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考察研究
文化遗址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文化遗址调研报告范文大全文化遗址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研究某特定文化遗址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保护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保护和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文献调研:通过收集相关文献,了解该文化遗址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保护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2. 实地考察:前往该文化遗址实地考察,包括参观遗址本身和相关博物馆、研究机构等,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文化遗址概况1. 位置和环境该文化遗址位于某市中心的一座山上,周围环境幽静,风景秀丽,四季如春,是一个非常宜人的区域。
2. 历史背景该文化遗址始建于公元前XXXX年,是某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存。
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一个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的遗址。
3. 文化特色该文化遗址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包括建筑风格、雕塑艺术、壁画等方面。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某某文化的特色建筑,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展示了该文化的繁荣和创造力。
4. 文化价值该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某某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它也是该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对于文化旅游的发展和推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保护情况和问题分析1. 保护措施该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建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制定了相关保护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了部分修缮和重建工作等。
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
2. 存在问题然而,该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资金不足、人员配备不足、保护意识不足等。
同时,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对遗址的破坏和压力也在逐渐增加。
五、建议和解决方案1. 加强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引导游客文明参观,正确对待文物,减少破坏行为。
2. 寻求合作与支持寻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与支持,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考察研究
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考察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相关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在首先概述了雄安新区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情况,然后重点讨论了东周时期和汉代遗存的考察成果。
接着探讨了雄安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以及考古学在雄安新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在总结了本次考察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雄安新区的文化遗存现状,为其未来的文化保护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考察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未来发展、考察成果总结、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区,雄安新区自建设启动以来备受关注。
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对新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考察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东周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雄安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重要的参考。
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存,以及如何结合考古学研究对新区历史文脉进行还原和创新,尚缺乏系统性的探讨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的考察研究,深入挖掘这些古代历史遗存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为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本研究也将探讨考古学在雄安新区未来发展中的角色和价值,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对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考察研究,旨在全面了解该地区在东周和汉代时期的文化遗产,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研究和分析,揭示雄安新区在古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为我们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提供重要线索。
本研究旨在指导雄安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为后代留下优秀的历史遗产。
通过对考古学在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提高考古学研究水平,推动雄安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建议。
企业内部“1+12”的知识共享研究
品牌战略与电子商务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4期78㊀㊀作者简介:钱莉(199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知识共享.等,表现出秦汉时期风格.汉墓出土器物主要有:陶磨㊁陶罐㊁陶壶㊁陶楼㊁灶台㊁陶鼎㊁陶鸡㊁陶猪㊁陶狗等陶模型明器以及骨质算筹,珍珠串珠,铜钱㊁漆盒等.出土器物中陶质模型明器占大部分,种类齐全,包括生产与生活用具㊁动物佣㊁建筑明器几类,这些模型明器除了体型小于日常实物外,其它方面与其保持一致,是对当时日常生活的反映.模型明器种类较多,也反映了雄安地区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墓中出土了十二生肖模型,表明汉代该地区家庭饲养业发达;发现了陶仓,说明家有余粮,是家庭富裕的一种表现,更是农业生产进步的体现.珍珠串珠㊁漆盒出现,不仅是财富象征,更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反映当时该地区的人们对个人外表形象的重视.«容城县志»载: 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置容城县 .汉代置容城县,使得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时期,政治稳定是该地区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出土器物中发现了骨质算筹及许多铜钱,说明商品交易涉及金额较多,需要借助计算工具,反映出该地区贸易发达.雄安地区汉墓中出土了陶楼㊁厕所等建筑明器,墓室本来空间有限,通过这类明器,使有限的空间得到 扩大 ,同时与生产生活类㊁动物佣类模型明器构成一个整体,是对墓主生前生活场景的再现,符合汉人 事死如事生 观念,也反映了汉代雄安地区同样受到汉王朝大一统下社会主流丧葬观念影响.此外,通过对雄安地区已发现的汉墓中随葬物品观察,发现陶明器基本为素面,数量有限,缺少贵重物品,说明墓主人应该属于农村中小地主.