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课件——第十一章 中和试验PPT幻灯片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免疫学概述 • 抗原与抗体 • 固有免疫系统 • 适应性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 免疫学应用与展望
2
01
免疫学概述
2024/1/30
3
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30
免疫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的识别、应答 及排除的科学。
细胞因子在适应性免疫中作用
03
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效应功能的调节,对固有免
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均有重要作用。
19
05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2024/1/30
20
免疫应答调节机制
2024/1/30
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
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并 通过正反馈机制放大应答。
旁路途径
又称替代途径,由微生物或外援异物直接激活, 不依赖于抗体。
凝集素途径
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甘露糖等糖类分子而激活 ,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早期阶段。
2024/1/30
14
补体系统激活途径和效应
溶解作用
直接溶解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的 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激 活。
01
02
调理作用
促进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和 清除。
03
04
炎症介质作用
参与炎症反应,吸引和激活炎症 细胞。
2024/1/30
15
04
适应性免疫系统
2024/1/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医学]免疫学课件——第十一章 中和试验
![[医学]免疫学课件——第十一章 中和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386897ac7c1cfad6195fa7df.png)
先将病毒稀释成每一接种计量含100空斑 单位(PFU),加等量稀释的血清,37℃1小时.每一 稀释度接种3个已形成单层细胞的空斑瓶,同时 用同样稀释的病毒加等量的Hanks液作为对照.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空斑减少法中和试验
病毒稀释液
100PFU/0.5毫升
免疫学课件——第十一章 中 和试验
病毒或毒素与相应的中和抗体结合后,可使 其失去致病能力,此种中和反应有严格的种,型 特异性,而且还可以定量,所以可以定性,定量检 测病毒,毒素或抗体.
中和试验是以病毒或毒素对生物系统的毒 力为基础的,所以首先根据病毒,毒素特性选择 合适的细胞,鸡胚或试验动物,测病毒,毒素对其 毒价,再测抗体中和后的毒价,如果毒价有较明 显的变化,说明抗原,抗体发生了反应,即抗体对 病毒或毒素发生了中和.而且还可以根据毒价 的变化,来判断血清中抗体中和病毒或毒素的 能力—中和价(抗体的定量)
%
数
数
10-4
6
0
100
13
0
13/13
100
10-5
5
1
83
7
1
7/8
88
10-6
2
4
33
2
5
2/7
29
10-7
0
6
0
0
11
0/11
0
注:CPE为细0-5-lgTCID50 88%-50%
=
lg10-5-lg10-6
88%-29%
lgTCID50=-5.64 TCID50=10-5.64,0.1毫升
血清中和价(lg)=L+d(S-0.5)
第五节 中和试验

第十一章血清学试验第五节中和试验根据抗体能否中和病毒的感染性而建立的免疫学试验,称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
中和试验极为特异和敏感,既能定性又能定量,主要用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分离株的鉴定、病毒抗原性的分析、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血清抗体效价的检测等。
中和试验可在体内进行也可在体外进行。
体内中和试验也称保护试验,试验时先对实验动物接种疫苗或抗血清,间隔一定时间后,再用一定量病毒攻击,最后根据动物是否得到保护来判定结果。
常用于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和抗血清的质量评价。
体外中和试验是将抗血清与病毒混合,在适当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后,接种于敏感细胞、鸡胚或动物,以检测混合液中病毒的感染力。
根据保护效果的差异,判断该病毒是否已被中和,并可计算中和指数,即中和抗体的效价。
根据测定方法不同,中和试验有终点法中和试验和空斑减数法中和试验等方法。
毒素和抗毒素也可进行中和试验。
其方法与病毒的中和试验基本相同。
一、终点法中和试验终点法中和试验(Endpoint neutralization test)是滴定使病毒感染力减少至50%时,血清的中和效价或中和指数。
有固定病毒稀释血清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两种方法。
(一)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将已知的病毒量固定,血清作倍比稀释,常用于测定抗血清的中和效价。
1.病毒毒价单位病毒毒价(毒力)的单位过去多用最小致死量(MLD),但由于剂量的递增与死亡率递增的关系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S形曲线,在越接近100%死亡时,对剂量的递增越不敏感。
而死亡率愈接近50%时,剂量与死亡率呈直线关系,所以现基本上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作为毒价单位,而且LD50的计算应用了统计学方法,减少了个体差异的影响,因此比较准确。
以感染发病作为指标的,可用半数感染量(ID50)。
用鸡胚测定时,可用鸡胚半数致死量(ELD50)或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用细胞培养测定时,可用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
免疫学实验教学课件ppt

