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教程 电子教案-第4章

合集下载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与结构1.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1.4 微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2.1 CPU的结构与功能2.2 指令与指令集2.3 寄存器与寄存器组2.4 CPU的工作原理与工作周期第三章:存储器3.1 内存概述3.2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层次结构与缓存技术第四章: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端口与地址映射4.3 I/O指令与DMA传输4.4 中断与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与接口技术5.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5.2 总线标准与协议5.3 接口技术与接口电路5.4 常用接口设备及其驱动程序第六章:微机系统的扩展接口6.1 扩展接口的分类与功能6.2 ISA、EISA、PCI和PCI Express总线6.3 扩展槽与扩展卡6.4 声卡、显卡、网卡等常见扩展接口设备第七章:外部设备7.1 微机系统的外部设备概述7.2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等7.3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7.4 存储设备:硬盘、固态硬盘、光盘等第八章:嵌入式系统8.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8.2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8.3 嵌入式处理器与实时操作系统8.4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案例第九章:接口编程基础9.1 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9.2 接口编程的常用方法与工具9.3 汇编语言接口编程9.4 C语言与接口编程第十章:实战项目与案例分析10.1 微机系统接口设计概述10.2 实战项目一:设计一个简单的并行接口10.3 实战项目二: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10.4 实战项目三: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10.5 案例分析:接口技术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一章:串行通信接口11.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11.2 串行通信的协议与标准11.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11.4 串口通信编程与应用第十二章:USB接口技术12.1 USB概述与历史12.2 USB接口的物理结构12.3 USB协议与数据传输12.4 USB设备驱动程序开发第十三章:网络接口与通信协议13.1 计算机网络基础13.2 局域网与广域网接口技术13.3 TCP/IP协议簇13.4 网络接口卡(NIC)与网络通信第十四章:无线通信接口14.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14.2 Wi-Fi接口与IEEE 802.11标准14.3 Bluetooth技术与蓝牙接口14.4 移动通信接口与4G/5G网络第十五章:现代接口技术发展趋势15.1 云计算与虚拟化接口技术15.2 物联网(IoT)接口技术15.3 边缘计算与接口技术15.4 与机器学习接口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涵盖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性能指标、接口技术、外部设备、嵌入式系统、接口编程以及实战项目等多个方面。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第4章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三版)第4章
和稳定。
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
智能照明系统
微型计算机可以根据环境光线和用户需求,自动调节室内照明亮 度和色温,提供舒适的照明环境。
智能安防系统
微型计算机可以连接各种安防设备,如摄像头、烟雾报警器等,实 时监测家庭安全状况并发送警报信息。
智能家电控制
微型计算机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手机APP等方式实现对家电的远程 控制,提高家居生活的便捷性和智能化程度。
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缓冲存储器、控制存储器 等。
只读存储器(ROM)、随 机读写存储器(RAM)等 。
非永久记忆的存储器、永 久记忆性存储器。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存储器三个主要特性的关系:速度、 容量、价格/位。
主存-辅存层次:辅存作为主存的延伸 和后援,解决了主存容量不足的问题 。
缓存-主存层次:缓存是主存的延伸, 它弥补了主存速度的不足;主存则作 为缓存的后援,解决了缓存容量不足 的问题。
当I/O设备准备好数据传输时,通过中 断请求通知CPU进行处理。
I/O通道控制方式
使用通道来控制一组I/O操作,通道具 有自己的指令系统和程序计数器,可 以独立执行通道程序来控制I/O操作。
05
CATALOGUE
总线与接口技术
总线概述及分类
总线定义
总线(Bus)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 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 。
总线分类
按功能可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 线和控制总线;按传输方式可分 为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
系统总线标准与规范
系统总线标准
常见的系统总线标准有ISA、EISA、 PCI等,它们规定了总线的电气特性 、传输协议和时序等。
系统总线规范
系统总线规范包括总线宽度、数据传 输速率、总线仲裁机化生产线控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指令系统、接口技术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分析和设计接口电路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指令系统。

