要: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是保障自然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工作人员要站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加强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升小流域周围生态环境的生态性和清洁性,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动力,建立起更加清洁和高效的治理模式。

本文主要分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并针对性探究了解决措施,以期能够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对水流域的生态清洁管理加强重视,不断提升小流域的治理力度。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社会经济不断创新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污染,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社会发展当中必须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小流域的生态清洁程度,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当中,落实生态清洁理念,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和水利建设行业的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很有必要。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原则1.工作人员要转变治理思想工作人员要提升对小流域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创新治理理念,不断拓展治理范围,制定出更加全面的小流域治理措施[1]。

不能单纯的从水环境污染问题入手,还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农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真正实现城乡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2.加强治理管理工作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时间比较晚,虽然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且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也制定出了标准要求,但是由于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因素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能完全按照相关要求落实操作,只能学习成功案例,并从成功案例当中吸取经验,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管理措施。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强建设管理工作,出台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小流域治理工作更加规范,把监理职能发挥出来。

3.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在小流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站在生态清洁角度,综合考虑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周边绿化设施、生活垃圾的治理问题,通过加强对小流域到综合治理,有效改善周围的居民生活环境,打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小流域是指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其面积相对较小,水量较少,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为了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工作,包括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

水质改善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点之一。

小流域的水质直接关系到河流的健康与生存环境的质量。

为了改善水质,需要对水源进行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可以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废水进行处理,降低其对河流的污染程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植物的引入,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净化水质,提高水质的清洁度。

生态修复也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重要内容。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往往出现破坏和失衡的情况。

为了实现生态修复,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可以进行湿地的修复和恢复,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提高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同时,可以进行植被的恢复,通过植被的引入,提高小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

此外,还可以进行土壤修复,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展。

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

环境保护包括对空气、土壤、水体等各个环境要素的保护。

在小流域建设中,可以通过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可以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要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小流域的管理和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小流域建设工作。

企业应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对小流域的污染。

社会公众应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小流域建设中来。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工作。

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小流域的生态清洁,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二)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二)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面源污染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

面源污染主要指由农业、畜牧业、农村生活污水、农田灌溉和非点源排放等引起的污染。

面源污染的治理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二、工作原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采取综合措施,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具体原理包括:1. 构建生态系统: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措施,构建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2. 控制面源污染: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等手段,减少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3. 强化管理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制定规划:根据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的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

2. 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投入、社会资金和金融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生态系统恢复: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手段,提高小流域的生态系统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4. 面源污染治理:采取农田管理、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等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5. 强化管理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适用范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方案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小流域,特别是农业发达地区和水资源紧缺地区。

五、创新要点1. 综合治理:通过综合治理手段,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2. 生态系统恢复: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措施,构建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农业管理创新:采取农田管理、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等创新手段,减少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

六、预期效果1. 提高水环境质量: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及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减少面源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具有一定面积的区域,其中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文社会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从而使得整个流域呈现出清洁、健康、可持续的状态。

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基础,它包括了流域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

这些自然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自然要素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相应的保护和改善措施,确保流域的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

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核心,它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中,需要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手段,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减少污染和破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人文社会
人文社会是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类在流域内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方面。

在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人文社会因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推广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促进绿色发展等手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同时推动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以及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对策研究_杨坤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对策研究_杨坤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对策研究杨坤,李世荣(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100038)[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北京[摘要]因自然、经济特征以及生态功能的差异,不同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会有所不同。

在分析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的目的和总体思路,并从技术体系研究、分类分级治理、分类保护管理和信息化建设4个方面对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对策进行了探讨。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12)02-0007-03随着北京市水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深入人心,在全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予以推进。

但是,如何完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体系,如何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精细化水平等诸多实际问题还有待探讨。

本文结合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发展需要,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思路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科学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相关分类分级技术体系,全面升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念和措施提供参考。

1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分级建设的研究背景自1999年以来,北京遭遇连续干旱,天然径流量显著减少,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与此同时,山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使得北京主要地表水源区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水少水脏的严峻形势,北京市2003年首次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开始在水源区探索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

到“十一五”末,全市已建成150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有效保护了首都水源区水质安全。

随着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其重要性和效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水源保护的重要举措,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新的水土保持法则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要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水源。

生态清洁小流域有什么措施?

生态清洁小流域有什么措施?