这些汉墓陪葬品类型㊁数量㊁组合情况,实则反映了汉代雄安地区地主庄园经济发达.4㊀总结经过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后,对雄安地区东周燕文化相关问题,尤其是存在争议的临易故城进行了分析,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认为临易在古南易水周边区域可能性最大.此外,对雄安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分析,认识到汉代雄安地区地主庄园经济较为发达,商品贸易同样发达,而且通过汉墓随葬器物分析,发现汉代雄安地区在随葬制度上奉行 事死如事生 观念,反映了汉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参考文献[1]薛兰霞,杨玉生.论燕国的五座都城[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88G93.[2]董说.七国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98.[3]孙继安.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调查[J ].考古,1993,(03):235G238+290G291.[4]高利军,樊冬冬,樊书海,等.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J ].文物春秋,2011,(05):25G27+80.[5]王硕儒.燕桓侯徙都临易[A ].房山区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编.房山文史资料(第13辑)[C ].北京:房山区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2001:188G189.[6]樊书海,郭济桥,刘志东,等.河北容城县发现一座东汉砖室墓[N ].中国文物报,2004G11G03(001).企业内部“1+1>2”的知识共享研究钱㊀莉(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70)摘㊀要:阐述了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从现实和理论层面探讨了知识共享的概念㊁影响因素㊁阻碍,进而提出促进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管理建议.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管理建议中图分类号:F 2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14.031㊀㊀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曾有过预言: 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知识会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 我们必须得承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知识经济,到网络经济㊁共享经济和智能经济的接踵出现,知识浪潮已经在全社会涌动,知识流动的速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效率.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关键的资源,并且对于一些新型的公司形态,知识等同于公司产品的原材料,可见其对现代企业的运营及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布鲁肯学院的研究发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仅有10%-50%依赖于传统有形资产的管理,而50%-90%依赖于知识这类无形资产的管理.因此,被称为管理界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关注的焦点.知识管理的四个环节,知识获取㊁知识共享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构成闭环的知识活动链,而知识共享是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也是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最富挑战性的问题(姜道奎,2012).1㊀知识共享概述1.1㊀知识共享的概念知识共享,即通过一定的媒介与他人分享㊁利用知识,使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转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主体间的知识交流过程,对知识分享和利用,进而提升主体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促进知识创新㊁团队创新,从而最终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据咨询报告的研究显示,企业内部信息和知识的12%在需要的时候很容易被人们获取,46%以电子文件和纸张的形式存在,但由于文件转换困难和数据格式不兼容等原因很难被分享,42%则存在员工的大脑中.因此,鼓励企业内部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㊁应用㊁转移有效信息,扩大企业内部知识拥有者的范围,提高企业对现存知识资源的消化和吸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4期79㊀1.2㊀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1.2.1㊀主体因素知识共享依赖于知识转移的双方,从而受到知识共享主体的影响.比如主体间的信任㊁分享意愿等.研究发现,个体知识共享倾向和意愿对于知识管理非常关键,只有当共享双方乐意参与知识共享时,知识共享最终才能实现.R o b e r t s (2000)指出,知识共享成功80%和人相关.1.2.2㊀知识因素知识最常见的分类是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比显性知识更难管理和分享.但在实际工作中,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价值㊁更起作用.经济学家张维迎曾指出: 企业最终要的竞争力关键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中80%来自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1.2.3㊀环境因素知识共享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文化㊁领导特征㊁基础技术支持等.领导是组织情境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学者研究领导风格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发现,变革型领导和授权型领导会促进下属的知识共享,同时,领导的集权水平越低,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水平越高.并且,随着智能无纸化办公的推行,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高效的通讯存储平台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能够为知识的畅通与流动提供有力的支持.1.3㊀知识共享的障碍1.3.1㊀个体分享意愿不足知识的分享和利用并不是自发进行的.知识作为一种资源,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掌握㊁消化知识是为了累积个人的优势,在组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认为具有竞争性的知识在成员间共享会削弱自身的优势.因此,个体出于职业安全的考虑,未必有很强的动机与他人进行知识的共享.1.3.2㊀组织内部缺乏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是共享性行为的前提.姜道奎(2017)研究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时发现,信任是知识共享绩效的重要前提.如果同事之间缺乏信任感,对企业和同事的信用缺乏信任,将会导致不必要的焦虑和误解,影响成员对目标任务的注意程度,不利于最终共同任务的完成.在信任程度较低的组织环境中,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频率大大减少,担心在知识分享过程中暴露缺点,进而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1.3.3㊀技术支持不健全知识共享需要一定的媒介才能进行,比如网络㊁人工通信㊁会议等.企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缺少稳定和统一的通信系统和知识管理平台,部门之间和员工之间无法进行实时准确的沟通对接,企业整体也缺少共同的知识管理目标.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于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视,这些技术性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对以上因素总结可知,在信息突飞猛进的当下,通向知识分享的道路,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根本的障碍,更多的还是在于人的因素.