(3)熟悉常用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应用。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3)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2.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1)中央处理器(CPU)(2)存储器(3)输入/输出接口(4)总线系统2.3 指令系统(1)指令的基本概念和格式(2)指令的分类和编码(3)寻址方式(4)指令的执行过程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2 实践环节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3 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者:,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2 实验设备微机原理实验箱、编程器、示波器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2周: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2)第3-4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3)第5-6周:指令系统(4)第7-8周:接口技术六、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课堂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6.2 实验评估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现场表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接口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3 期末考试设置理论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掌握程度。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第九章 DMA技术及DMA控制器
• 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概述 • 可编程DMA控制器8237A • DMA技术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 • 习题与思考
帮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 录 退 出
第十章 总线技术
• 总线技术概述 • 系统总线 • 局部总线 • 习题与思考
帮助
上一章 下一章 目 录 退 出
第十一章 人机接口技术
91/16 商5 余11即B 5/16 商0 余 5
0.75×16 积 12.0 整数部分为C 0.0
1.3.1 进位计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
5、 二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 二 进 制 数
0000
一位十六进制数唯一对
0001 0010
应 4 位二进制数
0011
0100
0101
例如:
0110
0111
110.01B = 0110.0100B
王向慧 等编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微型计算机概论 Intel80x86微处理器 半导体存储器及其接口 微型计算机输入/输出系统概述 并行接口技术 定时/计数技术及其接口 串行通信及串行接口技术 中断技术及中断控制器 DMA技术及DMA控制器 总线技术 人机接口技术
1.2.1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 微处理器 2 内存储器 3 输入/输出接口 4 系统总线 5 外部设备
1.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2.2 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1、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 服务型程序 语言处理程序
2、应用软件 : 定制应用软件 通用应用软件
1.2.3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 及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4章 微型计算机总线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第4章 微型计算机总线技术
9
图4.2 ISA 总线插槽示意图
10
2.EISA总线
EISA总线是ISA总线的扩展,与ISA总线完全兼 容,支持多个总线主控器,增加了突发式传送, 是一种高性能的32位标准总线,最高数据传输率 为33MB/S,而ISA最高数据传输率为8MB/S。它 是在原AT总线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的,由原来的AT 总线的98脚扩展到196个引脚。
4
(二)按照信号的功能分类
1.基本信息总线,包括地址线、数据线及内存和I/O的读 写控制信号线等。 2.数据握手总线,又称联络总线,是控制启动和停止总线 操作、实现数据传送同步的信号线,是为保证总线上能容 纳各种存取速度的设备而设计的信号线。 3.判决总线,包括总线判决(总线请求、总线确认线)和 中断判决线(中断请求线、中断响应线)等。 4.定时信号总线,包括时钟信号线、复位信号线等。 5.电源信号总线,包括电源线和地线。
7
4.1.3 总线的性能指标 (一)总线宽度
总线宽度又称总线位宽,指的是总线能同时传送数据的位数。
(二)总线频率
总线工作频率是总线工作速度的一个重要参数,工作频率 越高,速度越快。
(三)总线带宽
总线带宽又称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在一定时 间内总线上可传送的数据总量,用每秒钟最大传送数据量来 衡量。 总线带宽或最大数据传输率=(总线宽度/8位)×总线频率, 单位为MB/s(总线频率以MHz为单位)。
5
(三)按照层次位置分类 如图4.1所示,为计算机按照层次位置分类的总线示意图。 1.片内总线:片内总线位于微处理器或I/O芯片内部。 2.系统总线(内总线、板级总线):用于微机系统中各插 件之间的信息传输。 3.外部总线(设备总线、通信总线):用于系统之间的连 接,如微机与外设或仪器之间的连接。如通用串行总线 RS-232C、智能仪表总线IEEE-488、并行打印机总线 Centronics、并行外部设备总线SCSI和通用串行总线USB 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第1章基础知识1.1 概述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美国问世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五十多年的历史中,先后经历了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这样四代的更替。

目前已有了第五代“非冯·诺依曼”计算机和第六代“神经”计算机的研制计划。

所谓“非冯·诺依曼”计算机,是将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改革,把电脑仿真为人脑的结构。

每个人的脑体只有900克左右,但它能存储和处理及其大量的信息,并具有分析和综合的能力,这就是人的智能。

计算机研究有一个分支,叫人工智能,就是所谓第五代的人工智能计算机。

生物大脑神经网络可看成一个大规模并行处理的、紧密耦合的、能自行重组的计算机网络。

神经网络使人能有效地组织和处理信息,对神经网络研究,并从大脑工作的模型中抽取计算机设计的模型,这就是所谓第六代的神经网络计算机。

计算机按其性能、价格、体积、规模不同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六类。

其中微型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

由于其体积小、价格低,在各行各业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1963年、1964年研制出了小规模集成电路SSI(Small Scale Integration)。

到60年代后期,在一个几平方毫米大的硅片上,已可集成数千个晶体管,这就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为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生产打下了基础。

现代最新型的集成电路已可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上千万个晶体管,线宽小于0.13μm,工作频率已超过2GHz。

到目前为止,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微处理器(说明)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代(参见P.4表1-1):1.第一代4位或低档8位微处理器(说明“位”的概念)其发展大约从1971年到1973年。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微处理器Intel4004,并于次年推出低档8位微处理器Intel8008。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 第4章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 第4章

表示随机值,用于预留存储空间

MEM1 DB 34H,’A’,?
DW 20 DUP(?)
随机数 占1个字节单元
预留40个字节单元,每单元为随机值
31
数据定义伪指令例

M1 DB ‘How are you?’ M2 DW 3 DUP(11H),3344H


DB 4 DUP(?)
M3 DB 3 DUP(22H,11H,?)
49
其它伪指令

NAME-------为目标程序设定一个名字 格式:
NAME 模块名

TITLE-------为程序清单指定打印标题 格式:
TITLE 标题名
50
§4.3 功能调用
DOS 功能调用 BIOS功能调用
51
DOS 功能调用

包含多个子功能的功能包;
用软中断指令调用,中断类型码固定为 21H; 各子功能采用功能号来区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源程序的编译程序
汇编语言 源程序
汇编程序
机器语言 目标程序
5
2.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与执行过程


输入汇编语言源程序(EDIT)
汇编(MASM)
源文件 . ASM
目标文件 .OBJ 可执行文件.EXE


链接(LINK)
调试(TD)
最终程序
6
二、汇编语言语句类型及格式
7
1. 汇编语言语句类型
指令性语句 CPU执行的语句, 能够生成目标代码

调用延时子程序: CALL DELAY
47
七、宏命令伪指令


源程序中由汇编程序识别的具有独 立功能的一段程序代码 格式: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基本结构。