⽣态清洁⼩流域有什么措施?⽣态清洁⼩流域是指在传统⼩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资源保护、⾯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处理等相结合的⼀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是⼩流域治理的新境界,是保护饮⽔⽔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2-3]。

⽣态清洁⼩流域(重要⽔源地)建设措施体系1 ⽣态修复区⽣态修复区治理措施主要为⾃然修复和辅助修复两⼤类。

⾃然修复措施主要是对流域内轻、中度⽔⼟流失的荒⼭荒坡、疏幼林地和郁闭度⼩于 0.5 的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林地及部分未利⽤地进⾏封禁治理,封禁原则是“以封为主,封育结合”,即因地制宜地进⾏全封、半封或轮封;辅助修复措施主要是针对残林、疏林、灌丛或遭到⾃然灾害、⼈为破坏的林地和采伐迹地采取⼈⼯补植造林,这些区域单靠封育措施⼀般不能恢复植被。

治理思路是在⾃然修复和辅助修复基础上,对整个区域采取相应的管护措施,通过制定乡规民约,建⽴专门的管护组织,落实管护责任,开展预防监督,及时查处破坏封禁的案件等,确保修复措施不被破坏,封禁治理成果得到保护和巩固。

与此同时,加强宣传⼒度,充分利⽤电视、⼴播、报纸等⼤众媒体对⽔⼟保持⽣态修复进⾏宣传,增强群众保护⽣态环境、保持⽔⼟资源的意识。

2 ⽣态治理区2.1 ⽔⼟流失防治(1)⽔⼟保持林。

在荒⼭荒坡和⼤于 25°的陡坡退耕地,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树种为主,选择⽣长快、根系发达、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长稳定的树种,营造⽔⼟保持林。

(2)经济果⽊林。

在坡度较缓、⽔源条件较好、背风向阳、⼟质好、交通⽅便的退耕地或荒⼭荒坡上,选择适合当地⾃然条件、市场前景看好的 “ 名、优、特、新”树种,发展经济果⽊林。

(3)坡改梯⼯程。

将原来的坡地改造成平地,通过地形的改变,结合⽥埂的拦挡及⼩型蓄排⼯程的配套,⼤幅度提⾼⼟壤的抗蚀能⼒。

坡改梯主要适⽤于25°以下、⼟层厚度⼤于 20 cm、⼟质较好、周边灌溉便利、距离村庄较近的缓坡耕地,可根据当地实际修成⽯坎或⼟坎⽔平梯⽥。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 调研报告

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报告生态清洁小流域调研报告引言: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指一种自然环境完整、水质清洁、水量稳定的小型流域。

在这种流域中,水源地和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从而维持了流域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本次调研旨在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特征、保护与管理方式,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一、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特征1. 水源地保护:生态清洁小流域通常是大型水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质清洁、水量稳定,对于满足周边地区的生活和农业用水需求起着重要作用。

2. 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生态系统相对完整,多样性生物种类丰富,植被覆盖率高,并且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3. 自然景观优美: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山川和河流融为一体,流水清澈见底,周边生态环境优美,吸引大量游客。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的保护与管理1.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水源地保护,严格限制污水排放,控制农业化肥农药使用,加大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调度。

2. 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进行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修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流域的自然保护能力。

3. 宣传教育与参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小流域保护与管理,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 严格执法与监管:加强水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对破坏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强化保护管理。

三、案例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保护与管理的成功经验以纽约州的卡塔拉古斯流域为例,该流域通过限制农业污染、禁止乡村破坏性开发、植树造林等措施,保护并改善了流域环境。

现在的卡塔拉古斯流域水质清澈,水量稳定,生态系统健康。

这主要归功于政府和社区的合作,加强了对流域的保护与管理。

结论: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保护与管理措施,我们可以保护水源地、改善水质、维护生态平衡。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共同保护和管理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切实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毕小刚1,杨进怀1,李永贵2,刘大根2(1.北京市水务局,北京100038; 2.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100038)[关键词]水土保持;水源保护;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北京市[摘 要]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的实际,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思路,并结合实践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点、目标和效果进行了介绍。

[中图分类号]S157;X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05)01-0018-031 北京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1.1 水资源短缺北京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m3,属重度缺水地区。

平原地下水超采区已达2600km2,其中严重超采区1250km2。

特别是1999年以来,北京遭受了连续5年的干旱,密云、官厅两大水库来水锐减,使北京城乡供水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1.2 水污染严重北京年污水排放量13亿m3,其中郊区为4亿m3,郊区污水处理率仅为13%。

伴随郊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规模养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将不断增加。

郊区污水治理投入少,发展缓慢,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水环境治理任务非常艰巨。

1.3 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少和水脏是北京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水资源保护是北京市长期的战略任务,北京市据此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有效保护、科学利用、统一调度”的治水思路。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北京必须从城市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郊区和山区,围绕城乡统筹战略建设郊区和山区。

这都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 北京市水源区分布及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问题2.1 水源区分布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全市总面积16800km2,其中山区面积10418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2%。

山区是首都的天然生态屏障和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也是居民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水源区主要分布在密云、怀柔和官厅水库上游,共约5000km2,占山区面积的48%,其中一二级保护区约1000 km2。

密云、官厅两大水库是北京市地表水主要供水源地,年均供水量占全市地表水供给量的2/3以上。

水库上游地区的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首都饮水安全,对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水土流失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北京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疏、水源涵养条件差,每逢暴雨,洪水暴涨暴落,并携带大量泥沙入库。

1950年以来,密云、怀柔和官厅水库上游发生较大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达12次,在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导致大量泥沙和污染物入库。