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知识共享,但没有迹象表明,技术的复杂性和知识共享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正比例的关系.而企业中的管理者是可以制定知识管理的计划和方案积极推动知识共享互信互惠的环境形成,并以自身包容分享的人格魅力引导员工没有顾虑地参与共享型的知识互动,以及决策投入更多的经济支出推动知识共享渠道及平台的构建.2㊀知识共享的管理建议知识共享能使企业基于员工已有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明晰员工对已有知识的认知,进而收集整理成对日常生产运营有用的知识体系;同时,知识共享可以有效避免员工流动带来的知识流失型组织失忆,尽可能减少某些关键知识流失对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增加了原有知识储备,减少了关键知识的流失,最终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保护核心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创新可持续性发展.鉴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具备的重要作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2.1㊀培育组织的共同愿景共享主体的分享意愿和倾向是影响知识共享效果的关键因素.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强调过: 需要坚信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否则即使再努力掌握知识也会失败 .他还认为即使老格言 知识就是力量 有时会使人们把知识秘藏不宣,但实际上, 力量 不是来自于保密的知识,而是来自共享的知识.只有在企业中树立起科学㊁明确㊁简练的知识共享价值观,强化个人知识的外化分享能够增加企业知识蓄水池总量的共同愿景,个人的知识不再被视为独有的资源,才能使组织成员积极互动,分享自己的知识并在与团队成员的共同讨论沟通中,深化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同时扩大知识拥有者的范围,从而达到1+1>2的效果.2.2㊀构建稳健的信任环境实现知识共享的关键是要在企业中营造出一种员工之间相互信任㊁互相交流㊁共同成长㊁共同发展的环境氛围.研究表明,沟通的质量和频率能有效地促进团队信任的维持,成员坦诚沟通,及时反馈,共同推进任务进展,有利于彼此目标一致,相互信任;同时,互惠支持能够体现成员之间相互平等㊁权利与义务平衡,促进彼此的认同,有利于维护信任关系.最终,稳固的团队信任才能有效打破不同知识拥有者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使用,使组织降低知识获取成本,并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与创新.2.3㊀建设有效的共享渠道在硬环境方面,企业增加对I T 技术的投入,提高对知识共享战略的落地支持,例如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库㊁专家咨询平台;同时,提供视频聊天㊁电话会议这类通讯工具使身处不同空间的同事也能进行面对面的实时沟通;在软环境方面,企业推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打破部门的界限,推行灵活的团队工作制,促进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度,使成员在频繁的接触交流中相互信任,达到更好的知识共享效果.参考文献[1]王丰,宣国良.知识创造的机理分析[J ].软科学,2001(05):2G5.[2]姜道奎.团队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2.[3]R o b e r t s J .F r o m K n o w-H o wt oS h o w-H o w ?Q u e s t i o n i n g th e R o l e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i e s i nK n o w l Ge d g eT r a n s f e r [J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a l y s i s &S t r a t e g i c M a n a ge Gm e n t ,2000,12(4):429G443.[4]姜道奎.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任倾向的中介效应[J ].软科学,2017,31(02):66G70.。
文物考古年度总结
2023年,我国文物考古事业在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以下是2023年度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总结:一、考古发现方面1.陕西考古:在西安市长安区发现唐代墓葬,出土柳公权晚年撰写的墓志,填补了唐代文献记载的空白。
2.山东考古:在临淄区发现距今1.32万年的早期人类遗址,出土1000余件早期人类遗物,揭示了鲁中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
3.广东考古:在潮州市湘桥区发现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为研究岭南地区陶瓷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4.湖南考古:在宁乡向家洲战国遗址、中方荆坪桐林古墓群、长沙朝阳巷遗址、长沙小林子冲墓群和临武渡头古城遗址等处,出土大量战国至明清时期文物,丰富了长沙地区历史文化研究。
5.内蒙古考古:在赤峰市松山区发现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蚌饰,填补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研究的空白。
6.四川考古: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初步判断三星堆祭祀坑形成年代处于商代晚期。
7.安徽考古:在凌家滩遗址发现大型人工营建的祭祀遗存,拓展了人们对遗址祭祀墓葬区范围及全貌的认识。
8.南海考古:发布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我国深海考古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考古研究成果方面1.考古发掘技术不断进步,如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技术等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2.考古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如多学科综合研究、考古现场保护、考古遗址保护规划等,推动了考古学的全面发展。
3.考古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如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数字化展示、考古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等,增强了社会对考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三、考古工作队伍建设方面1.加强考古人才培养,提高考古队伍的整体素质。
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考古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2.弘扬考古精神,传承考古文化。
开展考古文化活动,提高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和参与度。
考古勘察报告
考古勘察报告报告编号:2021-KGKS-001一、勘察背景为保护和发掘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经过前期调查和评估,我公司于2021年5月在湖南省岳阳市南部对一处考古遗址进行了勘察。
二、勘察范围和内容勘察范围包括该遗址的整个区域,勘察内容主要涉及遗址的文物、环境以及地质情况。
具体工作如下:1. 地表环境调查:包括采样分析周边植被、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成份,调查并测绘考古点的地形和地貌,以及检测遗址周边水质情况。
2. 地下勘探:使用地质雷达、电磁波扫描仪和电子显微分析等科技手段,对该遗址及周边地下情况进行勘探,发现并标示 12 处文物遗迹。
3. 考古发掘:在勘探过程中发现三处墓葬,进行了现场发掘。
出土器物包括五彩陶壶、祭祀石器、陶塑、石磨盘以及青铜器等。
三、结果和分析1. 地下文物分布:通过地下勘探,发现本次勘探区域内文物分布密集,主要以墓葬、骨灰坑、器物堆积和建筑等形式存在,其中十二处遗迹为墓葬。
2. 发掘出土器物:经现场发掘,共发掘三处墓葬,出土器物包括五彩陶壶、祭祀石器、陶塑、石磨盘和青铜器等。
其中五彩陶壶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证明该地区在唐代时期的陶瓷制作技术水平相当高。
3. 古生态环境:根据勘测结果显示,该遗址周边地质环境较为稳定,水文环境良好,适宜人类生存。
同时,该地区同时存在着一些红外波段较强的能源矿物,有利于当时人类的生产和发展。
四、保护与意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文物保护法》,对本次勘探区域内发现的文物和墓葬等遗迹进行保护和修缮,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文物保护的广泛意识。