3. 熟悉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基本结构3.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教学活动:1. 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3. 介绍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2.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应用领域的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中央处理器(CPU)教学目标:1. 了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掌握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3. 熟悉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 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 CPU的主要性能指标3. 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CPU的外观及内部结构。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教学活动:1. 讲解CPU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CPU的功能及工作方式。

2. 分析CPU的主要性能指标,让学生掌握评价CPU性能的方法。

3. 介绍CPU的分类及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CPU的结构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其工作原理。

2. 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CPU性能指标及分类的问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存储器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分类及功能。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熟悉存储器的发展趋势。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教案

第一章概述本章要点•接口地概念•微机系统地组成结构•为什么要在CPU与外设之间设置接口•理解接口实现地主要功能•CPU与接口交换数据地方式、各方式地特点及应用场合1. 接口接口就是微处理器CPU与“外部世界”地连接电路,是CPU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地中转站.2. 微机系统地组成结构微型计算机地硬件组成:中央处理器<CPU或MPU)、存储器、I/O<输入/输出)设备及其接口电路,通过系统总线相连.3. 为什么要在CPU与外设之间设置接口信号不兼容——功能定义、逻辑定义、时序关系速度不兼容为了提高CPU地效率为了利于外设自身地发展4. 接口地功能<基本功能)1)执行CPU命令地功能:CPU对外设地控制通过接口电路完成——命令口2 >返回外设状态地功能:正常工作状态、故障状态——状态口3 > 数据缓冲功能:输入/输出缓冲;三态特性——数据口4 > 设备选择功能:地址代码I/O设备选择信号——端口地址译码电路5 >信号转换功能:信号地功能定义、逻辑关系、电平高低、工作时序6 >数据宽度与数据格式转换功能:串行通信:串并转换、串行数据格式化5.CPU与接口交换数据地方式1. 查询方式:CPU反复、主动地查询外设状态.特点:无额外地硬件开销;CPU工作效率低,应用:CPU不太忙、传送速度不高,无条件方式是查询方式地特例2. 中断方式: 外设主动向CPU提出中断申请;CPU与外设并行工作特点:增加了硬件开销,提高了CPU工作效率应用:CPU较忙、尤其是实时控制及紧急事件处理3.直接存储器存取方式<DMA方式):M与I/O、I/O与I/O间直接快速传送快速性原因:硬件取代软件;提供直接通路特点:电路结构复杂,硬件开销大应用:高速外设进行大量数据传送其他知识点1接口电路地结构◆固定式结构——不可编程◆半固定式结构——用GAL器件设计◆可编程结构大规模集成芯片——本书重点◆智能型结构——I/O处理器、通用单片微机2分析与设计接口电路地基本方法◆两侧分析法:CPU一侧:CPU地类型;DB和AB地宽度;CB地逻辑定义;时序特点外设一侧:外部特性<引脚地功能定义和逻辑定义)、工作过程◆硬软结合法1)硬件设计方法合理选用外围接口芯片有针对性地设计附加电路——逻辑关系与电平转换、时序配合、驱动能力2)软件设计方法用汇编语言<或高级语言)直接对低层硬件编程——了解硬件电路工作原理用DOS系统功能调用和BIOS调用编程——标准输入/输出设备3.接口技术地发展趋势发展过程:固定式简单接口、可编程复杂接口、功能强大地智能接口发展趋势:智能化、标准化、多功能化、高集成度化第二章 I/O端口地址译码技术本章要点•端口地概念•端口地地址编址方式及其特点•I/O端口地址选用地原则•掌握I/O端口地址译码电路地工作原理•I/O端口地址译码电路地设计与分析1. I/O端口和I/O操作1)I/O端口端口<port):接口电路中能被CPU直接访问地寄存器.端口地种类:数据口、状态口、命令口2)I/O操作本质:I/O端口地操作2. 