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九下《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word教案 (3).doc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九下《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word教案 (1).doc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意境2.体会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学习体会诗歌的意象及与诗歌情感的关系教学策略: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比较鉴赏的赏析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一、导入新课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并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l.教师深情地范读全诗。
注意朗读节奏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祖国土地,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爱国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对作业的布置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2. 作业评价: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抄写和创作能力,以及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语文文学我爱这土地教案有范文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土地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4. 深入探讨:(1)教师提问: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什么?(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地象征着祖国,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自己热爱土地的文章。
8. 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艾青祖国土地热爱情感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内容存在疑问或困惑?4. 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讨论、作业等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背景。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从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4.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诗歌形式、语言、意象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了解作者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和表达能力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2. 诗歌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教师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艾青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3.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作文或诗歌。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表现以及诗歌创作的积极性。
2. 诗歌理解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的深度。
3. 创作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创作中的表现,关注其创意、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的准确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抒情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吗?土地孕育了万物,滋养了生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土地的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艾青:艾青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的情感、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风格著称。
三、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四、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分享一下自己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吗?二、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2.分析诗歌的抒情技巧: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三、诗歌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诗歌感悟1.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
六、课后拓展1.推荐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
2.深入了解:土地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课后拓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正确朗读。
2.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3.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课文朗读录音、教学多媒体素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4. 赏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评选出本组的优秀赏析作品,进行全班分享。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模仿诗歌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爱国诗歌。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1)教师推荐其他表现爱国主题的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对比学习的感悟,加深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3.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3.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土地的理解和感情。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学生自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6.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讨论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艾青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教学课件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诗歌背景和解析诗歌主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形象。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形象。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形象的理解与把握。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示范。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形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2)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运用所学到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2)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诗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准确描述诗中的意象和形象。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适当运用。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形象,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抽象概念。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和句子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的理解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探究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人表达爱国情怀的方式和特点。
5. 诗歌朗诵:(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对学生的朗诵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
2. 诗歌朗诵评估:评价学生在朗诵时的情感表达、语调和节奏掌握情况。
3.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歌背诵、默写和读后感写作。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表达自己对祖国和大自然的热爱。
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word教案(3)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师:文学的魅力是巨大的。
在这个领域里,我们随口就能说出一连串光辉的名字。
在这些闪光的名字当中,有不少是后来才改弦易辙,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的。
同学们,能说出多少位后来改行成为诗人或作家的?生: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最熟知的一位,他是弃医从文)师:中国现代文坛还有一位弃医从文的文学泰斗,知道是谁吗?生:郭沫若先生。
师:冰心先生青年时期也曾立志当一名医生,但“五四”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中国的文坛。
生:当代女作家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多年,在西藏阿里高原的部队就工作了11年。
师:看来弃医从文的作家诗人还真不少。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弃画从文的诗人,他就是有着“泰斗”和“王子”之称的,堪称中国诗坛长青树的大诗人艾青(板书:艾青,打出诗人头像)同学们,有读过艾青的诗的吗?你了解艾青多少,给同学们说说。
生:介绍艾青师:1910年艾青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
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迷信的父亲请来了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
于是,父亲立刻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
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
1932年,在法国学习了三年绘画的艾青回到了祖国,并办起了“春地画社”。
由于画展内容有反映现实黑暗,反映劳苦大众疾苦的倾向,艾青与画社的13名青年一起被捕了。
三年的狱中生活竟使艾青完成了由画家到诗人的过渡。
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
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之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这样的诗——《我爱这土地》。
哪位喜欢诗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诗。
师:你们感觉这首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来读?生:低沉,缓慢。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再来为大家朗读一遍,好吧?生读自由朗读1分钟。