本次考古勘察不仅提供了有价值的考古实物,还为研究该地区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对于推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论本次考古勘察共发现十二处文物遗迹和三处墓葬,出土的五彩陶壶等器物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历史文化和陶瓷制作技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同时要加强对文物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研究
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研究雄安新区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是当地地主庄园经济在随葬制度上的一种体现,它的出现与汉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密切相关。
该地区汉代模型明器受到一些东周燕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及汉代举孝廉制度、“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思想根源是原始社会的灵魂不灭观念。
标签:雄安;汉代;明器明器,是一種专为随葬而仿照实物制成的器物〔1〕。
雄安新区所在的河北省雄县、安新县、容城县,近几十年来在一些汉墓的发掘过程中土了许多模型明器,其类型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是研究雄安新区汉代丧葬制度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一、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基本情况目前已公布的发掘资料显示,雄安新区目前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集中在容城县治东北方向6公里东汉晚期墓〔2〕、容城县北城村东汉墓〔3〕,安新县、雄县暂未发现。
雄安出土模型明器的汉墓虽说很少,但是所包含的模型明器的样式较为齐全,可以分为生产与生活类、动物俑类、建筑明器类等几大类〔1〕。
其中,生产与生活类包括:陶磨、柳斗、陶盘、陶釜、陶奁、陶罐、陶壶、陶鼎;动物俑类:陶鸡、陶猪、陶狗、陶羊等十二生肖模型;建筑明器类:陶楼、灶台、水井、厕所、粮仓。
雄安新区这批汉代模型明器基本都为陶制,与同时代其他地区基本保持一致。
当前对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的研究很少,留待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文章将以这批考古资料为基础,对雄安新区汉代模型明器进行系统梳理、反映的丧葬观念以及产生的思想根源进行解读。
二、雄安新区汉代明器反映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制成的器物进行陪葬,在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使用〔2〕。
到了汉代,这种在墓葬中陪葬明器的做法达到了最高峰,不论是模型明器的数量还是样式。
雄安新区的汉代模型明器样式较多,包含了多种用途,可见该地区的模型明器的制作已经较丰富,也不难解释这些样式齐全的陶制模型明器出现在同一墓葬之中。
通过对雄安新区出土的汉代模型明器的统计与分析,发现这些模型明器都与该地区汉代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陶磨、柳斗、陶盘、陶罐等这类生产与生活类模型明器,这些都模仿了人们日常用具.在这类模型明器中还有陶鼎〔3〕,陶鼎这种模型明器在西汉初期较多使用,模仿了东周青铜礼器的形制,之后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在雄安新区的东汉墓中却出现。
雄安新区:燕南赵北的文化高地
雄安新区:燕南赵北的文化高地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07期近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
这一重大战略擘画未来,影响深远。
除了明显的区域优势、优良的建设条件,雄安新区所辖区域也是一方文化宝地,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远古文明曙光初现公元前六七千年,白洋淀地区开始了文明的进程。
容城上坡遗址与安新留村遗址,有大量的渔猎经济痕迹,任丘哑叭庄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网坠、骨鱼钩等。
那一时期的白洋淀,气候温暖,河湖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向水而生的捕鱼业滋养了这里最早的人类,揭开了早期文明的序幕。
春秋战国时期,雄安地区地处“燕南赵北”,成为燕赵两国文化融合的前沿。
今天在容城县黑龙口村的一段长城遗迹,正是燕赵文化纵横捭阖与金戈铁马的见证。
后周“雄”“霸”之势秦汉时期,雄安地区在政区沿革方面有两个代表性事件:一是秦统一六国后在本区域设置了容城县,这是雄安地区最早出现的县级政区;二是东汉末年袁绍灭易京城。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与袁绍争夺冀州的公孙瓒因听信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在今天的雄县西北地区修筑易京城,此后又多修楼观,广积粮草,坐等天下太平,没想到还是被袁绍所灭。
唐代河北道北部曾长期是中原政权与北方契丹、突厥等游牧民族争夺的地区。
辽会同九年,契丹南下灭后晋途中,容城县归附于辽。
后周世宗的北伐促进了雄安地区的历史进入新阶段,“雄”“霸”自此开始。
显德六年(959年)三月,周世宗率军北伐,四月即攻克三州三关之地。
鉴于瓦桥关、益津关的重要性,升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
二州定名“雄”“霸”有震慑辽朝的用意。
瓦桥关即今雄县县城所在地。
后周北伐戛然止步于拒马河,之后宋太宗虽多次北伐,甚至一度以十五万大军围困幽州城,却最终为辽军所败。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正式以拒马河为界河。
乾隆将白洋淀与西湖相比雄州作为宋辽对峙时期的桥头堡,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国家文物局关于河北雄安新区考古调查计划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河北雄安新区考古调查计划的批复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17.04.28
•【文号】文物保函〔2017〕878号
•【施行日期】2017.04.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关于河北雄安新区考古调查计划的批复
文物保函〔2017〕878号河北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呈报雄安新区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计划的请示》(冀文物字〔2017〕90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该项考古工作为进一步搞清河北雄安新区地下文物埋藏状况,推进重要遗址保护利用提供重要基础支撑,对雄安新区的建设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请你局指导有关单位,尽快开展相关工作。
二、该计划应作以下调整、完善:
(一)应加强历史文献和自然地理研究,并充分吸收以往考古工作成果,进一步掌握区域内遗存分布线索,对其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根据该区域特点,调查工作中应当采用踏查和勘探相结合的方式,调查的记录系统也需要专门设置勘探内容。
(三)应建立该区域考古地理信息系统,为开展长期考古和保护工作奠定基础,资料出版费用可暂不列入此次考古工作经费。
三、请你局加强管理,指导有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对工作计划进行调整、完善,加强人员队伍、工作经费和新闻宣传管理,协调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服务保障,确保考古工作顺利实施。
同时应及时向我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国家文物局
2017年4月28日。
河北雄安新区中六东遗址的考古发现
河北雄安新区中六东遗址的考古发现作者: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新县文物管理所来源:《文物春秋》2021年第05期【关键词】雄安新区;中六东遗址;唐代墓葬;清代墓葬;白洋淀【摘要】中六东遗址位于河北省安新县大王镇中六村东的农田中,2017年在对雄安新区全域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
2018年5—6月对之前勘探发现的10处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包括4座唐墓、4座清墓、1座汉代砖瓦窑和1眼汉代水井。