端口地址编址方式1)统一编址<存储器映象方式)原则:M与I/O共用整个地址空间;I/O端口与存储单元等同——M与I/O地址不重叠优点:I/O 可有较大编址空间,易扩展;I/O操作指令类型多、功能齐全缺点:M地地址空间受限;I/O指令较长,执行速度较慢2)独立编址< I/O映象、专用I/O指令方式)原则:M与I/O分开编址、互不干扰——M与I/O地址重叠优点:M空间不受I/O空间影响;有专用I/O指令<程序清晰);I/O指令短,执行速度快缺点: I/O指令种类有限, I/O空间不易扩展3. I/O端口地址选用原则1)凡是系统配置占用了地地址一律不能使用2)计算机厂家申明保留地地址最好不要使用3)可用留作实验卡地地址:300H~31FH;最好用地址开关4.I/O地址译码电路工作原理及作用1)地址译码电路地作用作用:地址+控制信号=接口芯片地选择信号AEN=0地原因:避免在DMA期间,由DMA控制器对这些以非DMA方式传送地端口执行DMA 操作2)地址译码电路地输出信号输出信号:低电平有效5.I/O地址译码方法片间选择:高位地址+控制信号=片选信号片内端口选择:低位地址直接与接口芯片地址线相连6.I/O端口地址译码电路设计地址范围:n根地址线未参与译码,译出地址含2n个例:图中译码输出地址2F8H<只读、AEN=0)试分析将图中地A1、A0去掉后,译码输出地地址<地址范围:2F8H~2FBH)第三章计数器与定时器本章要点• 微机系统中地定时、时序配合• 8253/8254地主要特性、8253/8354计数初值地计算 • 8253/8254地初始化•8253/8254地6种方式地主要区别、应用场合1 基本概念1)定时 2)计数3)定时与计数地关系 4)频率-声音-音乐2.微机系统中地定时内部定时:计算机本身运行地时间基准或时序关系;由计算机硬件决定,用户无法更改 外部定时:外设实现某种功能时,本身所需地时序关系AA A A A A A A A A AEN IOR时序配合:考虑外设与CPU 连接时,以计算机地时序关系为依据,以满足计算机地时序要求3. 定时方法1)软件定时<短时延时)不需增加硬件;浪费CPU 资源、程序通用性差 典型地延时程序: MOV CX,nDELAY: LOOP DELAY2)硬件定时<定时时间长)可编程定时/计数器或单稳延时电路,不占用CPU 时间、定时准确、定时程序具有通用性4.8253-5/8254-2外部特性与内部结构8253/8254主要特性:3个独立地、16位地、减1计数通道<T0~T2);每个通道有自己地GATE 、CLK 、OUT ;6种工作方式8253地内部结构图:5.8253通道内部各寄存器地作用初值寄存器:存放初值,可读/写,写入后不变减1计数器:在GATE 作用下,对CLK 输入地脉冲进行减1计数,不能直接读写 当前计数值锁存器:锁存减1计数器地当前值,只读6.计数初值8253/8254是逆计数器<减1计数器)减1计数器减为0时输出有效D 0CLK 2 GATE 2 OUT 2CLK 1 GATE 1 OUT 1 CLK 0 GATE 0 OUT 07.编程命令写入方式字:向控制端口写入方式字,选择通道、确定工作方式写入计数初值:按方式字地要求向指定通道装入计数初值 命令字地格式8.8253/8254初始化举例要求:频率为2MHz 地时钟信号,利用T1定时2ms,试对8253初始化<方式3) 初值: 初始化程序段 MOV DX,307HMOV AL,76H OUT DX,AL MOV DX,305H MOV AX,4000 OUT DX,AL MOV AL,AH OUT DX,AL9.工作方式及特点区分6种工作方式地标志① 启动计数器地触发方式 ② 输出波形③ 计数过程中门控信号地作用④ 在计数过程中写入新初值地处理方式 六种方式地比较定时的计数初值(时间常数>OUTf CLK f CLK T OUT T N ==400010*2*10*2*36====-OUT CLK T f CLK T OUT TN第四章 DMA控制器本章要点•DMA传送地特点、传送过程及操作类型、操作方式•DMA读、DMA写地传送方向•DMA控制器在系统中地工作状态及地位•DMAC级联方式下地工作过程•8237A-5地一些特殊引脚地功能:DB0~7、A0~3、IOR、IOW•8237A-5地工作时序中各状态周期内完成地任务•DMA传送过程中对存储器和外设地寻址方法•PC机DMA初始化中20位存储单元物理地址地形成•8237A-5地初始化编程1. DMA传送地特点I/O——I/O。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第4章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件第4章
DW定义字,其后的每个操作数占有一个字(16位), 其低位字节在第一个字节地址中,高位字节在第二个字节地 址中。
DD定义双字,其后的每个操作数占有两个字(32位)。 (3) operand(操作数):可以是十进制、十六进制、字符 串、占位符及复制操作符DUP。
第4章 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 (4) comments(注释):用来说明该伪操作的功能,是任 选项。 这些伪操作可以把其后的数据存入指定的存储单元,形 成初始化数据;或者只分配空间而不存入确定的数值,形成 未初始化数据。 汇编程序可以在汇编期间把数据存入内存,如图4.2所 示。
第4章 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 4.1.3 汇编语言程序
把汇编语言源程序翻译成能在机器上执行的机器语言程 序(目标代码程序)的过程叫做汇编,完成汇编过程的系统程 序称为汇编程序。
图4.1表示汇编语言程序的建立及处理过程。
图4.1 汇编语言程序的建立及处理过程
第4章 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
首先用编辑软件(可用文本编辑程序,如EDIT等)产生汇 编语言的源程序(扩展名为 .asm的源文件),源程序就是用汇 编语言的语句编写的程序,它是不能被机器直接识别和执行 的,所以必须把它翻译成二进制代码组成的程序( .obj),通 常这一工作是由汇编程序完成的。因此汇编程序的作用就是 把源文件转换成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目标文件(称为OBJ文 件)。在转换过程中,汇编程序将对源程序进行扫描,如果 源程序中有语法错误,则汇编结束后,汇编程序将指出源程 序中的错误,用户再回到编辑程序中修改源程序中的错误, 最后得到无语法错误的OBJ文件。
第4章 汇编语言与程序设计
OBJ文件虽然已经是二进制文件,但它还不能直接运行, 必须经过连接程序(LINK)把目标文件与库文件或其他目标 文件连接在一起形成可执行文件(EXE文件),这个文件就可 以由操作系统装入内存并执行了。