诗人艾青善于用“的”连接的长句表达感情,这是艾青诗歌的一大特色,散文化的特点。
第1课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 教案 鲁教版九下 (3)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文本和相关的解读资料。
(2)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2)准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氛围。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我爱这土地》。
(2)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3)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3. 解析诗歌:(1)教师解读诗歌《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4. 应用诗歌:(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祖国和家乡的爱。
(2)学生可以选择朗读、写作或者绘画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表达成果。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祖国和家乡的爱的短文。
3.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作业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3. 学生表达:评估学生在应用诗歌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诗歌的能力。
七、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能够分析并欣赏艾青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点。
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艾青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2. 诗歌赏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3. 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互评,共同提高背诵效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艾青诗歌风格的短文。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艾青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分析:评估学生对诗歌语言、形象和情感分析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能力。
4.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等。
教师还应考虑自身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2.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诗文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 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c. 教师讲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d. 学生齐读诗文,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感悟情感a.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诗文的理解。
c.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4. 朗读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5. 小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家乡、关注土地,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朗读展示。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朗读展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掌握。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
2. 对于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于学生在诗歌理解上的障碍,可以增加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九、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设计
3.感悟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国家的热爱。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的安排: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6.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视野。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感知力和鉴赏力。在学习《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他们能够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感受,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分析修辞手法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了解程度:部分学生可能对现代诗歌接触较少,对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元素不够熟悉。教师应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学生的情感体验:九年级学生在情感上较为敏感,容易受到诗歌中情感表达的影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3.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教学评价的设计: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表现和思维活跃度。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给予个性化指导和建议。
4.教学难点的突破: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 提高朗读、理解和感悟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
2. 诗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文理解: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诗文感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
5. 总结:总结诗文主题,强调爱国主义精神。
2.2 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提高理解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总结法:总结诗文主题,强化教学效果。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朗诵和感悟写作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3.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效果。
2. 同行评价:请教同行,争取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
2. 参考书目:关于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风格的资料。
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朗诵视频、音频资料。
4.2 教学工具1. 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文和背景资料。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
3. 教学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诗文教学计划共安排2课时。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九下《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word教案 (6).doc
《我爱这土地》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鲁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内容。
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
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
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引趣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设计意图:以诗文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到学习中来,从而让学生把以前学到的与想到的结合起来,加深印象,自然引出课题为下个环节做好铺垫。
作者及背景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中国诗坛泰斗”。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word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的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3、体会本诗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教学目的1、32、难点:教学目的1三、教学设想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四、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为授课同学的.教案)(一)、导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
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
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
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1)、“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规律的古诗变成了文学圣地的LKK,放进了“博物馆”;(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
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心弦丢失了阳光海浪的沙滩残留着的是蚀人的黑暗就好像是丢失了的心灵残留着迷茫的无知终于在那一天发烫的泪水就那样夺眶而出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碎了却留下了动人的旋律它说:“我是不是早该走了”?无语沉默静寂那旋律终被微风遏止它是真的走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班的叶燕雪。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胡适先生《尝试集》中的一首诗: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怪孤单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也能开出更美的诗园牧瑰的3、讲授新课(以下内容随处可见,恕不烦叙)背景介绍作者介绍重点内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课堂教学实录师:文学的魅力是巨大的。
在这个领域里,我们随口就能说出一连串光辉的名字。
在这些闪光的名字当中,有不少是后来才改弦易辙,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的。
同学们,能说出多少位后来改行成为诗人或作家的?生: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我们大家最熟知的一位,他是弃医从文)师:中国现代文坛还有一位弃医从文的文学泰斗,知道是谁吗?生:郭沫若先生。
师:冰心先生青年时期也曾立志当一名医生,但“五四”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中国的文坛。
生:当代女作家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多年,在西藏阿里高原的部队就工作了11年。
师:看来弃医从文的作家诗人还真不少。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弃画从文的诗人,他就是有着“泰斗”和“王子”之称的,堪称中国诗坛长青树的大诗人艾青(板书:艾青,打出诗人头像)同学们,有读过艾青的诗的吗?你了解艾青多少,给同学们说说。