中六东遗址的发现丰富了该地区的考古资料,对研究该地区多个历史时期物质生活、丧葬习俗、文化艺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受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雄安新区起步区考古勘察与试掘报告整理研究”资助(项目编号:HB20KG0001)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为延续雄安新区历史文脉,切实做好新区文物保护工作,为雄安新区的科学规划和稳步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河北省文物局组织成立了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主体的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对雄安新区全域进行了系统的文物调查。
调查中,在安新县大王镇中六村东的农田中发现了古代遗存,并命名为“中六东遗址”。
中六东遗址位于中六村与白洋淀之间,西距中六村500米,东距白洋淀200米,南距安新县城3.5公里(图一)。
2018年初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8座墓葬、1眼水井和1座陶窑,但未发现文化层。
为进一步搞清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雄安新区建设,2018年5—6月,联合考古队对中六东遗址之前勘探发现的10处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80平方米。
发掘显示,所有遗迹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原开口层位不详,现均开口于耕土层下。
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此次发掘的墓葬共8座,编号2018AZM1—M8(简称M1—M8),包括唐墓4座(M2、M3、M5、M7)和清墓4座(M1、M4、M6、M8)。
下面主要对唐墓的具体发掘情况进行介绍。
国家文物局关于雄安新区环境考古工作方案的批复
国家文物局关于雄安新区环境考古工作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
•【公布日期】2017.09.01
•【文号】文物保函〔2017〕1586号
•【施行日期】2017.09.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雄安新区环境考古工作方案的批复
文物保函〔2017〕1586号河北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呈报雄安新区环境考古工作计划的请示》(冀文物字〔2017〕199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雄安新区环境考古工作方案。
二、该考古工作方案应进行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一)雄安新区的环境考古工作应以白洋淀周边区域为重点,以研究环境演化及人地关系演变为主,注意河湖水系演化对人居环境、聚落分布、生业模式的影响,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二)应加强统筹协调,将环境考古的田野作业及取样工作与相关考古调查、发掘相结合,避免重复工作。
同时,应加强专业机构、人员队伍整合,积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确保工作质量。
(三)应将工作成果纳入雄安新区考古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雄安新区各考古和研究项目之间的数据共享。
三、请你局组织专业考古研究单位,根据上述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工作方案,经你局核准后实施。
实施中,请你局加强日常指导和监管,确保工作质量和人员、文物安全。
国家文物局
2017年9月1日。
考古调研工作计划范文
考古调研工作计划范文一、调研目标和背景考古调研工作是为了了解并保护古代文明遗址、古代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本次调研的目标是对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通过对遗迹的发掘、文物的收集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揭示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推动该地区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本次调研将主要对某一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评估,通过考古发掘、文物收集和资料整理等方式,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研究区域的范围和重点:根据研究需要和资源条件,确定研究区域的范围和重点,明确调研的区域范围。
2. 遗址和文物的调查和发掘:通过对研究区域内的遗址和文物进行调查和发掘,了解古代文明和历史遗留的痕迹,揭示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
3. 文献和资料的收集:收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对遗址和文物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资料库,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4. 考古学方法的应用:通过运用考古学的科学方法,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分析和研究,还原历史的真相,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5. 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评估:根据研究结果,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价值和利用前景进行评估,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调研所需的方法包括实地调研、文献研究、考古发掘、文物鉴定和历史资料整理等,根据具体的情况和研究需要,确定并组织调研团队,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
三、调研计划和时间安排为了确保调研工作顺利开展,本次调研计划将按照以下步骤和时间安排进行:1. 调研前期准备阶段(时间:3个月)- 确定调研目标和范围- 确定调研方法和工作计划- 组建调研团队,确定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建立数据库和资料库2. 调研实施阶段(时间:6个月)- 实地调研和考古发掘:根据计划和资源条件,对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和发掘工作,收集相关文物和资料- 文物鉴定和整理:对发现的文物进行鉴定、拍摄和整理,编制文物清单和目录- 文献和资料整理:对收集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资料库3. 调研分析和报告编写阶段(时间:3个月)- 运用考古学方法对遗址和文物进行分析和研究- 撰写调研报告,提出结论和建议- 准备调研成果展示材料和相关宣传四、调研人员和资源安排为了保证调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本次调研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参与。
论述东周王城研究
论述东周王城研究东周王城研究是对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的王城进行的学术研究。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东周王城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政治、社会、文化和建筑等方面的情况。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东周王城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 考古发掘:通过实地考古发掘,寻找并挖掘东周王城的遗址,以获取关于王城的实物证据和遗存。
发掘过程中,可以了解城墙、宫殿、庙宇、墓葬等建筑遗迹,以及出土的器物、纹饰、文字等。
2. 遗址分析:对考古发掘的结果进行遗址分析,包括对遗址的形态、规模、布局等进行研究和比较。
通过比对不同时期的东周王城遗址,探究其发展变迁和特点。
3. 文献研究:研读东周时期的历史文献,如《史记》、《左传》、《国语》等,寻找其中关于王城的记载和叙述。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东周王城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4. 建筑分析:通过对东周王城中建筑遗迹的形态、结构、布局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建筑技术、风格特征和用途等。
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推测王城的功能和用途。
5. 社会与政治研究:通过对东周王城的研究,了解王城在东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察王权的运作机制以及王城在政治活动中的角色。
同时,分析社会阶层、权力结构和贵族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6. 文化与宗教研究:探讨东周王城中的宗教信仰、祭祀制度和文化活动等。