2、间接凝集反应
(1)间接凝集试验 已知可溶性Ag包被载体,检测未知Ab。 例如:间接乳胶凝集试验检测类风湿因子等。
(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已知Ab包被载体,检测未知可溶性Ag 例如: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验
免疫学试验注意事项
1、必须穿白大衣进实验室;
2、实验中注意实验室秩序,禁止喧哗打闹; 3、爱惜实验器材,如发生损坏应及时报告; 4、节约实验药品; 5、实验结束后,要回收的玻璃器材如载玻片等, 放于指定容器内;废品弃于垃圾袋内,严禁丢弃 在水槽中。 6、实验完毕,清理桌面,班长安排清洁,老师检 查后,做清洁同学方可离开。
试验报告书写格式
试验题目
1、试验主要步聚; 2、试验结果; 3、结论; 4、讨论。
血清学反应:
即体外进行的Ag-Ab反应,由于抗体主要 存在于血清中,故又称血清学反应。
特点: (1)高度特异性; (2)分子表面的可逆性结合; (3)Ag、Ab比例合适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肉眼可见的 凝集物。
4、注意事项
(1) RBC悬液浓度 2-5%; (2) 牙签搅拌混匀时,不能使抗A和抗B血
清混合; (3)在白色背景上观察效果好。
(二)类风湿因子检测
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Ag: 变性IgG Ab: 抗变性IgG(类风湿因子)
方法:
A、取一乳胶凝集实验反应板; B、加待测血清、阳性和NS对照各一滴; C、各加一滴致敏乳胶; D、5分钟后观察结果。
乳胶凝集如细沙状。 以黑背景观察为佳。
颗粒性抗原: 凝集反应
光镜下可见,肉眼观呈混浊悬液,如细菌、 RBC等。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实验目的
掌握医学免疫学实验 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培养学生对医学免疫 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了解免疫学在医学中 的应用和价值。
实验背景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是医学领
实验结果一
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血清中IgG 的浓度,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之
间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结果二
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T细胞亚 群的比例,发现实验组中CD4+ 和CD8+T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有
所不同。
实验结果三
通过斑点试验检测了细胞因子IL2的产生,发现实验组细胞培养 上清中的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
文献
作者4,文章标题4,发表年份4,刊物名称4。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流式细胞术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细胞表面 或内部的抗原。
实验步骤
样本准备
采集实验动物或组织样 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和
固定。
免疫染色
按照实验方法要求,进 行抗体标记和抗原抗体
反应。
结果观察
通过显微镜或相关仪器 观察实验结果,记录数
据。
结果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 分析,得出结论。
03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免疫 学人才,提升我国免疫学研究的国际 地位。
关注免疫学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中的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
05
参考文献
文献
作者1,文章标题1,发表年份1,刊物名称1。
《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妊娠试验
(已知) (已知)
(已知) (已知)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四、实验操作内容
(一)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用已知血型Ab,测未知血型Ag;为定性实验。
ABO血型系统
血型 红细胞表面的血型Ag 血清中的血型b
二、免疫实验课目的 1.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2.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三、要求 1.严肃认真。 2.多想、多看、多做。 3.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四、Ag-Ab反应的相关知识 血清学反应——即体外进行的Ag-Ab反应。 由于机体绝大部分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
称之为血清学反应。 1.Ag-Ab反应的基本原则 (1)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2)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类风湿因子检测(小组做)
三、凝集反应相关知识
(一)概念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
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称为凝集反应。
颗粒性Ag 又称凝集原 相应Ab 又称凝集素
· 颗粒性抗原: 光镜下可见,肉眼观呈浑浊悬
液,如细菌、RBC等。
· 可溶性抗原: 光镜下无形态,肉眼观呈澄清
4大经典免疫实验
(3)补体结合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学反应概念、特点。 2.熟悉凝集反应的概念、常用凝集反应 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3.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其用途。
二、实验内容 1.直接凝集试验(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2.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 变性IgG — Ag 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 Ab 临床上用检测类风湿因子以辅助诊断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件-第十一章 固相膜免疫分析技术4.23