课程《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教案课件

课程《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教案课件

课程《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教案课件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1.1 课程介绍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和应用领域。

介绍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

1.2 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讲解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部分。

介绍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和接口等基本元素的功能和作用。

1.3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分析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医疗、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探讨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第二章:微控制器基础2.1 微控制器简介让学生了解微控制器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介绍常见微控制器的品牌和型号。

2.2 微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讲解微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介绍微控制器的时钟、寄存器、定时器、中断等关键特性。

2.3 微控制器的编程和应用介绍微控制器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微控制器在实际应用中的编程和实践技巧。

第三章:微型计算机控制算法3.1 控制算法概述让学生了解控制算法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介绍常见控制算法的原理和特点。

3.2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PID)讲解PID控制算法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分析PID控制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和调整方法。

3.3 现代控制算法简介介绍现代控制算法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探讨现代控制算法在微型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和优势。

第四章:接口技术4.1 接口概述让学生了解接口的定义和作用。

讲解接口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4.2 数字/模拟接口介绍数字/模拟接口的功能和应用。

讲解数字/模拟接口的电路设计和编程实现。

4.3 串行通信接口讲解串行通信接口的原理和协议。

分析串行通信接口在微型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和实例。

第五章: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践应用5.1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讲解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和原则。

分析控制系统中的硬件选择、软件设计和系统调试等环节。

5.2 温度控制系统实例通过温度控制系统实例分析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微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1.2 教学内容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机的硬件组成: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等微机的软件组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冯诺依曼架构、指令执行过程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微机的硬件组成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微机的工作原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微机软件组成的理解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识别微机的硬件组成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微机的工作原理流程图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了解微处理器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解微处理器的主要性能指标2.2 教学内容微处理器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处理器的结构:CPU核心、寄存器、运算器、控制器等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fetch、de、execute等阶段微处理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核心数等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处理器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微处理器的结构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微处理器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识别微处理器的结构组成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流程图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存储器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定义和分类:RAM、ROM、硬盘、固态硬盘等存储器的结构:存储单元、地址线、数据线、控制线等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数据的读取和写入存储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存储器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存储器的结构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存储器的功能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存储器性能指标的理解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存储器的定义和分类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识别存储器的结构组成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存储器的功能流程图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教学目标了解输入/输出接口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掌握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组成和功能理解输入/输出接口的通信方式和技术4.2 教学内容输入/输出接口技术的定义和作用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组成: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等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数据的传输和控制信号的传递输入/输出接口的通信方式: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控制方式、直接内存访问方式等输入/输出接口的技术:并行接口、串行接口、USB接口等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输入/输出接口技术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输入/输出接口的组成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输入/输出接口的功能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输入/输出接口通信方式和技术第五章:总线技术5.1 教学目标理解总线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总线的类型和特性了解总线的标准和分类5.2 教学内容总线的概念和作用:作为计算机各个组件之间通信的桥梁总线的类型: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总线的特性:宽度、速度、周期总线的标准:ISA、EISA、PCI、USB等总线的分类:内部总线、外部总线、系统总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总线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总线的类型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总线的特性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总线标准的理解和分类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总线的概念和作用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识别总线的类型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总线的特性流程图第六章:中断技术6.1 教学目标理解中断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中断的处理过程了解中断的类型和优先级6.2 教学内容中断的概念和作用:处理外部和内部事件,提高计算机效率中断的处理过程: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服务程序、中断返回中断的类型:外部中断、内部中断、软件中断中断的优先级:硬件优先级和软件优先级6.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中断的概念和作用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中断的处理过程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断类型和优先级的理解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中断的概念和作用相关问题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中断的处理流程图讨论评估:学生能正确描述中断类型和优先级第七章:DMA控制技术7.1 教学目标理解DMA的概念和作用掌握DMA的传输过程了解DMA的类型和应用7.2 教学内容DMA的概念和作用:直接内存访问,提高数据传输效率DMA的传输过程:DMA请求、DMA响应、DMA传输、DMA结束DMA的类型:单缓冲DMA、多缓冲DMA、级联DMADMA的应用:硬盘控制器、网络卡、声卡等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DMA的概念和作用通过流程图或动画演示DMA的传输过程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DMA类型和应用的理解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DMA的概念和作用相关问题流程图绘制:学生能绘制出DMA的传输流程图讨论评估:学生能正确描述DMA类型和应用第八章:定时器与计数器8.1 教学目标理解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原理和操作了解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应用8.2 教学内容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和作用:计时、计数、控制事件发生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原理:硬件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操作:设置定时值、启动/停止定时器、读取计数值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应用:操作系统调度、网络通信、游戏控制等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介绍定时器与计数器的原理通过示例程序演示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操作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定时器与计数器应用的理解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准确回答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和作用相关问题实物观察:学生能正确操作定时器与计数器程序编写:学生能编写简单的定时器与计数器示例程序第九章:串行通信接口9.1 教学目标理解串行通信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串行通信的原理和协议了解串行通信接口的组成和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机概述:理解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掌握微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完整word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完整word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目录第 1 章 微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第 1 次授课 第 2 次授课第 2 章 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 3 次授课 第 4 次授课 第 5 次授课 第 6 次授课 第 7 次授课 第 8 次授课 第 9 次授课 第 10 次授课 第 11 次授课 第 12 次授课第 3 章 存储器系统第 13 次授课 第 14 次授课第 4 章 微机接口及总线技术第 15 次授课 第 16 次授课第 5 章 中断技术第 17 次授课 第 18 次授课 第 19 次授课第 6 章 并行接口第 20 次授课 第 21 次授课 第 22 次授课第 7 章 串行接口第 23 次授课 第 24 次授课 第 25 次授课第 8 章 定时/计数技术第 26 次授课 第 27 次授课 第 28 次授课第 9 章 DMA 技术第 29 次授课 第 30 次授课第 10 章 模拟接口第 31 次授课 第 32 次授课 第 33 次授课第 11 章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第 34 次授课(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序1授课顺授课日期 专业班次基本 课 题 :1.1 微型计算机概述 1.2 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目 的 要 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掌握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重点: 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难点 :编码方法教 学 方 法 : 讲授演示法教 学 手 段 : 多媒体 CAI 课件教参 :微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曹玉珍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谭浩强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西安交大出版社 董少明编教学环节及组织:新课引入 课程性质:该课程属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习微机组装、单片机应用开发、 微机控制等课程的前序基础课。