研究王城中的石刻、祭器、文字铭文等,了解东周王城的宗教信仰、礼仪习俗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实际的东周王城研究还可能涉及到其他方面,如人类学、史料学、地理学等。
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整合多种研究手段和学科知识,并结合多个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
加强雄安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加强雄安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作者:周振国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7年第7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这一重要指示,对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至长期发展具有厚植文化底蕴和强根固魂的引领意义。
雄安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浓厚,考古资料表明,雄安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活动。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以“容城三贤”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宋辽榷场”为特色的商业文化和民族融合文化;以“雁翎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与北国水乡白洋淀相联系的独特的民俗文化。
加强雄安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是顺利推进新区规划建设的现实需要。
雄安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影响和制约研究路径和研究成果的价值目标。
只有选择恰当的研究视角,才能深刻揭示雄安地域历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特质。
(一)坚持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结构环境分析相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同时也是地域文化产生的基础。
雄安地区处于冀中平原的腹地、京津保三角地带的中心、大清河水系冲积扇上。
其境内的白洋淀是中国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湖泊,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河流,因此有“九河下梢”之称。
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雄安地区生产方式异于他地,志书中称该地区“其俗渔猎,其业耕织”。
农业经济和渔猎经济并重,是雄安地区突出的特点,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群众的思维形式、宗教信仰、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
古代雄安地区不仅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而且置身于民族冲突战争的前沿。
“长城——边关”地缘形态,战争和移民两大历史因素造就雄安人民自古以来“刚介慷慨”“质朴劲勇”的精神气质和“仗气任侠”“轻生尚义”的社会风气,生成其地域文化兼容性和开放性的品质。
(二)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系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环境中形成并在一个大致的地域内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
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摘要:“无文化保护与传承,无城市发展未来。
”说的就是文化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座城市永葆生命力的强大力量。
雄安新区人文气息浓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本文对雄安新区优秀历史文化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保护与传承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设立雄安新区,是国家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城市的设立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影響着城市发展的深度。
一座城市独有的文化能塑造一座城市独特的品格,深邃璀璨的历史文化是雄安新区的魅力之源。
研究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并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利于传播和弘扬雄安新区历史文化,而且还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为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雄安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化的痕迹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反而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散发独特的韵味。
雄安新区自然资源丰富,回溯华夏五千年历史,从新石器时代起,雄安新区所在的区域就有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印记,在雄安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
雄安新区除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外,还有宋辽边关古地道、安新县梁庄遗址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遗址等历史古迹。
雄安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包括元朝贯通经学的著名儒学代表人物,北方理学大家刘因、明朝中期著名的谏臣杨继盛、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他们三个人并称为“容城三贤”。
“容城三贤”勤奋治学,坚贞不屈,重信尚义的优秀品质在雄安新区乃至整个燕赵大地,都世代弘扬与传承。
白洋淀不仅给一代又一代的雄安儿女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产资源,而且还滋养了独特浪漫、别具韵味的原生态北国水乡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体现在白洋淀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婚丧礼仪、风俗节日等方面,白洋淀芦苇编织品更是展现了当地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雄安新区2017年考古成果丰硕素材
雄安新区2017年考古成果丰硕雄安新区2017年考古调查取得丰硕成果。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1日透露,2017年雄安新区考古调查全面掌握了雄安新区境内文物遗存总体分布情况,为雄安新区文物保护利用和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调查系统全面文物遗存丰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成立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于2017年6-12月对雄安新区全境33个乡镇的640个行政村约2000平方公里区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
共调查登记各类文物遗存263处。
其中遗址189处、墓葬43处,古代建筑15处、近现代文物16处。
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
这些文化遗存时代早到新石器时期,晚到明清时期,历代遗存都有发现。
地下埋藏文物尤以新石器、战国、汉代为多,涉及城址、聚落址、墓葬、窑址等;地上遗存则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碑刻以及近现代革命史迹。
新石器时期文物众多新石器时代前仰韶时代遗存包括安新留村遗址等,典型器物有陶釜和陶支脚。
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中期遗存有任丘市七间房乡任丘三各庄遗址,典型器物为彩陶钵、盆,多饰红黑彩。
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包括容城午方遗址、东牛遗址,典型陶器为筒形罐和彩陶钵等。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包括安新申明亭遗址,遗物中以磨光黑陶器物最为典型。