(三)免疫金的制备(P53)
1. 制备原理
• 原理:胶体金与抗原或抗体等大分子的结合。 • 实质:抗原或抗体吸附在胶体金表面。 • 吸附机制:不明确,可能是静电吸附作用。
胶体金表面带负电荷 蛋白质含正电荷的基团 静电吸附作用牢固结合 • 优点:物理吸附,不影响蛋白质的性质。
胶体金溶液pH的调整 确定胶体金与蛋白质的最适反
应比 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蛋白质
至胶体金溶液中 加入稳定剂如5%BSA
纯化、鉴定、保存
吸附取决于pH
• 接近蛋白质等电点 或偏碱条件下,胶 体金与蛋白质易形 成牢固结合物;
• 低于等电点,聚集 • 常用0.1mol/L K2CO3、
0.1mol/L HCl调节 • 标记IgG调 pH9.0
加入不同量的柠檬酸三钠即可得不同粒径的胶体金
3. 鉴定和保存
(1)鉴定:粒径大小、粒径均一性,有无凝集颗粒
肉眼观察:观察颜色和浊度,若清亮透明即
良好胶体金,若浑浊或液体表面有漂浮物提 粗
示有凝集颗粒。
略 估
计
分光光度计:测定最大吸收波长(见图)
透射电镜:精确测量胶体金平均粒径。测量
100个以上,计算平均直径和标准差。
基础金核(原子Au)和双离子层 内层:负离子层AuCl2外层:正离子层的H+
•金颗粒间因静电作用互相排斥,成稳定的胶体状 态,形成带负电的疏水胶溶液。
胶体金特性 胶体特性 呈色性和光吸收性 稳定性 聚沉现象
1. 胶体特性 1~100 nm,微小颗粒稳定、均匀、呈 单一分散状态,成胶体金溶液。 对电解质敏感:可破坏胶体金的外周 水化层→胶体金凝聚成大颗粒沉淀。 某些蛋白质分子可稳定胶体金。
免疫学课件-第十一章中和试验PPT课件

些难以治愈的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03
挑战与前景
目前中和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抗体筛选、稳定性、
生产成本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和抗体药物将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内容
中和试验在疫苗的研究与开发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测疫苗免 疫后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评估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
中和试验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前景
01
02
03
病毒变异研究
中和试验对于研究病毒变 异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了解病毒变异对免 疫应答的影响。
疫苗研发
中和试验在疫苗研发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评 估疫苗免疫效果和保护力。
抗体药物研发
中和试验在抗体药物研发 中具有关键作用,可用于 评估抗体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
试验方法
将效应分子与细胞结合,观察细胞功能变化,如降低或消除即认为 被中和。
应用
细胞的中和试验可用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
03
中和试验的应用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方法
中和试验常用于病毒性疾病的诊断,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 的中和抗体,判断是否感染病毒。
诊断价值
中和抗体出现较晚,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与病毒血症、临床 症状的消失及产生免疫力相一致,故中和试验可用来确定 病毒感染的类型、病程及预后。
免疫学课件-第十一章中 和试验
• 中和试验概述 • 中和试验的常用方法 • 中和试验的应用 • 中和试验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和试验概述
中和试验的定义
中和试验是一种检测抗体或抗原的试 验方法,通过加入适量的抗体或抗原 ,使原有的免疫反应被抑制或消除, 从而确定抗体或抗原的量。
免疫学PPT课件

淋巴结结构示意图
2、功能:
1) T细胞和B细胞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滤过和清除异物。 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 脾脏
1、结构
•白髓: 胸腺依赖区: 沿中央小动脉
分布(淋巴鞘) 非胸腺依赖区:白髓内的淋巴
小结和生发中心 •红髓:内有大量B细胞、浆细 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二级免疫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及产生 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 脾脏 粘膜免疫系统(MIS)
(一)淋巴结
1、结构:
--浅皮质区:B细胞定居处(非胸腺依赖区)
淋巴小结 (初级淋巴滤泡)
生发中心 (次级淋巴滤泡)
--深皮质区: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 定居(胸腺依赖区)。
免疫系统的组成:
• 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
• 免疫分子: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细胞(T,B, NK) •抗原递呈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炎性细胞(粒细胞等)
•分泌型/游离的免疫分子: =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结合型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膜表面分子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三)胸腺(thymus)
1. 结构:
被膜 浅皮质区 深皮质区 髓质区
2.细胞组成:
胸腺细胞 胸腺基质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3.功能:ຫໍສະໝຸດ (1)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
(2)产生胸腺激素,构成胸腺微环境
• 种类:胸腺血清因子、胸腺素、胸腺生成素、胸 腺体液因子等。
• 作用:使胸腺细胞分化成熟.
免疫学应用-PPT课件精选全文