课程内容:微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及编程;存储器结构及工作原理;I/O 接 口及应用。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讲义与习题精讲(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讲义与习题精讲(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讲义与习题精讲〔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和开展一、分类:电子计算机通常按体积、性能和价格分类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五类.从系统结构和根本工作上说,微型机和其他几类计算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不同的是微型机广泛采用了集成度相当高的器件和部件,因此带来了以下一系列的特点.二、微型机的特点1.体积小,质量轻.2.价格低廉.3.可靠性高,结构灵活.4.应用面广.三、微型机的开展:从1974年至今仅30 余年时间,微处理器经历了四代的开展.1. 第一代(1971年开始)这是4位μp的时期,典型产品为:1971年10月,Intel4004(4位),1972年3月,Intel 8008(8位),其集成度为2000管子/片,采用P-MOS工艺,10μm光刻技术.μs 2. 第二代(1973年开始) 这是8位μp的时期,典型产品为:μp。

1975年至1976年,ZILOG的Z80 ;1976年Intel 8085,这两档是高档的8位μp. 其中Intel 8080的集成度为5400管子/片,它采用了N-MOS工艺,6μm 光刻技术。

时钟频率为2~4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约为1~2μs。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8位单片微型计算机,以Intel 8048/8748、MC6801、Z8为代表,用于工业控制和智能仪表. 3. 第三代(1978年开始) 这是16位μp的时期,典型产品为:1978年,Intel 8086;1979年,Zilogo的Z8000;1979年,Motorola的MC68000,其集成度为68000管子/片,它采用了H-MOS工艺,3μμs.4.第四代(1981年开始) 这是32位μp时期,典型产品为:1983年,Zilogo的Z80000;1984年7月,Motorola的MC68020,集成度为7万管子/片,采用CHMOS工艺,2μm光刻技术。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实验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在各类电子设备和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及应用,对于电子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1.2 课程目标(1)了解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2)掌握常见微型计算机接口的信号传输、电气特性和接口电路;(3)学会使用接口设备进行数据通信和控制;(4)能够分析并解决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章:微型计算机接口基本概念2.1 接口的定义与功能(1)接口的定义:接口是不同设备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桥梁。

(2)接口的功能:实现设备间的信号转换、数据传输和控制命令传递。

2.2 接口的分类(1)按照通信方式分类:并行接口、串行接口;(2)按照数据传输速率分类:低速接口、高速接口;(3)按照接口协议分类:标准接口、非标准接口。

2.3 接口的技术指标(1)数据传输速率:接口支持的最大数据传输速度;(2)信号完整性:接口传输信号的质量;(3)电气特性:接口电路的电压、电流等参数;(4)兼容性:接口与设备之间的相互兼容性。

第三章:微型计算机接口电路3.1 接口电路的组成(1)接口芯片:实现接口协议、信号转换等功能;(2)信号调理电路:放大、滤波、整形等信号处理;(3)驱动电路:驱动接口设备工作;(4)缓冲电路:缓存数据,提高接口的可靠性。

3.2 常见微型计算机接口电路(1)并行接口电路:例如parallel port 接口电路;(2)串行接口电路:例如serial port 接口电路、USB 接口电路;(3)其他接口电路:例如触摸屏接口电路、网络接口电路等。

3.3 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1)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接口芯片和电路元件;(2)绘制接口电路原理图;(3)编写接口程序;(4)进行电路调试,验证接口功能。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1.1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1.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功能1.3 微型计算机的分类与应用1.4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第二章: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2.1 中央处理器(CPU)2.2 存储器2.3 输入/输出设备2.4 总线与接口第三章:微型计算机的软件系统3.1 计算机软件概述3.2 操作系统简介3.3 程序设计语言3.4 应用软件与系统软件第四章:微型计算机的启动与运行4.1 启动过程分析4.2 运行过程解析4.3 系统资源管理4.4 任务管理第五章:微型计算机的接口技术5.1 接口的基本概念5.2 接口的分类与标准5.3 接口芯片及其功能5.4 接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以及接口技术,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及其应用。