上述遗址代表了此地史前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研究白洋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存编年、人地关系、环境变迁、文化发展与传播等都有重要意义。
元明清时期建筑多样元明清时期雄安地区是京畿重地,受到京都文化的辐射和滋养,文化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
如陈调元庄园、陈子正故居、赵北口清代戏楼、山西村明代古塔等建筑保存完整,具有地域时代特征。
陈调元庄园位于安新县同口镇同口村村北,是一处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
石灰灌顶,木质房架,高脊瓦檐,四廊走壁红柱红窗。
陈子正故居是现存一四合院及外跨西北两院,占地约860余平方米。
计有正房三间、东配房两间、西配房两间、北院东西耳房各一间,为一典型的北方民居。
雄安新区文物考古进展顺利 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完成
出版物刊名: 文物鉴定与鉴赏
页码: 142-14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2期
主题词: 文物考古工作;考古发掘;遗址考古;文物管理所;雄安新区;太子城;崇礼;容城县;
摘要:2020年以来,雄安新区文物考古工作进展顺利,进一步廓清雄安新区南阳遗址的性质、范围及其文化内涵。
同时,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已全部完成。
据介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容城县文物保管所,2020年继续对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应是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主要文化内涵为两座战国城址。
工作人员对南阳遗址的现存范围及成因、遗址整体布局和城址历时性变化有了新的认识。
雄崖所故城简介
雄崖所故城简介雄崖所故城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地处涿州市东北部,背靠群山,面临一片广阔的平原,水草丰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在古代,这里是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政治和文化意义。
雄崖所故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城墙周长近四公里,城内遗存大量古代建筑,如宫殿、城门、城墙等,这些古建筑体现了古代建筑工艺和风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除了建筑风格独特外,城内石刻、壁画、古代器物和文物等也是雄崖所故城的一大特色,这些珍贵的文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雄崖所故城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是一座经历了数千年风雨洗礼的古城。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雄崖所故城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古代都城,是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那个时代,这里是商贾云集、物资丰富、人才辈出,是一座充满着繁荣和活力的城市。
雄崖所故城经历了千年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与悲壮。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赵国的重要城池,曾参与了很多著名的战争。
在汉代,这里曾是乐浪郡的所在地,是汉代北方的重要军事重镇。
在唐代,雄崖所故城成为安史之乱的战场,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在宋辽金元等历史时期,这里也是战事频繁、兵戎相见的地方。
因此,雄崖所故城承载了太多历史的记忆,是充满着沧桑和传奇的地方。
雄崖所故城不仅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文化领域也建树了丰厚的历史积淀。
在古代,这里曾是文采风流的地方,孕育了很多文学巨匠。
据史料记载,雄崖所故城曾有不少文人墨客,如贾谊、韩非等,这些文学巨匠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一道璀璨的风景。
至今,雄崖所故城仍然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这些丰富瑰丽的文物和历史遗迹为雄崖所故城增添了无限的历史韵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同时,这些文物也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4期77㊀基金项目:2018年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研究(h b u 2018s s 36).作者简介:李进(1993-),男,汉族,湖南张家界人,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汉考古.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考察研究李㊀进(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㊀要:雄安新区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发现的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丰富.以这批材料与文献资料,对雄安地区燕文化和汉文化进行了一些探讨,形成了一些认识:雄安附近的古南易水周边区域可能为临易故城所在地;燕南长城凸显了雄安在东周时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汉代雄安地区 事死如事生 观念浓厚,地主庄园经济较为发达.关键词:雄安新区;燕文化;汉文化中图分类号:F 2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14.0301㊀雄安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及研究现状概述雄安新区包括安新县㊁容城县㊁雄县及周边部分地区,其考古学文化遗存丰富,文化内涵厚重,对于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文物工作者就围绕这一区域进行过一些零星的考古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量考古调查㊁征集和发掘工作,不断积累起丰富的考古学资料,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当地的考古工作更是进入了一个重要时期.较为重要的地点有上坡㊁辛庄克㊁北刘庄㊁留村㊁梁庄㊁南阳㊁晾马台㊁西北阳㊁罗河㊁白龙㊁北城西㊁六合庄㊁平王㊁刘家庄西北㊁大张堡西㊁大南头㊁小南头㊁午方㊁北庄㊁宫岗㊁北城㊁南张㊁店上村㊁西里南㊁燕南长城等30余处.当前对该地区周代以前的考古学研究较多,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研究较为丰富,也有学者对东周燕文化相关问题做过研究,然而观点具有颇多争议.在该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中,汉代也是一个重要时期,但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对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研究显得重要.2㊀雄安新区东周考古学文化遗存考察目前雄安新区地域所能看到的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遗存主要集中于容城县境内,以南阳遗址及其周边相邻地区为主,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燕南长城.出土的东周时期遗物主要有:铜壶㊁铜鼎㊁铜戈㊁铜壶盖㊁铜簋㊁铜钱㊁铜带钩㊁玉柱形器㊁陶罐㊁陶鬲㊁陶盖豆等.众多遗址中,以南阳遗址㊁晾马台遗址以及古贤村遗址较为重要,文献记载的 桓侯徙临易 中的 临易 ,很有可能就是此地,这个问题对于东周燕文化研究很重要.燕国延续了八百余年,自 封召公奭于燕 到燕王喜被俘,燕遂灭.据文献所载以及考古材料,基本确定最初的燕国都城就是今北京琉璃河董家林古城,武王克商后,封帝尧之后于蓟,与燕相邻,后来蓟被燕所灭.山戎攻燕,鉴于实力悬殊,燕被迫迁都临易.近年来在南阳遗址及附加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物,如 西宫 铜壶㊁ 燕王职 ㊁ 燕侯戟 铜戈等,从其铭文㊁形制及纹饰可以断定其属燕国产物,另发现 左征 铜壶盖1件,与 西宫 铜壶盖相似.此外,有大量燕国货币,有些带有铭文,形制多样,这些货币的发现说明当时该地区贸易较为发达,商品流通率和生产力水平较高.«水经注»曰: 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 其楼基尚存犹高一匹余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卽瓒所保也 ,目前考古资料发现,古易水附近南阳村㊁晾马台村㊁古贤村都有发现城址残基,都有可能就为公孙瓒所据守的易京城.