祝愿 同学 们前 程似 锦!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直接法
免疫荧光间接法
免疫标记技术:——免疫酶技术
1、包被抗体 洗
1、包被抗原 洗
2、加抗原 洗
2、加抗体 洗
3、加酶标抗体 洗
3、加酶标抗球 蛋白
洗
4、加底物显色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4、加底物显色 ELISA间接法
免疫标记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亚群测定
用间接荧光法 检测CD4和CD8 T细胞
CD4/CD8正常 比值为1.7-2.0左 右。
细胞免疫检测——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B细胞的检测
B细胞数量的检测 (1)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的检测:SmIg是 B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因此是鉴定B细胞的可 靠指标。用抗SmIg抗体,借助直接免疫荧光法 或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检测。
(2)间接免疫荧光法:应用针对B细胞表面抗 原(CDl9、CD20、CD21、CD22等)的特异性 单克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荧光法对B细胞进 行鉴定和计数。
B细胞功能测定
B细胞增生试验 原理与T细胞增生试验相同; 但刺激物主要为美洲商陆(PWM)、富
含SPA的金葡菌、细菌脂多糖等。
体内免疫学检测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是将放射性核 素分析的灵敏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 合的测定技术。具有灵敏、精确、特异性高、 易规范化及自动化等优点的一种先进的免疫 标记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金免疫技术(金标法)
医学免疫学全套PPT课件

七、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1.概念
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只需极低浓度即可 激活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 烈免疫应答的物质。即超抗原。
2.种类 (1)根据激活的细胞分 ①T细胞超抗原 ②B细胞超抗原 (2)根据化学成分分 ①细菌性超抗原 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 ②病毒性超抗原 分内源性和外源性
性免疫。
(3)有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和自 限性。
2. 组成 (1) 体液免疫 B细胞介导 (2) 细胞免疫 T细胞介导
四、医学免疫学分类
1. 基础免疫学
主要研究抗原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 答过程及免疫耐受、免疫调节、免疫效应、免 疫遗传等生理现象。
2. 临床免疫学
(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
三、依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 1. 外源性抗原
2. 内源性抗原
三、其他分类方法 1.根据抗原组成不同分 蛋白质抗原、脂蛋白抗原等 2.根据抗原性质分 全抗原、半抗原 3.根据抗原获得方式分 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和合成抗原等
第五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化学组成复杂,是含有多 种抗原决定簇的复合物。
细菌的代谢产物有些也是良好的抗原,如细 菌外毒素。
外毒素
机体 产生抗毒素
注入 甲醛脱毒 类毒素
(失去毒性,保留免疫原性)
二、动物免疫血清
类毒素
免疫动物
动物血清中含大量抗毒素 (动物免疫血清) 注入
2.T细胞可以分化为淋巴母细胞,完成细胞免 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等,协调和调节免疫反应的 过程。
免疫学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
免疫学实验旨在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反应和调控机制,帮助阐明疾病发生 的机理,并提供改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常见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1 ELISA检测
2 流式细胞术
通过测定特定抗体或抗原 的定量反应,用于检测疾 病标志物和免疫应答水平。
通过将细胞悬浮液与荧光 标记的抗体反应,用于定 量和鉴定免疫细胞的类型 和数量。
3 免疫组化
利用抗体与组织中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用于检测和 定位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和 分布。
实验准备和实施步骤
1
实验设计
制定实验方案和流程,本采集
从受试者收集血液或其他生物样品,并进行预处理和储存。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医学免疫学的定义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门学科,主要关注免疫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异常状态,致力于预防和治疗 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器官
包括脾脏、淋巴结和肺等, 承担着产生、存储和激活免 疫细胞的重要功能。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 胞等,负责识别、捕获和消 灭入侵的病原体。
3
试剂准备
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标准品和控制品,确保其纯度和可靠性。
4
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各项操作,包括样品处理、测量和分析等。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 整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图形化处理。 • 分析数据,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并寻找相关的趋势和规律。 • 从实验结果中得出结论,并进行科学解释和讨论。
实验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免疫学实验具有时间、资源和技术限制,未来可以发展更加高效和精确的实验方法,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免疫系 统及相关疾病。
医学免疫学课件ppt完整版