通过对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微型计算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中央处理器(CPU)的原理与接口6.1 CPU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6.2 CPU的接口技术6.3 CPU缓存与流水线技术6.4 CPU性能评估与优化第七章:存储器技术7.1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7.2 只读存储器(ROM)与闪存7.3 硬盘驱动器(HDD)与固态硬盘(SSD)7.4 内存条与存储器接口第八章:输入/输出设备及其接口8.1 输入设备概述8.2 输出设备概述8.3 常用输入/输出接口技术8.4 设备驱动程序与即插即用技术第九章:总线与接口技术9.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9.2 总线接口技术9.3 PCI Express总线9.4 USB与1394总线接口第十章:微型计算机的维护与故障排查10.1 微型计算机的日常维护10.2 微型计算机的故障类型与排查方法10.3 硬件故障的排查与修复10.4 软件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本教案将继续深入探讨微型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与接口技术,以及微型计算机的维护与故障排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不可屏蔽中断 NMI接收上升沿触发的中断请求信号,只要输入脉冲有 效宽度(高电平有效时间)大于两个时钟周期就能被 8086锁存。CPU对NMI中断请求的响应,不受中断允 许标志位IF控制。不管IF的状态如何,只要NMI信号 有效,8086现行指令执行结束,没有DMA请求,都 会立即响应NMI中断请求。NMI中断类型码固定为2。 3. 内部中断 内部中断是由于执行INT n、INTO等指令,或是由于除 法 出 错,或 是 进行单步操作而引起的中 断 。8086 CPU的内部中断有5种类型: (1)除法错中断 在执行DIV(无符号数除法)或IDIV (有符号数除法)指令时,若发现除数为零或商超过 寄存器所能表达的范围,8086 CPU立即执行中断类 型码为0的内部中断。
4. 多道程序或多重任务的运行 在操作系统的调度下,使CPU运行多道程序或多重任务。 一个程序需要等待外设I/O操作结果时,就暂时“挂 起”,同时启动另一道程序运行。I/O操作完成后,挂 起的程序再排队等待运行。这样,多个程序交替运行。 从大的时间范围来看,多道程序在“同时”运行。也 可以给每道程序分配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利用时钟 定时中断进行多道程序的切换。由于CPU速度快, I/O设备速度慢,各道程序感觉不到CPU在做其他的 服务,好像专为自己服务一样。 4.1.3 中断管理 中断系统需要实现对中断全过程的控制,解决中断源识 别、中断优先权和中断嵌套等一系列问题。 1. 对中断全过程的控制
中断服务程序不同于一般的子程序。子程序由某个程序 调用,它的调用是由程序设定的,因此是确定的。中 断服务程序由某个事件引发,它的发生往往是随机的, 不确定的。 6. 中断系统 为实现计算机的中断功能而配置的相关硬件、软件的集 合称为中断系统。 4.1.2 中断工作方式的特点 具备了中断功能后,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可以得到很大的 提高。具体表现为: 1. 并行处理能力 有了中断功能,可以实现CPU和多个外设同时工作,仅仅 在它们相互需要交换信息时,才进行“中断”。这样 CPU可以控制多个外设并行工作,提高了CPU的使用效 率。
(3)中断处理 执行输入输出或非常事件的处理,执行 过程中允许CPU响应较高级别设备的中断请求。 (4)关中断 保证在恢复现场时不被新的中断打扰。 (5)恢复现场 中断服务程序执行结束前,应将堆栈中 保存的内容按入栈相反的顺序弹出,送回到原来的 CPU寄存器,从而保证被中断的程序能够正常地继续 执行。 (6)返回 在中断服务程序的最后,需要安排一条中断 返回指令,用于将堆栈中保存的IP,CS,FLAGS的 值弹出,使程序回到被中断的地址,并恢复被中断前 的状态。 保护和恢复现场的操作在8086 CPU中由软件完成。有的 微处理机如MC68000,保护现场操作在中断响应周 期由硬件完成,恢复现场、中断返回用一条返回指令 来完成。
图4-4
1. 可屏蔽中断 INTR上引入的可屏蔽中断,受标志寄存器中的中断允许 标志位IF控制。IF= 0时,CPU不响应INTR的中断请 求,IF= 1时,CPU响应INTR的中断请求。可以用 STI指令使IF=1,称为开中断;用CLI指令使IF=0, 称为关中断。 系统复位后,或CPU响应了任何的一种中断(内部中断、 NMI、INTR)后,都会使IF=0。因此,一般情况下 应使用STI指令使IF=1,确保中断开放。 8086的可屏蔽中断源由8259A统一管理,每片8259A可以 接受8个外部设备的中断请求。外部设备将中断请求 信号送到8259A的输入端,8259A根据屏蔽状态决定 是否给8086的INTR端发出信号。8086响应中断请求 以后给8259A发出信号,8259A利用此信号,将中断 优先级别最高的中断类型码送给8086。INTR中断的 类型码可以是8~255。
CPU在处理级别低的中断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级别高的 中断请求,CPU停止执行低级中断的处理程序而去优 先处理高级中断,等高级中断处理完毕后,再接着执 行低级的未处理完的程序,这种中断处理方式称为多 重(级)中断或中断嵌套。图4-2所示为二级中断过 程示意图,图中外设2的中断优先级高于外设1。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CPU在响应中断时已将IF清零,所 以一定要在中断处理程序中加入开中断指令,才有可 能进行中断嵌套。 4.1.4 中断过程 对于不同类型的中断源,CPU响应及处理过程不完全一 样,下面叙述一个大致过程: 1. 中断源请求中断 (1)外部中断源 由外部硬件产生可屏蔽或不可屏蔽中 断的请); 没有不可屏蔽中断请求和总线请求; 当前指令执行结束。 (2) 响应不可屏蔽中断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没有总线请求; 当前指令执行结束。 (3) 响应内部中断的条件: 当前指令执行结束。 CPU接受中断请求后转入中断响应周期(图4-3)。在中 断响应周期: (1)识别中断源,取得中断源的中断类型; (2)将标志寄存器FLAGS和CS、IP(断点)先后压入 堆栈保存;