«水经注»中说到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从中可以猜测临易可能在临近古易水今雄县西北部地区.桓侯在位时间为公元前六百九十七年至公元前六百九十一年,文献记载桓侯徙临易是在鲁庄公时期,所以迁都时间应该在春秋早期.而这批遗物的年代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此从年代上来看,二者基本相符合,但是并不能就此认定该地就是临易故城.根据调查资料,南阳遗址及附近的古贤村发现的遗址都属于城址遗迹,晾马台台基遗址也与城址相关,虽说属于城址,但发现的遗物并不一定就是当时临易之物,可能是一些原因导致散落该地,而且与之相关的器物数量很少,不具普遍性,在遗址及周边也没发现绝对说服力的材料,现有考古材料不足以支撑此观点.由于城址上出土了上述带铭器物,还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笔者认为临易故城在古南易水周边区域可能性最大,不排除就在南阳遗址及附近.不仅因为出土的铭文器物所带来的信息,而且可能与燕文公徙易有关,这里指燕下都,其兴建于战国时期,选择此处可能是吸取徙临易的经验,燕下都西依太行山,建在中易水和北易水之间广阔的平原上,两河为天然屏障,比南阳一带军事防御功能更强.从存续时间上看,临易仅存了四十年左右,而燕下都延续了三百年左右,两次都是被迫迁都,因而对军事防御功能方面考虑比徙临易更多一些.就地形地势看,燕下都所在地更具防守优势,因而这次迁徙地选择在早先废弃都城周边,更有地理优势的今易县地区.因此,临易故城所在地很可能在古南易水周边区域.通过考古发掘和调查发现,整个雄安地区的东周考古学文化遗存,形成了以容城南阳遗址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的格局,东周燕文化对雄安地区南阳遗址及附近古南易水区域影响很深.3㊀雄安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考察山戎兵败,燕国北部边境危机解除,考虑到燕国南部地理位置偏僻,就决定北上迁都蓟,延续了四十年的临易城不再作为燕国都城且后来被毁.目前,在雄安地区发现了一批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容城周边,其形式多为汉墓,如:容城南河照村东汉砖室墓㊁城关镇北城村东汉墓等.容城南阳遗址也有汉代文化遗存,因为早年发现的 易市 陶罐,其形制㊁字样品牌战略与电子商务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4期78㊀㊀作者简介:钱莉(199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知识共享.等,表现出秦汉时期风格.汉墓出土器物主要有:陶磨㊁陶罐㊁陶壶㊁陶楼㊁灶台㊁陶鼎㊁陶鸡㊁陶猪㊁陶狗等陶模型明器以及骨质算筹,珍珠串珠,铜钱㊁漆盒等.出土器物中陶质模型明器占大部分,种类齐全,包括生产与生活用具㊁动物佣㊁建筑明器几类,这些模型明器除了体型小于日常实物外,其它方面与其保持一致,是对当时日常生活的反映.模型明器种类较多,也反映了雄安地区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墓中出土了十二生肖模型,表明汉代该地区家庭饲养业发达;发现了陶仓,说明家有余粮,是家庭富裕的一种表现,更是农业生产进步的体现.珍珠串珠㊁漆盒出现,不仅是财富象征,更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反映当时该地区的人们对个人外表形象的重视.«容城县志»载: 汉封降王有容氏于此,置容城县 .汉代置容城县,使得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时期,政治稳定是该地区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出土器物中发现了骨质算筹及许多铜钱,说明商品交易涉及金额较多,需要借助计算工具,反映出该地区贸易发达.雄安地区汉墓中出土了陶楼㊁厕所等建筑明器,墓室本来空间有限,通过这类明器,使有限的空间得到 扩大 ,同时与生产生活类㊁动物佣类模型明器构成一个整体,是对墓主生前生活场景的再现,符合汉人 事死如事生 观念,也反映了汉代雄安地区同样受到汉王朝大一统下社会主流丧葬观念影响.此外,通过对雄安地区已发现的汉墓中随葬物品观察,发现陶明器基本为素面,数量有限,缺少贵重物品,说明墓主人应该属于农村中小地主.这些汉墓陪葬品类型㊁数量㊁组合情况,实则反映了汉代雄安地区地主庄园经济发达.4㊀总结经过雄安新区东周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后,对雄安地区东周燕文化相关问题,尤其是存在争议的临易故城进行了分析,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认为临易在古南易水周边区域可能性最大.此外,对雄安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分析,认识到汉代雄安地区地主庄园经济较为发达,商品贸易同样发达,而且通过汉墓随葬器物分析,发现汉代雄安地区在随葬制度上奉行 事死如事生 观念,反映了汉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参考文献[1]薛兰霞,杨玉生.论燕国的五座都城[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88G93.[2]董说.七国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98.[3]孙继安.河北容城县南阳遗址调查[J ].考古,1993,(03):235G238+290G291.[4]高利军,樊冬冬,樊书海,等.容城北城村东汉墓发掘简报[J ].文物春秋,2011,(05):25G27+80.[5]王硕儒.燕桓侯徙都临易[A ].房山区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编.房山文史资料(第13辑)[C ].北京:房山区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2001:188G189.[6]樊书海,郭济桥,刘志东,等.河北容城县发现一座东汉砖室墓[N ].中国文物报,2004G11G03(001).企业内部“1+1>2”的知识共享研究钱㊀莉(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70)摘㊀要:阐述了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从现实和理论层面探讨了知识共享的概念㊁影响因素㊁阻碍,进而提出促进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管理建议.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管理建议中图分类号:F 27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14.031㊀㊀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曾有过预言: 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知识会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 我们必须得承认,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知识经济,到网络经济㊁共享经济和智能经济的接踵出现,知识浪潮已经在全社会涌动,知识流动的速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效率.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关键的资源,并且对于一些新型的公司形态,知识等同于公司产品的原材料,可见其对现代企业的运营及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布鲁肯学院的研究发现,企业的价值创造仅有10%-50%依赖于传统有形资产的管理,而50%-90%依赖于知识这类无形资产的管理.因此,被称为管理界的第五代管理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并成为当今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关注的焦点.知识管理的四个环节,知识获取㊁知识共享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构成闭环的知识活动链,而知识共享是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也是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最富挑战性的问题(姜道奎,2012).1㊀知识共享概述1.1㊀知识共享的概念知识共享,即通过一定的媒介与他人分享㊁利用知识,使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转变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主体间的知识交流过程,对知识分享和利用,进而提升主体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促进知识创新㊁团队创新,从而最终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据咨询报告的研究显示,企业内部信息和知识的12%在需要的时候很容易被人们获取,46%以电子文件和纸张的形式存在,但由于文件转换困难和数据格式不兼容等原因很难被分享,42%则存在员工的大脑中.因此,鼓励企业内部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㊁应用㊁转移有效信息,扩大企业内部知识拥有者的范围,提高企业对现存知识资源的消化和吸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