免疫应答类型及特点
1 2 3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屏障结构、吞噬细胞、 NK细胞等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的应答过程、特点及调控机 制。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抗体结构与功能特点
抗体结构
由四条多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 在一起。每条重链和轻链又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功能特点
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能力,通过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来清除抗原 。此外,抗体还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和介导ADCC等作用。
接种疫苗前需了解疫苗种类、接 种对象、禁忌症等相关信息。
接种疫苗后需注意个人卫生,避 免局部感染。
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的免 疫系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一级预防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 致癌物质等措施,降低肿瘤发 生风险。
二级预防
通过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 期治疗,提高肿瘤治愈率。
识别病原体后,固有免疫细胞被激活,开始发挥免疫效应 。
效应阶段
固有免疫细胞通过吞噬、杀伤、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清除 病原体,同时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产生长期免疫记忆。
04
适应性免疫系统及其作用机制
T淋巴细胞发育和分化过程
01
胸腺内的发育
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迁移到胸腺后开始发育和分
化。在胸腺中,T细胞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以确保其既能识别外
来抗原,又不对自身抗原产生反应。
02
免疫学实验技术培训课件

免疫学实验技术
15
抗体过剩
抗体抗体比例合适
抗原过剩
网格学说(免l疫a学实t验t技ic术e theory) 16
三.血清学试验的优越性
• 1、特异性强,敏感性高 • 2、检样量少,预处理简单 • 3、试验方法多,功能各异,可择优选用 • 4、方法简易快速 • 5、可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位
免疫学实验技术
9
补体结合反应
检测病毒
免疫学实验技术
10
溶血
+
—
免疫学实验技术
11
4.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 、细胞或组织的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 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后,形成的免 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沉淀现象。
•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可以是类脂、 多糖或蛋白质等;抗体称为沉淀素。
免疫学实验技术
26
抗体的免疫原性
马血清制备的 破伤风毒素
免疫学实验技术
27
一抗和二抗
一抗:可以特异结合底物,就是识别出我们想要检 测的东西。一抗和底物结合与否用肉眼是看不出 来的。
二抗:可以和一抗结合,并带有可以被检测出的标 记(如带荧光、放射性、化学发光或显色基团), 作用是检测一抗。
当一抗结合到底物上,就可以通过二抗检测出来。
水平上示踪抗原或抗体的所在部位,或在微克、甚
至纳克水平上对其进行定量。
免疫学实验技术
23
免疫酶技术分为两类: 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或免疫酶染色法
免疫酶测定法: 固相免疫酶测定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应用最广泛
免疫学实验技术
24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第11次课-免疫调节

25
• 在体外,活化的CD4+CD25+ T细胞上调表 达CTLA-4。
• CD4+CD25+ T细胞对激发性CD3单抗 ,联 合抗CD3和抗CD28的激发及成熟DC的激 发均呈低反应性。
• CD4+CD25+ T细胞在IL-2,IL-4,IL-15存 在的前提下,可由TCR激发而反应性增殖。
• 在人外周血,TGF-可诱导CD4+CD25+ T细 胞产生,并具有强大的抑制效应。
整理课件ppt
17
CD95L
Sterile cell
CD95 T cell
Activation
Fas/Fasl induces apoptosis and AICD
Apoptosis AICD
2. Fas/FasL系统参与AICD的机制 3. 介导AICD的其他机制
免疫忽视(Death by neglet)介导AICD。 淋巴细胞缺乏某些使之继续存在的刺激因 素,如缺乏协同刺激因子和细胞因子,或 缺乏抗调亡蛋白,从而可通过“免疫忽视” 的方式而引起激活淋巴细胞死亡。
整理课件ppt
14
T Cell
CD40L
CD4/CD8-MHC Class II/I TCR Ag MHC Class II/I
LFA-1-ICAM
CD40L-CD40
APC
or
Tumor Cell
Cytokine
CD28--B7-1/B7-2 Cytokine
Cytokine
Adhension
整理课件ppt
免疫调节
整理课件ppt
1
概述
• 免疫调节(Immune Regulation) •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
中和试验