4.2 8086 CPU中断系统
4.2.1 8086的中断类型 8086用8位二进制表示一个中断类型,因此可以有256 个不同的中断。这些中断可以划分为内部中断、不 可屏蔽中断、可屏蔽中断三类,如图4-4所示。 8086有两根外部中断请求输入引脚,不可屏蔽中断请 求信号通过NMI引脚输入,可屏蔽中断请求信号通 过INTR引脚输入。所有的可屏蔽中断源由可编程的 Intel 8259A中断控制器统一管理。 8086 CPU规定了各类中断的优先级,最高级为除法错 误中断INT 0,溢出中断INTO及INT n指令;次为不 可屏蔽中断NMI,再者为可屏蔽中断INTR;单步中 断的优先级最低。
可屏蔽中断申请引脚(INTR):普通的中断申请信号通 过这个引脚输入CPU。CPU的内部有一个“中断允许 寄存器”(IF),它的状态可以由程序设定。IF=1时, CPU在一条指令执行完成后可以响应来自INTR的中 断申请;IF=0时,CPU不响应来自INTR引脚的中断 请求。 不可屏蔽中断申请引脚(NMI):紧急的中断申请信号 通过这个引脚输入CPU。除了CPU响应DMA的请求 之外,在一条指令执行完成后CPU总是响应来自NMI 的中断申请。 显然,连接到NMI引脚的中断请求有较高的优先级。 (3)链式优先权排队——菊花链法
菊花链是在CPU外部产生中断优先级的一个简单硬件方法。 在每个中断源的接口电路中设置一个逻辑电路,这些逻辑 电路组成一个链,叫菊花链,由它来控制中断响应信号的 传递通道。图4-1(a)是一个菊花链的线路图,(b)是链上具 体的逻辑电路。由图可以看出,当链上任何一个接口有中 断请求时,都会产生中断请求信号送往CPU的INTR引脚。 如果CPU允许中断,则发出中断响应信号。该信号在菊 花链中传递,如果某接口中无中断请求信号,则INITA信 号可以通过该接口的菊花链逻辑电路,原封不动地向后传 递;如果该接口中有中断请求信号,则该接口中的逻辑电 路就使得INITA信号不再向后传递。这样,CPU发出的 INITA信号可以从最靠近CPU的接口开始沿着菊花链逐级 向后传递,直至被一个有中断请求信号的接口封锁为止。 显然,在有多个中断请求同时发生时,最靠近CPU的接 口最先得到中断响应,所以它的优先权最高,离CPU越 远的接口,其优先权就越低。
2. 实时处理能力 计算机应用于实时控制时,现场的许多事件需 要CPU能迅速响应、及时处理,而提出请 求的时间往往又是随机的。有了中断系统, 才能实现实时处理。 3. 故障处理能力 在CPU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故障,例 如,电源掉电(指电源电压快速下降,可能 即将停电)、存储器读写检验错、运算出错 等。可以利用中断系统,通过执行故障处 理程序进行处理,不影响其他程序的运行。
大多数的中断源在CPU的外部,称为外部中断。如:外部 故障(电源故障,存储器读写校验错),外部事件 (定时时间到,外部特殊信号),IO事件(外部设备 完成一次IO操作,请求数据传输)等。 3. 中断类型 用若干位二进制表示的中断源的编号,称为中断类型。 4. 中断断点 由于中断的发生,某个程序被暂停执行。该程序中即将执 行,由于中断没有被执行的那条指令的地址称为中断 断点,简称断点。 5. 中断服务程序 处理中断事件的程序段称为中断服务程序。如:故障中断 服务程序,输入输出中断服务程序。 不同类型的中断需要不同的中断服务程序。
第4章
微型计算机的中断系统
4.1 中断原理
4.2 8086 CPU中断系统
4.3 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A
4.4 中断方式输入输出
习题4
4.1 中断原理
4.1.1 中断的基本概念 1. 中断 由于某个事件的发生,CPU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 转而执行处理该事件的一个程序。该程序执行完成 后,CPU接着执行被暂停的程序。这个过程称为中 断。 2. 中断源 引发中断的事件称为中断源。 有的中断源在CPU的内部,称为内部中断。如:程序 异常(运算溢出等),陷阱中断(例如,单步运行 程序等),软件中断(执行特殊指令)等。
3. 中断的优先权 对于系统中的所有中断源,必须根据中断的性质及处理 的轻重缓急对中断源进行排队,并给与优先权。所谓 优先权,是指有多个中断源同时提出中断请求时, CPU响应中断的优先次序。 确定中断优先权有多种可选的方法。 (1)软件查询法 采用程序查询的方法确定中断服务的 顺序。CPU响应中断后,用软件查询的办法确定哪个 中断源提出了中断申请。同时有多个中断申请时,首 先被查询的中断首先被处理,因而拥有较高的优先权。 (2)分类申请法 CPU分设二个中断申请信号的输入引 脚。
中断源发出中断请求时,CPU能决定是否响应这一中断。 若允许响应这个中断请求,CPU能在保护断点后,将 控制转移到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去,中断处理完, CPU能返回到断点处继续执行被中断的程序。 2. 中断源的识别 如上所述,计算机内有多个不同的中断源。CPU收到中 断请求之后,需要识别是哪一个中断源发出了中断请 求信号,以便执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源的识别有软件和硬件二种方法。 软件识别方法:不论发生了哪一种中断,CPU响应中断 后,进入同一个中断处理程序。在这个程序里,CPU 逐个查询各中断源的状态,从而确定是哪一个设备申 请了中断。 硬件识别方法:CPU响应中断后,进入一个“中断响应 周期”。在这个周期里,申请中断的设备向CPU发送 它的中断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