目前,密云水库泥沙淤积已达117亿m3,官厅水库泥沙淤积已达615亿m 3。

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两库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3249km2减少到1438km2,但流失的水土作为一种非点源污染和污染物的载体,已成为影响水库水质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据坡地径流场定位观测分析,2000~2003年,两库上游地区年均流失总磷约10t、总氮约100t、COD Mn约400t。

2.3 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废水等对水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源区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据统计,近年来北京境内密云和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年平均使用化肥量约9600t,使用农药约180t。

另外,水源区旅游和养鱼业快速发展使污水、垃圾污染日趋严重,2003年山区休闲旅游景点已达378个,民俗旅游户近2万户,年接待游客950万人次。

调查表明,怀柔水库上游有餐饮和养鱼池150多处,密云水库周边有餐饮、养殖等污染源117处,平均日污水排放量约2194万t,日产生垃圾约3000多t,其中60%以上堆放在河道或沟道附近,是河道和水库污染的主要来源。

仅2004年密云“7・22”暴雨就冲入 牛河、转山子水库和密云水库约2115t垃圾。

3 三道防线保护水源的思路长期以来,北京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水土保持工作思路与当时北京山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相适应的。

但是1999年以来,北京遭受连续5年干旱,水少和水脏已成为北京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水资源保护是北京市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山区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意识也不断提高,原有水土保持思路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形势,难以满足水源保护的需要。

这就要求北・81・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05年第1期京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

为此,北京市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的总要求,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思路。

3.1 生态修复防线在中山低山及人烟稀少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禁止人为开垦、盲目割灌和放牧等生产活动,实施生态移民,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为活动和人为干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进行自然修复,发挥植被特别是灌草植被的生态功能,实现自然保水。

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封山禁牧、生态移民等。

3.2 生态治理防线在人口相对密集的浅山、山麓、坡脚等农区,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减少面源污染,并加强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同时在村镇及旅游景点等人类活动和聚集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清洁流域”。

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保护性耕作、坡耕地退耕还林,建设基本农田、护村坝、小水池、小水窖、小型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等。

3.3 生态保护防线以河道两侧及湖库周边为重点,通过适当的生物和工程措施,有效发挥灌木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功能,维系河道及湖库周边生态系统,控制侵蚀、改善水质、美化环境。

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库滨带水源保护工程建设(以植物措施为主建设林草生物缓冲带)、封河育草、沟道水系建设、湿地保护与建设等。

构筑水土保持三道防线的思路丰富和发展了原有小流域治理的理论,进一步明确了小流域内各部位应该采取的措施,抓住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矛盾,符合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小流域治理的新境界。

构筑水土保持三道防线的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保护饮用水源,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主要建设内容4.1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概念及内涵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与当地景观相协调,基本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通过有效保护使综合治理后的小流域实现山青、水秀、人富。

在规划上,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其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在实施上,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互动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和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水土保持防线的思路进行建设。

在效果上,流域内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对自然的改造和扰动限制在能为生态系统所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复的范围内。

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4.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目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85%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70%以上,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内平均土壤侵蚀量控制在土壤容许流失量以下。

全面实行封禁,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有完备的水土保持方案并得到实施。

小流域内旅游点、厂矿企业、机关学校、养殖场、集中村落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治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

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清理和处理。

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以上。

流域内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种植业,农业生产90%以上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农田和果园平均化肥纯量施用强度低于100kg/hm2,农药使用强度低于3kg/hm2,不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农用薄膜回收率90%以上。

小流域总体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

4.3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重点4.3.1 库(河)滨带建设库(河)滨带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富营养化物质净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流域径流在进入水库之前所携带的营养物质有一个不断地削减和增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库(河)滨带不仅是入库营养物质必经之地,也是系统物质运动十分强烈的地段,并在入库营养物质的增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库(河)滨带建设以营造水源保护林、种植灌草和水生植物为主,构筑林草生物缓冲带。

4.3.2 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在小流域治理中,因地制宜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系统,解决小型分散点源污染问题。

目前采用的技术方式主要有:智能化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Compact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2 tem,简称CWT)、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2Reactor,简称MBR)和高效节能型生物通道污水处理技术等。

4.3.3 生活垃圾处理小流域内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游客垃圾、居民垃圾、饭店生活垃圾等,具有分散、随意堆放并倾倒河道和沟道等特点。

水源保护区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建设简易垃圾储运站(非江河、渠道和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定期清运的办法。

也可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垃圾填埋场,但垃圾填埋场应相对远离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填埋场基础必须具有基底防渗系统,以防止渗沥液渗漏到地下或地表水体中,造成污染。

填埋场在达到卫生填埋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进行覆土绿化,改善环境。

4.4.4 农田面源污染控制一方面通过扶唇垒、建设护地坝,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因土壤流失而造成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控制农用化学品,推广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和生物物理防治技术,鼓励农家肥和畜禽粪便的资源・91・第1期 毕小刚等: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化利用,发展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绿色产业。

4.4.5 地埂生物化对梯田地埂采取生物措施覆盖,即在土埂上适当栽植灌草,保护并促进地埂灌草植被恢复,对于石坎梯田,在其底部栽植藤本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