4.病毒的中和抗体(neutralization antibody )指:针对病毒某些表面抗原的抗体,此类 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结合从而消除病 毒的感染能力。 5.中和抗体的作用机制:
①直接封闭病毒表面抗原,如与病 毒表面吸附蛋白(VAP)结合,从 而阻断病毒的吸附
②改变病毒表面结构
2012.7.17 张文昌
• 背景 • 原理 • 方法 • 应用 • 各种方法利弊分析 • 发展趋势 • 质量控制
(一) 背景介绍
1.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时会诱导机体体液 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 2.病原微生物入侵细胞时需要依赖病原体自 身表达的特定分子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才 能感染细胞,并进一步扩增。 3.病毒完整的复制周期
(七)质量控制
因目前尚无CMV中和抗体的国家标准品,该方法的准确性无 法验证,下面分别对精密性,耐用性和专属性进行验证。
① 精密性验证 重复性验证 对同一份CMV-IVIG样品在同一次试验中平行检测12次,计
算变异系数(CV) CV=σ/μ σ为方差,μ为平均值 中间精密性验证 A:不同操作者对同一份样品分别检测三次 B:同一操作者不同工作日对同一份样品检测三次 分别计算CV
步 骤 三
加至已长成单层 的MRC-5细胞
16h,18h,20h 所铺细胞数目要求较高,防止细胞叠层
梯度乙醇固定细胞, 封闭30min
相继用IE1单抗, 生物素标记羊抗鼠IgG,
链霉亲和素-HRP, 以及底物显色
图像采集与数据处理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实验组
病毒对照
细胞对照
25μ l血清 25μ l维持液 25μ l维持液
③病毒与中和抗体形成的免疫复 合物,易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中和指数>50为阳性,10-49为可疑,<10为阴性 3.空斑减少试验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半数计量的计算:
将病毒液10倍稀释,选择4-6个稀释度接种 试验动物(细胞培养物,鸡胚),每组3-6只(管),观 察一定时间内的死亡(或细胞病变)情况,绘制 表格,计算半数计量.
病毒毒价滴定(接种计量0.1毫升)
病毒稀
观察结果
累计结果
释
CPE数 无CPE
%
CPE数 无CPE CPE率
本法应用空斑技术,使空斑数减少50%的血 清稀释度作为中和滴度.
先将病毒稀释成每一接种计量含100空斑 单位(PFU),加等量稀释的血清,37℃1小时.每一 稀释度接种3个已形成单层细胞的空斑瓶,同时 用同样稀释的病毒加等量的Hanks液作为对照.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空斑减少法中和试验
病毒稀释液
100PFU/0.5毫升
病毒或毒素与相应的中和抗体结合后,可使 其失去致病能力,此种中和反应有严格的种,型 特异性,而且还可以定量,所以可以定性,定量检 测病毒,毒素或抗体.
中和试验是以病毒或毒素对生物系统的毒 力为基础的,所以首先根据病毒,毒素特性选择 合适的细胞,鸡胚或试验动物,测病毒,毒素对其 毒价,再测抗体中和后的毒价,如果毒价有较明 显的变化,说明抗原,抗体发生了反应,即抗体对 病毒或毒素发生了中和.而且还可以根据毒价 的变化,来判断血清中抗体中和病毒或毒素的 能力—中和价(抗体的定量)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一.毒价滴定
毒价单位: MLD:最小致死量 LD50:半数致死量 ID50:半数感染量 RD50:半数反应量 ELD50:鸡胚半数致死量 EID50:鸡胚半数感染量 TCID50: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
毒价的表示: 通 来常 表以 示每.如毫某升毒(素克的)含毒有价多为少1个05.L2TDC50I(D或50T/mClI.D50)
病毒加Hanks液对照
55PFU
血清稀释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0-1 10-1.3 10-1.6 10-1.9 10-2.2 10-2.5 中和后空斑数 5 11 15 29 40 50
中和比值 50/55 44/55 40/55 26/55 15/55 5/55
%
数
数
10-4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
100
13
0
13/13
100
10-5
5
1
83
7
1
7/8
88
10-6
2
4
33
2
5
2/7
29
10-7
0
6
0
0
11
0/11
0
注:CPE为细胞病变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
S为保护比值之和(3/3+ 3/3+ 3/3+0/3+0/3) L为最低稀释度的系数(lg10-1) D为组距(lg10-1.3-lg10-1) 中和价为10-1.75=1/60 2.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定性,定量)
血清中和价(lg)=L+d(S-0.5)
=-1-0.3(3.4-0.5)
=-1.87
中和价为 10-1.87=1/74
免疫学原理与技术