生:介绍艾青师:1910年艾青出生在浙江一个中等地主家里。
由于艾青出生时是难产,迷信的父亲请来了算命先生。
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
于是,父亲立刻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
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被寄养了五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
1932年,在法国学习了三年绘画的艾青回到了祖国,并办起了“春地画社”。
由于画展内容有反映现实黑暗,反映劳苦大众疾苦的倾向,艾青与画社的13名青年一起被捕了。
三年的狱中生活竟使艾青完成了由画家到诗人的过渡。
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诞生在狱中。
从此,诗人踏入到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将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之中,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向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这样的诗——《我爱这土地》。
哪位喜欢诗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诗。
师:你们感觉这首诗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调来读?生:低沉,缓慢。
师:根据你的理解,你再来为大家朗读一遍,好吧?生读自由朗读1分钟。
诗人艾青善于用“的”连接的长句表达感情,这是艾青诗歌的一大特色,散文化的特点。
师:读懂了吗?读懂一点说一点。
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读出了什么?说说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生: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师: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读出这一点的?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师:说的好,他读出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就是读懂了诗人的情感。
(理解的非常好,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正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这就是读懂了诗人的情感。
)生认为这首诗写于战争年代。
师:哪一段战争?37——45,长达八年之久,对中华民族来说,那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苦难岁月。
如果你没有看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你还能不能从诗中读出这些内容来呢?生: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师:暴风雨,这个词有着深刻的内涵,对吧?这一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呢?生:暴风雨就象征着战争或者某种灾难。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就象征着战争或灾难笼罩着的祖国大地。
师:品味诗歌是需要敏锐的感觉的,他的回答是否启发了你,除了这一句,你感觉还能从哪些诗句读出这一点?生: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嘶哑的喉咙,眼里常含泪水师:有灵性,有悟性,有诗人的潜质。
初读就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情感,而且从中读出了历史,读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1938年,我们生存的这片土地正燃烧着抗战烽火,日寇的铁蹄长驱直入,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先后沦陷。
对中华民族来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
下面,同学们来看一段当时真实的历史记录。
(放录象)诗人艾青面对着这片被践踏得支离破碎的国土,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里,热烈地撞击着他们的心灵,掀动着他们的感情。
同学们,了解了这一段历史,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在这个基础上,谁能再为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生读师:好诗百读不厌。
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为什么在当年能够那样地深入人心而广为流传呢?生说自己的看法。
师:很难得,同学们对好诗的理解没有走入误区。
确实是这样。
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没有诗味,这首诗的含义就是很明朗的。
同样,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义深刻。
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
这样的一首好诗,我们已经了解了它是为什么而写的了,接下来我们再一起研究研究停止是如何写的。
看头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鸟是诗中的常客,它在诗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它的叫声又是怎样的?生:鸟在诗中的形象总是灵巧美丽的,叫声也总是清脆悦耳的。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生: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可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怎样的鸟?对于这两句,你有什么问题要提?生:这只鸟的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比作一只有着嘶哑喉咙的鸟?生:为什么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小组讨论。
师:诗之中须有人在,这个人可能浮于表层,也可能隐于内里。
这两句中有没有诗人的影子?生:鸟就是诗人的象征,就是诗人的代言人。
师:诗人就像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一样,面对国土的沦丧,面对人民的苦难,他的内心是焦灼的,忧郁的。
他渴望自己的歌唱能带给人民力量,能减轻人民的苦难,能驱走侵略者。
他唱得喉咙都嘶哑了,可是仍不能停歇,仍旧要用嘶哑的喉咙继续歌唱呐喊,因为这片土地还没有摆脱苦难。
“嘶哑”这个词给整首诗笼罩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这就是诗歌常采用的象征手法,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那么,诗人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为什么而歌唱不休呢?歌唱的是什么内容呢?生: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师:这四句诗有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呢?鸟是诗人的象征,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
那么,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又象征着什么呢?小组研究研究。
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师:1938年祖国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是死水一潭,已经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在抗争,尽管路还很长,很坎坷,但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
生:黎明象征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
师:诗人看到这一切,歌颂这一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生:既为祖国大地正在遭受的苦难而心情沉重,同时又为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为黎明在远方的出现而兴奋,激动。
诗人曾说过:苦难比幸福更美。
苦难的美是由于在这阶级的社会里,人类为摆脱苦难而斗争。
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就要为这摆脱苦难而不断斗争的伟大的人们而歌唱,不停地歌唱,永不停息,一直到死。
读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这两句诗?如果这两句诗这样写:然后我死了——葬身在这片土地里面。
你们认为怎么样?生: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
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这是何等的执着而又深沉的爱啊。
如果说这是鸟对土地的挚爱,不如说这是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是诗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热爱。
诗人借这只鸟唱出了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诗歌到此已把这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可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笔,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
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这“泪水”融入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同学们,你读了这两句诗,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两句诗人还是采用象征手法吗?师: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实实在在的写实,是直抒胸臆。
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两句诗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
它象誓言一样的庄严,象鲜血一样的凝重。
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量。
让我们再来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人融入了全部情感而写成的好诗。
师:我们学习了这样一首距离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均很遥远的诗,能说说你们的真实感受吗?仔细捕捉一下内心深处那种最真实的感受?师: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就像今天的中国,热爱祖国似乎人人都能做到。
我们的祖国残破、贫穷、落后,就象诗中所写的那个时期,还能义无反顾地去热爱她,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这样的人们不是更值得敬仰和歌颂吗。
这种对国土的挚爱之情正是串联起诗人和我们之间情感的链条,使我们与诗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师:课前发给大家的这首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是流传于抗战时期的一首好诗。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浸透着的忧患得令人愤发的情感。
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师:诗人就象这只喉咙嘶哑的鸟一样,在诗中不断地呼号: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读着这些诗句,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都不能不使我们眼中含满泪水,因为我们也同样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
师:艾青多次说,生活着,创造着,生活和创造是我生命的两个轮子,一方面是生活,一方面是创造。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后,即便是文革时期,在他饱受磨难被打成右派的时候,被发配到新疆的时候,都没有放弃创作。
沉冤21年,经受的磨难可想而知。
可是,经受了磨难,诗人却更好地了解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所以,打倒“四人帮”以后,他这些年积累的诗情就像长期积满水的大水库,一旦找到了缺口,就滔滔不绝地倾泄出来,又先后出版了五六本诗集。
诗人的这一生确实是全力以赴致力于诗歌创作的一生,是与中华民族的忧患和欢欣血肉相连的一生。
诗人那博大的胸怀,乐观坚强的性格与他的诗一样,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54年,诗人创作了一首诗《礁石》,可以说是诗人一生的性格写照。
打出大屏幕,一起朗读。
师:最后用一句格言来结束这节课,这句格言也是诗人艾青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